博文谷

記承天寺夜遊的教學設計

《記承天寺夜遊》寫於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八十五字。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記承天寺夜遊的教學設計,希望對你有幫助。

記承天寺夜遊的教學設計

記承天寺夜遊的教學設計一

[設計思想]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僅84字,但言簡意豐。初二的學生理解字面含義並不太困難,但要讀懂蘇軾的內心世界並不容易。本設計擬透過帶領學生反覆地誦讀課文,以讀帶講,循序漸進,層層深入,透過品味寫景的意境之美和探究“閒人”的意蘊引導學生認識蘇軾高潔、澄澈的心境和處逆境而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引入相關的資料,達成淺文深教的效果。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正確誦讀文章,熟讀成誦;

2、 積累文言詞語,正確理解文意;

3、 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利用多媒體技術,透過畫面、資料引入等突破重難點。

2、抓住關鍵詞句,引用相關資料,深入解讀文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有這樣一個古人,他頻遭貶謫, 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萬千醜態卻說:“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這個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後,有一個作家仔細地研究了這個人的一生,然後爲他寫了一本傳記,在傳記中,這個作家給這個人下了如下結論: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的。 這個人就是蘇軾。今天我們來學習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遊》。

二、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準停頓:

1、學生自讀2分鐘,注意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感情。

2、點名朗讀,糾錯、指導。

3、 齊讀,讀出韻味。

三、藉助註釋,合作疏通文意。

四、吟詠美文,理解意蘊,感悟作者情懷。

(一)、 覓東坡知音。

1、生齊讀開頭到“相與步於中庭”,問:東坡爲何在冬夜起行?

2、哪個詞能表現出東坡夜遊的興致很高?

3、還有一些詞能體現蘇軾的心理活動,請你找出來並分析一下。

4、他有很多朋友,爲何獨尋張懷民?(介紹張懷民:1083年被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決不掛壞於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慼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二)、與東坡賞月:現在,讓我們一起看看這一對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人看到的是怎樣的一幅月夜景色吧!

1、齊讀寫景句,問:有人說,全句無一字寫月,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那麼,請大家仔細地品讀這句話,看看月亮藏在哪裏?

2、再讀,想象此句描繪的空明澄澈的意境,品味“蓋”字所逗露的作者的心理狀態,感悟作者迷醉於眼前美景的情態。

3、“一切景語皆情語”,此時的蘇軾,又有着怎樣的心境呢?你能否從中窺探到他的內心世界?

4、再讀,讀出月色的朦朧美和作者內心的寧靜、喜悅、空明、澄澈。

(三)聽東坡抒懷

1、承天寺的這幅月夜小景的確美妙絕倫。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像承天寺這樣的美景到處都有,爲何只有蘇軾才能領略到呢?

2、閒人爲何意?(出示資料:“烏臺詩案”及被貶黃州的處境。)

3、是否清閒的人就都能欣賞到這樣的美景呢?那麼“閒人”還應該怎樣理解呢?(蘇軾以犯人身份貶黃州,無俸薪,故租50畝荒地經營。有詩曰:“不令寸土閒,飢寒未知免。”“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爲口忙”之句。感受東坡的艱難境遇,從而理解他的閒情逸致。)

4、的確,蘇軾的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難得的是他始終隨緣自適、自得其樂。貶官杭州,他說“我本無家更安住,故鄉無此好湖山”;貶官黃州,他說“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貶官惠州,他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你從中看到了有着怎樣心境的蘇軾?

5、再次齊讀,感受作者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四)與蘇軾同行。出示2000年法國《世界報》評論蘇軾的文字後,師生共讀課文,根據屏幕上出示的思路一起背誦課文。

四、生展示背誦成果。

五、作業佈置

1、請同學們也來寫一段景色描寫

2、推薦閱讀餘秋雨《蘇東坡突圍》

記承天寺夜遊的教學設計二

【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積累一些文言詞彙和寫景語句。

2、品味作者蘊含在文字中的豐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學重點】品味作者蘊含在文字中的“樂”,獲得閱讀的快樂。

【教學難點】“閒人”句中蘊含的豐富意蘊。

【教學方法】誦讀法、比較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激發閱讀興趣。

“他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一個月夜的漫步者,一個詩人,一個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他曾爲妓x題詩,他和和尚趣談,他爲百姓求雨,他四處遊歷。”

他是誰?

他就是多才多藝的蘇軾、蘇東坡。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他在黃州寫的一篇遊記小品《記承天寺夜遊》。

二、展示自學之成果

1.詢問:預習過程中有沒有遇到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

2.檢查預習情況。Ppt出示:

讀準字音,讀準停頓:

①念無與爲樂者。

②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

③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④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準確解釋:

月色入戶       欣然           起行           遂至

懷民亦未寢     步於中庭       藻荇交橫       蓋竹柏影

流利翻譯:

①念無與爲樂者。

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③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注意引導學生放慢語速,讀出文言文的抑揚頓挫。同時注意前後知識間的聯繫:“戶”,聯繫《木蘭詩》中“木蘭當戶織”“足不出戶”;“蓋”,聯繫《童趣》中的“蓋一癩蛤蟆”和《狼》中的“蓋以誘敵”;區別“行”“步”與“走”的含義;語句的理解要到位,關注“爲樂”“閒人”,“庭下”一句要如實翻譯,爲下一步的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3.用一句話簡潔概括文章所寫的這個生活片段。

明確:“蘇軾張懷民夜遊承天寺”或“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蘇軾與張懷民在承天寺月下散步”。

三、誦讀文章之韻味。

1.請一生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好停頓,讀出韻味。其他同學從這幾方面評價。

2.教師配樂範讀,和學生分享對文章的理解與感受。

3.詢問:你聽出了蘇軾夜遊時的心情了嗎?文中有沒有直接表露這種情感的句子?(快樂;“欣然起行”。)

4.再請一名學生用欣然的愉悅的語氣、學老師的樣子再讀一遍課文。播放《高山流水》古箏樂曲。

5.齊讀體會,力求讀出文言文的古雅韻味。

過渡:在朗讀中,我們聽出了蘇軾內心的快樂。的確,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說“蘇軾最快樂時就是寫作之時”,“能使讀者快樂是蘇東坡作品的一大特點”。接下來,讓我們潛入文字,細細品讀。

四、品讀作者之快樂

1. 逐字逐句反覆品讀,細細咀嚼,發現並還原作者蘊藏在文章詞語和句子中的快樂。並以批註的形式在課文空白處寫下自己的理解。

教師示例:我在“欣然起行”一句中發現了蘇東坡因月色入戶而迅即產生的喜悅,以及迫切想與朋友分享的願望。你看,他“欣然起行”,一個“起”字和一個“行”字說明他內心涌起的那份快樂是多麼強烈,多麼真誠!他是多麼率真可愛!

2.學生自主品讀賞析,然後小組互相啓發完善。

3.師生交流,點撥提升。

①月色入戶

這裏的“入”不止是“射入”“照進”,更應該解釋爲擬人化的“走入”“進入”。這個“入”字寫出了月色如老友般的善解人意,她知道,對月亮情有獨鍾的蘇軾(殘月,冷月,缺月,孤月,圓月,明月,這些月的意象裏凝聚着他或悠閒或熾熱的感情、豁達的胸襟和睿智的思想),是不會放棄一個美好的秋夜的;“她知道,一顆懂得美的心,絕不輕易在無邊風月裏合上外殼”。正是這個“入”字引發了蘇軾無盡的驚喜——我本無意見月,月色自“入”我胸懷,不邀而至的月色帶來了一份不期而至的快樂。

②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念”寫出了蘇軾瞬時的沉吟、思量與搜尋,正是這一轉念間,張懷民“躍上”他的心頭。“遂”和“尋”字寫出了蘇軾當時的興致勃勃,而從“念”至“遂”也涌動着一份難以言表的快樂:月色常有,但又有誰能和你共賞呢?如果沒有此人,那快樂真要減卻幾分,可是蘇軾找到了可以分享無邊風月的人,怎能不快樂萬分?

追問:蘇軾賞月,爲什麼單單去尋張懷民呢?

課下注釋提示爲:張懷民是作者的朋友,當時也貶官在黃州。此其一。

ppt出示張懷民的相關背景資料:

張懷民,1083年貶黃州,起初寓居承天寺,心胸坦然,絕不掛懷於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慼之容,爲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學生閱讀,明確:其二就是張懷民和蘇軾一樣心胸坦然,愛好山水,不掛懷貶謫之事,同爲品格清高超逸之人。兩人人處境相似,志趣相投,是人生知己,也是審美知己。明月相邀,知己相伴,自是人生一大樂事!

③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亦”字中蘊含着至巧至好的快樂,寫出了知己間心有靈犀的妙趣!而“相與步於中庭”是兩個熱愛山水、心有詩意的人在月下並肩漫步的靜謐畫面。

點撥:這裏的“步”與“欣然起行”中的“行”能否交換,爲什麼?

明確:不能。因爲“行”寫出了蘇軾心中強烈的欣喜,迅即起行,不假思索,率性而爲;而“步”則寫出了蘇軾與張懷民月下漫步時的悠閒、從容、愜意。

探討:這裏有沒有寫二人如何“交談取樂”?爲什麼?

明確:沒有寫二人交談取樂。一爲留白,給人以無盡的遐想;最重要的是他們心意相通,會心一笑勝過千言萬語,寧靜之中更顯情味悠悠。

指導朗讀:指名讀,重讀“亦”,體會“懷民亦未寢”的驚喜。師生對讀“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體會二人的默契。全體朗讀記敘部分,體會作者那流淌在字裏行間的快樂。

④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這個看似平淡的句子中蘊藏着令人驚喜的情感波瀾:庭院下恰似有一汪澄澈空明的積水,積水中還有縱橫交錯的藻、荇,仔細一看,那婆娑的陰影原來是竹柏的影子啊!這個波瀾,來自蘇軾的真實感受,也帶動着我們的驚喜。所以這裏適宜採用比較的方法體驗探究作者的快樂。

探究一,ppt出示:

原文: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竹柏影也。

改文:庭下(月色)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竹柏影也。

細心的你能否發現改動後,我們閱讀的感覺發生了哪些變化?

明確:補出了月色,失去了驚喜;不補出來,更能真實的體現作者當時的感受,因爲作者一開始並沒有意識到那是月色,這更能襯托“十月十二日”那晚月色的澄澈空明。“蓋”換用“是”,語勢變平淡,沒有了“沉醉”和“發現”的雙重審美快感。

探究二,ppt出示:

請同學們試着在這句話的空白處填兩個語氣詞,把作者的情感波瀾補出來。

庭下如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橫,(    )蓋竹柏影也。

指導朗讀原文,讀出作者“沉醉美景”與“發現真相”的驚喜。

追問:爲什麼蘇軾沒有用語氣詞?

明確:作者已把心理的波瀾寓於這種曲折動人的描寫和特殊的行文順序中,不需加語氣詞。而且不加語氣詞,更能體現文言的簡潔與韻味。

4.小結:區區85字,竟然蘊含了這麼多的快樂:月色不期而至的快樂、朋友心意相通的快樂、知己相伴悠閒漫步的快樂以及沉醉月下美景、因錯覺而引發的意外的發現的快樂。

隨《高山流水》的音樂再讀全文,展現這份曲折流動、搖曳多姿的快樂。

五、探尋“閒人”之魅力

1.面對如此空明之境,蘇軾抒發了內心怎樣的感慨?

明確: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2.追問:對這句話你怎樣理解?

美麗的風景時時處處與我們相伴,只是缺少像我和懷民這樣的閒人來欣賞,真是可惜啊!

3.解讀“閒人”之“閒”。

①“閒人”是什麼意思?(清閒的人。)

②“閒”僅指“時間上、事務上的清閒”嗎?一個人只有在怎樣的心境下才能看得見這樣空明的月色、優美靜謐的景色?適時連結蘇軾的生活背景,ppt顯示:

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爲被人指出用詩歌來誹謗新法,其政敵以“訕謗朝政”的罪名把蘇軾投進監獄,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審訊歷時五個月,在多方營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憐惜其才,蘇軾幸而死裏逃生,被貶往黃州,充黃州團練副使(宋代閒散不管事的官職),但不準擅離該地,並無權簽署公文,沒有薪俸。他租數十畝荒地經營,築水壩,建魚池,移樹苗,種植稻麥和蔬菜,並在坡邊自築茅屋,號“東坡居士”。

明確:這“閒”不止是不得籤書公事的“清閒”,還是面對逆境的“從容”,是超然於勞累的身體生活的“悠閒”,是詩意麪對逆境、率性面對生活的“真淳”,是清空了世俗名利的“寧靜”與“空靈”,是超越了生死的心靈的“大自由”。這是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

3.請你以蘇軾的身份,用合適的語氣表達出自己內心的這份感慨。

蘇軾可能有過失落,有一絲自嘲——能夠在此種境遇中自嘲也是一種灑脫;但此時此刻,在這個美好的瞬間,他更多的是一份自得,幾許自賞,內心的愉悅、滿足和陶醉。

齊讀體會蘇軾的自得自賞。

4.拓展:不止是此夜,不止是此文,翻開《東坡志林》,翻開蘇軾煌煌近百萬字的詩文著作,這樣美妙動人的瞬間比比皆是。

當他初貶黃州寓居臨皋亭時,他遍賞江山風月——

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 ——蘇軾《東坡志林臨皋閒題》

當他乘月至溪橋時,他“醉眠芳草”一夜至春曉——

頃在黃州,春夜行蘄水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臥少休。及覺已曉,亂山攢擁,流水鏘然,疑非塵世也。書此語橋柱上。

照野瀰瀰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蘇軾《東坡志林西江月》

當他夜飲醉歸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時——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蘇軾《臨江仙》

5.總結結:這就是蘇軾蘇東坡:

他率性自然,敢於袒露真性情;他詩意麪對逆境、智慧面對得失;他超然於世俗名利、擁有空明自由的心靈;他始終熱愛自然、熱愛生活,身在俗世卻能發現別人即便在天堂也無法感到的美 ……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的一生!

讓我們背熟全文,用一生去慢慢體會他那如汩汩清泉流瀉而出的美妙情感,那如空明月色傾瀉而下的快樂!

六、推薦閱讀:

林語堂《蘇東坡傳》;

蘇軾《東坡志林》

餘秋雨《蘇東坡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