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參考例文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參考例文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疏通文義,說出文章主要內容和作者寫作思路。 過程與方法:透過反覆誦讀,逐步掌握品味語言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文中作者發出的人生感慨,逐漸形成豁達寬廣的胸襟。

二、教學重難點

品物文字的精妙、把握作者複雜而微妙的情感。

三、教學過程

(一)貼近生活,匯入話題

同學們都有過旅遊的經歷,可是否有過夜遊的體驗呢?今天,我們就跟着蘇軾夜遊一番,相信在賞景之餘,一定會有意外的收穫。(設計說明: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出發,快速進入文字。)

(二)初讀文字,整體感知

1.初讀文字,注意語音(正確、流暢),整體感知。思考:用一句什麼樣的話概括這篇短文的主要內容?

2.聽讀文字,進入情境,在學生與文字對話中初步感受夜遊之美,學生自由交流聽讀體驗。思考:這次夜遊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在交流感悟的同時,透過學生自主地、有感情地朗讀體味情感。對關鍵詞句則出示比較閱讀的材料或用"去字法"比讀體會其表達效果,並體會作品的語言特色。屏幕展示:

(1)①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素食《記承天寺夜遊》) ②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朱自清《荷塘月色》)

(2)①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②懷民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透過比較發現,蘇軾與懷民相知相憐相通的友情給這次夜遊帶來了資訊,學生也由此感受到了夜遊的情美。

(設計說明:文言文教學必須重視文體特點和字詞積累。透過聽讀和有感情地朗讀,學生不僅品味了"言"美,而且爲下面探究"文"美奠定了基礎。同時,以讀促思,既注重學生的初讀體驗,又能穿插解決"言"的理解,使"言"與"文"得到統一。透過比較,可以發現蘇軾別具匠心地從竹柏影入手,使人推見清朗空明的月色。學生不僅由此感受到了景美,而且也體會到了語言的精煉傳神之美。)

(三)補白文字,品悟情感

1.學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讀,思考:這次夜遊給蘇軾留下了怎樣特別的感受?屏幕展示:

①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記承天寺夜遊》) ②僕以元豐三年二月一日至黃州,時家在南都,獨與兒子邁來郡中,無一人舊識者。(《贈別王文甫》)

③元豐七年四月一日,餘將去黃移汝,留別雪堂鄰里二三君子。(《滿庭芳·歸去來兮》) ④謫居黃州五年,今日離泗州北行……元豐八年正月四日書。(《泗岸喜題》)

⑤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透過文字細讀和對補充資料的比較,我們發現在《記承天寺夜遊》一文短短的84個字中,對時間的`交代就花了10個字。而類似的情形在同時期的作品中也有,但往往是蘇軾離開或達到人生又一驛站的特殊日子。由此可見,這次夜遊在蘇軾看來,同樣具有不尋常的意義。

2.那麼,這次夜遊對於貶居黃州的蘇軾來說,究竟以爲着什麼呢?屏幕展示:

①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娟娟到湖上,瀲瀲搖空碧。(《宿望湖樓再和》,熙寧五年即1072年,蘇軾37歲,任杭州通判。)

②花堪不語人堪啞,是恐卿空塌?流水覆流觴,既是相知,何剪巴山話?(《月夜與客飲杏花下》,宋神宗元豐元年即1078年,蘇軾43歲,知徐州。)

③佛燈漸暗飢鼠出,山雨欲來修竹鳴。知是何人舊詩句,已應知我此時情。(《少年時嘗過一村院,見壁上有詩云"夜涼疑有雨,院靜似無僧",不知何人詩也。宿黃州禪智寺,寺僧皆不在,夜半雨作,偶記此事,故作一絕》,元豐三年即1080年,蘇軾45歲,初謫居黃州時作。)

④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透過對補充資料的比較以及相關資料的整理,我們發現:

首先,蘇軾有強烈的"夜遊"情結,這有他的作品爲證,既有早年寫下的《夜行觀星》,又有萬年作的《天慶觀乳泉賦》,雖然篇目所佔比例不多,但幾乎都是傳世名篇,如《中秋見月和子由》《卜算子·缺月掛疏桐》《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等。

其次,"夜遊"的背景不同,情感夜遊差異,如《宿望湖樓再和》表現的是一位耽於玩樂的年輕詩人,《月夜與客飲杏花下》感嘆的是歲月之飄忽,而初謫黃州的蘇軾抒發的又是他對遭遇的宿命之感。

那麼承天寺的這次夜遊是一次單純的消遣,還是一次積鬱情感的逃離呢?從文字中我們發現無論是夜遊的動因(月色入戶)、夜遊的心境(欣然起行),還是夜遊的方式(相與步於中庭)、夜遊的賞景(如積水空明、蓋竹柏影也),處處都讓我們感受到了寧靜欣悅的氛圍,這源於作者寧靜欣悅的心境。此時夜遊已然成爲蘇軾的一種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種生活態度。這在大約作於同時的一些作品中都能得到印證。

屏幕展示:

①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前赤壁賦》)

②吾兄弟俱老矣,當一時自娛。世事萬端,皆不足介意。所謂自娛者,亦非世俗之樂,但胸中廓然無一物,即天壤之內,山川草木蟲魚之類,皆是供吾家樂事。"(《與子明兄書》)

3.有感情地朗讀最後三句抒情文字,說說此時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蘇軾。

(設計說明:這一環節透過補充相關資料進行互文對讀,引領學生進一步深入文字,與作者對話。在老師的啓發點撥下,學生能夠獲得相對一致的理解,這應該是學習經典文字的基本收穫。)

(四)拓展延讀,擴寫積累

1.課後閱讀《蘇東坡轉》(林語堂著)、《文化苦旅·東坡突圍》(餘秋雨著)

2.擴寫積累:以第一人稱擴寫這篇小品文。

(設計說明:在學生對文字有了最基本的理解後,做適當的延讀拓寫能夠幫助他們實現從課堂向課外的延伸,實現語文知識向語文素養的轉化。)

想要設計合理的文言文教學方案,需要準確的把握文字內容,確定教學目標,根據學生情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設定合理的教學活動。當然,更需要一定篇目教案的書寫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