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八年級語文《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語文《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語文《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

八年級語文《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結合已學文言知識和註釋爲文章斷句並疏通文意。

2.品析文中對月色的描繪,並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着重理解“閒人”含義。

教學重點

品析文中對月色的描繪,並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理解“閒人”含義。

教學難點

理解“閒人”含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一年多的文言學習,已經具有一定的文言功底,本篇文章較爲短小,語言簡單,文言字詞可以不作爲教學重點,可以讓學生按照語義完整、停頓爲文章加標點,藉此來疏通文意。本班學生課堂發言積極,但語文素養一般,口頭表達能力欠佳,回答問題時能找到關鍵點,但表述不是很清楚,需要老師提示和幫助總結。語文學習興趣較高,小組合作討論完成度較好。

教學過程及內容

一、 匯入:

當代作家樑衡在他的《秋月冬雪兩軸畫》裏曾這樣寫到:“有一種畫軸,靜靜垂於廳堂之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潔,惹人喜愛。在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就垂着這樣兩軸精品,宋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遊》和明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我們已經在練習中遇到過,今天我們一起來品一品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

二、 明句讀,曉文意。

結合已有的文言知識和註釋,根據對文意的理解爲學案上的文章加上標點符號。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三、 劃段落,讀美文。

請結合文章內容從表達方式的角度來給文章劃分層次,並說說每部分寫了什麼。

四、 析美文、賞美景

1.全班齊讀課文,請同學用一句話概括一下這篇文章寫了一件什麼樣的事?

2.月光如何?文中如何描寫

3.請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你讀到的月夜景色?

4.既然前兩句已將月光的澄澈寫得如此精妙傳神,“蓋竹柏影也”一句是否就多餘了呢?

5.“蓋”字可否刪掉呢?

五、 感其人,悟奇情。

1.賞空明之月的是個怎麼樣的人呢?

用“我發現蘇軾是一個 的人,因爲 (從文中找到依據)。”的句式來回答。

(適時引入背景):元豐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經過長達四個月的審問和折磨,蘇軾倖免於死,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也就是說做着有職無權的閒官。

2.“閒人”二字蘊含着作者怎樣的心境?

3.引入作者其他詩文來幫助理解。

貶官密州:“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貶官杭州:“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無比好湖山”

貶官黃州:“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貶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貶官瓊州:“抒說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鐘”

貶官海南:“九死蠻荒無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六、 閱東坡,解氣度。

推薦閱讀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

七、 作業

1. 背誦全文。

2. 選一風景進行描繪,要求融情於景,讓閱讀文字的人能感受到你的心情。

八年級語文《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2

一 教學理念

課程標準提倡:語文應強調“豐富語言的積累”,同時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讓學生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應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教學設計貫徹了這一教學理念,注重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培養自己的學習文言文能力。

二 教材分析

《記承天寺夜遊》是一篇以遊記形式抒發“閒人”之“閒情”的散文小品,全文僅84個字,卻蘊涵深厚,文章描繪了在承天寺夜遊時看到的月下美景,抒發了作者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文章風格清麗、冷峻而又不乏灑脫,表現了作者對美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是讓學生體驗人生的好教材。

三 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對文言文的瞭解比較明確,他們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礎,並初步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但由於想象力欠豐富,學生在學習本課文時可能對文中的比喻句不容易理解,另外在領會文章要旨時比較難,這就需要老師對寫作背景作詳細介紹。由於學生比較活躍,我的教學目標指向能力養成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所以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採用自主、合作的學習策略。

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指導把握文言文的停頓,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品味本文的語言特色,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會作者在文中所抒發的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五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文章內容,品味遊記散文的優美語言,體會作者所抒發的情感。

難點: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古文鑑賞能力。

六 教學策略與手段

本文爲優美的文言遊記,我的教學目標着眼於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因此我運用自學——情景的教學模式。選用問題教學策略、自主學習教學策略及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利用錄音機、小黑板等教學手段進行。

七 課前準備

學生學習準備:1、查閱蘇軾生平,瞭解蘇軾。

2、熟讀課文,掌握重點字詞句,疏通文意。

教師教學準備:1、上網查閱資料,鑽研課文,參考精品教案,認真備好課。

2、錄音機及磁帶。

八 教學過程

(一) 匯入

1、情境匯入

古往今來,人們都喜愛那皎潔的月亮;喜愛那朦朧的月光;喜愛那月色中的山川與草木。月亮正如橫笛之音,而月夜的美感幽邈難言。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體會月夜帶給我們的美感吧!

2、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人。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其詞開豪放派新風。元豐二年,蘇軾由於和當時主張革新,實行變法的王安石政見不同,作詩諷刺新法,被捕入獄,後被貶爲黃洲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閒官。元豐六年,其友張懷民也被貶黃洲,寓居於承天寺,本文就寫於這一時期。

(二) 查一查

檢查預習情況(出示小黑板)

1、解釋詞語

遂: 念: 相與:

蓋: 但: 欣然:

2、翻譯句子

(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三) 讀一讀

1、師朗讀。

2、學生自讀,師作朗讀指導(隨時正音,點撥句子停頓)。

3、學生放聲自由朗讀課文。

要求語句順暢,停頓正確。

4、教師指名誦讀,師生評價。

(四) 想一想

1、整體感知

生讀後思考:

這篇短文描繪了在承天寺夜遊時看到的月下美景,請用簡練的詞語概括各段內容。

學生分小組討論,明確答案後回答:(1)尋友夜遊(2)庭院月色(3)月下感慨

(學生回答意對即可,不必苛求)

2、合作探究

學生互相合作、探究,對於不理解的地方,互相幫助解決,如不能解決,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討。

①、作者雖貶黃洲,成爲“閒人”,但並未因此而消沉,依舊保持着豁達的胸襟。文中充分表達了這種“閒人”的“閒情”,請在文中找出表現作者情感的詞或者句子。

師點撥:文中開頭寫誘人的月色穿窗入戶,勾起作者賞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寫出他內心的喜悅和閒適的心境。接下來的景物描寫把人帶入爽心悅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悅之情溢於筆端。因此,文章融情於景,處處能感受到作者樂在其中的閒情雅趣。

②、師問:作者與好友欣賞到了月下美景,他採用什麼修辭手法描寫了月色的什麼特點?

生答:作者透過想象,新奇的比喻描繪了庭院月色“空明”的特點。

③、師問:你能具體說說這幾個比喻句嗎?

師點撥:水、藻、荇、竹、柏全是比喻,“庭下如積水空明”是明喻,作者把月光比作清澈透明的池水。第二句用了借喻,作者索性把庭院中當作水中來比喻,用“藻荇交橫”比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這樣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步入一片皎潔恬靜的月色之中。

④、師問:如何理解最後一段話?

師點撥:月光非夜夜明,竹柏不是處處有之,但大自然的美景卻能處處找到。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走到哪裏都能在大自然享受到無窮的樂趣。作者藉此闡明瞭這一真諦,但結尾的“閒人“點睛,抒發了作者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也包含着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閒情賞月的欣喜,這使我們看到了作者對生活是多麼熱愛,對美是如此執着地追求啊!

八年級語文《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反覆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彙。

2、品味文中寫景的優美語句,瞭解借景抒情的方法。

方法與過程

1、誦讀,培養古文閱讀的語感。

2、品味作者蘊含在文字中的豐富情感,體會寫景與抒情的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學習他面對逆境豁達樂觀的從容心態。

教學重難點

重點:品味月色之美。理解的意境。

難點:領悟“閒人”之意,體會並運用借景抒情的寫作技巧。

教學方法:

1、品讀法,多形式,高頻率的品讀課文。

2、合作探究法

3、創設情境法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播放歌曲《明月幾時有》,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簡介作者及相關資料

(設計意圖:營造氛圍,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

二、初讀,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2、教師指定學生朗讀課文並進行指導。

3、全班齊讀。

4、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同桌合作,分類積累文言詞彙並翻譯課文。局部

疑難問題全班共同解決。

5、多媒體出示重點字詞句,當堂檢測,學生可搶答。

(設計意圖:採用搶答方式掌握重點字詞釋義,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加深學

生對字詞的理解。)

三、再讀,析“夜遊”

學生分組合作,分析交流以下問題

1、作者何以夜遊?

2、何以至承天寺?

3、他爲何不去找別的朋友?

4、用原句回答寺亭賞月,見到何種景色?

5、可見其怎樣的心情?

教師鼓勵並引導明確,其中穿插背景介紹。

預設:喜悅、鬱悶、悲涼、寂寞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自主合作的學習,再緊扣文字讓學生品讀從而培養學生探究文字的能力。)

四、細讀、品“月色”

1、細讀寫景的句子,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一幅月夜圖。

2、選一名語言表達能力較好的學生對照圖畫結合想象描繪一下景色,組織全班同學評論。

3、比照文字,體會文中景色描寫的精練、生動,教師引導分析該比喻句的妙用。

4、再讀這個句子,把自己融入到這個月的境界中,體會作者的內心世界。

預設:心胸開闊、寧靜、輕鬆、擺脫被貶的煩惱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想象及語言表達的能力,讓他們在領略月色之美和寫景

的妙處,體會作者內心世界的同時突破重點。

五、深讀,悟“閒”情

1、過渡:讓我們再次走進幽雅、寂靜的承天寺,在美麗的月色下,蘇軾、

張懷民或許正以一種寧靜、喜悅的心境交談取樂……那麼,他們可能會說些什麼

呢? 學生自由回答

2、討論:文中“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顯然與實際不相符,你如何理

解這句話的含義?

3、提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閒”應怎樣理解?請默讀課文,

看能不能再課文中找到一點“閒人”的身影?

教師鼓勵學生所答,然後引導集體歸納。

明確:閒情雅緻之人 樂觀豁達之人

(設計意圖:討論交流中讓學生理解“閒人”一詞的深刻含義,進而領悟作者在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從而突破學習難點。)

六、拓展延伸

你贊同蘇軾的人生態度,處世之道嗎?

學生自由發言,暢談感受。

(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暢談感悟中學會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加深對的理解,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七、課堂總結及作業

1、蒐集有關月亮的詩句。

2、爲蘇軾和張懷民“步與中庭”時設計一段對話。

板書設計:

月:空明澄澈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閒人:清閒之人 悠閒之人

閒情雅緻之人

樂觀豁達之人

八年級語文《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4

【設計思想】

《記承天寺夜遊》寫於作者被貶黃州的第四年,作者因月而起行,觀月而生幻,問月而釋懷,抒發了“閒人”的幽情,表現了樂觀豁達的胸襟。教學中注重朗讀,着力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

【教學目標】

1.藉助註釋疏通課文,積累常用的文言詞句。

2.反覆朗讀之後能背誦全文。

3.品味文中描寫月色的詞句,從而獲得審美體驗。

4.理解“閒”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閒人”的意蘊。

【教學重點】

1.品味文中描寫月色的詞句,從而獲得審美體驗。

2.理解“閒”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閒人”的意蘊。

【教學難點】理解“閒”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閒人”的意蘊。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古往今來,月亮始終受到文人的青睞,一縷月光,勾起了文人對親人的思念;一縷月光,更勾起了文人的傷感與寂寞。宋朝大文學家蘇軾在《水調歌頭》中寫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蘇軾的頌月佳作《記承天寺夜遊》。

二、自主學習,疏通文意

1.聽課文錄音,記下疑難字詞的拼音並劃分好節奏。

2.生自讀課文兩至三遍,爭取讀準字音,讀清節奏。

3.抽查一位學生朗讀全文,糾正錯誤的字音與節奏。

4.學生邊讀邊譯,記下不懂的詞句,以備討論。

5.全班同學開始質疑問難。

明確:

欣然起行:高興的樣子。 ( “欣欣然張開了眼” 朱自清《春》 )

蓋竹柏影也:原來。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蒲松齡《狼》)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林嗣懷《口技》 )

6.聽課文錄音,模仿讀課文兩遍。

7.經過剛纔的練習,請同學們來讀一讀自己認爲寫得很好的句子。

三、研讀賞析,體會作者心境

1.試着概括作者夜遊的過程。

可概括爲:欲睡→起行→尋友→散步→賞景→抒懷。

2.作者在文章結句將前文敘事寫景的內容收攏到一個“閒”字上,同學們在作者夜遊的過程中能隨處感受到這個“閒”字嗎?

明確:

①被貶而閒,閒而早眠——元豐六年正是作者貶居黃州四年之際,作者當時孤寂困苦。

②閒而喜月——月色的親密探訪,立即喚起了作者的閒情雅興。

③閒而尋友——無與爲樂,閒愁最苦。

④閒而賞月

⑤閒而抒懷

3.品讀“庭下如積水空明……蓋竹柏影也”,請想象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4.比較下列句子的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①庭下如積水空明。

庭下積水空明。

②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竹柏影子如水中藻、荇交橫。

5.思考:“閒人”是什麼意思?

明確:清閒的人有閒情逸致的人

6.思考:課文表現的是一種怎樣的心境?

明確:樂觀豁達。

7.當堂背誦《記承天寺夜遊》。

八年級語文《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5

一、 教材分析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於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0餘字,卻運用記敘、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藝術世界,傳達了作者豁達樂觀的心境。本文語言乾淨利索而又極富表現力,可以說是寫景抒情的精品。對於學生陶冶情操、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來說,本文是學生學習的典範。

二、 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初一一年的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於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他們能很容易接受這篇短文,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理解、背誦、創新的學習活動中來。

三、 教學目標

根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具有獨立閱讀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文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爲:

1、 知識與能力

反覆誦讀,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瞭解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品味樸素自然、意味雋永的語言。

2、 過程與方法

透過誦讀,培養語感。

培養用樸素的語言表達感情的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懷曠達之美。

四、 重點與難點

重點: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寫並體味意境。

難點:體會作者曠達樂觀的心境。

五、 教學方法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問答討論法、創設情境法等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六、 學習方法

採用探究式,合作式學習方法,使學生自主的學習,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裏地理解文言文。

七、 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2、 簡介背景,放課文範讀錄音,提示學生注意正音。聽後回答:用文中詞語簡述作者的思路。這樣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

3、 學生朗讀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應反覆進行,本課採用輪讀即一人一句,個讀、小組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感到以讀爲樂,做到五分鐘內至少讀三次。

4、 在反覆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分組合作分析問題。將學生每6人分爲一組共同分析以下問題進行交流:

① 作者何以夜遊?

② 何以至承天寺?

③ 他爲何不去找別的朋友?

④ 用原句回答寺庭步月,見到何種景色?

⑤ 可見其怎樣的心情?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自主合作的學習。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動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巡視適當點播。每組推選一名發言人明確以上問題。這一個環節之後,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了初步的把握,爲了由淺入深體會文章的精妙,突出文章的重點,還需仔細品味課文,引導學生體會描寫的高超。

5、 細讀寫景的句子,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一幅月夜圖,進行交流。這時教師深入學生當中,及時掌握情況。畫好後請語言表達能力較好的學生對照圖畫結合想象描繪一下景色。組織全班同學評論。再與原文比照體會文中景色描寫的精練、生動。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該句比喻的妙處。找出句中的比喻關係,體會描繪了一種怎樣的景色。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於緊張分析中精神得到緩解,興趣再一次被激起。結合他們的想象,感受到了月色的皎潔、恬靜並理解了比喻的作用,完成了文章重點內容的分析。

6、 當學生還沉浸在文章所描繪的美景中時,教師設疑,引起學生更深入的思考來突破本文的難點。在此設計一個討論題:文中“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顯然與實際不相符,因爲並非每夜都能見到月色,每處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學生分組討論後會明白,月光雖非夜夜明,竹柏亦非處處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能覓,處處可見。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在哪裏,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樂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處”點明這一真諦。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樂觀進取精神的緣由。在此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追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中的“閒”應怎樣理解?學生就很容易體會蘇軾樂觀豁達的心境了。

7、拓展練習

你贊同蘇軾的人生態度,處世之道嗎?自由發言,談談自己的感受。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教會學生辯證的看待人和事。許多教師點到蘇軾的樂觀豁達即收尾,忽略了學生喜愛質疑,樂於探究的心理傾向,利用這個練習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獨特的見解,提出不同的意見,可以用現代人的眼光向蘇軾提出建議。是課堂氣氛再次達到高潮。

8、 作業

① 蒐集有關月亮的詩句。

② 爲蘇軾和張懷民在寺庭步月時設計一段對話。

③ 背誦全文。

9、 板書

寺庭步月——事

庭中月景——景 寧靜淡泊

樂觀豁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