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人教版八年級上冊)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2.學習本文抓住特徵描寫景物及借景抒情的方法。3.品味文中的優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作者的複雜而微妙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1.反覆誦讀,形成語感。2.品味探究,形成個性理解和共性認識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悟蘇軾積極達觀的處世態度,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奮鬥心態。

【教學重點】   1.反覆誦讀,形成語感。

2.品味文中的優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作者寄託在文中的幽微難言的複雜感情,正確理解“閒人”二字。

【教學突破】1.引導學生朗讀,在反覆誦讀中體味作品意境,以朗讀和背誦帶動其他環節。2.扣住文眼“閒”字做文章,促進對課文的深刻解讀。

【教材分析與設想】:

本文描述了在一個空靈澄澈的月夜,作者與好友閒庭信步的情景,傳達出作者微妙而複雜的心境。 貶官之作,多“以己悲”,即寄情山水是爲了擺脫心中的抑鬱不平。但是蘇軾卻能面對挫折不氣餒,積極進取,正好給現時代的沒有經過挫折的學生進行挫折教育。能夠擺脫心中的怨氣,但又不失奮發向上的取捨觀值得我們現時代每一個人借鑑學習。 所以我在教學中完成文言文的教學任務的同時,想抓住“閒”字“樂”字作深入探究。同時加入蘇軾在定州的鄉土歷史知識的滲透,激發學生的崇文重學的風氣。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用具】月夜圖片、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1分鐘)

同學們,月亮總會引起人們的無限情思,自古以來月亮就是文人墨客筆下美妙的小精靈。歷代文人墨客經常借月抒懷,請調動你的語文積累,說出兩句吟詠月亮的詩句。(學生思考回答,各抒己見)(教師用幻燈片明確其中幾句)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一篇寫月的名文。(教師板書:月)

二、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件顯示)(21分鐘)

1.首先,請大家觀摩欣賞名家的朗誦,並且給文章擬一個小題目。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題目的優劣。(教師及時引導啓發學生:題目應該總結出課文中的核心事件或內容。)(板書:《記承天寺夜遊》)

下面,我們共同來了解一下這篇名文的作者和寫作背景。

2.教師使用多媒體對學生進行作者及寫作背景方面的精心介紹,爲後面的情感的學習埋下伏筆。(教師播放多媒體)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傑出的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和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定州曾經做過知縣,他做的四件事名留史冊:植東坡雙槐、造中山鬆醪美酒、創定州稻秧歌、發現雪浪石,同時爲維護宋遼邊境的治安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元豐二年,蘇軾由於和當時主張變法的王安石政見不同,作詩諷刺新法,被捕下獄。出獄後,被貶爲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閒差,於是他在郡城舊營地的東面開荒種地,遊樂于山水間,詠唱江山,感懷英雄,抒發鬱悶心情。)

學生朗讀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教師強調定州鄉土歷史,並要求學生背誦蘇軾在定州做的四件事,及時刺激學生熱愛家鄉的真摯情感。(板書:蘇軾)

3.學生自讀多媒體中去掉標點符號的課文,解決斷句和朗讀節奏,同時檢測學生對文章的熟悉程度。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學生自讀課文,教師一分鐘後要求學生齊讀課文。

4.再次聽名家朗讀錄音,解決生字生詞,重申標點符號,學生自己學的,自然效果就好。(生字紅色標註)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5.播放《春江花月夜》,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並且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合作疏通文意,感知文章大意。教師出示多媒體,學生在教師的提示下(注意多媒體上的關鍵字詞)合作疏通文意。

(  遂至承天寺         念無與爲樂者

相與步於中庭        懷民亦未寢

蓋竹柏影也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 1、念無與爲樂者。   2、庭下如積水空明。3、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4、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6.五分鐘中,學生討論,教師巡迴指導。(方式:質疑--解疑)

7.教師提問學生搶答,教師用多媒體顯示關鍵詞和關鍵句的譯文作爲總結。教師把學生在討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無法理解的字、詞、句重點解釋,尤其要注意“庭下如積水空明”說的是誰。

8.課件顯示:體會作者的感情,整體感知文意。

(本文主要寫了什麼事?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總結: 庭下散步。表達了作者複雜而微妙的思想感情:貶謫的悲涼、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人生的感慨和自我排遣的達觀。

三、研讀及賞析(課件顯示)(8分鐘)

1、賞析文中寫月的句子

(1、正面寫月的句子-------,側面寫月的句子--------。 )

學生思考交流,各抒己見。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月色入戶。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你覺得作者筆下的月色具有什麼特點?請對側面寫月的名句進行賞析。

各學習小組熱情討論,分三步走。(找修辭、找特徵、找感情)

學生回答,教師用多媒體明確。運用比喻,把庭院中的月光比作一泓積水,把竹柏的倒影比作水中的水藻和荇菜,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和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的特點,爲我們點染出了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好境界,表達了作者複雜而微妙的思想感情:貶謫的悲涼、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人生的感慨和自我排遣的達觀。(板書:月-樂)

四.探究與感悟(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8分鐘)

1、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個字 ?

教師提醒學生先找出發表作者感慨的句子,然後再找文眼,提示學生《湖心亭看雪》的找法。學生自然會立刻找到。(只有舉一反三,才能觸類旁通。)

2、請討論“閒人”的含義。

請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具體談談自己的想法。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明確:①不追名逐利、超脫而有情趣的人。②心懷憤懣、自解自嘲的人。(板書:人-閒)

五、課堂練習,鞏固延伸。(課件顯示)(5分鐘)

(1.欣然起行的原因是------。

2.張懷民和蘇軾有什麼共同點?

3.本文以--爲線索,爲我們描繪了一幅--圖,創設了一個--的夜晚,表達了作者--的心情。

4.文中哪些句子說明了作者和張懷民的友情。“-----”說明蘇軾尋找張懷民的不假思索。“------”說明二人心有靈犀。“------”說明二人關係親密。“------”說明二人志同道合,氣味相投。

5.本文寫月突出其-,寫景突出其-,寫物突出其-,寫人突出其-,寫情突出其-。

6.本文和《答謝中書書》一樣,既有緊扣景物特徵的-,又有堪稱點睛之筆的-。蘇軾是遭到貶謫的“-”人,陶弘景是隱居的“-”人。)

學生思考後搶答,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解決疑難。

六、小結-背誦(2分鐘)

本文透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那面對困境的積極樂觀的曠達心境,不禁讓老師想起他的名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那真是讓人感慨萬千,佩服之至。下面讓我們一起面對如詩如幻的月色背誦本文,感受其美。(師生根據圖片同背課文)(板書:曠達)(注:此板書在人的下面)

七、作業設定:(課件顯示)(1分鐘)

同學們,你們也一定有過各種各樣的心情吧。請同學們也來寫一段景色描寫,但是不要直接出現表現心情的詞語,但要能夠讓讀者透過閱讀你的描寫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鬱悶的,等等,要體現“一切景語皆情語”。比如你這次考試考得很好,放學路上的景色會有怎樣的你的色彩呢?

 

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