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精華】說課稿合集八篇

說課稿2.45W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華】說課稿合集八篇

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好,老師們好!

今天說的課題內容是《三峽》。《三峽》這篇課文選自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這篇文章被選入歷屆初中語文課本。編者把這篇課文編在人教版語文課本八年級上冊的第六單元第一課,是因爲它和本單元的其他幾篇寫景抒情的文章《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遊》、《觀潮》、《湖心亭看雪》和《詩四首》相比較,《三峽》更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它不僅僅是一篇學術價值極高的地理著作,更是一篇文學價值極高的山水名篇。閱讀這樣的作品,可以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那麼,我們讓學生學習這篇課文,要求學生學習些什麼呢?根據新課標的三維目標要求,我擬定了三個學習目標,即知識目標:積累文言詞彙,背誦課文。新課標要求,初中生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文言文,能背誦優秀詩文80篇,《三峽》是指定的背誦篇目。文言詞彙包括一個通假字闕通缺,課後第二題所列詞語的意思。二、能力目標:在背誦課文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掌握課文先總寫三峽的山,按夏、春冬之時和秋的季節順序分寫三峽的水。寫出三峽的奔放美、清悠美和悽婉美。並理解作者凝練生動的筆墨,大筆點染細處着墨的寫法。三、情感目標:感悟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其中,背誦課文和理解課文的內容和寫法是學習的重點也是學習的難點。那麼,我們如何來實現預定的目標,在學習過程中怎樣來突出學習重點和突破難點呢?需要多少課時才能完成學習內容,在上課之前有些什麼準備,將採用什麼學習方法和手段以及什麼樣的過程來實現學習目標呢?

由於本文篇幅不長,一共兩百字不到,語言有節奏感,易於記誦,我只安排一課時即可完成學習任務。但這必須是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才能完成的。

說到預習,今天我在這裏要特別地說一下。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往往忽視了預習指導。一般來講,在上新課之前就給學生說一聲預習第幾課,最大限度在黑板上寫上預習哪一課,等等字樣就了事。指導學生預習光是停留在這個基礎上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指導學生預習首先要讓學生明白要預習什麼內容,要實現什麼目標,要達到怎樣的要求,怎樣來實現這些目標,怎樣來達到這些要求。比如學習《三峽》,要求學生要能借助工具書和註釋認識生字,能理解課後第二題所列詞語的意思,要基本能背誦課文。如果老師在上新課之前指導學生達到這些要求,那麼上起課來就很輕鬆,學生的興趣也濃厚,學習的效果是可以想象的。

所要準備的教具也簡單,就是幾頁PPT文稿,即三峽的地理位置示意圖一張,瞿塘峽風光圖一幅,夏季三峽風光圖一幅,春季或秋季風景圖一幅。

所用教法,主要以學生朗讀爲主,在朗讀的基礎上自主探究學習,理解課文內容和寫法以及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還有比較學習法。

下面我說教學流程。

第一步,匯入課題。

先從舉世矚目的三峽水利工程說起,匯入課題,然後展示三峽地理位置示意圖,這樣,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也能讓學生對三峽的地理位置有一個直觀的認識。

第二步,文學常識介紹。新課標要求學生了解課文所涉及的作家作品知識。這一課,要讓學生了解酈道元是北魏地理學家和文學家,要讓學生了解他的地理著作《水經注》不光是一部學術價值極高的地理著作,它還是一部文學價值極高的文學著作。

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修飾演示文稿》是泰山出版社出版的第二冊下第五章第三節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製作演示文稿》的基礎上,對演示文稿進行的修飾與美化,本節主要有四個知識點,分別是:插入藝術字、插入聲音、應用設計模板和設計背景,是PowerPoint綜合運用,也是本單元的重點。同時爲後面章節中的插入超連結和動態設計創造基礎。

二、學生分析

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規劃與籌備演示文稿》、《製作演示文稿》,已經熟悉了powerpoint20xx的程序介面,具備了製作演示文稿的基本技能。但是由於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學生的學習興趣點不同,計算機應用水平不等,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對於基礎好的學生我放手讓他們自學,在自己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幫助小組內的其他同學。對於應用水平差的學生,讓他們在老師和同學的示範作用下完成任務。

三、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1、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要求、教材特點、學生的水平,本課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a、知識與技能

(1)學會使用藝術字,以提高標題的可讀性;

(2)能使用模板、背景等技術提高版面質量;

b、過程與方法

透過教師創設情景加以引導,讓學生了解修飾演示文稿的必要性,並知道從哪些方面對演示文稿進行修飾;透過教師演示、學生自主練習、討論交流等方式學會修飾演示文稿的基本方法。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學習中鍛鍊自己的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提高資訊素養。

(2)在修飾演示文稿的過程中,感受創造美的樂趣,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

2、教學重點:模板與背景的應用

3、教學難點:運用審美的觀點修飾演示文稿,提高表達的效果

四、教法與學法

1.教學方法

(1)匯入法與驅動法。

本節課採用匯入法匯入本節的學習內容,採用任務驅動的方法來組織教學。根據每個知識點選擇教學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2)講練結合和小組合作學習

採用教師講解和學生上機練習的方法,並將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分在一個小組,在學習基本技能的時候讓學習快的學生幫助學習較慢的學生一起完成任務,在製作作品的過程中,由小組成員分配不同的任務共同設計完成作品。

2、學法

採用學生觀看教師演示、自己上機操作、小組互助的學習方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在大屏幕播放幻燈片演示文稿製作的數字故事《改變世界1.0》和《改變世界2.0》,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比較1.0和2.0的區別,認識修飾演示文稿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引導學生思考切入正文。

2、新課講解和佈置學習任務:

本節課包括四個知識點,本着講練結合的原則,在每個知識點的講解完後,安排學生上機練習。將課前準備好的未經美化的演示文稿發送給學生,讓學生經過本課的學習後完成對該文檔的美化。

(1)插入藝術字

主要講解幻燈片製作封面的一般過程。教師示範操作製作一個幻燈片封面。讓學生操作體驗,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

(2)插入聲音

主要講解插入聲音的操作步驟,認識自動播放和單擊時播放的區別。

(3)應用設計模板。

教師示範操作應用設計模板的操作過程,重點介紹如何使用幻燈片母版。

(4)設計背景

演示設定恰當的背景使幻燈片生動豐富,講解可以設計爲背景的種類以及基本的操作步驟。向學生講解背景與前景在色彩方面要注意搭配,與展示的內容也要協調。

3、學生上機操作

老師講解演示完以後,學生上機操作。完成任務快的學生要幫助完成慢的學生完成教學任務,也可以適當的嘗試對作品進行其他美化的修改。教師進行巡視並對學生遇到的問題進行講解演示、個別指導。

4、展示學生作品

在完成任務後教師將每個小組製作好的幻燈片展示給學生,展開分組討論探究,讓學生評選出最佳的作品並給與表揚。讓學生多實踐多練習,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自學能力和審美能力。最後教師總結並示範講解學生遇到的問題。

5、課堂總結

根據學生實際表現,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簡單總結。透過教師示範,學生回答的過程,鞏固本課所學知識。

6、作業設計

我設計瞭如下兩個作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水平選作其中的一個。

(1)修飾教師製作的“美麗校園”演示文稿(本作業涉及課本知識點難度較小)。

(2)利用本單元製作的《我國特有的珍惜動物》幻燈片,修飾演示文稿要求顏色搭配合理,同時蒐集一些小動物的視頻插入到演示文稿中。

六、設計理念:

本節課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原則進行設計。採用任務驅動的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於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所以我進行分組教學,透過小組合作互助,減輕教師的負擔,增強學生的成就感。

在設計教學過程中,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練習,真正實現了學以致用,並在運用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動手操作能力。透過欣賞他人的作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對作品進行評價,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審美能力。

七、板書與媒體應用

本節課的板書主要投放在銀幕上,使用的多媒體有:計算機教室、投影儀、電子教室軟件、本課課件、課前收集的學生作品、教師修改好的學生作品、需要修飾的演示文稿作品、音樂檔案以及網絡環境下學生可以搜尋並下載的照片和音樂。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一面五星紅旗》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六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講的是“我”(一名中國留學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動中發生了事故。在極度困難的處境下,“我”拒絕了麪包店老闆用國旗換麪包的要求,以自己的愛國精神維護了國旗的尊嚴,祖國的尊嚴,也贏得了外國朋友的尊重。文章情感表達深沉含蓄,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好文章。

二、說教法、學法

這篇文章所講述的故事對於一個三三年級學生來說陌生而遙運,要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愛國情懷並非易事,文章表達情感含蓄,全文並未寫一個“愛”字,但字裏行間句句流露出“愛國”真情,另外,情智課堂的要求,教學要情智共生。因此,在教學方法上較多創設情境,在情境中激發學生學習慾望,體驗文字,激活思維,在學習中生成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做到情智相生,意言合一。另外重視讀的訓練,在讀中感悟文字,在讀中昇華情感。

三、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營造氛圍

“情感是兒童思想意識、道德行爲強有力的發動者和鼓舞者。”教學伊始,教師播放《紅旗飄飄》,並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匯入情境:“五星紅旗是我們祖國的象徵,它是神聖的、莊嚴的。每個中國人都深深熱愛着五星紅旗,特別是那些遠離祖國的海外遊子們,他們將對祖國深深的思念,對祖國真摯的愛寄託在鮮豔的五星紅旗中,國旗,在他們心目中,有時候甚至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走入這位留學生的生活,和他一同感受把國旗看得比生命還要重要的深情。”優美的歌聲,教師富有激情的語言撥動了學生內心愛的琴絃,學生在情感的驅動下饒有興趣地閱讀課文,很快弄清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2、再現情境,體驗艱難處境

在學生弄懂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默讀課文第三自然段,劃出描寫“我”失事後的情況的句子,在點讀後,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荒無人煙”,並用語言再現情境:“‘我’的頭和身子被撞傷了,筏子和揹包也不見了,在沒有人煙的大山裏轉呀轉呀,轉了三天,還沒走出去,此時,我心中想些什麼呢?”情境的渲染加深了學生的情感,學生說:“我想找點吃的。”“我很累,想找個地方住下來歇一歇。”“我受傷了,想找個醫院治療傷病。”……“情生境,境生言”學生髮自肺腑地理解作者艱難的處境,對作者產生了深深的同情。

3、小組互動,理解麪包店老闆態度的變化;讀中悟情,感悟“我”愛國的情懷

在小組合作中,只有學習明確,小組成員分工明確,纔會讓學生合作學習有效。因此,在這一環節,教師提示學習方法:“閱讀課文第二部分,劃記有關老闆態度的句子,讀一讀,聯繫上下文想一想老闆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態度?以及他這樣的態度給你的感受。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和就近的同學組成學習小組,小組重點討論4、6、17自然段,交流自學情況,在書上作好記錄,小組內形成統一意見,準備全班交流。”由於方法指導到位,各小組學起來相當輕鬆,小組交流時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了麪包店老闆態度的變化,教師相機點撥,理解麪包店老闆態度的變化。

麪包店老闆態度發生這樣巨大的變化,這一切都緣於“我”那顆火熱的愛國之心,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子品讀、表演讀、點讀、齊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體驗,深深地被作者的愛國之情打動了,教室裏書聲琅琅,情意濃濃,教學重點得到了突破。此時,教師引導學生髮現:“我未說一句話,未講一個字,只用無言的行動告訴每一個人‘我’熱愛我的國旗。”這無聲的語言勝過千言萬語,學生也感受到了作者用外在動作表達內心情感的寫法,難點也不攻自破。

5、創設情境,理解“國際友誼”

在學生對文章有一個整體地理解,把握之後,教師創設一個記者採訪的情境,讓學生扮演“記者”,“麪包店老闆”“中國留學生”進行一段對話練習,在這種開放性的對話中,學生真正感受到:只有熱愛祖國、維護祖國尊嚴的人才能獲得外國人的尊重。

6、延伸拓展,昇華情感

在總結收穫階段,教師讓學生說說你在生活中該怎麼做,說說生活裏看到的感人的故事,並領讀詩歌《紅旗傾》,在激昂的音樂中,在師生富有激情的朗誦中,學生的情感進一步得到昇華。

總之,“沒有情感,學生就不能獲得充分地全面地發展。”本節課,我力圖讓學生在情境中朗讀,在讀中悟情,小組合作體驗情感,使教學真正達到了情智相生的效果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小小的船》是一首優美的兒童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描繪出晴天夜空美麗的景象。這首詩韻律協調,音樂性很強。體現了一個孩子把新月看作小船,聯想自己坐到月亮上去,在藍天中航行,駛過星羣,看望星星的喜悅心情。詩中有景,有情,有韻,孩子們讀起來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於在讀中陶冶兒童美的情操。

本課的重難點在於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力求做到在讀中體會,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想象,在讀中得到美的薰陶和情感的昇華。

二、說學生

一年級學生具有好奇、愛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點,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活動的東西所吸引。在教學這一課時,學生已經能說一句較完整的話,並能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體驗、感受,達到情感的共鳴,同時也較多地積累了不少與本課有關的生活素材。這也正是學習本課的有利因素,而不利因素在於學生朗讀課文時可能會出現唱讀的現象。

三、說教法

從本課兒童詩的特點考慮,從學生實際出發,教學時我主要採用情境教學法。

四、說教學流程

1、出示謎語,激發興趣

本課一開始,我就藉助多媒體VCD,播放謎語,讓學生猜一猜,從而有效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培養了他們認真聽的習慣,並能一邊聽一邊想。

2、創設情境,理解課文

《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想象是通往創新的橋樑。所以我在教學中首先是以學生想象力的培養爲宗旨,從學生的心理、思維、興趣出發,透過圖畫、音樂和文學語言描述,再現教材的情境,給學生以強烈地真實感,較快地把學生帶入智力最近發展區。

(1)圖畫展示,創設情景。

(教師出示圖畫並用語言描述)小朋友,看這晴朗的夜晚,閃爍的星星,要是月亮掛在藍天上,那該多美呀!(教師出示圓月),有時候月亮是這樣的,(出示新月)月亮有時候又是這樣的?

教師趁機提問:

A 這是什麼樣兒的月亮?詩人把它說成什麼?彎彎的月兒像什麼?

B 課文中小朋友看彎彎的月亮爲什麼覺得像小船?

C 你看着這彎彎的月兒,想不想上去呢?

由淺入深的提問,既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的順序,又體現了教學是師生、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這一要素,使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帶着強烈地求知慾去感知和領悟課文中月亮與船這兩個意象的聯繫。特別是對“彎彎的月兒像什麼?”這一問題的回答,學生的發言充滿了新意,充滿了童趣。

(2)綜合運用圖畫、語言、音樂,再創情境。

(教師描述)如果現在是夜晚,我們一起坐在院子裏,擡頭看天空,藍天上有星星,有月亮。這彎彎的月亮,它多像一艘小船呀!(播放VCD中的背景音樂)現在請大家聽着音樂輕輕擺,慢慢地閉上眼睛。想着,想着,你是不是坐在月亮上了?是不是飛上藍天了?(此時學生會情不自禁說自己已經飛上藍天,已經坐在月亮上了。)

當學生睜開眼睛,(師播放課件)哈,小朋友現在我們已經飛上天了,已經坐在小船裏了,讓我們在月亮上愉快地唱起《小小的船》(播放VCD兒童歌曲《小小的船》),伴隨着歌聲的響起,學生就會進入美妙的境界。

教師隨即出示句式:我看見了____。引導學生說出:宇宙飛船上天,航天飛機登上月球等。接着再用“藍藍的天”進行說話訓練。例如藍藍的天上有什麼?我在藍藍的天上幹什麼?

不難看出,在理解重點句子時,根據創設的情境,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學生往往爲此而興奮不已,學生情緒爲之高漲,進入一個高潮。此舉極大地豐富了課文內容,學生的學就樂在其中,悟也在其中。

3.朗讀訓練。

學生在朗讀同時也在接受美的薰陶。在教學中,我始終重視讓“趣”字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讀讀、想想、說說中感受美,培養想象力並進行朗讀訓練。

一年級學生的朗讀往往需要教師的指導,因此,朗讀訓練的第一步就是範讀指導。於是我播放了多媒體VCD中的“課文朗讀”,聲情並茂的範讀,屏幕上美麗的夜空圖,使課文內容形象化,從而激發了學生朗讀的興趣。

接着進行引讀激情。在這裏引讀起着畫龍點睛的作用,我採用邏輯引讀。

(1)彎彎的月兒像什麼?

(2)小小的船兒怎麼樣?

(3)我在小小的船裏坐,只看見什麼?

針對小朋友好勝的心理特點設計了“賽讀奪星”這一小環節,使教學再進入一個小高潮。

比賽的規則是:感情朗讀要把閉着眼睛的小朋友彷彿帶上藍天。再透過個別、小組、大組賽讀,激發參與的積極性,滿足求勝慾望。

此時我趁熱打鐵,讓學生進行即興演讀。演讀是一種富有趣味性、形象性的朗讀方法,可以再現課文情景,從而增強對課文的理解,加深印象,並受到感染。這樣學生就不只囿於“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困境,而且也達到了知、情、意、行全面和諧發展的要求。具體做法是:a.自由演讀

b.個別演讀c.全體演讀。

自由演讀,按學生的個性差異,內化的程度不一而進行。在自由演讀中,學生根據自己的聯想,運用外顯的,自身喜歡、掌握的形體動作,來更好地表現並體會到詩的意境。在自由演讀的基礎上,再請個別學生上臺演讀,透過評比,感情是否投入,動作是否和諧,從而讓其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較深的印象。最後全班學生一起模仿演讀較優秀的學生,邊讀邊演,這時學生會置身於那詩的情境之中,其中在全體演讀時,作爲教師的我也成爲其中一分子。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

4、創作想像畫

從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創造能力着眼,從發展學生擴散思維出發,我採用此環節。

作畫內容是二十年後,我在太空旅遊。

要求:把自己想到的用畫描繪出來。

作畫時,我用上音樂瀉染氣氛,此時學生會進入未來世界,幻想着遨遊藍天的情景,用手中的畫筆描繪出二十一世紀的太空美景。

在上課時,我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環環相扣,層層推進,使教學目標水到渠成。

五、談體會

本課的教學設計我主要以新課標精神作指導,運用多媒體VCD教學手段,創設多種情境,寓教於樂,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閱讀想象的同時,拿起彩筆,把自己在閱讀中想到的畫出來,把自己在閱讀中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充分享受閱讀的快樂。透過本課的教學,我深深地感受到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給課堂帶來的便利。它能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設生動、形象的情境,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多媒體作爲一種現代化的教育技術走進課堂,是深受廣大師生歡迎的好事,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應充分合理地運用這一重要手段,給語文教學和其他所有學科的教學插上飛翔的“翅膀”。

說課稿 篇5

我今天說課的課型是語文活動課,活動內容《雨的訴說》。說課的內容包括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程序以及說教學反饋五部分。

一、 說教材

本課題是現行教材九年級語文上冊的第一個語文實踐活動項目。

1、地位和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應用的領域”。使學生“初步獲得現代化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學好語文就要重視實踐的功能,而實踐,就是帶領學生投入到社會生活當中去,在生活中尋找語文的素材。學生學好了語文,也才能更好的應用到生產生活中去,充分發揮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我設計了本次語文課內外活動,讓學生走進社會,再回到課堂。新大綱也提出來:“語文活動是語文教學的組成部分,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生動活潑開展訪問、專題研究等活動。”

2、德育教育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是本次活動的德育教育目標,具有隱性教育價值。

除了寫作這個顯形的教育價值,我想,在本次活動中,熱愛自然的情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已不只是口號的問題,因爲學生體驗的是自然之聲、自然之美,因此,素材是立體的,教育是深刻的。

3、知識結構及重點、難點、關鍵點

知識結構:

學生已經瞭解了散文的閱讀和寫作,特別是寫景散文的描寫方法,在這基礎上指導學生把對雨的觀察和感悟搬到作文上來,具有特殊的意義。

重點:

(1)提高發現問題、處理問題及蒐集資訊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2)提高寫景散文的描寫能力,並能使文章收情景交融的效果。

(3)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言口頭表達能力。

難點:

學生大語文觀的轉變、生活是作文取之不盡的源泉的基本理念的確立是本課題的難點。

二、說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生活時一部活生生的教材,學生自選出來的採訪對象也最具感染力。因此,我在本次語文綜合性學習上主要採取了以下教學方法:

1、討論法

2、對話法

3、使用多媒體教學

說課稿 篇6

各位評委老師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詹天佑》。

站在那巍巍的八達嶺上,看着縱橫的鐵路,我們會不由自主想起詹天佑,這位中國的鐵路之父。正是他,這個傑出的工程師,主持修築了第一條完全由我國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鐵路——京張鐵路。

根據素質教育的新思想,新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充分考慮到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綜合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要求,我採用“激趣促讀,直撲重點”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用“自學探究,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來閱讀這篇課文。以此在學生了解詹天佑事蹟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收集、處理資訊資料的能力;自學能力;動手實踐操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在讀中感悟詹天佑傑出才幹和愛國熱情。

教學難點:瞭解詹天佑主持修築京張鐵路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

本課爲2課時,第一課時讓學生在讀中初步感知內容,瞭解詹天佑的事蹟。第二課時直撲重點,分組合作,在讀中領悟詹天佑的傑出才幹和愛國熱情。

一、交流資訊,激發興趣

讓學生交流詹天佑所處的時代背景、生平、求學事蹟等方面的資料,初步瞭解詹天佑。激起學生對了解詹天佑一生偉大業績的興趣。學生的注意力自然就引向了全文的重點部分,即介紹詹天佑是如何主持修築京張鐵路的內容。

二、小組合作學習,體會施工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感悟詹天佑的傑出才幹。

葉老曾說:“教是爲了不教。”而傳統教學的弊端就在於教師繁瑣的講解分析,佔據了學生讀書的時間,從而使學生失去了練筆的機會。事實上,語文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當學生迫切想學習第三段,感悟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傑出才幹時,我因勢利導讓學生採取小組合作探討的方式來學習,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學習夥伴,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從而使課堂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情感和興趣交流呈現出雙向和多向互動的局面,使學生始終保持一種自覺主動熱情的學習狀態,投入到讀、思、議、畫、寫等語文活動中去。

透過小組討論,學生彙報學習成果。如:勘測線路部分,學生們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詞句,結合生活實際和課前收集到的資料,感受詹天佑嚴肅認真、吃苦耐勞、身先士卒的工作態度和作風。並體會到他能完成任務的思想動力源於他深深的愛國熱情。

開鑿隧道部分,學生透過畫示意圖,體會詹天佑一切從實際出發,根據不同地勢採用不同工作方法,從而感悟詹天佑的智慧和才幹,這體現了學科的綜合,有效利用美術教學來解決語文學習中的問題。

設計人字形線路部分,學生除了畫示意圖,還演示火車走人字形線路的原理,充分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語文教學要注意開挖學生的創造潛能,關注學生的持續發展。因此,我又讓學生分析有沒有別的辦法能代替人字形線路,給學生創設了一個想象的空間,學生可能會設計出:之字形線路,螺旋形線路,折回線路等。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方案和詹天佑的人字形線路做比較,結果發現學生的方案可行性不足。然後再觀察動畫,透過直觀的手段讓學生感悟詹天佑的傑出才幹。

三、 結合自身感悟,體會詹天佑的愛國精神。

語文學習是個性化很強的活動,教師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學生已經感受的詹天佑的傑出才幹,爲了強化學生感受,引導學生研讀第二段,觀看懸崖峭壁圖片,瞭解施工難度,這樣,學生對詹天佑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感情朗讀也就水到渠成。

四、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詹天佑頂着帝國主義的阻撓、要挾、嘲笑。克服重重困難,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終於成功地修築了京張鐵路,顯示了中國人的智慧和才幹,國人爲之振奮驕傲。爲了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我順勢安排了一個口語表達訓練,讓學生誇誇詹天佑。給學生留出情感發揮的空間。

五、作業練習,課內外結合。

我設計了讀一讀、寫一寫、畫一畫等自由選擇的作業內容。體現了訓練的層次性。一課的結束並不意味着學習活動的完結,而應該以此爲一個新的起點,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熱情。

詹天佑生前說過這樣一句話:“人活着,總要爲後代留下點什麼。我詹天佑只想爲後代留下幾條鐵路。”是啊,我們的教育應該給孩子留下點什麼呢?構建主義的精髓是以學生爲中心,我們的教育應該爲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定的基礎,培養他們全面的人文素養。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7

一、教材解讀

《我和祖父的園子》選自蕭紅的《呼蘭河傳》第三章,蕭紅透過對童年時代跟隨祖父在園子裏勞動情景的描寫,表達了對童年美好生活的眷念和對親人的懷念。之所以寫這個園子,是因爲這個園子充滿歡樂、甜蜜、溫馨、自由,給蕭紅帶來無限美好的回憶。文章的語言很有特點,近乎口語,淺顯而不單調,有趣不乏童真,但要悟出這些簡單的文字背後包含的那些豐富的情感需要我們細細品讀。

二、目標定位

1.尋求閱讀視眼的敞亮。構築立體的園子形象,從實在的園子走向精神的園子,從而使閱讀多元起來。多層次多角度地“看”園子,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樂,理解“園子”的精神意義。(具體說就是學生從美麗、充滿生機,讀到自由,讀到快樂,讀出愛和溫暖,讀出這是我和祖父的精神家園。)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透過對文字語言的觸摸,感悟,還原語言的形象性,豐富語言的積累,體會學習作者是如何表達的。

三、過程設計

1.課前談話 回到童年

圍繞“在你的心中童年是什麼?”我用一段童年小詩進行小結,把學生的思緒帶到童年中,學生在美美童年回憶中等待課的開始。

2. 匯入新課 確定問題

瞭解預習情況,確定閱讀探究的問題——這是個怎樣的園子?讓學生明白熟讀課文的重要,帶着問題讀書的重要。

3. 帶着問題 研讀課文

先抓第2和13自然段。第2自然段讀出園子的美麗、充滿生機。讓學生帶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讀,主要是以讀帶講。第13自然段讀出園子的自由。先引導學生讀出一個詞;再引導學生讀成一句話;隨後引讀課文,潛入文字,感知作者是如何表達的,學習擬人、排比、借景抒情等寫作方法。

第3—12自然段讀出童趣、快樂。學生兩次走進文字,出聲地朗讀,感知文字;無聲地默讀,品味文字。透過兩首小詩的處理將一長段文字讀短。有兩步,一是,引導學生交流最吸引你的畫面,聚焦祖父的笑,回憶畫面,品味祖父濃濃的愛意;二是,引導學生關注文字特點,找出文中反沓的寫法,品味祖孫之間親密無間、形影不離的愛。

4. 適度拓展 深化認識

從蕭紅的作品中摘抄了四句話,請同學們把這四句話含在嘴裏咀嚼。從另一個角度看園子,目的是讓學生對園子的理解更全面、更立體、更深刻。讓學生明白在蕭紅的童年生活中,只有一個人喜歡他。所以,她回想起故鄉呼蘭河時想到的不是母親,不是父親,更不是祖母,而是那年邁的祖父。隨機出示第一自然段,齊讀。只有一個地方給了她自由和快樂。這園子不只是祖父的,是我和祖父共同擁有的園子,再讀課題。從而讀出這是個愛的園子,溫暖的園子,這是她和祖父的精神家園。

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處理成一首詩,學生讀後自然過渡到對作品的推薦。在羅大佑的《童年》歌聲中佈置作業,結束本節課。

四、教學策略

1.一條主線 ,貫穿始終

南京“經典之行”告訴我們,“簡簡單單教語文,老師學生都快樂。”簡單就是環節要簡化,問題要精要。一篇文章只要設計一個,最多兩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或一條主線,引領學生進行閱讀、思考、探究、品味、表達……這節課中我緊緊抓住“這是個怎樣的園子呢?”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探究。學生對園子的感受從美麗、充滿生機、到自由,到快樂,最終到愛和溫暖;學生對園子的理解由淺入深,逐漸深刻,逐漸豐滿,真正讀懂園子的精神意義。

2.品味細節,感受情境

文中“我”和祖父在園中勞動的情景作者採用了敘述的話語,其中的細節值得回味,往往一個簡單的動作卻蘊含着豐富的情感。這一段的學習時,我抓住祖父那個特別親切的表情——“笑”來撥動學生的情感心絃。透過引導學生潛入文字,找出最吸引你的鏡頭;透過對祖父的“笑”的回憶,引導學生感悟祖父一次次笑容背後的真正內涵。學生從“笑”字中讀出祖父的和藹、慈祥、寬容和愛。把祖父的笑讀活了,祖父的形象就會躍然紙上,對園子愛的理解就能水到渠成。

3.關注表達,學習運用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高年級的閱讀教學要在閱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這篇文章在表達方式上有它獨特的魅力。文章運用擬人、排比的手法,巧妙地借景抒情,多處運用反沓的寫法,這些都值得好好品味。在13自然段的閱讀中,我引導學生靜心品悟“這些文字好在哪裏?”學生在反覆的閱讀中,不僅讀出文中表達的情感,還知道了課文是怎麼寫生動的。潛移默化中進行了文字語言的內化遷移。在3—12自然段學習時讓學生找出反沓的語句,讓學生品味反沓所要表達的強烈情感。

4、聯繫原著,適度拓展

語文學習不能僅僅侷限在學習課文,要將學生的視角引向更廣闊的天地。節選文字的閱讀只有回到整個作品中才能有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字,才能更爲準確地把握文字的情感,才能讀出文字的厚度。常常驚歎於特級教師對文字的深度解讀,事實上只有回到作家的作品中才能做到這一點。爲什麼文章第一自然段寫:“呼蘭河這小城裏住着我的祖父。”就只住着我的祖父嗎?顯然不是,而是作者與祖父的感情很深,祖父在作者心中的地位無人能比。所以作者回想起家鄉的呼蘭河唯一想到的只有祖父。

蕭紅生活在國家動盪不安的年代,家鄉淪陷,祖父去世,“家”在她的心中早已不復存在,她一直過着顛沛流離的苦難生活,輾轉各地,年僅三十一歲就帶着不甘離開了人世。她在去世前用筆在紙上寫道:“一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在她的一生中最甜蜜、最難以忘卻的是曾經給她無限歡樂的園子,是祖父那刻骨銘心的愛。當然,我們深度閱讀的目的是爲了更爲準確地把握文字,並不是要把教師對文字的理解強加給學生。

爲了讓學生對蕭紅的童年有個更加全面的認識,我從蕭紅的作品中節選了四段文字,學生透過這四段文字,對祖父的'愛,對祖父的園子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對蕭紅童年生活的認識和理解會更加深刻,更加飽滿,更加全面。同時還能激發了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

5.詩意語言,詩意處理

《呼蘭河傳》這部作品的語言充滿詩意。茅盾曾高度評論這部偉大的作品:“《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是一幅多彩的風土畫,是一串悽婉的歌謠。”基於這樣的語言特點,我在講讀3—12小節時,將很長的一段文字濃縮成兩首詩,學生既能全面地理解內容,又大大節約長文的閱讀時間。最後一個自然段的講讀也運用同樣的方法,透過閱讀巧妙地過渡到對《呼蘭河傳》的介紹。方便了學生的學習,學生能感受到文章語言的詩意。

因爲時間的關係,有一個環節忽略了,拓展後應該讓學生再說說“這又是個什麼樣的園子?”板書:“愛、溫暖”。“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深知課堂上有不少的環節值得商榷,還需優化。懇請大家不要顧及情面,從追求課堂有效性的角度,暢所欲言。

說課稿 篇8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唐代詩人呂岩的詩《牧童》。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教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這五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組第5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詩。本組教材以“多彩的童年生活”爲專題展開,《牧童》這首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兒童晚歸休憩圖。全詩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的表達了牧童那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

2.學情分析:

那麼,五年級學生對這首詩是一個怎樣的認知情況?這首詩對他們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什麼呢?他們又想以怎樣的方式來學習這首詩呢?

爲了瞭解學生的學習實際,我在課前對學生做了這樣的調查:

1.你會正確流利地朗讀這首詩麼?

2.你認爲學習這首詩的時候需要進行單獨的識字學習嗎?

3.你會背這首詩麼?

4.你能大概說出這首詩的意思嗎?

5.你能從詩中體會到詩人的情感嗎?

調查中我發現:80%的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這首詩,95%的學生認爲不需要進行單獨的識字學習,70%的學生會背這首詩,能大概說出這首詩意思的佔30%,能從詩中體會到詩人情感的只有極少數。

根據學生的實際,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課程標準“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二、教學目標:

1.熟讀並背誦古詩,感知古詩大意。

2.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並從中感悟到詩人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生活狀態的嚮往。

3.透過學習,使學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精妙。

教學重難點:使學生體會到詩中畫面的優美意境,並從中感悟到詩人對悠閒自在、安然自樂生活狀態的嚮往。 。

三、說教學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所以教學本首詩,我準備採用“誦讀法”、“重點字詞剖析法”、“情景教學法”、“設景想象教學法” 來展開教學。同時藉助多媒體課件來創設情境,體現“快樂讀美文,輕鬆學古詩”的教學理念,並達到突破教學重難點的目的。

四、說教學過程

具體教學過程從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一)欣賞音樂,走進《牧童》。

課前,我先播放一首歡快的《田園之歌》讓學生欣賞,並這樣引導:是呀,美妙的音樂能帶給人愉快的心情。其實,能帶給人快樂的事有很多,比如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學習我就感到很快樂,看到同學們端正的坐姿,甜美的微笑,我也很快樂。說說看,什麼事使你感到快樂?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學生情趣高漲時,我順勢匯入:現在,就讓我們帶着這份快樂的心情走進唐代詩人呂岩的詩——《牧童》。並板書課題:牧童

這樣,讓教學在師生對話中展開,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課堂教學也因爲學生的入情,而進入了積極的狀態。

(二)品讀古詩,讀出味道。

詩詞的美妙在於誦讀。在指導學生誦讀的過程中,我分這樣三個層次進行:

1.讀正確。

首先,我讓學生初讀整首詩,重點認讀:“鋪”、“蓑”、“臥”並指導寫法。

2.讀出節奏。

初讀後,我告訴學生詩句本身就含有很強的音樂感,這就要求我們讀的時候要注意抑揚頓挫、輕重緩急。

3.讀出內涵。

在學生讀出節奏的基礎上,我這樣引導:詩詞言情,詩詞言志,詩詞很多時候是一首歌,是一幅畫。我想知道,你從這首詩中讀出了什麼?

(1)讀出詩中所蘊含的畫面。

學生可能會說:我讀出了詩中所蘊含的畫面。我彷彿看到了草地、牧童、蓑衣、月光等,接着我引導學生想象景物的顏色和姿態,學生可能會說:

( )的草 ( )的笛聲 ( )的牧童 ( )地躺着 ( )的草場 ( )的月光

( )的晚風 ( )的月夜

如此,學生從單個詞語入手,經過紮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使詩中的景、人、物變得鮮明生動起來。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連詞成句,說出整首詩的意思,體現了學習的梯級,爲下面的古詩理解降低了難度。

(2)讀出詩人愉快的心情

爲了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我追問,這是一個怎樣的牧童?你能讀出詩人什麼心情?學生都能說出這是一個快樂,悠閒的小牧童。(板書:快樂 悠閒)那麼,你是怎麼體會到作者愉快心情的呢?你從哪些詞語感受到牧童的快樂與悠閒呢?讓學生品讀詩句,從而發現景物描寫最能反映作者的心情。原來,一切景語皆情語。此時,我適時適度的引導學生高興地誦讀這首詩。

這個環節我力圖將學生置於閱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爲出發點,讓學生邊讀邊思考,鍛鍊學生的聽、說、讀和概括能力,從而解決教學重點。

(三)走進詩境,感悟詩情。

在熟讀古詩的基礎上,我以“你從詩的什麼地方看到了這樣快樂悠閒的牧童?”一問,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並根據學生的彙報相機引導。

預設一:抓住“鋪”想象畫面,品味“弄”感受情趣。

當學生說:從“笛弄晚風三四聲”中看到了一個快樂的牧童時,我追問:是誰在吹笛子?在什麼地方吹?此時,我適時播放音樂《牧笛笛子》,未見牧童,先聞其聲,給了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從而真切地體會到了一個“弄”字所蘊含的情趣。

接着,我運用畫面再現情境,讓學生感受牧場的遼闊,並對學生進行語言概括能力的訓練:同學們,此刻你的眼前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詩中的哪一個詞給了你這種平緩舒服的感覺?以此引領學生感受“鋪”字用詞的精妙。

“只有入境,才能悟情。”本環節中,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運用畫面與音樂再現情境,爲學生營造了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氣氛。美的畫面,美的音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進行體驗,使他們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得到了發展。

預設二:想象“臥月明”,感悟詩中情。

有的學生可能會說:從“不脫蓑衣臥月明”中感悟到了牧童的快樂與悠閒。我先出示課件:《牧童休憩圖》給學生以感官上的體驗,再引領學生回到詩句中,讓學生找一找哪個詞更能體現牧童的無拘無束?

學生很快找到:“不脫、臥”這兩個詞。接着我引導學生體會:他爲什麼不脫蓑衣?他躺在一個怎樣的地方?怎樣躺?把“臥”換成“坐”或者“立”,行嗎?這樣,學生在交流中、反覆品讀中感悟到了牧童的無憂無慮與天真爛漫。

這樣,抓住重點字詞品讀品味,避免了古詩教學逐字逐句的串講串問,突出了語文學科的特點,透過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妙,從而真正學有所獲。

接着,我挖掘教材的留白處,開啓學生想象的閘門:(音樂響)躺在柔柔的草地上,聞着青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風的撫摸。此時此刻,假如你是這位躺在草地上的牧童,你會想些什麼?做些什麼?

在美妙的遐想中,學生融入詩境,走進牧童的內心世界,由此抒發情懷,發表見解。此時,學生化牧童爲自己,化自己爲牧童,與詩中人產生了情感的共鳴。

(四)探作者心,窺別樣情。

讀詩,不僅要讀出詩中畫,還要讀出詩中人。這對學生而言是學習古詩的一個很好的導向,是從一個層次到另一個層次的深入。爲了很好地解決這一教學難點,我這樣引導:同學們,快樂的心情是相通的。眼前的一切不僅令牧童陶醉,令我們大家陶醉,也令詩人呂岩陶醉。其實,呂岩喜歡牧童,還有另外的原因呢。此時我出示詩人呂岩的資料。

讓學生了解到了詩人嚮往遠離喧囂、悠閒自樂生活的原因後,我創設意境,學生配樂吟誦古詩。與詩人展開心靈的對話。

這不僅是教學回歸到古詩的本體,更是學生情感的迴歸與昇華。進而解決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五)拓展延伸,背誦積累。

學習古詩,就是要讓學生在欣賞古詩的同時愛上古詩,所以在學生“意猶未盡情猶未止”時,我出示了一組以“兒童生活”爲體裁的詩句讓學生賞析。

所見

清 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桑茶坑道中

宋 楊萬里

晴明風日雨干時,草滿花堤水滿溪。

童子柳蔭眠正着,一牛吃過柳陰西。

詩句賞析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楊萬里)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范成大)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高鼎)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胡令能)

將本課的古詩輻射到其餘相關詩句,真正做到課內外學習的有機融合。

至此,我順利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在教學中,我努力尋找人文精神與語言訓練的契合點,透過各種形式的閱讀訓練,將學生帶到情境中去感悟、去體驗、去探究。使學生在輕鬆快樂的語文課堂中進行學習,體現了我創建“和諧課堂”的教學思想。

五、說板書設計

最後,說一下我的板書。這節課我設計的板書力求簡潔明快,一目瞭然。“快樂、悠閒”二字彰顯了詩人的內心情感。是教學內容的精華體現,也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點睛之筆。

附板書:

牧童

呂岩

快樂 悠閒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感謝您的聆聽,歡迎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