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精華】說課稿合集九篇

說課稿2.6W

作爲一名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說課稿合集九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父親的菜園》這是一篇第七冊選讀課文,記敘了父親在一片荒涼的山坡上開墾一塊土地,使它成爲“我家”菜園的事,表現了父親勤勞、堅毅的品質,體現出作者對父親、對土地深厚的感情。

課文透過對父親言行的具體描寫,表現父親的優秀品質是本文表達上的一個特點。引導學生從描寫父親開墾菜園言行的詞句中體會父親勤勞、堅毅的品質,感受父親對勞動、對土地的愛是是教學重點。體會父親在荒坡上開墾菜園的艱辛,對城市或平原地區的學生來說是教學上的難點。

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是加強學生對記事寫人這一類文章的感悟,進一步學習從內容中體會思想,從父親堅忍不拔的品質中受到教育,培養熱愛土地和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結合我對教材的理解以及文字的價值取向,按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標,我確定本課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讀課文,最大限度地促成每個層面的學生,都能將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學習從課文內容體會思想的方法,引導學生抓住文中描寫父親言行的句子,結合上下文進行理解,從中體會父親在開墾菜園的過程中付出的艱辛勞動,感受父親身上表現出來的那種堅毅、自信、勤勞的品格,知道要想獲取成功必須勇於克服困難,堅持努力奮鬥的道理。

3、在讀悟結合、豐富言語實踐活動中,發展歷練學生語言,在讀中提升情感,喚起對父親的崇敬。

三、說教法學法。

爲了達成上述的教學目標,本課選擇的基本教法是“着眼課題、以讀爲本、讀中感悟、導讀解疑、語思統一”的導學式教學法。在操作過程中採用“讀、疑、思、劃”等教學手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培養學生質疑課題,着眼課題理解課文內容的思維習慣,培養學生朗讀能力,培養語感。

四、說理念。

本設計把着力點放在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上,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閱讀活動中,去理解和感悟“父親”的精神。按照“質疑課題、梳理問題——自主探究、感悟交流——深化文字、體會精神”的過程組織學習,把朗讀課文、交流感受整合在思考與解決問題中,發展學生語言和思維。

五、說流程。

(一)親情匯入,質疑課題。

1、同學們見過菜地嗎?菜地:院子裏的小塊平地可以開墾成,田裏的又大又平,分成一畦一畦的。可是有一位極其普通的農民,爲家人在山坡上開出了一塊菜園(板書課題:父親的菜園)讀題。

2、學生課件觀看父親在山坡上開闢的菜園,再讀課題,質疑。

3、梳理問題:爲什麼叫“父親的菜園”?

設計意圖:用親切自然的語言,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有水到渠成之妙。推測課題,設定懸念,能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由課題這個文眼作爲這節課的教學切入點。

(二)讀通課文 ,整體感知。

①自由輕聲讀課文,注意生字讀音,遇到難讀的句子反覆多讀幾遍,練習讀正確,讀流利。(請教學習工具或老師)(疑難字詞課件屏幕呈示)

②在父親開墾菜園的過程中,哪些地方最讓你感動,把這樣的語段畫出來,多讀幾遍。

③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④反饋朗讀劃出的句子,注意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

⑤交流: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三)品讀課文,探究原因(探究爲什麼叫“父親的菜園”)。

1、細讀課文,思考爲什麼叫“父親的菜園”,要求:圈畫批註。

2、討論感悟重點詞句,感受父親的勤勞、堅忍不拔、對土地的熱愛,帶着感受朗讀課文。

重點研讀:

(1) “父親堅毅地說:‘我們去開荒!’”(勤勞)

(2)“每天天還沒亮,父親就扛着鋤頭、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擔柴草回家來。”(勤勞、吃苦)

(3) “父親沒有氣餒……蓋住了那可怖的岩石。”(堅忍不拔)

(4)當我問能否長出豌豆,父親“信心十足地說:‘當然能!’”(對土地的信賴)

(5) “父親說:‘我們不能光顧眼前,也真難爲了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養出這一片豌豆來的。就這樣榨乾它,以後就別想吃瓜吃菜了。這一季豌豆就用來肥土吧。’”(對土地的保護、熱愛)

(6)拾糞肥田。“有時候我在山坡上放牛,尿憋急了,父親也要我跑到菜地裏去撒。”(爲了肥土、對土地的熱愛)

爲什麼叫“父親的菜園”?可歸納說:

①父親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在山坡上開出了一塊作爲菜園的基地。

②當暴雨沖走泥土後,父親一筐筐挑土,靠自己的雙手“創造”了一塊新菜園。

③爲了育肥土地,把自己的勞動成果──豌豆翻進土裏,精心侍候,使土地變得肥沃,讓全家人擁有了一個四季常青的菜園。

設計意圖:此環節引導學生抓住問題來閱讀思考和感悟,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把學生相對分散的思維集中起來,準確地把握文章內容,體會情感。

(四)深讀課文,體會精神(深入體會課文內容所要表達的思想)。

1、思考、交流:父親的菜園收穫的是什麼?收穫的僅僅是四季的蔬菜嗎?“我”收穫了什麼?你呢?(收穫的是一種人生精神:堅毅、勤勞、不畏艱辛、堅忍不拔、熱愛土地、熱愛勞動)你此時心裏最大的感受是什麼?(一個人,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肯付出辛苦,遇到困難、挫折不氣餒,永遠保持自信,什麼事情都能做成。)

2、有感情地齊讀課文中描寫父親言行,體現不畏艱辛、堅忍不拔的句子。(課件呈示)

3、帶着對父親的敬佩之情再讀課題。

說課稿 篇2

《動能和動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機械能及其守恆定律》第七節的內容,我從:教材分析、目標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和教學反思六個緯度作如下彙報:

一、教材分析

1.內容分析

《動能和動能定理》主要學習一個物理概念:動能;一個物理規律:動能定理。 從知識與技能上要掌握動能表達式及其相關決定因素,動能定理的物理意義和實際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上,利用牛頓運動定律和恆力功知識推導動能定理,理解“定理”的意義,並深化理解第五節探究性實驗中形成的結論;

透過例題1的分析,理解恆力作用下利用動能定理解決問題優越於牛頓運動定律,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優化和整合上,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切實進行兩種方法的相關計算,在例題1後,要補充合力功和曲線運動中變力功的相關計算;

透過例題2的探究,理解正負功的物理意義,初步從能量守恆與轉化的角度認識功。 在態度情感與價值觀上,在嘗試解決程序性問題的過程中,體驗物理學科既是基於實驗探究的一門實驗性學科,同時也是嚴密數學語言邏輯的學科,只有兩種方法體系並重,纔能有效地認識自然,揭示客觀世界存在的物理規律。

2.內容地位

透過初中的學習,對功和動能概念已經有了相關的認識,透過第六節的實驗探究,認識到做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係。將本節課設計成一堂理論探究課有着積極的意義。因爲透過“動能定理”的學習,深入理解“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並在解釋功能關係上有着深遠的意義。爲此設計如下目標:

二、目標分析

1、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動能的概念,並能進行相關計算;

2.理解動能定理的物理意義,能進行相關分析與計算; 3.深入理解W合的物理含義; 4.知道動能定理的解題步驟;

(二)、過程與方法

1.掌握恆力作用下動能定理的推導;

2.體會變力作用下動能定理解決問題的優越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狀態的變化量量度複雜過程量”這一物理思想;感受數學語言對物理過程描述的

簡潔美;

2.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對動能公式和動能定理的理解與應用。

難點:透過對動能定理的理解,加深對功、能關係的認識。

教學關鍵點:動能定理的推導

三、教法和學法

依據《物理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在課堂教學設計中要透過問題探究的方式,強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基於問題探究的過程性體驗,爲此,採取“任務驅動式教學”設計程序化的問題,有效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和有效的探究性學習。爲此,在教學設計中重點突出三個環節:“問題驅動下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問題解決中對物理規律的深化理解”、“引申提高中對物理規律的深化應用”。所以任務驅動式教學成爲本節課重要的教學方式,同時採取精講釋疑教學法;

學生的學法採取:任務驅動和合作探究;

選取多媒體展示、嘗試練習題和“任務驅動問題” 本節課爲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設計成6個教學環節:提出問題,匯入新課;任務驅動,感知教材;合作探究,分享交流;精講點撥,釋疑解惑;典例引領,內化反思;課堂總結,佈置作業。

說課稿 篇3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材第十二冊第二單元的圓柱的認識。圓柱的認識作爲立體圖形的一節知識,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的有關知識以後進行教學的,在學習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對於認識立體圖形已經有了方法上的基礎。基於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認識圓柱,瞭解圓柱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圓柱的特徵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能力目標:讓學生經歷探索圓柱基本特徵的過程,提高學生觀察、操作、比較、概括和判斷等思維能力。

(3)創新目標:透過學生的自主探究,使學生掌握研究立體幾何的一般方法,豐富其學習數學的積極體驗。

教學重點:認識圓柱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圓柱的特徵。

教學難點:圓柱的側面與他展開圖之間的關係。

一、說教學理念。

1、在活動探究中共“創生”。

“活動”是兒童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兒童社會交往的最初方式,《新課標》在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學的“知識技能目標”的同時,提出了數學學習的“過程性目標,”並且透過“經歷、體驗、探索三個層次的目標要求。這表明小學數學不但要完成向學生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的任務,而且要引導學生參與到探索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中,透過自己的活動獲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全面發展。本節課,無論是“直觀感知”層面上的觀察交流活動,還是“操作驗證”層面上的驗證活動,還是“應用拓展”階段的製作圓柱的活動,都是讓學生“經歷”、讓學生“體驗”、讓學生“探索”的思維指導下完成的,從而使學生對圓柱的特徵從不完整、表面的認識向較深層的理解,整體上的把握和發展,實現了課程的“創生”。

2、在已有經驗中求發展。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學生的個性差異往往會影響到其參與活動的整個過程。學生的個性不同,關注的焦點也不同,課堂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和認知水平,要關注學生的已有經驗,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本節課,我透過談話交流,充分了解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原有的認知水平,尊重學生,認可學生對圓柱觀察的不同着眼點,在次基礎上組織活動,並且透過反饋,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過程,展現自己的認識個性,從而使整個課始終處於活躍的狀態,充滿勃勃生機。同時,教師完成了一名“引導者”要做的事,創造一定的條件,讓學生的認知水平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

二、說教法。

根據本節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爲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我遵循“教爲主導,學爲主體,疑爲主軸,動爲主線”的教學原則,採用以活動探究爲主,設疑誘導爲輔的教學方法。適時地點撥,並運用電教媒體化靜爲動,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慾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說學法

根據學法指導自主性和差異性原則,我讓學生在“觀察中感知一操作中探究一應用中拓展”,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使學生掌握知識。

四、說程序設計:

爲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地規劃,設計了三個主要的教學活動:

(一)、創設情景,直觀感知:

《新課標》指出:有意義的數學學習必須建立在學生主觀願望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本節課的第一個活動我採用了三個環節進行教學:匯入——引導觀察,初步感知——反饋活動結果。

1、匯入。

上課開始,我以立體圖形爲話題激情引趣組織談話,(課件展示圓柱體形狀的物體,提問:你們認識這種形狀嗎?對圓柱有哪些瞭解?學生回答

2、引導觀察,初步感知。

這一環節我組織學生以一種標準的圓柱形狀的實物爲研究對象,四人一組進行活動,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合作觀察圓柱的特徵。

3、及時反饋。

學生透過觀察、觸摸,根據以有的認知水平,一部分學生把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方法遷移過來,在未知與已知之間找到某種相似、建立關聯,由此類比遷移,比較有序的說出圓柱的某些特徵,如:面、邊、高等。但由於圓柱與長方形、正方形有明顯的差異,能比較清晰地表述出圓柱的特徵的學生可能較少。更多的學生還不能遷移方法,而是從自己的最感興趣的或最明顯的特徵入手進行說明。爲了使學生對圓柱的特徵有一個較完整地把握,我利用媒體演示協助引導,同(出示課件)時設計了一個比較完整清晰的板書。從而以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圓柱的特徵。

(二)、引導參與,操作探究.

這一環節我根據:談話質疑——操作驗證——反饋活動展開活動。

1、質疑。

教師首先提問:對圓柱的特徵還有什麼疑問嗎?要不要進一步加以驗證?(學生回答;沒有了。)教師再次設疑,你們沒有,我可有兩個問題:圓柱的底面確實相等嗎?它的側面展開後一定是長方形嗎?你們有沒有辦法加以驗證呢?(學生回答:有。師;那就試試吧)

2、驗證。

小組選擇一個問題進行驗證,方法有學生自定。在實施過程中,我注意了三個方面:一是提出選用的對象必須是典型的圓柱形狀的物體,二是時間上充分保證多數學生至少能解決一個問題,三是教師作爲“參與者”參與到活動中,給予適當的幫助。

3、結果。

學生在驗證過程中,得到了成功的體驗,而且方法較多。如:在驗證圓柱的底面是面積相等的兩個圓。有的同學用了一個相當簡單的方法:把圓柱形狀的茶杯蓋子旋下來直接與下底面進行比較,有的同學將上、下底面的兩個圓畫在紙上,再把它們剪下來比較,對“側面展開後是一個長方形”這一特徵進行驗證中,期間有的同學發現,要使側面展開後是一個長方形,必須沿着圓柱的高展開才行。如果不沿着高剪下就得到平行四邊形。學生的驗證,使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領會展開後的長方形的長、寬與原來的圓柱的底面周長、高之間關係的教學變得順其自然了。從而提高他們學習的內驅力。

(三)、拓展延伸,實踐應用.

這一環節是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活動,起到鞏固新知的作用。除了採用填一填、找一找、判一判等形式我還設計了一次製作圓柱的操作活動。(自由結隊,尋找合作伙伴)

1、活動提示:結合你對圓柱的認識,夥伴合作做一個任意大小的圓柱,看哪一組既快又好,並要求完成後談體會,製作圓柱時要注意什麼?

2學生完成後展示成果,並談製作體會。

3、學生自由點評。

這次操作活動與直觀感知或探究層面的操作不同。它不是驗證,也不是探究,而是一次強化學生對圓柱整體的認識,從更高層次上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與此同時,夥伴合作的形式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協作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另外,在對製作後的作業評價中,打破了傳統的單一評價的形式,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評價,體現多層次評價、多元評價的意圖,充分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總之,本堂課我遵循了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以活的匯入啓動學生,以活的氛圍激動學生,以活的形式牽動學生,以活的知道鼓動學生,使學生在差距中感悟,在跳躍中思考。在動手操作中創新。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太陽》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語文第九冊中的課文。這是一篇說明文,主要介紹太陽的常識:離地球有多遠,它有多大,多熱。說明太陽與人類有着密切的關係。全文分爲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介紹太陽與地球的距離,太陽的大小,太陽的熱度;

第二部分說明太陽與人類的密切關係。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學習說明文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二是更多地瞭解太陽的特點,培養熱愛科學的情趣。本課教學重點是瞭解太陽的特點,教學難點是怎樣運用舉例和數字來說明太陽的特點的。

二、說教法

這是一篇說明文,它不是藉助藝術形象傳授知識的,而是在觀察某些事物的基礎上,用準確、通俗的語言來說明事物和傳授知識的。所以我是側重一下幾方面教的:

1、抓住說明文的構段特點進行教學。

教師精講第一段,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找出說明文在結構上注重一段一意,段首概括的規律,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自學相似段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抓住課文中語言,瞭解說明事物的方法。

課文第一段爲了講清楚太陽的三大特點,運用了大量的數字來說明,給學生的感覺是一目瞭然。但是爲什麼要引用傳說,就是爲了增加文章的生動性,這樣教學既使學生了解了學法,又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再比如說,太陽很大,會發光,會發熱。爲什麼又提到了地球和鋼鐵呢?這就運用了比較的說明方法,使抽象的數字具體化、形象化。這樣做的目的是,既教了課文,又學會了作者的寫作方法。

3、利用電教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說明文同記敘文相比,語言比較枯燥,形象性不強。在教學過程中,我製作了課件,變抽象爲具體,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去接受知識,從而增強學習效果,是一舉多得的方法。

三、說學法

這篇課文沒有過多的難以理解的詞語和句子,大多數學生都能讀懂,因此我設計讓學生這樣去學習:

1、整體感知,初步瞭解課文的大概內容。

學生先自讀課文幾遍,有個別學生可先背誦課文。自學完以後,能概括出每個自然段的內容,並加註在書上。按照分門別類的方法把全文分爲兩大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這樣內容。這樣,學生就會從整體上知道這篇課文講的是什麼內容。

2、加強朗讀,在閱讀中理解課文是怎樣講述太陽的特點和我們的關係的。

學生抓住每個自然段的中心句子瞭解這樣意思,再進行歸納合並,總結每一段的寫作方法,掌握說明事物怎樣運用列舉數字、做比較、打比方、比喻等多種方法。運用這種方法,給人的感覺是準確、簡練、明晰、具體,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3、利用電化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在教太陽與雨、雪、風形成過程的關係時,製作了課件。利用幻燈放影像。學生一看就明白了風、雨、雪形成的過程。知道太陽和氣候的關係確實很密切,同時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變抽象爲具體,使學生學得輕鬆愉快,留下的印象深刻。

四、說教學程序

在備課時,我認真鑽研教材,尋找了有關經驗,進行了一番思考分析之後,制定本節課的知識目標:

一是瞭解太陽的三大特點,

二是使學生知道太陽與我們人類有哪些密切的關係。

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教給學生寫作方法,即能力目標。這樣,教學目標明確了,上課時,就能有的放矢,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一堂課的好壞,一個主要方面就是教師在課堂45分鐘內給學生傳授知識的能力怎樣,學生能不能按時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所以,我在教學過程設計上,儘量使課堂每一分鐘都能合理運用,該講的就講,不該講的少講,甚至不講。在自己預先想好的導學提問的指導下,啓發讓學生思維,用板書直觀地再現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始終讓學生手腦並用,達到啓發思維的目的。 最後的達標測試題,既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節課的難點。目的是檢查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理解得怎麼樣,也就是教學目標達到了沒有。透過讓學生做這些題目,可以驗證出教學效果是良好的。

五、說板書設計

隨機抓住學生彙報過程中出現的“閃光點”進行板書,使整節課亂中有序,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重點,起到引領作用。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德化制瓷歷史悠久,是“中國三大瓷都”之一,因此,“美麗的瓷器”在本土課程裏是一個非常有生命力的主題,在幼兒日常生活中美麗的瓷器隨處可見,可他們卻很少與之互動。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本班幼兒對操作、探索活動較感興趣的實際情況,我將家鄉的傳承文化——瓷器做爲教材之一,讓幼兒在欣賞、探索、感受、表徵等活動中進一步瞭解家鄉陶瓷,瞭解瓷都文化,培養幼兒熱愛瓷業、熱愛勞動人民、熱愛家鄉的情感,體驗探索、表演、成功的樂趣。

二、說目標

根據《綱要》精神“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我制定了目標1,並將其作爲本次活動的重點,即:透過看、講、操作等手段,讓幼兒探索、感知,並表現美麗的瓷器,體驗成功的樂趣。

《綱要》中明確指出:

1、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的情感。

2、引導幼兒瞭解自己的親人以及與自己生活有關的各行各業人們的勞動,培養幼兒對勞動者的熱愛。因此,我將目標2制定爲:感受家鄉陶瓷藝術的美,萌發幼兒熱愛瓷業、熱愛勞動人民、熱愛家鄉的情感。

根據山區幼兒“完整表達事物或過程的能力較差”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目標3:能用較連貫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並作爲本次活動的難點。

三、說活動準備

在活動準備前期,我發動家長與幼兒參與收集各種瓷製品的圖片、照片和瓷器及各種輔助工具,爲幼兒的探索活動提供有利的物質條件和相關的環境創設。家長資源發揮了較好的現身作用,促進了家園的有效互動。

活動準備中期我利用散遊活動,組織幼兒參觀了陶瓷展覽城,並將參觀過程拍成錄像帶,以便幼兒在觀看錄像後在腦中對參觀的過程有一個回放,引發幼兒想進一步瞭解的慾望,這對活動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活動準備後期,我用實物、圖片和照片佈置好陶瓷欣賞角、圖片展和迷宮,爲幼兒的自由探索活動做好充分的準備,讓幼兒能夠隨時隨地運用多種感官盡情地欣賞、感受陶瓷藝術的美。

四、說教學方法

根據幼兒好奇、好動、好問及具體形象佔優勢的特點,本次活動我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操作探究法:本次活動我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在參觀後進行操作,主要是讓幼兒在探索中獲得感知。第二次操作是讓幼兒分組進行表徵活動,透過感知和表現以獲得更多的知識。

2、多媒體教學法:即透過看錄像讓幼兒在腦中對參觀的過程有一個回放。

3、遊戲法:以“走迷宮”的形式引導幼兒運用形容詞形容照片上的瓷器,讓幼兒在玩中學、想中學、議中學。

4、表演法:在活動的最後,我讓幼兒在美妙的音樂聲中自由表演,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

五、說教學過程

1、活動開始,我直接匯入,以參觀圖片展、陶瓷欣賞角的形式,爲幼兒提供自由探索的機會,引導幼兒摸一摸、捏一捏、敲一敲,運用多種感官感知瓷製品的色彩、造型、質地及種類。在這裏,幼兒的觀察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得到了提高。

2、第二個環節是觀看“參觀陶瓷展覽城”的錄像,讓幼兒進一步瞭解家鄉美麗的瓷器。這一環節主要是利用多媒體設備這一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讓幼兒在腦中對參觀的過程有一個回放。透過問題1:“你在看錄像時有什麼新發現?”引導幼兒進一步瞭解陶瓷製品的工藝特點;問題2:“你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需要大家幫助你嗎?”引導幼兒瞭解陶瓷的製作材料;透過問題3:“你最喜歡展覽城中的哪件瓷器?爲什麼?”引導幼兒感知瓷製品的造型美、色彩美和用途。三個問題循序漸進,由易到難,讓幼兒自己去發現、探索、獲取答案,使幼兒學會積極思考、互相幫助,進一步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力求實現目標難點的突破。然後我在小結中滲透愛瓷文化、愛勞動人民、愛家鄉的情感教育。

3、第三個環節我爲幼兒創設了一個自由、寬鬆的活動環境,以玩遊戲“走迷宮”的形式,引導幼兒運用學過的形容詞形容照片上的瓷器。在這個環節中,我始終以遊戲者的身份參與並指導幼兒遊戲,不僅豐富幼兒的詞彙,而且讓幼兒進一步瞭解了家鄉瓷器的品種繁多、獨具特色的特點等相關知識。

4、第四個環節是活動的高潮。《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援者、合作者、引導者”,“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個幼兒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在這一環節中,我尊重幼兒的意願,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引導幼兒選擇材料不同、技能不同的表徵活動。在此,我提供給幼兒一個自由嘗試、大膽操作的機會,充分挖掘、調動幼兒原有的各種經驗,及時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對遇到困難的幼兒及時給予積極的鼓勵和適當的幫助,讓幼兒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把已有的經驗進行遷移與運用。本環節的組織我注重活動的過程,在指導過程中,我重點鼓勵幼兒大膽根據自己的意願進行表徵活動,充分發揮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讓幼兒在活動中感到愉快、輕鬆,體驗動手操作和成功的樂趣,讓所有的知識、經驗透過操作,轉化爲幼兒內在的、自我的知識結構,突出了本次活動的重點。

5、第五個環節是佈置陶瓷展覽城,引導幼兒將自己製作的各種作品佈置成展覽城,然後自由參觀評價。這個環節,主要強調幼兒人人動手、互相幫助,評價時幼兒能無拘無束地講述自己的見解,反駁他人的觀點,提出自己新的疑惑。我則引導幼兒用較連貫的語言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幫助他們體驗成功的樂趣。

6、第六個環節,我讓全體幼兒隨樂曲《採瓷舞曲》表演,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結束整個活動。

7、最後是活動延伸,我利用離園時間,引導幼兒向家長介紹自己的創作,再次讓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得到鍛鍊,並透過家長的參與,使家長們親身體會到對幼兒的教育是滲透到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的。

說課稿 篇6

各位專家、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選修4第三章第4節《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本節計劃用兩課時完成,我今天所說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包括《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的建立,特徵和平衡的移動。

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對本節課進行說明:設計思想、教材分析、學情分析、三維目標、教學流程、教學反思

一、設計思想:

新課程倡導透過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于思考”, 新教材的設計也更加註重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更着重於化學與生活、生產實際的聯繫。因此教學上一方面要注重開啓學生的思維,注重知識的主動建構,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實驗探究,發現化學反應的本質,廣泛挖掘所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增加有意義學習的內容。基於以上的理解,我採取以下教學策略:

1.使用知識遷移的方法。基於化學平衡,電離平衡,鹽類的水解平衡的學習基礎,站

在動態平衡的高度理解沉澱溶解平衡的建立和移動,注重知識的主動建構,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2.以實驗爲載體進行探究性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習素養

3.理論聯繫實際。加強與生活生產的聯繫,賦予知識以實用價值。

4.應用“四腦合一”的教學法,讓學生會學,學會,體驗成功。

《新課程背景下應用腦科學研究的成果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是我承擔的科研課題,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中重視大腦的生理性、認知性、情感性、社會性特點,應用“四腦合一”的教學策略改變了學習方式,營造了課堂的和諧氛圍,取得了教和學的良好效果。“四腦合一”簡而言之即在同一堂課的不同時段採取不同的教學方式會比單一的方式效果好;採用符合大腦的認知規律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效果好;讓學生在適度興奮的情緒中學習效果好;讓學生有合作、交流、展示才華、體驗成功的機會效果好。

二、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章《水溶液中的離子平衡》是應用前一章所學的平衡理論,進一步探討水溶液中離子的行爲,可以使學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應用動態平衡理論。而第四節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是新增加的內容。在學生學習了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水的電離和溶液的酸鹼性、鹽類的水解平衡之後,教科書接着介紹“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可以幫助學生更全面地瞭解水溶液中離子平衡相關的理論,使他們更加透徹地理解在溶液中發生離子反應的原理。

三、學情分析:

認知基礎:本節課的對象是高二理科學生,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過溶解度的含義並學習了有沉澱生成的一些反應;在本書第二章和第三章又學習了化學平衡和水溶液中離子平衡的相關理論,對動態平衡有了較充分的理解,在已有的認知基礎上再學習本課,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是本章集中學習電離平衡和鹽類的水解等內容,很多學生容易對所學內容混淆,在不同程度上會對本節課的學習產生一定的干擾。

心理特徵:學生有一定的理論基礎,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願望,對用所學理論解決問題充滿期待。

四、三維目標:

依據課程標準和編寫教材的意圖,結合學生的特點,確立以下的三維目標和教學的重難點: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難溶物在水中的溶解情況及沉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樹和喜鵲》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三單元第6課,這篇課文給我們描繪了小鳥和小樹由孤單到快樂,一同玩耍,一同遊戲,共同享受快樂的生活的過程。課文是一首優美的散文詩,又像是一幅的連環畫,畫面清新質樸,留給人豐富的想象空間。在教學過程中要聯繫實際生活理解“孤單”、“快樂”。學完本文,希望同學們學會互助友愛的精神和合作意識。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對於小學的教學目標明確指出:目標的制定是從學習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發展智力和創造力,重視過程與方法,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爲習慣等方面考慮的。因此,結合本篇文字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從一下三個維度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維度:

1.寫田字格里的6個生字,做到筆順正確。認識新筆畫“橫折彎鉤”

2.正確認讀12個生字。

3.藉助漢語拼音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二)過程與方法:

1.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學生在互幫互學中熟記生字。

2.學生透過自讀自悟質疑問難,透過小組討論、交流,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及表達的情感。

3.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增加學生閱讀量,開闊學生視野,積累詞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

2.培養學生互助友愛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識。

爲了更好的完成以上教學目標,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及教學內容,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教學難點:會寫六個生字,正確認讀12個生字

三、說教學方法

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教學是學生的組織者、引導着和合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學生的參與狀態、參與度是衡量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

本課我將採用初讀感悟——再讀理解——拓展延伸等讀悟結合方法,讓學生透過思考、朗讀、討論、想象等方法,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章的中心,最後讓學生聯繫自身的實際談體會來深化對文章中心的理解,這樣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爲真正意義上學習的主體。

四、說教學過程

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根據“教師知道——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原則,我設計了一下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3—5分鐘)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勝的匯入可以激發學生對學習文字興趣,對教學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於這點,開課之初,我首先透過多媒體呈現樹和喜鵲的圖片、播放配樂朗讀的方式營造氣氛,將學生帶入情景中,爲課文的學習奠定情感基礎。

(二)講授新課(25—30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將根據前面設計的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同時聯繫學生的實際、教學設備情況的綜合考慮,我選擇了多媒體教學手段,這樣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

1.解決生字詞

出示生字卡片,檢查學生對生字的認讀情況。用“我來當小老師”的.方式讓學生互幫互學。

2.初讀感悟

以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爲切入點,訓練學生對文字整體感知以及組織概括能力,這樣學生就會對文字有初步的把握,從而起到導航的作用。

3..再度理解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 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因此,我將引導學生採用多種閱讀方式,反覆對重點自然段落的閱讀以及對重點詞句的理解,輔之以多媒體技術引導學生理解和體會文字的思想,形成自己的認識。

4.拓展延伸

語文學科的性質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結合,學生學會知識固然重要,但是要學生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於生活實踐之中則顯得更加的重要。我將以課堂爲平臺,訓練爲主線,充分挖掘文字中的訓練點,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因此我設計了一下訓練點:

(1)“孤獨”是什麼意思?樹和喜鵲爲什麼會感到孤獨?

(2)爲什麼樹和喜鵲會感受到快樂?

(3)練習生活實際,你有沒有以上的經歷。

(三)作業安排,複習強化(3—5分鐘)

根據新課程目標,和一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充分考慮學生的負擔的情況之下,對作業做了如下的設計:

(1)複習和鞏固生字,用上一個你喜歡的詞語造句

(2)蒐集“有朋友纔會有快樂,有友愛才會有幸福”這些內容相關的散文、詩歌等,談談自己的感受。

五、說板書

好的板書是一份微型的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潔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體現教學過程和教學目標的有機統一。

說課稿 篇8

說教材:

一)說課內容: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是人教版教材第十冊第五單元中的第二節課。

二)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的計算方法,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象有了充分的認識並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三)教學目標的確立:

1、知識與技能:

1)、掌握表面積的定義:長方體或正方體六個面的總面積叫表面積。

2)、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並且會根據具體情況解決實際生活中有關長方體或正方體表面積的實際問題。(比如有五個面或四個面的長方體或正方體)

3)、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概念,培養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和能力,增強他們旺盛的求知慾望。

2、過程與方法:

1)知識產生的過程:在實際的生產和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或跟表面積有關的問題,如工業生產中需要的包裝盒,裝潢時對長方體或正方體進行外包裝,建築時要粉刷牆壁等。

2)掌握知識的過程:情景引入,感知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必要性分組討論計算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全班總結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選擇最優方案小組探討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自主練習,鞏固知識拓展延伸,形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和語言表達能力,發揚嘗試、合作的協調精神,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

2)在學習活動中,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

四)重難點的確立:

1、重點:掌握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並會解決有關的實際生活問題。

2、難點:根據給出的長方體的長或寬確定每個面的長和寬,這是本課的難點。

說教法和學法:

現代數學理論認爲,小學數學課應增加學生的數學活動,依據本單元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規律,這節課我主要運用複習引入法、情境教學法、啓發分析法動手操作法等進行教學。

教與學密不可分,教是爲了更好地學。根據學生的學習規律,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指導學生掌握如下學習方法:轉化遷移的方法、比較分析法、總結歸納法。

說教學流程:

(一)巧設情景,生活引入:

師:同學們,學校要給災區的小朋友捐款,並決定本週三在學校的操場上舉行募捐儀式。總務處的劉老師要制一個象樣的募捐箱,他聽說我們正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有關知識,所以請我們幫個忙。請你想一想我們該怎樣制呢?(生答)我們還需要知道那些資訊呢?(生答)總務處備有硬紙板,那我們該去領多少呢?由此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長方體的表面積。

(二)自主探索,形象感知。

動手操作的過程是一個手腦並用的過程,學生在用學具進行操作性學習的過程中,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不僅能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能讓學生主動操作、主動探索、主動思考。

1、引導學生展開上節可課製作的長方體,依次標明上下左右前後六個面,使學生明確至少需要多少硬紙板就求這個長方體表面積這六個面的總面積。在學生的頭腦裏建立起表面積的概念。

2、探索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1)引導學生動手量出長、寬、高,嘗試透過小組合作算出表面積,然後向全班彙報。

(2)小組討論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透過觀察和操作真正弄清楚每個面的長和寬與長方體的長和寬有什麼關係?教師有在關鍵處進行點撥、引導,突破這一難點問題。

(3)全班交流。學生可能的方法有6個面的面積相加;三個不同的面每個面的面積乘2再相加;三個不同的面的面積相加再乘2。讓學生透過比較選擇一種最優的方案。從而抽象出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長高+寬高)2

3、募捐箱做好後,想找一些漂亮的紅紙貼一下箱子的外面,觀察一下哪些面需要裝飾?(上面和四周)那需要多少紅紙?(小組討論解決)

透過這個例題的解決讓學生知道生活中有時並不需要求出6個面的總面積,這時啓發學生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的情況,(如木製的粉筆盒、煤箱子等)引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4、師出示募捐箱的長寬高的具體數據,分別求出需要多少硬紙板和紅紙。

5、小組討論怎樣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

6、交流。學生可能有按照長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計算的。交流時注意引導學生比較哪種方法最簡便,同時明確在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公式中爲什麼要乘6。

7、質疑問難。

(三)鞏固練習,擴展應用。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學生學到的知識透過應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1、書中的習題。透過有目的的基本練習、鞏固練習、綜合練習,使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新知識的理解。強化了學生運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形成了一定技能技巧。

2、設計磁帶包裝

1)單個包裝:同學們爲一個磁帶盒設計外包裝,並把設計方案填寫在設計表中。

2)兩盒包裝:兩盒一套有幾種擺放方式。初步估算一下:哪種最省料,哪種最廢料。

你認爲上面三種中哪一種擺放設計外包裝最好?除了以上三種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擺放方式?

3、課後實踐作業:

1)按你喜歡的擺放的方式設計並製作兩盒一套的磁帶外包裝盒,並計算出至少要多少材料。如果你感興趣的話,還可以設計製作盒數更多的磁帶外包裝,下節課我們進行彙報交流和展示。

2)課後思考:如果按我們算好的硬紙板的面積去領正合適的紙板,能做出我們需要的募捐箱嗎?爲什麼?

說教後反思:

學習本節課,如果學生在上節課會求指定的長方體的某個面的面積,學習本節課的時候問題不大。估計學習本節課的時候有一部分學生會有一定的困難,要加強對這部分學生的個別輔導,要多利用實物讓學生觀察,逐步建立起空間概念。

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一)說教學內容

《白楊》是人教課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課文,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文章由樹及人,從孩子關於白楊的爭論開始,引出了爸爸對白楊特點的介紹,然後寫爸爸借白楊表明了自己紮根邊疆的志向,並希望孩子也能夠成爲邊疆建設者的心願。

結合本單元“走進西部”的主題,本篇課文,一是要激發學生對獻身於西部的建設者的崇敬之情,學習他們的無私奉獻精神。二是要培養學生聯繫上下文體會優美語言的表達效果和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進一步提高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我採用的是交融式目標的擬定方法。

1、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理解“清晰、茫茫、渾黃一體”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熟讀爸爸介紹白楊樹的那段話。

3、抓住重點語句,聯繫上下文,體會白楊的特點和爸爸的心願。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抓住重點詞句,聯繫上下文,體會白楊的特點和爸爸的心願,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熟讀爸爸介紹白楊樹的那句話。

教學難點:抓住重點詞句,聯繫上下文,體會白楊的特點和爸爸的心願。

二、說學情

五年級學生求知的慾望、能力和好奇心都有所增強,對新鮮事物開始思考、追求、探索,學習的興趣也更爲廣泛。但是他們在語言的積累方面有點欠缺,課堂上的知識內容能舉一反三,但延伸、擴展、深化方面不夠。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要讓學生在課堂上處於積極主動的思維狀態,還要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在難度較大的地方加於點撥,以啓發、開拓他們的思維。

三、說教法和學法

本課的教學以遵循三個原則爲指導思想來設計教法、學法和教學程序。

一是以“三爲主”原則。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以語言文字爲主線;二是直觀性原則。充分利用直觀形象,創設情景,激發興趣。三是文道統一原則。在學習課文時,教育學生學習邊疆者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增強其愛國主義情感。

在這樣的前提下,本課的教法我主要運用誘思探究法和引疑推導法。從整體着眼,以疑爲主線,讀思結合,使學生始終處於積極思考的學習狀態。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究新知,培養創新能力。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學習都是學習者自主構建知識的過程。因此在本節課中,教法學法體現了以下特點:

(一)、情景教學法。採用各種辦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朗讀品悟法。讓學生透過有感情地朗讀和研讀理解課文的內容。

(三)、合作交流法。在教學活動中,透過教師的組織引導,幫助學生們在自主學習基礎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課學習目標。

四、說教學過程

我認爲鑽研教材,研究教法與學法是搞好教學的前提和基礎,而合理的安排教學程序卻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一環。我主要從以下六個環節展開教學。《白楊》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