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精華】說課稿合集7篇

說課稿1.05W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華】說課稿合集7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學分析:

本節課我選用《幼兒多元能力開發課程》大班上冊科學課。種子對於幼兒來說並不陌生,但是幼兒所見到的大部分都是農作物的種子,是靠人類來種植的。在自然界中還有許許多多的野生植物,他們有各種各樣奇特的種子,能借助於外界或自身的力量遍佈世界,這對於幼兒來說相對就比較陌生了。《種子的傳播》這一活動,透過讓幼兒收集種子實物和關於種子的錄像,透過各種途徑積累相關的知識經驗,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課件資料,讓幼兒瞭解種子傳播的祕密。並透過這一活動讓幼兒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職務頑強的生命力,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植物世界的熱情。

2、教學目標:

大班幼兒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並且對自然現象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但是他們對於自然現象的變化卻不一定有了正確的認識,這次活動,主要讓他們透過親自細緻的觀察和動手操作,來加深對種子傳播的認識,因此,這次活動的目標有以下3點:

(1)初步瞭解幾種種子的傳播方式。

(2)樂意和同伴一起觀察,討論和認真思考,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植物世界的熱情。

(3)能根據種子的傳播方式對種子進行分類。

3、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因爲這次活動是讓幼兒瞭解種子傳播的過程,很多幼兒並不明白什麼是種子的傳播,更不知道是如何傳播的,所以,我把讓幼兒瞭解幾種種子的傳播方式作爲重點來解開幼兒的疑問。

(2)教學難點:概念的形成建立在感知具體事物的基礎上,幼兒要從感知到接受、理解,所以我把幼兒能說出種子的名稱及相對的傳播方式作爲本課的難點。

4、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頭飾:蓮子、蒲公英、蒼耳、豆角、櫻桃和野兔。佈置簡單的遊戲場景。

(3)實物:蓮子、蒲公英、蒼耳、豆角。

二、說教法:

本節課,我採取了教授法、演示法、探究法、體驗法、遊戲法和激勵法,讓幼兒在觀察探究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且解決問題,從而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

三、說學法:

本課以學生觀察性、探究性學習爲活動主線,重視探究經驗。新課標要求學生是主體,因此學生要在教師的主導下,將採用以下的主要學法:觀察法、討論法、參與法、遊戲法 。

四、說教學過程:

在本節課中,我主要採用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品嚐"種子,匯入新課。

首先我展示蓮子、蒲公英、蒼耳和豆角,並介紹種子名稱,讓幼兒清楚的知道種子的名稱。然後,爲了激發幼兒的探知慾望,我利用多元感官法,讓每位幼兒親自品嚐蓮子,透過嘗一嘗、吹一吹、摸一摸、剝一剝,讓幼兒進一步瞭解種子的形狀特徵,爲下面的教學環節做準備。在教學中我是這樣說的:"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好多好看又奇怪的種子,老師還要請大家"品嚐"種子呢。"我運用種子的實物,本着幼兒好奇的心理,引起幼兒的興趣。爲了激發幼兒學習的慾望,我透過播放課件一,用神祕的歡迎語如:"歡迎小朋友來到神祕的科學天地,我們一起來觀察種子的傳播。"讓幼兒在神祕地的氛圍下,帶着好奇的心理,進入本課的主題。

(二)瞭解種子的傳播方式。(播放課件)

(1)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之一,所以,我充分利用課件中形象、生動的畫面和聲音,運用多媒體擬人的手法,讓幼兒獲得較爲感性的認識,在抽象思維上對種子的傳播有了初步的概念,在此基礎上,我讓幼兒自由討論,充分發揮想象力,爲他們提供發散性思維的機會,透過仔細觀察和聆聽聲音,能清楚的知道蓮子是靠水的力量來傳播的;蒲公英是靠風的力量來傳播的;蒼耳是靠人或動物的力量傳播的;豆角是靠自身的力量傳播的。在教學中我是這麼引導幼兒的:"小朋友們聽一聽,是什麼聲音?是誰的聲音在說話?動物身上有什麼?誰的力量大,能把種子彈出去?"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2)爲了讓幼兒有更廣闊的知識,我讓幼兒討論:"除了水、風、人或動物、自身的力量能傳播種子,還有什麼誰能傳播種子?它是怎麼傳播的?"充分發揮幼兒的思維能力。同時,透過與同伴的討論,互相交換已有知識,擴大他們的知識範圍並增進同伴間的友誼。從而達到教學目的二。我透過播放課件中簡單的圖片,並做簡單的語言教授,讓幼兒更輕易的懂得一些比較複雜的知識點,更清楚的明白一些自然現象。

(三)組織幼兒進行遊戲,複習認識種子的幾種傳播方式。

幼兒從感知到接受、理解,必須經過實踐這個環節。而遊戲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引導幼兒在玩中學,使知識得到進一步的鞏固。我充分利用教具,讓全體幼兒戴上頭飾,並且清楚知道自己扮演的是誰,一老師戴上野兔頭飾,調動幼兒積極性,然後播放課件中相關圖片和音樂,如:水聲、鳥叫聲、風聲,讓幼兒聽聲走到相應的場景。透過這一環節,從而達到教學目的三。

五、活動延伸:

教師發給幼兒一些種子,讓他們回家和爸媽一起種。幼兒學得知識後,讓他們進行實踐操作,鞏固所學知識。

六、結束部分:

概念的形成建立在感知具體事物的基礎上。本活動種子的傳播,在普通條件下孩子們無法完整地觀察到這一過程,這對建立正確的概念帶來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多媒體課件,以模擬、仿真等手段,讓孩子透過各種感官參與學習,從而獲得正確的概念。整個教學活動形象、直觀,調動了孩子學習積極性,發展了幼兒的觀察力、思維能力和想象力。

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上午好,我是aaa。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畫楊桃》。我的說課分爲六個部分,分別是:說教材、說目標、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 、說板書設計。

一、【說教材】

《畫楊桃》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主要講圖畫課上,對楊桃進行寫生練習,“我”根據自己看到的,把楊桃畫成像個五角星的樣子,同學們覺得好笑。老師透過這件事,啓發我們知道同一個事物從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結果,從中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教育。

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是,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理解課文內容,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其中的深刻道理——無論做什麼事或看問題,應該實事求是,堅持科學的思想方法 。

二、【說目標】

爲領會編者意圖,達到應有效果,根據課標的三個維度、中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活躍的特點及本課語言準確、生動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生字詞語。

2.能讀通讀順課文,有感情地角色朗讀文中的人物對話。

3.能透過抓住重點詞句理解體會,初步讀懂課文所蘊涵的看問題或做事情的時候,不能憑空想象,要實事求是。

三、【說教法】

教是爲學服務的。選擇適當的教法,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依據新課標理念,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本課我採用“一法爲主、多法相輔”的策略,以“讀悟結合法”爲主,情景教學法、資訊收集法爲輔,優化結合,充分體現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的目的是爲了不教。爲了讓學生學會自己學習,本節課我將重點採用“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和“朗讀感悟法”。

四、【說學法】

1、主動學習法:讓學生朗讀課文,並提出問題,讓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

教師層層深入,啓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知識,培養學生思維想象的綜合能力。

2、反饋補救法:在練習中,注意觀察學生對學習的反饋情況,以實現“培優扶差,滿足不同。”

五、【說教學過程】:

爲落實教學目標和體現教學理念,我把教學過程設計成以下四個環節1、談話引入新課。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檢查預習情況。3、精讀課文,積澱語感。4、迴歸整體,進行總結。

(一)、匯入部分

主要是簡單介紹楊桃,利用多媒體課件爲學生展示楊桃的圖片。然後出示課文標題“畫楊桃”,並且讓學生就標題展開聯想提問。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有“誰畫楊桃?”“怎樣畫楊桃”“楊桃畫得怎樣?”等等,教師對這些問題進行提煉。

(二)、初讀課文,檢查預習情況

1、讓學生帶着教師提煉的問題默讀課文一遍,並圈出生字詞;

2、檢查生字詞的掌握情況

3、讓學生以4人小組討論的方式討論問題,選派小組代表在班級內交流答案,然後教師對問題進行點撥與總結,接着出示生字詞“ 叮囑、審視、輪流、和顏悅色、教誨、一生受用”要求學生讀準這些詞語。

(三)、精讀課文,積澱語感

討論問題,全班交流、反饋:(層層遞進、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1、引導理解“教誨、叮囑、審視、半晌、和顏悅色、一生受用”等詞的含義,並回歸原文進行深入理解。

2、父親叮囑我什麼,老師講的話具體指什麼?

3、畫楊桃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情,爲什麼我要把楊桃畫成五角星?

4、父親的話有什麼深刻的含義?

5、有感情讀最後一段。

(設計意圖: 1、要培養學生敏銳的語感,就必須從語言文字的細節入手,教會學生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語理解課文的表達方法。)

2、《課標》提出要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裏安排小組合作學習是爲了落實在個體感悟基礎上實現優質資源共享。3、在朗讀中,我引導學生從文字中讀出感情,把感情送進文字。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

的薰陶。透過這一環節的學習,學生大概掌握了本課的重難點。)

(四)、迴歸整體,進行總結

總結全文時,我讓學生說說學習本節課後的感受?待學生交流完後,在適時總結學法並讓學生再次有感情地誦讀全文。在誦讀中感受父親的話,激起學生堅持科學的思想方法、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在心中留下語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

六、【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是文章結構的簡縮,體現作者的寫作思路和課文重點。我的板書力求精簡,重點突出。

11、畫楊桃

爸爸的話 是什麼樣,畫什麼樣

老師的話 是什麼樣,畫什麼樣

我的畫 認認真真,老老實實 實事求是

總之,以上設計我力求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在教學設計總體上體現“實”字,在具體教學環節中體現“精”字,在教學過程中體現“真”字,將紮實的語言訓練和“個體價值的體現”結合起來。我的說課完畢,謝謝!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分香蕉》是北師大第三冊第四單元的第4節新課,透過前面3節“分桃子”、“分蘋果”、“分糖果”內容的學習,學生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這三節平均分的活動,是在學生還不知道除法的情況下,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在操作水平上解決除法問題的過程。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經驗基礎上開始認識除法的,從學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體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從而理解除法與平均分的聯繫,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同時,介紹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進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並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

二、說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四點:

1、使學生從“分香蕉”的具體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並理解除法與平均分的聯繫,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

2、掌握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並認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3、學會用除法算式表示並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和結果;

4、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除法算式的意義,會將分的過程用除法算式表示。

教學難點:理解除法算式的意義,建立除法算式與平均分之間的聯繫。

課前準備:小棒20根、投影儀、課件等。

三、說教學設計思路

“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基於這樣的認識和本課學習內容的特點,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如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他們成爲課堂的主角,主動投入地學習。在設計教學時我主要突出兩點1、透過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填一填、分一分、圈一圈、畫一畫等,幫助學生透過大量的感知,形成表象,在此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初步建立等分活動與除法的聯繫,達到教學目標,突破教學的重難點;2、課前瞭解到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已經知道了一點,但有不全面,根據學生的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所以在教學除法算式的意義、讀法等,我決定大膽放手讓學生來說出新課的內容,教師只是適當的指導、點撥。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又能很好地發揮學生的智慧,學生的興趣就很濃厚。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故事引入

(課件出示情境主題圖)

師:你們瞧,這兩隻小猴皺着眉頭正在發愁呢!猜猜它們是爲什麼事發愁?(學生自由猜一下)對啊,它們正在爲分面前的香蕉發愁呢。猴哥哥和猴弟弟誰也不肯吃虧,想分的公平一些,你們說怎麼分纔好呢?(引出平均分)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喜歡的.動物故事引入新課,學生有了生活經驗,既喜歡,又能很好地發揮自己的智慧,學生的興趣就很濃厚。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平均分12根香蕉

(1)、分一分:

a、用12根小棒代替香蕉平均分成2份,請你分一分。

b、你能用一句簡單的話把剛纔分的過程和結果說一說嗎?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2)、如果又來了一隻猴子,你怎麼把這些香蕉平均分呢?分的過程和結果又怎麼說呢?獨立分——同桌互相說。

(3)、你還會把這12根香蕉平均分成幾份?獨立分——自己輕輕說——全班交流

2、認識新朋友

(1)、師:像這樣“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你知道怎麼寫嗎?

12÷2=6(根),12、2、6分別表示什麼?÷表示什麼意思?這個算式表示什麼?

這個算式你會讀嗎?

(2)、那麼“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的除法算式怎麼列呢?你能說說它各部分的含義嗎?

下面的幾種平均份又怎麼列除法算式?請你寫在本子上。

(3)、觀察這幾個除法算式,你發現了什麼?

(4)、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除法算式這幾部分也有它自己的名字,誰能來當小老師說一說?

[設計意圖]透過幫猴子分香焦把學生吸引到數學的活動中來,然後透過學生自己動手分一分,說一說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除法的意義,掌握了平均分與除法算式的關係,並會讀、寫除法算式,整個活動過程教師充分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尊重和信任學生,爲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提供了時間和空間。

(三)、遊戲:闖關

師:你們幫小猴解決了煩惱,他們非常感謝你們呢!想邀請你們和它們一起去闖智力關,你們願意去嗎?

1、看圖列式(課件)。

2、說一說,分一分。(看課件說,在練習紙上分一分)

[設計意圖]:創設了“闖關”這個遊戲,讓學生在競賽的氣氛中對學習的知識進行鞏固練習應用。說一說、分一分這題是看算式讓孩子分圖,是個逆向思維,有一定的難度,激起孩子的挑戰慾望,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算式和平均分的聯繫。

(四)、課堂總結:1、今天你有什麼收穫?和大家分享一下。

(機動)2、排座位:馬上就要召開校運動會了,準備邀請18位二年級的家長來觀看,校長把安排座位的工作交給我們班去完成,你認爲座位怎麼排比較合適?說說你的理由。

板書設計 分香蕉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12 ÷ 2 = 6(根)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 12 ÷ 3 = 4(根)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12份,每份1根 12 ÷ 12 = 1(根)

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讓課堂與快樂有約》,我將以《三袋麥子》的第一課時爲例,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環節、板書設計這幾方面,來談一談我在語文教學中,藉助多媒體,引導學生快樂學習的感受。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

《三袋麥子》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它是一篇童話故事,主要講的是土地爺爺給小豬、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節日禮物——一口袋麥子。小豬、小牛和小猴各自用不同的方式處理了這袋麥子。一年後,土地爺爺故地重訪,並對小豬、小牛和小猴的不同舉措作出了三種不同的評價。課文情節生動有趣,語言淺顯易懂,很適合兒童閱讀。

【學情分析及目標預設】

我班的學生思維活躍,富有想象力,善於發表個人意見。因此,我在教學中採用情境串聯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等形式,營造生動、活潑、快樂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興趣,爲他們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

基於我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爲:

★知識與能力:

1、學會本課的生字,讀準字音,認清字形,認識一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朗讀感悟能力。

3、初步感知故事內容,理清脈絡。

4、學習課文第1—4自然段,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憑藉具體的語言文字材料,初步體會三個小動物的美好品質,並在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各抒己見,學習正確的思維方法,培養創造性思維。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根據課文字身以及第一課時的教學的特點,我把本節課的重難點定位爲:生字詞教學和初步體會三個小動物的美好品質,學習正確的思維方法,培養創造性思維。在重難點的突破上我的做法是:

1、創設情境,以趣激學。

2、細緻指導,注重體驗。

3、優化整合,合理利用教具。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各種形狀的生字卡片、頭飾、角色圖片。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在這堂課中,我採用了情景匯入法,討論交流法,合作表演法,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去誘發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自學、討論和交流。

學法:語文學習不僅要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而尤爲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方法,在教學中,我主要滲透了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透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面對面地聽、看、說、讀、議、演等去實現,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說教學環節

爲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落實重點,突破難點,我以學生的學爲立足點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環節:

【設計思路】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但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又是多元的。教學中不僅要注重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更要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獨特的自我體驗。因此,在設計本節課的教學環節時,我始終在思考一個問題——該給學生一份怎樣的禮物?

★特別的禮物——實用的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新課開始,以土地爺爺的“禮物”匯入,激起學生對新年禮物的渴望。接着,用課件出示“大禮盒”,讓學生在產生接受禮物的期待中,進入生字學習。最後,學生在透過將生字帶入文中的朗讀與初讀的對比中,發現自己的進步,從而明白老師這一份特別的禮物的意義所在。

★無形的禮物——體驗學習的快樂。細節上的渲染,如別緻的生字卡片、生動形象的頭飾;精心設計的多媒體課件;親切、充滿童趣的教學語言;生動情境的創設;拉近了學生與文字的距離,喚起學生主動學習的願望,讓學生在語文課堂這一舞臺上盡情地表演,扔掉了學習中的負擔和恐懼,在語文學習中體驗到真正的快樂!

【具體環節】

環節一:激趣導學,直入文字。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課間活動的時候,我播放一段背景音樂《過大年》,歡樂、祥和而又喜慶的樂曲,渲染了節日的氣氛,引領學生回味過年時的情景,爲新課奠定了輕鬆、愉悅的基調。開課時,我以新年禮物爲話題引出故事的三個主人公,直入課文的第一段,讓學生在朗讀中體驗收到禮物的喜悅。接着設計了“幫土地爺爺算算帳”的環節,引出課題。這樣的開課設計新穎別緻,活躍了學生的思維,爲整堂課的教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環節二:創設情境,快樂識字。

生字教學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在這一塊,我充分利用了多媒體形象、直觀,變換靈活的特點,努力爲學生營造一個快樂識字的氛圍。我首先設計了一個老師給學生“派送禮物”的情境,多媒體展示漂亮的大禮盒,開啟後跳出一個個可愛的生字寶寶,激起了學生和生字寶寶交朋友的熱情。以和生字寶寶“打招呼”的形式,讓學生主動地去讀課文中生字的音;“你以前認識他們嗎?在哪裏見過?”回答中,學生交流了識字經驗;接着出示詞語,讓學生自由讀、開火車讀、比賽讀。每當學生讀得好時,多媒體課件會適時出現笑臉、字寶寶翻跟頭的畫面,這些鼓勵性的小細節,無論是從聲音,還是圖像上都給學生以感官上的刺激,大大調動了他們的識字熱情,讓他們在追求成功中享受學習,享受快樂。

環節三:“導演”分集,理清脈絡。

看動畫片是孩子們最感興趣、最樂於做的事情,針對這一特點,在學生再讀課文後,我播放了一段flash動畫故事,提醒學生一邊看,一邊回憶課文中的相關內容,並假定如果你是一名小導演,你能給這個動畫故事分集嗎?而且還要在課文中找出依據。這種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動畫形式,讓他們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加速了對課文內容的感知理解。在此活動中,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意識,同時讓學生在合作、探索和交流中忘記了這是給課文分段,並在“看”、“議”、“想”中感受快樂,得到收穫。

環節四:深入局部,精讀感悟。

本環節主要的任務是學習第2—4自然段。這部分主要寫了小豬、小牛和小猴各收到土地爺爺的一口袋麥子後,小豬的語言,小牛的想法和小猴的動作。“比一比”的環節中,以課件展示課文中的圖片和相關文字,分步出示,這種直觀演示,能化繁爲簡,化枯燥爲生動,讓學生快速地把握住課文的重點,從而體會到兩個“不同”,即“視角的不同”和“方式的不同”。“想想、說說”讓學生憑藉對這幾個小動物的熟悉,揣摩出他們的所說所想。“讀讀、演演”讓學生在爭當童話劇的小主角這一情境中,自由組合表演。透過學生的一系列活動,內化了課文的語言,充分展示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小動物的形象也變得更加豐滿,在孩子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環節五:課外實踐,拓展延伸。

新課標強調要重視拓展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要爲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尊重班級學生的個體差異,把課外的拓展實踐分成三個版塊——“我會說”:把故事上集的內容說給父母聽。“我會做”:動手製作自己喜歡的角色的頭飾。“我會演”:和你的朋友把故事的上集演一演。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自由選擇一至兩項完成。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應該是課文精華的體現。我的板書主要採用了貼畫配文字的“圖文式”板書,簡潔、概括,是文章結構的簡縮,展現了文章的重點內容,加強了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從形式上看,它生動活潑,圖文並茂,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

說課稿 篇5

一拿到《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我就被老人與海鷗,海鷗對老人之間的深情給打動。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老人的名字叫吳慶恆,經常喂,照顧海鷗等等。後來因爲勞累而死。這是六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文章的語言樸實優美,字裏行間真情流露。是一篇是你內心無比震撼的文章。這讓我想到《珍珠鳥》的作者馮驥才的一句話,“信賴往往創造美好的境界”。這篇課文的對象是六年級學生,他們的思維正處於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度的階段,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爲此,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在情感朗讀中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的真情,瞭解真情是文章的靈魂。

2、學習描寫海鷗動作的詞句,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動物是有靈性的,它們是我們親密的朋友,我們對它們所付出的任何一份感情,都能得到他們的加倍回報。

3、透過學習課文的細節描寫,學會如何真實具體地表達感情,並進行語言積累。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練習以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抓住描寫老人神態、動作和語言以及描寫海鷗動作的重點詞句,體會蘊含其中的深厚感情,並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整個教學過程設計了四個環節,分別是1、入境,感受海鷗老人;2、入景,欣賞和諧畫面;3入情,體會靈魂震撼;4入感,祝福海鷗老人。下面具體談一談這四個環節的教學設計。

一、 入境。

感受海鷗老人首先,出示海鷗老人吳慶恆的照片。“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張照片,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照片上的老人給你留下的初步印象是什麼?”(學生自由發言)。然後齊讀課文的第二小節描寫老人外貌的部分,讓學生感受一下課文是怎樣描寫老人外貌的。接着教師總結“這位老人就是昆明市一位普普通通的退休工人,名叫吳慶恆。吳慶恆老人被昆明市民親切地稱爲“海鷗老人”,他和海鷗之間地故事在各大媒體報道之後,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今天,就讓我們再次走近吳慶恆老人去感受他和海鷗之間的深情厚意。”一個精彩的匯入能給一堂課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入景。

欣賞和諧畫面這一環節主要是教學課文的第一部分,也就是1-11小節,主要圍繞一個“讀”字,放手讓學生自己讀課文,來想象老人與海鷗的和諧畫面。教師提問“在這一部分中你看到了哪幾幅畫,畫中有些什麼 ,這幅畫給你怎樣的感受?”學生可以找到課文中的句子讀一讀來描述畫面,並暢談自己的感受。畫面一:老人喂海鷗。首先,教師範讀,在朗讀時要注意讀好“很小心”、“退開一步”、“撮起”、“掃”這幾個詞。接着提問1、從老人喂海鷗這幾個動作的細節描寫中你看出了什麼?(可以看出老人動作的嫺熟,老人與海鷗配合默契和諧)2、海鷗飛成的樂譜能唱出一支怎樣的歌?學生可能會說“快樂的歌”、“自由的歌”、“飛翔的歌”等等。然後,再讀課文(請學生個別讀),感受老人喂海鷗的畫面是一篇有聲有色的和諧樂譜,讓圖畫和音樂融爲一體,讓靈動的畫面唱起美妙的歌。畫面二:老人給海鷗起名字。“這是一個多麼神奇的老人,在空中飛翔着那麼多海鷗,他都能一一喊出它們的名字,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描寫這幅畫的語句,感受一下海鷗老人的親暱和他對海鷗的愛。”(學生齊讀課文,親暱的語氣)。相機教學“抑揚頓挫”把“抑”與“仰”、“柳”等形近字進行區分,並讓學生知道“抑”的意思是“低”,整個詞語的意思是“形容聲音高低起伏,節奏分明,和諧悅耳。”同時,讓學生用“抑揚頓挫”造句。教師總結“剛纔老人喂海鷗時起起落落的節奏譜出了一篇和諧的樂譜,現在老人親暱地呼喚着海鷗的名字,又好像抑揚頓挫的和諧歌唱,老人與海鷗之間的真情就好像交響樂,正一章一章地演奏着,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接下來他們又在唱些什麼,說些什麼了。”過渡到畫面三。畫面三:老人和海鷗親暱地講話。我們好像聽到一陣陣親切喃呢的和諧交流。靜下心來聽一聽他們在說些什麼呢?(多媒體播放畫面和音樂),學生兩人一組練習老人與海鷗之間可能會有的對話。如:老人說:“獨角、灰頭、紅嘴、老沙、公主,快來吃食啊!”海鷗說:“謝謝你,老爺爺。謝謝你每天步行二十餘里,從城郊趕到翠湖來給我們送餐,和我們做伴。”透過這三個畫面來展示和諧的樂譜,和諧的歌唱,和諧的交流,最終突出老人與海鷗之間的那種和諧快樂。三個畫面,三首歌,讓學生感受音樂和畫面的和諧交融。

三、入情。

體會靈魂震撼(首先出示老人喂海鷗的畫面)這是一個普通的老人,更是一個特殊的老人,他愛海鷗已經到了癡迷的程度,他把所有的感情都寄託在海鷗身上,讓我們再看一看那幸福的眼神,多麼美好的畫面,可是世間美好的事物總是那麼短暫,這樣美好的畫面再也看不到了,老人去世了,這是他留下的最後一張照片。當這張照片出現在湖邊時,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教師引讀13、14、15小節具體教學“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纔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漩渦中脫出身來。

師:這裏兩次用了“撲”這個詞,爲什麼不用“飛”呢?

生:因爲海鷗們意識到就要和老人永別了,所以希望能阻止我們拿走遺像,希望能再多看老人一眼,希望老人的遺像能停留一會兒,所以用“撲”比較好,更體現出海鷗們那種傷痛,那種無奈,那種急切、焦慮的心情。

師:這麼多的海鷗快速撲來的景象是多麼壯觀、美麗啊!這麼多的海鷗來送別老人,這場面是多麼悲壯啊!一起讀讀這兩句話,讀出美麗的海鷗對老人的一片深情。(學生朗讀)

接着,教師出示說話練習“海鷗的心裏是老人,海鷗在鳴叫什麼?(目的是讓學生把前面的課文說進去)”。“老人的心裏是海鷗,老人在呼喚什麼?”把學生分爲兩組,一半做老人,一半做海鷗,先寫一寫再交替發言。

四:入感。

祝福海鷗老人老人離我們而去了,許多人來送他,沒有悼詞,沒有哀樂,只有那張與海鷗一起的照片相依相隨,你想不想來祝福一下老人?假如你是海鷗,你會怎樣祝福老人?假如你是人們,你會怎樣祝福老人?本課的作業設計是:收集描寫人和動物之間的真情故事,並寫一寫讀後的感受。

說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領導,專家,老師們:

你們好!今天能有這樣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非常榮幸,衷心地感謝你們!我說課的篇目是《花未眠》,來自日本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關於美和審美的哲理散文。我將分三大部分說課,分別是教材分析,課時安排及教法學法,教學程序設計。由於本人是第一次說課,經驗不足,考慮不周之處,還望各位多多包涵,並能得到你們的指導。

教材分析:

《花未眠》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二單元第四篇課文,高一注重培養學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本單元設計的目的是透過閱讀現當代散文,學會在總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的基礎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語言。學會整體把握文章思想內容,學會體會散文語言的美感。《花未眠》是本單元最後一篇課文,文章以未眠的海棠花很美寫起,從三個方面闡述對美的理解:發現美,感悟美,體驗美。從而得出三個結論:自然美是無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親近所得;自然美與藝術美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由於本文是哲理散文,加上學生對藝術欣賞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內容理解較難。如何把握難理解的文章深入淺出地講解好,使學生能較好的理解體會是教學設計的關鍵所在。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並結合本課特點,特確定以下目標:

教學目標:

(一)德育目標:讓學生建立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學會創造美的意識。

(二)知識目標:理解本文主旨:關於美與審美的問題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三)能力目標:體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筆,以小見大,深入淺出的寫法;品味本文格調高雅,韻味深長的語言風格,逐步提高鑑賞能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鑑賞本文的語言,深刻體會重要語句的內蘊。

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思路,理解文中引用諸多例子的意圖。

理解文中雋永含蓄的語句的含義。

課時安排及教法,學法:

(一)教學時數:1課時

(二)說教法:誦讀法,討論法。

本文教學重點是理解主旨和鑑賞語言,因此教學中讓學生整體把握文章是關鍵。運用前幾篇課文所學的提要勾玄的方法,學會勾畫圈點重要的句子,抓住關鍵句子理解主旨。採用重點段落重點閱讀的方法進行,讓學生能儘快地抓住關鍵,同時也採用問題激趣討論法,使學生能自主地探討問題。

(三)說學法:自學爲主,自主合作探討問題。

本課是自瀆課文,學生以自學爲主,課前讓學生利用參考書,瞭解作者作品等相關知識和背景;另外,本課內容較難理解,特別是有些哲理性較強,隱含作者深切感受的語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等,理解較困難,因此,課堂上要激發學生的探討興趣,讓學生自由討論,發表意見,自主合作地探討問題。

教學設計程序:

教學根據"感受――理解――應用"的閱讀規律,從學生的感受入手,抓住主要內容,按照"歸類"的思維路徑,組織教學活動。整個程序分爲四步進行,具體是:

(一)匯入。

同學們,當你半夜醒來,發現家裏的夜來香或是曇花在靜悄悄地開了時,你會有什麼感覺

——驚異,高興,喜出望外,沒什麼感覺……

看來同學們都有自己獨特的感受,無獨有偶,57年前,一束未眠的海棠花激起了一位日本作家對美的無限感慨,這位作家就是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這位文學大師,走進他的作品《花未眠》,去一同領悟他所創作的美的世界。(板書課題:花未眠—————川端康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現實生活入手,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從而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並融入其中,能更好地體會作者感情。

(二)簡介作者。

關於作者川端康成,讓學生藉助課文註釋①瞭解一下,知道他是日本的小說家,散文家,代表作三部曲是《雪國》,《千隻鶴》,《古都》,他是繼泰戈爾後第二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東方作家。在文學領域中,他是美的追尋者,更是美的獲得者和傳播者。

本單元四篇散文,前三篇都是中國現當代作家,這篇課文作者是日本作家,學生可能知之甚少,適當介紹一下,擴生閱讀面的同時利於課文的學習。

(三)整體感知課文。

1。讓學生用5分鐘的時間自讀課文,在閱讀的過程中,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①說說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預想:難句多,不好懂,看不明白,不知道想表達什麼。。。。。。)

②如果讓你從文中摘錄一句你最欣賞的文句,你會摘錄哪句,並說說理由。

2。學生談初讀印象。

無論對否,教師都給予肯定,重在引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設計此環節是爲了讓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符合認知的規律。

(四)精讀課文,理清思路,領悟內涵。完成這階段的學習,主要方法是教師設疑,學生自學,誦讀,討論,共分8點進行:

1、跳讀1,2段,引導學生把握幾個問題:

(1)一開篇作者就說"我常常不可思議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說明作者是個怎樣的人(細膩敏感,善於思考)

(2)凌晨四點醒來的作者發現了什麼(發現海棠花未眠)

(3)發現了海棠花未眠這件小事,我的反應又是怎樣的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

(大吃一驚因爲"花在夜間是不眠的,這是衆所周知的事,我纔剛明白,而且凌晨四點看海棠花,覺得它更美"。)

板書:發現美―――海棠花未眠

2、指導學生研讀3,4,5段,設疑討論。

由這件微不足道的事,作者思考到了什麼或者說有什麼新發現嗎作者的實際感受是什麼?

讓學生從文字找出關鍵語句,得出三個結論:

(1)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

(2)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它既不是與時代同步前進,也不是伴隨年齡而增長的。

(3)光憑頭腦想象是困難的,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覆陶冶的。

感受美的能力: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

板書:感悟美

獲得美的方法:邂逅,親近,反覆陶冶(發現花未眠,嵐山的美)

讓學生帶着問題閱讀,有的放矢,按圖索驥,爲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變被動爲主動。

發展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字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

研讀6——11段,方法:討論法,誦讀法。

讓學生找出這幾段所舉的例子,討論作者舉這些例子的意圖是什麼

歸納板書:

畫中花女人的手勒達像宗達畫狗茶碗,畫藝術品(藝術美)

真的花各種手勢女人肌膚我家小狗天空自然物(自然美)

從藝術美中可以領略到自然美

體驗美自然美是藝術美的原型

自然美與藝術美彼此融合,相得益彰

透過重點語段賞析,抓住關鍵句概括段落大意,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5、難句解讀。

讓學生提問,有哪些難理解的句子,先問問學生是怎樣想的,再適時補充,學生沒有問到的難句又是重要句子的,再另行提出講解。(結合課後題二)

如:

(1)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2)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麼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3)只要有點進步,那就是進一步接近死亡。

(4)一朵花也是好的。

(5)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黃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應,顯得更美了。

難句的解讀,是爲了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主旨,也是培養其鑑賞能力的要求所在,由淺入深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思維規律和讀文規律。讓學生先自己感悟,自行摸索,歸納,老師在此基礎上從中點撥,引導,加強,鞏固,從而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6、歸納總結。

結合板書,透過板書來梳理思路,歸納知識:

(1)文章抓住一個"美",分別從三個方面闡述:發現美(海棠花未眠);感悟美(感受美的能力,獲得美的途徑);體驗美(自然美與藝術美的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從花未眠的這種自然現象出發,思考了關於審美的問題,也學到了許多哲理。

(2)學習本文我們要掌握幾種寫作手法:①以小見大;②首尾呼應;③深入淺出

課後總結,明確思路,加深理解。

7、拓展延伸。

今天這堂課我們從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學到了許多哲理。美是無處不在的,用作者的話說就是要"發現存在的美,感受已經發現的美,創造有所感受的美。"

那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大家可以暢所欲言。

(讓學生聯繫實際介紹自己所發現的生活中的美的例子,談談自己學習本文的感受。這一個環節主要學生可能一下子想不起來,教師也可以就校園裏某些存在的美先談一談,學生就會有所啓發的)

羅丹說得好啊,"生活中並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從今天起,讓我們盡情擁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課外延伸拓展,激發學生思維想像發展的空間,聯繫現實生活,由文字到現實生活,深化培養學生建立起從現實生活中去發現美,感受美,學會創造美的意識。

8、佈置作業:完成課後練習一,二題。

根據學習的記憶規律對所學知識做鞏固,進而內化爲自己的東西。

以上各環節的設計,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了思維的規律,由分析到歸納,引導學生走進文字,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訓練的主線,培養他們獨立讀書的能力。

這篇說課稿是關於《花未眠》的教學設想,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新課程標準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對話閱讀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以及教師的引導作用,是對錢夢龍先生的"三主四式語文導讀法"的合理應用,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以訓練爲主線。《花未眠》是一篇哲理散文,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體特色,注重線索貫穿,由整體感知,辯體析題到質疑深思,歸納總結,最後拓展遷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教師的宏觀指導作用,應該能收到預期較好的教學效果。

說課稿 篇7

一、 說教材:

1、說課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三角形的面積》。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是圖形的面積(一)探索活動的第二課時,它是在學生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的。透過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使學生理解並掌握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並解決實際生活中與三角形面積計算相關的實際問題;同時加深學生對三角形與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之間內在聯繫的認識,也爲學生進一步探索並掌握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打下基礎。

同時,三角形的面積推導過程蘊含着轉化和遷移的數學思想,本課的學習,重在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滲透初步的數學思想與方法,並培養科學的探究精神,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技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本課內容編排的最大特點是加強了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發現各種圖形的內在聯繫,體會三角形面積計算的一般策略。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推理能力。這樣的編排使學生理解三角形面積公式的來龍去脈,鍛鍊數學推理能力,從而感受數學方法的內在魅力。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讓學生透過平移、旋轉等方法,探索並掌握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運用面積公式進行三角形面積計算,加深學生對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之間內在聯繫的認識。

(2)過程與方法目標:使學生經歷小組合作、動手操作、交流討論、分析歸納等數學活動過程,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發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和勇於探索的精神,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4、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掌握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利用公式解決生活中有關三角形面積計算的實際問題。

(2)難點:理解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灌輸遷移的數學方法和轉化的數學思想。

(3)關鍵:引導學生理解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中除以2的意義。

5、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學生以小組爲單位準備完全相同的銳角、直角、鈍角三角形各兩個。

二、說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我根據五年級學生的知識面較廣,學習自覺性較強的特點,採用嘗試教學法、實驗法、練習法等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帶着教師提出的問題在舊知識的基礎上,透過自學課本,利用學具獨立作業,互相討論和鞏固練習,去嘗試解決問題,教師再根據學生嘗試練習中的難點和教材的重點加以講解和點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操作能力。教學時,我按匯入新課、揭示課題、推導公式、實際應用、鞏固練習、課堂總結這六個環節進行。

三、說教學過程。

1、舊知引入,激發思考:

在這一環節中,我先讓學生回憶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再出示一條三角形紅領巾,提問你們會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嗎?(學生大部分會說出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這時老師反問:爲什麼底×高÷2就能得到三角形的面積呢?那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研究怎樣計算“三角形的面積”?(板書課題:三角形的面積)

2、回憶舊知,引導遷移:

回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過程,提問:我們能不能像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一樣,將三角形轉化成我們以前學過的圖形呢?(這一部分的設計在聯繫舊知的基礎上學習新知,將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方法遷移到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向學生灌輸遷移的數學方法和轉化的數學思想,爲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作好輔墊。)

3、小組合作,動手操作:

(1)以小組爲單位,利用學具進行動手操作。看看三角形能轉化成以前學過的什麼圖形?

(2)小組彙報:學生彙報的結果可能有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或一個更大的三角形,這時,教師作引導:三角形的面積暫時還不會計算,拼成長方形或正方形也是比較特殊的情況,而兩個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從而將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的推導引導到平行四邊形上來。(把學生拼出的圖形一一擺在黑板上)

4、學生彙報,歸納總結:首先,小組交流討論: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與原來三角形的底有什麼關係?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與原來三角形的高有什麼關係?其中一個三角形的面積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然後每個小組派代表發言,說說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的關係: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與原來三角形的底相等,高與原來的三角形的高相等,其中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是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師生一起歸納總結推導過程,得出各種推導的結論,結論一: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底就是原來三角形的底,高就是原來三角形的高,因爲每個三角形的面積等於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結論二:在高的一半的地方剪開,上半部分旋轉一下,變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它的高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是三角形的面積,三角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積S=ah÷2。

例題的教學,是本課的重點。書上的例題,我着重讓學生透過分組探究的方式去學習,在交流中把應掌握的知識有層次地一一呈現。這些知識是本節課的關鍵。估計到學生在操作的時候,有可能會出現只用一個三角形拼平行四邊形的方法,這種方法與例題方法以及與“你知道嗎?”的對比,可以從多角度來強化“÷2”的理由,我覺得花一些時間還是有必要的。而且這樣的做法,也是基於學生的學習實際和對傳統的數學文化了解。

5、簡單應用,突出重點:

(1)驗證結論:用公式計算法求出第一個環節中的三角形紅領巾的面積。

(2)鞏固練習: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

在學習了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後,我設計了一組練習,

(1)口算(熟練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

(2)判斷(理解意義,突破難點)。

(3)選擇(理解三角形的面積與平行四邊形面積的關係)。

(4)應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練習的設計主要分這幾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的練習,主要是讓學生能正確地應用三角形面積公式計算各個三角形的面積。在應用的過程中,規範學生的書寫,培養良好的作業習慣。

第二個環節重點是放在“÷2”和“×2”的區別上。主要是因爲從以往學生練習來看,這是錯誤中的主流,一定要引起學生的重視。

第三個環節是開發性的練習,數據具有更多的可能性,主要還是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透過這個開放練習,使學生又一次地認識到三角形與對應的平行四邊形面積之間的聯繫。

6、課堂總結: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讓學生說說自己在這一節課中在知識方面及小組合作過程中的收穫,教師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

四、說板書設計:

三角形的面積

三角形的面積 =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2

三角形的面積 = 底×高÷2

S=ah÷2

例1 S=ah÷2

=100×33÷2

=1650 (平方釐米)

標籤:說課稿 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