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集合九篇

說課稿7.49K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選說課稿集合九篇

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籃球的運球

教學對象:初中二年級的學生

本課我將分六部分進行闡述: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內容爲籃球的運球選自《體育與健康》水平四的教材內容。球類是學生喜愛的運動項目,它是有良好的綜合健身作用,能夠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積極進取和拼搏精神。中學籃球教材由基本技術,簡單戰術和教學比賽三部分組成,基本技術在整個教學內容中比重較大。初中階段重點是學習各種基本動作,選擇運球技術作爲教材內容,是根據初二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認知技能水平情況而定。因此,將本課的運球的重點確定爲運球時的按拍部位,難點爲控制球。

二、 學情分析:

我授課的對象是初中二年級學生,他們對籃球的興趣比較濃,不僅有一定的基礎,而且部分學生的技術已相當熟練,因此對本課的內容表現較強的求知慾。所以在教學中適當增加練習的難度,提高實戰中的應用能力。

三、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透過愉快、自主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學習籃球運球基礎上得到提高,培養籃球運動的興趣,增進身心健康。

2、技能目標:透過本課學習,使85﹪以上的學生正確掌握運球技術與方法,提高手對球的控制支配能力。

3、情感目標: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增強自信心,發展其個性思維及想象力,培養他們團結協作的精神。

四、 教法與學法:

教法上採用啓發教學,講解示範,分組練習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頭腦中建立正確的動作概念,明確要領,學會練習方法。在學法上,採用分組合作的練習形式,加上教師的共同參與,讓學生自我體驗,相互評價,相互促進。

五、 教學結構

根據人體生理機能、活動能力的變化規律,本課劃分爲激發與引導、學習與體驗、恢復身心三個部分。

(一)、激發與引導

在開始部分,以球操和遊戲爲練習內容,利用這樣的方式,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機體能迅速過渡到運動狀態。

(二)、學習與體驗

這一部分是課的主體部分,是“教與學”的重點。首先透過球性練習使有關肌肉、關節、韌帶得到充分的活動,培養學生的球感和身體協調性,而且與要學的技術動作有機結合,並鼓勵學生大膽自我創新,帶領全體學生一起練習,給學生自我展示的機會,從而調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學習的主動性。其次運用各種原地運球練習,改進提高原地運球技術動作及控制球的能力。在學生情緒已活躍的基礎上,學習行進間運球技術,提高學生快速運球能力,並設計多樣的練習方法和路線,提高學生練習的興趣。教學步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分層遞進,激發興趣,達到初步掌握技術動作的目標。讓學生充分把所學技術運用到實踐中,同時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恢復身心

把太極動作運用到籃球上來進行放鬆,以達到穩定情緒,恢復身心的目的。最後進行對課的練習效果進行評價,對學生的成績給予肯定和表揚,提出今後注意事項,從而結束本課教學。

六、 教學特色

以培養學生的基本活動能力爲目的,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始終在師生的共同活動中愉快、輕鬆、活潑地進行教學,力求體現“大容量、高密度”的教學特色,以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課的設計:

本課平均心率預計:130-140次∕分,強度預計:1.2-1.4,練習密度預計:50-60﹪

以上是我說課的內容,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專家評委批評指正,謝謝!

說課稿 篇2

《不等式的基本性質》它是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第二章第二節的內容。今天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這五個方面談談我對這節課處理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本節內容不等式的基本性質,它是刻畫現實世界中量與量之間關係的有效數學模型,在現實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所以對不等式的學習有着重要的實際意義。同時,不等式的基本性質也爲學生以後順利學習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有關內容的理論基礎,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的內容兼顧我班學生的特點,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關係,瞭解不等式的意義。

2.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質。

過程與方法:經歷不等式的基本性質的探索過程,初步體會不等式與等式的異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經歷由具體實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過程,進一步符號感與數學化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不等式概念及其基本性質

難點:不等式基本性質3

教法與學法:

1. 教學理念: “ 人人學有用的數學”

2. 教學方法:觀察法、引導發現法、討論法.

3. 教學手段:多媒體應用教學

4. 學法指導:嘗試,猜想,歸納,總結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和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下面我將具體的教學過程闡述一下:

一、複習匯入新課

上課開始,我首先帶領學生學習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白本節課學習的目標。

1.探索並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質,並運用它對不等式進行變形.

2.理解不等式性質與等式性質的聯繫與區別.

3.提高觀察、比較、歸納的能力,滲透類比的思想方法.

二、探求新知,講授新課

第一部分:學前練習

1. -7 ≤ -5, 3+4>1+4

5+3≠12-5, x ≥ 8

a+2>a+1, x+3 <6

(1)上述式子有哪些表示數量關係的符號?這些符號表示什麼關係?

(2)這些符號兩側的代數式可隨意交換位置嗎?

(3)什麼叫不等式?

目的:設計該部分是爲了讓學生上新課之前先回顧一下上節課學習的內容。

第二部分:探究新知:

1.商場A種服裝的價格爲60元,B種服裝的價格爲80元

(1)兩種服裝都漲價10元,哪種服裝價格高?漲價15元呢?

(2)兩種服裝都降價5元,哪種服裝價格高?降價15元呢?

(3)兩種服裝都打8折出售,哪種服裝價格高?

2.已知 4 > 3,填空:

4×(-1)——3 ×(-1)

4×(-5)——3 ×(-5)

目的:設計該部分的目的是爲了引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質做鋪墊。

第三部分:不等式的基本性質的探究

1:填空: 60 < 80

60+10 80+10

60-5 80-5

60+a 80+a

性質1,不等式的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整式,不等號的方向不變.

2:填空(1):60 < 80

60 ×0.8 80 ×0.8

填空(2): 4 > 3

4×5 3×5

4÷2 3÷2

性質2,不等式的兩邊都乘以(或除以)同一個正數,不等號的方向不變。

3:填空: 4 > 3

4×(-1) 3×(-1)

4×(-5) 3×(-5)

4÷(-2) 3÷(-2)

性質3,不等式的兩邊都乘以(或除以)同一個負數,不等號的方向改變。

三、小結不等式的三條基本性質

1. 不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或同一個整式,不等號的方向不變;

2. 不等式兩邊都乘(或除以)同一個正數,不等號的方向不變;

3.*不等式兩邊都乘(或除以)同一個負數,不等號的方向改變 ;

與等式的基本性質有什麼聯繫與區別?

四、典型例題

例1.根據不等式的基本性質,把下列不等式化成x<a或x>a的形式:

(1) x-2< 3 (2) 6x< 5x-1

(3) 1/2 x>5 (4) -4x>3

解:(1)根據不等式基本性質1,兩邊都加上2,

得: x-2+2<3+2

x<5

(2)根據不等式基本性質1,兩邊都減去5x,

得: 6x-5x<5x-1-5x

x<-1

例2.設a>b,用“<”或“>”填空:

(1)a-3 b-3 (2) -4a -4b

解:(1) ∵a>b

∴兩邊都減去3,由不等式基本性質1

得 a-3>b-3

(2) ∵a>b,並且-4<0

∴兩邊都乘以-4,由不等式基本性質3

得 -4a<-4b

五、變式訓練:

1、已知x<y,用“<”或“>”填空。

(1)x+2 y+2 (不等式的基本性質 )

(2) 3x 3y (不等式的基本性質 )

(3)-x -y (不等式的基本性質 )

(4)x-m y-m (不等式的基本性質 )

2、若a-b<0,則下列各式中一定成立的是( )

A.a>b >0

C. D.-a>-b

3、若x是任意實數,則下列不等式中,恆成立的是( )

A.3x>2x B.3x2>2x2

C.3+x>2 D.3+x2>2

六 、小結

七、作業的佈置

八、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的看法,希望各位專家指正。謝謝!

說課稿 篇3

各位領導、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地圖的基本要素。

我說課的流程是:1、教學理念;2、教材分析;3、學情分析;4、教法學法;5、教學過程;6、板書設計;7、達標反饋。

根據地理新課標倡導的新理念,要求教育應由知識本位的應試教育向知識、能力並重的素質教育轉化;教學主陣地由課內到課內外結合的轉化;由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到師生雙主體的轉化,由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的單一性到科學性、多樣性、開放性、探究性轉化。我設計的教學理念爲:

一、教學理念

教學中,以生活爲引領,以活動爲載體,在師生、生生的交流、碰撞中生成動態的知識,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知識教育,並滲透情感思想的教育。建構了“誘導興趣——引起關注——合作探究——內化知識——指導實踐”的基本模式。從心理學的角度講符合學生由生活到知識,由淺入深的認知過程。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和靈魂,要設計本堂課的教學,首先應對本節的教材瞭如指掌。下面我就本堂課的教材進行分析:

二、 教材分析

(一)地位與作用

《地圖》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地圖是地理學習的第二語言,它既是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地理學習的最經常、最重要的工具。掌握地圖知識,學會使用地圖,是以後學習地理所必需的預備知識和技能,也是學生以後參加社會工作所應具備的文化節素質之一。

從教材結構上看,本節既是地球和地球儀內容的延伸,同時也是下面學習“地形圖的判讀”的基礎,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本節是教材的重點。

(二)教學內容

本課教學內容着重闡述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註記。對於方向和比例尺,小學數學教材有相應的章節講解,學生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判斷與計算;對於地圖的語言—圖例和註記,一般來說,學生在平時與地圖都有接觸。所以本節教學不應做過多的重複講解,而是回顧、練習、歸納與提高,幫助學生較爲系統地瞭解地圖三要素。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本堂課的內容,我確定的三維電教學目標爲:

(三)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領會並掌握學習的重要性,明確掌握地圖知識和技能,是今後建設祖國所應具備的文化素質之一。

2、能力目標:

①在地圖上量算兩地間的距離,並根據比例尺換算成實地距離。

②能夠在地圖上依據經緯線或指向標等確定方向。

③熟悉常用圖例和註記。

3、知識目標:

①初步瞭解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和註記等基礎知識。

②學會運用比例尺計算圖上兩地間距離,以及在地圖上辨別方向。

根據初一學生年齡小、空間概念不強計算能力不高的特點和本堂課的內容,我認爲本課的重、難點是:

(四)教材的重點、難點

1、重點:

①比例尺的計算和表示方法;

②在經緯網地圖和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

2、難點:

①比例尺大小的辨別及其與地圖內容詳略的關係。

②在經緯網地圖上辨別方向。

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那麼我們面對的學生情況如何呢?

三、 學情分析:

我認爲,現在初一學生年齡小,空間概念不強,有些學生在地圖符號的認知和空間關係的建立方面仍然存在一定難度,教師需要創設多種情境,結合學生生活經驗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以增強他們學習的興趣,加速他們的社會化進程。

四、教法、學法

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爲,學習過程並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透過相互合作、探究而建構形成的。它認爲有效的教學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學習者參與目標或子目標的提出或確立;有效的教學應爲學生的主動建構提供學習材料、時間以及空間上保障;有效的教學必須關注學習者對自己以及他人學習的反思;有效的教學應使學生獲得對該學科學習的積極體驗與情感。所以本堂課的教法主要有情景體驗法、討論教學法、啓發引導法;具體教學手段爲:多媒體輔助教學。 透過師生互動、生生合作的方式,最終達到新課標要求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目標。具體教學手段爲:多媒體輔助教學。

五、教學過程分析

分成兩大部分:課前準備和授課環節

課前準備:1.師生共同收集各種地圖;2.每位學生髮給一張練習題,附永川城區平面圖。設計意圖:透過課前準備,讓學生先一步感知地圖,在收集的過程中既獲得了知識,也體驗了成功的快樂,從而激發其學習地理的興趣。

授課環節:

(一)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課件展示:某日,你和同學正在學校(文理附中)門口玩耍,一位司機(外地人)路過問到永川火車站怎麼走,你支吾了半天也沒說明白,此時你最需要一張……(地圖)

隨後展示一張永川城區平面圖設計意圖:這是學生身邊的地圖,既體現了新課標中的“教學主陣地由課內向課內外結合的轉化”,也能很好的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更能及時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激趣的目的。

(二)巧設問題、突出重點

有了地圖,這個外地人又遇到問題了------可是我看不懂!

①火車站的位置在哪兒?②我該向哪個方向走?③還有多遠啊?

意圖: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繼續探究下去!而且外地人提出的三個問題正是本堂課要解

決的“地圖的三要素”,隨後就以這三個問題爲線索,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地講解,既條理清晰又引人入勝。

(三)分析問題、突破難點

問題一:火車站的位置在哪兒?------圖例 . 由於這部分的內容比較簡單,因此主要以學生記憶爲主,於是我設計了一個“比一比,記一記”的小組之間比賽記圖例的活動。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培養學生的互助合作能力和集體榮譽感!學生記憶時,教師引導同學們要注意到圖例間的細微差別,如洲界與國界,使同學們在短時間裏能迅速學會看圖例及註記等。

課件展示:逐張出示“一些常用的圖例”圖片,讓學生在初步熟悉的前提下進行認識圖例的競賽活動。(師生互動) 問題二:我該向哪個方向走?-----方向

地圖上方向的辨別,特別是在經緯地圖和指向標地圖辨別方向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爲了更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這部分的教學仍然以學生讀圖活動爲主,配上練習,練習→講解→掌握→再練習鞏固,以求學生能在“練”中理解,能在“練”中學會辯方向。 在學習的過程中,遵循學生學習的一般規律:由易→難,由淺→深,由普通→特別,因此地圖上方向的辨別也從一般開始:

1、出示一幅《文理附中校內平面圖》

一般情況下,地圖上方向的辨別:“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練習。

2、出示同一幅地圖,加上指向標,引導同學們注意觀察它們間的差別,指出指向標所指的方向爲北方,還是同樣的問題請同學們再做一遍。

教師可適時引導解題方法:利用指向標平移法

你掌握了嗎?再來練一練:

問:你現在能爲這個外地人指明方向了嗎?

3、 展示經緯網

提問:

(1)經線指示什麼方向,緯線指示什麼方向?AB指示 方向,AC指示 方向;

(2)再下一步下一步深入到:同一條經線或同一條緯線上的兩點方向應該怎麼辨別? 圖上B在A的 方向,C在A的 方向。

(3)最後提出:假如這兩點既不在同一條經線上又不在同一條緯線上,如A和D,那又該如何確定這兩點之間的相對位置呢?D在B___方向

引導學生根據a、b,分解經緯線即B在D的北方、西方,綜合得出B在D西北方向來解題。

練習運用:

完成練習後,啓發、幫助學生總結歸納,在不同類型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一般地圖: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有指向標地圖: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

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問題三:還有多遠——幫助這個外地人量算文理附中到火車站的距離。(比例尺) 知識回顧:回顧小學階段學習與“比例尺”相關的知識。

學生讀圖:老師課前發的永川城區平面圖。

小組討論:①如何量算地圖上兩點之間的實地距離?

②在永川城區地圖上,從文理附中到火車站的圖上直線距離是多長?實地距離又是多長?如何利用圖上給出的條件計算出來?

③根據你們所學的數學知識,地圖上的比例尺有什麼表示方式?試在你準備的地圖上找出這幾種表示方式。

教師在學生回答時做一些適當補充,師生共同小結出比例尺的概念、計算公式,並用表格列出比例尺的幾種表示方法:

1、公式: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由此推理出: 實際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

2、比例尺的三種表示方法及互相轉換;(先讓學生回憶,再試着在地圖冊上找出這幾種表示方式。)教師在學生回答時做一些適當的補充,師生共同小結出比例尺的概念、計算公式,並用表格列出比例尺的幾種表示方法:

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直覺思維和觀察能力。體現了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

再及時透過練習來鞏固這部分的知識:

1、在地圖上量得甲、乙兩地的圖上距離爲3釐米,而兩地的實地距離爲60千米,則這幅圖的比例尺是( )

A 1:20xx B 1:200000 C 1:2000000 D 1:20000

2、下列比例尺中最大的是( )

A 1/2000000 B 圖上1釐米代表實地距離200千米 C 公里

3、算出外地人由文理附中到火車站的實地距離?

然後,同學們讀圖教材32頁,圖1.37中國地圖和1.38北京地圖,根據表格列出的項目比較這兩幅地圖:

(1) 比例尺的大小;(2)表示範圍的大小;(3)表示內容的詳略。

從而得出A。比例尺大小的判別與地圖內容詳略、範圍大小的關係:

分母小—比值大—比例尺大;

分母大—比值小—比例尺小。

B.圖幅相同:比例尺大—範圍小—內容詳細; 比例尺小—範圍大—內容簡略。

以上教學透過用直觀、形象的地圖來比較,不僅僅易於年齡小、空間觀念不強的初一學生接受,他們還能體驗到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成功的喜悅,大大提高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

六、板書設計:

板書是爲了歸納整合知識,理清學生思路,宏觀把握本課知識的結構,我的板書設計如下:

地圖三要素

1、比例尺

概念: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公式: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表達方式 線段式:如

數字式:如1:4000000

文字式: 如圖上1釐米代表實地距離40千米

大小 比較:分母小→比值大→比例尺大,分母大→比值小→比例小

圖幅相同:比例尺大→範圍小→內容詳細;

比例尺小→範圍大→內容簡略

2、方向

一般地圖: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有指向標地圖: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

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3、圖例 符號 文字 數字

透過學生自己歸納理清思路,這非常重要,因爲多媒體教學存在一個弊端,知識顯得散亂,如不及時地歸納總結,學生根本不知道這堂課的重點。

七、小試牛刀、達標反饋

在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有一句醒目的名言:我聽過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它充分說明了動手、動腦的價值。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大膽放開手腳,組織學生課堂活動討論、小結,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課堂小測驗,及時瞭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發現問題並馬上解決問題,師生共同反思,爲更好地學好下一堂課做好準備。

你會讀圖了嗎?運用你學會的知識和技能,解答下列各題

1.在地圖上量得甲、乙兩地的圖上距離爲6釐米,而兩地的實地距離爲120千米,則這幅圖的比例尺是 ( )

A.1:20 B. 1:200000 C.1:2000000 D. 1:20000

2.下列比例尺中,最大的是 ( )

A.1/5000000

B.圖上1釐米代表實地距離500千米

3.如圖, 點a(0°,20°W),點b(20°N,20°E),a在b的方向是 ( )

A.東南 B.西南

C.西北 D.東北

4.讀某區平面圖,回答問題。

A.耕地位於橋樑的 ______方向

B.村莊位於耕地的____ 方向

C.公路的方向是怎樣變化的?________________

5.說出下圖A至L圖例代表的地理事物

說課稿 篇4

 說教材:

《從看電視說起》本課從看電視的風波匯入,教會學生初步具備選擇健康電視進行娛樂的能力,並能做到合理的安排時間,同時促進學生與父母的交流和溝通,認識電視對促進自己成長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從而培養學生正確處理問題和辨別是非的能力,促進學生健康的成長.

本課主要是使學生初步具備選擇健康電視內容進行娛樂的能力,能合理安排時間。認識電視對自己成長所發揮的積極作用,能選擇適合自己的電視欄目,能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爲,與父母進行平等交流、溝通。品德與社會教材具有生活性、活動性、社會性和實踐性,因爲面臨新課已經完成,所以教學時必須依託教材,又要超越教材。設計本課時我充分挖掘學生熟知的生活資源,合理利用地方資源,在一個個貼近學生生活的活動中落實教學目標,迴歸“教會學生做人”這一本質中去,使教學真正做到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這一理念。

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爲:

1、透過學習,使學生初步具備選擇健康電視內容進行娛樂的能力,能合理安排時間。

2、認識電視、網絡、書刊等大衆媒體對自己成長所發揮的積極作用,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大衆傳媒。

3、能夠與父母進行平等交流和溝通。

教學重點:

認識電視對自己成長所發揮的積極作用,能科學合理的觀看電視節目。

教學難點:

能夠與父母進行平等交流和溝通,簽訂關於看電視的協議。

說教法:

根據教材的特點,我在進行本課教學時,採用了創設情境法,以學生直接參與的活動爲主要教學形式,寓教育於活動中,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活動,自主探究,進行體驗性學習,創造開放又有活力的活動課堂。教學中,我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資源,以多媒體內容爲開展教學活動提供契機,將整個教學活動有序地組織了起來。在學法上,採用主動參與、實踐體驗、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和利用社會生活情景,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方式,把體驗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透過“小組學習”, “採訪蒐集+交流”的活動形式,大大的開闊了的學生的視野。透過這種形式,學生們學會了合作探討,培養了一種集體精神。

說教學程序: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對教學做了以下的設計:

本課是第四單元的最後一個主題。在前三個主題中,學生了解了現代傳媒,同時學會了如何有效地利用傳媒來獲取資訊和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而這最後的主題則是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突出引導學生在接觸大衆傳媒時要注意選擇健康的內容,並能做到有節制地看電視和上網。不僅僅是讓兒童瞭解大衆傳媒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本課的教學目標就因此而制定。

環節一的設計由學生喜歡的電視節目入手,讓學生體會看不到心愛的電視節目的苦惱,爲引出教材中的案例1設定情境,使學生有了心理體驗,產生共鳴,由此展開全班性討論

環節二的討論是真實再現學生在家爲看電視和家長髮生的分歧場景,學生在此時能說出自己的心裏話,倒出自己的煩惱和迷惑,因此鼓勵學生大膽的說是關鍵。有了家長的參與,更爲孩子與父母的交流和溝通提供了條件。家長能聽到孩子們的心聲,隨後孩子們又真切的感受到了父母們的一番良苦用心,對看電視這一話題又重新開始深入的認識。因此第二輪的小組討論和表演又將看電視的話題深入。

環節三的小組討論或表演全員參與,氣氛熱烈,孩子們選擇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或說或演,透過小組的互動及合作幫助,認識到家長限制自己看電視的原因。

環節四的小記者的採訪實踐活動是一個全場的互動過程,也是將引導學生獲取資訊與指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和研究能力。同時也將書本上的範例提問進行了恰當的展現,變枯燥的提問爲有趣的採訪,不僅對學生是個鍛鍊,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道了怎樣科學的看電視。不僅認識了電視對促進自己成長所發揮的積極作用,還了解到不利的影響更危害自身。真正做到在活動中蘊涵對學生的品德教育,使品德教育的“無痕性”得到很好的體現。

環節五的設計透過和爸爸媽媽制定協議,進一步引導學生形成看電視的良好習慣,將看電視由話題上升爲書面的協議,有了文字的約束,讓學生認識到這是一個嚴肅認真的話題,並不能隨隨便便處理。孩子和家長一起慎重簽訂,因爲這是一種責任,是不可推卸的一種責任。這份協議在孩子健康成長的道路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這種誠信教育不僅僅針對孩子,也衡量着每個家庭。因此,這小小的協議可以看出孩子是否對父母尊重,父母是否能理解孩子,父母與孩子的交流在此得到了昇華。我們的品德教育也由學生默默傳遞到了家庭,甚至傳遞到了整個社會,真切做到了全員育人。

本課主要採用開放式教學,力求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種互動環節的設定縮小了師生之間、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距離,易於學生接受。更貼近生活選擇話題,使學生有興趣參與。在對話題的探究和思考中學習到各種道德規範,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自理自主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充分挖掘現實生活和社會真實事件的教育價值,把社會基礎知識教學與真實的社會生活實際聯繫起來,才能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發現,發展。

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課題學習《從數據談節水》,是人教實驗版數學八年級(上)教材第十一章《數據的描述》的第三節。這一節是在學習了用統計圖表描述數據以後的一節活動課,它是對七年級第四章《數據的收集與整理》及本章數據的描述等知識的鞏固和深化,是對所學的有關數據處理知識的綜合運用。在這一活動中讓學生感受統計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以及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促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統計方法,透過對數據的直觀描述儘可能多地獲取有用的資訊,同時增強學生的節水意識及環保意識。

2、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學習內容、新課程理念和認知水平,特制定如下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進一步鞏固處理數據的基本步驟和方法,能靈活選用統計圖對具體問題的數據進行清晰、有效地描述,並獲取有用資訊並作出合理決策。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團結合作、互相交流的學習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學會合理處理資訊,發展數學應用意識。

(3)情感與態度:使學生感受統計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數感;使學生樂於接觸社會環境中的數學資訊,激發學生的節水及環保意識。

3、重點和難點

(1)重點:培養學生的數感和統計觀念。

(2)難點:能根據具體問題選擇適當的統計圖描述數據並獲取有用的資訊,並作出合理的判斷和預測。

二、學情分析

我今天所授課的班級,應該說學生的數學素質參差不齊,有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樂於參與數學活動,而另一部分學生則學習基礎較差,會被動參與,因此應激發學生參與活動學習的興趣,使之獲得成就感。

三、教法和學法分析

枯燥的數據是令人乏味的,首先可採用激趣法:恰當收集選取圖片和視頻資料,爲課題學習營造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吸引學生,巧妙設疑,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分層安排活動,能力強的學生自主思考,獨立完成,能力差的學生分組分工合作完成,然後全班交流。例外,提供更多的學習擴展資料供學生瀏覽。這樣可讓所有學生有信心、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儘可能爲每個學生提供獲取知識的空間,讓他們在活動中獲得最大的成功,讓每個學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讓他們體驗學習的快樂、獲得成就感。

四、教學形式和課前準備

本課題在多媒體教室進行學習。學生在課前也收集了一些有關水資源的資料,準備直尺、鉛筆、圓規、量角器等作圖工具。

五、教學過程分析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說明

新課引入

資料展示(投影)當前世界淡水資源及我國有關缺水的形勢的資料圖片

問題:(1)看了這些圖片,你有哪些感受?

(2)你瞭解世界及我國有關水資源的現狀嗎?

藉助圖片展示,是學生對我國國有資源現狀有直觀感受,觸發他們的節水意識!

探究新知

活動一:

閱讀課本80頁的“背景資料”,從中收集數據,畫出統計圖,並回答下列問題:

(1)地球上的水資源和淡水資源分佈情況怎麼樣?

(2)我國農業和工業耗水量情況怎麼樣?

(3)我國不同年份城市生活用水的變化趨勢怎麼樣?

(4)根據國外的經驗,一個國家的用水量超過其可利用水資源的20%,就有可能發生“水危機”,依據這個標準,我國1990年是否曾出現“水危機”?

學生閱讀資料,透過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完成活動一。

活動二:

收集全班同學各家人均月用水量,用頻數分佈直方圖和頻數折線圖描述這些數據,並回答下列問題:

(1)家庭人均月用水量在哪個範圍的家庭最多?這個範圍的家庭佔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幾?

(2)家庭人均月用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各有多少家庭?各佔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幾?

(3)全班同學家庭人均日用水量的平均數是多少?按生活基本日均需水量(BWR)50升的用水標準,這個平均數是否超過用水標準?

(4)如果每人節約用水10升,按13億人口計算,一天可以節約多少噸水?按BWR標準計算,這些水可提供給1個人多少年的生活用水?

(5)你還可以得到哪些資訊?

(教師巡視,指導各小組開展調查實驗活動)

活動三:

資料展示:(投影)我國水資源利用情況的有關資料,討論工農業生產及生活節約用水的好辦法。

課堂小結:

1.當前水資源狀況,

2.節約水資源帶來的價值,

3.節約水資源的辦法

佈置作業

整理本節課內容,統計相關數據;查找有關“節約水資源”的課題報告;並分析課題報告的寫法。

透過具體數據使學生了解水資源現狀,更深刻體會節水的重要性!

來源於同學們身邊的數據更有說服力,同時讓同學感受到節水應從我做起。

自由發言,各抒己見;把數學和生活聯繫起來,是學生體會到學有所用,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引導學生思考、交流、梳理所學知識,培養理性思維能力,加深對資源現狀的理解。

學會整理、歸納所學知識;分析課題報告。

六、自我評價

這個課題學習,應該用比較長的時間,運用所學知識對生活問題進行學習、探究。這需要學生的充分準備,然後可安排學生一起進行探討、交流。在多媒體教室進行這個課題學習,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各方面才能,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說課稿 篇6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第7冊的課文《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學習課文3~5自然段。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啓發人們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說說教材。根據新課程標準、本組課文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我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重點詞句,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能力目標: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學重點

透過對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四、教具準備

課件、彩色筆、畫紙

五、教法和學法

結合本課的特點和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以讀書訓練爲經,語言文字訓練爲緯,開發全腦爲橋,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饒有興趣的說、演、畫、議,來代替教師單一的講、管形式,在藝術的薰陶下激發學生興趣,在相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趣匯入巧妙的開場白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創設良好的課堂教氛圍,在閱讀教學開始時,教師透過生動的多媒體課再現與課文有關的情景,激發學生情感,然後老師就問:你們知道在這一大片綠油油的葉子裏面藏着什麼?這樣設定懸念,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讀小學生是透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如;

(1)畫一畫讓學生拿起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議一議,瞭解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標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動詞(觸、巴、拉、貼)。然後小組合作怎樣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推薦代表上臺表演,其他學生評價,好在哪裏,不好的地方應該怎樣改。最後引導學生欣賞課件,議論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透過看課件、討論,學生不但理解了“一腳一腳”的意思,而且還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緻。

(3)用“如果……就”的句式說說你的發現。

(三)總結全文,指導學法學生提出問題,並且帶着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閱讀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着疑問走出課堂纔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因此,本節課採用問題來總結課文:學習這篇課文,作者在觀察方面有什麼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四)拓展文字,延伸課堂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課外閱讀的開始。

佈置的作業是:以《我發現的祕密》寫片段。

說課稿 篇7

【教材分析】

本課題是《哲學與人生》第二單元第五課的主要內容,屬於新授課,時間安排爲二課時。由於學生初次接觸本課題的內容,加上對哲學觀點的模糊認識,他們對本課的知識缺乏足夠的興趣和重視。爲了更好地幫助和引導學生走出這一盲區,加深對哲學觀點和以及這些觀點對人生指導的認識,對於中職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教育意義。因此,本課題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

【學情分析】

經過調查發現:我所任教的高二會計專業班學生,文化基礎較爲薄弱,學習主動性不夠,學習習慣和方法不理想,對自己所學的專業興趣不是很高,覺得缺少成才的動力,對自己前途較迷茫。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爲,採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熱情、鼔舞學生的鬥志、拓展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明確努力方向,幫助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成才觀。

【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教材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高二學生的知識結構及心理特徵,再基於上述分析,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掌握髮展的含義與實質;正確理解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在人生髮展中保持積極進取的精神。

情感態度觀念目標: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挫折和逆境,保持積極進取的精神

狀態,養成勇於克服困難和開拓進取的優良品質;主動鍛鍊個性心理品質,養成良好的生活態度。

運用目標:學會用發展的觀點分析解決問題;處理好順境和逆境的關係,提高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戰勝困難和挫折的能力。

【重點和難點】

本着遵循高二新課程所定標準,依據教學基本要求和本課教學目標,在吃透教材精神的基礎上,確定的教學重點爲: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以積極的心態對待逆境和挫折。確定的教學難點爲:順境和逆境的聯繫與轉化。

學法與教法

【學法指導】

在“以學生髮展爲本”教學理念的指導下,讓每位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得,最大限度地發揮德育課的.思想教育作用。促進學生積極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並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堅持“以學定教,以學論教”的原則和方法,讓課堂教學變得具體生動,我採用如下教學手段:

(1)用播放多媒體展示學生較爲熟悉的阿里巴巴集團主席和首席執行官馬雲的三次高考和創業經歷來啓發學生。(2)用體壇名將鄧亞萍、感動中國人物劉默涵和現在正在就讀本校的邵玉琴同學等事例來教育學生。(3)用本校優秀畢業生姚永芳成才的典型案例激勵學生。讓課堂與現實有機結合,並能夠汲取他人身上良好的學習和創業品質爲自己的後續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教學選擇】

教是手段,學是目的,教是爲了更好的學,是爲了獲得更好的效果,因而教與學應有機結合,並以學定教。本堂課主要採用:情境教學法、案例分析法、聯繫實際法、小組討論法、實踐活動法等方法促進教學。既有利於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參與能力、合作能力與溝通能力。

教學程序設計

本着整個教學流程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育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地構建開放自主的課堂平臺,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將教學環節設定爲:創情激趣—引思明理—啓迪昇華—體驗導行等四個模組。

(一)創業激趣(15分鐘)

用多媒體展示:阿里巴巴集團主席和首席執行官馬雲的格言和對他的三次高考和創業經歷的認識。

1、匯入新課.

設問:你們課下了解的馬雲的求學和創業經歷有哪些?請大家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2、根據學生蒐集的資料和自己的體會,引出本課的哲學觀點和對中職生的方法論的指導。啓發學生的認識即在人生道路上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用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和要求自己。

這一模組設計意圖:將現實生活的名人創業史引入課堂,既有針對性,又有實效性;既真實,又貼切,使學生有一種學習的緊迫感和使命感,爲後面教學奠定基礎。

(二)引思明理(50分鐘)

用多媒體展示: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的發展變化過程;列舉幾項事物讓學生討論哪些屬於新事物;杭州的交通新政;本校優秀畢業生姚永芳的事例;鄧亞萍事例;在讀優秀學生邵玉琴事例;感動中國人物劉默涵和斷臂男孩劉偉等真實事例;達到的教學效果有:

1、首先透過對三大領域的發展變化的認識來證明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髮展變化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生生不息、永無止境的發展變化過程。

2、設問:你們對新事物是如何定義的?激起學生的更深層次的思考。

3、透過學生對一系列所舉事物進行討論分析,從而進一步明確對新事物的理解和把握。

4、重點掌握髮展的實質就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5、透過學生認識杭州對機動車讓行人的新政,思考事物發展的歷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適時對學生進行挫折感教育,讓他們鼓起勇氣面對學習、生活上遇到的挫折和逆境。

6、透過本校優秀畢業生姚永芳的成才之路事例,讓學生在師哥師姐身上汲取優秀的學習品質激發自己的鬥志。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相信職高同樣成就自己精彩的人生。

7、用體壇名將鄧亞萍的體壇生涯讓學生明確人生的曲折性,在失敗和挫折面前應怎麼面對。

8、結合會計專業列舉三個閱讀材料,讓學生思考應怎樣認識機遇,從而懂得爲抓住機遇平時應該怎樣準備。

9、結合了本校在讀優秀高三學生邵玉琴同學貧困中求學的事例,說明了順境和逆境的相互轉化。並得出積極樂觀的心態是應對逆境的基本要求。

10、透過展示感動中國人物劉默涵“貧困救助貧困”的事例,斷臂男孩劉偉彈鋼琴等樂觀對待生活的活生生的例子讓學生體會面對人生應該具有優良的人格品質和堅定的信念。

這一模組設計的意圖:把課堂和現實結合起來,讓模糊的知識逐漸變得清晰,讓求知的慾望強烈起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更重要的是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調動了學生的熱情,鼓舞了學生的鬥志。

(三)啓迪昇華(10分鐘)

準備勵志歌曲:《陽光總在風雨後》,並準備一塊佈讓學生寫上勵志格言並簽名。

這一模組設計的意圖:在音樂的感召下激起學生對人生追求的熱忱態度。可以幫助一些意志力弱的同學重新堅定學習和生活的信心和追求。

(四)體驗踐行(5分鐘)

參與踐行:寫出你將要採訪的對象(或成功者、或生活困難者)和採訪計劃,並寫一寫心得體會。

這一模組設計的意圖:深入現實生活,探詢成功人士的成功軌跡或體會人們對待生活的堅忍不拔的態度。有助於學生融匯貫通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達到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教學效果。

說課稿 篇8

教材簡析:

《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是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記敘文,講述的是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誕生的經過,是一個科學故事。文中寫了一名叫雷奈克的醫生一次偶然的發現,從中受到啓示,透過反覆的試驗,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告訴我們只要平時善於觀察,肯動腦筋,就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的道理。課文的語言平實、淺顯、流暢,從雷奈克在生活中發現難題,萌發解決難題的構思,到偶然的發現,最後透過反覆的實驗終於獲得成果,敘述得有條有理、層次清晰。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如果……就……”、“果然”造句。

3.能複述雷奈克醫生髮明“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的經過。

4.透過閱讀課文內容,懂得任何發明都離不開觀察與實踐,我們應該從小養成愛觀察、肯動腦的習慣。

教學重點:

能複述雷奈克醫生髮明“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的經過。

教學難點:

讓學生懂得任何發明都離不開觀察與實踐,我們應該從小養成愛觀察、肯動腦的習慣。

教學策略:

1、質疑中激趣導學。

“學起于思,思起於疑。”皮亞傑說過:兒童是有主動性的人,所教的東西要能引起兒童的興趣,符合他們的需要,纔能有效地促進他們的發展。確實,我們的教學理應順應孩子的需求與發展規律。教學伊始,透過出示“聽診器”圖片引出課題,從題目入手,設定了這樣一個問題,“好好觀察一下,你覺得哪個詞語最吸引你的眼球?”大家一致得出是“第一個”,並說出了道理,學生自然想知道有關於“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的內容,就會對所學的課文產生興趣,帶着解疑的願望去閱讀,就提高了讀書、學習的針對性。

2、層次閱讀中深入對話。

閱讀教學應在語言文字中走幾個來回,應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領。在閱讀解疑後,安排再讀課文,結合課文說說自己的感受、想法,能使學生再次走進了課文,走進了主人公,同時,透過交流又獲得了情感的釋放。

3、閱讀對話中有效訓練。

在感悟課文的同時,語文教學決不能忽略語文能力和思辯能力的訓練,能力的培養不能空穴來風,找準生髮點訓練,則能收到多種功效。在指導“如果……就……”造句時,抓住文中句子——一個人如果有了疾病,他的內臟運動就會出現異常。出示四句寫有“如果……就……”圍繞課文內容的填空,進行環環相扣地推理造句,既培養了思維能力,又進行了說話訓練。講述發明聽診器的過程也分兩個層次,先是初讀後的彙報,再是遊戲體驗後的加入想象後的創造性的描述,能使認識更爲深刻。

說課稿 篇9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中的一首詩歌——《一株紫丁香》的第一課時這是一首情感豐富,意境優美的詩歌講的是小朋友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師窗前,表達了小朋友讚美老師,熱愛老師的一片真情新課程提倡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注重學生的個人情感體驗,因此,教學中我藉助多媒體,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課文,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悟中生情

我的教學目標分爲四個方面—知識目標:認識二類生字及課後詞語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習慣目標:培養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的習慣情感目標;培養學生關心、體貼、尊敬老師的美好品質

教學重難點是:1.認讀本課生字、詞語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紫丁香傳遞出的師生之間的深厚情誼,培養學生尊敬師長的美好品質

教學設計部分:一、導課利用課前音樂《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使學生儘快進入情境中,爲學習本課奠定情感基礎巧妙憑藉插圖,訓練學生的觀察和口語表達能力但由於多媒體教室的音響沒聲音,顯得這個環節的過渡效果不是很好二、識字、詞部分是第一課時的重點之一,我利用指名讀,齊讀,開火車讀等多種形式進行訓練,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爲朗讀做好準備並利用獎勵五角星,鼓掌表揚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三、品讀課文時,利用情景朗讀,範讀,選擇喜歡的段落讀等各種形式的讀,尊重每個學生,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體驗,讓他們充分地感受到讀書的快樂,並和大家一起來共同分享讀書的快樂,在讀中引導學生體會紫丁香代表了學生送給老師的一份禮物,是關心、熱愛、尊敬老師的一種真實表現此環節由於時間分配的不是很合理,重難點的突破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四、板書設計是情感體驗的濃縮,我利用三個詞來概括了小朋友對老師傳遞的那種濃濃的師生情

整堂課的教學流程存在一些失誤,但從中我學到了很多的寶貴經驗,對我今後的教學路程起到了很好的鞭策作用請各位領導、專家多給予批評與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