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古詩《記承天寺夜遊》優秀教學設計

一、教學重點

古詩《記承天寺夜遊》優秀教學設計

1.掌握常用文言詞語和課文大意。

2.學習本文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及寫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特殊的心境。

三、教學過程

【預習檢查】

1. 交流有關描寫月亮的詩詞名句。

2.讀準字音。

遂(suì) 寢(qǐn) 藻(zǎo) 荇(xìng)

3.作者簡介 。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傑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於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寫於他被貶在湖北黃州之時。

【目標展示】

1.掌握常用文言詞語和課文大意。

2.學習本文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及寫景抒情的方法。

3.理解作者特殊的心境。

【新知研習】

1.你能正確、流利地閱讀這篇文章嗎?

學生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注意語音、語調、停頓,讀出文言情感。

念/無與樂者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橫

蓋/竹柏影也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2.你能疏通全文嗎?

老師引導學生藉助註釋理解重點詞句和全文大意。學生把重點詞句的翻譯寫下來,口述全文大意。遇有疑難,以小組討論爲主,教師適當點撥。

(1)重點詞語

①月色入戶 門

②欣然起行 高興地

③念無與樂者 思考、想 ……的人

④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於是,就

⑤懷民亦未寢 睡

⑥相與步於中庭 散步

⑦庭下如積水空明 清澈透明

⑧蓋竹柏影也 原來是

⑨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是、不過 罷了

(2)翻譯句子

①念無與樂者。

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③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3.這篇文章運用了哪幾種表達方式?

明確:敘述、描寫、抒情。

4.敘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確。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點: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張懷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優美

5.試想蘇軾爲何要夜遊?“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說明什麼?

明確:⑴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鬱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爲月色很美。

⑵一方面說明作者被貶,交遊稀少;另一方面也說作者與張懷民是親密無間的好友,心靈相通。

6.學生想像“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段話所描繪的`情景。思考、討論:作者描繪了怎樣的月色圖?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作用?從中可看出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

繪景 修辭 作用 特點

月色——積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比喻 生動形象

如臨其境 皎潔、澄清、透明

7.全句無一“月”字,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這樣寫的妙處是什麼?

明確:先寫月色,“積水空明”,一泓積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月色之明;繼寫水中之物,“藻荇交橫”,縱橫交錯,搖曳生姿,可以推想月色之清;最後點出“蓋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濃。夜遊因月而起,處處扣月;寫月又不濃墨重彩,而是輕點幾筆,境界全出;寫月,不明寫,而從竹柏影入手。作者無疑是詠月的丹青妙手,這一幅月夜小景確實美妙絕倫。

8.探究“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此題較難,老師要分解題目,引導學生討論探究,老師點撥。

⑴“閒人”是什麼樣的人?

學生可結合書下注釋回答。

⑵文中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作者是“閒人”?

明確:“月色入戶”——門庭冷落 “念無與樂者”——交遊之稀

對月色的描寫——從容賞月,安閒自適 “但少閒人”——自稱

⑶這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明確:一是透出自己不能爲朝廷盡忠的牢騷、抱怨。

二是表現了作者的欣喜、自豪。作者自我寬慰,安閒自適。試想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鑽營,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難以自拔,何曾得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

9.從全文來看,這篇短文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明確:這篇短文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在貶謫中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歸納總結】

作者在這篇文章中以詩一樣的筆觸描繪了月色之美,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意境,同時也流露出遭貶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個音符都閃耀着銀色的寒光,都傾訴着作者皎潔而悲涼的情懷;同時也表達了作者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鞏固拓展】

學生選做一題。

1.當你面對如詩似畫的月色,你想對蘇軾說點什麼,請寫出來。

2.請你用優美的文字把你記憶中最難以忘懷的月色描繪出來。

【預習指導】

預習《阿里山紀行》,解決生字詞。

四、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繪景: 月色——積水空明 皎潔、空靈

竹柏——藻荇交橫

抒情: 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瀟灑、達觀

自我排遣的達觀

五、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