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合集15篇

作爲一名教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合集15篇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

【設計思想】

《記承天寺夜遊》寫於作者被貶黃州的第四年,作者因月而起行,觀月而生幻,問月而釋懷,抒發了“閒人”的幽情,表現了樂觀豁達的胸襟。教學中注重朗讀,着力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

【教學目標】

1.藉助註釋疏通課文,積累常用的文言詞句。

2.反覆朗讀之後能背誦全文。

3.品味文中描寫月色的詞句,從而獲得審美體驗。

4.理解“閒”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閒人”的意蘊。

【教學重點】

1.品味文中描寫月色的詞句,從而獲得審美體驗。

2.理解“閒”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閒人”的意蘊。

【教學難點】理解“閒”字在文中的作用以及“閒人”的意蘊。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古往今來,月亮始終受到文人的青睞,一縷月光,勾起了文人對親人的思念;一縷月光,更勾起了文人的傷感與寂寞。宋朝大文學家蘇軾在《水調歌頭》中寫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蘇軾的頌月佳作《記承天寺夜遊》。

二、自主學習,疏通文意

1.聽課文錄音,記下疑難字詞的拼音並劃分好節奏。

2.生自讀課文兩至三遍,爭取讀準字音,讀清節奏。

3.抽查一位學生朗讀全文,糾正錯誤的字音與節奏。

4.學生邊讀邊譯,記下不懂的詞句,以備討論。

5.全班同學開始質疑問難。

明確:

欣然起行:高興的樣子。 ( “欣欣然張開了眼” 朱自清《春》 )

蓋竹柏影也:原來。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蒲松齡《狼》)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林嗣懷《口技》 )

6.聽課文錄音,模仿讀課文兩遍。

7.經過剛纔的練習,請同學們來讀一讀自己認爲寫得很好的句子。

三、研讀賞析,體會作者心境

1.試着概括作者夜遊的過程。

可概括爲:欲睡→起行→尋友→散步→賞景→抒懷。

2.作者在文章結句將前文敘事寫景的內容收攏到一個“閒”字上,同學們在作者夜遊的過程中能隨處感受到這個“閒”字嗎?

明確:

①被貶而閒,閒而早眠——元豐六年正是作者貶居黃州四年之際,作者當時孤寂困苦。

②閒而喜月——月色的親密探訪,立即喚起了作者的閒情雅興。

③閒而尋友——無與爲樂,閒愁最苦。

④閒而賞月

⑤閒而抒懷

3.品讀“庭下如積水空明……蓋竹柏影也”,請想象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4.比較下列句子的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①庭下如積水空明。

庭下積水空明。

②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竹柏影子如水中藻、荇交橫。

5.思考:“閒人”是什麼意思?

明確:清閒的人有閒情逸致的人

6.思考:課文表現的是一種怎樣的心境?

明確:樂觀豁達。

7.當堂背誦《記承天寺夜遊》。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2

[設計思想]

本文是蘇軾被貶黃州之時寫的一篇小品文,僅84字,言短而意蘊豐富。初二的學生學習它並沒有字面上的困難,但要讀懂蘇軾的內心世界並不容易。本設計擬從文中的一個“閒”字入手,以一字“撬開”整篇文字的閱讀,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引導學生認識蘇軾處逆境而廓然豁達的人生態度。引入相關的資料,達成淺文深教的效果。

[教學目標]

1、正確誦讀文章,熟讀成誦;

2、抓住關鍵詞句,引用相關資料,深入解讀文字;

3、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廓然豁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請同學們看文章題目,你從題目中獲得哪些資訊?(時間、地點、事件、體裁)

(設計意圖:開門見山,直切文章題目,沒有主題先行的導語,沒有譁衆取寵的煽情,樸素無華中直指課文內容,贏取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與文字親密接觸。)

二、疏通與誦讀

(大屏幕打出沒有斷句標點的原文)

1、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給文章斷句,朗讀。

2、開啟書本,對照書本進行朗讀。

3、積累文言詞語,疏通文章意思。

解衣欲睡 欣然起行 念元與爲樂者

相與步於中庭 蓋竹柏影也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設計意圖:文章短小且文字淺顯,宜於初二學生進行斷句訓練。學生在斷句過程中,理解了文意,掌握了朗讀節奏,強化了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一舉多得。疏通文意,爲下面的賞讀張本。)

三、賞讀

文章記敘了作者與友人一次月夜遊賞的經過,如果從文章中提煉出一個關鍵詞,大家會選擇哪個?

預設準備:“閒”。

2、找找他們的“閒”,從哪些細節可以看出他們的“閒”?

預設準備:

入夜即睡,閒也;見月色美好,欣然起行,閒也;看松柏影子如此仔細,閒也。賞月的只有兩人,別人都是忙人,用別人的忙來反襯兩人的閒。唯其閒,才夜遊,才賞月夜之景。

3、那麼,這裏的“閒”到底是什麼意思?課文下的解釋是“清閒的”,你有何看法?

預設準備:

①清閒的:蘇軾當時因烏臺詩案被貶謫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閒官。張懷民也是被貶謫到黃州,掛了一個閒職。他們“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所以清閒。

②有閒情雅緻的:並不是所有清閒的人,都會有如此雅興。現代生活中有很多閒人,他們寧願把時間擲在搓麻將、玩遊戲之上,是想不到安靜喜悅地賞月的。可見,這裏的閒還是“閒適”的閒、“閒情雅緻”的閒。

(學生可以自由發表意見,只要言之有理。但更多的要學生理解到閒情雅緻的閒。)

4、有參考書說這個“閒”除了上面說到的兩層意思外,還有對自己被貶謫的牢騷不平,有憤激,有悲慨。你的看法如何?可以結合文中的語句或蘇軾的身世來分析。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透過多形式的分層朗讀,把握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能夠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遭貶謫後複雜的幽微難言的思想感情和曠達的心境。

教學方法:

(層次性)朗讀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用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課前熱身:

蘇軾印象

師:有關蘇軾,你對他有哪些瞭解?

生答。

多媒體出示:蘇軾相關常識及本課寫作背景。

師:今天老師就與大家一起,共同欣賞大文豪蘇軾筆下這篇精美的散文《記承天寺夜遊》。

解題:

資訊:時間、地點、事件、體裁(透過變題明確遊記)

師:透過題目我們明確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事件,那麼,夜遊人物是誰?他爲什麼要夜遊承天寺?在承天寺他欣賞到了怎樣的美景?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文字。

讀悟全文: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指名讀文,正音。齊讀課文,讀準。

2、選讀文句,強調節奏。再讀課文,讀準節奏。

3、自讀課文,讀熟。 同桌熟讀比賽。

4、去標點小組競讀。

思考:結合標題概括文章內容。(蘇軾和張懷民在承天寺夜遊)

師:在初步把握文章內容之後,讓我們繼續走進文字。

(二)譯讀課文,理解文意

1、結合課下注釋翻譯文字,勾畫自己有疑問的詞句。

2、置疑釋疑。

3、明確重點句翻譯,詞語解釋。

4、譯讀全文

5、結合詞義指導朗讀。

6、填空背誦

師:課文結尾作者自稱爲“閒人”,其實,在本文當中,一個閒字,作爲文眼,統攝全篇。那麼,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這份“閒適”?

(三)品讀課文,領悟閒情

1、默讀課文

思考: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這份“閒適”?

2、小組交流

答案提示:(1)入夜即解衣欲睡。

(2)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賞月的欣喜

(3)與張懷民步於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麼仔細。——漫步的悠閒

(4)結尾自稱“閒人”。——人生的感慨 貶謫的悲哀 自我排遣的達觀

3、師生對讀

4、賞美景

(1)指名讀。

(2)同桌交流賞析。

(3)班內交流。

引導生答:用比喻的手法,把月光比作積水,把竹柏倒影比作藻荇,寫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和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表現了作者的賞月的欣喜之情。(寫景句的賞析指導:修辭+內容+情感)

縱深點撥:

A、換一換,賞修辭

師:如果老師把原句換做爲“庭下如積水空明,竹柏影像藻,荇交橫”好不好,爲什麼?(比喻以隱喻先聲奪人,造成一種庭院有水的錯覺,原文有錯覺頓釋後恍然大悟的感覺。同時也達到了一種以實寫虛,已有襯無的效果)

b、選一選,品意境(聽讀)

聽背景音樂,讓學生選擇更合適的。你認爲選擇哪一首較好?

(生答)

師:哦,後一首更適合這篇文章的意境,爲什麼?

(生答)

師: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清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渲染出了一種清幽寧靜的氛圍。

c、寫一寫,悟感情.(寫讀)

發揮自己的想象,改寫成幾句散文化的語言。

d、比一比,

師:同學們,你知道哪些寫月景的詩句?

小組競賽。(拓展讀)

師:哦,自古以來,月亮,是人們心中聖潔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詠的對象。同學們剛纔說到了那麼多寫月景的詩句,但是大家發現了沒有,剛纔我們所說的句子都含有月字,而這篇課文當中的“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一句卻不含一個月字,正可謂“不着一字,盡得風流”。

師:空有滿腔抱負,卻不得重用。但他卻能拋開世俗的煩惱,忘卻自己被貶的不幸遭遇,直麪人生的困境。眼前,只有這片美妙空靈的世界,可見他的內心是多麼地平靜,纖塵不染。

“江山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這份閒適又何嘗不是他樂觀曠達胸襟的寫照呢?

課堂拓展:(拓展讀)

他頻遭貶謫,一生歷典八州,他身行萬里路,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

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萬千醜態,說:“眼前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林語堂《蘇東坡傳》

“他俯仰無愧於天地”心無名利雜念,遂有閒心領略江山風月,寫下無數傳世傑作。” 法國《世界報》對“影響世界十大名人”的評說

師:《記承天寺夜遊》僅僅84字,閒人蘇軾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經典。接下來讓我們再次走進文字,跟他們一起閒庭信步,感受那一份從容,接近那一份超脫。

配樂朗讀。

課堂反饋:

同學們,學了本文你對蘇軾又有了哪些新的瞭解。

結語:願我們的心靈也能永遠澄澈明淨,願我們的人生能夠更加豁達從容!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4

一 教學理念

課程標準提倡:語文應強調“豐富語言的積累”,同時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讓學生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應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教學設計貫徹了這一教學理念,注重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培養自己的學習文言文能力。

二 教材分析

《記承天寺夜遊》是一篇以遊記形式抒發“閒人”之“閒情”的散文小品,全文僅84個字,卻蘊涵深厚,文章描繪了在承天寺夜遊時看到的月下美景,抒發了作者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文章風格清麗、冷峻而又不乏灑脫,表現了作者對美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是讓學生體驗人生的好教材。

三 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對文言文的瞭解比較明確,他們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礎,並初步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但由於想象力欠豐富,學生在學習本課文時可能對文中的比喻句不容易理解,另外在領會文章要旨時比較難,這就需要老師對寫作背景作詳細介紹。由於學生比較活躍,我的教學目標指向能力養成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所以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採用自主、合作的學習策略。

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指導把握文言文的停頓,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品味本文的語言特色,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會作者在文中所抒發的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五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文章內容,品味遊記散文的優美語言,體會作者所抒發的情感。

難點: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古文鑑賞能力。

六 教學策略與手段

本文爲優美的文言遊記,我的教學目標着眼於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因此我運用自學——情景的教學模式。選用問題教學策略、自主學習教學策略及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利用錄音機、小黑板等教學手段進行。

七 課前準備

學生學習準備:1、查閱蘇軾生平,瞭解蘇軾。

2、熟讀課文,掌握重點字詞句,疏通文意。

教師教學準備:1、上網查閱資料,鑽研課文,參考精品教案,認真備好課。

2、錄音機及磁帶。

八 教學過程

(一) 匯入

1、情境匯入

古往今來,人們都喜愛那皎潔的月亮;喜愛那朦朧的月光;喜愛那月色中的山川與草木。月亮正如橫笛之音,而月夜的美感幽邈難言。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體會月夜帶給我們的美感吧!

2、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人。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其詞開豪放派新風。元豐二年,蘇軾由於和當時主張革新,實行變法的王安石政見不同,作詩諷刺新法,被捕入獄,後被貶爲黃洲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閒官。元豐六年,其友張懷民也被貶黃洲,寓居於承天寺,本文就寫於這一時期。

(二) 查一查

檢查預習情況(出示小黑板)

1、解釋詞語

遂: 念: 相與:

蓋: 但: 欣然:

2、翻譯句子

(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三) 讀一讀

1、師朗讀。

2、學生自讀,師作朗讀指導(隨時正音,點撥句子停頓)。

3、學生放聲自由朗讀課文。

要求語句順暢,停頓正確。

4、教師指名誦讀,師生評價。

(四) 想一想

1、整體感知

生讀後思考:

這篇短文描繪了在承天寺夜遊時看到的月下美景,請用簡練的詞語概括各段內容。

學生分小組討論,明確答案後回答:(1)尋友夜遊(2)庭院月色(3)月下感慨

(學生回答意對即可,不必苛求)

2、合作探究

學生互相合作、探究,對於不理解的地方,互相幫助解決,如不能解決,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討。

①、作者雖貶黃洲,成爲“閒人”,但並未因此而消沉,依舊保持着豁達的胸襟。文中充分表達了這種“閒人”的“閒情”,請在文中找出表現作者情感的詞或者句子。

師點撥:文中開頭寫誘人的月色穿窗入戶,勾起作者賞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寫出他內心的喜悅和閒適的心境。接下來的景物描寫把人帶入爽心悅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悅之情溢於筆端。因此,文章融情於景,處處能感受到作者樂在其中的閒情雅趣。

②、師問:作者與好友欣賞到了月下美景,他採用什麼修辭手法描寫了月色的什麼特點?

生答:作者透過想象,新奇的比喻描繪了庭院月色“空明”的特點。

③、師問:你能具體說說這幾個比喻句嗎?

師點撥:水、藻、荇、竹、柏全是比喻,“庭下如積水空明”是明喻,作者把月光比作清澈透明的池水。第二句用了借喻,作者索性把庭院中當作水中來比喻,用“藻荇交橫”比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這樣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步入一片皎潔恬靜的月色之中。

④、師問:如何理解最後一段話?

師點撥:月光非夜夜明,竹柏不是處處有之,但大自然的美景卻能處處找到。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走到哪裏都能在大自然享受到無窮的樂趣。作者藉此闡明瞭這一真諦,但結尾的“閒人“點睛,抒發了作者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也包含着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閒情賞月的欣喜,這使我們看到了作者對生活是多麼熱愛,對美是如此執着地追求啊!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

2、積累: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

1、誦讀、積累。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方法

誦讀法、競賽法,合作探討。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作者簡介(略)

二、研讀課文

(一)初讀課文

1、自由朗讀。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節奏。

提示:(1)念/無與無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2)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學生聽錄音

要求:聽準讀音,聽出停頓和節奏,聽懂作者的感情。

3、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二)、再讀課文

要求:學生結合註釋,譯讀全文,掌握文中重點字詞的含義,理解句子的意思。學生分組競賽。(生譯讀,師巡迴質疑)

搶答題(一):解釋下列加點字詞的含義

(1)念無與爲採者:(思考、想到)

(2)遂至承天寺:(於是、就)

(3)懷民亦未寢:(睡)

(4)積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蓋竹柏影也:原來是

(6)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只)(罷了)

搶答題(二):翻譯下列重點句子

(1)念無與爲樂者

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

(2)庭下如積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積水一樣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那綠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不過缺少有像我們這樣清閒逸緻的人罷了。

師:透過精彩的比賽,我們初步讀懂了課文。個別朗讀開始。

(三)、三讀課文,與文字對話。

1、生默讀課文,並思考

搶答題(三):先思考,後分組討論,再搶答。

(1)找出本文寫景的句子,說說寫出了景物的什麼特點?

(2)“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四)四讀課文,反覆誦讀,讀出感情。

三、課堂小結(略)

四、拓展、積累

師:月在古詩裏給人的感覺就是溫柔多情的。要麼是謙君子,要麼是窈窕淑女;要麼象徵着團圓;要麼暗示着分離,給人的感覺是一種淡淡的柔弱的清涼的味道?而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興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學者們常借月抒懷。你能說出有關描寫月亮的詩句嗎?

教師預設答案:

1、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

3、舉杯望明月,對成三人。

——李白

4、我寄愁心寸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李白

五、作業

請同學們也來寫一段景色描寫,不要直接出現寫自己的心情的詞語,但要能夠讓讀者透過閱讀你的描寫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鬱悶的,等等,要體現“一切景語皆情語”。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於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提高學生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標〗

感受作者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着情懷,學習他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的從容心態。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閒人”的含義。

【教學方法】

誦讀教學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月亮總會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思,古往今來,有許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懷,你能列舉一些詠月的詩句嗎?……李白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些詩句表達了思鄉、傷己、念友之情。今天我們學習的《記承天寺夜遊》在詠月詩文中別具一格,讓我們一起欣賞。(板書文題)

二、作者、寫作背景簡介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時即博通經史,長於寫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神宗時,因爲反對王安石創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敵的彈劾,藉口諷刺新法的詩句,橫加“訕謗朝政”的罪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後,被貶爲黃州團練副史。元祐中舊派執政,蘇軾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學士、禮部貢舉等官,不久因與舊派政見有分歧,再次外調杭州。經聖元年(1094)。新派再起,蘇軾又一再被貶,最後貶爲瓊州(今海南省)別駕。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工詩擅詞,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視百代”的稱譽。

《記承天寺夜遊》寫於他被貶,謫居湖北黃州之時。

三、整體感知

1、指導學生朗讀:

⑴讀準字音:

相與(yǔ)藻(zǎo)荇(xìnɡ)

⑵讀出節奏:

念/無與爲樂者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橫

蓋/竹柏影也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教師須提醒學生要根據句子意思劃分朗讀停頓,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讀破,領字後面需有一個小的停頓。

2、學生對照註釋,口頭翻譯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⑴學生獨自翻譯課文,劃出疑難句。

⑵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教師提示一些重要詞語,幫助學生理解文句。

①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念,想;遂,於是,便;至,到。想到沒有人與我同樂,於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

②相與步於庭中。 共同,一起

③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蓋,原來。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柏樹的影子。

四、品味課文

1、這篇文章運用了幾種表達方式?

敘述、描寫、抒情

2、敘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點: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張懷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優美

3、找出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4、作者是如何描繪月色的?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作用?從中可看出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

繪景修辭作用特點月色──積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比喻

生動形象

如臨其境皎潔、澄清、透明

5、全句無一“月”字,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請分析這樣寫的妙處。

明確:先寫月色,“積水空明”,一泓積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明;繼寫水中之物,“藻、荇交橫”,縱橫交錯,搖曳生姿,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清;最後點出“蓋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濃。夜遊因月而起,處處扣月;寫月又不濃墨重彩,而是輕點幾筆,境界全出;寫月,不明寫,而從竹柏影入手。作者無疑是詠月的丹青妙手,這一幅月夜小景確實美妙絕倫。

6、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7、文中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賞月的欣喜,貶謫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

五、難句解疑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1、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2、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3、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4、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明確:

1、見“月色如戶”,則“欣然起行”,歡欣之情,溢於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尋張懷民”,張懷民纔是他賞月的相知好友。

3、相知好友相攜同步漫遊賞月,流露出十分恬適的心緒。

4、考慮作者當時的處境。“閒”相對於“忙”來說的,由於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一個“閒”字包含着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悠閒賞月的欣喜。

六、小結

《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透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着,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藉助工具書讀懂課文,掌握一些實詞的意思,培養獨立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2.反覆朗讀,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課文的朗讀與疏通。

2.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方法:

1.反覆朗讀。

2.創設情境,組織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回憶已學過的蘇軾的詞《水調歌頭》,背誦這首詞。

2.交流收集的蘇軾的有關材料和寫作背景。

3.《水調歌頭》是千古絕唱,《記承天寺夜遊》是抒情經典小品。

二、反覆朗讀、疏通課文:

1.組織全班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注意節奏,讀出文章的韻味,自由朗讀、齊聲朗讀、示範朗讀、配樂朗讀等形式相結合使用。

2.組織學生以小小組爲單位,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

3.組織學生交流,引導學生質疑,討論解疑,理解課文內容。注意一些關鍵詞語的意思:“欣然”、“相與”、“蓋”等。

三、賞析月景、感悟意境:

1.創造情境:譯完課文,請大家一起吟誦描繪月下美景的語句,並思考作者如何描繪月景的?學生思考,明確: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作者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描繪了優美的月景。

2.探究:在作者寫景的基礎上,我們來續寫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適?

(1、叢中蛙鳴不斷。2、村中狗吠雞鳴。3、幾處納涼人笑語陣陣。)爲什麼?

學生分組討論:明確:這3句,任何一句續在後面都不合適,破壞了寧靜幽閒、清麗淡雅的氣氛。

3.教師小結:這篇短文不足百字,卻膾炙人口,堪稱古代小品文中的傑作。文章透過記事、寫景、抒情,以極精練的語言,創造出一種詩一樣的藝術境界,表現出作者曠達的人生態度,給人以美感和薰陶。請同學們課下反覆誦讀,深入領會本文語言運用的妙處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佈置作業:

1、月光,曾激發過無數詩人的才情,留下許多傑出的詩篇。收集一些描寫月亮或月色的詩句。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8

一、教學目標

1、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

2、積累: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重點

誦讀、積累。

三、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四、教學方法

誦讀品味、合作探討。

五、教具準備

錄音機、投影片。

六、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古有一人:

讀書:閉門書史叢,少有凌雲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飢。

態度: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他頻遭貶謫,一生歷典八州,他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

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盡了人間醜態,卻說:“眼前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同學們,你知道他是誰嗎?(蘇軾)

你能替我介紹一下蘇軾嗎?

生1: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北宋豪放派詞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師: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蘇軾作一次心靈的交流吧。今天我們共同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板書課題:記承天寺夜遊)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生聽讀錄音

要求:聽準讀音,聽出停頓和節奏。

2、自由放聲朗讀。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節奏。

提示:(1)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2)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3、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4、生結合註釋,譯讀全文

檢測題(一):解釋下列加點字詞的含義

(1)欣然起行:(高興的樣子)

(2)念無與樂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戶:(門)

(4)遂至承天寺:(於是、就)

(5)懷民亦未寢:(睡)

(6)積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蓋竹柏影也:原來是

(8)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只)(罷了)

檢測題(二):翻譯下列重點句子

(1)念無與樂者

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

(2)庭下如積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積水一樣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那綠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哪個夜晚沒有月色?哪個地方沒有綠竹和翠柏?

(5)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不過少有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閒人罷了。

師:透過剛纔的檢測,我們初步讀懂了課文,接下來給大家2分鐘準備,我們舉行朗讀比賽。

(生準備)

5、挑戰老師:師生朗讀比賽

要求:讀得流暢自然,讀得聲情並茂。

(男、女各一名,挑戰教師,其他學生根據朗讀要求,作點評。)

(三)精讀課文,與文字對話。

1、生默讀課文,並思考

(1)作者爲什麼要夜遊承天寺?

(2)作者所見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面對所見夜景,蘇軾生髮了怎樣的感慨?你是如何理解他的這種感慨的?

生成答案預設:

(1)一是因爲作者被貶謫,心情鬱悶、孤獨,想出去走走;二是因爲月色很美。(抓住“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句分析)

(2)描寫夜景之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它給人的感受是空靈、皎潔、明淨……

不錯,此句定景僅用18個字,卻創造出生動的意境,我們不妨仔細玩味,看它妙在何處?

品析語言方法指導:

抓住關鍵詞語,仔細揣摩其含義,運用增減,調換法,透過比較來體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叢中蛙鳴不斷,空中流熒飛舞,村中狗吠雞鳴,幾處納涼處人笑語陣陣。)

你認爲添上這些語句好不好,爲什麼?

(2)改一改,品修辭

A、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B、庭下月色如積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橫。

你認爲改了之後的句子和原句的表達效果有什麼不同?

預設參考答案:

(1)添上語句後感覺不好,原文以如積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橫的竹柏影來描寫月色,不僅創設了一個明淨幽閒、清麗淡雅的意境,而且寫出了月色的皎潔與空靈。然而添加語則寫夏夜的嘈雜之聲,既不符合時間,也破壞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改了之後當然不好。句中明喻、暗喻交錯運用,以“積水空明”喻寫月光的清澈透明,使人自然想起“月光如水”的名句,巧妙地把人所共知的名言作爲自己筆下文字的註腳,文筆自是高出一籌。“水中”緊承上句,接着又設一喻,以水中藤蔓“藻荇”來喻陸上樹木“竹柏影”,寫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麗,似一幅瀰漫着水氣的朦朧素描圖畫。而改了之後,就沒有了原句的新意,也不夠生動形象。

(3)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們這樣賞月的“閒人”卻不可多得啊!

寫作背景連結: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有關於對王安石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謗新法,並將他逮捕入獄,這就是“烏臺詩案”。長時間的審問、折磨,蘇軾差點丟了腦袋。後由於範鎮、張方平等的營救,案件驚動兩宮,十二月蘇軾獲救出獄,被貶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也就是說做着有職無權的閒官。

理解“閒人”:

由於作者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閒”是相對於“忙”來說的。它包含着作者的感慨和憤懣:眼前景色雖美,自己卻壯志難酬。這其中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有閒賞月的欣喜,令我們看到作者瀟灑樂觀的態度,曠達處世的胸襟。

(四)探究“文人心境”

結合本文及以下材料,請你探究一下什麼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心境”。

材料1:柳宗元被貶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題詞寫詩,最終被後人稱讚爲“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2:歐陽修,即使被貶到滁州,但仍與百姓同樂,寫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名句。

材料3:范仲淹,馳騁沙場的時候就很樂觀,在變法中被貶後,居於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着他積極的人生態度,揮筆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句子。

師:解讀了文字,讀懂了作者,接下來我們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生齊讀)

(五)師結束語:

蘇軾一生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爲此,他屢遭貶謫,歷經坎坷,但無論走到哪裏他都能在江山風月中自得其樂。他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對豁達樂觀的堅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歷史的天空!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願我們的心靈也能永遠澄澈明淨,願我們的人生能夠更加豁達從容!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9

 教學過程

一、簡介作者,瞭解背景(匯入)

1、簡介作者: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1歲高中進士:“奮勵有當世志”、“致君堯舜,此事何難”。

38歲任密州太守:抵抗蝗災;常山求雨;整肅流賊 。

40歲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災,力挽狂瀾。

43歲任湖州太守。

44歲被貶爲黃州團練副使。

49歲任登州太守:教習水軍,加強海防建設。

53歲任杭州太守:築蘇堤。

55歲被貶潁州太守:賑濟淮浙流民,治理潁州西湖。

56歲任揚州太守:改革稅務,識破道士巫術。

58歲被貶惠州:建議捐資修建鐵索橋。

61歲被貶儋州:打鑿東坡井,解決當地百姓飲水問題。

(引導學生了解蘇軾的政治生涯,人生坎坷,積極向上,政績裴然)

2、瞭解背景: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對新法持有不同意見,有人故意扭曲蘇軾的詩句,網羅其罪名,蘇軾因此被投入監獄,坐牢103天,幾次瀕臨砍頭之險,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後,被貶爲黃州團練副使,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離安置所,但不得簽署公事,這個職位相當低微,形同流放。在黃州,他寫了四篇精品文章,前後《赤壁賦》,《赤壁懷古》以及《記承天寺夜遊》。

 二、走進作品,共賞月色

(一) 朗讀正音

1、讀準字音

2、讀對節奏

3、讀出情感

(二)自主探究

1、是什麼引起蘇軾夜遊的興致?(理解“戶”“欣然”、“念”意思)

2、蘇軾與誰一起夜遊呢?(瞭解張懷民、理解“遂”“相與”的意思)

3、夜遊中,蘇軾與朋友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呢(原句回答,說說大意)?(翻譯、賞析)

4、看到蘇軾筆下的夜景,你還能想到哪些寫“月”的詩句?

 三、放飛想象,感悟蘇軾

1、夜遊中,蘇軾與朋友會談些什麼呢?說說你的根據。

2、理解“閒人”的含義,體會作者曠達樂觀的心境。

 四、飛躍升華,與蘇軾同行

看到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蘇軾,你有什麼感悟呢?

 五、背誦全文,小結課堂

1、根據提示背誦全文

2、小結課堂,推薦作品

(1)蘇軾作品推薦:《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

(2)林語堂《蘇東坡傳》、餘秋雨《蘇東坡突圍》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0

一、教學目標設計: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瞭解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瞭解並掌握文中出現的文言實詞和虛詞

2、 過程和方法目標

(1)引導學生反覆誦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文章的韻味。

(2)理解文章內容,分析作者特殊的心境

(3)聯繫寫作背景,進一步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挫折教育理念,懂得順境皆自然的道理。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內容分析:

重點:

(1)理解字詞句的含義;

(2)朗讀與背誦讀

難點:

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對象分析:

八年級學生對古文已能初步理解,但大段落古文接觸少,加之文章年代久遠,因此學生閱讀理解較難。另外,學生對蘇軾的作品已接觸過,對作者的文學常識也知道一些,但對他的文言創作的方法知道的卻很少。可是學生已經具備感知和賞析能力,故教學時應透過課文的分析來引導學生的整體整體感知,作者是怎樣抓住“月夜”來描繪景物的,又是怎樣抓住“閒”來分析全文意境及傳達出的作者的心境的?

三、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

新課程標準強調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建構主義理論認爲知識和能力來自於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我感知,基於局域網前提下,本課採取以下教學策略:

教學目標

教師組織 引導

局域網資源

學生合作學習

反饋與評價

圖一:三模:《記承天寺夜遊》合作探究學習策略

古代散文的閱讀教學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內容,根據新教學理念,教學中重在學生的學,教師只是促進者,因此設計本課教學模式如表二:

教學目標

創設情境

導課

感悟文字

意義建構

拓展延伸

進入情境

合作交流

課件輔助

互評互議

總結昇華

反饋

指導學習

圖二:三模:《記承天寺夜遊》”合作--探究” 學習模式

四、教學媒體設計

媒體設計:

a)課件部分:內容有 蘇軾像、月下賞景圖、月夜圖、課文朗誦。

b)文字演示:課題演示、教學目標、字詞演示、作者介紹演示、問題演示、板書演示。

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在反覆閱讀的基礎上,教師恰當引入媒體,拉近學生與作者、文字的距離,便於學生理解文章,自我探究,同時協作討論,實現教學目標。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1

一、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透過本框教學,使學生初步掌握什麼是環境問題及現實存在的一系列環境問題,充分了解環境問題給人類乃至整個地球帶來的嚴重的危害。

2、能力目標:

透過對環境問題及其危害的學習,培養學生對周圍環境的觀察力,並進一步提高他們以實際行動依法保護環境的能力和自覺性。

3、覺悟目標:

透過本框教學,使學生充分認識環境問題的危害性,深刻感受到依法治理環境的重要性、緊迫性和長期性,從小樹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環保意識,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

環境問題的嚴重危害。因爲本課的教學立足點就在於要讓學生真正行動起來,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只有突出講解環境問題的危害性,才能在學生心靈深處產生共鳴,發自內心地去依法保護我們周圍的環境,同時也能爲後兩框內容的學習奠定一份情感基礎。

2、教學難點:

環境問題的含義。因爲在平時許多學生常將環境問題的含義認爲就是人類任意排放廢氣物後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而全然不知“不適當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破壞環境”也是環境問題。所以要糾正學生的錯誤認識,讓他們學會全面地理解什麼是環境問題。

三、教學準備

1、佈置學生預習本課主要內容,明確學習目的。

2、教師和學生透過報刊雜誌、互聯網廣泛收集有關環境問題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1、匯入:

用幾幅美景圖片和韓紅的《家鄉》歌曲把學生引入美好環境的氛圍,然後峯迴路轉發問: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是不是危言聳聽?給學生一個突兀的感覺,創設一個疑問,匯入新課的學習。

2、解決環境問題的含義這一教學難點:

用豐富的圖片資料、事例和漫畫,從環境受污染的種類出發,形象地告訴學生,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出現了問題,從而引出環境問題的含義。再用一條連線題幫學生回顧環境問題的兩個具體表現。

3、解決環境問題的嚴重危害這一教學重點:

透過超連接的形式,把圖片、文章、事例、數據與環境問題的具體危害聯繫在一起,生動形象地說明環境問題給我們帶來的危害。

五、課堂小結

用回放課件的形式總結本課所學內容。再讓學生透過上述的資料談談對人類面臨的嚴重環境問題及其危害的認識,使學生有了情感昇華,深刻感受到依法治理環境的重要性、緊迫性和長期性,從小樹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環保意識,從而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透過誦讀,培養語感。

2.理解文中的重點語句,並做積累。

3.培養用樸素的語言表達情感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反覆誦讀,欣賞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悠閒、超逸的心境。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領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懷曠達之美。

2.學習作者樂觀的心境,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

重點難點:

1.重點:品析句子,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寫並體味意境。

2.難點:領略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懷曠達之美。

教學方法

學、探、導、練(即自學、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老師引導、課堂練習)與誦讀法相結合。

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課文,讀通讀懂課文內容,“攔路虎”留在課堂討論。

老師:製作“教學設計”和“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課文

上課:同學們好!

請同學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各位領導與同仁的到來。

上課之前,先請大家欣賞幾幅圖片,用心聆聽美妙的樂曲。(點擊多媒體)

匯入:展示月夜圖片,教師匯入本課(第12個圖片)

導語:

月亮,撩人心扉,有時她給人若有若無的希望,讓人產生無限遐想。有時又無情地觸及你的痛處,傷人情思。……

附: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月色入戶

夜遊之因

敘事

欣然起行

月色——積水空明

繪景皎潔

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悲涼灑脫

抒情漫步的悠閒達觀

人生的感慨

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

教學反思: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3

教學目的: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3、品析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簡短的文言文遊記。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語句清新,描寫月色如詩如畫,語言凝練含蓄,饒有餘味,言簡意賅,比喻精當,情景交融,內涵豐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學生好好體會其中的美麗之處。

教學設想:

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相結合,教師作一般性的引導。在課堂上要透過朗讀的多種方式,理清文章內容,把握重難點。在理解語句的基礎上讓學生翻寫成優美的`散文。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在夜深人靜、皓月當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灑落大地,一切都像籠着輕紗,若隱若現,連堅實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動的雲煙。面對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門欣賞一番?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一篇文章《記成天寺夜遊》,看看蘇軾在美麗的月色中會發出怎樣的人生感慨。

二、整體感知文段

1、給學生放範讀,根據範讀,糾正自己的讀音,確定朗讀節奏。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同桌之間互聽,交流。

3、請學生給大家讀一遍,師生一起點評,全班齊讀課文。

4、質疑: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同學解答,全班共同關注、探討。

戶:門;遂:於是;蓋:大概;但:只是;耳:語氣詞

5、放音樂《二泉映月》,請同學朗讀描寫月色的文段,其他同學品味月色描寫,試用自己的話複述出來。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三、合作探究

1、作者爲什麼想着在初冬的夜裏走出戶外?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鬱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爲月色很美,想去賞月

2、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去一去關鍵詞,品修辭)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橫把"如"、"蓋……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無改變?變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

3、月夜圖有什麼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潔、空靈、清麗、淡雅

在"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後加上"叢中蛙鳴起伏,空中流螢飛舞,寺中人語喧譁,院外狗吠連綿。"一段話,好不好?不好。改變了原文明淨幽閒,清麗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5、文章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貶官的悲涼、落寞,賞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達觀

四、小結:

《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透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着,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五、能力擴展:

一切景語皆情語,看圖寫景抒情。

六、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4

知識與技能:

1、有感情的朗讀,讀出文言文、寧靜的味道。

2、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透過朗讀、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本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1、讀出文章的韻味。

2、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教學難點:感悟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準備:課件、音頻資料、文字資料

學情分析:本文是蘇軾的名作,但其中的複雜感情對於未經世事的八年級學生來說很難理解,所以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裏就點到爲止了,不再深入探討。重點放在朗讀和重點字詞句上。

教學過程:

一、匯入:今年中秋的晚上有超級月亮和月全食的奇景,同學們有沒有欣賞啊?(沒看到)太可惜了!但有關月亮的詩句應該記得一些吧!說得真好!一輪明月牽動了無數古人的情腸,讓我們乘坐時空隧道機來到元豐六年和蘇軾同遊承天寺,賞明月清輝朗照大地,品經典美文感悟情懷。板書課題——《記承天寺夜遊》。

二、學生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並稱“三蘇”。

寫作背景:蘇軾少年時即精通經史,善於寫文章。元豐二年,蘇軾因對新法持不同意見,被網羅罪名,投入監獄,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後,他被貶爲黃州團練副史,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離安置所,實際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就是在蘇軾被貶於黃州的困苦境遇中寫的。

三、朗讀,讀出韻味。

1、學生齊讀。讀準字音,讀得通順、流利(不掉字,不加字,不錯讀)

2、學生齊讀(讀清句讀)

3、學生自由讀,小組合作完成課文的重點字詞句。(賽一賽)

月色入戶:門念無與爲樂者:思考、想到遂:於是懷民亦未寢:睡覺

蓋竹柏影也:原來是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只是,罷了

重點句子:

1、念無與爲樂者。

想到沒有可以和我交談取樂的人。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庭院中地下好像積滿了水一樣清澈透明,水中好像有水藻、荇菜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

3、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清閒的人了罷了。

翻譯完以後請同學們再朗讀一遍。

4、學生齊讀,提示:但、蓋、念三個字拖長點音,讀出文言味。

5、抽個別學生朗讀這三句話,再評點。

6、引導學生看標題,突出”夜“字,讀出寧靜的味道。

7、再讀課文,讀出“欣然”的欣喜味,“念無與爲樂者”的失落味,“懷民亦未寢”的驚喜味。

四、說夜遊,賞美景,發感慨。

1、在標題前加上人物、事件說成一句完整的話。

明確:晚上,蘇軾和張懷民在承天寺賞月。

2、蘇軾爲什麼夜遊承天寺?爲什麼尋張懷民共遊?

明確:一是作者被貶,心情鬱悶、孤寂。二是月色很美。

他們都是被貶之人,有着共同的感慨。

插入張懷民的資料:張懷民,名夢得。元豐六年貶黃州,初時寓居承天寺。他雖屈居主薄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寄情于山水,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賞到了何種美景呢?(用原文回答)

明確: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積水空明”寫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橫”寫竹柏倒影的參差錯雜。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賞到如此美景,有什麼感慨呢?(用原文回答)

明確: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五、合作探究

1、文章的最後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寥寥數語,意味雋永:A、貶謫的悲涼B、人生的感慨C、賞月的欣喜D、漫步的悠閒——種種難言的感情盡在其中。

2、“閒人”一詞透出了一種曠達、樂觀向上的胸襟。

六、拓展;

你在蘇軾身上學到了什麼?(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經歷談

你面對挫折的態度。)

七、小結:本文寫作者夜遊承天寺見到的美景,表現了詩人雖遭貶謫卻不以爲意的豁達胸襟。告訴我們無論是身處逆境還是順境,都要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

1、八、作業

1、熟讀、背誦課文。

請同學們也來寫一段景色描寫,不要直接出現寫自己的心情的詞語,但要能夠讓讀者透過閱讀你的描寫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鬱悶的,等等,要體現“一切景語皆情語”。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疏通文義,說出文章主要內容和作者寫作思路。 過程與方法:透過反覆誦讀,逐步掌握品味語言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文中作者發出的人生感慨,逐漸形成豁達寬廣的胸襟。

二、教學重難點

品物文字的精妙、把握作者複雜而微妙的情感。

三、教學過程

(一)貼近生活,匯入話題

同學們都有過旅遊的經歷,可是否有過夜遊的體驗呢?今天,我們就跟着蘇軾夜遊一番,相信在賞景之餘,一定會有意外的收穫。(設計說明: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出發,快速進入文字。)

(二)初讀文字,整體感知

1.初讀文字,注意語音(正確、流暢),整體感知。思考:用一句什麼樣的話概括這篇短文的主要內容?

2.聽讀文字,進入情境,在學生與文字對話中初步感受夜遊之美,學生自由交流聽讀體驗。思考:這次夜遊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在交流感悟的同時,透過學生自主地、有感情地朗讀體味情感。對關鍵詞句則出示比較閱讀的材料或用"去字法"比讀體會其表達效果,並體會作品的語言特色。屏幕展示:

(1)①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素食《記承天寺夜遊》) ②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朱自清《荷塘月色》)

(2)①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②懷民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透過比較發現,蘇軾與懷民相知相憐相通的友情給這次夜遊帶來了資訊,學生也由此感受到了夜遊的情美。

(設計說明:文言文教學必須重視文體特點和字詞積累。透過聽讀和有感情地朗讀,學生不僅品味了"言"美,而且爲下面探究"文"美奠定了基礎。同時,以讀促思,既注重學生的初讀體驗,又能穿插解決"言"的理解,使"言"與"文"得到統一。透過比較,可以發現蘇軾別具匠心地從竹柏影入手,使人推見清朗空明的月色。學生不僅由此感受到了景美,而且也體會到了語言的精煉傳神之美。)

(三)補白文字,品悟情感

1.學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讀,思考:這次夜遊給蘇軾留下了怎樣特別的感受?屏幕展示:

①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記承天寺夜遊》) ②僕以元豐三年二月一日至黃州,時家在南都,獨與兒子邁來郡中,無一人舊識者。(《贈別王文甫》)

③元豐七年四月一日,餘將去黃移汝,留別雪堂鄰里二三君子。(《滿庭芳·歸去來兮》) ④謫居黃州五年,今日離泗州北行……元豐八年正月四日書。(《泗岸喜題》)

⑤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透過文字細讀和對補充資料的比較,我們發現在《記承天寺夜遊》一文短短的84個字中,對時間的交代就花了10個字。而類似的情形在同時期的作品中也有,但往往是蘇軾離開或達到人生又一驛站的特殊日子。由此可見,這次夜遊在蘇軾看來,同樣具有不尋常的意義。

2.那麼,這次夜遊對於貶居黃州的蘇軾來說,究竟以爲着什麼呢?屏幕展示:

①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娟娟到湖上,瀲瀲搖空碧。(《宿望湖樓再和》,熙寧五年即1072年,蘇軾37歲,任杭州通判。)

②花堪不語人堪啞,是恐卿空塌?流水覆流觴,既是相知,何剪巴山話?(《月夜與客飲杏花下》,宋神宗元豐元年即1078年,蘇軾43歲,知徐州。)

③佛燈漸暗飢鼠出,山雨欲來修竹鳴。知是何人舊詩句,已應知我此時情。(《少年時嘗過一村院,見壁上有詩云"夜涼疑有雨,院靜似無僧",不知何人詩也。宿黃州禪智寺,寺僧皆不在,夜半雨作,偶記此事,故作一絕》,元豐三年即1080年,蘇軾45歲,初謫居黃州時作。)

④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透過對補充資料的比較以及相關資料的整理,我們發現:

首先,蘇軾有強烈的"夜遊"情結,這有他的作品爲證,既有早年寫下的《夜行觀星》,又有萬年作的《天慶觀乳泉賦》,雖然篇目所佔比例不多,但幾乎都是傳世名篇,如《中秋見月和子由》《卜算子·缺月掛疏桐》《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等。

其次,"夜遊"的背景不同,情感夜遊差異,如《宿望湖樓再和》表現的是一位耽於玩樂的年輕詩人,《月夜與客飲杏花下》感嘆的是歲月之飄忽,而初謫黃州的蘇軾抒發的又是他對遭遇的宿命之感。

那麼承天寺的這次夜遊是一次單純的消遣,還是一次積鬱情感的逃離呢?從文字中我們發現無論是夜遊的動因(月色入戶)、夜遊的心境(欣然起行),還是夜遊的方式(相與步於中庭)、夜遊的賞景(如積水空明、蓋竹柏影也),處處都讓我們感受到了寧靜欣悅的氛圍,這源於作者寧靜欣悅的心境。此時夜遊已然成爲蘇軾的一種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種生活態度。這在大約作於同時的一些作品中都能得到印證。

屏幕展示:

①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前赤壁賦》)

②吾兄弟俱老矣,當一時自娛。世事萬端,皆不足介意。所謂自娛者,亦非世俗之樂,但胸中廓然無一物,即天壤之內,山川草木蟲魚之類,皆是供吾家樂事。"(《與子明兄書》)

3.有感情地朗讀最後三句抒情文字,說說此時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蘇軾。

(設計說明:這一環節透過補充相關資料進行互文對讀,引領學生進一步深入文字,與作者對話。在老師的啓發點撥下,學生能夠獲得相對一致的理解,這應該是學習經典文字的基本收穫。)

(四)拓展延讀,擴寫積累

1.課後閱讀《蘇東坡轉》(林語堂著)、《文化苦旅·東坡突圍》(餘秋雨著)

2.擴寫積累:以第一人稱擴寫這篇小品文。

(設計說明:在學生對文字有了最基本的理解後,做適當的延讀拓寫能夠幫助他們實現從課堂向課外的延伸,實現語文知識向語文素養的轉化。)

想要設計合理的文言文教學方案,需要準確的把握文字內容,確定教學目標,根據學生情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設定合理的教學活動。當然,更需要一定篇目教案的書寫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