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集合15篇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集合15篇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背誦全文,讀出文章的韻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態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學習記事、寫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簡潔的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

1、重點:結合課文來理解一些詞和句的含義。

2、難點: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預習準備】

1、解決生字詞注音;

2、看註釋、查工具書試翻譯課文;

3、查資料瞭解作者的生平、經歷、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關描寫月亮的詩詞句。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牀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劉禹錫西江月[李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長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教學過程】

一、匯入解題

1、交流有關描寫月亮的詩詞句。

2、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傑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於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尋味。

3、有關背景:

本文是蘇軾於元豐三年(1080年)2月到達黃州貶所,名義是團練副使卻有職無權,無事可做。寫本文之時,他在黃州貶所已近四年,但蘇軾的心胸卻“很坦然”。累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並不“悲傷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並不甘願做“閒人”。因貶得“閒”,便“自放于山水之間”,雖在賞明月,觀竹柏,自樂其樂,但並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適也包含了失意情懷的自我排遣。

二、初讀感知內容

1、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子停頓。

如: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

念/無與爲樂者 水中/藻荇交橫 再次朗讀。

2、聽錄音確定朗讀的節奏,請一位同學範讀,大家評價。

3、組織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學生質疑,討論解疑,理解課文內容。

三、思讀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組討論:

1、作者爲什麼想着在初冬的夜裏走出戶外?

2、月夜圖有什麼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3、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文章的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四、賞讀品味語言

1、創造情境,請大家一起吟誦描繪月下美景的語句,並思考作者如何描繪月景的?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寫景的基礎上,我們來續寫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適?(⑴叢中蛙鳴不斷。⑵村中狗吠雞鳴。⑶幾處納涼人笑語陣陣。)爲什麼?

五、延讀拓展積累

1、走進蘇軾的內心世界,與作者對話:當你面對如詩似畫的月色,難道不想對蘇軾說點什麼嗎?

2、看圖寫景抒情

六、板書設計

描繪──庭中月色

貶官謫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觀

熱愛生活、曠達處世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2

 教學過程

一、簡介作者,瞭解背景(匯入)

1、簡介作者: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1歲高中進士:“奮勵有當世志”、“致君堯舜,此事何難”。

38歲任密州太守:抵抗蝗災;常山求雨;整肅流賊 。

40歲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災,力挽狂瀾。

43歲任湖州太守。

44歲被貶爲黃州團練副使。

49歲任登州太守:教習水軍,加強海防建設。

53歲任杭州太守:築蘇堤。

55歲被貶潁州太守:賑濟淮浙流民,治理潁州西湖。

56歲任揚州太守:改革稅務,識破道士巫術。

58歲被貶惠州:建議捐資修建鐵索橋。

61歲被貶儋州:打鑿東坡井,解決當地百姓飲水問題。

(引導學生了解蘇軾的政治生涯,人生坎坷,積極向上,政績裴然)

2、瞭解背景: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對新法持有不同意見,有人故意扭曲蘇軾的詩句,網羅其罪名,蘇軾因此被投入監獄,坐牢103天,幾次瀕臨砍頭之險,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後,被貶爲黃州團練副使,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離安置所,但不得簽署公事,這個職位相當低微,形同流放。在黃州,他寫了四篇精品文章,前後《赤壁賦》,《赤壁懷古》以及《記承天寺夜遊》。

 二、走進作品,共賞月色

(一) 朗讀正音

1、讀準字音

2、讀對節奏

3、讀出情感

(二)自主探究

1、是什麼引起蘇軾夜遊的興致?(理解“戶”“欣然”、“念”意思)

2、蘇軾與誰一起夜遊呢?(瞭解張懷民、理解“遂”“相與”的意思)

3、夜遊中,蘇軾與朋友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呢(原句回答,說說大意)?(翻譯、賞析)

4、看到蘇軾筆下的夜景,你還能想到哪些寫“月”的詩句?

 三、放飛想象,感悟蘇軾

1、夜遊中,蘇軾與朋友會談些什麼呢?說說你的根據。

2、理解“閒人”的含義,體會作者曠達樂觀的心境。

 四、飛躍升華,與蘇軾同行

看到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蘇軾,你有什麼感悟呢?

 五、背誦全文,小結課堂

1、根據提示背誦全文

2、小結課堂,推薦作品

(1)蘇軾作品推薦:《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

(2)林語堂《蘇東坡傳》、餘秋雨《蘇東坡突圍》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誦讀:誦讀吟唱,品出文章韻味。

2、積累: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誦讀、積累

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一)匯入新課:

古有一人:

他一生擔任過30個官職,遭貶17次,坐過130天監牢。

他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傳世佳作。

面對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邁奔放的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面對青春的一去不復返,他積極樂觀的說:“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同學們,你知道他是誰嗎?(蘇軾)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詞作代表蘇軾。讓我們共同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

(設計意圖:開頭導語對蘇軾的生平作簡單的介紹,同時也交代了本文的寫作背景,讓同學們更容易和作者的心靈碰撞。)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古文味道。

1.學生自由放聲課文,自己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2.指名學生讀,師生共評價。

3.聽範讀。

4.學生齊讀,力求讀出古文的味道來。

(設計意圖:文言文的朗讀首先是讀準字音,讀清句讀,所以設計了幾種形式的朗讀,以便同學們解決朗讀中的問題,讓學生在讀中品味古文的味道。)

三、再讀課文,疏通文意

要求學生結合課文下注釋翻譯課文,同桌二人合作,古今對譯。不懂的可以劃出來,小組交流,小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問,共同解決。

(設計意圖:本環節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小組合作交流能力,同時讓同學們疏通文意,爲後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鋪墊。)

四、精讀課文,賞析寫景佳句體味情感。

設計問題:

1、這篇課文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找出相關句子。

2、敘述部分交代了哪些因素?

3、作者是如何描繪月色的?試着賞析。

4、從文中你讀出了什麼情感?

附:資料補充

(4)出示張懷民簡介,張懷民:1083年被貶謫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絕不掛懷貶謫之事,公務之餘,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慼之容,是位品格超逸的人。

(5)寫作背景連結: 元豐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有關於對王安石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謗新法,並將他逮捕入獄,這就是“烏臺詩案”。長時間的審問、折磨,蘇軾差點丟了腦袋。後由於範鎮、張方平等的營救,案件驚動兩宮,十二月蘇軾獲救出獄,被貶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也就是說做着有職無權的閒官。

(設計意圖:本環節透過精讀課文,結合背景資料,賞析寫景佳句體味情感。讓同學們真正體會到作者當時複雜的心境。)

五、自編曲調,神思飛揚

聽曲唱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設計意圖:本環節透過配樂吟唱,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文章的韻律美,進一步感受作者情懷。)

六、總結

七、送給大家:

明月不老,經典永遠不朽,

明月不老,精神永遠年輕,

面對生活,風雨坎坷常在,

常讀蘇軾,

願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淨,

唱讀經典,

願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從容。

板書: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於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提高學生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標〗

感受作者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着情懷,學習他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的從容心態。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閒人”的含義。

【教學方法】

誦讀教學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月亮總會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思,古往今來,有許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懷,你能列舉一些詠月的詩句嗎?……李白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些詩句表達了思鄉、傷己、念友之情。今天我們學習的《記承天寺夜遊》在詠月詩文中別具一格,讓我們一起欣賞。(板書文題)

二、作者、寫作背景簡介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時即博通經史,長於寫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神宗時,因爲反對王安石創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敵的彈劾,藉口諷刺新法的詩句,橫加“訕謗朝政”的罪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後,被貶爲黃州團練副史。元祐中舊派執政,蘇軾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學士、禮部貢舉等官,不久因與舊派政見有分歧,再次外調杭州。經聖元年(1094)。新派再起,蘇軾又一再被貶,最後貶爲瓊州(今海南省)別駕。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工詩擅詞,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視百代”的稱譽。

《記承天寺夜遊》寫於他被貶,謫居湖北黃州之時。

三、整體感知

1、指導學生朗讀:

⑴讀準字音:

相與(yǔ)藻(zǎo)荇(xìnɡ)

⑵讀出節奏:

念/無與爲樂者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橫

蓋/竹柏影也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教師須提醒學生要根據句子意思劃分朗讀停頓,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讀破,領字後面需有一個小的停頓。

2、學生對照註釋,口頭翻譯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⑴學生獨自翻譯課文,劃出疑難句。

⑵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教師提示一些重要詞語,幫助學生理解文句。

①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念,想;遂,於是,便;至,到。想到沒有人與我同樂,於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

②相與步於庭中。 共同,一起

③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蓋,原來。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柏樹的影子。

四、品味課文

1、這篇文章運用了幾種表達方式?

敘述、描寫、抒情

2、敘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點: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張懷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優美

3、找出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4、作者是如何描繪月色的?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作用?從中可看出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

繪景修辭作用特點月色──積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比喻

生動形象

如臨其境皎潔、澄清、透明

5、全句無一“月”字,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請分析這樣寫的妙處。

明確:先寫月色,“積水空明”,一泓積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明;繼寫水中之物,“藻、荇交橫”,縱橫交錯,搖曳生姿,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清;最後點出“蓋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濃。夜遊因月而起,處處扣月;寫月又不濃墨重彩,而是輕點幾筆,境界全出;寫月,不明寫,而從竹柏影入手。作者無疑是詠月的丹青妙手,這一幅月夜小景確實美妙絕倫。

6、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7、文中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賞月的欣喜,貶謫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

五、難句解疑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1、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2、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3、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4、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明確:

1、見“月色如戶”,則“欣然起行”,歡欣之情,溢於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尋張懷民”,張懷民纔是他賞月的相知好友。

3、相知好友相攜同步漫遊賞月,流露出十分恬適的心緒。

4、考慮作者當時的處境。“閒”相對於“忙”來說的,由於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一個“閒”字包含着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悠閒賞月的欣喜。

六、小結

《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透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着,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把握文章內容。

2、積累:掌握重點詞句的含義,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3、感悟:抓住關鍵詞句,聯繫寫作背景,領悟作者豁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誦讀、積累。

【教學難點】

深入理解作者微妙複雜的心境,領悟作者豁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引導學生朗讀,感知文章內容,體悟微妙複雜情感。

2、想象體驗法:想象體驗,用詩意的語言描繪月色之美。

3、知人論世法:結合作者身世和寫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情感。

【設計理念】

本着“長文短教,短文深教”的方法,抓住遊記散文的特點,讓學生在反覆誦讀、想象體驗、知人論世的過程中深入領悟作者微妙複雜的情感。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走近作品

1、由國慶旅遊的話題匯入。

2、走近作者,知人論世。

3、走近文題。

請同學們看文章的題目,你從題目中獲得了哪些資訊?

二、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準課文。

⑴指名朗讀,檢查預習。

①讀準字音

②讀準節奏

⑵聆聽範讀。

⑶學生自由大聲朗讀。

⑷全班齊讀。

2、讀懂課文。

⑴疏通文意。

①重點字詞

②重點句子

⑵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再朗讀一遍課文,要讀得順暢、明白、有感情。

三、賞——同遊承天寺,賞庭中月色

1、文章敘事部分敘述了什麼事?作者爲什麼要去承天寺找張懷民一起賞月呢?

2、蘇軾與張懷民這對好友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看到了什麼景物?景物有什麼特點?

面對如此美景佳句,請同學們閉目想象當時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繪成的“畫面”,用你喜歡的方式或者用“步於中庭,目光所及,……”這樣的句式來描繪月景圖,品析文章寫景的妙處。

四、品——走進蘇軾,品月下情懷

1、面對此情此景,同爲貶謫之人的蘇軾和懷民,他們發出了怎樣的感慨?找出課文原句,這句在句式上有何特點?

2、你覺得文中哪個詞最能表達蘇軾的感慨?怎樣理解這個詞語?

五、歸納小結,收束全文

1、根據板書,齊背全文,讓經典常駐心間。

2、結束語:

明月不老,經典永遠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遠年輕。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請經常讀一讀蘇軾,願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淨,願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樂觀。

六、作業設計

1、請練筆:

面對承天寺這輪空靈的明月,面對豁達的蘇東坡,你想說些什麼?請寫一寫自己的感悟,150字左右。

2、請選讀:

①餘秋雨:《蘇東坡突圍》 ;

②林語堂:《蘇東坡傳》 ;

③東方龍吟:《萬古風流蘇東坡》。

附: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敘 事:尋友賞月 樂觀曠達

寫 景:庭中月色 閒人

抒 情:月下抒懷 傷感悲涼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讀出文章韻味,並積累一些文言字詞。

2、品味文中意境優美的寫景句子,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3、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感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學情分析

《記承天寺夜遊》表達了作者微妙複雜的心情。話中有詩,意蘊深遠,適合學生的誦讀學習。學生經過近兩年的學習,對於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但對文言文閱讀分析還不夠到位,特別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懷的文言文,講解本文時,要注意引導、啓發學生的思維,並努力創設情景,以誦讀爲主,激發學生興趣,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讀中思、讀中品、讀中悟。

重點難點

1、品味文中意境優美的寫景句子。

2、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感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月在古詩裏給人的感覺是溫柔多情的。要麼象徵着團圓,要麼暗示着分離,總能給人一種淡淡的清涼的味道。而這正迎合了歷代文人的雅興,所以,文人學者們常借月亮來抒寫自己的情懷。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借月抒懷的詩句嗎?

指名吟誦,然後顯示圖片齊誦。

二、吟讀課文,讀出文言味道。

1、播放音頻朗讀。

2、生自由讀,顯示初讀要求。

3、指名試讀,並指名評價(從字音、節奏等方面來進行點評)。

4、師指導讀,重點指導如何讀出文言的味道。

5、再指名讀,全班齊讀。

三、譯讀課文,積累文言詞彙。

1、顯示要求。

2、結合課下注釋譯讀課文,標出疑難字詞。

3、生質疑。

4、師檢測。

(1)重點文言詞,搶答。

(2)重點語句理解。

指名翻譯,小結譯句方法。

5、開火車譯讀全文。

四、賞讀課文,體會寫景之妙。

過渡:齊讀標題,並指名說說標題的意思。標題概括了文章內容,究竟是怎樣的月色讓原本打算睡覺的作者忍不住起來散步呢?

1、出示描寫庭中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學生自選角度賞析,師巡視並給予適當的指導。

(1)從修辭手法的角度,富有表現力的字詞角度,表達的情感角度等去賞析。

(2)閉目想象當時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繪成的“畫面”,用“步於中庭,目光所及,……”這樣的句式來描繪月景圖,品析文章寫景的妙處。

3、交流提升:

假設①:當學生想象和描述的畫面出現偏離。

比如,學生把藻荇當成真的,這樣描繪“步於中庭,目光所及,皎潔的月光灑滿整個庭院,庭院中水池裏的水草交錯縱橫。”

歸納方法:翻譯入手,扣詞展開。如扣緊“如”“空明”、“交橫”等詞。同時提示這裏用到層層比喻的修辭手法。

假設②:學生的想象單薄。

例如,僅從字面翻譯。

歸納方法:調動感官,合理想象。如從動靜、明暗、點面、線條等角度,調動視覺、聽覺、觸覺、心中的感覺等感官來描繪文字繪成的“畫面”之美。

4、朗讀指導:放慢語速,放低語調。讀出夜遊承天寺的一點寧靜的味道。

五、品讀課文,感悟作者心境

過渡:試想在這樣清幽寧靜的環境中散步,作者的心情如何?你能從文中找到依據嗎?(這時學生應該能品出欣喜和悠閒)

此時再順勢引導:但這些只是作者表面的情感,實際上作者當時的內心情感要更復雜。文中就有一句話抒發了作者的情感,找出來並體會一下。

1、出示抒情句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2、簡介作者蘇軾

過渡:如此才華橫溢的蘇軾在政治上有怎樣的遭遇呢?

3、聯繫背景,觀看視頻

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開展合作學習。

探究:理解“閒人”的含義?談談你的感受。

4、交流展示小組學習成果,師引導提升,突破難點:

提示:①生活清閒。蘇軾當時因烏臺詩案被貶謫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閒官。張懷民也是被貶謫到黃州,掛了一個閒職。他們“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所以清閒。

②閒情雅緻。有閒情雅緻的:並不是所有清閒的人,都會有如此雅興。現代生活中有很多閒人,他們寧願把時間擲在搓麻將、玩遊戲之上,是想不到安靜喜悅地賞月的。可見,這裏的閒還是“閒適”的閒、“閒情雅緻”的閒。

5、結合上面的學習收穫,朗讀課文,讀出文章的情味。

朗讀指導:

1)拉長字音,品味情感。

如:“念——無與爲樂者”,有一點寂寞之感;“蓋——竹柏影也”,有一點興奮:“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有一點感慨。

2)放慢語速,放低語調。

讀出夜遊承天寺的一點寧靜的味道。如讀月下寫景段。

3)節奏輕快,淡淡喜悅。

如: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寄情自然,見月則喜,月色如水,慶幸喜悅。)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見到好友,竟也沒睡,興致大增。)蓋竹柏影也。(融進自然,心情閒適,恍然大悟,心情暢和。)

(新課標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在閱讀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字意義”。爲了突破本文“解讀作者複雜情感”這一難點,遵循“三個一”理念:一個基本切入點——閒人,觀照寫作背景;一顆人文心靈:關注人性需要;一雙自己的眼睛:尊重多元解讀)

六、推薦閱讀

蘇軾的詞《水調歌頭》

過渡:蘇軾抒懷的作品還有一篇許多,老師給大家推薦一首老師挺喜歡的詞。蘇軾在中秋月圓之夜抒發對胞弟的思念,並表達對天下間所有離別的人的美好祝願。(請欣賞動畫視頻朗讀)

七、課堂小結

同學們,《記承天寺夜遊》不僅是一幅清閒淡雅的水墨畫,是一顆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一顆恬淡的心靈去欣賞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靈,更是一種飽經憂患仍然對社會和人生保持熱情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是一種“寵辱不驚,閒看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捲去舒”的曠達情懷……儘管千年的時空相隔,使我們無法與蘇軾握手相擁,但人性中豁達、樂觀等美好的心態卻是我們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長路,我們也許會遭遇逆境,身處低谷,那時,請你記住承天寺夜遊,記住蘇軾。願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淨!願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從容!

讓我們帶着對蘇軾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誦全篇!下課!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

2、積累: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

1、誦讀、積累。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方法

誦讀法、競賽法,合作探討。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作者簡介(略)

二、研讀課文

(一)初讀課文

1、自由朗讀。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節奏。

提示:(1)念/無與無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2)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學生聽錄音

要求:聽準讀音,聽出停頓和節奏,聽懂作者的感情。

3、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二)、再讀課文

要求:學生結合註釋,譯讀全文,掌握文中重點字詞的含義,理解句子的意思。學生分組競賽。(生譯讀,師巡迴質疑)

搶答題(一):解釋下列加點字詞的含義

(1)念無與爲採者:(思考、想到)

(2)遂至承天寺:(於是、就)

(3)懷民亦未寢:(睡)

(4)積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蓋竹柏影也:原來是

(6)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只)(罷了)

搶答題(二):翻譯下列重點句子

(1)念無與爲樂者

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

(2)庭下如積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積水一樣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那綠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不過缺少有像我們這樣清閒逸緻的人罷了。

師:透過精彩的比賽,我們初步讀懂了課文。個別朗讀開始。

(三)、三讀課文,與文字對話。

1、生默讀課文,並思考

搶答題(三):先思考,後分組討論,再搶答。

(1)找出本文寫景的句子,說說寫出了景物的什麼特點?

(2)“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四)四讀課文,反覆誦讀,讀出感情。

三、課堂小結(略)

四、拓展、積累

師:月在古詩裏給人的感覺就是溫柔多情的。要麼是謙君子,要麼是窈窕淑女;要麼象徵着團圓;要麼暗示着分離,給人的感覺是一種淡淡的柔弱的清涼的味道?而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興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學者們常借月抒懷。你能說出有關描寫月亮的詩句嗎?

教師預設答案:

1、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

3、舉杯望明月,對成三人。

——李白

4、我寄愁心寸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李白

五、作業

請同學們也來寫一段景色描寫,不要直接出現寫自己的心情的詞語,但要能夠讓讀者透過閱讀你的描寫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鬱悶的,等等,要體現“一切景語皆情語”。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朗讀並背誦課文,領會凝練含蓄,饒有餘味的語言。

2、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3、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4、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利用多媒體技術,透過畫面、音樂欣賞突破重難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品味優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2、反覆朗讀,體會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師: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記者採訪放牛娃,問:“你爲什麼放牛?”“賺錢。”“賺錢幹啥?”“娶老婆。”“娶老婆幹嗎?”“生娃娃。”“爲什麼生娃娃?”“讓他放牛。”初聽很可笑,可是仔細一想,我們很多人,他的一生不是這樣過的嗎?

一個普通現代人的一生據說是這樣度過的:努力讀書——拼命工作——攢錢買房——結婚生子——供子讀書。看來人生很無趣啊,是不是?

我們現在來看一個人,讓這個人告訴我們人生是否無趣。

(邊說邊出示引號中文字)

師:今有一人,此人跟我們一樣讀書——“閉門書史叢,少有凌雲志”。讀書非常努力。 然後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飢”。

師:可憐啊,連肚子也填不飽。我們接着看,他也買了房,“隻影自憐,命寄江湖之上”。 飄零江湖。好不容易買了房了,他又“驚魂未定,夢遊縲紲之中”。縲紲,是捆人的繩索,象徵着牢房。這個人好象連住在家裏都不得安寧啊。他當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歲的時候,他妻子就過逝了,多年以後,他寫下這樣的句子紀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這個人的一生很淒涼。

師:我們來看看他到底活的怎麼樣?

(出示文字,念):他頻遭貶謫, 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萬千醜態卻說:“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師:這個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後,有一個作家仔細地研究了這個人的一生,然後爲他寫了一本傳記,在傳記中,這個作家給這個人下了如下結論。(出示文字)

(念):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的。

師:這個人就是蘇軾。

二、初讀

1、生介紹蘇東坡。

師:蘇東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應該說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樂,而我們很多人平平常常的過日子,卻說人生無趣。看來我們真的該好好的學一學蘇東坡,問問他爲什麼能過得如此快樂。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遊》,希望下課的時候大家能從東坡這裏取到快樂人生的真諦

2、學生自讀2分鐘,注意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感情。

3、學生朗讀

4、 聽錄音朗讀,比較不足在哪裏。再齊讀。

5、 讀懂了嗎?請針對文中不懂的字詞句提問。

三、尋“樂”

1、 找原因:東坡爲何深夜起行?(月色入戶)想找好友與他一起分享月色帶來的快樂。

2、 尋人物:他有很多朋友,爲何獨尋張懷民?(無與爲樂者)兩人都被貶但都不把貶放在心上,都愛“以山水怡情悅性”,志同道合。

(介紹張懷民:1083年被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決不掛壞與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慼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賞月景:說到樂,人們想到的是“吃、喝、玩、樂”,

(1)他們兩人樂的是什麼?欣賞美景。

(2)什麼景?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衷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的分析。月,竹柏影。

(3)翻譯。

(4)齊讀,並背誦這句話。

四、“閒”的深究

1、發感慨:看着這樣的美景,東坡發了什麼感慨?

(1)“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2)翻譯。

(3)竹柏、月只是一個象徵——美景的象徵。

(4)原句=哪裏沒有美?只是缺少閒人罷了。

2、閒人爲何意?

(1)瞭解“烏臺詩案”

(2)蘇軾以犯人身份貶黃州,無俸薪,故租50畝荒地經營。有詩曰:“不令寸土閒,飢寒未知免。”“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爲口忙”之句。

(3)閒人:閒情逸致的人。(齊讀、背誦這句話。)

(4)再次齊讀,應讀出感情:樂、悠閒。

3、師:這樣看來,閒很難做到,怎樣才能“閒”?在文章中有無告訴我們?

生:各抒己見。

王國維:“一切景語皆情語”。東坡的景語透露了他怎樣的內心世界?

生:各抒己見。

明確:寧靜、心胸開闊、心無雜念。

師:常人有何雜念?

追名逐利

五、總結

現在回過頭來,回答上課前的問題,如何才能是自己的人生快樂呢?

(1)羅丹:美是到處都有的。

(2)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即是主人。

(3)胸中廓然無一物。

六、佈置作業

1、月的詩句。

2、請同學們也來寫一段景色描寫。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體會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蘇東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應該說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樂,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遊》,看看東坡快樂人生的真諦。

二、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學生自讀2分鐘,注意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感情。

2、學生朗讀

3、 自己先根據註解翻譯課文,瞭解大意。

三、課文分析:

尋“樂”:

1、 思考:東坡爲何深夜起行?

(月色入戶)想找好友與他一起分享月色帶來的快樂。

2、思考:他爲何獨尋張懷民?

(無與爲樂者)兩人都被貶但都不把貶放在心上,都愛“以山水怡情悅性”,志同道合。

(介紹張懷民:1083年被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決不掛懷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慼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思考:(1)他們兩人樂的是什麼?

欣賞美景。

(2)什麼景?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用明喻、暗喻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

4、思考:(1)看着這樣的美景,東坡發了什麼感慨?

設想:“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竹柏、月只是美景的象徵。哪裏沒有美?只是缺少閒人罷了。

這句話暗寫當時世俗醉心於功利的現實,也反映了他宦途失意的苦悶和隨緣自適、寧靜、心胸開闊、心無雜念的心境。

瞭解“烏臺詩案”:蘇軾以犯人身份貶黃州,無俸薪,故租50畝荒地經營。有詩曰:“不令寸土閒,飢寒未知免。”“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爲口忙”之句。

佈置作業:

1、翻譯

2、練習冊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0

一、教學目標

1、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

2、積累: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重點

誦讀、積累。

三、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四、教學方法

誦讀品味、合作探討。

五、教具準備

錄音機、投影片。

六、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古有一人:

讀書:閉門書史叢,少有凌雲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飢。

態度: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他頻遭貶謫,一生歷典八州,他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

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盡了人間醜態,卻說:“眼前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同學們,你知道他是誰嗎?(蘇軾)

你能替我介紹一下蘇軾嗎?

生1: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北宋豪放派詞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師: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蘇軾作一次心靈的交流吧。今天我們共同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板書課題:記承天寺夜遊)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生聽讀錄音

要求:聽準讀音,聽出停頓和節奏。

2、自由放聲朗讀。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節奏。

提示:(1)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2)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3、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4、生結合註釋,譯讀全文

檢測題(一):解釋下列加點字詞的含義

(1)欣然起行:(高興的樣子)

(2)念無與樂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戶:(門)

(4)遂至承天寺:(於是、就)

(5)懷民亦未寢:(睡)

(6)積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蓋竹柏影也:原來是

(8)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只)(罷了)

檢測題(二):翻譯下列重點句子

(1)念無與樂者

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

(2)庭下如積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積水一樣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那綠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哪個夜晚沒有月色?哪個地方沒有綠竹和翠柏?

(5)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不過少有像我們兩個這樣的閒人罷了。

師:透過剛纔的檢測,我們初步讀懂了課文,接下來給大家2分鐘準備,我們舉行朗讀比賽。

(生準備)

5、挑戰老師:師生朗讀比賽

要求:讀得流暢自然,讀得聲情並茂。

(男、女各一名,挑戰教師,其他學生根據朗讀要求,作點評。)

(三)精讀課文,與文字對話。

1、生默讀課文,並思考

(1)作者爲什麼要夜遊承天寺?

(2)作者所見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面對所見夜景,蘇軾生髮了怎樣的感慨?你是如何理解他的這種感慨的?

生成答案預設:

(1)一是因爲作者被貶謫,心情鬱悶、孤獨,想出去走走;二是因爲月色很美。(抓住“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句分析)

(2)描寫夜景之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它給人的感受是空靈、皎潔、明淨……

不錯,此句定景僅用18個字,卻創造出生動的意境,我們不妨仔細玩味,看它妙在何處?

品析語言方法指導:

抓住關鍵詞語,仔細揣摩其含義,運用增減,調換法,透過比較來體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叢中蛙鳴不斷,空中流熒飛舞,村中狗吠雞鳴,幾處納涼處人笑語陣陣。)

你認爲添上這些語句好不好,爲什麼?

(2)改一改,品修辭

A、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B、庭下月色如積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橫。

你認爲改了之後的句子和原句的表達效果有什麼不同?

預設參考答案:

(1)添上語句後感覺不好,原文以如積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橫的竹柏影來描寫月色,不僅創設了一個明淨幽閒、清麗淡雅的意境,而且寫出了月色的皎潔與空靈。然而添加語則寫夏夜的嘈雜之聲,既不符合時間,也破壞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改了之後當然不好。句中明喻、暗喻交錯運用,以“積水空明”喻寫月光的清澈透明,使人自然想起“月光如水”的名句,巧妙地把人所共知的名言作爲自己筆下文字的註腳,文筆自是高出一籌。“水中”緊承上句,接着又設一喻,以水中藤蔓“藻荇”來喻陸上樹木“竹柏影”,寫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麗,似一幅瀰漫着水氣的朦朧素描圖畫。而改了之後,就沒有了原句的新意,也不夠生動形象。

(3)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們這樣賞月的“閒人”卻不可多得啊!

寫作背景連結: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有關於對王安石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謗新法,並將他逮捕入獄,這就是“烏臺詩案”。長時間的審問、折磨,蘇軾差點丟了腦袋。後由於範鎮、張方平等的營救,案件驚動兩宮,十二月蘇軾獲救出獄,被貶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也就是說做着有職無權的閒官。

理解“閒人”:

由於作者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閒”是相對於“忙”來說的。它包含着作者的感慨和憤懣:眼前景色雖美,自己卻壯志難酬。這其中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有閒賞月的欣喜,令我們看到作者瀟灑樂觀的態度,曠達處世的胸襟。

(四)探究“文人心境”

結合本文及以下材料,請你探究一下什麼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心境”。

材料1:柳宗元被貶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題詞寫詩,最終被後人稱讚爲“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2:歐陽修,即使被貶到滁州,但仍與百姓同樂,寫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名句。

材料3:范仲淹,馳騁沙場的時候就很樂觀,在變法中被貶後,居於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着他積極的人生態度,揮筆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句子。

師:解讀了文字,讀懂了作者,接下來我們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生齊讀)

(五)師結束語:

蘇軾一生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爲此,他屢遭貶謫,歷經坎坷,但無論走到哪裏他都能在江山風月中自得其樂。他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對豁達樂觀的堅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歷史的天空!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願我們的心靈也能永遠澄澈明淨,願我們的人生能夠更加豁達從容!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1

匯入:

古有一人,他頻遭貶謫,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

他是宋代文化孕育出來的曠世奇才,他的文章隨物賦形,於情無所不暢,於景無所不取,創作了無數名篇佳作。留下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美好希翼;也揮灑了“大江東去,浪淘盡”的無限豪情;也有“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悽婉悲愴。他是誰?

明確:——多才多藝的蘇東坡(蘇軾)。

教師語言: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他在黃州寫的一篇遊記小品《記承天寺夜遊》。

教師語言:反覆誦讀《記承天寺夜遊》,從句式、用字用詞、韻律節奏等方面說說這篇文章的與《答謝中書》的不同之處。

學生活動:

1.一讀字正腔圓,讀準字音。

2.二讀通順流暢,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把語句讀通暢。

3.反覆誦讀《記承天寺夜遊》,發現其在句式、用字用詞、韻律節奏等方面與《答謝中書》的不同之處。

《答謝中書書》

(1)句式特點:句式整齊,多是四字一句,多用對偶。

(2)用字用詞:文章用詞精美,描寫生動。

(3)韻律節奏:音韻具節奏感,讀來朗朗上口。

《記承天寺夜遊》

(1)句式特點:長短句結合,富有節奏變化

(2)用字用詞:語言樸素自然。

(3)韻律節奏:音韻和諧,節奏富於變化。

4.三讀節奏分明,在把握《記承天寺夜遊》,二者在句式、用字用詞、韻律節奏等方面的特點的基礎上,劃分文章節奏,讀出文章的層次感。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把握景物特點

教師語言:細讀《記承天寺夜遊》,看看這兩篇寫景小品文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

學生活動:

1.細讀課文,圈畫《記承天寺夜遊》描寫的景物。

《記承天寺夜遊》描寫了:月色、竹柏影

2.圈畫描寫景物的語句,分析語句概括景物特點。

《記承天寺夜遊》描寫了:月色(空明)、竹柏影(搖曳)。

3.四讀抑揚頓挫,在把握景物特點的基礎上,讀出景物之美。

探析寫作技法

教師語言:《記承天寺夜遊》一文中,作者怎樣爲我們描摹出此夜月色之空明?

小組合作探究:

1.本文記敘了一件什麼事?除了記敘的表達方式之外,作者還用了什麼表達方式,請在文中圈畫出相對應的文字。

預設:本文記敘與張懷民庭中夜遊的事。

描寫: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議論: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文章雖短,要點卻全,思路清晰,重點突出。

2.小組品讀探究:描寫月色一句妙在何處。

【明確】: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讀者自可以發揮想象: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遊蕩,於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處在於,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靜謐。更體現出了月光清涼明淨的特點,襯托出作者閒適的心境。

3.五讀朗朗上口,讀出文章結構美。

聯繫背景悟情感

教師語言:請從文中找到能表達《記承天寺夜遊》情感一個字。

明確:作者的情感盡在一個“閒”字上。

學生活動:結合助讀資料,揣摩“閒”的意味。

課件出示:元豐二年七月,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詩句,斷章取義,說他以詩訕謗新法,將他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被殺。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此時的蘇軾近乎被流放,但是,蘇軾仍然有進取之心,仍是豁達之人,《記承天寺夜遊》便是此時所作。

1.小組合作:揣摩“閒”字意味。

“閒”字意味:漫步的悠閒,貶謫的悲涼,賞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

教師語言:本文寫於蘇軾被貶黃州期間,篇幅雖短卻極具獨到藝術魅力。寥寥數筆,寫景如繪,行文自然,宛如行雲流水,一個“閒”字更是創造了一個豁達超脫的淡遠境界,揭示了極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極品。

2.六讀讀出情感,在瞭解作者創作背景的基礎上,讀出情感美。

歸納小結

教師語言:

《記承天寺夜遊》可稱之爲有人超我之境。以兩人夜遊之閒,襯其因貶憂鬱之情。蘇軾雖仍有進取之心,但於政治漩渦中難以把握,借月夜朦朧之景尋求解脫,更顯其內心豁達,超脫於塵世之外。

學生活動:七讀誦出意境,在六次朗讀和分析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誦出意境。

課後活動

教師語言:學習兩篇寫景小文的技法,寫一篇短小的遊記,不超過500字。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透過多形式的分層朗讀,把握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能夠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遭貶謫後複雜的幽微難言的思想感情和曠達的心境。

教學方法:

(層次性)朗讀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用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課前熱身:

蘇軾印象

師:有關蘇軾,你對他有哪些瞭解?

生答。

多媒體出示:蘇軾相關常識及本課寫作背景。

師:今天老師就與大家一起,共同欣賞大文豪蘇軾筆下這篇精美的散文《記承天寺夜遊》。

解題:

資訊:時間、地點、事件、體裁(透過變題明確遊記)

師:透過題目我們明確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事件,那麼,夜遊人物是誰?他爲什麼要夜遊承天寺?在承天寺他欣賞到了怎樣的美景?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文字。

讀悟全文: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指名讀文,正音。齊讀課文,讀準。

2、選讀文句,強調節奏。再讀課文,讀準節奏。

3、自讀課文,讀熟。 同桌熟讀比賽。

4、去標點小組競讀。

思考:結合標題概括文章內容。(蘇軾和張懷民在承天寺夜遊)

師:在初步把握文章內容之後,讓我們繼續走進文字。

(二)譯讀課文,理解文意

1、結合課下注釋翻譯文字,勾畫自己有疑問的詞句。

2、置疑釋疑。

3、明確重點句翻譯,詞語解釋。

4、譯讀全文

5、結合詞義指導朗讀。

6、填空背誦

師:課文結尾作者自稱爲“閒人”,其實,在本文當中,一個閒字,作爲文眼,統攝全篇。那麼,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這份“閒適”?

(三)品讀課文,領悟閒情

1、默讀課文

思考: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這份“閒適”?

2、小組交流

答案提示:(1)入夜即解衣欲睡。

(2)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賞月的欣喜

(3)與張懷民步於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麼仔細。——漫步的悠閒

(4)結尾自稱“閒人”。——人生的感慨 貶謫的悲哀 自我排遣的達觀

3、師生對讀

4、賞美景

(1)指名讀。

(2)同桌交流賞析。

(3)班內交流。

引導生答:用比喻的手法,把月光比作積水,把竹柏倒影比作藻荇,寫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和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表現了作者的賞月的欣喜之情。(寫景句的賞析指導:修辭+內容+情感)

縱深點撥:

A、換一換,賞修辭

師:如果老師把原句換做爲“庭下如積水空明,竹柏影像藻,荇交橫”好不好,爲什麼?(比喻以隱喻先聲奪人,造成一種庭院有水的錯覺,原文有錯覺頓釋後恍然大悟的感覺。同時也達到了一種以實寫虛,已有襯無的效果)

b、選一選,品意境(聽讀)

聽背景音樂,讓學生選擇更合適的。你認爲選擇哪一首較好?

(生答)

師:哦,後一首更適合這篇文章的意境,爲什麼?

(生答)

師: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清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渲染出了一種清幽寧靜的氛圍。

c、寫一寫,悟感情.(寫讀)

發揮自己的想象,改寫成幾句散文化的語言。

d、比一比,

師:同學們,你知道哪些寫月景的詩句?

小組競賽。(拓展讀)

師:哦,自古以來,月亮,是人們心中聖潔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詠的對象。同學們剛纔說到了那麼多寫月景的詩句,但是大家發現了沒有,剛纔我們所說的句子都含有月字,而這篇課文當中的“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一句卻不含一個月字,正可謂“不着一字,盡得風流”。

師:空有滿腔抱負,卻不得重用。但他卻能拋開世俗的煩惱,忘卻自己被貶的不幸遭遇,直麪人生的困境。眼前,只有這片美妙空靈的世界,可見他的內心是多麼地平靜,纖塵不染。

“江山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這份閒適又何嘗不是他樂觀曠達胸襟的寫照呢?

課堂拓展:(拓展讀)

他頻遭貶謫,一生歷典八州,他身行萬里路,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

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萬千醜態,說:“眼前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林語堂《蘇東坡傳》

“他俯仰無愧於天地”心無名利雜念,遂有閒心領略江山風月,寫下無數傳世傑作。” 法國《世界報》對“影響世界十大名人”的評說

師:《記承天寺夜遊》僅僅84字,閒人蘇軾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經典。接下來讓我們再次走進文字,跟他們一起閒庭信步,感受那一份從容,接近那一份超脫。

配樂朗讀。

課堂反饋:

同學們,學了本文你對蘇軾又有了哪些新的瞭解。

結語:願我們的心靈也能永遠澄澈明淨,願我們的人生能夠更加豁達從容!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3

一、教學目標設計: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瞭解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瞭解並掌握文中出現的文言實詞和虛詞

2、 過程和方法目標

(1)引導學生反覆誦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文章的韻味。

(2)理解文章內容,分析作者特殊的心境

(3)聯繫寫作背景,進一步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挫折教育理念,懂得順境皆自然的道理。

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內容分析:

重點:

(1)理解字詞句的含義;

(2)朗讀與背誦讀

難點:

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對象分析:

八年級學生對古文已能初步理解,但大段落古文接觸少,加之文章年代久遠,因此學生閱讀理解較難。另外,學生對蘇軾的作品已接觸過,對作者的文學常識也知道一些,但對他的文言創作的方法知道的卻很少。可是學生已經具備感知和賞析能力,故教學時應透過課文的分析來引導學生的整體整體感知,作者是怎樣抓住“月夜”來描繪景物的,又是怎樣抓住“閒”來分析全文意境及傳達出的作者的心境的?

三、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

新課程標準強調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建構主義理論認爲知識和能力來自於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我感知,基於局域網前提下,本課採取以下教學策略:

教學目標

教師組織 引導

局域網資源

學生合作學習

反饋與評價

圖一:三模:《記承天寺夜遊》合作探究學習策略

古代散文的閱讀教學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內容,根據新教學理念,教學中重在學生的學,教師只是促進者,因此設計本課教學模式如表二:

教學目標

創設情境

導課

感悟文字

意義建構

拓展延伸

進入情境

合作交流

課件輔助

互評互議

總結昇華

反饋

指導學習

圖二:三模:《記承天寺夜遊》”合作--探究” 學習模式

四、教學媒體設計

媒體設計:

a)課件部分:內容有 蘇軾像、月下賞景圖、月夜圖、課文朗誦。

b)文字演示:課題演示、教學目標、字詞演示、作者介紹演示、問題演示、板書演示。

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在反覆閱讀的基礎上,教師恰當引入媒體,拉近學生與作者、文字的距離,便於學生理解文章,自我探究,同時協作討論,實現教學目標。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背誦全文,讀出文章的韻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態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學習記事、寫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簡潔的語言特點。

教學重點

結合課文來理解一些詞和句的含義。

教學難點

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人們常說:“月色如畫”,在攝影家、畫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筆下也毫不遜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古代散文《記承天寺夜遊》,欣賞一下散文大家蘇軾筆下的月色圖。

二、簡介作者和作品背景

作者簡介:蘇軾,字子瞻,號 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傑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於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尋味。

作品背景:本文是蘇軾於元豐三年(1080年)2月到達黃州貶所,名義是團練副使卻有職無權,無事可做。寫本文之時,他在黃州貶所已近四年,但蘇軾的心胸卻“很坦然”。累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並不“悲傷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並不甘願做“閒人”。因貶得“閒”,便“自放于山水之間”,雖在賞明月,觀竹柏,自樂其樂,但並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適也包含了失意情懷的自我排遣。

三、朗讀(聽錄音),評賞朗讀的效果(注意情感的曲折有致)。疏通文句。

四、整體把握

1. 試想蘇軾爲何要夜遊?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鬱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爲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貶官到黃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賞月。

2.爲何尋張懷民?

心有靈犀

3、作者用妙筆繪美景,請問作者用筆的巧妙之處體現在哪裏?

虛實相生,聯想巧妙,無一字提到月,卻"不着一字,盡得風流"。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 "背面敷粉"(即用視覺的錯覺從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樣的月色? (從具體的描寫句中感受,在下面橫線上寫出一個比較恰當的詞。)

空靈、清麗、淡雅、皎潔的月色。

4.其間有怎麼的情感變化起伏?

欣然-無與爲樂(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動)-尋(急切訪友的心意)-亦("心有靈犀一點通",同好相知的喜悅)-相與步(平和從容)。

5、如何理解"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貶官的悲涼、落寞,賞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達觀。

作者與張懷民欣賞月夜景緻時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說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閒的人,閒來無事纔出來賞月的,實際上卻爲自己的行爲而自得──月夜處處都有,有了人的欣賞纔有美,因爲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賞它。"閒"是相對"忙"來說的,由於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一個"閒"字包含着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有閒賞月的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5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與反思

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課文以自然山水爲主題,課文均爲文言文,這些模山範水的文章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點,除了學習文章寫景的方法,品味詩文優美的意境,還必須瞭解作者的情感,這是深入領悟景物意蘊的一把鑰匙。景是情的載體,情是景的靈魂。

學習本課感受作者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着情懷,學習他面對逆境時豁達樂觀心態。

學情分析:

經過初一一年的學習,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詞語,也掌握了一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但是我所任教班的學生語文基礎較差、學習主動性不強,思考問題的能力較弱,本課要求在瞭解蘇軾遭遇烏臺詩案,被貶爲黃州團練副使的經歷後對文中“閒人”一詞的理解可能難度較大。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結合註釋,理解課文內容,識記常用的文言詞語。

2、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3、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4、領悟作者簡潔精妙的寫景抒情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1、朗讀以至成誦,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品味文章描寫月色的語句,體會其清幽寧靜的意境和表達的作者的情感。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結合文章的創作背景,品讀“閒人”含義,感受作者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着情懷,學習他面對逆境時豁達樂觀的心態。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分析文章對月色的描寫並體味其意境。

教學難點:理解閒人含義,體會作者樂觀曠達的心境。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古往今來,有許多文人墨客睹月思人,借月抒懷,留下了諸多吟詠月的名篇佳句,你能列舉一些嗎?它們都表達了怎樣的情懷?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記承天寺夜遊》,體會大文豪蘇東坡面對挫折時的微妙複雜的心境。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三、朗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整體感知文意。

1、設定背景音樂,教師範讀課文,學生聽讀,注意把握字音、節奏。

2、自主學習後同桌討論交流疑難字句(圈點勾畫),教師提示重要詞語,幫助學生疏通文意。

重點字詞:戶 欣然念無與爲樂者遂至相與空明 交橫

蓋 閒人

四、合作探究(每個大組討論一個問題,第二大組討論第2、3題)

涵泳品味寫景的妙處

1、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

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

無一“月”字,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由積水想見月色之明,由水中藻荇寫出月色之清,夜風輕拂,竹柏疏影橫斜搖曳生姿……作者輕筆點染,境界全出,一幅皎潔空靈、清麗淡雅的月色圖呼之欲出。

體悟作者思想情感

2、作者爲什麼想着在初冬的夜裏走出戶外?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鬱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爲月色很美,想去賞月

3、文中哪些句子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設定此環節在於引導學生深入研讀文字:從被貶官的鬱悶,到見月色入戶的“欣然”,到無人同樂的失落,再到尋張懷民的喜悅,懷民亦未寢的心有靈犀,賞月的閒適,暫忘愁苦,逆境中聊以自 ,感悟人生哲理表現了作者的曠達胸懷。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閒人”的含義?

這個問題對學生很有難度。提示:第一注意夜遊的時間:元豐六年(被貶官已經四年,有職無權),第二聯繫最後三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和見“月色入戶,欣然起行”,這樣學生就會比較容易的想到閒人的兩層含義:被閒置的人和具有閒情雅緻的人,同時理解了作者在面對人生逆境時的曠達胸懷。

表現作者雖遭貶謫仍強作輕鬆愉快的複雜心情。既有由賞月詠月而發的自豪自 ,又有爲“閒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悵和苦悶。

五、課堂背誦及小練習

六、課堂小結

蘇軾在《自題金山畫像》中寫道:“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在逆境中怨天尤人者多,苦中作樂者少,蘇東坡的可貴之處,不僅在於他的才華橫溢,更在於他堅毅、豁達的性格。請以“月”爲話題寫一篇作文

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敘事: 尋友賞月

寫景:(積水)月色(藻荇)竹柏 ------比喻 抒情、議論: 閒人 曠達胸懷

教學反思

這節課根據我班學生的特點由淺入深,從字詞文意到品賞體悟,緊扣文字,又有所拓展,學生學有所得。自學質疑、小組討論的方法教會學生深入文字理解文章;知人論世的方法則教會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內容和思想。練習鞏固的環節則針對學生的基礎較差的現實,透過不斷的複習鞏固所學的知識。透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不僅感受到了月夜美景、領會到蘇軾寫景之妙,更感悟到了蘇軾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不足之處是背誦沒有當堂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