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精選15篇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精選15篇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

一、 教材分析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於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0餘字,卻運用記敘、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藝術世界,傳達了作者豁達樂觀的心境。本文語言乾淨利索而又極富表現力,可以說是寫景抒情的精品。對於學生陶冶情操、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來說,本文是學生學習的典範。

二、 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初一一年的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於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他們能很容易接受這篇短文,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理解、背誦、創新的學習活動中來。

三、 教學目標

根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具有獨立閱讀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文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爲:

1、 知識與能力

反覆誦讀,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瞭解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品味樸素自然、意味雋永的語言。

2、 過程與方法

透過誦讀,培養語感。

培養用樸素的語言表達感情的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懷曠達之美。

四、 重點與難點

重點: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寫並體味意境。

難點:體會作者曠達樂觀的心境。

五、 教學方法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問答討論法、創設情境法等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六、 學習方法

採用探究式,合作式學習方法,使學生自主的學習,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裏地理解文言文。

七、 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2、 簡介背景,放課文範讀錄音,提示學生注意正音。聽後回答:用文中詞語簡述作者的思路。這樣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

3、 學生朗讀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應反覆進行,本課採用輪讀即一人一句,個讀、小組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感到以讀爲樂,做到五分鐘內至少讀三次。

4、 在反覆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分組合作分析問題。將學生每6人分爲一組共同分析以下問題進行交流:

① 作者何以夜遊?

② 何以至承天寺?

③ 他爲何不去找別的朋友?

④ 用原句回答寺庭步月,見到何種景色?

⑤ 可見其怎樣的心情?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自主合作的學習。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動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巡視適當點播。每組推選一名發言人明確以上問題。這一個環節之後,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了初步的把握,爲了由淺入深體會文章的精妙,突出文章的重點,還需仔細品味課文,引導學生體會描寫的高超。

5、 細讀寫景的句子,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一幅月夜圖,進行交流。這時教師深入學生當中,及時掌握情況。畫好後請語言表達能力較好的學生對照圖畫結合想象描繪一下景色。組織全班同學評論。再與原文比照體會文中景色描寫的精練、生動。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該句比喻的妙處。找出句中的比喻關係,體會描繪了一種怎樣的景色。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於緊張分析中精神得到緩解,興趣再一次被激起。結合他們的想象,感受到了月色的皎潔、恬靜並理解了比喻的作用,完成了文章重點內容的分析。

6、 當學生還沉浸在文章所描繪的美景中時,教師設疑,引起學生更深入的思考來突破本文的難點。在此設計一個討論題:文中“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顯然與實際不相符,因爲並非每夜都能見到月色,每處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學生分組討論後會明白,月光雖非夜夜明,竹柏亦非處處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能覓,處處可見。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在哪裏,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樂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處”點明這一真諦。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樂觀進取精神的緣由。在此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追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中的“閒”應怎樣理解?學生就很容易體會蘇軾樂觀豁達的心境了。

7、拓展練習

你贊同蘇軾的人生態度,處世之道嗎?自由發言,談談自己的感受。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教會學生辯證的看待人和事。許多教師點到蘇軾的樂觀豁達即收尾,忽略了學生喜愛質疑,樂於探究的心理傾向,利用這個練習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獨特的見解,提出不同的意見,可以用現代人的眼光向蘇軾提出建議。是課堂氣氛再次達到高潮。

8、 作業

① 蒐集有關月亮的詩句。

② 爲蘇軾和張懷民在寺庭步月時設計一段對話。

③ 背誦全文。

9、 板書

寺庭步月——事

庭中月景——景 寧靜淡泊

樂觀豁達——情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朗讀並背誦課文,領會凝練含蓄,饒有餘味的語言。

2、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3、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4、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利用多媒體技術,透過畫面、音樂欣賞突破重難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品味優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2、反覆朗讀,體會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師: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記者採訪放牛娃,問:“你爲什麼放牛?”“賺錢。”“賺錢幹啥?”“娶老婆。”“娶老婆幹嗎?”“生娃娃。”“爲什麼生娃娃?”“讓他放牛。”初聽很可笑,可是仔細一想,我們很多人,他的一生不是這樣過的嗎?

一個普通現代人的一生據說是這樣度過的:努力讀書——拼命工作——攢錢買房——結婚生子——供子讀書。看來人生很無趣啊,是不是?

我們現在來看一個人,讓這個人告訴我們人生是否無趣。

(邊說邊出示引號中文字)

師:今有一人,此人跟我們一樣讀書——“閉門書史叢,少有凌雲志”。讀書非常努力。 然後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飢”。

師:可憐啊,連肚子也填不飽。我們接着看,他也買了房,“隻影自憐,命寄江湖之上”。 飄零江湖。好不容易買了房了,他又“驚魂未定,夢遊縲紲之中”。縲紲,是捆人的繩索,象徵着牢房。這個人好象連住在家裏都不得安寧啊。他當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歲的時候,他妻子就過逝了,多年以後,他寫下這樣的句子紀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這個人的一生很淒涼。

師:我們來看看他到底活的怎麼樣?

(出示文字,念):他頻遭貶謫, 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萬千醜態卻說:“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師:這個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後,有一個作家仔細地研究了這個人的一生,然後爲他寫了一本傳記,在傳記中,這個作家給這個人下了如下結論。(出示文字)

(念):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的。

師:這個人就是蘇軾。

二、初讀

1、生介紹蘇東坡。

師:蘇東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應該說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樂,而我們很多人平平常常的過日子,卻說人生無趣。看來我們真的該好好的學一學蘇東坡,問問他爲什麼能過得如此快樂。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遊》,希望下課的時候大家能從東坡這裏取到快樂人生的真諦

2、學生自讀2分鐘,注意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感情。

3、學生朗讀

4、 聽錄音朗讀,比較不足在哪裏。再齊讀。

5、 讀懂了嗎?請針對文中不懂的字詞句提問。

三、尋“樂”

1、 找原因:東坡爲何深夜起行?(月色入戶)想找好友與他一起分享月色帶來的快樂。

2、 尋人物:他有很多朋友,爲何獨尋張懷民?(無與爲樂者)兩人都被貶但都不把貶放在心上,都愛“以山水怡情悅性”,志同道合。

(介紹張懷民:1083年被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決不掛壞與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慼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賞月景:說到樂,人們想到的是“吃、喝、玩、樂”,

(1)他們兩人樂的是什麼?欣賞美景。

(2)什麼景?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衷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的分析。月,竹柏影。

(3)翻譯。

(4)齊讀,並背誦這句話。

四、“閒”的深究

1、發感慨:看着這樣的美景,東坡發了什麼感慨?

(1)“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2)翻譯。

(3)竹柏、月只是一個象徵——美景的象徵。

(4)原句=哪裏沒有美?只是缺少閒人罷了。

2、閒人爲何意?

(1)瞭解“烏臺詩案”

(2)蘇軾以犯人身份貶黃州,無俸薪,故租50畝荒地經營。有詩曰:“不令寸土閒,飢寒未知免。”“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爲口忙”之句。

(3)閒人:閒情逸致的人。(齊讀、背誦這句話。)

(4)再次齊讀,應讀出感情:樂、悠閒。

3、師:這樣看來,閒很難做到,怎樣才能“閒”?在文章中有無告訴我們?

生:各抒己見。

王國維:“一切景語皆情語”。東坡的景語透露了他怎樣的內心世界?

生:各抒己見。

明確:寧靜、心胸開闊、心無雜念。

師:常人有何雜念?

追名逐利

五、總結

現在回過頭來,回答上課前的問題,如何才能是自己的人生快樂呢?

(1)羅丹:美是到處都有的。

(2)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即是主人。

(3)胸中廓然無一物。

六、佈置作業

1、月的詩句。

2、請同學們也來寫一段景色描寫。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3.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品析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解題1.由月亮話題匯入

月在古詩裏給人的感覺就是溫柔多情的。要麼是謙謙君子,要麼是窈窕淑女,要麼象徵着團圓,要麼暗示着分離,給人的感覺是一種淡淡的柔弱的清涼的味道,而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興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學者們常借月亮來抒寫自己的情懷……

2.作者簡介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傑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軾有不少隨筆式的散文,大都取材於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種情調,或表現一片心境。本篇課文就出自蘇軾的一部筆記《東坡志林》,僅83字的寫景小品,看似單純寫景,實則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尋味。

3.有關背景

元豐二年,蘇軾由於和當時主張變法的王安石政見不同,作詩諷刺新法,被捕下獄,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後,被貶爲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閒差,於是他在郡城舊營地的東面開荒種地,遊樂于山水之間,詠唱江山,感懷英雄,抒發鬱悶心情。

二、書讀百遍 其義自現

㈠ 初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準節奏,初步體會作者的感情。

1、讀準下列句子的節奏

⑴ 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⑵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⑶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2.聽錄音確定朗讀的節奏,請一位同學範讀,大家評價。㈡ 再讀課文

要求:參考註釋理解課文,能整體翻譯課文。

三、學中求問 問中求學

㈠ 學中求問

要求:參考註釋理解課文,掌握文中關鍵詞語的意思,小組交流,提出不能理解的字詞。

㈡ 問中求學

要求:解決各組提出的問題

弄清重點詞意

四、讀思結合 不殆不罔

三讀文章,探究思想

1、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內容,揣摩作者思想,提出問題。

2、問題整理歸納

⑴ 作者爲什麼會夜遊?又爲什麼到承天寺去?所見夜景如何?引發怎樣的感嘆?(用原文回答)概括層意。

⑵ 全文沒有一處直接寫友情,但可以從字裏行間看出來。請找出能表現蘇軾與張懷民友情的句子(寫出兩句),並以其中一句爲例,說說你選擇它的理由。

⑶ 夜遊過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樣的變化?

⑷ 細細品味文中描寫“庭院月色”的語句,簡要說明景物特點,體會這一句的妙處。

⑸ 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閒人”的含義?

⑹ 本文寫作時,蘇軾已被貶黃州。當時,他備受監視,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後一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師生交流,問題解答。

⑴第一段:交代了時間,地點和夜遊的原因。

第二段:描繪庭中月光的澄澈。

第三段:惋惜無人賞月。

⑵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張懷民可以同樂

②懷民亦未寢 。 理由:心境相同 欣賞趣味相同

③相與步於中庭。 理由:關係親密

④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運相同

⑶ “欣然” 欣喜之情

“念無與爲樂者” 有點遺憾

“遂”、“尋” 不假思索中有點激動

“懷民亦未寢” 心有靈犀的喜悅

“相與步於中庭” 從容 閒適

⑷ 月色空靈皎潔。(空明澄澈等)

“積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寫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給人以一池春水的靜謐之感。 “藻荇交橫”則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之美,寫竹柏之影參差錯雜。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清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⑸ 漫步的悠閒,賞月的欣喜,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種種微妙複雜的感情盡在其中。

⑹ 賞月的欣喜;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達觀。

五、學以致用 小試身手

“一切景語皆情語”,仔細閱讀下面這首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六、學而省之 評價收穫

1、小結:

文章透過對庭中澄澈透明的月色極其生動的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透露出他在貶謫中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2、這篇文章給你的寫作有何啓示?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生活是寫作源泉。要寫好作文一定要深入生活,寫真生活,抒真情感。

七、學而習之 不亦樂乎

佈置作業:

1、積累吟詠月亮的詩句。

2、請同學們也來寫一段景色描寫,不要 直接出現寫自己的心情的詞語,但要能夠讓讀者透過閱讀你的描寫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鬱悶的,等等,要體現“一切景語皆情語”。

附:板書設計

敘事──尋伴夜遊 閒人記承天寺夜遊 寫景──庭院月色 失意苦悶 抒情──月下感嘆 曠達樂觀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透過本框教學,使學生初步掌握什麼是環境問題及現實存在的一系列環境問題,充分了解環境問題給人類乃至整個地球帶來的嚴重的危害。

2、能力目標:

透過對環境問題及其危害的學習,培養學生對周圍環境的觀察力,並進一步提高他們以實際行動依法保護環境的能力和自覺性。

3、覺悟目標:

透過本框教學,使學生充分認識環境問題的危害性,深刻感受到依法治理環境的重要性、緊迫性和長期性,從小樹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環保意識,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

環境問題的嚴重危害。因爲本課的教學立足點就在於要讓學生真正行動起來,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只有突出講解環境問題的危害性,才能在學生心靈深處產生共鳴,發自內心地去依法保護我們周圍的環境,同時也能爲後兩框內容的學習奠定一份情感基礎。

2、教學難點:

環境問題的含義。因爲在平時許多學生常將環境問題的含義認爲就是人類任意排放廢氣物後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而全然不知“不適當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破壞環境”也是環境問題。所以要糾正學生的錯誤認識,讓他們學會全面地理解什麼是環境問題。

三、教學準備

1、佈置學生預習本課主要內容,明確學習目的。

2、教師和學生透過報刊雜誌、互聯網廣泛收集有關環境問題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1、匯入:

用幾幅美景圖片和韓紅的《家鄉》歌曲把學生引入美好環境的氛圍,然後峯迴路轉發問: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是不是危言聳聽?給學生一個突兀的感覺,創設一個疑問,匯入新課的學習。

2、解決環境問題的含義這一教學難點:

用豐富的圖片資料、事例和漫畫,從環境受污染的種類出發,形象地告訴學生,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出現了問題,從而引出環境問題的含義。再用一條連線題幫學生回顧環境問題的兩個具體表現。

3、解決環境問題的嚴重危害這一教學重點:

透過超連接的形式,把圖片、文章、事例、數據與環境問題的具體危害聯繫在一起,生動形象地說明環境問題給我們帶來的危害。

五、課堂小結

用回放課件的形式總結本課所學內容。再讓學生透過上述的資料談談對人類面臨的嚴重環境問題及其危害的認識,使學生有了情感昇華,深刻感受到依法治理環境的重要性、緊迫性和長期性,從小樹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環保意識,從而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落實字詞,賞析佳句

2、領悟作者的特殊心境

3、初步掌握一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 賞析月景的特點及寫法

2、 體會作者的複雜心境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讓學生誦讀學過的描寫月亮的古詩匯入。

二、 朗讀課文

1、 明確文言文的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感情。

2、 老師做示範朗讀(配《春江花月夜》伴奏)。

3、 學生齊讀,檢查字音是否正確。

4、 讓學生嘗試讀出停頓,老師出三個例句檢查。

5、 梳理重點字詞

三、 初探文章(從記敘的角度)

1、 讓學生先自己理解課文

2、 提問:作者爲什麼會想着夜裏去寺廟遊玩。

3、 提問: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引出佳句,帶領學生一起賞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賞析:作者發揮奇特的想象,用兩個新奇的比喻,動靜結合,既有對月色的正面描寫,又有側面烘托,營造了月色皎潔的空靈境界。

4、文中並未直接敘述作者與張懷民的友情,但字裏行間卻可以看出兩個人的親密無間。請找出相關的詞語加以體會。

(這個環節理清文章的人物、事件、起因、經過)

四、 再探文章(從抒情的角度)

1、 結合文章談談在夜遊過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樣的變化。(老師引導)

(補充作者因“烏臺詩案”遭貶謫的背景,讓學生體會文中作者內心的幾經波折)

2、 引出佳句賞析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落實在對“閒人”的理解)

理解作者遭貶謫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悲涼但又豁達的特殊複雜的心情。

(對於初中學生而言,這是個難點,所以,老師要根據需要,給出蘇軾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儘可能的貼近作者的內心,去感受他的情感)

3、 帶着對文章情感的把握,讓學生再次朗讀課文,落實朗讀要求的第三點。

(這個環節更進一步,從情感的角度理解文章,靠近作者的內心)

五、 小結課文

作者以詩一樣的筆觸描繪了月色之美,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意境,同時也流露出遭貶謫的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複雜的心情。全文僅84個字,卻使記敘、抒情交融。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個音符都閃耀着銀色的寒光,都傾訴着作者悲涼但又豁達的情懷。

六、 佈置作業

爲了落實學生對文章從字面到情感的深入理解,要求學生揣摩作者的心理、情感,發揮聯想,用優美的語言,將原文改寫爲現代文。老師給出範文。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世,便於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提高學生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標〗

感受作者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着情懷,學習他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的從容心態。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閒人”的含義。

【教學方法】

誦讀教學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月亮總會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思,古往今來,有許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懷,你能列舉一些詠月的詩句嗎?……李白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些詩句表達了思鄉、傷己、念友之情。今天我們學習的《記承天寺夜遊》在詠月詩文中別具一格,讓我們一起欣賞。(板書文題)

二、作者、寫作背景簡介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時即博通經史,長於寫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神宗時,因爲反對王安石創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敵的彈劾,藉口諷刺新法的詩句,橫加“訕謗朝政”的罪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後,被貶爲黃州團練副史。元祐中舊派執政,蘇軾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學士、禮部貢舉等官,不久因與舊派政見有分歧,再次外調杭州。經聖元年(1094)。新派再起,蘇軾又一再被貶,最後貶爲瓊州(今海南省)別駕。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工詩擅詞,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視百代”的稱譽。

《記承天寺夜遊》寫於他被貶,謫居湖北黃州之時。

三、整體感知

1、指導學生朗讀:

⑴讀準字音:

相與(yǔ)藻(zǎo)荇(xìnɡ)

⑵讀出節奏:

念/無與爲樂者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橫

蓋/竹柏影也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教師須提醒學生要根據句子意思劃分朗讀停頓,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讀破,領字後面需有一個小的停頓。

2、學生對照註釋,口頭翻譯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⑴學生獨自翻譯課文,劃出疑難句。

⑵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教師提示一些重要詞語,幫助學生理解文句。

①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念,想;遂,於是,便;至,到。想到沒有人與我同樂,於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

②相與步於庭中。 共同,一起

③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蓋,原來。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柏樹的影子。

四、品味課文

1、這篇文章運用了幾種表達方式?

敘述、描寫、抒情

2、敘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點: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張懷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優美

3、找出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4、作者是如何描繪月色的?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作用?從中可看出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

繪景修辭作用特點月色──積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比喻

生動形象

如臨其境皎潔、澄清、透明

5、全句無一“月”字,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請分析這樣寫的妙處。

明確:先寫月色,“積水空明”,一泓積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明;繼寫水中之物,“藻、荇交橫”,縱橫交錯,搖曳生姿,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清;最後點出“蓋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濃。夜遊因月而起,處處扣月;寫月又不濃墨重彩,而是輕點幾筆,境界全出;寫月,不明寫,而從竹柏影入手。作者無疑是詠月的丹青妙手,這一幅月夜小景確實美妙絕倫。

6、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7、文中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賞月的欣喜,貶謫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

五、難句解疑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1、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2、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3、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4、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明確:

1、見“月色如戶”,則“欣然起行”,歡欣之情,溢於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尋張懷民”,張懷民纔是他賞月的相知好友。

3、相知好友相攜同步漫遊賞月,流露出十分恬適的心緒。

4、考慮作者當時的處境。“閒”相對於“忙”來說的,由於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一個“閒”字包含着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悠閒賞月的欣喜。

六、小結

《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透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着,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7

一、匯入:

1、美麗的月色會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還記得有哪些描寫月亮的古詩句嗎?面對一輪明月,詩仙李白曾感嘆道:“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望月懷遠》【唐】張九齡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宋】蘇軾

2、一輪明月牽動了無數古人的情腸,他們或借月抒寫相思愁緒,或借月表達美好祝願。當蘇軾因莫須有的罪名被貶黃州,他會借月抒發怎樣的情懷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蘇軾的作品《記承天寺夜遊》(板書課題、作者。)出示學習目標:

有味地朗讀課文有味地細品語句深挖詩人的情感

3、作者簡介(學生讀大屏幕)

蘇軾(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二、反覆朗讀,整體感知。

1、聽範讀,要求注意讀音、停頓。

2、學生自由讀。

3、一生讀。4、再齊讀:讀出一點文言的味道,讀出一點寧靜的氛圍,讀出一點夜遊的興致,讀出一點複雜的情感。

三、疏通文意、解決障礙。

1、利用課文註解,讀懂文意。

2、交流理解重點字詞意思、句子意思。一生朗讀一句,一生翻譯一句。

3、找一生用自己的語言說說課文的意思。

4、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內容:文章寫的是蘇軾晚上睡不着覺,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張懷民,兩人一起賞月。

四、讀出作者,讀出情感。

1、你從“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讀出什麼?(讀出傷感)

A.十月已入寒秋(讀出淒涼)

B.十二日夜,臨近十五月圓,由然而生思念之情。(讀出憂愁)

2、帶着這種體會齊讀第一句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讀出失落、欣喜)

4、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末寢,相與步於中庭。

點撥:(1)無與:沒什麼缺少志同道合的人(讀出失落)

(2)遂字型現作者怎樣的心理?毫不猶豫(讀出果斷)

(3)爲什麼尋張懷民?張懷民何許人也?

預設: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受,同是天涯淪落人。

5、懷民亦未寢。最重要的是哪個字?可看出什麼?

6、相與步於中庭。(讀出享受)

五、細讀品悟、焦點探究。

1、這樣的一對閒友閒步與中庭,看到了怎樣的月色?

出示: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師:這月色有什麼特點?誰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這月色?

生:庭院中波光一片,原來是月光皎潔而又空靈;水草交錯縱橫,原來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2、由月光想到澄澈的水、影子與水草,不但縱橫交錯的形狀像,有清風拂過時,那影子微微搖晃,彷彿水草在浮動。

這裏有恍然大悟的感嘆。很天真。由此我們推想,他剛纔肯定迷失在這月光裏。忘記了月光,忘記了自己,可謂是物我兩忘、天人合一。

3、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輪明月彷彿正穿越時間的千山萬壑向我們走來。這麼美的句子我們應用什麼語氣來讀呢?(欣悅的、欣賞、心胸開闊、心靈透亮、忘卻煩惱、忘卻得失、心無雜念、超脫榮辱、心如明鏡、超然物外的語氣)。下面讓我們逐層讀出以上的感受。

4、其實,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

(1)帶着“開闊、空曠、月光照亮萬物”的感覺讀“庭下如積水空明??”

(2)帶着“心胸開闊、心靈透亮”的感覺讀“庭下如積水空明??”

(3)帶着“忘卻煩惱、忘卻得失”的感覺讀“庭下如積水空明??”,你現在已經忘記了因爲作業被批評的不快,忘記了因小矛盾對同學的埋怨??

(4)帶着“心無雜念、超脫榮辱”的感覺讀“庭下如積水空明??”,你現在已經忘記了月考的失利。

(5)帶着“心如明鏡、超然物外”的感覺讀“庭下如積水空明??”,你現在忘記一切,讓身心飄浮於月光之中,空無一切,忘乎所以??

5、大家的朗讀給我的感覺是具有身臨其境之感。我們來齊讀課文,再次感受月色之美吧!(師生齊讀課文)

6、好美的月色呀!同學們用幾個美詞來修飾一下這明月吧?

出示填空:的朗月世界(澄澈透明!空靈!皎潔無暇!清朗幽美!)

7、(板書)澄澈透明、皎潔空靈、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

六、有味地賞析

不光月色美,還有好多的美點。〔幻燈展示〕請談談自己欣賞到了課文中的一點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詞之美,一句之美,結構之美,層次之美,描寫手法之美,表達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相與步於中庭”中的“步”字看出作者和朋友張懷民的悠閒默契之情。(默契之美)“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最美是“空明”,寫出了月色在庭院中的朦朧之美。(畫面之美、寧靜之美、色彩之美)

生:“蓋”原意是“原來是”,可看出作者欣賞景物時很沉醉,沉入進去了,覺得那些月色就是積水,倒影就是水草,好一會才發覺是竹柏影。

師:沉醉其中,產生幻覺。

生:“閒人”二字可見作者被貶的憂愁,但對現在的生活持樂觀態度。

師:呵呵呵,不只是對現在的生活,對未來的生活也是很樂觀的。

總之,我們可以明確這篇課文有“六美”

1.美在內容的精緻。一個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5個字表現出來的。

2.美在內容的豐富。寫了一晚、一遊、一景還有一感,這麼短的文章卻有着這麼豐富的內容。

3.美在結構的靈動。別看只有一個段落,但起承轉合,起伏有致。

4.美在月色描寫。特寫鏡頭,寫月色而不露痕跡。

5.美在情感的波瀾。

6.美在“閒人”的意味。

七、探究情懷

1、一起讀最後三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2、哪個夜晚沒有月亮,哪個地方沒有竹柏,只是少了像我們這樣兩個閒人罷了。

3、你認爲文中“閒人”是怎樣的一種人呢?(具有閒情逸致,興趣高雅之人)

5、蘇軾在被貶的境遇中依然能夠邀友同樂,踏月夜遊,何其灑脫!透過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個有着怎樣人生態度的蘇東坡?同學們用幾個美詞來讚頌一下蘇軾的曠達胸襟吧!出示板書填空:的曠達胸襟(積極樂觀向上。從容面對苦難。豁達樂觀。不慕名利,坦蕩豁達。)

7、(板書)積極樂觀、坦蕩豁達的曠達胸襟

8、什麼樣的人才能悟到這樣的境界?(熱愛生命、逆境堅守)

9、請大家再誦課文,在誦讀中進一步感受蘇軾豁達的情懷。(齊讀課文)

八、回味內化,點撥延伸

1、誦讀改編的詩文,讓我們用悟的心態再來觀照一遍文章,感悟一下作者和自我。《遊承天寺》

欲睡難眠月入戶,

欣然相與步中庭。

積水空明竹柏影,

何夜無月少閒人!

2、蘇軾完美的人格,是我們人生最好的導師。

九、結束語:

人生之路,充滿坎坷。面對困難,蘇軾用他“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樂觀,用他“但少閒人如我兩人者耳”的曠達、用他“西北望,射天狼”的豪邁,穿越千年時空映照了我們,也祝願我們面對困難時,也能像東坡那樣,心靈永遠澄澈明淨,人生更加豁達從容!

作者遊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戶,無與爲樂。

描寫月光美景的語句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表達作者微妙複雜的感情語句是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主旨句)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8

[設計思想]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僅84字,但言簡意豐。初二的學生理解字面含義並不太困難,但要讀懂蘇軾的內心世界並不容易。本設計擬透過帶領學生反覆地誦讀課文,以讀帶講,循序漸進,層層深入,透過品味寫景的意境之美和探究“閒人”的意蘊引導學生認識蘇軾高潔、澄澈的心境和處逆境而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引入相關的資料,達成淺文深教的效果。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正確誦讀文章,熟讀成誦;

2、 積累文言詞語,正確理解文意;

3、 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利用多媒體技術,透過畫面、資料引入等突破重難點。

2、抓住關鍵詞句,引用相關資料,深入解讀文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有這樣一個古人,他頻遭貶謫, 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萬千醜態卻說:“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這個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後,有一個作家仔細地研究了這個人的一生,然後爲他寫了一本傳記,在傳記中,這個作家給這個人下了如下結論: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的。 這個人就是蘇軾。今天我們來學習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遊》。

二、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準停頓:

1、學生自讀2分鐘,注意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感情。

2、點名朗讀,糾錯、指導。

3、 齊讀,讀出韻味。

三、藉助註釋,合作疏通文意。

四、吟詠美文,理解意蘊,感悟作者情懷。

(一)、 覓東坡知音。

1、生齊讀開頭到“相與步於中庭”,問:東坡爲何在冬夜起行?

2、哪個詞能表現出東坡夜遊的興致很高?

3、還有一些詞能體現蘇軾的心理活動,請你找出來並分析一下。

4、他有很多朋友,爲何獨尋張懷民?(介紹張懷民:1083年被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決不掛壞於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慼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二)、與東坡賞月:現在,讓我們一起看看這一對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人看到的是怎樣的一幅月夜景色吧!

1、齊讀寫景句,問:有人說,全句無一字寫月,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那麼,請大家仔細地品讀這句話,看看月亮藏在哪裏?

2、再讀,想象此句描繪的空明澄澈的意境,品味“蓋”字所逗露的作者的心理狀態,感悟作者迷醉於眼前美景的情態。

3、“一切景語皆情語”,此時的蘇軾,又有着怎樣的心境呢?你能否從中窺探到他的內心世界?

4、再讀,讀出月色的朦朧美和作者內心的寧靜、喜悅、空明、澄澈。

(三)聽東坡抒懷

1、承天寺的這幅月夜小景的確美妙絕倫。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像承天寺這樣的美景到處都有,爲何只有蘇軾才能領略到呢?

2、閒人爲何意?(出示資料:“烏臺詩案”及被貶黃州的處境。)

3、是否清閒的人就都能欣賞到這樣的美景呢?那麼“閒人”還應該怎樣理解呢?(蘇軾以犯人身份貶黃州,無俸薪,故租50畝荒地經營。有詩曰:“不令寸土閒,飢寒未知免。”“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爲口忙”之句。感受東坡的艱難境遇,從而理解他的閒情逸致。)

4、的確,蘇軾的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難得的是他始終隨緣自適、自得其樂。貶官杭州,他說“我本無家更安住,故鄉無此好湖山”;貶官黃州,他說“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貶官惠州,他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你從中看到了有着怎樣心境的蘇軾?

5、再次齊讀,感受作者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四)與蘇軾同行。出示20xx年法國《世界報》評論蘇軾的文字後,師生共讀課文,根據屏幕上出示的思路一起背誦課文。

四、生展示背誦成果。

五、作業佈置

1、請同學們也來寫一段景色描寫。

2、推薦閱讀餘秋雨《蘇東坡突圍》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反覆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彙。

2、品味文中寫景的優美語句,瞭解借景抒情的方法。

方法與過程

1、誦讀,培養古文閱讀的語感。

2、品味作者蘊含在文字中的豐富情感,體會寫景與抒情的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學習他面對逆境豁達樂觀的從容心態。

教學重難點

重點:品味月色之美。理解的意境。

難點:領悟“閒人”之意,體會並運用借景抒情的寫作技巧。

教學方法:

1、品讀法,多形式,高頻率的品讀課文。

2、合作探究法

3、創設情境法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播放歌曲《明月幾時有》,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簡介作者及相關資料

(設計意圖:營造氛圍,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

二、初讀,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2、教師指定學生朗讀課文並進行指導。

3、全班齊讀。

4、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同桌合作,分類積累文言詞彙並翻譯課文。局部

疑難問題全班共同解決。

5、多媒體出示重點字詞句,當堂檢測,學生可搶答。

(設計意圖:採用搶答方式掌握重點字詞釋義,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加深學

生對字詞的理解。)

三、再讀,析“夜遊”

學生分組合作,分析交流以下問題

1、作者何以夜遊?

2、何以至承天寺?

3、他爲何不去找別的朋友?

4、用原句回答寺亭賞月,見到何種景色?

5、可見其怎樣的心情?

教師鼓勵並引導明確,其中穿插背景介紹。

預設:喜悅、鬱悶、悲涼、寂寞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自主合作的學習,再緊扣文字讓學生品讀從而培養學生探究文字的能力。)

四、細讀、品“月色”

1、細讀寫景的句子,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一幅月夜圖。

2、選一名語言表達能力較好的學生對照圖畫結合想象描繪一下景色,組織全班同學評論。

3、比照文字,體會文中景色描寫的精練、生動,教師引導分析該比喻句的妙用。

4、再讀這個句子,把自己融入到這個月的境界中,體會作者的內心世界。

預設:心胸開闊、寧靜、輕鬆、擺脫被貶的煩惱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想象及語言表達的能力,讓他們在領略月色之美和寫景

的妙處,體會作者內心世界的同時突破重點。

五、深讀,悟“閒”情

1、過渡:讓我們再次走進幽雅、寂靜的承天寺,在美麗的月色下,蘇軾、

張懷民或許正以一種寧靜、喜悅的心境交談取樂……那麼,他們可能會說些什麼

呢? 學生自由回答

2、討論:文中“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顯然與實際不相符,你如何理

解這句話的含義?

3、提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閒”應怎樣理解?請默讀課文,

看能不能再課文中找到一點“閒人”的身影?

教師鼓勵學生所答,然後引導集體歸納。

明確:閒情雅緻之人 樂觀豁達之人

(設計意圖:討論交流中讓學生理解“閒人”一詞的深刻含義,進而領悟作者在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從而突破學習難點。)

六、拓展延伸

你贊同蘇軾的人生態度,處世之道嗎?

學生自由發言,暢談感受。

(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暢談感悟中學會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加深對的理解,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七、課堂總結及作業

1、蒐集有關月亮的詩句。

2、爲蘇軾和張懷民“步與中庭”時設計一段對話。

板書設計:

月:空明澄澈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閒人:清閒之人 悠閒之人

閒情雅緻之人

樂觀豁達之人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透過多形式的分層朗讀,把握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能夠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遭貶謫後複雜的幽微難言的思想感情和曠達的心境。

教學方法:

(層次性)朗讀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用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課前熱身:

蘇軾印象

師:有關蘇軾,你對他有哪些瞭解?

生答。

多媒體出示:蘇軾相關常識及本課寫作背景。

師:今天老師就與大家一起,共同欣賞大文豪蘇軾筆下這篇精美的散文《記承天寺夜遊》。

解題:

資訊:時間、地點、事件、體裁(透過變題明確遊記)

師:透過題目我們明確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事件,那麼,夜遊人物是誰?他爲什麼要夜遊承天寺?在承天寺他欣賞到了怎樣的美景?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文字。

讀悟全文: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指名讀文,正音。齊讀課文,讀準。

2、選讀文句,強調節奏。再讀課文,讀準節奏。

3、自讀課文,讀熟。 同桌熟讀比賽。

4、去標點小組競讀。

思考:結合標題概括文章內容。(蘇軾和張懷民在承天寺夜遊)

師:在初步把握文章內容之後,讓我們繼續走進文字。

(二)譯讀課文,理解文意

1、結合課下注釋翻譯文字,勾畫自己有疑問的詞句。

2、置疑釋疑。

3、明確重點句翻譯,詞語解釋。

4、譯讀全文

5、結合詞義指導朗讀。

6、填空背誦

師:課文結尾作者自稱爲“閒人”,其實,在本文當中,一個閒字,作爲文眼,統攝全篇。那麼,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這份“閒適”?

(三)品讀課文,領悟閒情

1、默讀課文

思考: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這份“閒適”?

2、小組交流

答案提示:(1)入夜即解衣欲睡。

(2)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賞月的欣喜

(3)與張懷民步於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麼仔細。——漫步的悠閒

(4)結尾自稱“閒人”。——人生的感慨 貶謫的悲哀 自我排遣的達觀

3、師生對讀

4、賞美景

(1)指名讀。

(2)同桌交流賞析。

(3)班內交流。

引導生答:用比喻的手法,把月光比作積水,把竹柏倒影比作藻荇,寫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和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表現了作者的賞月的欣喜之情。(寫景句的賞析指導:修辭+內容+情感)

縱深點撥:

A、換一換,賞修辭

師:如果老師把原句換做爲“庭下如積水空明,竹柏影像藻,荇交橫”好不好,爲什麼?(比喻以隱喻先聲奪人,造成一種庭院有水的錯覺,原文有錯覺頓釋後恍然大悟的感覺。同時也達到了一種以實寫虛,已有襯無的效果)

b、選一選,品意境(聽讀)

聽背景音樂,讓學生選擇更合適的。你認爲選擇哪一首較好?

(生答)

師:哦,後一首更適合這篇文章的意境,爲什麼?

(生答)

師: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清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渲染出了一種清幽寧靜的氛圍。

c、寫一寫,悟感情.(寫讀)

發揮自己的想象,改寫成幾句散文化的語言。

d、比一比,

師:同學們,你知道哪些寫月景的詩句?

小組競賽。(拓展讀)

師:哦,自古以來,月亮,是人們心中聖潔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詠的對象。同學們剛纔說到了那麼多寫月景的詩句,但是大家發現了沒有,剛纔我們所說的句子都含有月字,而這篇課文當中的“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一句卻不含一個月字,正可謂“不着一字,盡得風流”。

師:空有滿腔抱負,卻不得重用。但他卻能拋開世俗的煩惱,忘卻自己被貶的不幸遭遇,直麪人生的困境。眼前,只有這片美妙空靈的世界,可見他的內心是多麼地平靜,纖塵不染。

“江山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這份閒適又何嘗不是他樂觀曠達胸襟的寫照呢?

課堂拓展:(拓展讀)

他頻遭貶謫,一生歷典八州,他身行萬里路,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

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萬千醜態,說:“眼前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林語堂《蘇東坡傳》

“他俯仰無愧於天地”心無名利雜念,遂有閒心領略江山風月,寫下無數傳世傑作。” 法國《世界報》對“影響世界十大名人”的評說

師:《記承天寺夜遊》僅僅84字,閒人蘇軾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經典。接下來讓我們再次走進文字,跟他們一起閒庭信步,感受那一份從容,接近那一份超脫。

配樂朗讀。

課堂反饋:

同學們,學了本文你對蘇軾又有了哪些新的瞭解。

結語:願我們的心靈也能永遠澄澈明淨,願我們的人生能夠更加豁達從容!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藉助工具書讀懂課文,掌握一些實詞的意思,培養獨立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2.反覆朗讀,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學重點與難點:

1.課文的朗讀與疏通。

2.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方法:

1.反覆朗讀。

2.創設情境,組織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回憶已學過的蘇軾的詞《水調歌頭》,背誦這首詞。

2.交流收集的蘇軾的有關材料和寫作背景。

3.《水調歌頭》是千古絕唱,《記承天寺夜遊》是抒情經典小品。

二、反覆朗讀、疏通課文:

1.組織全班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注意節奏,讀出文章的韻味,自由朗讀、齊聲朗讀、示範朗讀、配樂朗讀等形式相結合使用。

2.組織學生以小小組爲單位,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

3.組織學生交流,引導學生質疑,討論解疑,理解課文內容。注意一些關鍵詞語的意思:“欣然”、“相與”、“蓋”等。

三、賞析月景、感悟意境:

1.創造情境:譯完課文,請大家一起吟誦描繪月下美景的語句,並思考作者如何描繪月景的?學生思考,明確: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作者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描繪了優美的月景。

2.探究:在作者寫景的基礎上,我們來續寫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適?

(1、叢中蛙鳴不斷。2、村中狗吠雞鳴。3、幾處納涼人笑語陣陣。)爲什麼?

學生分組討論:明確:這3句,任何一句續在後面都不合適,破壞了寧靜幽閒、清麗淡雅的氣氛。

3.教師小結:這篇短文不足百字,卻膾炙人口,堪稱古代小品文中的傑作。文章透過記事、寫景、抒情,以極精練的語言,創造出一種詩一樣的藝術境界,表現出作者曠達的人生態度,給人以美感和薰陶。請同學們課下反覆誦讀,深入領會本文語言運用的妙處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佈置作業:

1、月光,曾激發過無數詩人的才情,留下許多傑出的詩篇。收集一些描寫月亮或月色的詩句。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讀出韻味。

2.透過品讀,理解並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體悟作者情感。

3.學習作者曠達的心境,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理解並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體悟作者情感。

 【教學難點】

欣賞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悠閒、超逸的心境。

 【教學過程】

一.猜字,激趣匯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記承天寺夜遊》,請開啟課本第195頁。上課前,我們一起做個遊戲,放鬆放鬆:

屏顯:猜字

這是一個繁體字,是個什麼字?

學生自由競猜

2.它就藏在課文中,並且文中有一句話描繪了它的構造方式。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把它們找出來。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提示:描繪“”的構造方式的句子是:“月色入戶”;這個字是:“閒”(板書)。

3.古人造字是有講究的。月亮照進門了,晚上到了,不用工作了,空閒――人身無事。月亮照進門裏,這番景色,看了很愜意,悠閒――情緒安適。

板書:

身 情

無事安適

這是“閒”的兩個境界。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領略“閒”的最高境界。

二.朗讀,整體感知。

1.剛纔,我發現同學們讀得有滋有味兒。現在,哪位同學,給我們展示一下?

生朗讀畢,引導學生評價,主要從音準和停頓兩個方面來評價。

重點指導學生讀好下面兩句的停頓。

屏顯: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2.學生齊讀課文。

3.學生結合註解,疏通文意。遇到不理解的詞句,可以提出來和同學交流,或詢問老師。

4.這篇文章雖然只有短短84字,卻融敘事、寫景、抒情爲一體。誰能用簡短的一句話概括它的主要內容。

提示:一個晚上,作者和張懷民一起到承天寺散步、賞月。(提示學生要從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四要素來回答。)

三.品讀,體悟“閒”字。

1.面對此情此景,作者發出了怎樣的感嘆?

提示:“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屏顯: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2.誰來說說這個句子的意思?

提示: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閒的人罷了。

3.作者把自己和張懷民自稱爲什麼?

預測,明確:閒人

4.此處,作者自稱“閒人”。他的“閒”體現在何處?請從文中找出依據。

屏顯:此處,作者自稱“閒人”。他的“閒”體現在何處?請從文中找出依據。

提示:1.行爲往往是心境的流露,請關注描寫作者行爲的詞句。

2.“一切景語皆情語”,請關注作者筆下的景物。

學生自讀課文,小組合作探究。

5.學生交流,教師引導、點撥。

(1)行爲描寫部分分析:

屏顯: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爲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A.抓住以下幾個重要詞語進行品析:

解衣欲睡――無事可做只有睡覺,空閒。

欣然起行――看見美麗的月色,立刻打消睡意,起身看月,很有閒情逸致。

遂至――於是,就。說明做事不假思索,隨心所欲,想走就走。

相與步――肩並肩,手拉手散步。說明兩人是同病相憐、志同道合的好友,悠閒。

B.小結:在這個美麗的月夜,蘇軾“閒”而早睡,“閒”而看月,“閒”而尋友,“閒”而賞月。他行事自由,無所拖累,他已經到達了“閒”的第一個境界。(畫△將“身-無事”框起)

C.但他在“閒”字裏,心情卻是起伏變化的。哪位同學能把他心理活動的變化的過程讀出來?

指導朗讀:要讀出作者當時複雜變化的心情:解衣欲睡(無聊)――月色入戶,欣然起行(高興)――念無與爲樂者(鬱悶)――懷民亦未寢(欣慰)――相與步於中庭(閒適)。

(2)景物描寫部分分析:

屏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A.指名翻譯這個句子。

提示:庭院裏好像有一汪澄澈的積水,水裏的藻、荇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可結合“如”、“蓋”引導。

B.這個句子描寫的是什麼景物?

提示:月光。

C.作者把月光比作水,他又是用什麼詞語形容水的特點的?

提示:空明。

D.註解中對“空明”的解釋只有“澄澈”,我覺得還遠遠不能表達“空明”的豐富內涵。你還能從“空明”讀出水的什麼特點?(或怎麼樣的水才能清澈見底?)

提示:純潔、寧靜。

E.“空明”寫出了月光的純潔、寧靜。你覺的“空明”還是在寫什麼?

提示:作者的心情――可引導:心如止水(沒有雜念,拋棄了煩惱和個人得失)。

F.小結:這就是“閒”的第二個境界。(畫△將“情――安適”框起)

G.讓我們一起讀這個句子,讀出作者寧靜、純潔的心情。

學生朗讀,並作指導:語速緩慢、平和;“蓋”字要讀出“恍然大悟”的感覺。

四.遷移,感受曠達。

1.蘇軾從月光中感受到了“空明”。其他詩人又會有怎樣的感受呢?我們來看一些詩句。

屏顯:(寫月光詩句)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靜夜思》)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無題》)

生齊讀後,師結:別人感受到的大多是“寒、愁”。

2.爲什麼,蘇軾能獲得和別人不一樣的感受?

提示:作者的心情和別人不一樣。

3.知人論世,體悟作者心情。

屏顯:(1)蘇軾其人:蘇軾出身世族地主,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歲知書,十多歲傳文,一生文采風流。蘇軾在家庭氣氛薰陶下,受儒家經時濟世思想的影響,早年即立下用世之志,以身許國。

(2)寫作背景: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對新法持有不同意見,被羅織罪名,投入監獄,險些丟了性命。四個多月後,貶爲黃州團練副使。官銜上還加了“本州安置”字樣,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離安置所,實際上跟流放差不多。《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在被貶黃州的困苦境遇中寫的。

蘇軾此時的心情應該也會是苦悶、孤獨的,從前面行爲中就能看出他的無聊。那他怎麼還能有這樣的心情?

屏顯:蘇軾,你真是個________的人啊!

預測,明確:豁達樂觀、閒適灑脫,等等。

4.引用林語堂《蘇東坡傳》評價語及蘇軾貶官詩,補充說明蘇軾豁達樂觀的心境。

屏顯:

(1)他有遠大抱負,卻五次遭貶。

他一生坎坷,卻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

他心智卓絕,身上元氣淋漓,朗然剛正,悠遊坦蕩自在。他身居要職卻從來激情飛揚,憂患來臨,一笑置之。他享受人間盛宴,一生載歌載舞,深得人間快樂。(林語堂《蘇東坡傳》)

(2)貶官杭州:我本無家更安住,故鄉無此好湖山。

貶官黃州: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貶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

五.總結,提升感受。

1.最後,讓我們再次齊聲朗讀課文,讀出蘇軾的豁達樂觀。

2.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讓我們感受到了“閒”的最高境界,感受到了蘇軾豁達樂觀的心境。讓我們再次走近蘇軾,感受他的精神、他的心境吧……

屏顯:(在《平湖秋月》樂曲聲中字幕徐徐升起)

蘇軾從承天寺夜遊中收穫了許多歡樂,這是他的悠閒賜予他的。

他恬淡閒適之心地並沒有虧待他,不但讓他享受了山水之樂,自然之情,也給他的藝術創作帶來了靈感和靈氣。

於是,人生失意,身處困境時,他留下了:“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於是,中秋之夜,骨肉分離時,他卻說:“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懷一顆閒適恬淡悠遠之心,一草一木一花一泉一鳥,皆美之化身,自得其樂。

去功名利祿遠點,則利慾不薰我心,清貧能守,則博愛及物。

清風明月在懷

功名利祿看透

六、鞏固,佈置作業:(略)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誦讀:誦讀吟唱,品出文章韻味。

2、積累: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誦讀、積累

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一)匯入新課:

古有一人:

他一生擔任過30個官職,遭貶17次,坐過130天監牢。

他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傳世佳作。

面對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邁奔放的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面對青春的一去不復返,他積極樂觀的說:“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同學們,你知道他是誰嗎?(蘇軾)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詞作代表蘇軾。讓我們共同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

(設計意圖:開頭導語對蘇軾的生平作簡單的介紹,同時也交代了本文的寫作背景,讓同學們更容易和作者的心靈碰撞。)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古文味道。

1.學生自由放聲課文,自己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2.指名學生讀,師生共評價。

3.聽範讀。

4.學生齊讀,力求讀出古文的味道來。

(設計意圖:文言文的朗讀首先是讀準字音,讀清句讀,所以設計了幾種形式的朗讀,以便同學們解決朗讀中的問題,讓學生在讀中品味古文的味道。)

三、再讀課文,疏通文意

要求學生結合課文下注釋翻譯課文,同桌二人合作,古今對譯。不懂的可以劃出來,小組交流,小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問,共同解決。

(設計意圖:本環節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小組合作交流能力,同時讓同學們疏通文意,爲後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鋪墊。)

四、精讀課文,賞析寫景佳句體味情感。

設計問題:

1、這篇課文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找出相關句子。

2、敘述部分交代了哪些因素?

3、作者是如何描繪月色的?試着賞析。

4、從文中你讀出了什麼情感?

附:資料補充

(4)出示張懷民簡介,張懷民:1083年被貶謫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絕不掛懷貶謫之事,公務之餘,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慼之容,是位品格超逸的人。

(5)寫作背景連結: 元豐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有關於對王安石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謗新法,並將他逮捕入獄,這就是“烏臺詩案”。長時間的審問、折磨,蘇軾差點丟了腦袋。後由於範鎮、張方平等的營救,案件驚動兩宮,十二月蘇軾獲救出獄,被貶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也就是說做着有職無權的閒官。

(設計意圖:本環節透過精讀課文,結合背景資料,賞析寫景佳句體味情感。讓同學們真正體會到作者當時複雜的心境。)

五、自編曲調,神思飛揚

聽曲唱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設計意圖:本環節透過配樂吟唱,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文章的韻律美,進一步感受作者情懷。)

六、總結

七、送給大家:

明月不老,經典永遠不朽,

明月不老,精神永遠年輕,

面對生活,風雨坎坷常在,

常讀蘇軾,

願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淨,

唱讀經典,

願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從容。

板書: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把握文章內容。

2、積累:掌握重點詞句的含義,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3、感悟:抓住關鍵詞句,聯繫寫作背景,領悟作者豁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誦讀、積累。

【教學難點】

深入理解作者微妙複雜的心境,領悟作者豁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引導學生朗讀,感知文章內容,體悟微妙複雜情感。

2、想象體驗法:想象體驗,用詩意的語言描繪月色之美。

3、知人論世法:結合作者身世和寫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情感。

【設計理念】

本着“長文短教,短文深教”的方法,抓住遊記散文的特點,讓學生在反覆誦讀、想象體驗、知人論世的過程中深入領悟作者微妙複雜的情感。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走近作品

1、由國慶旅遊的話題匯入。

2、走近作者,知人論世。

3、走近文題。

請同學們看文章的題目,你從題目中獲得了哪些資訊?

二、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準課文。

⑴指名朗讀,檢查預習。

①讀準字音

②讀準節奏

⑵聆聽範讀。

⑶學生自由大聲朗讀。

⑷全班齊讀。

2、讀懂課文。

⑴疏通文意。

①重點字詞

②重點句子

⑵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再朗讀一遍課文,要讀得順暢、明白、有感情。

三、賞——同遊承天寺,賞庭中月色

1、文章敘事部分敘述了什麼事?作者爲什麼要去承天寺找張懷民一起賞月呢?

2、蘇軾與張懷民這對好友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看到了什麼景物?景物有什麼特點?

面對如此美景佳句,請同學們閉目想象當時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繪成的“畫面”,用你喜歡的方式或者用“步於中庭,目光所及,……”這樣的句式來描繪月景圖,品析文章寫景的妙處。

四、品——走進蘇軾,品月下情懷

1、面對此情此景,同爲貶謫之人的蘇軾和懷民,他們發出了怎樣的感慨?找出課文原句,這句在句式上有何特點?

2、你覺得文中哪個詞最能表達蘇軾的感慨?怎樣理解這個詞語?

五、歸納小結,收束全文

1、根據板書,齊背全文,讓經典常駐心間。

2、結束語:

明月不老,經典永遠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遠年輕。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請經常讀一讀蘇軾,願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淨,願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樂觀。

六、作業設計

1、請練筆:

面對承天寺這輪空靈的明月,面對豁達的蘇東坡,你想說些什麼?請寫一寫自己的感悟,150字左右。

2、請選讀:

①餘秋雨:《蘇東坡突圍》 ;

②林語堂:《蘇東坡傳》 ;

③東方龍吟:《萬古風流蘇東坡》。

附: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敘 事:尋友賞月 樂觀曠達

寫 景:庭中月色 閒人

抒 情:月下抒懷 傷感悲涼

《記承天寺夜遊》教學設計15

教學目的: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學習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3.品析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簡短的文言文遊記。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語句清新,描寫月色如詩如畫,語言凝練含蓄,饒有餘味,言簡意賅,比喻精當,情景交融,內涵豐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學生好好體會其中的美麗之處。

教學設想:

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相結合,教師作一般性的引導。在課堂上要透過朗讀的多種方式,理清文章內容,把握重難點。在理解語句的基礎上讓學生翻寫成優美的散文。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在夜深人靜、皓月當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灑落大地,一切都像籠着輕紗,若隱若現,連堅實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動的雲煙。面對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門欣賞一番?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一篇文章《記成天寺夜遊》,看看蘇軾在美麗的月色中會發出怎樣的人生感慨。

二、整體感知文段

1.給學生放範讀,根據範讀,糾正自己的讀音,確定朗讀節奏。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同桌之間互聽,交流。

3.請學生給大家讀一遍,師生一起點評,全班齊讀課文。

4.質疑: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同學解答,全班共同關注、探討。

戶:門;遂:於是;蓋:大概;但:只是;耳:語氣詞

5.放音樂《二泉映月》,請同學朗讀描寫月色的文段,其他同學品味月色描寫,試用自己的話複述出來。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三、合作探究

1.作者爲什麼想着在初冬的夜裏走出戶外?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鬱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爲月色很美,想去賞月

2.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去一去關鍵詞,品修辭)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橫把"如"、"蓋……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無改變?變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

3.月夜圖有什麼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潔、空靈、清麗、淡雅

在"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後加上"叢中蛙鳴起伏,空中流螢飛舞,寺中人語喧譁,院外狗吠連綿。"一段話,好不好?不好。改變了原文明淨幽閒,清麗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5.文章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貶官的悲涼、落寞,賞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達觀

四、小結:

《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透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着,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五、能力擴展:

一切景語皆情語,看圖寫景抒情。

六、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