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5篇)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5篇)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理解了加法的意義,掌握了100 以內加減法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是乘法學習的起始單元,是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也是進一步學習較複雜的乘法計算及應用的基礎。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初步認識理解乘法的意義,體會乘法與加法的關係。乘法源於加法,而加法分爲相同加數和不同加法相加兩種情況。讓學生體會到相同加數用乘法算式表示更簡便,從而產生乘法產生的必要性,理解其意義。

上課時,首先給出3 幅圖:(1 )每組2 個圓片,有5 組;(2 )每袋有5 顆星,有3 帶;(3 )每盤3 個蘋果,有4 盤。先讓學生說說圖意,數數有幾個幾,求一共有

多少個?列出連加算式並進行計算後,及時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3 個算式你有什麼發現?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小組討論,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體會這些加法算式的加數都相同,老師引導說出都是加數相同可以說成是相同加數,這些算式都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

當加數相同時,可以把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介紹方法:先找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數,再數有幾個相同加數,中間寫乘號。也可以先寫有幾個相同加數,再寫相同加數。改寫幾道算式後。老師說明:當加數相同時可以寫加法算式,也可以寫乘法算式。那要是100 個2 相加的和是多少?你寫加法算式還是乘法算式呢?爲什麼不寫加法算式呢?看來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使學生體會到乘法的必要性。

本節課首先出現了大量的同數連加,接着讓學生體會同數連加的特點,爲認識乘法產生的必要性做準備,使學生經歷了知識產生的過程和知識的自主建構過程。

其次,在引導學生進行相同加數求和的計算,遇到100 個2 相加是多少的問題,使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感受到多個相同加數相加的瑣碎性和乘法產生的必要性。

唯一的不足是,這節課忽視了一年級學生的注意力時間,再後面的教學中,還要多用小獎品刺激、鼓勵,讓學生的注意力更持久、更集中。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2

這是一節平常得再也不能平常的課——乘法的初步認識。[新課程人教版三冊第44頁]。它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學過加法、減法,這一節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由於學生沒有乘法的概念,加之這個概念又難以建立,在這種情況下,教材一開始就專列了一節“乘法的初步認識”,使學生知道乘法的含義,爲以後學習乘法的其它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教材十分重視數學來源於生活及學生實際操作,首先透過學生比較熟悉而又十分喜愛的遊樂園引起學生的興趣,爲認識乘法作準備。接着讓學生用小棒擺各種各樣的圖案,由同數連加算式引出乘法。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得出二個知識點:一是初步認識相同加數及相同加數的個數,從而引入乘法,這是本節教學的一條主線。二是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這是理解乘法的意義和實際計算的基礎。透過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確定以開放式的課堂教學本課。

教學情景:

1、談話匯入:星期天,同學們喜歡跟爸爸媽媽到公園玩嗎?電腦出示遊樂場情景圖。畫外音:小朋友們到公園裏見到哪些娛樂活動?我們來看這些小朋友的爸爸、媽媽在做什麼。把學生的注意裏引向畫面。讓學生觀察畫面,提出問題。

2、重點引到小棒圖中,畫外音:我擺了4把小傘;我擺了6個三角形;我擺的是花邊;我擺了3個五角星;我擺了一所房子和一棵樹。

3、師:同學們會用小棒擺圖形嗎?你會擺什麼?告訴你的同桌。

擺圖遊戲: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小棒,擺出你喜歡的圖形。擺小樹、小傘、房子、亭子。想擺什麼,就擺什麼。看你在規定的時間內能擺出多少個這樣的圖案。

4、學生擺圖形。

5、彙報交流。

師:請同學們數一數你擺一個圖案用了多少根小棒,再算一算擺了這麼多圖案一共用了多少小棒。並把算式寫在紙上。

個別彙報:說一說自己擺的是什麼圖形,用了多少小棒。

生1:我擺了4個三角形,用了12根小棒,列式是:3+3+3+3=12根。

生2:我擺了2個五角星,用了10根小棒,列式是:5+5=10根。

生3:我擺了2條魚,用了16根小棒,列式是:2×8=16根。

生4:我擺了8個三角形,用了24根小棒,列式是:3+3+3+3+3+3+3+3=24根。

師邊板書邊故做疑難的樣子,引導學生怎樣才表達清楚。後開展討論完成乘法的意義。

反思:

回顧本節課,覺得在不少環節上沒有處理好。

1、“以學生爲本”的教學理念還只停留在理論階段,沒有深入人心。在教學設計中,能儘量體現“以學生爲本”的教學理念。比如用小棒擺你最喜歡的圖案、自己選一個數學問題解決等環節都爲學生提供了探究的時間和空間,提供了充分的活動與交流的機會。但是問題是在教學實踐中,仍然較多地考慮自己的教學設計,不能及時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思路。對於學生提出可以用乘法來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的方法置之不理,(當時一是怕中下生聽不懂,影響學習情緒,二是怕展開討論會影響教學時間)致使認識乘法的意義兜了一個大圈,浪費了很多時間。其實追究起來還是被舊的教學思想影響,還沒有真正實施新的課程標準。迴避學生的問題或者敷衍都是不可取的。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堂是生成的,是不能被預設的。況且開放的課堂上什麼都有可能發生,學生的創造性言行、質疑等等這些都有可能發生。教師事先備好的教學過程被打亂,教學進度或加快或減慢的情況時有發生。因此教學過程的真實推進及最終結果,更多由課的具體行進狀態、以及教師當時處理問題的方式決定。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課堂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結構。

2、教學的放與收做得不理想。學生擺小棒並列出許多相同加數的加法算式後,我沒有及時引導學生觀察算式的共同點,從而總結出相同加數,導致在後面講兩個因數的意義時很少學生回答準確,也不能準確列出乘法算式。就是在放開之後沒有及時作一個小結,把知識收籠到重點難點上來。第二個地方做得不好的是:在迴應課的開頭時,我讓學生看圖提數學問題後,沒有把很多的問題收籠到這節課的乘法問題上,使部分學生列出了加減算式。從這節課上使我認識到:放與收都應有個度,開放是一種形式,而不是我們追求的目的,放得太開不利於學生的探索,收得太緊不利於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放與收之間,教師應恰當起好主導作用。

3、教學難點把握不好。本課的教學難點是識別相同加數,理解乘號前後兩個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而我在教學中只輕輕地點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確的乘法算式,影響了教學效果。

這節課使我認識到:信任學生,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自己去學會;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讓學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講的,讓學生自己去講。總之,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重組與激活教學內容、設計彈性化的教學結構、組織動態化的教學過程、實施激勵性的教學評價旨在打破以“課堂中心”的封閉性的教學時空,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開放性;旨在打破以“教師中心”的灌輸式,進行溝通與對話,真正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這就是當今教師所必須做到的。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3

“乘法的初步認識”這節課是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時,本節課是在學生理解了加減法的意義、掌握了100以內加減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課,是學生進一步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也是進一步學習較複雜的乘法計算及其應用的重要基礎。乘法的本質是一種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識的生長點是幾個相同數的連加,本節教學內容與相同加數連加有着相互依賴的關係,是在認清相同加數和相同加數的個數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因此,本課的重難點是要使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乘法的初步認識》是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

在備課時,我認真鑽研教材,並充分考慮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徵,注重直觀教學和學生的實踐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在“做”中學,親身經歷知識的產生過程。首先我藉助教材設計,用小棒拼擺圖形的活動,再由計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讓學生列出各種連加算式,進而選擇相同加數相加的等式引出乘法。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學生喜愛的擺小棒活動之中,並創設情境,製造矛盾,這麼多數加在一起你覺得計算起來怎麼樣,突出矛盾,計算不方便,從而自然地引出乘法。再引導學生進行加法與乘法的比較,幫助學生體驗乘法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有經歷、有體驗、有獲得、有發展,學生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主動地參與到了新知的探索過程中。這樣,使計算概念教學成爲學生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既有利於學生體會乘法的意義,又可以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教學完後,再整理思路覺得有許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1、沒有對教材進入深入地研究,比較其他版本教材,擇優設計教案,選擇教法。上完課,透過課堂效果,反觀教材,發現在乘法概念的引入時,利用教材中的主題圖或蘇教版主題圖先讓學生列連加算式,然後透過比較找相同點體會“相同加數”、“相同加數的個數”,從而引出乘法的概念。再把例1的擺小棒活動作爲練習鞏固新知,這樣學生對新知的掌握可能更清晰明瞭,課堂也更效。

2、課堂的駕馭能力還有待提高。新知探索的擺小棒活動所用的時間太長,學生擺出的圖案個數比較多,浪費了時間,使課堂不夠緊湊。上課的激情不夠,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比較沉悶。

教完了“乘法的初步認識”,我有許多的感慨。以前備課只是爲了教課本而教,並不懂得從縱向——整套教材中理解所要上的課程的位置作用,以及從橫向

上研究教材,比較各種版本教材的優缺點,擇優而教。就自身來說,也做不到真正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數學問題,用心教學。今後應當認真鑽研,不斷反思,在成功、失敗中總結經驗,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4

在上了彙報課《乘法的初步認識》後,我的心情很沉重。這節課我感覺很難教,教學設計也花了很長的時間,從試教到修改,我一直都是很用心。這節課我的思路是由嘉年華的情境圖引入,讓學生在情境圖中找到一些加數相同的加法算式,然後提出一個10個4相加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加法算式的書寫麻煩,而引出乘法,說明乘法是相同加數連加的一種簡便算法。接着是本節課的重點,教學乘法,我講解如何把加法算式寫成乘法算式,在我講完後讓學生自己改寫。接着進行練習鞏固,我出示了教科書46頁做一做的圖,讓學生彙報他們的發現並寫出相應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然後再一起訂正。又出示了49頁第七題,讓學生自己做。

課後自己總結了一下,我覺得我的重點,難點沒有把握好,在講把加法改寫成乘法時,我沒有及時引導學生說出幾和幾的意義,導致有些學生在做題時根本不知道怎麼做,雖然在發現這個問題時我講了一下,但是沒有反覆強調。在做46頁做一做時,也沒有去發掘學生各種各樣的想法,其實在開始我的教學設計中,有一個這樣的內容,我設計了兩個能寫出相同乘法算式的加法算式,讓學生寫出,並讓他們去觀察、發現兩個加法算式的乘法算式是一樣的,在加以講授一個乘法算式可以寫出兩個乘法算式,但是意義不同。但是我後來想了一下,覺得可以把這些東西放在下節課在講。但是我沒有考慮到習題過於難了點,沒有講清楚乘法的意義就讓學生做49頁第七題,確實難爲了孩子們。

在下午的數學教研會上,各位大師也對我的課進行了點評,我覺得真的很到位。申老師:對教材一定要透徹,通讀、解讀和熟讀,根據習題來設計教學,重難點一定要突出,板書也很重要,教材上板書的一定要在黑板上板書,而且要注意書寫格式,重點內容要強調出來,學會預測學生,要關注所有學生,學會組織學生,評價學生。宋老師:教低年級的孩子應多多激發學生的興趣,多多鼓勵孩子,可以適當的在課堂上讓學生實踐操作,親身去體驗相同數相加可用乘法去表示,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例一,在講解盪鞦韆那個題目時,可以引導學生去發現乘法的不同意義,兩個加法算式都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但是意義不同。劉老師:練習設計,內容可以更豐富:設計讀的題,判斷題等,更活潑:寫出一道乘法算式,讓學生畫一畫,你會怎樣來表示它,更層次分明,由易慢慢到難。譚老師:練習時一定要對教材把握到位,對於低年級的學生可以多用圖形來吸引他們……非常感謝各位老師的點評,真的很深入,很透徹。正如樓老師說的:“有反思纔會有進步。”其實,是有各位老師的點評纔會讓我知道自己的不足,纔會讓我成長,讓我進步。我很幸運和這麼多親切、智慧的夥伴一起作戰,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更努力的做好,各位老師的指導、關心與幫助我都深刻地記在了心裏,謝謝你們。我自己也會更堅強的。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5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小節的第一課時。《乘法的初步認識》這節課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學過加法、減法的基礎上,本節課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由於一年級學生一直利用加法解決數學問題,沒有乘法的概念,加之這個概念又難以建立,因此專列了一節乘法的初步認識,使學生知道乘法的含義,爲以後學習乘法的其他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現就本節課學習內容突出以下幾點:我是這樣突破重難點的:

1、創設情境,初步感知在課堂匯入環節,我出示遊樂場的一角——同學們坐過山車這張情景圖來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同時讓學生感到加數相同的情況在我們生活中處處都有,爲接下來深入認識乘法做準備。

2、積極引導,自主探究主要是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透過列連加算式從直觀到抽象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加法與乘法的比較,幫助學生體驗乘法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參與“相同加數”、“相同加數的個數”、“幾個幾”、“乘法算式”等數學知識的“再創造”,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3、創設認知衝突,理解乘法。這麼多數加在一起,你覺得怎樣?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當車廂加長,變成100節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突出矛盾,計算不方便,學生討論,老師板書出有代表性的想法。比較算式,剛纔用合併加數的方法,把算式變短了,誰能用一句話表示?剛纔我們用這種辦法把算式變短了,你們知道數學家是怎麼想的?板書:100×2你有什麼問題要問嗎?生可能問“×”叫什麼?6從哪裏來?3呢?乘號是加號斜過來的,因爲乘法和加法有密切的聯繫,乘法就是由這樣的加法得來的,因此,科學家就把加號斜着得來的。怎麼讀呢?師領讀6乘3,生齊讀。問:用乘法表示這樣的加法簡單嗎?

對於這堂課的設計,我還是比較滿意的,匯入精煉,直插主題,雖然教學環節簡單些,但可以利用練習來加以鞏固,直到上完這節課我才發現並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樣好,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

1、對於本堂課的重點及難點沒有完全把握,學生雖然知道乘法是加法的簡便運算,對於複雜的加法算式可以用乘法來替代,但有個別學生不明白到底爲什麼可以這樣用,是不是任何時候都適用,我們學習乘法有什麼目的,這些教師沒有清晰地解釋,導致在練習環節,對於1+2+3這道題學生直接將加法改成了乘法,用1×2×3來表示,也就是沒有將重點放在對乘法意義的理解上來,這一環節上出現了紕漏,致使整堂課效率不高,學生學得很累,教師教的也很累。

2、在課堂練習中,應增加遊戲的方式解答習題,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從而鞏固訓練,真正理解乘法的意義。

3、學生參與範圍不夠廣泛,個別學生遊離於教學活動之外,組織教學時應對全體學生進行廣泛關注。真正做到民主課堂。

總之,在本節課中,透過我自身的教學實踐、反思和與同事們的探討中,發現了這些不足,相信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加以改進和提高,我也會繼續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課水平,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爭取在數學教學上取得更大的進步。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6

乘法是幾個相同加數連加的簡便計算。學生對於乘法非常興奮,還不忘背幾句乘法口訣,看樣子在家裏家長下了不少功夫。有家長也打電話讓我叫他的孩子背乘法口訣。我在想這樣真的好嗎?孩子連什麼是乘法,爲什麼我們要學習乘法,乘法口訣用來幹什麼呢?爲什麼要背呢?這些都是學生很疑惑的地方,這些問題沒有解決,那麼學生學起來很被動。

在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時,我上了一節課爲什麼要學習乘法,我寫了很多好長好長的加法算式,然後讓學生讀,讓學生說,讓學生想,特別是讀,讀的累死了,然後我就介紹了乘法,那麼乘法就是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簡便計算。那麼對於乘法與加法之間的關係學生就很清楚,這個在乘法口訣中體現出來了,學生會應用乘法與加法的關係解決問題。

然後一節課我重點介紹了加法算式改寫乘法算式,那麼對於幾個幾相加,相同加數是誰,有幾個這樣的加數,要讓學生很清楚,改寫乘法算式我覺得難不倒他們,但是我們不能光讓他們會改寫,還必須清楚相同加數是誰,有幾個。對於2乘3,可以理解成2份,每份3個,也可以理解3份,每份2個。

鑑於前面乘法的意義講的比較透徹,學生對於乘法口訣就可以先自學再總結了,學生也不用死記硬背了。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7

乘法的本質是一種特殊的加法,它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而乘法的初步認識這一教學內容是二年級學生對乘法的第一次系統的瞭解和認識。我在設計這節課時,透過出示學生熟悉和喜愛的遊樂場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比較,以學生的活動情況呈現出幾個相同加數求和的情況,引出乘法運算。

華應龍老師曾說過:“數學教學就是讓學生心中有數,讓學生覺得數學好玩,數中有趣吸引人,數中有味吸引人。”秉承這一思想,我讓學生在觀察連加算式的過程時,都參與“相同加數”“相同加數的個數”“幾個幾”“乘法算式”等數學知識的再創造活動中,積極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

反思這節課,有幾點不足。第一:在教學時候,突破難點“幾個幾相加”,學生只是概括性說了說。這一環節,應該豐富課堂形式,讓孩子用小棒、磁珠擺一擺、說一說,加深對乘法含義的理解。第二:學生在比較加法和乘法算式,只是在理論上看出乘法簡便,並沒有實際體驗。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我要多創設一些以學生自主參與爲主的學習活動。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8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學習乘法的第一課,也是一節概念課,怎樣讓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理解和掌握乘法的意義則是本課的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我創設了孩子們比較熟悉的而又特別喜歡的遊樂園情境,來引導孩子們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生活,走進生活,這樣一下子就拉近了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繫。

二、提出問題,探索新知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孩子們學會學習,學會應用,讓孩子們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要比傳授知識更爲重要。我從孩子們比較熟悉的坐纜車項目中,讓孩子們經歷了從“觀察發現資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並在用加法算式解決問題遊樂項目中的問題時,逐步感受到,像這樣加數相同的連加算式,還可以用乘法計算,接着,又透過“x”的自我介紹,讓孩子們感受到了乘號的神奇本領——只要遇到相同加數相加的算式,不管它有多長,都能瞬間都能變短,如:加法算式:5+5+5+5+5+5+5和乘法算式:5x7進行對比,“乘號前面的5,在加法中是什麼數?在加法中沒有7,爲什麼乘法算式中會有一個7呢?7是從哪裏來的?又表示什麼意思呢?”“7x5或5x7的結果應該是多少?等等,透過一個個問題的提出和安排,使孩子們真正理解了乘法的意義,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孩子們在經歷學習的過程中收穫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思維能力的提升。

三、活動體驗,鞏固新知

“數學真好玩,”是數學家陳省身先生對數學的讚美。怎樣讓孩子們在本課中有着這樣的感受呢?我認真研究教材,瞭解教材裏每一道例題和練習題的編寫意圖的基礎上,創新習題形式,用“變魔術”和“轉動幸運大轉盤,”等好玩的遊戲來調動孩子們的好奇心,激發孩子們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孩子們在形式多樣,有層次的練習中進一步感知“幾個幾相加”可以用乘法表示,進一步溝通相同數連加與乘法之間的內在聯繫。採用孩子們喜歡的,感興趣的遊戲方式來組織數學學習活動,讓孩子們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知識,來體驗知識的獲得過程,數學課堂成了孩子們愉快思考場所,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真正感受到了“數學真好玩”!學習對他們來說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快樂!

但是課無完課,在教學中,有的環節點的還不夠透,不夠明,特別是在說乘法意義的環節中,孩子們可能對“幾個幾”的理解還不是很透徹,在練習這一環節上,練習的還少,練習的還不夠全面,在課下還要加強練習,在時間的調控上還不夠合理。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合理調控時間,給孩子們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孩子們學習的主體作用。在課下,我還要認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轉變教育思想,改變教學模式,爭取成爲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9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的內容。本節課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課,是學生進一步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乘法的本質是一種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識的生長點是幾個相同數的連加,本節教學內容與相同加數連加有着相互依賴的關係,是在認清相同加數和相同加數的個數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因此,本課的重難點是要使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一節概念課,內容比較抽象。在以往的教材中,特別強調被乘數和乘數的位置關係,位置不能顛倒,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新教材中“乘法的初步認識”一節無論在內容還是呈現形式上較以往都有很大的突破。我認爲降低了一定的難度。我在備課時,注意在體會教材的編排意圖的基礎上,一方面充分運用了教材所呈現的數學資源,另一方面又根據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新的數學理念,對教材資源做了適當的補充與調整,提供充分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索、積極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這一過程,充分利用學生所熟悉的活動經驗,去自主開展活動。

首先,透過主題圖讓學生觀察遊樂園遊戲項目中小朋友坐的位置,感性地體會“幾個幾”。重視讓學生實際操作,透過例一的主題圖爲情境先解決問題,再提出了讓學生擺一擺、算一算。透過實物圖的反饋和學生解決的加法算式再得出乘法算式以及讀法,這樣形數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初步認識乘法,在認識乘法過程中學會乘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從中得出二個知識點:一是初步認識相同加數及相同加數的`個數,從而引入乘法,這是本節教學的一條主線。二是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這是理解乘法的意義和實際計算的基礎。

在教學完後,再整理思路覺得有許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例如:

1、在教學時必須突破難點。而難點就是在幾個幾相加上。在課的開始主題圖的出示中,我只是感性地讓學生體會,並沒有明確地說出“幾個幾”,這爲學生在後面說乘法的含義時設下了阻礙。應該在這個環節中很明確地解讀“幾個幾”,那麼學生在操作小棒時和說出乘法含義時就會困難小得多。

2、在擺小棒的操作活動中,沒有非常好地剖析教材中“把每個加數都相同的等式寫在黑板上。”這句話中的分類思想,只是把擺小棒作爲幫助學生理解乘法含義的一個促進活動。應該有遞進地設計擺小棒活動,透過學生擺小棒的情況分類得到有相同加數的加法算式才能得出乘法。

3、在比較加法和乘法算式中,只是理論性上去得出乘法的簡便,學生並沒有實際體驗。因此,對於乘法簡便性的體驗,應該設計一個情境性的練習讓學生自己透過體驗去得出乘法是加法的簡便運算。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0

本節課在設計時主要是以貼近學生實際的遊樂園情景導人,裏面蘊含着豐富的“相同加數”的因素,爲引入乘法做準備,之後透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引導他們觀察思考,體會乘法的意義,並進一步結合生活中的問題,鞏固對乘法意義的理解與運用。

成功之處: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中,爲了使學生理解乘法和加法的聯繫,就組織學生進行擺一擺、比一比的遊戲活動,先讓學生擺2個三角形。很多學生就會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一個一個的擺,而且他們知道一個三角形用3根小棒,學生就用原有的知識用加法來算3+3=6根。然後又提問:現在要你們擺9個三角形,也讓學生去算,學生髮現如果用加法3+3+3+3+3+3+3+3+3=27,很繁瑣。這時候抓住機會引出乘法的學習。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獲得了豐富的經驗和表象,感悟出瞭如果加數相同時可以用乘法來計算的道理。

存在問題:關注弱勢羣體不夠。課堂上我看到這樣的情況:在這熱鬧的背後又隱藏着許多被遺忘的角落,總有一部分學生在成爲觀衆和聽衆,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形成“差生”是必然的。

針對這種狀況我認爲在今後的教學中,設計的學習活動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現實性、挑戰性;但另一方面又不能以只有少數學生能解答的問題情境來作爲普遍要求,而應該設計具有層次性和開放性的活動,使得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事可做,有事可想,都有收穫,都有體驗。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1

《乘法的初步認識》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46~48頁的內容。本節課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課,是學生進一步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要使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義;培養團結合作精神,並在合作探索乘法算式的過程中,能夠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認識乘號,知道乘法算式的讀法;最後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驗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本課引入新課時採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並且配合課件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遊樂場的情景引入,不但達到了數學生活化的目的,還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學生的學習動機強烈,學習效果增強。

大多數學生對乘法的認識是陌生的。同時也有個別學生在家長的指導下會背誦幾句乘法口訣,但這部分學生對乘法的意義是不理解的。所以理解乘法的意義是這節課的重點。因此,應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學生所熟悉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學生自主動手操作、觀察、探究、思考,對乘法產生親切感,逐步體會乘法的意義。在練習上,透過拍手遊戲、我會連、我會填、星級大比拼等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初步掌握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還可以用乘法計算,並能正確寫出乘法算式。這些鞏固性、多樣性、層次性的練習,符合二年級小朋友的心理特徵。同學們在動中學,玩中學,遊戲中學,他們對新知的認識昇華一步,進而形成技能。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2

一、創設了有趣的情境,營造了愉快的氛圍

知識形成過程的探索是一節課的重中之重,它關係到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程老師從用小棒擺圖案的遊戲入手,先讓學生動手擺一個你喜歡的圖案,然後透過在規定的時間內擺一擺你喜歡的那個圖案,學生興趣高漲,從而活動主動,教師引導學生看一看一個圖案用幾根?,這麼多個圖案用幾根?很自然的引出讓學生寫一寫加法(連加)算式。

成功之處:

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中,爲了使學生理解乘法和加法的聯繫,就組織學生進行擺一擺、比一比的遊戲活動,先讓學生擺2個三角形。很多學生就會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一個一個的擺,而且他們知道一個三角形用3根小棒,學生就用原有的知識用加法來算3+3=6根。然後又提問:現在要你們擺9個三角形,也讓學生去算,學生髮現如果用加法3+3+3+3+3+3+3+3+3=27,很繁瑣。這時候抓住機會引出乘法的學習。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獲得了豐富的經驗和表象,感悟出瞭如果加數相同時可以用乘法來計算的道理。

二、注重了知識形成過程的探索

給學生一定的思維發展空間,培養創新精神。讓學生自主探索加法的簡便寫法部分教學環節。學生積極投入,思維非常活躍,展開了奇思妙想。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大部分學生是用合併加數的方法,使原來的算式變得簡便短了。還有的學生想到用符號、用語言敘述、用乘法等方法表示。孩子們的想法是那麼的可貴,教師要保護他們的創造火花,激勵他們的學習熱情。學生只要能夠創造出簡單的表示方法,教師就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大力的表揚。

接着教師根據6個3相加這個算式製造了一個懸念,如果擺100個3一共用多少根小棒?使學生體驗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會很長,寫起來會很麻煩。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使學生產生如果有一種簡便的寫法那該多好啊,這時候,老師讓學生合作討論有什麼好的辦法來使長的加法算式變短。這種討論是有效的。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3

《乘法的初步認識》這節課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學過加法、減法的基礎上,本節課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由於一年級學生一直利用加法解決數學問題,沒有乘法的概念,加之這個概念又難以建立,因此專列了一節乘法的初步認識,使學生知道乘法的含義,爲以後學習乘法的其他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現就本節課學習內容突出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探索動機。

在課堂匯入環節中,首先我透過學生比較熟悉而又特別喜愛的卡通小熊圖片引起學生的興趣,每張圖片有3只小熊,引出1個3、2個3、3個3……由相同數連加算式引出乘法。爲接下來深入認識乘法作準備。

二、創設認知衝突,理解知識含義。

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我還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爲主,出示情境圖,根據圖中的資訊來提問題,例如:一共有多少個寶葫蘆?在自主探索算法過程中,有的孩子列出加法算式,有的孩子列出乘法算式,透過比較,讓學生認識到乘法算式的簡便性。然後透過微視頻,清晰的引出兩個知識點:

一是初步認識相同加數和相同加數的個數,從而引入了乘法。

二是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稱,這是理解乘法的意義和實際計算的基礎。讓學生識別相同加數,理解乘號前後兩個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初步認識到乘法算式中,因數交換位置,積不變的道理。以及只有有着相同加數的算式中才可以用乘法進行計算。

大部分學生都已經瞭解到乘法算式的意義,還有少部分學生只是單純的去記憶,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以致於在轉換加法算式變乘法算式過程中,多讓學生去辨別加數和個數,鞏固理解幾個幾相加就是幾乘幾。

三、重視反饋,鼓勵學生積極思維。

由於低年級學生能力有限,往往達不到預期的目標,所以在教學中我總是及時的反饋,便於及時發現每個孩子身上的思維閃光點,同時及時準確地知道他們身上的不足之處。

本節課中,重點還是讓孩子們瞭解並掌握乘法的意義,即幾個幾相加可以更簡便的用乘法進行計算。所以在課堂自主練習中,我多鼓勵學生自主的參與到學習中來,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加深對乘法意義的印象。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並且在解決問題探索過程中,逐步提升他們的認知水平。

當然,在本節課中,我也非常清楚的認識到自己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例如:

1、本節課設計比較流暢,但是缺乏高潮,情趣化色彩不夠濃厚,導致整堂課的進程比較平淡,應該在個別環節中形成更加尖銳的認知衝突,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

2、在組織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放的還不夠,例如在強調乘法算式中兩個因數不同意義時,應該多給與學生自己去體會和表述兩個數表示的不同意義,使兩個關鍵詞內化爲學生的深刻理解。這樣,無論從加法算式中改寫成乘法還是直接列出乘法算式中,都能真正明白乘法的意義。

3、在課堂練習中,情趣化色彩不夠濃厚,可以增加遊戲的方式解答習題,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從而鞏固訓練,真正理解乘法的意義。

4、學生參與範圍不夠廣泛,個別學生遊離於教學活動之外,組織教學時應對全體學生進行廣泛關注。真正做到民主課堂。

總之,在本節課中,透過我自身的教學實踐和與同事們的探討中,發現的這些不足,相信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加以改進和提高,我也會繼續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課水平,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爭取在數學教學上取得更有實質性的進步。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4

因爲是初次認識乘法,教材十分重視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有層次的組織學生認識乘法的活動。教材安排了兩道例題,先認識“幾個幾相加”,再認識乘法的含義以及乘法的各部分名稱。在教學時,我先透過圈一圈、指一指、數一數等活動引導學生理解“幾個幾相加”,而後在“幾個幾相加”的基礎上認識乘法的含義、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等知識。

一、由扶到放理解幾個幾相加

在情境圖中,兔子是2只一堆的,有3個2只;雞是3只一堆的,有4個3只。對於這樣的排列,學生是有生活經驗的,教學時先讓學生指一指一堆一堆的兔子,再依次數一數1個2,2個2,3個2,然後完整地說一說,兔子有3個2只,最後再追問3個2只是多少隻呢?指名學生說出算式2+2+2=6,教師適時相應板書。同樣的方法教學雞有多少隻?雞有4個3只,算式是3+3+3+3=12只。兩個連加的算式呈現在黑板上後,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個算式與我們學過的算式有什麼不同?學生能夠說出是3個數連加、4個數連加哦,還能說出加數都一樣,在第一個算式中,加數都是2,3個2連加,在第二個算式中加數都是3,4個3連加,教師相應板書3個2相加,4個3相加,在此基礎上引出“幾個幾相加,幾個幾相加得幾。”“試一試”的內容我放手讓學生先各自完成,而後再請學生說說,這些小棒是怎樣擺的?指導學生完整描述:小棒是2根2根擺的,有5個2根,算式是2+2+2+2+2=10,5個2相加得10。

二、舉一反三理解乘法的意義

教學例2時,先出示情境圖,學生運用剛學到的知識經驗數一數、填一填,同時又是鞏固新學知識,進一步理解:(4)個(2)相加,(2)+(2)+(2)+(2)=(8)。然後引出:4個2相加,還可以用乘法(板書)計算,寫成:4×2=8或2×4=8;指出:×(乘號)、2和4(乘數)、8(積),4×2讀作:4乘2,2×4讀作:2乘4。在學生初步理解2+2+2+2=8可以寫成4×2=8後,引問學生:2+2+2=6可以寫成乘法算式()×()=();3+3+3+3=12,可以寫成乘法算式()×()=();2+2+2+2+2=10,可以寫成乘法算式()×()=()。師邊指着板書邊小結:透過剛纔的學習,我們知道了:4個2相加得8可以寫成4×2=8,3個2相加得6可以寫成3×2=6,5個2相加得10可以寫成5×2=10,4個3相加得12可以寫成4×3=12。這樣一改寫,你發現了什麼?學生們透過觀察,能夠感悟到加法與乘法間是有聯繫的,乘法算式比較簡潔!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5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小節《乘法的初步認識》的第一課時。我是這樣突破重難點的:

1、初步感知

在準備階段,我出示遊樂場情景圖來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同時讓學生感到加數相同的情況在我們生活中處處都有。

2、引導探究

主要是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透過列連加算式從直觀到抽象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加法與乘法的比較,幫助學生體驗乘法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參與“相同加數”、“相同加數的個數”、“幾個幾”、“乘法算式”等數學知識的“再創造”,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3、矛盾引出乘法,認識乘法。

這麼多數加在一起,你覺得怎樣?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以3+3+3+3+3+3=18爲例,6個3,10個3,20個3呢?突出矛盾,計算不方便,學生討論,老師板書出有代表性的想法。比較算式,剛纔用合併加數的方法,把算式變短了,誰能用一句話表示?剛纔我們用這種辦法把算式變短了,你們知道數學家是怎麼想的?板書:6×3你有什麼問題要問嗎?生可能問“×”叫什麼?6從哪裏來?3呢?乘號是加號斜過來的,因爲乘法和加法有密切的聯繫,乘法就是由這樣的加法得來的,因此,科學家就把加號斜着得來的。怎麼讀呢?師領讀6乘3,生齊讀。

問:用乘法表示這樣的加法簡單嗎?

4、改寫算式,應用比較。

上完這節課我才發現並不像我想像中的那樣好,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

課後我想,如果不用書上的情境圖,能不能讓學生直接來一個擺小棒比賽呢?如擺三角形比賽,擺小樹比賽,擺正方形比賽,擺小房子比賽……擺之前要明確要求,在規定時間裏,比一比誰擺得圖形又快又多!接着再來一個計算比賽:我們比一比看誰最先算出自己擺的圖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然後,組織學生進行比賽。學生會說出很多個相同的數相加的情況,如3+3+3+3+3+3+3;4+4+4+4+4;5+5+5;6+6+6+6……教師可以再追問一次,如果100個4相加呢?給學生一分鐘的時間,在練習本上進行計算,這時學生會“啊”的一聲或者愁眉苦臉,這時教師還不講乘法,問學生你爲什麼會“啊”?你怎麼不算了呢?這時學生會說這樣太麻煩,教師這時趁熱打鐵引入乘法,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我覺得這樣做,學生會更加清楚我們爲什麼要學習乘法,乘法是怎麼得來的,突破重難點會更容易一些。

標籤:教學 乘法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