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數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通用8篇)

身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數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通用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通用8篇)

數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

今天,聽了王老師講的《乘法的初步認識》。這節課不論是教學設計,還是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課,是學生進一步學習乘法口訣和解決問題的基礎。本節課着重使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和感悟乘法的意義。爲了能達到此目的,王老師在課的開始抓住了學生喜歡小動物的心理,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參與活動,激發學習興趣。

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小動物來進行匯入,並提出問題,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進行學習,產生學習新知的慾望。

二、發現問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這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透過觀察加法算式,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讓學生認識相同加數。在老師說算式與學生寫長長的同數連加算式的活動中,比如寫:7+7+7+7+7+7+7+7+7+7+7+7。再比如,老師說200個6相加,學生感到很茫然,使學生親身體驗到相同加數連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確確實實很麻煩,從而促使他們思考:怎樣寫簡便?再讓學生透過小組合作交流,教師根據學生的展示彙報情況,適時地引出乘法。這樣學生可以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乘法的知識並不是教師硬塞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體驗了簡化的加法,有了自己的簡化方法之後才呈現出來的,這樣的教學不再是教師機械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學生在不斷思考,探索和創新中到新發現,獲得新知識,感受成功體驗的過程。

三、應用新知,解決生活問題。

這是本節課的練習環節,先透過觀察公園遊樂場的情景圖,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這些問題中自主選擇,並用今天學習的乘法知識解決問題。再呈現一些鞏固練習,讓學生進一步地體會到乘法的意義,乘法與加法之間的關係。最後一道開放題。放手讓學生思考,討論,交流,促使學生髮現不同的方法比如:3+3+3+9和4+2+2+2+2+2+2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教學思想。在練習中交流鞏固,雙基得到了很好的落,開闊了思維,培養了能力。

不足之處:

1、在給加法算式分類時,沒有砸實,學生只把相同加數的算式分爲一類,而另一類,加數不相同的算式,沒有分,老師也沒有理會,導致後面學生對乘法的意義沒有更好的理解。如果老師讓學生觀察,這樣的算式爲什麼不能寫成乘法算式?這樣把問題給學生,促使他們積極思考,得出加數不相同,所以不能寫乘法算式。我認爲這樣學生對乘法的意義理解的會更好。

2、揭示課題如果放在新授課後,效果會好一些。

3、練習題有個別沒有處理,教師的語言不要過於羅嗦。總之,聽完了王老師的這節課,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作爲教師如何想盡一切辦法使學生掌握新知識,運用怎樣的方法手段,使學生對數學感興趣,進而提高課堂效率非常重要。需要認真鑽研,不斷反思,在成功、失敗中總結經驗,最終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數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2

乘法的本質是一種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識的生長點是幾個相同數的連加,本節教學內容與相同加數連加有着相互依賴的關係,是在認清相同加數和相同加數的個數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實驗教材強化了幾個幾的實際含義,簡化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和讀法(不再區分乘數與被乘數,“×”讀作“乘”等),刪除了抽象的概念表述(乘法的定義、“相同加數”“相同加數的個數”等抽象用語)。

學生已經學過加法、減法,這一節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由於學生沒有乘法的概念,加之這個概念又難以建立,在這種情況下,一開始列了一節乘法的初步認識,使學生知道乘法的含義,爲以後學習乘法的其它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重視讓學生實際操作,首先提出了讓學生擺一擺、算一算。透過實物圖、加法算式與乘法算式相對照;乘法算式的讀法、意義與乘法算式相對照。這樣形數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初步認識乘法。在認識乘法過程中學會乘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得出二個知識點:一是初步認識相同加數及相同加數的個數,從而引入乘法,這是本節教學的一條主線。二是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這是理解乘法的意義和實際計算的基礎。透過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可確定以下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我認爲整個設計思路應該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基本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時必須突破難點。而難點就是在幾個幾相加上。在教學時我一直讓學生一個幾,兩個幾,三個幾這樣數,在數的過程中學生理解並掌握了幾個幾,很容易地看到圖就用這樣的方法去數,列出相應的乘法算式,不會混餚。但是由於過於“扶着學生”學本領,而忽略了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去發現,讓學生自主的學習少了些。

教完了“乘法的初步認識”,思緒萬千,在以後的教學中,作爲教師,如何想盡一切辦法使學生掌握新的知識,運用怎樣的方法手段,使學生對數學感興趣,非常重要。需要認真鑽研,不斷反思,在成功、失敗中總結經驗,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數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3

新教材中“乘法的初步認識”一節無論在內容還是呈現形式上較以往都有很大的突破。教學中已不再強調乘數與被乘數這方面的知識,同時出現了兩個乘法算式。教學時我把教材做了一個改變,在二(2)班上課時我開始就說今天我們先來作一個遊戲,學生馬上很來勁,連着問我做什麼,我說做一個擺小棒的遊戲。看誰擺的又多又好。學生開始動手擺,圖形各種各樣非常富有想像力。我看到有幾個小朋友擺了幾個一樣的圖形心中大喜。機會來了!我趕緊提問你們能提出數學問題並計算嗎?創設情境,開展擺小棒遊戲。這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學生用小棒創作出了美麗的作品,讓學生提出問題並計算自己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從而列出許多相同加數連加的算式。

透過觀察這些加法算式,並讓學生想像:如果繼續擺下去,擺100個圖案,所列的加法算式會怎麼樣?使學生充分感知到這種加法算式記錄起來很麻煩,於是產生想要簡化的願望。在對加法有了充足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積極開動腦筋、自主探索,並透過小組合交流,探究出一種比較簡單的表示方法,然後再根據學生研究探索的情況、學生的展示彙報情況由教師引出乘法。這樣教學避免了教師灌輸知識,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的情況。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簡化加法算式,創造新的表示方法,學生在充分參與簡化的過程後,教師再適時地引出乘法。學生在不斷思考、探索和創新中得到新發現,獲得新知識,感受成功體驗的過程,使學生真正成爲了數學學習的主人。

接着我把教材所展示的一個熱鬧歡快的遊樂園的主題圖,透過這一學生熟悉而又特別喜愛的場景,暗示出生活中有許多一組一組出現的數量,並且每一組的數量是相同的。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拉近了生活與數學的聯繫。教學時放手讓學生找出圖中的有關乘法的場景。學生興趣很高,並且也有很多小朋友說出乘法和他所代表的意義,充分體現出學生的思考、個性和創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感受成功的愉悅。

整節課在孩子們的.主動學習中比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

數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4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理解了加減法的意義、掌握了100以內加減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也是進一步學習較複雜的乘法計算及其應用的重要基礎。在方案設計時,遵循“導、學、議、練”的課堂教學模式,努力實現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的“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在本課的教學環節上,努力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根據學生好玩的心理特點,透過自己動手操作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意義。由於二年級學生年齡小,加上新學期剛剛開始,學生的精神不在狀態,課始我簡潔的匯入學習情境直奔主題,激發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慾望。這樣教學設計爲認識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礎,學生在愉悅的心情中提出自己的問題並且在解答的過程中自然且充分的感知求幾個相同加數的算式的特點。

2、經歷乘法概念的形成過程,努力建構數學模型。

本節課我從學生的基礎出發,放手讓學生主動地提出問題並用已有的方法解答問題。從3個2相加,到4個6相加,再到8個4相加……,這一系列的算式隨着加數的越來越多,學生逐步認識到像這樣的問題用加法來計算太麻煩了。親身體會到加法解決這類問題的侷限性,從而使乘法的出現水到渠成。並且在出示乘法算式之後則引導學生觀察對比加法和乘法算式,強調乘法中因數的含義,體會乘法和加法的關係,明確求幾個幾相加的時候用乘法非常簡便。

3、給學生一定的思維發展空間,培養創新精神。

我安排了學生自主探索加法的簡便寫法部分教學環節。學生積極投入,思維非常活躍,展開了奇思妙想。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大部分學生是用合併加數的方法,使原來的算式變得簡便短了。還有的學生想到用符號、用語言敘述、用乘法等方法表示。孩子們的想法是那麼的可貴,教師要保護他們的創造火花,激勵他們的學習熱情。學生只要能夠創造出簡單的表示方法,教師就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大力的表揚。

不足之處:

課堂的駕馭能力還有待提高。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一開始學生就說出了用乘法解決問題。因爲這個班的學生比較聰明,可能從各種渠道知道了乘法,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但對乘法的意義還不是真正理解。我沒有靈活的順着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說出想法。應該靈活的順學而導,在“導”上下功夫。所以今後我應該在備課時就精心的備學生,精心預測課堂上學生的各種情況,靈活處理課堂上的生成資源。

數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5

1、“以學生爲本”的教學理念還只停留在理論階段,沒有深入人心。

在教學設計中,能儘量體現“以學生爲本”的教學理念。比如用小棒擺你最喜歡的圖案、自己選一個數學問題解決等環節都爲學生提供了探究的時間和空間,提供了充分的活動與交流的機會。但是問題是在教學實踐中,仍然較多地考慮自己的教學設計,不能及時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思路。對於學生提出可以用乘法來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的方法置之不理,(當時一是怕中下生聽不懂,影響學習情緒,二是怕展開討論會影響教學時間)致使認識乘法的,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課堂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結構。

2、教學的放與收做得不理想。

學生擺小棒並列出許多相同加數的加法算式後,我沒有及時引導學生觀察算式的共同點,從而總結出相同加數,導致在後面講兩個因數的意義時很少學生回答準確,也不能準確列出乘法算式。就是在放開之後沒有及時作一個小結,把知識收籠到重點難點上來。第二個地方做得不好的是:在迴應課的開頭時,我讓學生看圖提數學問題後,沒有把很多的問題收籠到這節課的乘法問題上,使部分學生列出了加減算式。

3、教學難點把握不好。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識別相同加數,理解乘號前後兩個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而我在教學中只輕輕地點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確的乘法算式,影響了教學效果。

這一節課是認識乘法的起始課,使學生學習並運用乘法口訣的基礎,二年級的學生雖然在平時計算過程中經常見到幾個幾相加,卻並未真正的運用過。所以,這一節課就是培養學生認識到加法與乘法關係的一個過程,使學生加深了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學生們的掌握總體不錯,這節課使我認識到:信任學生,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自己去學會;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讓學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講的,讓學生自己去講。

數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6

在與小白鄉進行的教研活動中,我講了二年級的《乘法的初步認識》這一課,這是小學生第一次接觸有關乘法的知識,在新課的匯入時,我主要是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爲基礎,提問學生有關乘法你們瞭解哪些知識?學生從各個方面說,首先教師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做一個瞭解。其次爲揭示“相同加數”和“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意義爲新知識的學習作了鋪墊。巧妙設疑,創設情境,激發起學生求知的慾望。本節課教學中,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讓學生透過自己活動去探究生成。如新課階段,教師讓學生算一算每個圖形各用了幾根小棒,列出算式。這時,並不規定列加法算式,而是讓學生自由發揮,有的列出加法,有的列出乘法算式,然後透過對左右兩邊算式的觀察比較發現加數相同時可以改寫成乘法算式,加數不同時不能直接改寫成乘法。在學生動手操作的基礎上,認識乘法,建立乘法的概念。放手讓學生自己嘗試,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加法算式與乘法算式,表示的意義一樣,都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兩種算式的寫法與讀法不一樣。求幾個相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簡便在寫法與讀法上。透過觀察、比較和概括,達到初步認識乘法的目的,並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精心設計的練習,避免了集中練習對學生造成的疲勞感,特別是在課的末尾安排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5×2”的意義,將趣味性、創造性、思維性融爲一體,豐富了學生對乘法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由於給了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學生的情緒飽滿,參與面廣,思維活躍,學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主體地位,學習效果非常好。

本節課主要的問題是我沒有掌握好學生自學的時間,這個環節放的有點時間多了,導致後面的練習時間緊,這說明教師還是對學生的能力不是太瞭解,就這一點也希望和其他老師們共同探討研究一下。

數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7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理解了加法的意義,掌握了100以內加減法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是乘法學習的起始單元,是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也是進一步學習較複雜的乘法計算及應用的基礎。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初步認識理解乘法的意義,體會乘法與加法的關係。乘法源於加法,而加法分爲相同加數和不同加法相加兩種情況。讓學生體會到相同加數用乘法算式表示更簡便,從而產生乘法產生的必要性,理解其意義。

上課時,首先給出3幅圖:

(1)每組2個圓片,有5組;

(2)每袋有5顆星,有3帶;

(3)每盤3個蘋果,有4盤。

先讓學生說說圖意,數數有幾個幾,求一共有多少個?列出連加算式並進行計算後,及時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3個算式你有什麼發現?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小組討論,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體會這些加法算式的加數都相同,老師引導說出都是加數相同可以說成是相同加數,這些算式都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

當加數相同時,可以把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介紹方法:先找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數,再數有幾個相同加數,中間寫乘號。也可以先寫有幾個相同加數,再寫相同加數。改寫幾道算式後。老師說明:當加數相同時可以寫加法算式,也可以寫乘法算式。那要是100個2相加的和是多少?你寫加法算式還是乘法算式呢?爲什麼不寫加法算式呢?看來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使學生體會到乘法的必要性。

本節課首先出現了大量的同數連加,接着讓學生體會同數連加的特點,爲認識乘法產生的必要性做準備,使學生經歷了知識產生的過程和知識的自主建構過程。

其次,在引導學生進行相同加數求和的計算,遇到100個2相加是多少的問題,使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感受到多個相同加數相加的瑣碎性和乘法產生的必要性。

唯一的不足是,這節課忽視了一年級學生的注意力時間,再後面的教學中,還要多用小獎品刺激、鼓勵,讓學生的注意力更持久、更集中。

數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8

實踐新課標,用活新教材

1、實踐操作,初步感知

教學片段:

師:課件出示花,2朵2朵逐次出現。要求學生動手操作。

生:用手中的棋子擺一擺。

師:6個棋子,2個2個擺,要擺幾次?擺了幾個幾?

生:需要擺3次,擺了3個2。

師:還可以怎樣擺?

生:3個3個擺,擺2次。

反思:這一環節主要是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透過創設了一個動手操作的情境,使學生初步感知存在相同加數的數學問題,並在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分類,幫助學生在“做”中循序漸進地參與“相同加數”、“相同加數的個數”“幾個幾”等數學知識的“再創造”活動,體驗乘法的發生、發展、形成的動態過程,進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探索精神,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發展,爲學生理解乘法的含義做好鋪墊。

2、引導探究,瞭解乘法的意義

教學片段:

師:出示獅子頭。幾個2相加?

生:6個2相加。

師:請把連加算式寫成乘法算式。

生:寫乘法算式。

師:拍手遊戲,我拍了幾次?

生:寫乘法算式。

師:3×2怎樣拍手?

生:上臺拍手。

反思:教學不是一種告訴,而是要讓學生在實踐,體驗探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出現了乘法這種新的運算方法時,教師先讓學生嘗試寫乘法算式,然後再讓他們討論、交流,怎麼從加法算式改寫乘法算式,從中讓他們體會乘法的意義。再以不同形式的練習來讓學生了解乘法的意義,最後讓學生用上臺拍手來表示乘法的練習,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思維來理解乘法的意義。

值得審視的問題:

1、扶得多,學生自主不夠。

教學片段:

師:從2開始,2個2個數到10。

生:數數。

師:從3開始,3個3個數到18。

……

反思:教師牽着學生的鼻子走,學生主動不夠,倒不如設計一個“遊樂園”,小朋友在玩小火車、摩天輪……,讓學生自己說出有多少人在玩,師問:你是怎麼數的?學生可能會說我是2個2個地數,3個3個地數……這樣可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同時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感知相同加數相加的情況,在我們生活中處處存在,變被動爲主動。

2、乘法優越性,學生體驗不夠

教學片段:

師:把3+3+3+3+3+3+3=21改寫成2個乘法算式。

生:寫乘法算式。

師:比較兩種算式,哪種比較好?

反思:教師舉的例子數字太少,學生表面說加法不方便,是否真正體會了乘法的簡便呢?可以設計兩個環節讓學生體驗①編相同加數連加的算式。如:同桌一學生說15個3相加,另一學生說加法算式,一口氣說算式很累,甚至說不清;②寫相同加數的連加算式。書寫時,又實在太長。這樣,在說與寫的活動中,學生親身感受到相同加數連加用加法算式表示確實很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