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春望》教學設計(人教版七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春望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詩歌教學重在引導學生體味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和韻律美。在緩歌慢唱、密詠恬吟中感悟作者透過外在的客觀物象所表達出來的內在的思想情感,欣賞他們爲創設美好意境、抒發內心哀樂所運用的高度凝鍊的語言,把握詩的用韻、節拍、停頓,聲調的輕重緩急,字音的響沉強弱,語流的疾徐曲折,從而濡染心靈,陶冶性情,培養文學趣味。誦讀是教學詩歌的一種很好的方法。那種善於傾注強烈感情的誦讀既能讓我們體會“無地-沙鷗”的淒涼落魄;又能使我們回味蘇軾李白的豪放不羈……   

    初二學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維的能力,他們的知識儲備,生活閱歷都較以前大大改變。因此,在教學這首詩時,本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體能動作用和創新精神的原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透過各種形式的誦讀,體會詩中的愛國深情,培養他們品味語言鑑賞詩歌的能力,以期達到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 

二、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深入理解詩句,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⑵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透過各種形式的誦讀,發揮他們的主體能動性和創新精神。 

2.過程與方法 

⑴朗讀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特別是古詩詞。詩的節奏、韻律,所蘊含的感情內涵都要靠讀來感受體會,因此,朗讀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  

⑵自主合作、討論探究法:讓學生作爲學習的主體,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相互討論,主動質疑,以學促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反覆朗誦詩歌,領略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懷。 

三、學習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內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教學難點: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鑑賞詩歌的能力。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

      走進唐詩,就是走進一個神奇迷人的王國。那是一個人類精神之花全面盛開的季節。我們的大師從一張薄薄的書頁上站起來,沿着字裏行間向我們走來,一襲古裝,長髮飄飄,風姿萬千…… 

    用眼睛去讀,用心靈去讀,用人生去讀。永遠的唐詩,永遠也讀不盡…… 

二、關於杜甫和寫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756年詩人杜甫得知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後,不顧安危投奔唐肅宗而來,想要再有一番作爲,結果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安史叛軍擄至長安,過了半年多囚徒一樣的生活。這時的首都長安已被搶掠一空,滿目荒涼,而家人久別,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鳥語花香,草木茂盛,生機勃勃,但這隻能增加詩人的痛苦和傷感。詩人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感時恨別、憂國思親的五言律詩--《春望》。

三、如何學習詩歌?

第一招:多讀--讀出詩韻

1、讀準字音

2讀出重音和節奏

3讀出疑問

 第二招:多思--感悟詩意、品味詩情

四、合作探究

1、詩中常使用反襯手法,即以甲物之是來襯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開頭兩句就使用了這一手法,試作簡要分析。 

“國”是指都城,即長安--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其繁華熱鬧可以想見。但是,目前的長安,惟有山河存在,這不就意味着過去的繁華都城已被叛軍糟蹋殆盡,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嗎?春天來了,城裏到處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煙稀少才讓草木叢生嗎?

2、杜甫的《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課本註解爲:感傷國事,看到美麗的花兒都禁不住落淚;傷心離別,聽到婉轉的鳥鳴都害怕 。還有一種通行的解釋是:這是擬人寫法,意思是由於戰亂,都城破敗,彷彿花也因感嘆時事而落淚,鳥也因世間的離別而驚心。兩種解釋雖有區別,但精神是相通的。體會一下作者的感情,說說你的理解。 

五、中考連結

1、“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聯中,詩人用“抵萬金”來形容什麼?

形容家書的珍貴,表達了對妻子兒女的思念之情。

2、請展開想象,描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所展現的畫面,並揭示詩句的含義。

面對淪陷的山河,一位滿頭白髮的老人因焦慮憂愁不停地撓頭嘆息。老人昔日長長的頭髮如今紛紛斷落,已經短得無法梳髻插簪。詩句所描寫的這一細節,含蓄而深刻的表現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情懷。

六、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比較:

1、本詩寫了作者聽到勝利的消息後怎樣的心情?

   答:驚喜萬分,歸心似箭。

2、兩詩,雖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達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樣的。是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呢?

   答:憂國憂民,眷念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