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貓》(人教版七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德育點:認識不公正的待遇正是遭受不幸的根源,培養同情、憐愛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知識點:學習和了解作者記敘這三隻貓的異同之處。

   技能點:熟讀課文,理解作者抒發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體會作者抒發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注意細節描寫對刻畫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涵的深刻哲理

   【學法設計】整體感知--自讀理解--研習探究--體會運用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 匯入新課

   貓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種小動物。很多家庭因爲貓惹人喜愛而養它。我國著名作家鄭振鐸先生,他家也曾養過三隻小貓。從養這三隻小貓的過程中,他領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麼樣的哲理呢?今天,我們一起來休息鄭振鐸先生的散文《貓》。(板書課題、介紹作者)

   二、整體感知

   1.文章寫了幾隻貓?重點寫哪一隻?這同表達中心思想有什麼關係?

   --文章共寫了四隻貓,即自家餵養的三隻貓和偷吃芙蓉鳥的黑貓。着重寫了第三隻貓,其篇幅佔了三分之一有餘。第三隻貓是毫無來歷的,可以說是隻“野貓”,毛色不好看,模樣又很瘦,性情也不活潑,天生憂鬱,因此大家都不喜歡它,它在家中的地位很低,“我”也很討厭它。這些都給它最後的不幸結局埋下了伏筆。鳥被咬死後,我和家人都錯怪了它,以致於它兩個月後含冤死在鄰家的屋脊上。它的不幸遭遇使我的良心受到很大的譴責,使我認識到我和家人對它的不公正的待遇正是它遭受不幸的根源。透過這些敘述,小說揭示了生活中發生不幸的原因,告訴人們做人的道理,從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2.全文可以分爲幾個部分?找出有關起止段落,劃分課文的結構。

     --課文寫了三次養貓的故事,據此,文章可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一2):記敘了第一隻貓的故事:從隔壁要來的,花白的毛,活潑的習性,最終抑鬱而死。

   第二部分(3-14):記敘了第二隻貓的故事:母親帶回來的黃色的貓,過於活潑,終被一個過路人捉去。

   第三部分(15-34):記敘了第三隻貓的故事:在一個冬天的早晨自己來的,毛色難看,憂鬱不活潑,終含冤而死。

   三、 自讀檢查

   1.“我”根據什麼判定芙蓉鳥是這隻貓咬死的?

   --“我”判定這隻貓咬死了芙蓉鳥,是因爲芙蓉鳥死的樣子好像是什麼東西咬的,而找到這隻貓時它的嘴裏好像還在吃着什麼,尤其是在這之前它還多次跳上桌子對鳥籠凝望。

   2.假如養第二隻貓時也養了鳥,鳥也被咬死,“我”將怎樣想,怎樣做?

   --第二隻貓較第一隻更有趣,更活潑,更令人喜愛。假如此時也養了鳥,鳥也被咬死,源於對這隻貓的偏愛,“我”可能不會認爲是這隻可愛的貓咬死的,即使真是這隻貓咬死的,“我”大概也不會責罰它。這說明了人的主觀態度的不同,直接影響着對事情的處理方式。

   3.文章開頭一句話的作用是什麼?

   --文章開頭一句話總括全文,下文的三次養貓及其不同的結局均與這句話相呼應。

   4.“可憐這兩月來相伴的小侶”中“小侶”是什麼意思?

   --“小侶”就是“小伴侶”的意思,在20世紀20年代的作品常有 ,現已不用了。這反映了語言是在不斷演變的。同樣的情況本文中還有幾處,如“也不像別的小貓那樣喜歡頑遊”中的“頑遊”等,在閱讀課文或同時期的其他作家作品時應加以注意。

   四、課堂練習

   1、整理課文字詞,學會運用。

   2、思考文章的主題。

   3、熟讀全文,領悟文章內容,體會文章感情。

   

   第二課時

   

   一、 溫故知新

   1、聽寫詞語:污澀 慫恿 婢女 蜷伏 懲戒 悵然 詛罵 紅綾

   2、複述課文。

   二、研習課文

   1、 文章第一部分:第一隻貓的故事

   (1)作者從哪兩個時間段來寫貓的神態?

   --從“剛要來的時候”和“後來”兩個時間段來寫貓的神態。主要寫了貓的兩種神態:一是自身的形態,剛來時是花白的毛,很活潑,白雪球似的;而後來,光澤的毛也污澀了,毫無生意,懶惰鬱悶。二是逗着玩的形態,滾來滾去,撲過來搶,又撲過去搶,後來卻是不肯出來,不理會。

   (2)家裏人對這隻毛的態度怎樣?從哪些細節描寫可以看出來?

   --家裏人都很喜歡這隻貓。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根紅帶,或一根繩子,在它面前來回地拖搖着”,作者則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們,可以微笑着消耗過一二小時的光陰”“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鮮與快樂”。因爲小貓活潑可愛,一家人都很喜歡它。

   (3)這隻貓的結局怎樣?家裏人的態度是怎樣的?

   --這隻貓最終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的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東西”就已經埋下伏筆。對於這隻貓的“病死”,三妹“很難過”,“我”心裏也感着一縷的酸辛。

   2、 文章第二部分:第二隻貓的故事

   (1)第二隻貓的“更有趣、更活潑”,是從哪些方面來表現的?

   --從性情和本領等方面來表現。“園中亂跑”“不怕生人”“有時由樹上躍到牆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現它的性情;“會爬樹”“捉蝴蝶”“會捉鼠”,這是它的本領。

   (2)畫出文段中表現家裏的人對它的態度的詞句,體會家裏人對它的情感。

   --大家都非常喜歡這隻貓。主要詞句有“提心吊膽”“查問得好幾次”“笑着罵”“飯後的娛樂;是看它爬樹”等。

   (3)這隻貓的結局是怎麼樣的?大家持什麼感情?

   --這隻貓最終亡失了。對於這隻貓的“亡失”,三妹“很不高興”,作者也是“悵然”“憤恨”“咒罵”。

   (4) 家裏人對周家的丫頭,不知名的捉去貓的人所持的態度,說明了什麼?

   --家裏人責怪周家的丫頭,詛罵不知名的奪去小貓的人。“周家的丫頭”代表着事不關己、漠不關心的一類人,“不知名的奪去小貓的人”代表着不顧別人、自私自利的一類人。作者借第二隻貓的失蹤事件,表達了對那種不顧別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爲的譴責與鞭撻。

  3、文章第三部分:第三隻貓的故事

   (1)第三隻貓的“可厭”,是從哪些方面來描寫的?

   --是從形態和性情等方面來寫的。“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燒脫了好幾塊”“憂鬱”“懶惰”。

   (2)在寫第三隻貓的結局時,用了哪些詞語直接描寫“我”的思想感情?仔細體會這些詞語的含義。

   --作者用了“難過”一詞表達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對以前兩隻貓的亡失的感情,“難過”所表示的痛苦要強烈得多。因爲自己的武斷,冤枉了第三隻貓,我深感內疚和自責。越是內疚和自責,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強烈。

  三、精讀課文

   1、結合課後練習一,討論文章的主旨。

   --閱讀文學作品,允許有不同的理解,而且應該多側面的理解,從中吸取更多的思想營養。對於課文的主題,學生可以自由發表看法,不做統一答案。

   2、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採用這種敘述方式有什麼好處?

   --作品中虛構的“我”,是三隻貓的主人,他喜歡前兩隻貓,厭惡第三隻貓;他就是前兩隻的悲劇的目擊者,又是第三隻貓的悲劇製造者。這樣,作者可以極自然的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發作者的真情實感,揭示作品的主題思想,引起讀者共鳴,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

   3、體會:“自此,我家永不養貓”,這句話也是全文的結尾,它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什麼作用?

   --這句話在內容上是對全文的總結。“我”目睹了前兩隻貓的不幸後,又親自制造了第三隻貓的悲劇,深感內疚,爲了不再看到這樣的悲劇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養貓”。這句話與文章的開頭遙相呼應,在結構上形成了首尾呼應的特點。

  四、小結課文

   在這篇散文中,作者記敘了三隻貓的故事。同是寫貓,作者把三隻貓寫得各有特色,從貓的來歷、毛色、習性、結局等幾方面的不同來表現了作者對三隻貓的不同情感。對於前兩隻貓,作者着重表達了喜愛之情,而對於它們的或亡或失,作者又表達了內心的酸辛、悵然與憤恨之情。

     作者着重記敘了第三隻貓。它與前兩隻不同,首先在於它的出現,它是自己跑來的;其次在於它的習性,它並不討人喜歡,甚至令人討厭;最後在於它的結局,對於它的死亡,作者感到深深的歉疚。

   本文寫的是貓,作者卻是巧妙的借物抒情,曲折地表達了同情、憐愛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組織材料的特點是前後連貫、首尾呼應,文章在結構上嚴絲合縫,條理清晰。

 五、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聯繫二、四。

   2、寫寫自己喜愛的小動物,談談從中受到的某種生活啓示。

   

   【板書設計】

   

   貓

   鄭振鐸

   第一隻貓 花白的毛 活潑 病死 難過 酸辛

   第二隻貓 渾身黃色 更活潑你、有趣 亡失 很不高興 憤恨 詛咒

   第三隻貓 瘦 憂鬱 死於鄰家屋脊 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