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民俗文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滲透論文

論文1.81W

現行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蘊含着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這一資源進行有效的挖掘和利用,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文字,還能加深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瞭解程度,使學生在開拓視野、提升自身素養的同時,也成爲民俗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

民俗文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滲透論文

中國是一個有着悠久民俗文化的國家,《管子·正世》中記載:“古之慾正世調天下者,必先觀國政,料事務,察民俗,本治亂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後從事。”這裏的“民俗”即指民衆的生活、生產、風俗習慣等。“文化”是“人文化成”一詞的縮寫,出自《易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說文化一旦形成,便可“化人”。民俗文化,即是民間民衆的生活、生產、風俗習慣文化的統稱,這樣的文化還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語文教科書作爲人文教育的載體,其中蘊含着大量的民俗文化資源。透過瞭解這些民俗文化,可以使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並增強民族自豪感。那麼如何將民俗文化滲透到閱讀教學中,就成爲了語文教師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下文從“研究教材,樹立弘揚民俗文化意識”、“深入課文,挖掘民俗文化內涵”、“開發資源,推進民俗文化教育”三個方面來進行初步的探討。

一、研究教材,樹立弘揚民俗文化意識

2011年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教材編寫建議中提出:“教材要注重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革命傳統,有助於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感情。”[1]基於課標的要求,初中語文教材在選篇時就注重選擇一些蘊含着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的文章,比如我們較熟悉的《安塞腰鼓》、《雲南的歌會》、《端午的鴨蛋》等等。透過閱讀課文就能瞭解到陝西省的傳統民俗舞蹈、雲南歷史悠久的對歌習俗以及高郵端午的種種風俗。編輯者話語中也蘊含着一些民俗文化,比如《端午的鴨蛋》課下注釋中的“五毒”:說法不一,一說指蠍子、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種毒蟲;《吆喝》中的“大鼓”:民間曲藝的一種,用韻文說唱故事,以大鼓、板、三絃等伴奏。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民俗文化,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人教版初中語文課本中蘊含着如此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因此在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時首先需要教師研究教材,樹立弘揚民俗文化的意識。

例如在教學《雲南的歌會》這篇課文時,教師應先對整個單元做一個瞭解,本單元屬於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同處於這個單元的另外幾篇課文分別是《端午的鴨蛋》、《吆喝》、《春酒》、《俗世奇人》。這個單元介紹了端午的各種風俗習慣,農曆新年裏的風俗禁忌,還有“春酒”、“會酒”這一瀰漫着濃濃人情的習俗。學習此單元,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了解和關注各地民風民俗文化,開闊視野,增強民族自豪感。在進行教材分析時,教師應有意識地研究編輯者的話語,比如《雲南的歌會》這篇課文的文前導語是這樣說的:“在雲南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每逢集會或節日,人們聚集在一起,即興歌唱,互相問答,遊戲傳情。這種古老的歌會形式,蘊含着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自然引發了作者濃厚的興趣與由衷的讚賞。”透過研究編輯者話語,教師明瞭民俗文化也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就要有對這篇課文所蘊含的民俗文化進行弘揚的意識。

二、深入課文,挖掘民俗文化內涵

教師不僅在備課之時研究教材,樹立弘揚民俗文化的意識,還要在課堂教學中深入課文,挖掘民俗文化內涵,使學生充分感受文化魅力。下面是《雲南的歌會》一個教學片斷:

師:我們已經看過了大型原生態歌舞《雲南映象》了,那看過之後相信大家都被這位來自雲南的舞蹈藝術家那美輪美奐的舞姿征服了,如果你也來自美麗的雲南,現在需要你向大家展示雲南的民俗風情,那麼你會選擇這篇課文中哪一幅畫面來展示呢?

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老師引導學生討論要始終圍繞:哪一幅畫面最適合展示雲南的民俗風情以及選擇這幅畫面的理由。

(前面兩組彙報省略)

師:好的,接下來我們聽聽選擇第三幅畫面的小組理由又是什麼呢?

生1:“金滿鬥會”,場面盛大熱鬧,參與的.人較多。

生2:村寨傳歌不但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而且他們傳歌方式是由老一輩唱下一輩聽學,這樣一代一代往下傳,而且是整套整本往下傳,可見其具有悠久的歷史。

師:大家說的對,最後一個畫面寫出了“村寨傳歌”的空前盛況,參加傳歌的人絡繹不絕,有擺小攤賣酸泡梨的、城門邊挑水洗衣的、打鐵箍桶的工匠、小雜貨商店的管事,有鄉村土醫生和閹雞匠、趕馬女孩子,還有賣針線花樣的老太婆。這些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社會地位的人,都能參加到歌會中來,可見歌會已經深入雲南人的生活裏。雲南人民將它們廣泛傳唱,不斷繼承發揚,我們也不禁被雲南人民樂觀向上、熱愛生活以及對文化生生不息的傳承精神深深地感動。同時也希望同學們能夠下去查閱資料,看看我們的民族又有哪些民俗呢?下節課各小組來進行彙報。

在這個教學片斷的設計中,教師先讓學生分小組進行合作學習,找出他們認爲最合適的一幅可以充分展示雲南民俗風情的畫面。選擇第三幅畫面“金滿鬥會”的小組理由是場面盛大熱鬧而且參與的人數較多,他們不僅意識到這一盛大恢宏的場面是雲南歌會特有的傳統活動,還發現傳歌方式是由老一輩唱下一輩聽學,一代一代往下傳,而且還是整套整本往下傳,可見其具有悠久的歷史。學生不禁因雲南人民對文化生生不息的傳承精神而感動,由感動而隨之引起探索的興趣,之後透過課外查閱相關資料,瞭解我們的漢民族又有哪些民俗,從而完善自身知識結構,開闊視野。在課堂教學中深入文字並隨文學習,推進民俗文化教育,感受文化魅力,是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該關注到的。

三、開發資源,推進民俗文化教育

在教學中還可以開發一些恰當的圖文、音像資源來輔助教學。比如教師在授課時可以藉助一些掛圖、畫報給學生直觀地展示雲南少數民族的服飾、舞蹈等。教師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學生需要、音像資源情況,選擇合適的音像資料展示內容,比如可以給學生播放雲南民歌對唱的一些視頻,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創造適當的教學氛圍。

除此之外編入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的文學作品大部分都是以節選的方式編入,有些課文難免會“斷章取義”。因此在進行文字分析時要廣泛閱讀相關文學作品,分析作品創作背景和作者,這樣才能真正地把握“文字之志”和“作者之思”。[2]《雲南的歌會》選自《沈從文散文集》,原文的標題是《記憶中的雲南跑馬節》。透過查閱相關資料閱讀原文,還可以瞭解到雲南獨具地方性的跑馬節。當然在進行這篇課文的教學時,教師還應開發雲南民歌的一些相關資源,擴展學生的視野。雲南是我國少數民族的聚居地,在這裏民間歌會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他們透過歌唱來表達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來讚美勞動人民,來抒發節日的歡愉等等。而且對唱歌者沒有限制,從牙牙學語的孩童到耄耋之年的老人,以及來自各行各業的勞動者都可參與,而且一個高明的歌手在本民族中是很受尊敬的。雲南的民歌不僅備受本族人民的喜愛和推崇,而且對民族文學藝術的發展也有一定的意義。她不僅孕育了少數民族戲曲、曲藝音樂的形成,同時也爲戲曲說唱藝術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在立足教材的基礎上,教師善於開發課內外相關資源,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可以促使學生深入理解文字,而且也有利於對民俗文化教育的推進。

總之,語文教學是民俗文化傳承最重要的形式和最有效的途徑。促進優秀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不僅是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要求,也是語文教學必不可少的內容,對於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有重要意義。語文教師應積極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民俗文化,傳播民俗文化,以使學生加深對民族文化的瞭解,更好地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2]張娟.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資源及其教學策略[D].長沙:湖南師範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