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小學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的滲透論文

論文5.86K

一、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突出人文主題

小學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的滲透論文

1、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語文教材是學生的精神與態度形成的重要載體,小學語文教學應該充分利用教材資源,促使小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理念,啓發學生對生命、社會進行深入地思索。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在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等傳統目標加以關注的同時,應該真正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放在突出位置。例如人教版五年級《我有一個強大的祖國》中,教師應該在講授課文前,讓學生自主閱讀古今中外關於祖國、民族的文章,透過多種方式瞭解偉人和名人的愛國故事,體會個人的成長離不開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樹立對中國與中華民族的熱愛之情,樹立爲國家繁榮與民族振興奮鬥的遠大志向。課堂上學生再閱讀這篇《我有一個強大的祖國》時,情感與價值取向都自然勃發,促進學生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

2、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素質教育提出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目標,我國的審美教育與西方比相對落後。美育能促進人的感性思維活躍,使人的創造力和生命力更加活躍。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捕捉教材中蘊含的情感,能透過調動教材中的情感使學生產生共鳴,從而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力、鑑賞力、創造力。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注重教學雙邊活動中的學生的審美體驗。首先要培養學生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即讓學生透過閱讀,學會欣賞語文學科的語言藝術,從語言文字的描述中,感受到文學作品中的自然山川秀美、社會和諧之美、人類心靈與創造之美,等等。其次要培養學生深層次的審美能力,讓學生學會用靈魂去感受美、接受美、創造美,即能用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去概括和分析教材中表達的意境和思想,能自己書寫和表達美好的事物,進行文學創作,用自己的行爲在生活中詮釋和實現美的價值。例如人教版《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中,可以設計問題,讓學生體會:生活中是否有這樣的美的行爲?

3、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

小學語文教材還呈現了多姿多彩的人格教育素材,爲我們培養小學生健全人格搭建了平臺。例如小學五年級《釣魚的啓示》《落花生》等文章,教師應該在語文訓練和講授各環節中,進行良好人格的潛移默化教育,讓學生在心靈的震撼和啓迪中,學會更好地做人、做事,能更加誠實、進取,主動學習高尚的精神和思想,成爲有獨立和健全人格的新一代人才。

4、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

語文教材以其豐富、廣博的題材,成爲人性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最重要課程資源。語文教師必須尊重學生個體的獨特性,能改變傳統的一刀切式的教學方法,能尊重學生的人格、愛好、興趣、性格等,能辯證分析學生的個性,善於抓住學生的閃光點,鼓勵學生多方面發展自己。例如有的學生愛好寫作,有的學生善於朗誦,有的學生閱讀廣泛,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學生,有利於在備課時做合理安排。教師應該多設計開放性問題,讓學生運用多種思維和從不同角度去思考,鍛鍊學生髮表自己的觀點,形成個性化的教育目標。

二、在教學活動中貫徹人文精神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內涵。

①感悟教材單元滲透的人文元素。小學語文教學以組爲主題,收錄了相關文章,對學生進行抒情、寫景、敘事等描寫。例如四年級下冊第五組安排了《觸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花的勇氣》四篇文章,以“熱愛生命”爲主題,探討了生命的美好、堅韌、尊嚴、意義、價值,讓學生加深對生命意義的理解,更加熱愛和珍惜生命,懂得對社會與他人的付出是人的真正價值所在。在這一組的《語文園地》中,教材安排了對生命的感悟與非典中的感人故事,對小學生的生命體驗進行昇華,增強小學生對生命與人生價值的正確認識。教師必須善於挖掘和利用教材中蘊含的一切人文因素,才能在教學中體現文化的厚度。

②感悟教材人物體現的人文精神。對小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不能靠講大道理,應該利用教材中的人物進行深入分析,從而進行人文精神體驗。《慈母情深》是四年級語文課文,“母親”爲作者買書的形象塑造,體現了母愛的偉大;作者爲母親買罐頭的細節,體現了兒子對母親的理解和心疼,從而讓學生感受到了慈母的情深與兒子的'懂事。教師可以透過對教材細節的分析,引領學生從母親的外貌、動作、神態等進行品讀,聯繫父親已經過世的背景,感受到母愛的偉大。教師應該進一步對學生展開啓發:你的母親是如何爲你的成長付出的?學生會將自己母親日常的關愛與母子之間的愛心故事回憶起來,進行母愛的體會和表達,從而實現了情感教育的昇華。教師再進一步引導:你將如何做,才能回報母親的一片深情呢?學生會展開思考與探討,進行心靈的對話與自我拷問,從而達到了人文教育的目的,使語文課堂充滿了人性美與人文情懷。

2、打造人文情境,激活學生的情感。

兒童的感性認識比較豐富,更善於在形象、直觀的場景中進行情感的抒發與思考。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學習新課改理念,進行教學方法的不斷更新,充分利用情境化教學,打造良好氛圍,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將學生帶到與教材適合的特定情境中去,從而調動學生的情感與體驗,進行人文精神的自然滲透。情境法可以透過多種方式創設:音樂渲染、表演、語言描述情境、多媒體影片、遊戲,等等。例如詩歌都可以用音樂作爲背景,《開國大典》《長征》《老人與海》等可以用電影創設情境。教師要注意讓教學手段圍繞教學的人文目標實現有效互動,避免爲了熱鬧而活動,應注重教學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機統一。

三、在迴歸生活中體現人文關懷

教學素材和課程都爲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爲了學生更好地適應生活與社會,學生正確觀察和評價生活中發生的事物和現象,教師負有引導和點撥的使命。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對於教材內容相關的社會與自然、人文現象進行拓展和深化,指導學生學會細心觀察生活,熱愛自然,透過帶領學生野遊、參觀等實踐活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對人文素養的體驗。例如在講授了《觸摸春天》課文後教師可以帶領小學生到公園或者郊外,呼吸新鮮空氣,學着教材中的情境閉着眼睛感受綠地、觸摸小草,體驗生命的勃勃生機,珍惜大好時光,更加熱愛故鄉和祖國。此外,還要鼓勵學生多進行課文閱讀,多參加課外活動,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爲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的增強奠定文化與實踐基礎。小學語文教學的人文滲透是一個具有廣闊挖掘空間的教育與科研課題,需要我們廣大語文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摸索,依託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不斷進行教學目標與方法的合理調整,認真分析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素材,結合語文學科教育的任務,將人文精神的培養自然貫徹到課堂中,促進小學生的審美精神與個性發展,提高人文素養與綜合能力,爲我國基礎教育做出應有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