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學生管理中人文教育的滲透論文

論文1.41W

一、學生管理要堅持以人爲本的原則

學生管理中人文教育的滲透論文

(一)管理工作要以學生爲主體

高校的管理工作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切管理工作都要以學生爲核心,都要以促進學生髮展爲目的。要把學生作爲管理的主體,注意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在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教育中不斷增強自律性,從而發揮其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爲學校的主人。進一步強化以學生爲主體的觀念,防止學生成爲“僞主體”的現象發生。

(二)樹立服務觀念,爲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

高校教師和管理人員都要樹立良好的服務觀念,要把學生當成顧客一樣來對待,無論是教育活動還是對學生的管理工作都是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發展。管理工作的最終目的不是維持校園秩序,不是限制學生的行爲,而是要不斷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在管理工作中滲透人文教育,能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自律意識,爲學生將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管理不是爲了約束,不能一味強硬,而是爲了給學生營造更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二、建立體現人文關懷的高校學生管理制度

(一)管理制度的建立應當尊重學生的自由發展空間

高校校園不是勞教所,其要提供給學生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只有自由的人,才能談發展,才能談創造。如果學生沒有一個足夠廣闊的空間去施展,再好的才華也會被埋沒。因此,建立具有人文關懷的高校管理制度,是保障學生自由發展空間的基本前提。高校教育是學生一生中接受學校教育的最後階段,在這段時間中,學生不僅要積累足夠的知識和學習技能,更重要的是修煉自身,培養獨有的能力和魅力,爲自己將來的社會生活打下更爲堅實的基礎。所以,每一個學生都應當擁有屬於自己自由發展的空間,學校管理制度的建立必須考慮學生自由發展空間的留存。

(二)管理制度的實施以學生的自我管理爲主

大學生都是有理想和抱負的新時期人才,他們不會被動地接受學校教育,更多的是根據自己的認識去發展自我,汲取教育中的營養。只有大學生本身最瞭解自己的需求,他們在每一項活動中都會進行一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學校更多的是開展引導工作。高校的管理者要充分認識到大學生的這一特性,在管理過程中更多地激發大學生的生活熱情和內心良知,帶動他們的參與熱情,使被動的管理變成主動的自我約束,以學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實現管理目標,提升管理效果。

(三)管理制度的建設要有利於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

建立能夠體現人文關懷的學生管理制度,就必須重視對學生合法權益的保護,即使在學生對自己合法權利不瞭解的情況下也要積極進行維護,杜絕高校內一切侵權行爲。目前高校的管理制度過於生硬,充滿了各種各樣的“不準”和“不許”。而且學生管理工作大都以對學生的處罰爲主,輕則留校察看、記過處分,重則勒令退學、開除學籍,對學生的合法權益做出了這樣或者那樣的限制,有些規定甚至是和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相悖。此外,學校管理制度的執行程序存在着一些問題,程序方面有着很多的不規範,有些地方甚至是空白,途徑也是十分匱乏。所以,要建立有人文關懷的學生管理制度,就必須在實體和程序上加以規範,更多地去完善學生救濟制度。在實體上,高校作爲一個特殊的行政主體,在行使剝奪和限制學生受教育權這一權利時,應該依據明確的法律文獻,明確地指出其事由、範圍與效力,絕對不能根據學校內部的規範性檔案肆意處理,在涉及學校和學生之間的法律權利糾紛時,不能對雙方的法律權利和義務隨意配置。在制定設計學生重大利益的校內規範性檔案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參與權和監督權,採取聽證和座談等方式廣泛地徵集學生的意見,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對學生正確的意見要積極地接受。在程序上,高校在行使對學生的管理權時,必須依照合法的程序正確地行使權力,保證學生的程序性權利。高校對學生的管理權屬於行政性權利,在行使時必須依照法定的程序。當做出影響學生利益的處理時,必須事先通知當事學生,聽取學生陳述,給予學生申辯的權利。在事情影響比較大時,涉及的利益比較多時,應當舉行聽證會,讓學生代表參與到事件的處理程序中來,給予學生充分的、平等的表達意見的機會,以此更好地疏導不滿與矛盾。高校在學生管理工作中應遵守法律程序,這是對學生和國家法律的尊重,是保護學生合法權益的體現,也是人文關懷的體現。在救濟制度上,要想更好地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就必須完善學生權利的救濟制度。救濟和權力是相對的,沒有救濟就沒有權利,沒有權利也就沒有救濟。對學生合法權益的保護,不僅體現在防範學生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上,還體現在學生權利的救濟方面。在建設學生管理制度的過程中,必須注意學生投訴機構的建立,重視學生的合理申訴,切實保證學生的合法權益。

三、重視學生行爲的非理性因素,實行人性化管理

所謂“實行人性化管理”,就是在管理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嚴格的規章制度在管理工作中的規範作用和嚴格的要求作用等理性因素;還要重視人的非理性因素,也就是情感、意識、責任心等內容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潛意識中存在的自尊、自信、自控意識,幫助他們管理自身,透過學生羣體的共識,充分發揮學生自身在管理工作中的主觀能動性,有目的、有方向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大學生有着強烈的自我意識,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和尊重。所以高校在制定管理制度時要注意大學生的心理特點,適當地調整管理手段,轉變傳統的理性管理方式,更多地偏向人性化管理方式。透過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激發他們自我控制和自律意識,以更多的引導代替硬性的規定,用情感交流來感化學生,從而提高管理工作的實效。由於非理性因素對人的行爲有着很大的影響,所以重視非理性因素的管理方式往往能夠收到更好的效果。理性因素對人的影響是直接的,以獎勵和懲罰等最淺薄的層面爲基礎,其效果也是短暫的,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是對人性的一種無視,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和牴觸情緒。非理性因素是以對人的心理和感情的影響爲基礎的,雖然不能像理性因素那樣立竿見影,但是其過程是間接的,是潛移默化的,不僅效果好,而且不會引起反抗情緒。理性管理手段,在規範教學秩序,保障學校治安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理性管理並不是適合於任何環境,只有將理性管理和非理性管理結合起來,才能將被動的約束變爲主動的自律。

四、學校文化建設滲透人文精神

學校的文化建設中要注意人文精神的滲透,在學校的精神文明建設中要體現人文特徵,高校文化的建設不僅要順應時代的要求,還應當適應教育發展的要求和學生髮展的要求。學校文化建設的目的,就是要透過校園文化的形式,將人文精神慢慢地滲透到學生生活的點點滴滴,感召和激勵學生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讓人文精神內化到學生的精神世界中去。人文精神不像高校的規範文件,不是說有就有的。人文精神源於高校的文化實踐活動,來自於師長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從學生的文化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的。它不是學校的條幅標語,不是學校的宣傳板報,不是教授的講座。嚴格地講,人文精神不存在於任何學校精神文化中,它只存在於老師和學生的一言一行中,是人們人性化的行爲方式。人文精神是學生對生活的感悟,是學生體會到的同學之間、老師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心相互幫助,是學校對學生權益的悉心維護,是學校對學生的愛護和關懷,是學校處處爲學生着想的良好作爲。有些高校喜歡總結所謂的“校風”“校訓”,或者是“學風”“班風”,將這些“風”用大紅字刷在學校的牆上,供全體師生瞻仰,或者乾脆弄一塊巨大的石頭,刷上大紅字放在學校的大門口,讓過往的社會大衆也能被“風”吹一下。其實僅是這樣的做法收效甚微。學校的人文精神建設必須從思想上起步,以物質建設爲基礎,以保障學生權益爲方向,切實地爲學生服務,把學生當作真正的校園主人翁。只有這樣,人文精神才能得到發揚。人文精神才能逐漸深入到學校的管理工作中去,這樣,人文教育的價值才能夠得以體現。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在整個學校管理中佔有很大的比重,這不僅影響着學校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和各種活動的開展,還影響着高校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因此,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以及人文精神必須得到提升。當前,我國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太過僵硬,主要是以老師爲中心,針對學生的硬性管理,缺乏必要的人性化內容,不僅讓學生容易產生反感的情緒,而且管理的效果也不理想。在新的發展形勢下,高校必須本着以人爲本的原則,更加註重管理制度中的人文關懷,在學校的精神文明建設中不斷進行人文精神的滲透,從而實現學校管理工作的人性化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