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空間與圖形教學設計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空間與圖形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空間與圖形教學設計

空間與圖形教學設計1

記得陶行知先生曾說這樣一句話: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主題研修活動個人總結範文 怎樣實現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從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中,我們不難看出,課堂提問作爲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它是幫助學生開啓心智,促進學生思維的催化劑。所以恰當、準確、有效的課堂提問一定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更好的提高課堂四十分鐘的效率。

透過這學期“空間與圖形教學設計中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爲主題的教研活動,再加上自己親自在磨課中,讓我體會頗多,具體如下:

一、要深入研究,吃透教材。

我們拿到一冊教材或一節課時,首先要通讀教材,弄清這個內容的來龍去脈,它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分別是什麼,如果在這節課中把握好它們。只有這樣,我們在備課時才能高屋建瓴,成竹在胸,在教學中也能得心應手。所以我認爲:要更好地設計課堂問題,首先要吃透教材,這樣設計的各個環節或其中的問題就不會遊離在學生的學習之外。

二、抓住提問點,精心設計

當然除了認真鑽研教材之外,我們還要充分地考慮學生,思考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到底在什麼地方,這樣在備課時我們只要把問題設計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讓學生能跳一跳就摘到。如:在教學《四邊形的認識》一課時,一開始讓學生用小棒搭四邊形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請用你手中的小棒來搭一個四邊形,並與組內的比一比,說一說自己的四邊形與組內其他同學的有什麼異同?後來透過嘗試後,發現學生有點不知所措,經過同組教師的討論與自己的反思後,讓我對它有了進一步地認識。在這二次上課時,我把這個環節分散了,先讓學生說說長方形、正方形的特點,再讓學生來搭四邊形,在設計的問題上也進行了改變:1、請你用手中的小棒來搭一個四邊形,觀察自己四邊形的角和邊,說說你有什麼發現?2、與你組內的四邊形進行比較,說說你又發現了什麼?並與組內的同學進行交流,工作總結《主題研修活動個人總結範文 怎樣實現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從這裏我們可以發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將學生從未知區領入到已知區,爲學生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同時也能更好的發揮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而這就是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了解教材,瞭解學生,重視學生的認知基礎,使教學活動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您現在閱覽的是工作總結網謝謝您的支援和鼓勵!!!

三、引導學生,學會提出疑問,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一個經過精心設計,恰當而富有吸引力的問題,往往能撥動全班學生的思維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尋味,甚至波瀾起伏的動人之曲。但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敢問”、“會問”、“善問”。學會質疑的學生一定是對知識進行了消化,所以學生自己經過深思後提出的問題,對於他們來說比解決問題更有價值。而這種能力的培養,並不是一蹴而成的,是要靠我們在平時的課堂中不斷地增嘗試,時間一長學生就會把這種思考變成自覺的行爲。例如: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在學生回答完後,再上“你對他的意見有什麼看法嗎?”、“你同意他的意見嗎”、“你還有什麼補充的嗎”、“你聽懂了嗎”等等之類的問題,讓學生在聽別人的同時,去學會思考,培養學生敢於發問的精神,更有效地活躍學生的思維。

課堂環境的隨時變化,使實際的課堂提問活動表現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敏性,教師只有從根本上形成對課堂提問的正確觀念,才能在實踐中發揮課堂提問的靈活性與有效性,讓課堂風生水起!

空間與圖形教學設計2

一、創設情景

我們一起變魔術。在這個正方體的盒子裏有一些小東西猜一猜有可能是什麼?請同學到前面摸出物品,說說是什麼放在桌子上。

〖環節意圖變魔術對於學生來說很有趣,同時充滿了神祕感,有利於引起學生的注意。學生有強烈的學習願望纔會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極高的興趣,纔有可能積極思考問題。活躍的課堂氣氛爲整節課做了情感上的準備。

二、揭示課題

1、觀察桌子上的物品,師:桌子上的東西很多,怎樣才能清楚的知道都有些什麼物品呢?(學生經過思考回答把物品分類,並說說是怎樣想的。)教師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採用不同的方法分類。多種方法比較後學生找到了最恰當的分法。

〖環節意圖 在觀察之前,要給學生提出明確而又具體的目的、任務和要求。透過觀察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把新舊知識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觀察的角度不同會有不同的分類方法。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中得到感性上的認識,讓學生透過自己動手去感受圖形之間的不同。教師鼓勵學生自圓其說不人云亦云。

2、引出新課 《空間與圖形》

個別學生已經能說出圖形的名稱,老師要給予肯定。

〖環節意圖出示彩色的圖形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力。

三、鞏固新知

1、動手分自己帶的物品。

要求:仔細觀察物體的外形。邊摸邊說是什麼圖形。

〖環節意圖自己帶的物品都來自於我們的生活。進一步體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也是對先前知識的複習鞏固。透過動手觸摸物體,讓學生的多種感官綜合在一起發揮作用。

(教師在巡視過程中發現: 這種特殊的長方體學生分辨不清楚。)

2、出示:長方體,說說是什麼圖形?

〖環節意圖老師先不給出正確答案,而是讓學生充分說出自己的想法。經過爭論學生動腦思考,老師在透過實驗驗證會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3、實驗驗證:左邊三組閉上眼睛,右邊三組觀察。出示長方體和正方體,把它們放在桌子上,分別放倒。讓左邊三組同學睜開眼睛,問他們長方體和正方體和剛纔相比有什麼不同?左邊三組同學說:長方體倒了,正方體沒有變化。再問右邊三組的同學是不是這樣。右邊三組同學爭着說:不是這樣!正方形也倒了。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學會了知識。

〖環節意圖從學生分類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正好體現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從生活中來的思想。 這也是培養學生有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透過對比觀察等手段讓學生自己找到它們的不同讓他們在學習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久而久之,他們會對學習產生很濃厚的興趣。

四、鞏固複習(遊戲)

1、創設情景: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好朋友嘟嘟。它邀請大家參加闖關大行動這個節目。順利透過三關的同學會有小禮物。

〖環節意圖可愛的小猴子能激發孩子們關心保護小動物的熱情。21世紀教材非常重視學生的發展,以此作爲向學生滲透人與小動物和諧相處的良好契機。好勝心強是兒童的天性,老師抓住兒童這個特點採用多種形式的練習題吸引他們的注意。讓所有的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

1、 第一關 知識小屋:先觀察再分類。

〖環節意圖老師利用課件的直觀性形象性爲教學服務。老師先操作然後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一方面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對於順利過關的學生予以表揚。

2、第二關 組合變變變:

提出要求:小組合作先用8個小正方體擺一個大長方體,看那個小組擺的最多。再用10個小正方體擺不同的長方體。在學生操作的基礎上老師用課件演示。

〖環節意圖一方面,小組合作有利於學生學會與人交往;另一方面學生在交流討論的過程中能從其他同學那裏獲得更多的資訊。在小組內把所有的智慧集中在一起,更有利發散學生的思維。小組的成功往往更能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用10個小正方體擺不同的長方體,開放式的練習目的是發散學生的思維。學生的思維很活躍,有的方法比老師要多,老師及時鼓勵保護好他們的學習熱情。

4、第三關:智力大比拼 學生閉上眼睛老師擺圖形(比較難的)看一看說說圖形是由幾塊兒小正方體組成的。簡單說明理由。

〖環節意圖閉上眼睛增加神祕感,同時也是爲了增加難度更好的教學。

五、聯繫生活實際

在生活中到處可見這幾個好朋友你能說說嗎?舉例。

〖環節意圖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聯繫生活實際,學以致用。

六、點題小結

這節課是如何體現讓學生參與、探索、感受數學的呢?主要有以下三點。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是學生主動探索的前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所學習的知識感興趣,就會自覺自願的參與到學習中去,從而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根據小學一年級學生好奇心強,喜歡新鮮事物的特點,我十分重視創設情景、激發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愉快、主動的探索知識、參與到學習中來。只有讓學生活起來、動起來,才能爲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機會留給學生自主探索參與的空間。本節課在教學設計時本着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原則做到了前後呼應。

如:創設情景這一環節中,老師讓學生自己摸出物品,既聯繫了生活實際又感到有趣。把抽象的圖形和生活有機的聯繫在一起,透過自己動手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讓學生感到學習是很有趣的可以解決生活中的難題。

2、多種感官協調發展,是學生主動探究的關鍵。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時參與的感官越多,越能充分發揮大腦左右半球的協同功能,思維活動的效率高,學習的效果就越好。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一規律,多爲學生提供實踐操作的機會。在教學中,利用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能動性,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爲活生生的動作,從感受中獲得正確認知。

如:多種

感官協調發展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都有體現。摸自己帶的物品;在組合變變變這一環節中體現的最明顯。用8個小正方體擺大長方體、用10個小正方體擺不同的長方體等。在學生的實踐操作過程中,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3、設計開放式練習,啓發思考,是學生主動探索的良機。

北京市21世紀教材非常重視對學生素質的培養。重視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老師設計練習時必須創設活潑的課堂氛圍,注重學生思維的激勵,進行開放式練習。要多與學生做情感上的交流,即使學生的回答錯誤,教師也要給予鼓勵性的評價,使學生真正感到師生間的平等、民主與合作。想方設法使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上敢說、敢問,誘導學生多方面探討,多方式表達,形成廣闊的思維空間,提供靈活的思路選擇餘地,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如:用8個小正方體擺大長方體、用10個小正方體擺不同的長方體等。老師設計開放性的練習,學生的思維不受定勢的影響。透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一起探索、交流。學生的思維活躍了,開闊了,也輕鬆的學會了。

如果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探索參與數學的意識增強了,在學習中主動性、積極性、自覺性、能動性有所提高。既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又掌握了學習的能力。這是老師長期不懈努力的結果。我願意爲學生未來的'成長髮展做一點貢獻。

空間與圖形教學設計3

空間與圖形

一、平面圖形的認識和計算

(一)線

線段:用直尺把兩點連接起來就得到一條線段。

線段的長就是這兩點間的距離。

平行線:在一個平面內永不相交的兩條直線

直線:把線段的兩端無限延

長可以得到一條直線垂線: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這兩條直線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條直線叫另一條直線的垂線

射線:把線段的一端無限延長可以得到一條射線

(二)角:從一點引出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

銳角:小於90度的角直角:等於90度的角

角鈍角:大於90度而小於180度的角平角:180度角

周角:360度角

(三)平面圖形

1、三角形:由三條線段首尾相互連接圍成的圖形

銳角三角形:三個角都是銳角

按角分直角三角形:有一個角是直角

鈍角三角形:有一個角是鈍角

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兩條邊相等

按邊分等邊三角形:三條邊相等

任意三角形:三條邊都不相等

2、四邊形:由四條線段首尾依次連接圍成的封閉圖形。

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

四邊形直角梯形

梯形

等腰梯形

3、特徵及周長、面積計算公式:

名稱圖形字母意義特徵周長面積公式

正方形a

a-邊長四條邊都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C=4a

S=a

長方形b

aa-長

b-寬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C=2(a+b)

S=ab

平行四邊形h

aa-底

h-高兩組對邊分別平行且相等S=ah

三角形h

aa-底

h-高有三條邊,三個角,內角的和180度S=ah÷2

梯形a

h

ba-上底

b-下底

h-高只有一組對邊平行S=(a+b)h÷2

圓d

rd-直徑

r-半徑同圓內半徑相等,直徑相等,直徑是半徑的2倍C=πd=2πr

S=πr

二、立體圖形的認識和計算

1、長方體與正方體特徵的區別與聯繫

特徵

名稱相同點不同點

面棱頂點面的特點棱長

長方體

6個12個8

個6個面一般都是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每組互相平行的4條棱相等

正方體

6個12個8

個6個面都是相等的正方形12條棱都相等

2、圓柱、圓錐的特徵

名稱圖形特徵

上、下底面是面積相等的圓,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側面沿高展開是長方形(正方形)。有無數條高

底面是圓形,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叫做高。只有一條高。

3、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和體積的計算公式

名稱圖形字母意義表面積s、體積v

正方體

a-棱長S=6a

V=a

長方體

a-長b-寬

h-高S=(ab+ah+bh)x2

V=abh

圓柱體

r-底面半徑

h-高

c-底面周長S側=ch=2πrh

S表=S側+2S底面

V=sh=πrh

圓錐體

r-底面半徑

h-高V=sh÷3

=πrh÷3

統計與概率

單式統計表

統計表複式統計表

百分數統計表

統計表包括:總標題、縱欄標題、橫欄標題、數據資料欄、數量單位、製表日期

條形統計圖

統計圖折線統計圖

扇形統計圖

統計圖的製法與特點

製法特點

條形

統計圖1、整理數據,畫出橫、縱軸,單位長度表示一定的數量2、根據數量多少畫直條

3、寫名稱、製表日期、圖例很容易看出數量的多少

折線

統計圖1、整理數據,畫出橫、縱軸,單位長度表示一定的數量

2、根據數量多少描點,再把各點用線段順次連接起來。

空間與圖形教學設計4

一、教材分析

【複習內容】

教科書第12冊105頁“整理與反思”和105~106頁“練習與實踐”1~6題。

【知識要點】

1、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體的表面積的意義。

2、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3、物體的體積和物體的容積的意義。

體積: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

容積:容器所能容納的物體的體積。

4、物體的體積和物體的容積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5、體積和容積單位及其相鄰單位之間的進率。

6、計量單位換算的方法。

7、幾何體表面積的實際問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幾何體的特徵,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加深對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體的表面積的意義的認識,明確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體的表面積的計算公式及其推導過程,體會公式推導過程中的教學方法。

2、運用分析、比較等方法,理解體積和容積的聯繫和區別,弄清相鄰計量單位之間的進率,掌握計量單位換算的方法,促進學生知識系統的形成。

3、運用立體圖形表面積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創新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教學建議

課本作爲濃縮大量前學知識和經驗的載體,正是構成學生學會探究與創造的載體。因此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爲主體,透過自主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各抒己見,取長補短,相互啓發,共同完善。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適度、適當地加以點撥引導,扶放結合,有意識地進行歸類整理,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才能促進學生知識系統的形成,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本節課主要完成“練習與實踐”的1~6題。

第1~2題:主要練習體積(容積)單位的選擇和換算,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面積、體積、容積的聯繫和區別,鞏固有關體積和(容積)實際大小的表象,掌握體積(容積)單位換算的基本思考方法。教學中,第1題可以讓學生先自己填一填,彙報交流,說說思考的過程。教師相機引導,讓學生用體積(容積)單位描述自己身邊或熟悉的其他一些事物的體積或容積,進一步加深對相關體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認識。第2題,可以採用板演與齊練同時進行,再交流總結不同體積(容積)單位進行換算的方法。

第3題:讓學生根據已知條件分別求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的表面積,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基本方法。提醒學生努力做到:一要在頭腦中重現有關幾何體的形狀;二要注意有序思考。

第4~6題:解決有關表面積的實際問題,不僅需要學生靈活運用有關幾何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而且需要學生具有相關的生活經驗和空間觀念,有利於學生在此過程中加深對錶面積計算方法的理解,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所以先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想清楚需要計算長方體、圓柱的哪幾個面或哪一個面,明確後嚴謹地列式計算。

三、知識鏈結

1、認識容積單位(教科書四年級下冊P16)

2、長方體的表面積(教科書六年級上冊P15例4)

3、表面積的實際應用(教科書六年級上冊P16例5)

4、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教科書六年級下冊P21例2)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表面積計算

1、複習表面積的童義。

提問:什麼是立體圖形的表面積?拿出立體圖形的教具,觀察這些形體,一邊用手摸一邊說出每個形體的表面積包括哪幾部分的面積。提問?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是哪些面面積的和?圓柱體表面積是哪些面面積的和?

2、複習圓柱的側面積。

圓柱的側面展開是什麼形狀?側面展開的長方形的長、寬與圓柱有什麼聯繫?圓柱的側面積怎樣算?

3、歸納表面積計算方法。

請同學們根據立體圖形的表面積是圍成立體圖形所有面的面積的和這個意義,用字母表示出計算每個圖形表面積的方法。指名學生依次口答歸納出的表面積計算方法,老師在黑板上板書出來,並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4、引導思考圓柱表面積有沒有其它計算方法?結合圓柱表面展開圖和圓的面積推導過程,學習小組展開討論。

教師概括:表面積等於底面周長乘高與半徑的和。

5、做“練習與實踐”第3題。

指名三人板演,其餘學生在練習本上列出三道題的算式。集體訂正,讓學生說明每一步求的什麼。

(二)複習體積(容積)知識

1、複習體積(容積)的意義。

提問:什麼是物體的體積?什麼是物體的容積?體積和容積之間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小結:物體的體積就是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物體的容積就是容器所能容納的物體的體積。弄清所有的物體都有體積,但並不是所有的物體都有容積。

2、複習體積(容積單位)。

提問:常用的體積(容積)單位有哪些?(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

讓學生用結合實際生活比畫出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師:你能說一說相鄰單位之間的進率嗎?

3、完成“練習與實踐”1~2兩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校對,小老師批閱。

教師說明單位換算的方法:在名數換算時,要先看是進階單位換算成低級單位,還是低級單位換算成進階單位,再想這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然後用相應的方法求出結果。

三、綜合練習

1、做“練習與實踐”第6題。

讓學生獨立審題。提問;這三道題有什麼不同的地方,都要求什麼問題?(底面鐵皮部分不同:第(1)題有兩個底面部分,第(2)題只有一個底面部分,第(3)題沒有底面部分)在解答這三道題時要注意什麼?讓學生在練習本上分別列出綜合算式。指名學生口答算式,老師板書,並要求說一說解題的每一步求的什麼,三道題解題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標籤:教學 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