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那樹(人教版九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依據

    《那樹》是一篇文質兼美、意蘊含蓄而深刻的散文。它透過描寫一棵大樹長年造福於人類又最終被人類伐倒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大樹的深厚感情和對它最終被伐的深切痛惜,表達了對都市文明發展利弊的深層思考,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感慨和憂慮。作者從第三人稱的角度,客觀地敘述大樹的故事,用詞達意儘量節制而含蓄,意味深長。讀者稍加品味,便可從字裏行間體會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章按大樹生命經歷的順序敘事,以描寫和敘述爲主,其思路和寫法上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其一,有關大樹之事可述者甚多,文章僅述大樹有益於人類的情況和被人類所伐倒的情況,從矛盾對立的兩方面寫,意蘊深刻;其二,按時間敘述,越是久遠的敘述得越簡略,越是近期的敘述得越詳細;其三,將大樹的具體形象描寫放在文章較前的位置,意在先給讀者一個鮮明的、整體的印象;中間穿插一些傳說,豐富了文章的內容,增添了趣味性;文章三個層次的分段,具有較爲明顯的語言標誌,即第二部分開頭有一“但是”轉折,表明另一種相反或矛盾對立的情況將要講述,由大樹的一種生活狀況自然地過渡到另一種生活狀況,第三個層次開頭說:“這天,一個喝醉了的駕駛者……”表明某一具體事件將要講述,由寫人類文明發展、寫大樹的自然生活自然地過渡到摹寫大樹被伐的慘劇;其四,文章最後寫道:“現在,日月光華,周道如砥,已無人知道有過這麼一棵樹,更沒有人知道幾千條斷根壓在一層石子一層瀝青又一層柏油下悶死。”以敘述結尾,不作議論,但卻隱隱地透出一種悲哀、幽怨和憤恨的情緒。總之,文章按大樹生命經歷的順序敘事,是因爲大樹的經歷本來就具有撼人心魄、啓人深思的特質。更是因爲這樣寫更加符合大樹那種嚮往閒適、恬靜的個性特質。

    本文的語言表達,以描摹敘述爲主,用語生動、老練、簡潔。有許多生動活潑的寫景狀物,成爲文中的“亮點”,如寫大樹的形態,“樹頂像剛炸開的焰火一樣繁密”,比喻非常奇特,形象感、動感強,顯示了作者深厚的語言功底;又如寫入夜後的大樹,“毛毛細雨比貓步還輕,跌進樹葉裏匯成敲響路面的點點滴滴,泄露了祕密,很溼,也很有詩意”,更可算是詩化的語言,“毛毛細雨比貓步還輕”可謂神來之筆,寫出了細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獨特感覺。作者文學功底、語言功底良好,愛化用文言,生出新意,如“星臨萬戶,天象莊嚴”,“日月光華,周道如砥”等,都是作者化用文言而來,顯示了作者非凡的造句技巧,表達了一種全新的思想感情;再如講述樹的命運,“啊,啊,樹是沒有腳的。樹是世襲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樹離根,根離土,樹即毀滅”,“一切預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長短句交錯相間,用語簡省,節奏感強,而又蘊涵豐富。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1)瞭解王鼎鈞其人,掌握散文的閱讀方法。(2)瞭解文章的行文線索,賞析文章凝練而蘊味深刻的語言。(3)理解本文的立意,把握散文的“神”,把握作者滲透在字裏行間的思想和情感。(4)理解對比的寫法。

    ②過程與方法:(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會文章的內容;運用默讀、跳讀、精讀的方法品味那些能體現大樹品質的描寫片斷,那些蘊涵了作者的情感,描摹大樹悲慘命運的片斷,在語言品味中把握文章主旨。(2)鼓勵學生在分析、品味中質疑解難,發現創造;鼓勵學生運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對散文的主題有自己的心得。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人類文明的進步與自然生態之間的矛盾,認識保護自然環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強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和緊迫感。使學生懂得,人類文明的發展,越來越需要和諧的自然環境作保障,沒有了青山綠水,沒有了鳥語花香,沒有了藍天白雲,人類的生命將困難重重,人類文明的進步將變得不可想像。

 

教學方式

    本文是臺灣散文名作,曾得到散文界許多專家的好評,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性和較高的藝術性,值得認真揣摩品味,要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揣摹,探究,品味散文的主旨,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還要引導學生進一步掌握閱讀散文的方法,並運用所學的方法去閱讀其他的散文作品,另外,還要引導學生了解王鼎鈞散文的創作特色。總之,本課的教學,應充分挖掘課文各方面的資源,既要把課文當做語文材料來學習,又要把它當做認識自然、透視人與自然的關係的教科書來學習。

    (1)透過整體感知,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

    (2)採用多種閱讀方法。朗讀時注意把握感情分寸。本文思想深刻,感情不太張露,所以朗讀時感情不宜過於強烈、奔放,但要深沉,有力度,有餘味。

    擬採用下列閱讀策略:朗讀--整體感知;默讀--瞭解行文順序;跳讀--發現精彩片斷;精讀--探究字裏行間蘊涵的深層次的內涵;品讀--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3)傳授散文閱讀方法。散文的結構--形式和內容看似鬆散,主題卻極爲集中、深刻。散文的語言--凝練而富有詩意。散文的蘊味--婉曲、深刻,可以有多種合乎情理的理解。

    (4)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學習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學過程中重點撥,重啓發,重視調控思維難度和理解難度。

    (5)鼓勵學生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閱讀優美的散文,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一種創造,要創造性的理解文章內容,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

 

教學構思

    一、以學生熟知的生活現象匯入新課。

    即由學生熟悉的環境遭到破壞的場景(現象),或者環境得到有效保護、人與自然其樂融融的現象(場景)入手,學生有話可說,能切中課文主旨,並能很快匯入對新課的學習。

    二、閱讀課文,把握文章行文順序。

    先用默讀的方法,利用工具書,疏通課文,把握文章的行文順序。

    三、品味文章語言,體會作者的情感。

    先採用朗讀的方法,體會作者滲透在字裏行間的情感。然後採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題。最後採用跳讀、品讀的方法,感悟文章冷峻而婉曲、優美而深沉、內斂而蘊味深長的語言特點。

    四、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題。

 

課堂實錄

師生活動

新課匯入

    師:同學們,人與自然既是一對矛盾的主體,又是一對需要和諧發展的統一體。人類社會的發展必然會危及到自然生態的平衡,而自然生態的美好和諧又是人類文明持續發展的基礎。那麼在同學們的印象中,有沒有爲了人類的發展而破壞自然環境的現象呢?有沒有因爲保護自然環境而延緩某方面事業發展的事例呢?

 

    匯入拉近了同學與文章、與作者的距離,激發了閱讀的興趣。

 

    生1:有。我生活在枝城,那裏有密集的工業區,空氣質量很差,街邊的樹已死了十之六七,現在,大量的居民開始遷往陸城。

    師:真是夠可怕的!爲了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你能給有關部門寫一封信嗎?

    生1:我已經在今年暑假社會實踐活動中寫過了。

    師:你的行爲讓教師敬佩,你是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好學生。

    生2:爲了改善居住環境,陸城在大力發展工業企業和大力發展交通事業的同時,非常注意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大力開展自然環境的美化、綠化、淨化工作,使宜都市被評爲省級文明衛生城市。

    生3:我爸爸在政府工作,我聽他說,陸城地區寧願少賺錢,也不發展那些重污染企業,而是發展以蔬菜加工等爲主的輕工業。

    師:確實是這樣,看來,你是一個非常關注地方時事的學生,真是不簡單啊。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臺灣作家王鼎鈞寫的《那樹》,作家用凝練而深刻的語言描寫了“那樹”坎坷而悲慘的一生,反映了人類文明發展與自然生態之間尖銳的矛盾衝突。同學們,你們瞭解王鼎鈞嗎?

    生4:王鼎鈞,臺灣散文家。山東臨沂人,1927年生。14歲開始寫詩,16歲寫成《評紅豆詩人的詩》。到臺灣後,從事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工作。王鼎鈞的創作內容很廣,有短篇小說、長篇小說、散文、隨筆、雜文、小品、電視劇、影評、小說批評等。他的主要作品有散文《人生三書》《開放的人生》《人生試金石》等。

    師:王鼎鈞可是大師級的散文大師喲!在閱讀散文《那樹》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散文的相關知識吧!

    生5:散文的結構--形式和內容看似鬆散,主題卻極爲集中、深刻。散文的語言--凝練而富有詩意。散文的蘊味--婉曲、深刻,可以有多種合乎情理的理解。

 

    一句“王鼎鈞可是大師級的散文大師喲!”再次激發同學們的閱讀興趣。

 

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師:下面請大家採用朗讀的方法,理清作者的行文順序。注意朗讀要求:姿態正,吐字清,節奏準,感情真。

 

    關於朗讀方面的學法指導,不僅必要,而且,教師的語言表述非常精練。

 

    生1:這篇散文以大樹的生活經歷爲線索,按時間先後順序描寫了大樹悲慘的一生。

    師:寫了大樹的哪些經歷?

    生2:開頭到“一釐米一釐米的向外”描寫早期的大樹早期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經歷。作者在這部分主要寫大樹的形象、經歷和對人類的友善;從“但是,這世上還有別的東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敘寫現代文明對大樹生存的負面影響以及人類發展和自然環境保護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從“這天”到結束,作者對大樹的最終命運作了濃墨重彩的描摹,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憤恨之情。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心所在,大致四件事:醉漢駕車出事、電鋸鋸倒樹身、清道婦講述螞蟻國故事、挖樹根、平路面。

    師:爲什麼說大樹的一生是悲慘的?

 

    這個問題問得很簡潔,但卻切中了理解文章主旨的要害。

 

    生3:早些時候,大樹雖然佝僂,已露出老態,但尚能在臺風肆虐中屹立不動,連一片葉子都沒有掉下來,夏天裏張開巨大的綠蓋廕庇人們,並且,還在黑暗裏努力延伸它的樹根,加大它所能廕庇的土地,一釐米一釐米地向外伸展;然而,人類文明發展的腳步延伸得更快,於是所有原來地面上的自然生長的東西都被剷除,那樹被一重又一重死魚般的灰白色包圍,連根鬚都被壓路機碾進灰色之下,大樹已經是多餘的了,最後,由於喝醉了酒的駕駛者被樹幹撞死,一直默默奉獻的大樹被連根拔起,真是悲慘至極,慘不忍睹。

 

品味文章語言,體會作者的情感

    師:(過渡語)大樹的命運真是很慘,那麼文章字裏行間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呢?請同學們品讀這篇散文,咀嚼文章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情感。讀的時候,要注意一些重點語句和語段,要反覆地品味那些語言用詞凝練、意蘊深刻的詞句。

 

    學習語文,離不了品味語言,教師的過渡語言不僅開起了下一階段的學習重點,而且體現了語文學習的根本。

 

    生1:“那樹有一點佝僂,露出老態,但是堅固穩定,樹頂像剛炸開的焰火一樣繁密”,這句話包含了作者對大樹的讚美和敬佩之情。

    生2:人們“會像獵犬一樣奔到樹下,吸一口濃陰……”,這是一個擬物句,它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在炎熱的夏天,人們對綠陰的渴望和感激之情;“情侶止步”,那樹在“暗中伸展它的根……一釐米一釐米地向外”,這兩處語句分別從側面和正面描寫出大樹的高尚品質,它沒有向人類索取什麼,不管環境怎麼變化,它總是一味地追求爲人類服務,爲人類奉獻。

    師:你的發言既理解了語言的內涵,又賞析了語句所運用的修辭手法,真不簡單。

    生3:“柏油路一里一里鋪過來,高壓線一千碼一千碼架過來,公寓樓房一排一排捱過來”,在這句話裏,作者排比的修辭手法,告訴我們,人類的建設活動在飛速發展,自然環境在不斷地遭到破壞,同時也暗示了那樹最終的悲慘命運。

    生4:“樹是世襲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一句用擬人的手法,表達出這樣一個哲理,那樹生於斯,長於斯,長久在這裏繁衍,至死也不願離開這塊土地。

    師:以上,大家對大樹早期的形象和生活經歷以及大樹近期面臨的和人類建設之間的矛盾衝突進行了精彩的品析,下面我們重點對文章最後三段進行品讀。

 

    由整體把握轉移到品讀重點段落,教學的層次感很強。

 

    生5:“於是這一天來了,電鋸從樹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樹僅僅在倒地時呻吟了一聲。這次屠殺安排在深夜進行,……

    “可是,樹沒有說什麼,上帝也沒有,一切預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這一段中的“咬”“骨粉”“呻吟”都是描寫性詞語,描畫了一幅人類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圖景。

 

    賞析重點詞語,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有了深度。

 

    師:那麼,這三個詞分別是從人的哪種感官來寫的?

    生6:“咬”是訴諸於作者視覺的感受,屬於動作描寫;“骨粉”也是訴諸於視覺的感受,運用了比擬的手法,把鋸出的粉末比作“骨粉”,突出人類的殘忍。“呻吟”是訴諸於聽覺的感受,讓人感到悽楚異常。

    師:你分析得很有深度,這幾個詞都給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這一段應該用什麼樣的語氣和語調來讀呢?請同學們再次品讀本段。

 

    重視朗讀的語氣和語調,再一次切中了語文教學的基本特徵。

 

    生7:這一段要用一種冷峻、深沉的語調來讀。我是這樣讀的,請教師和同學們聽完後加以指點。……

    生8:“早晨,行人只見地上有碎葉,葉上每一平方釐米仍綠着”一句寫出了大樹雖慘遭人類屠殺,卻仍不改爲人類服務的初衷的悲壯性格。

    生9:“清道婦包着手臂掃街”的情節、“螞蟻國的故事”充滿了悲痛的氛圍,飽含了作者的悲痛和憤怒。

    師:能說得具體些嗎?

    生10:“老樹是通靈的,他預知被伐”;老樹面對厄運,用“綠着死”來抗爭;“每一個黑鬥士在離巢後,先在樹幹上繞行一週,表示了依依不捨”寫出了小動物對於大樹即將被伐的悲哀和無奈;“它們來參加樹的葬禮”寫出清道婦們對大樹被伐的同情和哀悼。

    師:那麼,這一段要讀出一種什麼樣的語氣呢?請同學們邊讀邊品。

    生11:要讀出緩慢、深沉而悲痛的情感。

    師:樹被砍,還不夠,還要連根剷除,實在是殘忍至極,請大家品味文章最後一段的語言。

 

    多角度理解,鼓勵了學生的個性化思維,保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生12:“割下……的大頭顱”“做……陷阱”“切斷……動脈靜脈”“在一層石子一層瀝青又一層柏油下悶死”等詞句,把樹當人來寫,四個殘忍的動詞,寫出了人類對自然的迫害之深,迫害之徹底,刻畫了一種劊子手的形象,同時也突出了大樹命運的悲慘。

    師:分析得很到位,那麼,這一段該用什麼樣的感情來讀呢?

    生13:要讀出作者的憤怒之情,悲痛之情。

    師:冷峻的語言,犀利的筆調,刻畫出了殘害大樹的劊子手形象,描繪了大樹多舛的命運。表達了作者對大樹的深重情感和它最終被伐的深切痛惜。

 

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題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深入感受了文章的語言和作者的情感,那麼,作者想借此表達一個什麼樣的主題呢?

 

    既小結了學生的發言,又小結了本文的教學。

 

    生1:作者似乎對城市建設懷有不滿,作者嚮往那種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其樂融融的生活。

    生2:作者不是對城市建設不滿,而是對那些爲了建設城市而不注意保護自然生態的行爲表示憤慨和憂慮。

    生3:人是生命體,樹也是生命體,野花野草、小蟲小鳥也是生命體,作者認爲,如果人類爲了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去破壞甚至是殘害其他的生命,那麼人這一高等動物就變成了屠殺生靈的劊子手。

    生4:在人類文明高速發展的今天,作者對都市文明發展的利弊進行了形象的描繪,對人與自然關係的現狀表示出了一種深深的感慨和憂慮。

    師:以上四位同學的發言特別精彩,他們相互補充和完善,多方位地理解了文章的主題,真的不錯。這是一篇文質兼美、意蘊含蓄而深刻的散文,它透過描寫一棵大樹長年造福於人類又最終被人類伐倒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大樹的深重情感和對它最終被伐的深切痛惜,對都市文明發展利弊的深層思考,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感慨和憂慮。

 

課外延伸,老師推薦類似作品,引發課外延伸閱讀的興趣

 

    如果說前面的教學過程在理解深度上有所作爲的話,那麼最後一個教學環節則是力圖在閱讀的量上有所作爲。

 

 

教學反思

    ①品味語言是這節課的主旋律,這一構思使學生的情感體驗有了落腳點,使學生對文章的主題有了深刻認識,使學生的語言賞析能力得到了有效訓練。

    ②學習方法的指導,尤其是朗讀方法的指導很有必要,也很到位。不然的話,學生對於作者的情感把握可能就不那麼順利,對於重點詞句的理解就不會那麼深入,也就更不可能個性化、多角度地把握文章的主題。

    ③無論是從學習方式、課堂氣氛、理解深度,還是從個性張揚來看,“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題”一節都是本節課的亮點,在這個教學階段,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簡潔有效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激活了,其發言也甚是精彩。

    ④區別於傳統意義上的閱讀課教學,這篇課文的教學可以算得上是閱讀欣賞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