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鄉愁》教學設計(人教版九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一、教學背景

2006年10月,我校開展“人人上一節優質課”活動。《鄉愁》一課得到學校領導和師生的一致好評。

二、 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本單元是一組以愛國與思鄉爲主題的新詩單元,蘊涵着詩人深沉而熾烈的情感,具有抒情性強,形象鮮明,想象豐富,語言優美的特點。這些必須由學生自己在個性化的閱讀過程中感悟體驗,透過閱讀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審美情趣。吟誦欣賞這些詩歌可以陶冶情操,淨化心靈,加深對祖國和家鄉的感情,又可以提高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鄉愁》具有以往鄉愁詩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它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抒發濃郁的思鄉愛國之情和詩人盼望祖國統一的美好願望,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和學習本詩,要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在個性化的閱讀中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品味凝練的語言,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及審美情趣,並在此基礎上學習創造小詩,抒發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三、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理解本詩深刻的主題、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乎完美的形式

2、品味語言,感悟詩歌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3、深刻理解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之情,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和對祖國統一的期盼

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體會意象和構思對錶達鄉愁的作用;品味語言

五、 教學過程

                                                                                                                                                                                    

(一) 匯入新課:

(欣賞音樂《想家的時候》,創設氛圍)

師:故鄉,是每個漂泊在外的遊子魂牽夢繞的地方,想家的時候,縷縷鄉愁總是扯動人們心底最深的痛。鄉愁是中國詩歌中歷久常新的主題。你能想到哪些有關鄉愁的古詩句?

生1: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生2:王灣的“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生3:崔顥的:“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生4:李白的“誰家玉笛暗飛聲?何人不起故園情”

……

師: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的夜晚,都會牽動遊子的離愁別緒,勾起對故鄉的深深眷戀,今天我們來學習余光中先生的《鄉愁》,一起走進詩人那濃情似霧的鄉愁世界,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板書課題、作者)

(二)作者簡介:

師: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作者吧,那位同學來介紹介紹?(學生紛紛舉手)

生1:余光中,臺灣當代著名詩人、散文家、詩歌評論家。1928年出生於南京,1950年赴臺灣。

生2:余光中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白玉苦瓜》等。

生3:詩人常流浪於海外,遊子思鄉是他詩歌的主要內容。他的詩歌具有濃重的中國意識和深重的歷史感,構思精巧,意象新奇。

師:大家能充分利用課餘時間獲取資訊,很好。這首詩寫於1972年,當時由於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與臺灣長期阻隔,不通郵不通航,詩人又長期漂泊海外,在這樣的背景下,寫下這首著名的《鄉愁》

(三)指導朗讀

師:詩歌是跳動的音符,賞讀詩歌要注意詩歌的感情基調和朗讀節奏,語調和語速。下面欣賞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1、 播放課件,聽錄音朗讀,感受詩歌的感情基調和朗讀節奏(學生全神貫注地聽錄音。朗讀深沉圖文並茂,學生被深深感染了)

2、 明確感情基調及語速

師:聽完錄音,誰能說一說詩歌的感情基調和語速?

生:這首詩語調深沉語速舒緩。

生:還有點哀傷。

師:“感情動於中而節奏形於外”,詩歌是講究節奏的藝術,還要讀出重音。請大家便標節奏邊小聲讀,體會重音;並在小組內試讀,試評,推薦出讀的好的同學。

(學生邊快速標節奏邊讀,組內試讀點評,氣氛熱烈。師巡迴指導,並參與點評)

小組代表朗讀,競賽,學生評出最好的。最後在老師指導下分男女生朗讀。個性化多形式的朗讀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與收穫,加深了學生對詩歌的理解。

(四)研讀詩歌

1、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人深沉的思鄉之情和崇高的愛國之情,感受詩人內心濃厚的中國意識。

師:“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誰能說一說詩歌敘述了什麼事,按什麼順序寫的,怎麼看出?

生:詩歌按時間順序寫了詩人從小到大的經歷,從“小時候”“長大後”“後來”“而現在”可以看出。(根據學生回答,師板書“小時候”“長大後”“後來”“而現在”)

師:好!回答的很全面。“詩以言情”,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理由是什麼?

生1:思鄉之情。因爲“鄉愁”一詞貫穿全詩。

生2: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從“母親在那頭”“新娘在那頭”“母親在裏頭”看出。

生3:還有思念祖國渴望祖國統一的殷切之情,從“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看出。

老師依據學生的回答板書:思鄉 思親 思國

2、理解意象的作用,運用聯想和想象,生動地再現詩歌內容

師:是啊,詩人由小而大的經歷中飽嘗思親之苦,但更深摯的還是那濃濃的愛國之情,這種感情是余光中詩歌的主流情感,像他在其他詩作中吟誦“鍾整個大陸的愛在一隻苦瓜”《百玉苦瓜》;“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這是最縱容最寬闊的牀|讓一顆心滿足的睡去,滿足得想”《當我死時》等等,都體現了詩人心底濃厚的中國意識和民族意識。那麼這種抽象的感情是藉助什麼形象表達出來的?請大家幫我找一找.

生(紛紛的):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師板書)

師:這些意象分別對應着詩人不同的人生階段,鄉愁便有着不同的內涵。你能運用聯想和想象,體會這些意象分別寄託的感情,描繪具體的情景,生動地再現出詩歌的具體內容嗎?大家先在小組內討論,說一說、寫一寫,用生動的語言表述出來。

學生在小組內熱烈的討論,發言積極,有的寫寫記記。師來回巡視指導,並適時參與討論。三四分鐘後,請三四名同學來描述並點評。

小時候,詩人外出求學。兒行千里母擔憂,小小的郵票承載着母親深深的思念和牽掛。同樣母親的安危也時時凝聚在兒子心頭,。每當夜深人靜時,詩人總忍不住提筆寫信:家鄉的母親啊,你是否平安依舊?細心的貼着小小的郵票,它呀也寄託着兒子對母親的思念。隨着歲月的流逝,詩人長大了,成了家。夫妻情深,可爲了生活卻不能朝夕相守。新娘本是自己一生最欣賞的風景,詩人卻只能常常買那窄窄的船票,回家看看自己的新娘,。那船票啊,可是詩人愛情的見證?後來使人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鄉,迫不及待地去見母親,可母親卻已躺在了一方矮矮的墳墓裏,與自己陰陽兩隔。子欲養而親不在,還有什麼比和親人生離死別更令人肝腸寸斷呢?現在,詩人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了,愈發有了葉落歸根的念頭。詩人站在臺灣的高山上,久久地凝望着祖國大陸,他多想回鄉啊,可一灣淺淺的海峽像天塹一般阻斷了詩人回鄉的腳步。“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母親已長眠於地下,大陸母親近在咫尺卻遠如天涯,唉,祖國什麼時候才能統一啊!

這是第四位同學在前三位同學發言的基礎上做出的發言,完畢,班裏響起熱烈的掌聲。學生在短時間內構思出如此流暢的語言,理解如此準確,可見已得“鄉愁三昧”。

(五)品味語言

   師:(小結過渡)“郵票、船票、墳墓”這些意象寄託了詩人濃濃的思鄉思親之情,“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更凝聚着詩人深沉而崇高的愛國之情。面對着淺淺的海峽,詩人心中有多少無奈又有多少希望啊!希望兩地通信通航,自由往來,希望淺淺的海峽就是架通兩岸的坦途,希望臺灣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一曲鄉愁吟斷腸,海外遊子思故鄉,讀來令人胸懷激盪。欣賞詩歌還要仔細品味、琢磨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以挖掘蘊藏在字裏行間的真情實感,請同學們思考討論,詩中那些語言表達了詩人真摯的情感?

學生進行熱烈的討論,有的大聲朗讀,在讀中體會,有的邊聽邊記。

師:“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請同學們各抒己見。

生1:“小小的”“窄窄的”兩形容詞使鄉愁濃縮在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上,反襯詩人內心強烈的思鄉之情。

師:你說得不錯!我覺得“窄窄的”也可以換成“薄薄的”,“薄薄的”可以反襯詩人心中厚厚的鄉愁,你認爲可以嗎?

生(紛紛地):不可以。

生:“窄窄的”是形容船票的形狀,與“小小的”“矮矮的”一致,音節上也押韻;而“薄薄的是形容厚度的,與上下文不一致,音節不押韻,破壞了詩歌的音韻美。(學生微笑贊同)

師:你又教會了老師一些詩歌知識,老師向你學習!

生2:“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組意象取自詩人奔波的生活,很典型、具體;分別寄託了作者不同經歷階段的鄉愁,使“鄉愁”這種抽象的情愫具體可感,生動又能引起人們豐富的聯想。

生3:“淺淺的”一詞給人無限希望:海峽既是“淺淺的”,那麼跨越海峽便不難,表現詩人渴盼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

師:炎黃子孫是一家人,我們也希望兩岸人民的深情能儘快地填平這淺淺的海峽,使兩岸變通途。

生4:“小時候”“長大後”“後來”“而現在”這些時間詞既寫出詩人的經歷又推進了事情的層層深化。

生5:“這頭……那頭”方位詞語從空間上體現了詩人的鄉愁是那樣的濃厚。

生:“矮矮的”一詞形象地寫出了墳墓的特點,又真切的傳達出詩人與母親陰陽兩隔,永不得再見的哀傷。

師:“矮矮的”寫出了詩人的哀傷,你能試着讀出這種哀傷嗎?

生醞釀感情,低沉舒緩地讀這一小節,比較準確的傳達出詩人的感情。

生6:“一枚”“一張”“一方”“一灣”量詞豐富多樣,體現詩人傑出的語言藝術。

師:這 “一灣”能不能改成“一道”?

生:不行。“灣”寫出了海峽得形態,語言也美;而“道”太平淡。

……

師:大家說的很好,品析詞語理解非常準確到位。美麗的語言,憂傷的鄉愁,透過琢磨品味,我們真切的感受到語言精練含蓄,內蘊豐富的魅力,加深了對詩人感情的理解。我們再從整體上來發現詩人的獨具匠心,可以從結構、主題、意境等方面來談。

學生獨立思考,不時的圈點勾畫,又時小聲交流。

生1:這首詩意象獨特,把抽象地鄉愁具體化了。

師:嗯,不錯,你能說一說這幾個意象的內在關係嗎?

生:前三個意象抒發詩人思鄉之情,這是人們的普遍情感;後一個意象抒發愛國之情,這是主題的昇華,所以前三個爲後一個鋪墊

(其他同學頻頻點頭,老師也露出滿意的笑容。)

生2:詩人用時間詞構思全篇,年齡越來越大,情感越來越深,最後集中抒發思念大陸的感情,構思好。

生3:說到構思,全詩還採用了“鄉愁是……”的比喻句式,反覆運用,有一種古典詩歌的節奏美和音韻美。

師:鄉愁是中國古典詩歌歷久彌新的話題,余光中選擇了這樣的主題表達自己的感情,流露了他深厚的中國意識。詩歌由個人的思鄉懷親之情昇華爲更崇高的愛國深情,具有以往鄉愁詩不可比擬的深度和廣度。“一首懷鄉詩,滿腔故園情”,同學們,帶着對詩人深切的理解,讓我們一起來深情的朗讀這首著名的《鄉愁》!

   播放名曲《思鄉曲》,在如泣如訴的旋律中全體師生一起朗讀詩歌。

(六)情景對話

師:鄉愁是對家的嚮往,對根的企盼,是遊子心中扯不斷的情思。“胡馬依北風,越鳥朝南枝”,同學們,如果你是這位隔海峽翹首以望大陸的老人,你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呢?作爲大陸的一員,你又想對詩人說些什麼?請同學們以南北排爲兩岸,做一個情景對話。

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在情景對話中感受詩人的愛國之情,並激起學生對兩岸人民同是炎黃子孫的強烈認同感和期盼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油然而生莊嚴的愛國之情。

(七)拓展延伸

師:山水能隔開一切,卻隔不開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骨肉深情!余光中老人的這首《鄉愁》是所有海外遊子深情而美麗的戀歌,他自己也因而被稱爲“鄉愁詩人”。詩中小小的郵票是濃濃的親情,窄窄的船票是長長的愛情,矮矮的墳墓是萋萋的別情,淺淺的海峽是深深的愛國情。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能夠觸動我們的心靈,請大家結合自己的理解,仿照“鄉愁是……”的句式寫一寫你心中的鄉愁。

學生略思片刻便紛紛動筆,稍後請學生展示。

生1:鄉愁是兒女遠行時母親佇立在村口久久凝望的身影

生2: 鄉愁是童年時故鄉的天空中放飛的風箏

生3:鄉愁是雕刻在記憶中的古老的神話

生4:鄉愁是那根搏動在靈魂深處的血脈

生5:鄉愁是遊子們一輩子都走不成的精神的家園

……  ……

 師:(激情地)同學們,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我們的祖國從來都堅持臺灣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現在正在積極地推動兩岸三通,積極設法兩岸直航。兩岸的一些商人,民間團體、個人已經能夠來往。余光中老人也曾欣喜地踏上大陸的土地,在北京的大學校園裏再吟《鄉愁》,連戰、宋楚瑜訪大陸更給我們帶來無限的希望。相信兩岸人民的深情總有一天會填平這淺淺的海峽,那時,月圓人也圓!下面請大家自由朗讀、背誦這首《鄉愁》。

(八)佈置作業

1、比較閱讀席慕容的《鄉愁》,完成課後題

2、模仿本詩的結構,創作一首新詩。

(九)推薦閱讀

余光中    《白玉苦瓜》   《五嶺少年》  《當我死時》

板書設計: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郵票           思鄉

       長大後         船票           思親

       後來           墳墓          

       現在           海峽           愛國

六、教學反思

《鄉愁》是一首鄉愁詩名作,蘊含着詩人深沉而熾烈的情感,具有以往鄉愁詩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因而教要用心教,用感情來教;學更要用心學,帶着滿腔感情來學.《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所以我在這堂課中設計了“朗讀---感悟---品味---對話---拓展”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意蘊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體會詩歌獨特的意象、嚴謹的結構、完美的形式,使學生對詩歌的賞析上升到審美的層次。

1、 課堂匯入設計新穎。音樂《想家的時候》爲學生創設了情感氛圍;另外,老師的語言凝練優美,具有感染力,鄉愁詩名句既檢查了學生的積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爲學生創設了情景,使學生融入到濃濃的鄉愁意境裏,爲學習文字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2、 詩歌是朗讀的藝術,《課標》對朗讀主要從“語音、語調、感情”三方面進行考察,所以我設計了指導朗讀的環節,讓學生注意詩歌的感情、語調、語速、節奏、重音等。學生在自主閱讀,小組探討中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詩中的情感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學生的共鳴。聽讀錄音對學生起到較好的指導作用,在聽得基礎上,由學生自己體會,討論交流中確定該怎樣去讀,因爲“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課標》),體現了教師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另外,語文的課堂也應該響起琅琅的書聲。

3、 突出探究出新的特點。在“研讀感悟”的環節設計“理解意象的作用,運用聯想和想象,生動地再現詩歌的內容”,引導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想景悟情,體會意象對抒發情感的作用,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在積極主動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的薰陶,享受審美樂趣。讀一讀,悟一悟,說一說,訓練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課標》要求“欣賞文學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我採用了“換字型驗”的方法,讓學生在品味比較中體悟語言的魅力,深刻感受蘊藏在字裏行間的真情實感。在這兩個環節學生

4、 自主思考,小組討論,充分體現了《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基本理念,既有個人的見解,又有小組的智慧,各抒己見,互相交流,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讓學生結合對詞語的品析,描述想象到的畫面,培養其創新能力。在充分解讀文字的基礎上,讓學生髮現詩歌創作的獨具匠心之處,學生不斷有新的發現:構思、立意、主旨的昇華等---不能小看學生,他們的潛力是無窮的。

5、 “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情景對話”的設計,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也培養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做到了尊重、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並且激發了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和對祖國統一的熱切期盼,達到了教書育人的目的,使文字的情感內化爲學生獨特的體悟。

6、 仿句練習,調動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幫助學生積累語言培養語感,作業的設計主要從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考慮:寫作練習激發學生的創作慾望,使學生在本課的習得有了良好的延伸。

7、 多媒體教學直觀形象,圖文並茂,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8、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新課標下的課堂應該是一個民主、平等、開放的課堂,教師應時時做到對學生給予足夠的理解和尊重;教師已不單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參與者、引導者、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在課堂上我極力做到將課堂還給學生,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在積極主動地思考、合作、探究的學習實踐中學會學習,找到了信心和成就感。他們是學習的主人,自主理解,自我學習,使以往傳統的“要我學”變爲“我要學”“我愛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激情,學習變得豐富而充滿個性。

《鄉愁》教學案例

李翠平

平陰縣孔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