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精品】說課稿合集9篇

說課稿1.36W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說課稿合集9篇

說課稿 篇1

教學要求:

1、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結合閱讀譯文弄清詩句的意思,感受詩歌的意境。

2、引導學生多誦讀,體味詩的意蘊,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

3、收集一些自己能讀懂的古詩,增加語文積累。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簡介《涼州詞》。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蒐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並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爲曲調名。後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爲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雲中流出來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爲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爲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繫。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着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爲含有諷剌之意: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升庵詩話》)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爲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一)教師活動設計

1.從故事入手,激發學生興趣,同時交代時代背景,便於學生理解。

2.啓發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鼓勵他們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3.有重點地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機點撥學生體會詩的意境。

(二)學生活動設計

1.自己查找資料,自學古詩,並提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2.透過小組討論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不能解決的全班討論解決。

第二課時

學習《出塞》

1.讀課文,解題。

塞:關塞,邊塞。你怎麼理解題目?

簡介作者王昌齡,唐代著名的詩人。字少伯,很有才華,曾中進士,擅長七絕,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今天學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詩。

2.教師範讀課文。

3.交流自學體會。

4.提出問題,教師歸納,集體解決。

(1)秦時明月漢時關:(學生理解不了。教師提示講解)這一句應用了一種古修辭方法(互文),應當理解爲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也就是說,明月照在關塞上的景象,自秦漢一來,一直如此。

(2)萬里長征人未還;表面意思是,萬里遠征的人還沒有回來。實際上是說,戰亂終年不止,遠征的戰士還沒有返回家園。

(3)教師簡介龍城飛將胡馬陰山等詞語。以利於學生理解這兩句詩。

5.體會詩的意境。

(1)讀了這首詩你有什麼感受?(古代戰亂不斷髮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飛將軍重出,救百姓於水火;這首詩意境深遠,言少意多。)

(2)你覺得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體會作者渴望出現英勇善戰,體恤士卒的將帥,鞏固邊防的心情。

7、佈置作業

背誦兩首古詩,默寫《出塞》。

板書設計 :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 (聯想言志)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春日偶成》作者是宋代詩人程顥。這首詩是作者春日郊遊,即景生情,意興所致寫下來的。描寫了風和日麗的春日景色,抒發了春日郊遊的愉快心情。全詩一二句寫景:淡雲、輕風、紅花、綠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長流的河水,多麼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四句抒情:身處這宜人春色裏,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誰知道他內心的快樂,甚至還以爲他像少年人一樣偷閒貪玩呢?

二、說目標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兩首古詩。

2、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詞語及詩句的意思。

3、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感受古詩語言與意境的美,培養學生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鑑賞能力。

教學重點:

1、透過誦讀,理解詩句的含義,體會詩歌的意境,熟讀成誦。

2、結合古詩簡潔的語言想象豐富的畫面,先說再寫。

教學難點:

1、誦讀古詩,體會作者從聽覺、觸覺、視覺等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學習作者邊觀察邊想像以及動用各種感官從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

2、透過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並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

三、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回顧,詩題匯入

1、背誦《江南春》。

2、師:這節課我們還要學習一首描寫春天美麗景色的詩歌。(板書詩題:春日偶成)

教師簡介作者程顥。

[程顥(1032-1085),北宋著名儒家學者。字伯淳,號明道。河南洛陽人。少年時曾與胞弟程頤同學於當時名儒周敦頤。嘉祐二年(1057年)登進士第。歷官鄠縣主簿、上元縣主簿、澤州晉城令、太子中允、監察御史、監汝州酒稅、鎮寧軍節度判官、宗寧寺丞等職。在政治下,他雖然堅決反對王安石新政,但並不成司馬光等舊黨官僚東山再起後對王安石集團貶逐無遺的政策。程顥與其弟程頤同爲宋代理學的主要奠基者,世稱“二程”。因二程兄弟長期講學於洛陽,故世稱其學爲“洛學”]

二、自讀古詩,疏通文字

1、學生自由讀《春日偶成》。(要求同前首)

2、集體交流對詩歌的理解。

(1)指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句,互相啓發。

(2)邊讀邊引導想象,逐句談理解。

(3)師生小結:

一、二句寫景——雲淡、風輕、花紅、柳綠,加上近午的陽光,長流的河水,多麼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三、四句抒情——身處這宜人的春色中,詩人完全陶醉了,可有誰知道他內心的快樂,甚至還以爲他像少年人一樣偷閒貪玩呢!

三、反覆品味,精讀古詩

1、學生自由讀古詩,思考:從字裏行間感受到詩人程顥怎樣的心情?

2、集體交流,透過誦讀、言說表達自己對詩歌內涵的理解。

3、反覆練讀,熟讀成誦。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學生再讀兩首古詩,思考:讀了這兩首寫春景的古詩,你想到了什麼?然後交流。

(提倡引用詩中原句,學以致用。)

2、回憶自己看到的春景,開展“春遊歸來”賽詩會

(既可背誦其它寫春天的古詩,又可以自己創作。)

五、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春日偶成》。

2、改寫《春日偶成》。

(將古詩變爲白話文)

3、辦手抄報:

“詩歌裏的春天”。(選做)

4、和家人一起春遊。[老師帶着學生遊,受到很多限制,家人春遊,往往限制少,自由度大,自由度大了,其實最有利於學生創造。詩是美好的創造,學生在教室裏讀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讀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讀着。]

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專家、領導,親愛的老師們: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教材二年級上冊《流動的畫》。它是一首充滿了款款深情,又蘊藏着濃濃童趣的小詩。詩中,“我”坐在車窗邊觀賞祖國大地,美麗的“畫”是流動的,“我”的情感也隨之靈動!——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熱愛流動的畫,熱愛祖國。詩歌文質兼美,語言形象生動,讀起來琅琅上口,很適合兒童欣賞和朗讀。

我從三個方面來向大家彙報:教學理念、教學要求、教學過程。

一、教學理念

根據教材的特點,其字裏行間蘊涵着極其豐富的審美資源。因此,在學習語言文字的同時,我把引導學生審美作爲重點,把這節語文課上成一堂美的欣賞課。“讓詩教永駐語文課堂”,這就是我教學設計的主導思想。我的想法是:

1、落實“讀”——讀出形、讀出情、讀出神

2、感受“美”——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

爲學生創設一個“書聲琅琅”的課堂氛圍,讓他們沉浸在優美的意境中,豐富情感,陶冶情操。

二、教學要求

●教學目標

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設定教學目標:

1、將“讀”的訓練貫穿於教學全過程,讓學生透過自讀自悟,讀通、讀順、讀美課文,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2、使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地感悟到詩歌的語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培養語感。

3、激發學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熱愛祖國的美好河山。

●教學重點

透過落實“讀”,讓學生感悟詩歌的“美”。

●教學方法

我主要採用“自讀自悟”的教學方法,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在整堂課中,力求做到:

(課件顯示:過程——儘可能讓學生自己——參與;

問題——儘可能讓學生自己——提出;

疑難——儘可能讓學生自己——探究;

朗讀——儘可能讓學生自己——評價;

詩歌——儘可能讓學生自己——感悟。)

三、教學過程

1、讀出詩歌的形,披文入境發現美(課件顯示)

“讀出形”即讓學生透過讀,在頭腦中喚起語言描繪的形象,發現詩歌的美。這個環節透過3步來實施:●“猜謎激趣,讀題質疑”;●“自讀自悟,合作探究”;

●“觀畫說景,感自然美”。

上課一開始,我用了一首優美的關於“畫”的謎語詩。(課件演示: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這樣,緊緊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引導學生大膽質疑,水到渠成地引入新課學習、探究。

接着,讓學生透過三次自讀(課件顯示:一讀,自主解決課題質疑;二讀,自主合作學習生字;三讀,合作探究新的質疑),把課文讀通、讀順、讀懂。

利用課件“活化”教材內容,創設情境(課件演示:車窗外不斷變換的美景),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再結合詩歌中的語言描寫,讓學生在頭腦中喚起詩歌描繪的形象,讀出詩歌的“形”。

說課稿 篇4

一、設計意圖:

曾聽到我班一位家長憂慮的說:“怎麼得了,現在壞人真猖狂,到處拐賣孩子。我家小孩小,不可能天天陪伴着呀。……”家長的話引起了我的思索。是啊,幼兒年齡小,無辨別是非好壞能力,無防範意識,很容易上當。針對這個事實,我決定培養幼兒初淺的自我保護能力,於是,生成了此次故事活動。爲什麼要選擇《小兔乖乖》這個故事呢?因爲它淺顯的內容,貼近孩子的生活,易於幼兒接受和理解,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

二、活動目標:

《綱要》中明確指出語言的目標是:“要創造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幼兒要注意傾聽同伴講話,並能大膽、清楚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等。因此,本次活動的目標是:培養目標①在聽聽、看看、議議、講講中熟悉、理解故事內容。②學習聽同伴講話,並大膽地回答問題。③初步拓展幼兒的思維能力。滲透目標:引導幼兒提高警惕,不上當。

三、活動準備:

生成課程的教育觀指出:“調動幼兒積極性,要創設一個輕鬆,能使幼兒接納的良好環境。”爲此,我爲活動作了以下準備:投影儀、課件、禮物

四、教法與學法:

生成課程要求教師是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孩子是探索者、知識的建構者。以前我們談到“自主探索”,總是下意識地與操作性強的科學活動聯繫在一起。其實我認爲,思維上的探索比行動更可貴、更重要。本次活動中,我着重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思維,並嘗試引入教研活動中的一些理念與方法,即“以人爲本”。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自由討論,適當啓發提問,幫助幼兒理清想出的辦法;活動後,在幼兒園選擇活動區進行表演,在家與父母進行談話交流等延伸活動。

五、活動程序:

開始部分:觀察、激發興趣—讓幼兒觀看畫面。透過觀看畫面使他們對故事有個初淺認識,瞭解故事中有哪些動物。

基本部分:

1、啓發提問—

①教師講述故事。透過教師形象生動地講述,讓幼兒知道故事的名稱,記住主要情節,理解內容。

②完整欣賞。透過課件讓幼兒進行欣賞,學習簡單的模仿說話,加深印象,發展美感。

2、經驗交流—參與式討論。

①如果你是聰明的小兔子,還會想出其他什麼辦法趕走壞蛋。

②當你一個人在家有壞人來時你會怎麼辦?

結束部分:分享—我們爲小兔子想了這麼多好辦法,他給我們送了好吃的點心,我們到外面邊曬太陽邊分享點心好嗎?帶孩子出活動室結束活動。

六、延伸活動:

《綱要》指出:社會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要幼兒園、家庭和社會密切合作,協調一致。因此,延伸活動:

①孩子在幼兒園表演區進行表演。

②在家知道父母的電話號碼。

③成人教會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防範意識。

以上是我對本次活動的思考,有不足之處,敬請大家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謝謝!

說課稿 篇5

  1、教材分析

此次繪畫活動選自明天出版社《山東省幼兒園教育活動教材》學前班用書下冊,第六單元活動《我的春天》。因爲春天來到了處處歡歌笑語、鳥語花香、春光一片,景色非常美好,孩子們十分感興趣,也非常需要了解和知道有關春天方面的知識。同時這一單元的內容在教材中站有了很重要的位置,有許多故事、兒歌、歌曲對這方面的內容進行了介紹,可見春天內容在下冊教材中是孩子們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內容。本次活動是在科學認識春天的特徵;音樂學習歌曲《春天來了》;歌曲表演《春天在哪裏》的基礎上展開的繪畫活動。符合季節變化的需要;符合循序漸進的原則;符合孩子們的心理需要。題目改爲《我喜歡的春天》,更能表達出孩子們盼望春天熱愛春天的情感。

  2、幼兒情況分析

我們班是學前班,孩子們各方面的能力相對是比較強的,但在語言表達、動手操作、發現和觀察、對美的創造和表達以及集體創作等能力上還需要加強,所以我決定在我們班開展這次以小組爲單位的集體合作繪畫活動《我喜歡的春天》,不但讓孩子們學到了知識還鍛鍊了孩子們友好合作、團隊精神等多方面的能力。

  3、重點和難點

熟練掌握春天的特徵,抓住春天裏有代表性的景色進行繪畫創作,能夠統一構思和意見。在繪畫的過程中鍛鍊小朋友們友好合作、互動交流、積極配合等多種品質和能力。

  4、教學目標

1)讓幼兒在觀察的基礎上,運用所學的繪畫、剪貼等手工技能,合作表現春天的美麗景色。

2)培養幼兒動手動腦的能力及相互協作的精神。

3)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及對美的表現力。

  5、教學準備

教具:課件一份,(內容爲春天裏的各種景色)。MP3動畫歌曲一盤《春天在哪裏》

學具:白紙六張、蠟筆、鉛筆、記號筆、皺紋紙、旅遊帽、獎品若干。

活動:孩子們在課前進行觀察春天和找春天的活動。

  二、說設計

  (一)教法

我主要採用是提問法、充實法、討論法、評優法、總結法、動靜結合法。透過提問讓小朋友們說出在課前他們是怎樣進行觀察春天的活動的,看到和感覺到了那些春天的特徵。透過充實法孩子們觀看課件豐富視野,補充了認識的不足。透過討論法,孩子們決定本組要進行的繪畫或手工創作內容。透過評優法,鼓勵優勝合作的小組增強集體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透過簡短總結法,老師說出孩子們的成績和不足,肯定大家合作的精神。最後動靜結合法,不但輕鬆了孩子們的身體,振奮了孩子們的精神,還使本次活動得到了提升。

  (二)、學法

孩子們課前先要進行觀察春天特徵的一些活動,這樣有利於豐富思想和回答問題。再讓孩子們在觀看課件,欣賞美麗的春天景象,豐富和加深對春天特徵的認識,有助於下一步的繪畫創作。接着孩子們進行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既要進行命題的討論和還要進行分工的討論。孩子們在進行繪畫創作過程中,分成六個組進行集體繪畫,大家要互相配合,共同努力,獻計獻策。最後孩子們一起觀看動畫,邊唱邊跳《春天在哪裏》,人人心情舒暢、精神愉快。

  (三)、教學程序

1、提出問題,引發幼兒的興趣。

1)、師:春天到了,春姑娘悄悄的飛來了,小朋友你感覺到春天的來臨了嗎?(出示春姑娘教具)

2)師:老師讓小朋友們和爸爸媽媽星期日一起走出家門上大自然中去尋找春天,誰找到了?給我們大家講一講。‘

3)幼兒回答各種各樣的所見所聞。

2、觀看動畫,加深豐富幼兒對春天特徵的認識和印象。

1)、春姑娘飛來了,灑落大地一些五顏六色的鮮花。

2)、春雨下了,種子發芽了。

3)、小燕子飛來了,唧唧喳喳的叫着,柳樹在隨風輕擺。

4)、鮮花開了,引來了一些蜜蜂和蝴蝶嬉戲玩耍。

5)、小朋友們跑來了,他們正在放風箏。

6)、拖拉機響了“嘟嘟嘟”,農民伯伯忙着耕田了。

3、激發起幼兒興趣然後進行分組討論,確定繪畫創作和手工創作命題。

1)師:春天太美了,我們怎樣才能把春天留下來呢?除了繪畫,還可以怎樣做呢?

2)幼兒開始進行分組討論怎樣表現,老師及時肯定並進行簡單示範。

4、幼兒開始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創作表現《我喜歡的春天》。由組長帶領進行如何佈局?畫什麼?做什麼?明確分工,教師巡迴進行指導。

1)、幼兒分成六組,可進行繪畫《春姑娘》;手工《迎春花》;繪畫《春雨和種子》;繪畫《蜜蜂和鮮花》;手工《柳樹葉兒》;繪畫《小燕子》等的創作。

2)幼兒進行繪畫,教師進行全班指導和個別指導。

讓孩子們在繪畫和手工創作過程中準確和熟練的表達出自己眼中看到的和心中想象的春天景色。學會合作繪畫並有統一的構思和意見。

5、進行作品展評,請完成繪畫和手工創作的小朋友代表講述作品的內容和想法。選出最美的春天景色圖,並進行發獎。

6、教師簡短總結。

小朋友們在這次《我喜歡的春天》繪畫創作中學會了許多本領,如:學會了觀察、構思、佈局還學會了分工與合作,因爲小朋友們想自己小組取得勝利就要依靠集體的力量,只有集體合作速度才能加快、力量才能更大、智慧才能更多,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7、動靜結合,增強氣氛。

1)、播放動畫歌曲《春天在那裏》,小朋友們一起進行歌表演,增強課堂的活躍氣氛。

8、活動結束。

1)、小朋友們和老師一起高高興興走出教室,上大自然中去遊戲、去觀察春天了!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我們使用的這套語文教材,注重聯繫生活,紮實、靈活、有序地全面提高學 生的語文素養。教材在編排上體現了多樣性和階段性,初一年級着重培養一般的閱讀能力。《雖有嘉 餚》是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選排的課文,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然後在反覆誦讀中領會它們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並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

二、說學生和學法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本課所面對的是七年級的學生,已經擁有了一定的生活經歷和一定的閱讀能力。他們可以透過自己閱讀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資訊。但是,讓他們從生活經歷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別是藉助語文學習的經驗去觀照自己的實際生活,還有很大的困難。但七年級的學生有強烈的表達個人觀點的願望。另外,七年級的學生正處青春期,對文學作品有一定的獨特體驗和看法,並且有表達個人觀點的願望。所以,本節課我會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 況加以適當的點拔以及引導。爲此,教學本課我將進行如下學法指導:

"朗讀"法貫穿讀、說、析、品、評,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寫的景和物 、人和事,所傾吐的情和意,所闡發的哲理,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共鳴。特別是 感情豐富與含意深刻的語句,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在語言訓練和技能訓練中體會文章的內容、神韻、風格。

品析語言法:本文構思巧妙,感情濃郁,因此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品析語言,使學生學會品析散文語言。

小組討論法:“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 火,相擊乃生靈光。”採用小組討論,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維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 突現,既發展言語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如課前預習、"不動筆墨不讀書"、圈點勾畫、多摘抄積累、熟讀成誦等讀書習慣,爲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基。

三、說教法

1.情境教學法:教師透過語言及多媒體課件創設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協調發展。另外,我 在教學中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宗旨,以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參與性爲前提,以個人或小組合作活動爲基本方式,中間採用朗讀領悟、合作討論、拓展運用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朗讀中培養語感,在質疑中學會創新,在比較 閱讀中訓練思維,在老師引導下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探究,使學生真正成爲語文學習的主人。

2、說教學手段

根據教學目標與學生特點,教具應具直觀、形象、生動、省時的特點,我在教學中選用了製作簡單的幻燈片。幻燈片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創設了情境,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提高了教學效率。

四、說教學過程設計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一 門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學科,用情感喚起情感 ,用感悟引起感悟,用智慧啓迪智慧,是語文教學的獨有特點。據此,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本節課的指導思想是教師作爲啓發者和鼓勵者,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透過想象,主動參與學習,攝取知識,培養能力。整個教學過程主要是以朗讀爲紐帶,以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和創新能力爲核心。按照誦讀感知 —— 分步品讀 —— 積累遷移 的步驟進行。其教學分爲五個基本環節:

第一環節、匯入新課,激發興趣

第二環節、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從認識的心理過程來說,這一環節是學生的感性認識階段,它是學生進行想象的基礎。設計讓學生透過反覆誦讀掃清字詞的障礙,習得語感,積累感性材料。其具體步驟是:

第一步初讀課文,進入意境。

第一遍:聽讀學生聽配樂朗誦,以此爲示範嚮導,讓學生進入情境;

第二遍自由讀讀法自定,或朗讀,或默讀,甚至可以吟唱。這是尊重學生的“個體”認知個性,引導他們樂於去讀。此時,教師在屏幕上顯示一些易讀錯的字,供學生參考。

第三遍小組內互 讀互評,看誰讀得最清楚、流利。透過討論比較優劣找差距,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對朗讀產生濃厚的興趣。以 完成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這其間教師要進行學法指導:(1).讀準每一個字音;(2).注意正確斷句;(3).儘量讀出感情。

第二步再讀課文,疏通文意。以完成教學目標2:準確地翻譯全文,並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教師先進行學法指導:(1).字詞句一一落實,儘量做到對譯;(2).儘量翻譯出原文的語言風格。然後學生自讀,結合書下注釋、查工具書或者查資料書去自行將課文逐句翻譯一遍。用筆圈點出不能準確把握的地方。最後組內交流自學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若仍不懂,則舉手問老師,全班同學一同解決。

第三步:根據句意劃分朗讀節奏。

第三環節、精讀課文 分析品味。

文言文應以誦讀爲教學突破口,在這一過程中,我將作爲教學的促進者、參與者,與學生一起學習,共同討論,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並相機點撥、引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分兩個問題進行討論。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課文講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我”到非洲旅行時,想買一個非洲木雕做紀念,又擔心路途遙遠,木雕沉重,只好放棄了這個打算。爲了不讓我帶着遺憾離開非洲,賣木雕的少年等待在賓館前,送給我一個方便攜帶的木雕小象墩,從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靈。景色壯觀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風吹拂的夜晚,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也襯托了賣木雕的少年美麗的心靈。本課敘述詳略得當,作者對美麗的大瀑布風光一帶而過,而是圍繞課文重點,將筆墨放在選木雕、放棄買木雕、送木雕等內容上。課文還準確而得體地運用了許多四字詞組,要注意讓學生積累並學會使用。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一是瞭解非洲人民同中國人民的友誼;二是透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內心活動;三是積累一些四字詞組,並學會恰當地運用。這也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二、說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遊覽、工藝品、名不虛傳、遊人如織、壯觀、出售、攤點、陳列、構思、五官端正、觀賞、清晰可辨、掏錢、即將、流露、一模一樣、付錢、標準”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詞語。

3.學習透過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感受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教學課時分爲2課時

第一課時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遊覽、工藝品、名不虛傳、遊人如織、壯觀、出售、攤點、陳列、構思、五官端正、觀賞、清晰可辨、掏錢、即將、流露、一模一樣、付錢、標準”等詞語。

2.能讀通課文,積累詞語。

3.學習第1-4自然段,體會瀑布的美和木雕的精緻,並能感情朗讀。

第二課時目標:

1.學習5-15自然段,學習透過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感受賣木雕的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2.感情朗讀課文。

三、說教法

語文教學要遵循“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以訓練爲主線”的教學原則。針對本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本課時的教學方法爲:

1.採用啓發式教學。即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讀書,在讀中思考、領會,讓學生動腦、動口、弄懂弄通課文的內容。

2.朗讀體會法:透過抑揚頓挫、聲情並茂的朗讀,幫助學生體會語言的優美,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語感訓練。

3.採用課件演示法教學。課件演示起着直觀的作用,有助於突破教材的難點。

此外,在教學中還運用講讀法、板書法等,多法並舉。

四、說學法指導

對於我們的學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顯得異常的重要,這是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因此,本課十分注重以下兩點:

1.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重視指導學生自讀、自悟。

2.在教學中,進行一定的拓展練習,促進學生對文字的理解。

五、說教學流程

(一)談話匯入

首先教師談話匯入:小朋友,你曾經到過什麼地方旅遊?引出到非洲南部遊覽一番。然後觀看瀑布的視頻片斷,並交流看後的感想。藉機引出課題:今天我們學的課文就發生在這個大瀑布的不遠處,那裏有許多出售木雕工藝品的人,下面讓我們來結識一位賣木雕的少年。讀題,提問。

【本環節的設計,採用課件引入新課,首先課件一開始就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能讓學生從心底喜歡上文字中的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讓學生提問,啓發學生運用多維視角去思考解決問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從而滿足他們的探究欲、表現欲。】

(二)初讀課文

先請同學們帶着這些問題來讀讀課文,接着教師檢查學生的讀書的情況,抽讀生字卡片、詞語,然後讓學生分自然段讀一讀課文,讀完後留時間讓學生評價。

【本環節讓學生初讀課文,藉此來鞏固學生的生字詞。而且讓學生自讀、互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傾聽能力。】

(三)再讀課文

我以“非洲南部的什麼景物吸引了衆多遊客去觀光遊覽呢?”這一問題讓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經過交流得出是瀑布和木雕吸引了遊客。然後透過“瀑布、木雕又是怎麼樣的?”請小朋友用()標出來,並想想你讀懂了什麼?

【本環節讓學生在讀讀標一標中學習,培養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

(四)品讀課文的重點詞句,加深體會

指名說瀑布是怎樣的,邊出示:

①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真是名不虛傳。這裏遊人如織,景色十分壯觀。

品讀這句話,理解“名不虛傳”、“遊人如織”、“壯觀”,感情朗讀這句話。

然後是指名說木雕是怎樣的,邊出示:

②這些坐凳構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品讀這句話,理解“構思新奇”、“栩栩如生”,再出示投影圖片,讓學生觀看。最後感情朗讀這句話。

【有了自讀和全班齊讀做基礎,配以圖片欣賞,加深了學生的理解。】

③攤點裏陳列的木雕琳琅滿目,各式各樣,想到朋友的叮囑,我在一個攤點前停下來,仔細地挑選。

讓學生自己讀讀這句話,再理解“琳琅滿目”、“各式各樣”,並進行想象說話,然後播放投影圖片讓學生觀看,再進行感情朗讀。

【這樣的設計,不僅讓學生加強了對文字的理解,還能夠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聯繫生活,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加強了學生的語言訓練。】

五、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老師帶領大家一起去欣賞了莫西奧圖尼亞大瀑布的美景和精美的木雕,賣木雕的少年又給大家留下了什麼印象?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

六、作業

摘錄4字詞語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小壁虎借尾巴》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二冊第七組中的一篇講讀課文。是一篇科普童話,課文藉助形象化擬人的手法,透過小壁虎向小魚、黃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講了魚、牛、燕子、壁虎尾巴的特點,揭示了“動物尾巴都有用”這樣一個道理。文章生動有趣,把小動物有禮貌和它們之間真誠相待的美好形象表述得栩栩如生,符合一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是向學生進行科普教育,發展學生觀察能力、審美能力、朗讀能力的好教材。

2.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本課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和由生字組成的新詞。

(2)透過看圖,學習課文,理解詞句和每段的意思,瞭解小魚、黃牛、燕子、壁虎尾巴用處,及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點。

(3)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瞭解其敘述方法。

3、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學習小壁虎借尾巴的經過,懂得魚、牛、燕子、壁虎尾巴的用處,接受禮貌教育。教學難點:理解小壁虎尾巴的用處和特點。

4、教具準備小壁虎剪圖、課文錄音、課文幻燈片4框、CAI課件、魚模型。

5、課時安排整課計劃3課時完成,第1課時初讀課文,認識生字,學習課文1、2自然段,第2課時講讀三至七自然段並指導朗讀,總結全文,激發學生閱讀課外讀物的興趣。第3課時,識記生字的形,指導書寫,完成課後練習。

二、說教法、學法。

本課的教學以“突出一個特色,‘遵循四個原則,落實兩個結合”爲指導思想設計教法、學法、以及教學程序。“一個特色”培養學生自讀會讀。遵循哪四個原則呢?

1、“三爲主”原則,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以語言文字訓練爲主線;

2、直觀性原則,充分利用直觀形象、激發興趣、創設情景。

3、文道統一原則,在學習課文時,教育學生講文明、懂禮貌。

4、課內外聯繫原則,讓學生把課堂知識向課外閱讀、觀察、研究這一應用上延伸,開拓視野,增長見識。在目標上落實兩個結合,即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結合起來,把握科普童話教學特點,又把語言文字的訓練與邏輯思維訓練結合起來。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本課的教法主要用導學法即“講——扶——放”、直觀法、朗讀式教學法。學法是自讀、讀中思考、讀中討論、舉—反三,貫徹“自讀、會讀”這一‘精神。

三、說教學程序。

(一)情境匯入,整體感知。

1、導語:上課開始,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出示小壁虎剪圖,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這種小動物叫什麼名字嗎?”對!小壁虎生來就有一條長長的尾巴,可有隻小壁虎還要去借尾巴,這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到《小壁虎借尾巴》這個故事中尋找答案吧!

2、看幻燈,聽錄音故事,思考:小壁虎爲什麼借尾巴,它向誰借尾巴,借到尾巴沒有?

3、自由讀課文,按要求自學。提出兩個要求:

(1)畫出本課生字詞,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2)讀通課文,標出自然段的序號。

4、檢查自學效果。讓學生根據要求讀課文、使學生讀有目的,能避免單純地、盲目地讀書,從而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讀後進行檢查,及時反饋,可以提高學生讀書的認真的程度。

(二)先扶後放,逐層精讀。

1、尋求壁虎借尾巴的原因。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後,理清了文章思路:小壁虎爲什麼借尾巴——怎樣借——借到了沒有了。下一步就是深究課文。首先引導學生尋求小壁虎借尾巴的原因,要求學生自由讀第一、二自然段,想一想:小壁虎爲什麼借尾巴?學生很快就把借尾巴的原因找到了(一掙,難看)小壁虎怎樣掙斷尾巴逃走的?放CAI課件,屏幕中顯示出:一隻壁虎在牆角捉蚊子,一條蛇悄悄地爬過去,一口咬住了壁虎的尾巴,壁虎用力一掙,掙斷尾巴逃走了。鮮明、活動的畫面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對“一掙”的意思就自然明白了。小壁虎掙斷尾巴後,心情怎樣?指導學生用難過的語氣讀:“沒有尾巴多難看哪!”強調?“多難看”。

2、梳理壁虎借尾巴的經過。原因找到了,接下來引導學生學習第三、四、五自然段。扣住“怎樣借”重點分析,由於抓學法來學習,設計出“從扶到放”的教學程序:學習第三自然段以扶爲主,學習第四自然段採用半扶半放的教法,學習第五自然段,以放手讓學生自學爲主。採取這個由扶到放的過程,就是教給學生讀書方法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過程。

(1)以扶爲主,領學課文第三自然段。

A、學習第1、2句,出示句式:小壁虎爬到哪裏?看見什麼?透過讀與說,學生弄明白了:小壁虎爬到小河邊,看見小魚搖着尾巴在河裏游來游去,這時教師扣住“搖”字問:小魚爲什麼能在河裏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呢?(學生回答是因爲小魚搖着尾巴)教師就因勢利導,讓學生用手勢演示“搖”的動作,教師進一步問:寫小壁虎爬到小河邊怎麼要寫爬呀爬?(說明小壁虎爬的時間長,爬的路程長,這爲後面突破教學難點:小壁虎尾巴再生的特點,埋下了伏筆)

B、學習第3、4句。出示句式:小壁虎怎麼說,小魚怎麼答。學生一下子找出了答案:小壁虎說:“小魚姐姐,您把尾巴借給我行嗎?”小魚說:“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撥水呢。”學生分組讀對話。再出示小黑板,如果小壁虎這麼說:“你把尾巴借給我。”小魚這麼答:“不行,我要用尾巴撥水。”把書上的“對話”跟以上“對話”比較一下,找出不同處,畫上圈。這樣運用比較法,抓住重點詞句,學生很快就明白小壁虎十分禮貌,稱小魚爲“組組”,用“您”而不是用“你”,“行嗎”不是命令,而是徵詢,小魚也不是蠻不講理,她也是實在沒辦法,很爲難,並適時指導學生做到與作者身同此境,心同此情,較好地收到教育、教學效果,體現文道統一的原則。

C、出示句式:小魚爲什麼不把尾巴借給壁虎?學生透過思考討論得出結論是因爲小魚要用尾巴撥水。“撥水”是什麼意思?演示魚模型,理解“撥水”意思。總結學法:(指着板示的句式)我們學習第三自然段,先學習壁虎爬到哪,看見什麼;再學習小壁虎怎麼說,小魚怎麼答;最後想想:爲什麼小魚不把尾巴借給壁虎。這樣的總結,既對小學生了解小壁虎向小魚借尾巴的經過起強化作用,又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注重了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2)半扶半放,學習第四自然段。

A、教師出示句式引讀本節,幫助學生理順序。

B、指導朗讀。

C、討論老黃牛爲什麼不把尾巴借給壁虎:因爲老黃牛要用尾巴趕蠅於。

(3)放手自學第五自然段。

A、讓學生自出讀這個自然段,根據板示的句式,找出第一、二句寫什麼,第三、四句寫什麼。

B、討論:燕子爲什麼都能把尾巴借給壁虎?因爲燕子要用尾巴掌握方向。三、四、五自然段採用以上方法教學,使學生處於輕鬆、愉快、積極思維的氣氛中,做到面向全體,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另外,藉助“小魚用尾巴撥水”“黃牛用尾巴趕蠅子”、“燕子用尾巴掌握方向”。提問:你們從中明白了什麼道理?進行歸納推理。由個別現象,總結出一般結論——動物的尾巴都有用。

3、弄清壁虎尾巴的特點、用處。既然動物的尾巴都有用,那麼壁虎的尾巴也有用。壁虎的尾巴有什麼用呢?課文中沒有直接說明,是教學的難點,如何突破這個難點,先得弄清壁虎尾巴的特點。學生自由讀六、七自然段,找出壁虎心情變化的詞語。(難過、高興)小壁虎爲什麼難過?因爲它向水裏的魚、陸上的黃牛、空中的燕子都沒借到尾巴。爲什麼高興?因爲它又長出一條新尾巴啦!壁虎尾巴一掙就斷,斷了能長出新的來,這種易斷、再生的特點對它有什麼用處?重放CAI課件:一條蛇咬住了壁虎的尾巴,壁虎一掙,掙斷尾巴逃走了。如果尾巴掙不斷會發生什麼後果?(會被蛇吃掉)從而悟到壁虎尾巴有自我保護作用。這部分的教學是一種演繹推理,由一般結論推斷、研究出個別現象,至此突破了難點。這種由事物的個別現象,總結出事物一般規律,再由一般基本規律去解釋事物個別現象,即“個別——一般。——個別”,完成好兩次推理,給學生滲透一點認識事物的一般方法,整個閱讀過程,就是學生智力發展的過程,可以達到語言文字訓練與邏輯思維訓練同步進行,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同步發展的目的。

4、總結全文,擴散思維。

(1)扣住“傻”字問:“同學們,壁虎媽媽叫小壁虎傻孩子,小壁虎到底傻不傻?”“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裏的氣氛熱烈極了。有的說:“小壁虎肯定傻嘛,連自己長出一條尾巴也不知道!”有的說:“小壁虎不傻,因爲第一,在蛇咬住它尾巴的時候,他知道掙斷尾巴去逃命。第二,它在借尾巴的時候多有禮貌,根據不同的動物,用不同的稱呼。第三,‘傻孩子’是媽媽對它的呢稱。”

(2)學習了26課,我們知道了魚的尾巴能撥水,黃牛的尾巴能趕蠅子,燕子尾巴能掌握方向,壁虎的尾巴能保護自己。你們還知道哪些動物尾巴有什麼用?放CAI課件,屏幕中顯示了猴子、松鼠、啄木鳥、狗四種動物,讓學生說說他們尾巴的作用。如果僅僅只讓學生說說這些動物尾巴的作用就沒有體現語文課的特點,我就讓學生模仿第三自然段的結構句式說一段話。比如: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大樹上,看見猴子在樹上搖來晃去,小壁虎說:“猴子大叔,您把尾巴借給我行嗎?”猴子說:“不行啊,我要用尾巴盪鞦韆呢!”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能使學生把所學知識轉化成能力,從而獲得成功的快樂。

說課稿 篇9

1、說教材

本課是新課標科學四年級(上)第二單元的第二課,這一課選用溶解實驗的典型材料——高錳酸鉀,讓學生透過仔細觀察,描述高錳酸鉀溶解於水的逐漸變化過程,想象食鹽在水中溶解時可能出現的變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加深對溶解現象的本質性理解。

2、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溶解是指物質均勻地、穩定地分散在水中,不會自行沉降,也不能用過濾得方法將物質從溶液中分離出來。

過程與方法:

觀察和描述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並想象食鹽的溶解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實驗中細緻觀察的重要性。

3、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描述高錳酸鉀溶解現象的主要特徵。

【教學難點】理解溶解的現象這一過程。

4、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裝水燒杯、筷子、高錳酸鉀、小藥勺、食鹽

二、教法和學法

說教法:

1、探究式實驗教學法 該教學法的教學模式是:設疑 —觀察(實驗)—思考—總結—應用。透過實驗、觀察、探究得出科學結論。

2、互動式教學法 在教師的講解過程中,有學生的猜想、討論、搶答,在實驗過程中師生之間不停地進行“資訊”交流,有助於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學習積極性的提高。

說學法:

1、 探究學習:透過實驗來對其實驗現象的準確描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2、 自主學習:指導學生以實際生活的經驗和對教材的閱讀,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自主地獲取知識。

三、教學過程

(一)觀察食鹽在水中的溶解

師:同學們喜歡吃糖嗎?

生;喜歡。

師:那你們知道糖含在嘴裏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生:會慢慢的化了。

師:如果把糖和食鹽放到水又會發生什麼呢?(揭示課題:水是怎樣溶解物質的 )

師:同學們,老師手裏拿的是什麼?(教師出示食鹽)

生:是食鹽。

師:那你們食鹽在水中是怎樣溶解的嗎?(教師做食鹽在水中溶解的實驗)

1、讓學生想象:食鹽在水中的溶解過程。

2、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二)觀察高錳酸鉀的溶解

1、教師講解:爲了清晰地觀察到溶解的過程,我們用一種有顏色的物質來做溶解實驗。教師出示高錳酸鉀。(教師取放演示要規範,這是學生首次接觸化學藥品)

因爲高錳酸鉀具有腐蝕性,對組織有刺激性易污染面板致黑色。所以在取藥品時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錳酸鉀,要用小藥勺。

2、引導觀察描述:高錳酸鉀是一種什麼樣的物質?(外觀呈黑紫色固體小顆粒)

3、做實驗:在一個裝水的燒杯內,輕輕地放入幾小粒高錳酸鉀,先靜觀高錳酸鉀在水中的分散現象,然後用筷子輕輕攪拌一下水,繼續觀察水和高錳酸鉀的變化。(注意學生對觀察到的細節地描述)(高錳酸鉀顆粒慢慢地變小,劃出紫色的線條向四周擴散,然後均勻地分散在水中。形成紫紅色的溶液)

4、學生彙報:高錳酸鉀在進入水的前中後有什麼樣的變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嗎?它與食鹽在水中的溶解有什麼異同?

高錳酸鉀 的狀態

高錳酸鉀進入水中時的狀態

攪拌後高錳酸鉀的狀態

高錳酸鉀水溶液的狀態

作業:寫實驗報告單

板書設計:

課題:水是怎樣溶解物質的

高錳酸鉀在進入水的前中後變化的比較

高錳酸鉀 的狀態

高錳酸鉀進入水中時的狀態

攪拌後高錳酸鉀的狀態

高錳酸鉀水溶液的狀態

標籤:精品 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