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說課稿合集9篇

說課稿1.84W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說課稿9篇,歡迎大家分享。

說課稿合集9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一).本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單元中的第二節“地球表面形態”第一課時,對認識地貌的形成和變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對地殼和地表形態有一個整體上的瞭解,是自然地理中關於地形要素的重要內容。對學習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以及選修的“旅遊地理”的地質景觀以及“自然災害中的地質災害”有着廣泛的聯繫,起着很強的基礎知識的作用。

(二).說教材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①.瞭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能用理論解釋宏觀地形的成因;

②.瞭解簡單的地質構造的概念和類型,能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③. 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歸納總結能力、觀察力;圖文轉換能力;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①.透過列表比較,瞭解內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與表現形式

②.運用動畫演示板塊運動,更直觀的去理解理論,解釋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成因

③.透過對地質構造示意圖的閱讀分析,學會簡單的地質構造類型的判斷和構造地貌的分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創新意識;培養欣賞美,鑑賞美的能力;樹立事物是在不斷髮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意識。

(三)、說教材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①.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把板塊的兩種運動形式對宏觀地形的形成作爲本節重點之一;

②.重點之二即爲兩種基本的地質構造類型----褶皺和斷層所形成的地表形態和地貌特徵。

2.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

①板塊構造與宏觀地形的關係;這部分內容是從很大的尺度來介紹地質作用與地表形態的關係,學生直接感知比較困難,須有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而高中一年級的同學的抽象思維能力有限,所以在理解板塊運動機制及其所形成的地貌方面會有一些困難。

②地質構造中“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由於這種地貌不同於背斜、向斜的基本形態,學生不易理解,所以作爲一個難點。

二、說學情

心理特點:進入高一年級的學生,大部分的學習行爲任然已興趣爲引導,興趣也是最好的老師,故教學中運用音象、動畫演示等生動、形象的現代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興趣。

知識基礎:透過初中的學習,學生對地形的知識有初步的瞭解,但僅從感性上認識到地形在變化,至於地殼變化原因、運動的形式及結果等抽象的理論知識一無所知,而高一學生理性認識、抽象思維能力還較差,給教學帶來一定難度。

三、說教法與學法

1. 實例教學法;直觀教學法;圖表分析法;對比分析法;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解析和思辨能力,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2. 視聽觀察法;邏輯思維法;討論分析法;圖文轉換法;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和合作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說教學過程構思

匯入: 從觀看各種地形圖片,給學生以感官刺激,美的享受;透過圖文資料,讓學生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時,增強學生興趣,也使匯入對本節課的學習更加具有針對性。

1.不斷變化的地表形態

透過匯入,提出問題“是什麼力量能讓地球表面如此的千姿百態?”引發學生思考。

透過學生自主的閱讀教材,引導學生列表比較歸納,地質作用的能量來源及其表現形式,讓學生認識到地表形態的變化時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透過列表對比分析, 提高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使學生更能夠記住內外力作用的區別和聯繫,加強了形象記憶,同時增強學生探究自然奧妙的熱情。

2.“內力作用與地表形態”

承轉(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在探索有關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引出板塊學說)

①. 引導分析照板塊分佈示意圖2-10,介紹板塊學說這一理論的主要觀點,認識六大板塊的名稱,分佈及板塊的邊界類型(生長邊界和消亡邊界);

【教師澄清講解】

①板塊是地球岩石圈被構造帶分割成的單元,而不是地殼的單元,也不是硅鋁層的單元。

②六大板塊的範圍與大洲、大洋的範圍不一致。除了太平洋板塊基本上是水域外,其他的板塊都包括了海洋和陸地。板塊不是大洲、大陸或大洋,只是借用了大洲、大陸和大洋的名稱來命名。

③消亡邊界(圖中實線)是板塊相向運動形成的,表現爲海溝或造山帶;生長邊界(圖中虛線)是板塊向相反方向運動形成的,表現爲海嶺或斷層。

透過“喜馬拉雅山的形成”音像視頻,在演示的工程中提醒學生注意視聽過程,看到板塊的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在過程中形成的各種宏觀地形(因爲在整個過程中會依次形成海溝,島弧,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然後再演示東非裂谷的動畫,說明板塊運動與地球上海陸的形成和分佈,大規模山系、高原、裂谷、海溝、島弧等地貌格局間的關係。(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透過視頻動畫,保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然後學生根據動畫及教材討論歸納,老師點撥總結活動探究1.2.,再歸納總結板塊運動和宏觀地形的關係,來完成對這一重點內容的突破。這裏我是採用先把問題(學生分組討論,探究答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 “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讓學生透過觀察圖片,引出地質構造的概念,先讓學生閱讀教材,再用動畫演示直觀認識褶皺和斷層,討論分析其形成原因、表現形式。

針對“背斜成谷、向斜成山”這一難點,首先讓學生理解背斜與向斜的基本成因和區別,分析不同部位的受力情況,岩石的堅硬程度,抵抗外力侵蝕的能力;然後再從岩層新老關係上來判斷,在此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思考,思考沉積岩岩層新老的識別,給他們提供表達自己的觀點的機會,幫助他們歸納、總結在教師指導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對於斷層,在演示動畫的時候,引導學生觀察斷層線兩側的運動方向,讓學生討論分析所形成的地貌,斷層線上的岩石抗侵蝕強度,侵蝕後形成的地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拓展】

我們學習了地質構造對地形影響的規律,在實踐中具有重大意義。例如,找石油天然氣要在背斜部位;打隧道、開礦石也應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將可能使隧道變爲水道。在背斜部位採石,工程難度較小,開石方可降低成本。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

說課稿 篇2

本課設計的指導思想

本課以《新課標》爲依據,充分體現“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導思想。爲了加深同學們的感情認識,激發學生學習接力跑的興趣,本人在整個教學過程以遊戲和比賽的形式進行。在教與學的關係上,既強調教師“教”的重要性,又突出學生“學”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玩中學,玩中練,重視培養學生的公平競爭、參與意識、團結合作,整體教學立足於《新課程》領域,服務於學生的健康成長

本節課分爲

一,說教材

二,說對象

三,說教法

四,說學法

五,說教學程序

一、說教材

(一)學習內容:接力跑——下壓式傳接棒

(二)教材分析:接力跑是合作跑的主要內容之一,在接力跑活動中,學生運用智慧和技巧與同伴團結協作,體驗配合的樂趣,增強了身體素質,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而深受學生們的喜愛,初中接力跑有迎面接力跑,圓周接力跑等內容,傳接棒的方法有立棒式、上挑式和下壓式。本節課主要以下壓式的傳接棒方法進行學習內容。

1、說教學目標

(1)透過學習,使學生能基本掌握“下壓式”傳接棒的技術。

(2)培養學生的觀察、實踐、創新和簡單的評價能力。

(3)重視培養學生的公平競爭、參與意識、團結合作、信任與責任。

2、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交接棒的配合

難點:接棒人的預跑時機

二、說對象

初一年級的學生,存在體質普遍較弱,運動技術較差的現象,在體育課中比較易興奮,又易抑制,精神不易集中;對於說教過多技術要的教學因其理性思維還不完善而不易接受,也不感興趣;相反,對於直觀的、易於模仿的感性思維的體育課比較喜歡,若把教學活動融於遊戲活動與教學比賽中,學習興趣更濃。

三、說教法

1、師生互動演習,這樣能夠體現內容的直觀性,學生領會意圖快,容易接受。

2、堅持循序漸進和教與學同步互動的教學方法,將教學內容融合在遊戲與比賽中,使學生在樂於參與,易於參與的遊戲與比賽中,模仿練習,無形達到教學的初步目的,並在反覆的遊戲比賽中,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裏不斷鞏固與提高動作技術。這樣既提高學生的技術質量與興趣,又讓學生明確地意識到學習需要自己產生的,不是別人強加的;學習過程是自己實踐的,不是他又包辦代替的、自己是學習的主體,真正體現“快樂體育”的宗旨。

四、說學法:

1、學生在遊戲中,初步體會傳接棒的技術動作。

2、採用講解和師生互動演習下,學生觀察、分析,逐步總結出動作要領。

3、應用剛學會的動作,在各種比賽中加以鞏固和提高。

五、說教學程序

根據認識事物的規律和人體生理機能變化規律,將本課分爲四個部分:

(一)課堂常規與熱身部分(8′)

(二)匯入主題,體驗部分(13′)

(三)實踐,應用部分(14′)

(四)總結,結束部分(5′)

(一)課堂常規與熱身部分(8′)

1、課堂常規

2、熱身部分(音樂伴奏):。

課堂常規

體委整隊,報告人數

師生問好,檢查服裝

宣佈教學內容,安排好見習生.

組織教學所需的常規內容,主要是迅速地把學生組織起來,使學生明確課的內容和目的,集中學生注意力。

熱身部分(音樂伴奏)

採用“行進間傳棒”的遊戲熱身:

目的是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初步體會傳接棒的動作要領,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享受了遊戲給集體帶來的快樂,在有限的時間內調動學生的活動熱情,快速有效地達到熱身的目的。

組織:

老師吹響第一次哨聲,隊形行進間傳接棒,吹響第二次哨聲,棒在哪位同學手中,則交換位置並五次高擡腿。

(二)匯入主題,體驗部分(13′)

1、教師講解、示範

2、原地練習下壓式傳接棒(分組比賽)

3、學生自由練習下壓式傳接棒

1、教師講解、示範

講解:接棒人向後伸出,手臂與軀幹約成50~60度角,手腕內旋,掌心向上,拇指與其他四指自然張開虎口朝後,傳棒人將棒的前部由上向下傳經接棒人的手中

根據學生練習情況,講解、示範教學內容。採用掛圖教學,配合師生互動演習,這樣充分體現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學生領會意圖快,容易接受

掛圖,學生演習

2、原地練習下壓式傳接棒(分組比賽)

要求學生按照規定的方法和規則進行比賽。在比賽練習中,體會下壓式傳接棒的動作要領。

比賽方法和規則:各組最後一位同學持棒,聽哨聲後,下壓式傳棒給前面的同學,其餘同學原地下壓式傳接棒。當棒傳到最前面的同學時,轉身跑到隊伍最後面,重複以上順序,直到接力棒最後一輪迴到第一個傳棒同學手中爲止,先到隊爲勝隊。

3、學生自由練習下壓式傳接棒

自主練習,讓學生自己去體會下壓式傳接棒的動作,學生對已有一個探索和實踐的過程,再透過教師示範,總結,就使感性認識上升爲理性認識。

要求:認真領會動作要領,團結合作。

(三)實踐,應用部分(14′)

1、直道往返接力跑(分組比賽):

2、彎道接力跑(分組比賽)

1、直道往返接力跑(分組比賽)

組織如圖,透過直道往返接力跑比賽,來檢查學生傳接棒技術的掌握情況,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掌握傳接棒技術和速度的銜接,在接力區內高速跑完成下壓式傳接棒。

規則:各隊一名同學持棒在起跑線上,聽到哨聲起跑,跑步路線如圖所示,繞過兩處標誌後,將棒順利傳給第二位同學。以此類推,直到最後一名同學衝過起點,先到隊爲勝隊,輸隊負一局做俯臥撐5次 .

(四)總結,結束部分(5′)

1、教師領跳,放鬆舞蹈,學生模仿練習。

2、在音樂伴奏下,師生同跳。

3、教師總結講評,歸還器械。

4、師生道別。

①在優美的旋律,寬鬆的氛圍中,同學們隨着音樂跟老師做放鬆練習,既提高學生的趣味性,同時使學生的生理、心理都得到放鬆。讓學生在進行美的教育的同時,又一次體驗上體育課的樂趣。

②之後作課堂小結,提出優點和不足之處,達到鼓勵學生和繼續提高的目的。

③佈置器材收回,培養學生勞動觀念和愛護集體財產習慣。

④師生道別,再次拉近師生距離,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

謝謝觀賞

再見!

說課稿 篇3

《父親的菜園》是一篇在貧瘠的土地上作者的父親經過多次的努力,終於長出了一片碧綠。李老師不僅帶領學生理清了課文思緒,而且帶領學生進行深刻的體會了父親對於菜園的情感。下面我簡單談談自己的幾點想法:

1.檢驗預習情況循序漸進,以生爲主,透過出示解釋的形式讓學生練習理解和掌握。

我檢驗學生生字詞的學習情況時,主要以開火車讀和男女生對讀爲主,新意感不強。而李老師先出示詞語,讓學生開火車認,這些一次檢查字音的過程。之後教師出示學生疑惑不解的詞語,不是單獨地提醒學生讀音,而是告訴學生多音字的意思,讓學生進行理解後填空,如此一來,學生掌握的就會更加紮實,而且秉承了鄭忠青老師的講課手法。如此我才意識到,作爲一名教師,要時刻學習,不能停滯不前,不管你是什麼年齡,你是什麼級別。之後對於一些比較陌生的詞語,教師進行生活化的圖片演示,提醒讀音,將語文與生活相連。

2.以拍攝電影的形式,讓學生想鏡頭,形式新穎。

如果單純的從講授出發,學生定會覺得枯燥無味,於是教師別出心裁,採用了放電影的講授方法,將學生整堂課都置身在電影的製作中,學生絲毫不會有睡覺之意,反而精神飽滿。不僅讓學生想鏡頭,而且給學生放鏡頭理解,在開荒鏡頭中,教師先讓學生畫出父親的動作和語言,之後透過渲染情境的方式,讓學生一遍又一遍的讀,一遍又一遍的體會,之後再讓學生談,彷彿看到了一位()的父親,學生不僅能準確說出父親是什麼樣子的人,而且有話可說,有話想說。

3.抓動詞,創情境,重邏輯。

教學中教師緊抓動詞,還透過換動詞的形式讓學生進行體會與比較。課文講授注重情境的創設,各個環節之間練習極爲緊密。

說課稿 篇4

一、開場白

各位專家和領導,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第十冊第十課,課題是《楊氏之子》。

二、說教材

本課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全文共55字,語言簡潔、淺顯,主要講孔君平到楊家拜訪,主人不在便叫出楊家九歲的兒子。孔君平故意指着楊梅說楊梅是楊家的水果。而楊氏子卻以沒聽說孔雀是你們孔家的鳥予以回敬。中心句便是甚聰惠。而小楊修聰惠之表現主要有四:

1、能聽出言外之意。孔君平說此是君家果,楊修能明白這是孔君平拿他的姓和楊梅同爲楊字開玩笑。

2、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小楊修也以孔君平的姓做文章,來回敬他。

3、反應敏捷。兒應聲答曰,應聲即爲接着人家的話,不需耽擱地做出迴應,可見小楊修的反應之敏捷。

4、措辭委婉,懂禮數。未聞二字使語氣委婉,避免了對長輩的冒犯,做到有禮有節。

另外從爲設果、夫子等處也可見小楊修深諳禮數。

本文是學生在小學階段接觸的第一篇古文。像這樣短小、淺顯的古文,小學階段一共有兩三篇,主要的編入目的我想應該是讓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建立一個初步印象,激發學習的興趣吧。當然還爲了感受祖國燦爛悠久的傳統文化。

儘管短小、淺顯,又有古詩詞學習的基礎在,但畢竟是第一次接觸,學生對本文的理解上肯定存在不小的困難。

三、說教學目標

本文又被安排在第十冊的第三組第一篇。本組的主題是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因此本課的教學不僅要幫助學生讀懂本文,還要引導學生品味文中人物特別是楊氏子的語言的精妙。在此過程中還要指導學習方法,體會文言文的特點,培養學習興趣。

根據擬定的學習目標及學生的認知規律,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讀懂故事,瞭解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發學習興趣。教學難點是品味楊氏子的語言之精妙。

四、說教學方法

本課的教學,策略上要堅持以生爲主,因爲學生纔是課堂的真正主人,老師的一切行爲都是爲學生的學服務的。所以我要站在課堂的二線,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我只是在關鍵的地方加以點撥,引導學習的方向,困難的地方給予幫助。

方法上還是以讀爲主,因爲讀是語文學習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而富有節奏韻味的古文更需要反覆誦讀。所以本課教學主要採用誦讀法和朗讀感悟法。

五、說教學流程

我爲本課的教學設計了這樣的流程:

(一)匯入,初步認識古文特點。在談話匯入揭題之後,課件出示課文,讓學生說說本課與以前學過的課文相比有哪些特別之處。根據學生回答,點出這是文言文,並引導歸納出文言文的特點精煉、難懂。此環節主要是爲了在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的時候建立初步印象。

(二)讀通,不僅正確流利還要讀出韻味。先讓學生連讀三遍,提醒其讀準文中生字和兩個多音字爲、應。再標出節奏老師範讀一遍,讓學生感受古文朗讀的韻味,然後學生自由練習朗讀。在這個反覆誦讀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實現了朗讀的提升,也對古文的意思形成了一個籠統的模糊的印象。

(三)讀懂,明確故事內容。先讓學生說說大概講了什麼事,以訓練學生對古文的整體把握能力。再引導學生藉助註釋、插圖及聯繫上下文試着去理解每句話的意思,用我們的話來說一說,實在無法理解的標出來問老師。大概五分鐘之後,讓學生先提出無法理解的地方,儘量由學生自己互相討論解答,實在不行才由老師解答。估計理解難點主要是以下幾處:1、爲設果,果有楊梅。重點幫學生搞清楚誰爲誰設果。2、孔指以示兒曰3、夫子。之後,逐句讓學生說說意思,期間相機糾正語病,引導學生把句子講通順,並展開合理的想象把故事補充豐滿。如父不在,乃呼兒出。一句,引導學生想象可能是誰呼兒出,爲什麼要呼兒出,會怎麼呼?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明白文言文語言精煉,省略了很多內容,也留給了我們很大的想象空間,需要我們去想象補白。另外在解釋孔指以示兒曰一句時,要反覆強調孔是指着楊梅對楊氏子說,楊梅是你們楊家的水果。讓學生意識到孔說這句話是別有用意,是在用楊家的姓與楊梅的楊一樣開小孩的玩笑。這是爲後面品味楊氏子回答的精妙做鋪墊。因爲不明白孔的用意是很難體會楊的回答的精妙的。

(四)、品讀,體會楊氏子的聰惠。全文55個字是圍繞哪三個字寫的。學生很快就能找到甚聰惠。板書惠字,同時指導惠字的書寫。再讓學生找出最能體現聰慧的句子。然後引導學生反覆品讀文中的兩句對話,引導學生體會出楊氏子聰慧的三方面表現:1、答得快,應聲答曰;2、答得妙,也用孔的姓回敬孔。3、有分寸,未聞的語氣委婉客氣,避免了對長輩的冒犯。其中第三點有分寸較難體會,需要引導學生反覆品讀比較有無未聞兩字句子的微妙變化。也可用兩種句子進行師生分角色朗讀的方式加以體會。

(五)、背誦,想象拓展。先練習有感情的朗誦全文,特別是對話的句子要讀出孔的逗小孩語氣和楊機智委婉的語氣,再試着背誦。最後讓學生想象孔聽了如此精妙的回答會有什麼反映,寫下來。並做交流。

(六)總結全文,指導寫字。告訴學生古文和唐宋詩詞一樣都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我們要多讀多背。寫字重點指導曰、樑。

六、說板書。

本課最後的板書是這樣的重點是透過這樣的板書讓學生明晰文言文的特點和學法,以及課文重點。

七、總結陳詞。

縱觀本課的教學,首先我對本文在小學語文教學體系中所處的位子有一個較爲清醒的認識,制定了比較合理科學教學目標。整堂課始終以學生爲主,堅持以讀爲主,讀中解,讀中品,最後熟讀成誦。更爲重要的一點是本課教學不僅是教懂了課文,更是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激發了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魯迅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葉聖陶說教是爲了不教。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說課稿 篇5

各位老師:

下午好!

我今天上的是蘇教版數學第八冊內容:小數的性質。小數的性質這節課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例1例2小數性質的揭示,二是例3例4小數性質的應用。

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學習小數的開始。由整數學習進入小數學習,對於學生來講,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小數的性質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十分重要,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透過在小數末尾添0去0而不改變其大小,來加深對小數意義的理解,同時他還是小數四則運算的基礎。本課的教學目的:1.透過推理比較使學生髮現小數的性質。2.能運用小數的性質化簡小數,能根據實際需要不改變原數的大小,寫成指定位數的小數。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作了以下教學設計:

一、以疑引思

在整數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數的大小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那麼在小數中是不是也一樣呢?課堂的一開始向學生提出這樣的疑問,引發學生的思考。從而展開對0.1米0.10米0.100米這三個數量的探討。

二、初步感知

例1是三個以米作單位的小數的長度,進行大小比較,小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學生並不清楚。那到底怎樣比較這三個數量的大小呢?一方面透過轉化,將小數轉化成用整數表示的量1分米10釐米100毫米,另一方面引導學生觀察這三個數量表示的實際長度。從而發現0.1米=0.10米=0.100米然後進一步觀察這道等式,使學生初步知道小數末尾添上去掉0後小數大小不變。

三、深入研究

在小數末尾添上0去掉0大小不變,對於0.1米0.10米0.100米這三個數量是這樣,那麼對於其他更多的小數是不是也適用呢?這個性質是不是具有普遍性?這個問題的提出,引發了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與研究。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教給了學生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態度。學生透過給兩個正方形圖陰影知道了0.40=0.4 以及和同座位合作發現0.30=0.3 0.6=0.60等一系列等式。當發現這一系列小數相等的時候,小數性質的可靠性得到了證實。

四、發現性質

回顧整個研究的過程,第一次對0.1米0.10米0.100米三個數量的初步感知以及第2次全面深入的研究,學生很容易地就發現:在小數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這一性質。不同的學生對小數性質的理解程度是不相同的,透過“關於小數的性質,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麼”這樣的交流,使學生對小數的性質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五、實際應用

小數的性質是小數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結論,那麼它到底有什麼用呢?首先帶領學生到生活中去尋找。超市裏商品的價格通常都是用元做單位,改寫成兩位小數表示的,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學習和生活有了共鳴,學生再自學例3例4,從而掌握化簡小數和改寫小數的方法,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在小數性質這節課的教學中

1.透過直觀、推理讓學生充分感知,然後經過比較歸納,最後概括小數的性質,從而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採用問題教學法,創設一個個有價值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和敢於質疑,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眼以及採用多種形式的鞏固練習,使學生學有所疑學有所思,力求把數學課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綜合性學習《走進田園、熱愛家鄉》

語文綜合性學習在低年級就開始滲透,到了三年級,綜合性學習與一組課文閱讀教學穿插進行,三年級的綜合性學習安排兩次提示。第一次放在綜合性學習活動前,提出活動要求,明確活動內容,指出活動途徑。第二次提示放在活動過程中,主要提示小組在活動過程中要及時小結、反饋、交流活動情況。最後在語文園地中安排“口語交際”、“習作”、“展示臺”等欄目,展示學生綜合性學習的成果。四年級只安排一次綜合提示,爲從中年段的小綜合過渡到高年段的大綜合作好準備。根據這樣的編排特點,我制定了本次綜合性學習活動的策略,分五個階段來進行:一、回顧教材,閱讀引領(1課時);二、學習建議,規劃活動(2課時);三、設定提示,實踐參與(8課時);四、搭建平臺,成果展示(2課時);五、評價總結,延伸發展(1課時)。

二、目標定位

本次綜合性活動目標的制定有兩個依據第一課標要求,第二學情狀況,

語文課標對綜合性學習從會提問題、觀察分析、資料蒐集、表達方式、活動組織、合作討論等方面逐步提高要求。

2、學情狀況:

(1)歷次活動,爲學生“走進田園”搭建了階梯。

(2)生活經驗,爲學生“走進田園”提供了鋪墊。我的學生生長在農村,對鄉村的一草一木,蛙叫蟲鳴耳熟能詳;鄉間小道,溝渠小窪瞭如指掌;農活農具,農家風俗瞭然於胸,……這樣的生長的環境使他們更容易走進田園。

(3)文字閱讀,使學生產生“走進田園”了渴望。

當然,除了上述三個積極的因素外,還有兩個不利因素:

(1)現實與文字之間的距離。文字詩化的鄉村田園風光,閒情逸致的生活意趣與農村現實的有着天壤之別,因此,在本次綜合性學習中,教師要緊扣地域文化、生活特徵,引導學生與真實的農家生活“真情擁抱”,在實踐活動中增強學生珍愛田園的情感。

(2)活動與語文之間的距離。對於四年級的學生而言,“用”語文的意識仍然比較淡薄,常沉緬於活動與遊戲中,因此,在活動遊戲中教師應引領學生髮展自己收集資訊、口語交際、觀察表達,合作探究等語文能力,培養綜合的語文素養。

(二)活動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透過觀察、上網、調查、訪問等方法瞭解家鄉的景物;風土人情;瞭解不同季節的莊稼,瓜果蔬菜,感受田園文化與生活,推動學生聽說讀寫諸方面的能力發展。

2、過程與方法:藉助具體的鄉村田園場景,激發學生提問題的意識,以問題爲抓手,以語文知識與技能爲憑藉,透過自主、合作、探究去解決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用多種形式把自己的活動過程、體驗、感受記錄下來,激發學生熱愛鄉村,珍愛田園的感情。

三、指導策略

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教師只是一個指導者,一個參與者,學生纔是活動的主體,所以教師的指導作用就在於指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全過程,培養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興趣。教師的主要任務,是以引導學生的活動過程,指導學生解決活動中的問題,建立活動實施過程中的基本操作規範。綜合性學習的課程價值就在學生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因而,教師的指導應跟蹤過程,瞭解學生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展開相應的問題解決活動方式。教師作爲學生活動的指導者,應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和興趣,愛好與需要傾聽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感受和體悟

四、活動過程

第一環節:回顧教材閱讀引領

首先進行課文回顧:《鄉下人家》描寫的是農家生活畫卷,《牧場之國》展現有是異國田園風光,《古詩詞三首》詩化了田園意趣。《麥哨》呈現的是歡快的童年生活。透過課文的回顧,一是激起學生的鄉村生活、田園風光的經驗;二是開啟學生探究思路。

然後藉助課文《古詩詞三首》、“閱讀連結”中戴望舒寫的《在天睛了的時候》及“日積月累”中的詩句,進行朗誦,調動學生對鄉村田園的美好情感。

最後利用“詞語盤點”中的“讀讀寫寫”與“讀讀記記”進行詞串朗讀想象,畫畫寫寫,積累豐富的詞語。

設計這個環節的目的就是用語文的方式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再現鄉村田園;在詩情畫意中激發學生探究的渴望。

第二環節:學習建議規劃活動

(一)閱讀材料

首先學習單元導語提示:從單元導語中明確編者意圖,編者在單元導語中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開展本次綜合性學習要藉助課文的學習走近鄉下人家,感受田園詩情。

1、學習建議:當學完《鄉下人家》的課文後,編者及時地提出開展一次“走進田園”的綜合性學習,並提出了活動的內容、方法、策劃等建議,透過活動加深對農村生活的瞭解。

2、課文啓發:學完本單元的四篇課文,引導學生回顧,藉助課文,開啟學生活動思路。

設計這個環節的目的就是要,緊扣編排意圖,用足文字資源,開啟學生探究思路,爲制定自己感興趣的子課題作準備。

(二)規劃活動

1、提出問題。學生經過上面的學習,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但是在活動中學生提的問題往往是多、雜、亂、不成系統,有些問題過於深奧或不具備實踐操作的條件,所以在這時老師要引導學生將提出的問題進行整理、篩選、歸納,形成一個或兩個主要問題。可出示提示單引導:

我的問題有:

我們小組討論後的主要問題是:

目的:在這個環節上,教師只是一個參與者,一個指導者,指導學生,在衆多發散的問題上,作如何選取有價值有意義的問題。

2、確立子課題

主要問題出來了,再結合“閱讀材料”,(導語、課文、提示、閱讀連結等板塊)提煉子課題。從景、物、人、事等方面來開啟活動思路,確定子課題。子課題預設爲:農村風光、童年生活、田園詩歌,農家藝術以及家鄉民俗、家鄉小吃、家鄉特產……

3、形成小組

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知識水平、家庭背景等進行搭配分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對學生隨時因勢利導,進行提示、建議、歸納等幫助,做好 “平等中的首席”。

4、制訂計劃

爲了使活動更有效的開展,教師要指導學生對活動作個詳細周密的策劃。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活動的正常進行。討論自己小組將制定什麼的活動計劃。使小組裏的每個成員明確活動的時間,地點、內容、方式和分工等。

友情提示:

活動主題

活動方法

活動目標

活動時間

活動地點

小組成員分工:

活動內容:

目的:這個環節,是針對中年級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往往容易偏離目標的現象,活動的隨意性大。所以要在老師的指導下,設計出切實可行的活動方案,並遵照執行。

5、彙報完善

活動方案設計好了,各小組選代表彙報自己的活動方案,其它小組成員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議,本小組根據別人合理的意見進行完善,使活動方案更加具備合理性,能夠在實際中進行操作。

學習單:

我們小組採納的建議有:

我們組沒有采納的建議有:

理由:

理由:

6、提交方案。

第三環節:設定提示 實踐參與

在綜合性學習的活動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很多陌生的人和事,怎樣指導學生順利完成活動任務、獲得成功體驗,教師必須設定相應的提示。

比如:農村風光組、農村藝術組等均須用上走訪、調查、參觀訪問,做記錄等方法。教師適時提供訪問指南:

a、作一個有禮貌的,受歡迎的訪問者。

b、發問的問題要先設計好來。

c、做個會聽巧記的訪問者。

d、作個善於發問的訪問者。

e、時間不能太長(20分鐘)

再比如:田園詩詞組主要用到上網查找歷代部分的田園詩詞,還要到鎮文化館、校圖書室查閱當地文人或描寫當地田園的資料等蒐集資訊方法。教師可以提供“工具箱”:搜尋引擎有(google、百度、雅虎等);提供幫助的聯繫卡等。

第四環節:搭建平臺,成果展示

指導學生分析、整理資料,選擇恰當的形式進行彙報交流。分兩個階段進行:

1、口語交際*習作的教學

結合本單元的“口語交際*習作的教學,讓學生說說對田園風光的感受、體驗,談談活動過程中的見聞、趣事,評評誰的收穫大,寫一寫印象深的內容。

出示提示:

在收集資料過程中,我的收穫是:

在收集資料過程中,我遇到的困難有:

…….

……

2、語文園地*展示臺

結合展示臺的教學,建議小組成員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展現自己的活動成果。比如:農村風光組可以用收集到的照片、圖片、文字等辦一期板報,出一份手抄報;田園詩詞組舉行詩詞朗誦會;童年生活組開展一次童年故事會、編集優秀習作;農村藝術組可以舉行一次作品製作比賽或作品展覽會等。

目的:在這個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們收穫的不僅語文綜合素養培育,還能得到交往、協調、策劃、組織、調查訪問等綜合素質的鍛鍊,非常有利於自身的成長。

第五環節、評價總結 延伸發展

瞭解評價方法,能夠參照各階段活動目標對自己及他人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透過評價培養學生的評價能力。做好三項工作:一是評選優秀小組、優秀同學等;二是自我反思;三是作好延伸,爲下一次的綜合性學習作好準備。

評價他人環節: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張表。

評價人:

被評價人:

亮點

語言方面:

建議

語言方面:

待人接物:

待人接物:

調查表的設計:

調查表的設計:

紀律自控:

紀律自控:

活動創意:

活動創意:

……

……

綜合性學習結果的評價,應採用多種和元化的方式進行評價,這是遵循評價多元性原則來進行的。綜合性學習評價強調多元價值取向和多元標準,肯定學生與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不僅允許對問題的解決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表現自己學習的形式也可以豐富多樣。同時,評價的主體也是多元的。可以是老師、學生,家長等都可以作爲評價者。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本課教材選自七年級思想品德第九課第一框,我覺得本課內容的設計是針對青少年在"我長大了"的心態的促使下,開始關注社會生活的更廣泛的領域,也開始接觸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社會是複雜的,而青少年的識別能力較弱,自控能力差,所以會受到種種侵害.本框主要以實例介紹了在日常生活中,中學生可能受到來自家庭,學校,社會和意外等方面的侵害;指出雖然我們能得到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的保護,但學會自我保護是十分必要的.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自我保護意識,學會依靠家庭,學校和社會保護自己,學會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青少年學生能否健康成長,關係到國家的存亡,民族的興衰,而透過課前調查,我瞭解到部分學生判斷來自各方面侵害的能力差,缺乏自我防範和保護意識,不瞭解維權途徑.因此幫助學生提高判斷侵害能力,提高自我保護意識,掌握維權途徑,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就成了本課的一項重要任務.

綜合以上兩方面,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知道身邊存在青少年受侵害的現象以及瞭解身邊的保護,特別是我國法律對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特殊保護.

能力目標:學會認識和判斷面臨的不法侵害行爲,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追求安全而充實的初中生活,樹立自我保護的意識和勇氣,學會依靠家庭,學校和社會保護自己,並學會自我保護.

教學重點——辨別身邊的侵害.

教學難點——身邊的保護,學會自我保護.

 二,說教法和學法

 說教法.

1,直觀教學法,透過圖片的直觀呈現,讓學生在對圖片的分析後認知身邊所存在的侵害,切入主題.

2,案例教學法.透過小品——《我也要上學》展示案例,設定情境衝突,引起學生的思考,在分析和研究案情的過程中,使學生掌握身邊的保護,並進而培養學生正確的'掌握對待侵害的方法,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3,情境教學法.透過案例分析,人生AB劇等形式,設定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在豐富的情感體驗中加深對知識的感悟,理解,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的和諧發展.

4,活動式教學.本節課設計了一個小品——《我也要上學》,課堂的表演即小品是促進學生對教材進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它能兼顧認知,情感和身體運動這三大領域,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同時在教學中,讓學生上臺表演,鼓勵他們展示自己的才華,對培養學生髮展性能力有很大的作用.透過人生AB劇的形式,使全班同學都參與到對AB劇的分析中,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能達到教學目的和效果.

 說學法.

1,合作學習法.不僅侷限於小組的合作交流,把它擴大到全體學生的合作,大家合作來幫助解決一個問題,使學生在思想的撞擊中產生智慧的火花,引發更多更深的思考與研究,以達到共同進步,共同提高.

2,參與學習法.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教師要充分解放學生的大腦,雙手,嘴巴,眼睛",在教學中儘可能多地製造參與機會讓學生動起來,活起來,在快樂和諧,富有成就感的教學激勵中學會合作,學會學習,學會做人.

 三,說教學程序

響應本次教學改革,根據我們組的具體情況確定的教學改革方案對課堂教學確定是"5+25+5+5"的模式,即5分鐘的複習匯入,25分鐘(或30)的新課教學,5分鐘的鞏固提升即能力提升篇,5分鐘的作業.據此,我總體的設計思路如下:

複習匯入後,新課的教學分爲兩大塊,青少年身邊的侵害和保護,侵害來自四個方面,同時剖析這種種侵害給青少年帶來的傷害及造成侵害的原因;重點是放在第二部分身邊的保護,引發學生對整個社會的認同感,突出自我保護,促使學生樹立自我保護的意識和勇氣.

 具體步驟如下:

(一),複習舊知,匯入新課:

設計情境,元旦老師收到了很多祝福的資訊,也收到了一條特別的資訊,引起學生的注意,匯出這是一個誘惑,透過設問老師該怎麼辦,讓學生再次明確拒絕不良的誘惑,以此來鞏固舊知.

(二),新課教學設計如下環節:

第一環節:直觀的圖片呈現,讓學生對圖片進行簡單的分析後,認知青少年身邊存在的家庭,學校,社會和意外事故等四個方面的侵害,切入主題.故事你我說,透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講述身邊的故事,進一步感受種種侵害,有親身的體會就很容易能描述出侵害給青少年所帶來的傷害,再由此進一步剖析出現這種種侵害的原因.

第二環節:學生表演小品《我也要上學》,透過小品中陶源這個案例的分析,讓學生明確,在我們遭受侵害時,可以尋求學校,家庭和社會的保護,必要時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同時這又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輕鬆愉悅的課堂中掌握知識.

有了這種種保護後,青少年就能健康成長嗎 很顯然學生能夠表明自己的觀點,這樣就得出了本節課的一個難點——自我保護,基於學生對自我保護的理解不夠,所以展示了FLASH《自我保護問答歌》,透過這直觀,形象的影象資料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自我保護,並學會自我保護,教會學生假如遇到侵害時,撥打相關電話實施自我保護.

第三環節:自評質疑.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感想,說出自己的困惑,讓全班同學合作交流來解決困惑,這樣既給學生創造了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自己體驗,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分析,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的能力,增強了他們的學習的自信心.

(三),鞏固提升,感悟昇華.

主要是採取了人生AB劇的形式,劇中小強的遭遇都來自於生活,使全班

同學都參與到對AB劇的分析中,使他們在輕鬆的氣氛中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其中,這樣無形中鞏固了知識,也培養了學生對實際問題的判斷和分析的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使得他們學會了自我保護,提高了自我保護意識,達到本課的教學目的.

 四,教學反思

1, 本堂課我認爲學生學得也很輕鬆,營造了和諧的教學氛圍.透過圖片,小品,人生AB劇等形式,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具體了,使學生對本堂課感興趣,選取的事例接近生活,學生有話可說,充分發揮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 本節課的教學不錯,學生都是從自己身邊的事情談起,特別是教學環節中的"故事你我說",學生敞開心扉談自己及身邊人所遇到的不法侵害,談該怎樣解決,這遠比老師教授的知識要強,學生有了體驗和感悟,也是一種經驗交流,做到了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又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3, 在本堂課中我鼓勵學生勇於創新,探究問題的答案的可呈現多樣性,讓學生暢所欲言,學生也敢於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教師也從多角度來評價,觀察和接納學生,重在尋找和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讓我們的教育更加體現了以人爲本的思想.

4, 最後的感悟昇華——人生AB劇,其實就是我們教改中提出的能力篇和作業篇結合起來,也是我本節課的一個特色,這不僅讓學生掌握了一些自我保護的方法,而且那能運用這些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和要求.

同時因爲自己是一個年輕的教師,帶了上一輪初三老教材,新課程也是剛剛從這個學期開始接觸,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一,在學生回答的時候,教師的點撥不夠到位,語言不夠精練,下一階段在實際的教學中要進一步的磨練;二,時間的把握有點欠缺,導致最後一個環節有點匆忙,沒有充分給學生髮揮的空間.

說課稿 篇8

說課題

〈〈叮咚世界——揚琴〉〉

說課程標準

本節課的課程標準爲:激發學生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熱愛,學習並逐步掌握樂器的基本技能,指導學生參與各種演奏形式實踐,並能進行互動式的排練。

說教學理念

1.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活動積極的組織者與引導者,

我們要在教學中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實踐性。

2.在音樂欣賞和樂器練習中,讓學生自我體驗,相互學習,互相討論,

來達到提高學生實際演奏水平和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目的。

說教材

本節課屬於自編教材〈〈演奏〉〉中的一節起始課,包括三方面內容:初步認識揚琴;介紹揚琴起源發展及音色;學生掌握揚琴的基本演奏方法。上好這堂課,有利於〈〈演奏〉〉這一模組的更好開展。

說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價值觀目標:

在實踐和欣賞中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愛,增強審美情趣。

2.過程與方法目標:藉助於身邊的事物,創設情景。

3.知識技能目標:學習揚琴的基本演奏方法,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

說教學重點難點

揚琴的基本演奏方法

說教學方法

教法:導學法 激勵法

學法:體驗法 探究法

說活動設計

教師活動:演奏揚琴曲〈〈龍船〉〉

學生活動:a.採用日常生活中熟悉聲音的節奏型來練習擊弦。

b.把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器皿當作道具(大小不同的碗 ,裝水的酒瓶),學生創編簡單旋律,或採用老師提供的音樂素材,進行合作練習。

說教學構思

1 透過欣賞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愛。

2 透過各種方式練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掌握揚琴演奏的基本技能。

說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揚琴一臺 琴竹60副 大小不同的碗和酒瓶四組

十一 說教學過程

1.導課:這一環節我運用創設情景,興趣引入法。

a.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女子十二樂坊演奏的樂曲〈〈阿拉木汗〉〉,引出民族樂器的話題,再進一步明確本節課要走近揚琴,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引起他們的有意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b .回答問題:

這是一個什麼組合? (女子十二樂坊)

演奏了哪些民族樂器? ( 古箏. 二胡.笛子. 揚琴 等等)

感受到了什麼? (音樂的魅力)

(師):這一段精彩的演奏,讓我們彷彿置身於夢幻般的仙境,這就是民族樂器帶給我們的魅力,那麼今天就讓我們認識其中的一種樂器——揚琴

( 板書課題) 叮咚世界——揚琴

2.分節教學:

在這一教學中,,我用感性到理性的教學法,,採用聽,想練結合的程序來體會.

a.多媒體展示:揚琴的起源、發展、結構、音色特點。

b.揚琴的基本演奏方法。(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

(1)藉助多媒體把揚琴的基本演奏方法展示出來,學生自主學習,利用手中的琴竹,把課桌當成揚琴進行練習,透過觀察發現在模仿過程中,學生會出現手腕不放鬆,握琴竹的手形不正確,夾臂等常見的毛病。

(2)藉助實物揚琴示範,詳細介紹正確的持竹方法:將琴竹的四分之一處放在自然彎曲的食指的第一關節上,大拇指自然彎曲,用指肚偏上一點壓力在琴竹上,中指無名指小指自然彎曲。

揚琴的基本演奏方法:兩手輪流交替,用琴竹的琴鍵敲擊琴絃發音.踺子距琴絃二十公分高,彈下去後迅速回到二十公分的高度.

並針對學生出現的夾臂、手腕不放鬆等毛病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加以引導。(敲揚琴就像拿菜刀剁豬肉,全靠手腕上下揮動)

(3)啓發學生聯想生活中的聲音, 創建節奏型,鞏固揚琴的演奏方法。(分段練習)

馬蹄聲 | XXX XXX |

噠噠噠 噠噠噠

鐘錶聲 | XX XX |

滴噠 滴噠

知了聲 | X.X X.X |

知了 知了

鳥叫聲 | XXXX XXXX ︳

豌豆八哥 豌豆八哥

( 4)老師講述故事,學生按不同場景,擊出不同節奏型。

一名軍官騎着馬從遠方奔馳過來| XXX XXX |,他看了看懷錶,

心情很激動| XX XX |,因爲馬上就可以看到家中的親人,他已經忘記了炎熱,哪怕知了在不厭其煩的鳴叫| X.X X.X |,他彷彿看到了家門前那棵大榕樹上的小鳥在嘻鬧 | XXXX XXXX ︳似乎在歡迎他的歸來。

3.達標測評:

a.學生分爲八組,每組一套碗(瓶),探討不同大小的碗(瓶)透過敲擊發出不同音高,給樂器按音高排序。

b.學生創編簡單旋律,或採用老師提供的音樂素材,進行合作練習。

〈〈閃爍的小星〉〉

1 1 | 5 5 | 6 6 | 5 — | 4 4 | 3 3 | 2 2 | 1 — |

5 5 | 4 4 | 3 3 | 2 — | 5 5 | 4 4 | 3 3 | 2 — |

1 1 | 5 5 | 6 6 | 5 — | 4 4 | 3 3 | 2 2 | 1 — ||

〈〈兩隻老虎〉〉

1 2 | 3 1 | 1 2 | 3 1 | 3 4 | 5 — | 3 4 | 5 — |

56 54 | 3 1 | 56 54 | 3 1 | 1 5 | 1 — | 1 5 | 1 — ||

〈〈 找朋友〉〉

56 56 | 56 5 | 51 76 | 55 3 |

55 3 | 55 3 | 24 32 | 12 1 ||

C.分組展示

將學生作品分組展示,使學生體會到創造的樂趣。

4.拓展.

請幾個同學敲擊揚琴,作出評價。今天我們已經學習了揚琴的基本演奏方法,在以後的學習中,我們將學以至用,下面我就爲大家演奏揚琴曲〈〈龍船〉〉。

5.小結

在今天的活動中,同學們精彩的表演給了我很多驚喜,我們所有的同學都很積極,很踊躍,在開心的學習過程中瞭解了中國民族器樂文化,人們常說:“沒有民族的,就沒有世界的”。中國民族文化是華夏文化所孕育的一朵豔麗的奇葩,許多偉大的音樂人在把它努力的展示給世界,我們同樣也要奉獻出我們的一份力量!

十二 說 板書設計

〈〈叮咚世界—揚琴〉〉

一. 介紹揚琴

二. 揚琴的起源、發展、結構、音色特點

三. 揚琴的基本演奏方法

四. 欣賞揚琴曲〈〈龍船〉〉

五. 小結

十三 說教學反思(課前)

因爲我們學校一直對素質教育比較重視,學校購置了大量 的民族樂器,有條件讓學生在課堂接觸到揚琴,而且他們思維活躍,能團結合作,所以我有信心能透過自身素質和學生配合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但在教學過程中課堂生成是未知的,有待本人的隨機應變。

說課稿 篇9

【教材分析】

曹禺的劇作《雷雨》是高中語文第四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個單元是高中第一個戲劇單元。透過學習本單元,將使學生了解戲劇常識,培養戲劇意識,解讀名家名劇,初步涉入戲劇瑰麗之門。

《雷雨》是中國現代話劇中極爲成功的著作之一。作者以卓越的藝術才能,深刻地描繪了舊制度必然崩潰的圖景,對於走向沒落和死亡的階級,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而本文又位居單元之首,學好本文,將對本單元的學習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

《雷雨》是一出四幕話劇,選入課本的是第二幕。《雷雨》也是一部藝術結構精巧的作品,它的戲劇衝突非常集中,在該劇的第二幕中,有充分的體現,這將是我們本節課學習的重點。

透過學習本單元,將使學生了解戲劇常識,培養戲劇意識,解讀名家名劇,初步涉入戲劇瑰麗之門。而《雷雨》是中國現當代戲劇扛鼎之作。而本文又位居單元之首,以開放的思維、以現代教育模式學習本文,將對單元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

【教學目標】

《雷雨》是現當代戲劇單元的第一課,屬於課內教讀課文。鑑於教學大綱對本課提出的在戲劇衝突、戲劇人物和戲劇語言三方面的要求,我將此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以下三點:

知識目標:

瞭解戲劇常識,作者及作品梗概。走進作品,走進大師。學會鑑賞解讀戲劇。

能力目標:

1、嘗試網絡環境中解讀經典文字,充分凸現學生課堂主體的地位

2、學會藉助現代資訊技術查詢、分析、辨別、篩選、整理、積累、利用資訊。最終實現網絡與學生互動、學生與教師互動、學生與學生互動,將資訊技術與課程無縫整合的理念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情感目標:

關注人的情感與生存環境之間的矛盾衝突,培養人文情懷。

【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的特點,我計劃共用三個課時來講授《雷雨》。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難點:

重點:怎樣利用網絡環境解讀、把握經典作品。

難點:以人文意識探究周樸園與魯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教法學法】

教法

《雷雨》的教學是戲劇鑑賞的起始課,對後面的戲劇教學有着領起、示範作用。既要教學生鑑賞課文,又要指導學生學會鑑賞的方法。 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以朗讀、點撥、討論爲主線,培養學生的閱讀和鑑賞能力。

1、朗讀,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根據自己已經掌握的戲劇常識及作者、作品、相關背景等知識點撥,初步解讀周樸園和魯侍萍這兩個人物形象。

2、點撥,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知識障礙與心理障礙、思維障礙等,用畫龍點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啓發學生開動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從而達到掌握知識並發展能力的目的。

學法

1、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瞭解戲劇常識、作者、作品、相關背景等。

2、藉助網絡互動方式整合學生自由探究成果。

3、深入研讀文字,利用實時網絡討論,探究教學難點。

4、拓展課堂,結合課文進行多元化研究性學習。

【教學過程】

(一)、匯入。激發情感,創設氛圍

上課伊始,我先播放電影《雷雨》結局片斷。以濃厚的悲劇色彩和強烈的視覺衝擊渲染情感,創設氛圍。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之後,我指出七十年前的今天,年僅23歲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華大學時創作的四幕劇《雷雨》,爲我們留下了這麼一個悲劇結局、一聲嘆息。在幻想、憧憬、掙扎、嚎叫之後。雷雨之夜,三個愛恨交織,有着火熱人生的年輕人同時踏上了生命的不歸路。《雷雨》,除了生命毀滅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還有多少個難解的迷,究竟還能告訴今天的我們多少些人與人性的啓示。

接着,我與學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稱爲“中國莎士比亞”的戲劇大師,走進《雷雨》。

(二)、源收集和整合分析

1、設問提示,提出問題

我採用換位思考。由學生主體積極、自主的給自己提出學習任務。也就是假設學生是老師,在首次接觸戲劇這一文學形態,在教學戲劇單元第一課《雷雨》時。他們會讓學生首先了解什麼?並讓每位同學設計一個問題,發佈在網絡討論區。

2、資訊收集處理

⑴聚焦問題

就是將學生剛纔提出發佈於討論區的問題。進行整理、篩選、總結、提煉出兩大問題。

A、戲劇常識(定義、分類、鑑賞劇本的要素等)

B、曹禺簡介,《雷雨》故事梗概,創作背景

⑵資源搜尋

教師將全體學生分爲兩大組。各組負責其中一個問題。之後,教師提供給學生解答問題的途徑。

收集課文和課外資料上的資訊

利用網絡,使用關鍵詞在網絡上搜尋有關資訊的網站。訪問其中一個獲幾個站點,收集相關的資訊。

爲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提供給學生一些參考網址和搜尋引擎。

在這一過程充分體現學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位學生都有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享受學習的過程,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3、 交流、彙報、討論

接着,首先要求學生對自己所蒐集的資料進行篩選、整理,把整合好的資料發佈於他們自己的討論區。

之後,教師讓一些學生講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間,教師作適當重點點撥。 之後,教師作簡要小結 。並補充《雷雨》人物關係圖,使學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複雜人物關係。爲下面教學做好準備。

(三)、 文字深入研讀及網絡實時討論

1、 在瞭解戲劇要點,大體把握了《雷雨》之後。迴歸文字,透過對文字的研究達到解讀戲劇的目的。培養學生鑑賞戲劇的能力。我選擇課文節選部分的第一場戲,也就是周樸園和魯侍萍三十年後的重逢。作爲研讀的重點。

2、 插播電影《雷雨》此部分的片斷,並提出思考題。

A、 這場戲的戲劇衝突是什麼?這場衝突最引人入勝的戲是哪一段。

B、 分析人物性格。

3、 在觀看完電影后,學生結合電影和課本解答思考題A。

以此得出,魯侍萍身份確定使這場戲劇衝突的點。之後,讓學生課堂口頭回答以下問題。

⑴周樸園在不知是魯侍萍之前,周對魯是什麼態度?找到依據。

⑵兩人圍繞三十年前在無錫發生的事件展開對話,在整個對話過程中,周樸園幾次問魯侍萍的姓氏和身份?這些問話和動作展現了怎樣的心理變化過程? ⑶周樸園在知道是魯侍萍之後,周對魯的態度有何變化,哪裏體現?

(學生簡要口頭回答)

4、在把握了戲劇衝突和戲劇人物語言的基礎上。接下來,教師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和自由討論的權利。利用網絡討論區,深入解讀周樸園和魯侍萍這兩個人物。 (教師在網絡討論區發佈討論問題)

A、 周樸園愛魯侍萍嗎?他對魯侍萍的懷念是真實的嗎?你覺得周樸園是一個怎樣的人?

B、 魯侍萍對周樸園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糾葛持什麼態度?你認爲魯侍萍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之後,教師援引曹禺的原話“我用一種悲憫的心情來寫劇中人物的爭執,我誠懇的祈望着看戲的人們也能以一種悲憫的眼光來俯視這羣地上的人們。”指出,曹禺是站在悲憫的角度上看待《雷雨》中的人物。鼓勵和要求學生儘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觀點解讀人物、讀出自己。

學生在網絡討論區對這兩個問題進行廣泛的、深入的討論。(其中,教師向學生提供一些有關資料的網址)

5、 討論完畢。教師選擇其中精彩觀點進行集體賞析、點評,以深化學生的認知。

(四)、課外研究拓展

在課堂討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研究範圍,拓展課外研究性學習。

1、教師示範性的提出有關《雷雨》和《雷雨》拓展而出的研究性的命題。如:

A、《雷雨》的命名

B、曹禺創作《雷雨》的前後歷程

C、周萍和繁漪、四鳳的感情糾葛

D、周樸園和他的三個女人

E、《雷雨》和《原野》比較談

2、 鼓勵和要求每位學生在自己的討論區發佈一個研究性命題。並讓他們選擇其中較有價值的一個命題。作爲課外研究性學習的作業。

3、 要求學生課外以doc格式記錄成果。透過電子郵件發送至老師的電子信箱。

(五)、結束詞

同學們。今天,在曹禺先生建構的一個“人的舞臺”上。我們以自己的方式自覺、自主而平等的去感悟、去揣摩,走進《雷雨》。現在走出《雷雨》。在網絡環境中,老師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解讀更多的名家名篇名作。

標籤: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