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集合9篇

說課稿1.34W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說課稿9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選】說課稿集合9篇

說課稿 篇1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高中教師,備的是初中課。

今天我說課的主要內容有:教材內容分析、重難點確定、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確定。

一、教材內容分析

本課的課題是“明朝君權的加強”,教材內容主要圍繞明太祖、明成祖加強君權的措施展開,另外稍微涉及到明朝的建立、靖難之役的內容,對內閣問題只在小字部分隱約提到太祖很忙,所以設殿閣大學士,後來演變爲內閣。

二、重難點確定

根據課文標題及行文重心確定本課重點爲兩位皇帝加強君權的措施。但是,我認爲學習歷史本身並不是目的,還要學會如何看待這一段歷史,從而有所感悟。因此增加一個教學內容——明朝加強君權的影響。不過,對初中生來說,分析這樣的問題是很不容易的,因此確定其爲本課的教學難點。

三、教學設計

考慮到教材當中的內容相對比較簡單,而且敘述非常生動具體,假如由教師直接傳授給學生的話,學生的興趣可能不高。而且二期課改強調以學生爲主體,教學應該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所以我設計本課的教學方法以學生自學爲主。方式有二:1、對於明朝的建立和靖難之役,學生透過影視作品等途徑應該有所瞭解,所以讓學生自己來講,教師適當補充,一方面可以給學生表現的機會,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2、對於兩位皇帝加強君權的措施,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根據課文內容討論概括並交流成果,教師起組織總結作用,以此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培養蒐集課文資訊併合作學習的能力。

在太祖加強君權措施之後給學生補充一則關於內閣首輔與丞相比較的材料,一方面彌補教材的內容,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君權的加強。

對於最難的一個問題——加強君權的影響,如果直接讓學生討論的話會非常困難,所以設計了兩個觀點的衝突,實際上已經把正反兩方面的影響告訴了學生,學生只需要根據自身掌握的知識和課文內容加以證明即可,最後由教師總結

四、教學目標確定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

(2)瞭解兩位皇帝加強君權的措施

(3)認識這些措施造成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透過學生自己講述史實、分組學習教材內容培養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能力。

(2)透過補充材料的分析學會在新的歷史情景中運用掌握的知識。

(3)透過討論加強君權的影響學會辨證地分析歷史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君權加強的措施和影響的學習認識君主專制的危害性。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左與右》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一年級第二學期第五單元《幾何小實踐》中的第一個內容。本單元主要分兩個部分的內容:一是認識物體的位置關係,二是度量與線段。教材安排的題1是判斷自身軀幹上的左半部分與右半部分,左手、右手,左腳、右腳……教材安排的題2是以自我爲中心觀察左與右的位置,介紹我的左邊是誰,我的右邊是誰。教材安排的題3是小丁丁和小巧在大街上過馬路的情景,以小丁丁和小巧爲參照中心,說出向左看到什麼,向右看到什麼。

(二)課時教學目標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能說出自身軀幹上的左右位置關係。2.能說出以自我爲參照中心的左右位置。3.能說出以其他物體爲參照中心的左右位置。

(三)課時知識點

本課的知識點是:1.1說出自己的左手和右手。1.2說出自己的左腳和右腳。1.3說出自己的左耳和右耳。2.1說出自己左邊是誰、右邊是誰。2.2看圖區分身體的左與右。3.1小丁丁向左看到什麼,包括左前方。3.2小丁丁向右看到什麼,包括右前方。3.3說出與小丁丁面對面的小胖向左看到什麼。3.4說出與小丁丁面對面的小胖向右看到什麼。

(四)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從以自我爲參照中心確定左右位置過渡到以其他物體爲參照中心確定左右位置。

二、說學生情況

學生對空間方位的表徵至少有三種形式:一是以自我爲中心的表徵,二是自然標誌的表徵,三是去自我中心的表徵。而一年級的學生,方位感不強,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要達到熟練、準確地辨別“左右”的方位,就需要大量的結合學生自身實際的感性材料,透過大量的活動來完成。因爲一年級的小學生的判斷仍受直覺思維的支配,往往需要藉助一定的情景和活動來進行。

三、總體設計

一年級學生認知的主要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善於記憶具體事物,不善於記憶抽象的內容。根據這一特點,本節課的設計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我的左右。透過.小遊戲“跟我做”,感知自身的左與右。讓學生觀察圖片,如果我是圖片中的人,判斷我的左與右,讓學生知道要將自身的位置調整到與圖片中的位置相同,再判斷。

第二層次是我的左邊和右邊。透過相互介紹,介紹自己的左右鄰居“我的左邊是誰,我的右邊是誰?”再讓學生改變站的方向,來介紹自己的左邊是誰,右邊是誰。使學生明白確定左右的位置要看自己的方向,方向不同的時候,所指的左右也不同。

第三層次是小熊的左右。爲了讓學生體驗左右的相對性,老師舉手讓學生判斷:老師舉的是左手還是右手?你是怎樣想的?使學生明確兩個人面對面站的時候,左、右剛好相反。透過小熊的考問:哪隻手是左手,哪隻手是右手?你是怎麼知道的?再把小熊任意放在學生中間(4個方向)讓學生判斷小熊左邊是誰,小熊右邊是誰?接着遊戲“排隊”請學生來站隊,使學生進一步感知左與右。

四、學生活動的設計

第一層次:我的左右。學生活動有兩個:一是遊戲“跟我做”,透過伸伸小手小腳,摸摸耳朵肩膀等,讓學生感受自己的左右。二是觀察圖片說一說,透過把圖片中的人物當作是自己來判斷左與右。

第二層次:我的左邊和右邊。學生活動有兩個:一是根據自己的座位坐向說一說“我的左邊是誰,我的右邊是誰。”二是讓學生改變方向後說一說“我的左邊是誰,我的右邊是誰。”透過兩個活動讓學生體會左與右要看自己的方向,方向不同,所指的左右也不同。

第三層次:小熊的左右。學生活動有四個:一是讓學生判斷老師和你們面對面站時,老師舉的是左手還是右手。二是觀察小熊,判斷哪隻手是左手,哪隻手是右手。三是把小熊任意放在學生中間(4個方向),讓學生說一說“小熊左邊是誰,小熊右邊是誰。”四是遊戲“排隊”,請學生來站隊“請你站在小熊的左邊,請你站在小熊的右邊……”透過四個活動,使學生會根據參照中心來確定左右位置。

五、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

從以自我爲參照中心確定左右位置過渡到以其他物體爲參照中心確定左右位置,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課堂上創設便於學生操作的情景,如:遊戲——跟我做。觀察圖片判斷左與右——將自身的位置調整到與照片中的位置相同,再判斷。根據座位坐向介紹左與右——我的左邊是誰,我的右邊是誰。把小熊任意放在學生中間(4個方向),讓學生說一說“小熊左邊是誰,小熊右邊是誰。”遊戲“排隊”,請學生來站隊“請你站在小熊的左邊,請你站在小熊的右邊……”透過這些活動,使學生能親身體驗左與右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從而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六、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課桌椅排放整齊

3.一個小熊玩具

說課稿 篇3

教材簡析:

《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這一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除數是一位數的簡單口算、筆算,一位數乘多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三位數乘兩位數和乘法中常見的數量關係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除數是不接近整十數的筆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除數是整十數的口算,除數是整十數或接近整十數的筆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節課的內容是整數除法的完成和提升階段。這部分內容爲今後繼續學習四則混合運算和小數除法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在具體情境中,探索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試商方法,能比較熟練地進行計算。

過程與方法

經歷提出問題、探索、交流算法的過程,體會算法多樣化,合理進行算法優化,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小組合作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驗算和靈活選擇合理的方法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的筆算方法。

教學難點:

筆算除法的試商方法。

教法學法:

1、說教法。

本節課根據“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的理念,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以學生的主動探究爲主線,先以談話引入,再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小組合作討論,從而發現靈活的試商方法,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2、說學法。

根據學情我設計了: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實踐應用的學習方法。在算法交流,分析比較這一環節中,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小組合作討論:把除數看做哪個數試商?學生在討論中交流各自的想法,掌握靈活的試商方法,從而達到算法的多樣化和優化的目的,並在後面的練習中進行實踐應用。

教學流程:

這節課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匯入:你知道有哪些農作物是在秋天成熟的?直接引入資訊窗4的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找出數學資訊並提出數學問題。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匯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現數學和生活的聯繫。

(二)解決問題,探究算法

理論依據: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在這一環節充分放

手,讓學生透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交流,掌握靈活的試商方法,充分體現“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的原則。

1、紅點問題的教學。這是本節課教學的重要環節,分爲四個步驟。

第一步:學生先學。學生根據問題列出算式:120÷24=(板書算式)

教師提出問題:你會算嗎?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想一想,做一做。

課前預設:學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有。

(1)估算:120÷24≈

(2)根據口算求商:24×(5)=120 120÷24=5

(3)把24看作整十數20試商

(4)把24看作中間數25試商

第二步:集體交流

教師提出問題:誰能說說你是怎樣做的?

學生回答,師依次出示並及時評價學生的方法。

如果學生想到把24看作25試商的方法要及時鼓勵,如果學生沒有想到這種方法,師可以出示第4種方法,讓學生研究這種方法的道理和好處。

(在學生說出第(3)、(4)種方法的時候相機板書:整十數試商、中間數試商)

第三步:小組合作討論

(1)觀察比較:把24看作20或25來試商這兩種方法,你認爲哪一種方法簡便?爲什麼?

引導學生髮現:把24看做20試商需要調商,看作25試商不需要調商,計算簡便。(板書:調商 大↓)

(2)根據學情深入討論:還有什麼數可以看作25來試商?22和28看作什麼數試商快?

引導學生髮現:24、26這樣與25相差1的數可以看作25來試商,22、28應看作整十數試商。

第四步:小結

透過同學們的自學與討論,我們發現了:像24、26這樣的數看作25來試商比較簡便。

【設計意圖】本環節體現了“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的原則。先給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讓他們相互交流,在自主學習中發現數學算法多樣化的特點,發展學生的思維。根據學情引導學生深入討論比較幾種試商方法,從而體現計算策略的多樣性,引導學生掌握合理的試商方法。

2、綠點問題的教學。(出示)

教學方法同上。在學生獨立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比較(指着板書36)把除數看作40試商,商小了,需要調商(板書:小↑),體會把36看作35試商不需要調商,學會運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具體問題。

3、想一想: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如何試商?

引導學生小組討論,比較口算、估算、把除數看作整十數或中間數試商的方法,鼓勵學生選用簡便的方法計算。

【設計意圖】本節課是整數除法的完成和提升階段,本單元教學的難點就是試商方法,透過學生回顧總結,便於學生理順方法,鼓勵學生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簡便方法計算,體現算法的多樣化和優化。

(三)自主練習,應用拓展

【設計意圖】本環節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針對不同學生進行分層次練習設計,透過形式多樣的練習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達到學以致用。

1、( )裏最大能填幾?

( )×25<180 14×( )<72

2、□裏能填幾?

□04÷32 (商是一位數) □04÷32 (商是兩位數)

3、第81頁自主練習3

4、分層練習,劃線的題目要驗算。(學生任選一組完成)

(1)84÷14 450÷25

(2)336÷24 546÷26

【設計意圖】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土木並完成,教師根據學生的做題情況及時發現問題,予以糾正。透過驗算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5、拓展練習。

相同品牌包裝的大米:A超市364元14袋,B超市650元26袋。去哪家超市購買大米划算?

【設計意圖】這一練習爲能力較強的學生設計,使他們學會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

(四)全課總結,佈置作業

作業

A、第81頁自主練習1

B、第81頁自主練習4、5

C、計算下面各題,並探索試商方法。

128÷24 362÷72 210÷42 191÷38 335÷64 273÷52

【設計意圖】本環節體現了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生進行分層次練習的教學原則。C組練習想讓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透過計算、比較,發現商是5的規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板書設計:

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

整十數試商 大↓

調商小↑

中間數試商

【設計意圖】本節課重點講了靈活的試商方法,並把這種方法與整十數試商方法進行比較,使學生能發現這兩種方法的不同,並靈活選擇進行計算。板書簡潔明瞭,突出重點。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已掌握一些;本節課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二、教學目標;基於本課教學內容在本單元的地位與作用及教材編排意;

1、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分數,能結合具體圖形理解;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幾分之一的認識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具體實例,感受到數由整;教學重點: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會讀寫分數,知道分;教學難

一、教材分析

“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已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整數是單位“1”的疊加,而分數是單位“1”的均分,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是學生認識數的一次質的飛躍。

本節課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幾分之一既是一個分數,又是一個分數單位,對以後認識幾分之幾、分數大小的比較等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基於本課教學內容在本單元的地位與作用及教材編排意圖,我擬定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1、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分數,能結合具體圖形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會讀寫幾分之一,能直觀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幾分之一的認識過程,體驗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獲得數學學習的活動經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具體實例,感受到數由整數向分數的擴展,體會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會讀寫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難點: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學方法:講授法、直觀演示法、動手操作、自主探究。

教學具準備: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片、水彩筆。

學具:每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片若干。

三、教學方法

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基於這一理念,本節課我採用了情境教學法、直觀演示法、操作實驗法、觀察法和討論法等教學方法,透過設計豐富多彩的分月餅、摺紙片、塗顏色、找分數等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主動構建數學知識。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彩筆,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紙片,1分米長的線段,兩分米長的繩子。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主要分爲四個環節:(一)情景匯入,激發興趣(二)學習新課、探究新知(三)鞏固新知,拓展思維(四)總結反思,評價體驗

(一) 情景匯入,激發興趣

利用小朋友們喜歡的《西遊記》的故事創設一個分東西的情景。同時播放背景音樂。 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這一天,天氣特別熱,師傅就派豬八戒和沙僧找水喝,沒想到,他倆找到了一個大西瓜,他們可高興了,豬八戒實在忍不住了,就商量着和沙僧先吃掉這個西瓜,可是倆個人該如何分西瓜才公平呢?

這個情景學生很容易就會說出每人分“一半”,“一半”還能像剛纔那樣用整數來表示嗎?那該用什麼樣的數來表示呢?這個問題成爲教學的出發點和矛盾產生的創生點,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 學習新課、探究新知

1、 引入“一半”,引導學生經歷分數“從整體知識到分數知識”的數學化過程。

(1) 學具操作,理解“一半”

先讓學生說一說該如何分西瓜,怎樣知道是“一半”, 然後透過折圓形紙片的一半,強調平均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分,明白只要把一張紙平均分成兩份,每份都是這張紙的一半。爲下一步理解分數的的意義打下基礎。

(2)發揮想象,創造符號,表達“一半”

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可以透過畫圖、寫字或者寫數字等方式創造出表示一半的符號。 學生自由活動,小組交流,展示,讓學生說出理由。表揚學生的創新精神,着重針對畫圖的學生作品講解。

在小結中總結三個共同特點,第一,都注意到了平均分;第二,都平均分成了兩份;第三,都取了其中的一份。(師邊說邊板書―,2,1),引出在數學上,一半可以用1/2來表示,數學上把像1/2這樣的數叫做分數。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分數。(板書課題:分數的初步認識)

接着引導學生明白:中間短短的橫線叫分數線,表示平均分;分數線下的“2”表示平均分成兩份,分數線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再讓學生齊讀分數。

(3)進一步理解1的意義:

1、摺疊方法

①讓學生動手用各種圖形來表示出1/2,體驗不同折法。

②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學生運用準確的數學語言描述1/2所表示的意義,特別要講清是誰的1/2。並啓發思考:折法不同,塗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們都可以用1/2 來表示,那是爲什麼?理解只要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兩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③展示沒有平均分的例子,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透過這些反例來突出“平均分”在分數概念中的核心作用,形成有意義的建構。

這一環節着眼一個“動”字, 透過教師有意識的引導,讓學生主動地從不同的角度去進一步認識1/2,豐富1/2 的表象,建構1/2 的意義,使學生對數的認識由整數擴展到了1/2,也爲後面學習其他分數提供思路和方法。

2、故事銜接,深入認識分數

(1)就在豬八戒和沙僧準備分西瓜的時候,孫悟空從天而降,批評了他們,八戒只好求饒,說西瓜四個人一塊吃,你能幫他們再分一分嗎?透過故事的發展,自然引出對1/4的認識。

(2)動手操作,創造1/4.

透過折長方形紙片的1/4,加深對此分數的理解。

(3)利用圖形,探索其他分數

①讓學生利用紙片等材料透過折一折、畫一畫,表示自己喜歡的分數,並請部分學生將自己的作品貼在黑板上相應的分數下面,說說分數表示的意思。這一極具探究空間的開放性活動,再次提供給學生自主創造的機會,在“做分數”和交流的過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幾分之一,對分數的認識也由1/2擴展到了幾分之一。

②繼續創造幾分之幾

我們知道豬八戒是最饞嘴的,我們幫他們把西瓜分成了四份,可是豬八戒一不留心吃掉了兩份,它吃掉了西瓜的幾分之幾呢?

學生思考,展示交流 重點理解:24裏面有幾個1

4、知識引入

透過故事的發展,自然引入幾分之幾的認識,學生很輕鬆的理解了幾分之幾的意義,有利於難點的突破。

3、學寫分數,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這部分知識較爲簡單,在這充分發揮學生的自學能力,自己學習,而後透過幾個練習鞏固!

(三) 鞏固新知,拓展思維

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把練習按照基礎――提高――拓展分成了三個層次,意在能讓學生更好的鞏固新知,並能在此基礎上有所提高和拓展,做到有趣、有益、有層、有度。

1、 基礎練習

讓學生辨別圖中陰影部分可以用1/2表示嗎?加深對分數的理解。

2、 提高練習

讓學生用分數表示陰影部分,學以致用。

3、 拓展練習

一條長1米的繩子,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 )米,也就是( )。

這個題是分數與長度知識的綜合運用,更是爲後面分數意義和小數的學習埋下了伏筆。

(四) 總結反思,評價體驗

設計此環節一方面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同時讓學生領會學習方法,獲得數學學習的經驗。

五、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設計,重點突出,展現了學生對幾分之一的逐步認識和理解的過程。 板書設計:

分數 幾分之一

1 其中的一份

平均分

2 平均分的份數

讀作:二分之一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以上就是我對本課教學的一些認識,不當之處敬請大家指教。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5

本單元教材以“我愛閱讀”爲專題進行編排。這篇略讀課文透過著名作家葉文玲童年時讀書、作文的經歷,點明瞭讀寫中吸收與傾吐的關係。

課文的教學意圖,一是引導學生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領悟作者對書的情感,體會作者所悟出的道理;二是結合實際讓學生明白讀寫間的關係,學習一些讀寫方法。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內容,結合自己的課外閱讀和習作實際,體會“長生果”的寓意,並學習作者的讀寫方法。

本課學生要完成的學習目標有三個:1、認識12個生字。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悟出的道理。3、學習一些讀書和習作的方法。

因爲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內容又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緊密相關,所以我採用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按閱讀提示,先讓學生自讀自悟,把握主要內容,想想作者寫了少年讀書、作文的哪幾件事,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然後,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讀幾遍做一些批註,同小組的同學交流體會。最後,明確一些讀書和習作的方法並積累文中的好詞好句。下面我就說一下這節課的教學流程。

第一部分是師生談話,匯入課題。首先我向同學們提出問題:“聽說過‘長生果’嗎?吃了長生果會怎麼樣?”並板書“長生果”這三個字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時學生會自由發言,談自己對長生果的理解,然後引出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第二部分是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這一部分共設計三個環節:首先進行過渡,問學生們讀了課題以後,會有哪些問題?指名回答後我用課件出示初讀課文的要求是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課文讀通順、流利並標好課文自然段的序號。2、把課後的12個生字的字音讀準確,讀後同桌之間可以互相檢查一下生字認讀情況。第二個環節就是學生自由讀文。最後透過課件出示12個生字來檢查生字認讀情況。在這個環節我採用指名讀、齊讀兩種方法進行檢測,出現問題及時糾正。

第三部分是細讀課文,感情體會。

第一個環節我又一次出示細讀課文的要求:先讓學生默讀課文並思考:我的“長生果”是什麼?然後看一看作者寫出童年讀書、作文的哪幾件事,從中悟出了哪些道理?找到有關的語句畫下來。默讀後小組交流討論答案,最後是全班彙報。透過交流彙報解決了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我的“長生果”是書。

(2)讀書經歷:從小畫片到連環畫、文藝書籍,最後是中外名著。在這裏我會指名讓學生讀相關的段落,並加以指導朗讀。

(3)作者是怎樣讀這些書的?用了哪些詞語?從作者這樣讀書中,你體會到了什麼?學生會說體會到作者非常喜歡讀書。

(4)作文往事,包括兩件事,一是《秋天來了》,二是《一件不愉快的往事》,在這裏也會指導相關的句段。

(5)作者從作文中悟到了哪些道理?透過讀11、14自然段,師生總結出:構思要別出心裁;落筆要與衆不同;要寫真情實感;離不開借鑑和模仿,但也要自己創造。

(6)你覺得讀書和作文有什麼聯繫嗎?從文中找到有關的句子,並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對你的啓示。

這一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主要是透過讓學生按老師的閱讀要求自己學習、小組討論、全班交流來理解感悟課文,並重點指導了第三和第九自然段的朗讀。透過自主學習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了讀書的重要性是對寫作有非常大的幫助,“我的長生果”的寓意不言自明:書是可以流傳下來的,我們透過讀書可以知道過去發生的事情,書就像“長生果”一樣不老,也像“長生果“一樣,對我們有好處。從而來引導學生熱愛讀書並能像作者那樣學會借鑑與模仿。

第四部分是積累語言,交流感受。先讓學生談自己學習了這篇課文,有哪些收穫?然後把喜歡的詞語和句子讀給大家聽,課下把這課的成語和優美句子積累在讀書筆記本上。

說課稿 篇6

教材簡說: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這篇擬人的科學短文,以樸實而生動的語言講述了水的奇妙變化。依據本課特點,結開課標要求,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如下:

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字,會寫8個字;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知道雲、雨、雪、雹子等自然現象都是水的變化形成的。

教學理念:

1、興趣是先導對於低年級教學更應當把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首位。朱水根教授曾經說過:“教師要在課堂上讓學生喜歡語文。”一開始我就創設情境,讓孩子們和我一起搖身一變成爲小水珠,去親身體驗水的世界中的奧妙。這種新奇而有趣的引導方式一下子就調動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一種積極參與的狀態下主動投入到課堂中來。

2、以讀爲主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培養語感,重感悟,重積累,重運用.指導朗讀,在學生讀正確讀流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讀出感情,入情入境有感而發 ,努力讓學生在反單誦讀中感悟語言的精彩.。因此,在我的教學中力求讓學生充分誦讀,觸發語感.我將誦讀貫串於課的始終,並讀有層次.先初讀----自由朗讀,接着細讀、品讀,形式多樣,如集體讀,全班讀,同桌互讀,師生開作朗讀等,讀中還滲透邊讀邊想、邊讀邊動筆的閱讀方法.最先回讀課文,達到文字與集體融開的情境

3、以人爲本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開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參與教學讓課堂充滿活力,把教學進程作爲師生交往互動的進程。孩子是學習的主人,能讓孩子們輕鬆愉快的學習,樂於思考,動情感悟是我們永遠的追求!整篇課文教學圍繞“變”字展開,讀到“我會變”一句時,飽勵學生質疑,當發現問題先,引導他們在朗讀中探究,在開作中討論,在自主學習中獲得收穫。我還適當運用多媒體,透過鮮豔的色彩,一下子吸引孩子們的注意,更拉近了文字與生活的距離,使課堂生動起來,孩子們在興致盎然中學得如癡如醉。

教學反思:

總之,在這節課上,我能夠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尊重學生人格,創設了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樂學樂悟,這是自己在本課的教學中獲得的一點收穫。但從中我也發現了諸多不足,還有待在今先的教學中改良。如本課的教學容量較小,造成了很大的缺憾。在教學環節的引入與銜接上還不夠親切與自然。還有指導學生進行口語表達上,方法不夠靈活效果不佳。

說課稿 篇7

《夾竹桃》是著名學者季羨林老先生的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描繪了萬紫千紅、五彩繽紛的花季裏,夾竹桃的可貴韌性和花影迷離的動人情景,表達了作者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全文共六個自然段,可劃分爲四大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總寫夾竹桃是作者最值得留戀和回憶的花。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寫作者家中的夾竹桃開花時紅白相融,景象奇妙有趣。

第三段(第三至五自然段):寫夾竹桃的可貴以及引起作者的幻想。

第四段(第六自然段):寫作者愛上了夾竹桃。

第四、五自然段寫夾竹桃的韌性及月光下的夾竹桃引起作者許多幻想是課文的重點。與其它寫花的狀物文章不同的是,《夾竹桃》這一文裏,雖然也定了花的色,但卻沒有去細描花的形,而是把濃墨用在細膩提示花的氣質與蘊味,寫夾竹桃所帶給“我”的全新的美感——“這一點韌性,同院子裏那些花比起來,不是顯得非常可貴嗎?”“但是夾竹桃的妙處還不止於此。我更喜歡月光下的夾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團模糊,但是香氣去毫不含糊,濃濃烈烈地從花枝上襲了下來。”“它把影子投到牆上,葉影參差,花影迷離,可以引起我許多的幻想。”作者借花來抒發內心的感情,來表達對自然界草木的喜愛之情——“這樣的韌性,又能這樣引起我許多的幻想,我愛上了夾竹桃。”

因此,教學這篇課文,重在讓學生跟隨作者一起去感受作者眼裏的夾竹桃的特性——花色紅白相間,奇妙有趣;花期很長,有可貴的韌性,讓學生跟隨作者一起陶醉在月光下的夾竹桃的花香裏,在撲朔迷離的花影裏幻化、想象、愉悅……從而體會作者對夾竹桃的獨特的情感,進而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感悟作者的人生情懷,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在第二教時中,我確立這樣的教學目標:1、品讀2、4、5自然段,兼帶學習第3自然段,在自讀自悟中,感受夾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長“韌性可貴”的特點,感受夾竹桃所引起的作者的幻想,感悟作者爲什麼愛夾竹桃。2、學習寫作方法,進行小練筆。教學過程如下:

一、採用變序,提挈中心

由問題“作者對夾竹桃,有怎樣一種情感呢?”引導學生瀏覽全文,找出中心句——第6自然段:“這樣的韌性,又能這樣引起我許多的幻想,我愛上了夾竹桃”,從中提挈出關鍵詞、靈魂詞——“愛”,板書。

設計意圖:中心是文章的靈魂。緊緊扣住文章的中心展開教學,以中心爲發端,最後又以中心爲終結,可達到一種中心突現、完整統一的效果。抓住中心句、中心詞展開教學,將貫穿於全文的教學和每個自然段的教學,旨在取得鑿眼打井之效,挖得深,獲的水多。放得開,收得攏,主線分明,脈絡清晰。

二、圍繞中心,直奔重點段。

1、以“作者爲什麼愛夾竹桃?愛夾竹桃的什麼呢?接下來學習課文”爲過渡,引領學生思考課文哪幾個自然段直接描述了夾竹桃,從而從全文中揪出

2、4、5三個重點自然段。

2、讓學生邊讀邊思,弄懂2、4、5自然段分別介紹了夾竹桃的什麼。

設計意圖:文章篇幅比較長,在一堂課有限的時間內,不可能面面俱到,得精心剪裁課文,大膽捨棄,直奔重點段,騰出足夠的時間、空間來讓學生品讀重點段。

三、品讀重點段,感受花性

▲學習第2自然段

第2自然段主要寫夾竹桃花的色彩紅白相融,景象奇妙有趣。處理這一段,我抓住中心句“我的心裏覺得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爲切入點,讓學生思考討論兩個問題:(1)“這景象”指什麼景象?找到相關語句讀一讀,再借助畫面形象感知夾竹桃紅白相融的樣子。(2)作者爲什麼覺得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感受——在作者眼裏,一紅一白,本是不相容的,但眼前的夾竹桃卻美得如此融洽,甚是奇妙、有趣。在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誦讀。在先前的畫面欣賞中,學生已在自己的頭腦中建立了夾竹桃的意象,在誦讀時讓學生邊讀邊在頭腦中過電影、在眼前浮現畫面,真切體味這奇妙有趣的景象。

▲學習第4自然段(兼帶學習第3自然段)

第4自然段主要寫夾竹桃的韌性,是文章的重點。我抓住中心詞“韌性”切入教學。

先讓學生理解“韌”的內涵——堅韌、頑強不屈。再讓學生默讀課文,找找夾竹桃的韌性體現在哪裏,畫出相關句子,讀一讀,說說自己的體會。品讀三個重點句:

(1)“夾竹桃卻在那裏悄悄地一聲不響,一朵花敗了,又開出一朵,一嘟嚕花黃了,又長出一嘟嚕。”

(2)在和煦的春風裏,在盛夏的暴雨裏,在深秋的清冷裏,看不出有什麼特別茂盛的時候,也看不出有什麼特別衰敗的時候,無日不迎風吐豔。

(3)從春天一直到秋天,從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無不奉陪。

找出自己所找的句子讀給大家聽、說說自己的體會是第一步,認識後兩句的句式特點——雙重否定句,讚美的語氣更強烈,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朗讀是第二步,與第3自然段對比朗讀是第三步。由“這一點韌性,同院子裏那些花比起來,不是顯得非常可貴嗎?”這一句問及——院子裏的那些花指哪些花?那些花是怎樣的?哪個自然段描寫了?引至第三自然段。先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明白這部分同第四自然段寫夾竹桃一樣也是按從春到秋的季節變換的順序寫的。然後讓學生藉助屏幕內容提示,進行對比朗讀:春天,迎春花……夾竹桃……夏天,更是滿院生輝……夾竹桃……秋天,玉簪花……夾竹桃……一年三季,雖萬紫千紅,卻又花開花落。唯有夾竹桃,在和煦……在對比性的朗讀中,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夾竹桃獨有的可貴韌性以及默默無聞、謙虛寧和等品性,明白作者寫第三自然段是爲了起對比襯托的作用,用其它的花來反襯夾竹桃的韌性。最後回到中心句——“這一點韌性,同院子裏那些花比起來,不是顯得非常可貴嗎?”,體會反問句的作用,迴歸到“韌性可貴”這一中心上來。

▲學習第5自然段

第5自然段寫夾竹桃引起作者的許多奇妙的幻想,也是課文的重點段。我引導學生思考兩大問題:(1)月光下的夾竹桃爲什麼引起作者的幻想?讓學生從花香和花影兩個方面說說自己的感悟,引領學生體會“襲”字的妙,啓發學生調集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理解“葉影參差,花影迷離”,想象其景其境,在頭腦中豐盈意象。(2)月光下的夾竹桃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提挈關鍵詞“地圖”、“荇藻”、“墨竹”,讓學生喜歡哪一種幻想就讀哪一種幻想。師配以音樂,讓學生自己讀、四人小組讀、集體交流讀,以多種多樣的朗讀方式充分地誦讀,邊讀邊想象,使學生進入美的意境,讀出美的韻味,充分體會作者的那份陶醉、那份忘我、那份愉悅、那份浮想聯翩,從中受到感染,獲得情趣。

設計意圖:“讀”是學習語文的重要途徑。讓學生帶着問題自讀自悟,邊讀邊想象,以讀促悟。藉助畫面、音樂等手段創設情境,努力營造自主閱讀、積極對話的氛圍,讓教師、學生與文字之間有着心靈上的碰撞,使學生能感悟出語言文字背後的情韻,把自己對文字的融合體會表達出來,把課本語言內化爲自己的語言,使課堂上洋溢着濃濃的語文味,使言語間滲透着強烈的人文精神,達到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自然結合、和諧統一。

四、總結全文、深化中心

1、學完了三個主要段落,再歸攏到文章的中心上,讓學生說說作者爲什麼愛夾竹桃,愛夾竹桃的什麼,使中心問題得以解答,使文章的中心進一步強調、突現,使教學始終緊扣中心,完整統一。讓學生再讀第6自然段,領會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即總結4、5自然段,,總結全文,與第一自然段相呼應。讓學生讀第1、第6自然段,感悟其內在的聯繫。

2、把作者對夾竹桃的喜愛放在更寬廣的情感背景中,使學生對課文中許多內容理解得更深入。師介紹寫作背景:季老1962年10月訪問緬甸時,在異國他鄉巧遇自小於故鄉常見的夾竹桃,從而引起他無限思緒,激發了創作熱情,寫下這篇散文。使學生了解這篇文章描寫了故鄉的夾竹桃,表達了作者對它的喜愛之情,但同時它又是季老深深的思鄉情懷的寄託,在這普通的植物身上,承載了沉甸甸的鄉情。師介紹原文的第二自然段:“不知道由於什麼緣故,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故鄉的那個城市裏,幾乎家家都種上幾盆夾竹桃,而且都擺在大門內影壁牆下,正對着大門口。客人走進大門,撲鼻的是一陣幽香,入目的是綠蠟似的葉子和紅霞或白雪似的花朵,立刻就彷彿走進自己的家門,大有賓至如歸之感了。”讓學生讀一讀,從而解讀第1自然段中所說的“最值得留戀最值得回憶”。

設計意圖:不停留於語言文字的表面、文章的表面,引領學生感受作者更爲博大的情感世界,讓學生的情感得以昇華,內心更爲敞亮,精神進一步得到喚醒。

五、練習寫話,習得方法

作者寫夾竹桃,由看到的景抒發自己的情,由真實的描寫,寫到虛幻的想象,虛實結合,情景交融。選一種自己熟悉的植物,學習文中的寫作方法,寫一個片段。

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植物可以稱之爲有韌性,例舉仙人掌、松樹、小草、梅花、廣玉蘭等,仿照作者的句式讚美其中的一種。

設計意圖:學習語文的目的之一是習得方法。把學到的寫作方法及時地遷移運用到自己的語言中,也就達到了內化、外顯的效果,得到了知識的積累,得到了技能上的發展。

說課稿 篇8

一、設計意圖:

在孩子的眼裏,成人是多麼的了不起。每個孩子都希望快快長大,儘快進入成人世界:他們是誰?在做些什麼?我能像他們那樣做一做嗎?模仿成人勞動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然的經歷。所以順應孩子的需要,讓他們在模仿成人的過程中顯示自己的潛能,爲促進幼兒主動發展創造了良機。

打擊樂《做麪包》是從中班"小鬼顯身手"這個主題中生成的一節音樂課。在這個主題中,孩子們已有了解制作麪包主要工序的經驗,加之《做麪包》這首節奏兒歌簡單、明快,每個孩子都喜歡敲敲打打,對聲音又有一種天生的敏感性,所以打擊樂就適合幼兒這種與生俱來的本能。幼兒在音樂活動中透過拍打,敲擊身體的各個部位以及自由選擇節奏樂器,產生不同節奏的聲音,從而有興趣地創造性地來表現音樂。

二、說活動目標:

綱要中明確指出:"教育要爲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因此目標應注重全面性,它包括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如下:

1、認知目標:幼兒自編相應節奏動作,自選樂器伴奏,提高幼兒音樂節奏能力。

2、情感目標:能夠注意並努力追求集體合奏活動中的聲音和諧與情感默契。

3、能力目標:學習創編節奏詞,體驗創編的樂趣。

三、說活動重、難點

活動的重難點,離不開活動目標的具體要求,這是相輔相成的。此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分別如下:

活動重點:

1、幼兒自編相應節奏動作,自選樂器伴奏,提高幼兒音樂節奏能力。

2、能夠注意並努力追求集體合奏活動中的聲音和諧與情感默契。

活動難點:學習創編節奏詞,體驗創編的樂趣。

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爲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透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因此,活動準備必須與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相適應。我從以下三方面來談我的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的準備:活動前,幼兒已瞭解製作麪包的主要原料和工序。

2、教具、學具的準備:

(1)打擊樂器若干:幼兒自選樂器伴奏,充分給了幼兒自由表現音樂的機會,提高幼兒音樂節奏能力。

(2)《做麪包》多媒體課件:爲了讓幼兒更專注地理解兒歌的內容,進一步感受兒歌的韻律之美。

3、心理的準備:幼兒希望走進成人的世界,模仿他們的勞動過程,在"小鬼顯身手"這個主題中,幼兒模仿的願望已得以實現。

四、說學情:

中班幼兒年齡在4-5歲左右,這個年齡的幼兒有意行爲開始發展,注意力較以前更集中了,規則意識萌芽,對事物的理解能力逐漸增強。喜歡唱歌、念兒歌,會拍打較容易的節奏。因此,針對這一學情,我會採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對幼兒進行教學。

五、說教法:

根據幼兒的認知水平、實際情況和教材自身的特點,我採用了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操作嘗試法、感受體驗法、啓發聯想法和直觀演示法。

1、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本節活動主要是奧爾夫音樂活動裏的節奏教學,是什麼把音樂,舞蹈,語言等聯繫到一起來呢?那就是節奏。在我們的音樂教學中最重要的部分,學習音樂最基礎的部分就是節奏,節奏是一種富有藝術魅力的活生生的音樂語言。中班幼兒會拍打較容易的節奏,而《做麪包》讓幼兒自選樂器伴奏和自由創編節奏詞,充分給了幼兒自由表現音樂的機會。

2、操作嘗試法:這是根據綱要中所提出的"幼兒是在自由觀察、積極探索中進行學習的" 而採用的。運用在引導幼兒學習掌握節奏型的環節。透過看看說說、拍拍打打,引導幼兒自編相應節奏動作進行節奏練習。這種教學方法最突出的優勢就在於它的靈活性,注重了幼兒的個別差異,突出了新綱要的精神,讓幼兒在寬鬆自由的氛圍裏自主的學習,讓教師真正成爲了幼兒在學習活動中的支援者、合作者、引導者。師生之間保持一種積極的互動狀態。

3、感受體驗法:就是引導幼兒運用聽覺、視覺、運動覺等感觀,不斷地感受樂曲及其節奏。幼兒透過親身地去感受體驗才能真正理解兒歌的節奏與性質。首先我引導幼兒充分運用聽覺,激發幼兒展開想象去感受體驗節奏兒歌的性質。其次,引導幼兒運用運動覺、視覺和聽覺進行節奏的感知。

4、啓發聯想法:幼兒將這種愉快的情感體驗,透過打擊樂的形式表達出來,從而完成打擊樂教學的任務之一"幼兒學習用打擊樂器來表達對某種情緒的嘗試"。

5、直觀演示法:運用直觀、形象的教具進行表演示範,引導幼兒理解作品內容。活動中主要運用多媒體課件,將整首兒歌製作成形象直觀的動畫,讓幼兒進一步感受兒歌的韻律之美。

這五種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交替使用,相互補充,使教學做到了動靜交替。注意發揮了節奏兒歌的情感教育功能,重視了幼兒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傾向。

六、說學法:本次活動,我將以幼兒爲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表現活動,主要採用的學法有:

1、體驗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們會對活動的感覺和內容的印象更爲深刻。

2、多種感官參與法:活動中,我將引導幼兒想一想、說一說、看一看、聽一聽、學一學、演一演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促幼兒對音樂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3、操作法:幼兒透過動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從中體驗情感教育。透過看看說說、拍拍打打,引導幼兒自編相應節奏動作進行節奏練習。

4、欣賞法:透過欣賞《做麪包》多媒體課件,使幼兒更專注地理解兒歌的內容,進一步感受兒歌的韻律之美。

七、說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以新《綱要》爲指導,從"理解--感受--體驗"三大塊,由淺入深,從想象到理解,使幼兒已有經驗與新經驗之間建立有機聯繫,讓幼兒在互動式、開放式、直觀式的教育活動中,自主地、能動地、創造性地學習。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援者、合作者、引導者。"教學流程:激發興趣--念兒歌自編相應動作--自選樂器爲兒歌伴奏--創編兒歌節奏詞。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環節:音樂遊戲匯入,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

1、讓我們一起來玩《小手伸伸》的遊戲吧!

托爾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陳鶴琴也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教師不能爲了教而教,而應採用恰當的教學方法。

在這個環節中,我運用了遊戲法,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具有教育性、娛樂性、創造性的特點。此環節需要3分鐘。

第二環節:念兒歌,幼兒配上自編的動作。

1、你們見過麪包師傅做麪包嗎?麪包是怎樣做出來的?(和麪團、做麪包、烤麪包、吃麪包)。

2、老師把做麪包的過程編成了一首兒歌,想聽聽嗎?

和 麪糰|和 麪糰|和 和|和 -|

做 麪包|做 麪包|做 做|做 -|

烤 麪包|烤 麪包|烤 烤|烤 -|

吃 麪包|吃 麪包|吃 吃|吃 -|

3、欣賞課件,直觀感受做麪包的過程,進一步感受兒歌的韻律之美。

4、請幼兒自編相應的節奏動作,然後大家一起念兒歌。

5、幼兒分成三組,分別是"和麪團、做麪包、烤麪包"最後大家一起說"吃麪包",邊說邊做相應動作。

在這個環節中,我運用了奧爾夫音樂活動裏的節奏教學,在我們的音樂教學中最重要的部分,學習音樂最基礎的部分,節奏是一種富有藝術魅力的活生生的音樂語言。中班幼兒會拍打較容易的節奏,而《做麪包》讓幼兒自選樂器伴奏和自由創編節奏詞,充分給了幼兒自由表現音樂的機會。

此環節中,我還運用了感受體驗法:就是引導幼兒運用聽覺、視覺、運動覺等感觀,不斷地感受樂曲及其節奏。幼兒透過親身地去感受體驗才能真正理解兒歌的節奏與性質。比如說把幼兒分成三組,分別是"和麪團、做麪包、烤麪包"最後大家一起說"吃麪包",邊說邊做相應動作。在學法中,我運用了多種感官參與法:活動中,我將引導幼兒想一想、說一說、看一看、聽一聽、學一學、演一演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促幼兒對音樂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這個環節中我還運用了直觀演示法:運用直觀、形象的教具進行表演示範,引導幼兒理解作品內容。活動中主要運用多媒體課件,將整首兒歌製作成形象直觀的動畫,讓幼兒進一步感受兒歌的韻律之美。在學法中運用了欣賞法:透過欣賞《做麪包》多媒體課件,使幼兒更專注地理解兒歌的內容,進一步感受兒歌的韻律之美。此環節是重點,需8分鐘左右。

第三環節:自選打擊樂器爲兒歌伴奏。

1、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樂器,分成三組,看指揮,邊說兒歌,邊按節奏齊奏。

2、幼兒互換樂器進行演奏。

此環節中,我運用了操作嘗試法:這是根據綱要中所提出的"幼兒是在自由觀察、積極探索中進行學習的""而採用的。運用在引導幼兒學習掌握節奏型的環節。透過看看說說、拍拍打打,引導幼兒自編相應節奏動作進行節奏練習。這種教學方法最突出的優勢就在於它的靈活性,注重了幼兒的個別差異,突出了新綱要的精神,讓幼兒在寬鬆自由的氛圍裏自主的學習,讓教師真正成爲了幼兒在學習活動中的支援者、合作者、引導者。師生之間保持一種積極的互動狀態。比如說:讓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樂器,分成三組,看指揮,邊說兒歌,邊按節奏齊奏。在學法中我運用了操作法:幼兒透過動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從中體驗情感教育。透過看看說說、拍拍打打,引導幼兒自編相應節奏動作進行節奏練習。

在這個環節中,我還運用了感受體驗法:就是引導幼兒運用聽覺、視覺、運動覺等感觀,不斷地感受樂曲及其節奏。學法中,我運用了體驗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們會對活動的感覺和內容的印象更爲深刻。此環節是重點,需8分鐘左右。

3、幼兒創編兒歌節奏詞,並配上樂器伴奏。

(1)請小朋友想一想還可以編哪些有節奏又有趣的兒歌?

(2)幼兒自編節奏詞如:

坐 火車|坐 火車|坐 坐|坐 -|

玩 沙子|玩 沙子|玩 玩|玩 -|

3、幼兒齊說並配上樂器伴奏。

此環節中,我運用了啓發聯想法:幼兒將這種愉快的情感體驗,透過打擊樂的形式表達出來,從而完成打擊樂教學的任務之一"幼兒學習用打擊樂器來表達對某種情緒的嘗試。"在學法中,我運用了操作法:透過想想說說、拍拍打打,引導幼兒創編兒歌節奏詞進行節奏練習。此環節是難點,需6分鐘左右。

說活動延伸:

1、在表演區放置一些打擊樂器,供幼兒平時念節奏兒歌用,鼓勵幼兒創編出更多更有趣的兒歌。

2、提供給幼兒一個新節奏,請幼兒自己創編節奏詞。

說課稿 篇9

我說課的題目是二年級《陽光》,也希望我今天的說課就像一縷陽光一樣,帶給您一天的好心情。下面我將重點從以下幾個環節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愛像一杯甜甜的蜜汁滋潤着每個人的心靈,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愛,也要把自己用真情釀造的愛獻給你身邊的每一個人,本單元(以人與人之間的愛和關懷爲主題,從不同側面展示了人性的高尚和美好,其中本文文質兼美,意境浪漫,既充滿了童貞童趣,在本單元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講述了(奶奶腿不好,小女孩佳子想把陽光作爲禮物送給奶奶,可是陽光不見了,她急得都快哭了,奶奶安慰她說:“陽光都跑到奶奶心裏來了。在結構上,以小姑娘給奶奶送陽光貫穿一條主線,激發了學生對親請的感悟。是一篇培養學生良好語文素養的佳作。

2、在本課中把生活作爲教材的延伸,讓孩子們在生活中感悟親情,爲了學生拓展學習資源留下了廣闊的空間,有助於迴歸單元主題。

二、說學情

孩子們每天被濃濃親情包圍着,哈哈哈細膩關懷,爸爸的幾聲責罰,爺爺奶奶的無比疼愛,成爲學生學習本課的情感基礎;孩子們或多或少一定有過饋贈親友禮物的經歷,他們對這一情景並不陌生,這是生活基礎;另外二年及學生喜歡閱讀,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不難體會出文章的思想感情來,尤其是這樣的故事,更是愛不釋手。這是學習基礎。

以上是我從情感、生活、學習三方面對學情的分析,我將根據這樣的學情展開教學。

三、說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熟練、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理解奶奶的話。

2、透過多種形式的讀,促使學生感悟佳子和奶奶之間的愛。

3、聯繫實際生活,學會把愛奉獻給身邊的人。

四、說教學重難點

透過這樣三維目標的確立,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品質及文章蘊涵的深厚感情。難點則預設爲孩子們能否學會把愛

心獻給親人。

五、說教法學法

在教學法上始終突出“以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在教法上,我把重重的一錘打在“讀書”上,讓學生盡情地讀、美美的讀,在讀中思,在讀中悟,結合文中清新的情境圖,促進學生想象。一段(小練筆),幫助學生提高寫作水平,感悟文章真情。

學法是教法的一面鏡子,在學法上讀----朗朗上口;想---天馬行空;寫---各有所悟。變被動接受爲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讓孩子們會讀、會想、會寫,真正與文字產生情感共鳴,達到會學的目的。

六、說教學設計

下面我將重點就教學設計進行闡述:

(一)、巧設情境“激”興趣

從學生已有的情感入手,迅速拉近了學生與本課的距離。讓學生走入文字的第一時間就直奔學習的重點。

(二)、以讀代講“細體會”

確立“讀爲主線”的基本理念,讓學生在讀中悟文、讀中悟形、讀中悟情。我安排了這樣三次側重點不同的朗讀訓練:

1、自由讀:正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學生邊讀邊畫出佳子的想法。

2、 抒情讀。

3、重點討論:“陽光都跑到奶奶心裏來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我還會提出問題“陽光都跑到奶奶心裏去了。”?爲什麼說此時的陽光指的是什麼?透過小組討論,孩子們明白佳子雖然沒能把陽光帶給奶奶,但她對奶奶的那份孝心,對奶奶的愛,就像燦爛的陽光一樣,溫暖着奶奶的心,讓奶奶心裏暖洋洋的,比見到陽光還高興。所以奶奶說:“陽光都跑到我心裏來了。”進而,一舉突破了本文的難點。爲學生情感的昇華推波助瀾。

這正是自由讀——讀出意;配圖讀——讀出味;抒情讀——讀出情;重點讀——讀出神。這樣深度的讀書,讓學生和文字之間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這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相信此時的課堂上,學生不再是被動的學習者,也不再是無所事事的盲從者,而是一羣躍躍欲試的學習樂趣體驗者,相信教師教學設計理念

中的迴歸學生,在此時的課堂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真正的給我們的學生一對試飛的學習翅膀!

(三)、聯繫生活“巧延深”

佳子小小年紀就懂得把愛心送給別人,她的愛就像燦爛的陽光一樣,溫暖着奶奶的心,讓奶奶感動。觀察一下你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或是你的同學,老師,想想他們需要哪方面的幫助,你打算怎麼做呢?說一說。葉聖陶老先生曾說過“課文是最好的範文”。其實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環節把課文和生活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讓學生懂得生活中需要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一雙捧書的手,更需要一支勤於寫作的筆。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如有不當之處請各位指正,謝謝。

標籤:說課稿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