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集合10篇

說課稿2.46W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說課稿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選】說課稿集合10篇

說課稿 篇1

各位老師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品德與生活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2課《保護牙齒》。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習目標、教法學法、學習過程以及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加以說明:

首先,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包含兩個層次)

第一層,《保護牙齒》是北師大版小學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二課。本課內容所在的第一單元主題爲“我愛我的身體”,它包含了解我的身體和保護我的身體兩個方面,《保護牙齒》是第二個方面的第一課,接下來安排了保護眼睛、保護耳朵、保護骨骼等。這樣的安排既體現出保護牙齒的重要性,又能夠讓學生透過這節課的學習,掌握方法,從而爲以後的學習做好鋪墊。

第二層,本課教材共安排了三項內容,一是透過小知識板塊介紹牙齒的常識知識。二是利用關鍵問題、引用刷牙歌講述正確的刷牙方法。三是設計判斷題,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其中,教給孩子正確的刷牙方法是本課的重點,難點是讓孩子把正確方法和實際操作結合起來。

其次、學習目標

根據本課教材的編寫特點以及二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我將學習目標預設爲以下幾點:

1、學生透過自己閱讀,瞭解乳牙、恆牙的相關知識。

2、透過觀看圖片,談感受,認識到保護牙齒的重要性。

3、能在老師的幫助下透過視頻的觀看、刷牙歌的誦讀,掌握刷牙的正確方法。

4、透過小組活動,實際動手刷牙,改正平時生活中不正確的刷牙習慣。

5、在老師幫助下,透過多媒體課件瞭解對牙齒有益的食物。

第三、教法、學法

教法:《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體驗和認識。”結合二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本課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以自主學習、活動教學爲主,同時配以老師的講授的教法。

學生則採用自主參與、合作探究、做中體驗的學習方法。

第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主要從新課匯入、瞭解牙齒、學習刷牙,培養習慣和知識拓展四個板塊展開教學。

新課匯入板塊:

首先出示幾張笑臉,讓學生觀察牙齒的特點,自然引出本課主題“保護牙齒”。

(這樣設計,培養了學生對美的追求,激發學習興趣)

瞭解牙齒板塊:

這部分我從一個換牙小朋友的照片入手,問孩子們是否換過牙齒,聯繫孩子的生活,最後拋出問題“掉了的牙和新長出來的牙各叫什麼名字”引導學生自主讀書,找出答案,介紹給大家。從而瞭解乳牙和恆牙的相關知識。

 學習刷牙,培養習慣板塊:

我緊接前面,恆牙一旦損壞將無牙可替代這一要點,出示兩張問題牙齒的圖片,讓孩子談感受,讓他們從切身感受出發,認識到牙齒的重要,保護牙齒的重要。(承上啓下,過渡自然)

接着問孩子平時是怎樣保護牙齒的,引出刷牙,問都什麼時候刷牙,怎樣刷牙,讓一個孩子到前臺演示。透過視頻學習,讓同學們找出這個孩子刷牙過程中不足的地方。

(這個設計從孩子的生活經驗出發,發現其中的問題,這些問題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

下面,在視頻學習的基礎上,爲了鞏固刷牙的正確方法,我準備了一首刷牙歌,透過老師領讀,學生齊讀的方式,讓孩子牢固記住刷牙方法,爲下面的小組動手刷牙實踐打好基礎。實踐過後選一個學生上臺展示,以便反饋評價,結束刷牙方法的學習。習慣養成方面,結合課本,學生自己判斷,說原因。體現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

知識拓展板塊:

我收集了6種有益牙齒的食品,用課件展示出來,讓孩子們快速搶答,並告訴孩子它們有益牙齒的原因。使這些食品的名字牢牢刻在學生的腦海中。

第五、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很簡單,上中下結構,上面是課題保護牙齒,下面是兩個詞語:正確刷牙和良好習慣,中間是一幅牙齒的卡通簡筆畫。寓意在正確刷牙和良好習慣的基礎上,牙齒才能茁壯、堅固。

說課稿 篇2

說作者

本文作者是美國著名暢銷書作家巴德·舒爾伯格。1914年他出生於紐約,是本傑明·舒爾伯格的兒子。達特茅斯學院畢業,在派拉蒙當編劇。他的主要作品有《在賓水區》《碼頭風雲》《什麼使薩米逃跑》《醒着的夢》《聰明的糊塗和糊塗的聰明》《我喜歡這個不討人喜歡的人》等。

第二,說課題

課題《“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中的“精彩極了”概括了母親的評價語言,“糟糕透了”概括了父親的評價語言。文題將這兩句截然不同的人物語言用“和”連在一起,記敘了巴迪在母親的鼓勵下和父親的批評中健康成長的故事。這兩句話又是課文的中心語句,主題所在。

第三,說教學目標

1.認識“靦,腆”等7個生字;會寫“迪,描”等10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靦腆,謄寫,出版”等詞語;多讀並抄寫含義深刻的句子,並體會其含義。

2. 引導學生讀懂課文,瞭解父母和母親對巴迪的詩爲什麼有不同的評價。

3 指導學生透過人物動作,語言,心理活動描寫的語句,體會作者怎樣逐漸理解了父母兩種不同評價中飽含的愛,感受愛的不同表達方式。

4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

第四,說教材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時美國作家巴德·舒爾伯格寫的一篇文章。這篇課文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父親和母親對他的習作的不同評價,這兩種評價對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以及作者從這兩種評價中感悟的愛。

課文是按時間先後順序記敘的,可分爲三部分來理解。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還在爲那首詩爭吵着”)講作者七八歲時寫了第一首詩,母親的評價是“精彩極了”,父親的評價是“糟糕透了”。

課文詳細地寫出了事情發生的經過和父母截然不同的態度。母親對兒子是一味讚揚,寵愛,人物的動作描寫寫出了母親對“我”極度喜愛的心情。父親呢,和母親的態度截然不同。父親的舉動,語言,說明父親對兒子的要求是嚴格的,態度是嚴厲的。這部分對“我”的心理活動和情緒的變化也作了具體的描寫,從高興到悲傷,從渴望到失望。

第二部分(從“幾年後”到“不滿十二歲”)講幾年後,隨着認識水平的提高,“我”終於理解了父親對那首詩“糟糕透了”的評價。

第三部分(從“現在”到結尾)講作者成年後取得了成就,他深感自己有慈祥的母親,又有非常嚴厲的父親非常幸運。由於有母親一再鼓勵,父親的嚴格要求,“我”終於成長爲一個作家,寫了很多作品。“我”從中深刻體會到,來自母親的鼓勵,讚揚,和來自父親的嚴厲批評都是必要的,缺一不可。

這篇課文在表達方式上,對話很多,這些對話簡潔明快,有鮮明的個性色彩。第一部分理的心理活動描寫也很生動。第一,二部分是記敘,第三部分主要是議論。

課文裏編排了一幅插圖,有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課後設計了4道思考練習題和1道帶星號的選做題,這些練習的設計爲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條件。

引導學生透過閱讀了解父親和母親對巴迪的詩爲什麼有不同的評價,是教學的重點;指導學生透過人物動作,語言,心理活動描寫的語句,體會作者怎樣逐漸理解了父母兩種不同評價中飽含的愛,感受愛的不同表達方式,是教學的難點。

第五,說課時

教學這篇課文,我計劃用兩個課時。

第六,說教學過程

一 對比體會,引入課題

1 教師:同學們,老師這兒有兩組詞語,課件出示:精彩和糟糕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

2 誰願意來讀一讀,你有什麼不同的感覺?

3 教師:加上“極了”和“透了”感覺就不一樣了。字典上“極”和“透”的解釋有很多種,請你們來選一選。

課件出示:選擇義項。

4 引讀:精彩到了極點了,你會怎麼讀?糟糕的達到飽滿的程度了,太糟糕了,你怎麼讀?請連起來讀讀。

5 揭題,質疑:同學們,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題目(板書課題),大家一起讀。讀這題目,你有什麼疑問嗎?

(我記得第一次看到這個課題時,我馬上就被吸引住了,迫不及待地想弄清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因爲“精彩”,“糟糕”這兩個詞不管從什麼角度說,它們都是相對的,所以我在上課開始時,首先就從這兩個詞入手。)

二 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這一環節,我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採用讀和互助互學的形式。一是練讀,二是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三是增進了同學們之間的友誼。對於生字詞的教學,我不會懈怠,尤其是對農村小學六年級的學生我更不會。)

1 初讀課文

教師用課件展示出需要注意的生字和詞語,提醒大家在讀的時候要注意。

邊讀邊思考,文題中的“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與課文有什麼關係。

先自讀,在指名讀,最後小老師帶讀。

2 學習生字詞

小組合作學習,互相帶讀。

老師聽寫。

小組合作檢查,互相幫助學習,教師在一旁提醒應注意的地方。

小組藉助工具書合作學習,理解字義,詞義。

三 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後給課文分段。

教師首先提問,然後指名回答,再由小組互相討論,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出主要內容。給課文分段,同樣採取這樣的方式

四 品讀童年部分,體會父母的不同評價

1 默讀1——14自然段,找一找巴迪寫了一首詩,母親和父親有什麼不同的評價?

2 品讀句子。(課件出示)

母親一念完那首詩,眼睛亮亮地,興奮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寫的嗎?多美的詩啊!精彩極了!”她摟住了我,讚揚聲雨點般落到我身上。

指名讀。

教師:同學們,大家自己讀讀這句話,你覺得母親此時的心情可以用一個什麼詞來形容?

老師發現這兒有一個比喻句用得特別好,點擊“雨點般”。

巴迪此時是懷着怎樣的心情等待父親回來的?

3 出示句子:

七點.七點一刻。七點半。父親還沒有回來。我實在等不及了。

範讀,你發現這句子的標點有什麼特別之處嗎?

用了五個句號,你讀懂了什麼?(焦急)

4 可是父親回來了,他的評價是——課件出示句子“我看這首詩糟糕透了。”父親把詩扔回原處。

如果你是巴迪的父親,你會怎麼來說這句話?

做動作,感受扔。

爲什麼用扔?

扔掉了什麼?

此時,你覺得父親的批評像什麼?

5 巴迪氣走了,可父母還在爭吵着······

五 品讀課文,體會情感。

1 默讀15——17自然段,提出自己不懂的或感興趣的問題和大家討論。

2 質疑,討論。

成年後,作者爲什麼越來越體會到兒時是多麼幸運?(在交流時應注意引導學生抓住“越來越”一詞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到巴迪對父母的評價由不理解到理解的過程。)

3 作者爲什麼說“精彩極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這兩個極端的斷言有一個共同的出發點——那就是愛。

4 把自己喜歡的詞句再讀幾遍,體會作者內心的感受。

六 回讀課文總結收穫。

1教師:課文抓住了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進行描寫來襯托人物的心理活動時,請同學們到文章裏去找找並畫出這樣的句子。

2再次朗讀,細細地體會作者細膩的表達手法。

七 總結全文

八 佈置作業

第七 說板書

板書對於一堂優質的課非常重要,它必須用最簡單的符號和最簡潔的文字表達出文中最主要的內容,讓學生一目瞭然。這篇課文我想用一個三角形和一顆心來表達文中內容,希望能達到很好效果。

知識是永無止境的,我以後要做的還有很多很多。謝謝!

說課稿 篇3

《羌村三首》屬於《大學語文》教材第一編“文言經典研讀”之第三單元“唐宋時期”的作品。在這個單元中李白、杜甫、白居易詩歌的研讀屬於重頭戲。教材中《羌村三首》是被安排在李白之後,白居易之前,這既符合唐代三大詩人的生卒先後順序,也與人們對此三位大家的排名順序保持了一致。

學習杜甫的作品,一是要感受其“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真摯感情,二是要體會其沉鬱頓挫的詩歌風格和質樸凝練的語言特色。做爲《羌村三首》,由於採用了大量的不加修飾的白描手法,所以詩句本身並不難理解。假如對這組詩的閱讀僅僅停留在字面上,就會覺得詩歌淺白無趣,只有設身處地的去感受質樸文字後面的真摯感情,纔會體味到詩歌感人至深的力量。所以教學目的確立爲:1、瞭解杜甫的生平簡歷及詩歌成就。2、理解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3、學習借白描來抒情的手法。在這三個方面中借白描來抒情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首先是講解法。因爲學生對杜甫的生平不十分了解,對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也瞭解得不很清楚。所以講授是必不可少的。其次,是多媒體展示法。爲了使學生對杜甫有一個比較全面的瞭解,並留下較爲深刻的印象。所以我選擇了圖片、文字、聲音等多種媒體手段,以期給學生以多方位的感受。

對學生而言,本節課首先要運用“由點及面”的思維方法,由杜甫這個點出發,聯繫起自己以前讀過的他的不同類型的詩。這樣既達到了溫故的目的,也有助於知新。其次,本節課學生要學習使用“體驗法”來感受詩歌中的情感成分,這種方法既是閱讀理解詩歌一個重要途徑,也是欣賞多數文學作品之美感的一把金鑰匙。

透過學習這節課,要使學生閱讀分析古典詩歌的能力有較大程度的提高;發散思維、形象思維能力有所增強。

下面我說說教學過程:

首先是匯入。這節課在匯入新課時採用了溫故知新的方法,要求學生回憶自己以前所讀杜甫詩歌,這樣,順勢對作者的情況做以補充介紹,就會使學生留下較爲深刻的印象,也使學生的舊有知識與新知識產生了聯繫,融爲了一體。這一部分安排時間比較長,這是因爲《羌村三首》共安排兩節課,第二節課是其二、其三的講解,第一節的主要內容就是介紹作者和其一的講解,另外,做爲大學語文課,也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要以點帶面。所以時間安排了15分鐘。

其次,是聽範讀。這裏有一個要學生辨析的設計,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第三,是對詩歌內容的分析。

第四是總結,

第五是透過朗讀來複習鞏固。

最後是思考練習。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人物描寫一組》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七組課文中的一篇。

二、說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是感受作家筆下鮮活的人物形象,體會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並在習作中學習運用。今天我上的《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就是其中的一個片段。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感受文中鮮活的人物形象,體會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

難點:運用文中描寫人物的方法寫片斷。

四、說教學過程

(一)、緊扣主題,談話匯入開課之初,我就直奔課題,並讓學生從課題中瞭解今天要學的課文主要是講什麼的,同時,告訴孩子們我們這節課的任務是什麼。

(二)、複習詞語,理解詞意學生已經五年級了,所以我在這裏沒有把字詞的學習作爲重點,只是讓他們一讀帶過,說幾個理解了的詞語的意思就可以。

(三)、概讀課文,初識形象在這個環節中,我分爲兩步:

1、這篇文章中的三個片斷主要寫了哪幾個人物?分別選自哪本小說?作者是誰?你們知道嗎?《小嘎子和胖墩兒摔跤》選自《小兵張嘎》作者徐光耀。《臨死前的嚴監生》選自《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鳳辣子”初見林黛玉》選自《紅樓夢》作者曹雪芹。

2、生自由讀課文,完成下列表格主要人物性格特點描寫的語句描寫方法(效果)

(神態、動作、語言、心理)我設計這兩步的目的是想讓學生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地瞭解課文大致內容。

(四)、品讀《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這個環節是我這節課的重點部分,也是一個鋪墊的環節。學生在讀、畫、品的過程中把小嘎子機靈、頑皮的性格特點牢牢地印在了腦海中。同時瞭解了動作描寫可以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動。

五、仿寫《掰手腕》

仿寫這個環節是這節課的難點,我想:也是語文課工具性的體現。學生天生愛玩,於是我就設計了“扳手腕”這個活動,並出示了相關的要求,讓學生在寫的時候有可操作性。在學生比賽扳手腕的過程中我既充當裁判員又當了解說員,爲的是給學生一些寫作的語言,同時引導他們觀察扳手腕這個活動,讓他們在寫作時有話可說。在孩子們寫的過程中,我在巡視,同時也有意識地觀察哪些孩子寫得較生動、有趣。然後把他們請上來讀一讀自己的習作,請大家評一評。評的過程中其他孩子一定會明白自己的差距在哪裏,也瞭解了怎樣才能寫好這個片斷。最後,我又請孩子再上來複現扳手腕的過程,同時請寫好了的學生當解說員。這是爲了讓孩子們有一個從想到寫,從寫到說的過程。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昆明的雨》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文章透過描寫昆明的雨及雨中特有的'事物、人物、情景等,表達作者對昆明的生活的喜愛和懷念,抒發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之情。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的眼睛,這篇文章中平凡之物,平常之景,在他的筆下都充滿美感和詩意,學生欠缺的正是對我們身邊生活的體察感悟能力。另一方面,這篇文章取材廣泛,景物、滋味、人情、氛圍都能擷來入文,但又能緊扣對昆明生活的喜愛和懷念這根情感的線索,很好的體現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所有這些都使得這篇文章很值得品味。

二、說學情

本單元是散文單元,學生已接觸了幾篇經典的散文,對散文有了一些基本的瞭解,但學生理解能力不強,生活感悟有限,同時散文作爲一種文學性體裁,美感有餘趣味性可能稍欠,學生要真正深入領悟散文的魅力還任重道遠,這篇課文是自讀課文,老師重在引導其學習的過程,從而實現由教讀到真正自讀的轉變。

三、說教學目標

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散文的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徵,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透過多種朗讀方式,把握作品的內涵及作者的情感;

2、能力目標:合作探究品味本文平淡自然的語言風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去發現生活之美,培養熱愛生活的情趣。

四、說重難點

結合本課在內容和寫法上的特點,針對學生閱讀和寫作中的不足,我把重難點確定爲:

教學重點:把握文中展現的風土人情,體會作者對昆明的喜愛與想念。

教學難點:進一步品味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體會作者平淡自然的語言。

五、說教法

本着“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的原則,爲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有效提高學習效率,我採用以下的教法:1、速讀、精讀、研讀等多種朗讀方式的綜合運用;2、討論點撥法;3、對比閱讀。

六、說學法

結合散文的特點以及學思結合的原則,我確立了這樣的學法:

1、朗讀感悟;2、自主研學與合作探究相結合;3、圈畫關鍵詞句突破。

七、說教學過程

1、匯入:我採用了這樣的文字——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四季風景各異,也帶給人不同的感受。那麼昆明的雨是怎樣的情景,又帶給人什麼感受呢?讓我們走進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來一探其實。

既引發學生對自然美的關注,同時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嚮往。

2、作者簡介:汪曾祺是散文大家,學生第一次接觸,所以要着重介紹。

3、預習檢測: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性。我設定了兩個問題,一個認讀詞語,第二個是根據意思猜詞,這是強化學生的基礎知識積累。

4、解讀文字

這是教學的重點,我由淺入深設計了三個層次的問題,以便循序漸進的理解課文。同時注重採取不同的閱讀方法,潛移默化的教給學生如何閱讀。

第一部分: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此我設定了4個問題:(1)昆明的雨有什麼特點? (2)課文是怎樣引出昆明的雨的?這樣寫有什麼作用?(3)課文除了寫昆明的雨,還寫了什麼?這些內容和雨有什麼關聯呢?(4)作者看似信筆寫來,無拘無束,將諸多的人、事、物匯聚於此,那麼文章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呢?

這幾個問題旨在把握課文內容及主旨。這是走進文字的第一步,採用速讀的方法,教會學生提煉文章的關鍵詞句,由點帶面來把握課文。問題環環相扣,逐層推進。而最後一個問題除了體會文章的情感主旨外,也讓學生進一步感知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可謂一題兩意。

第二部分:精讀課文,賞析語言

散文文質兼美,學習散文語言是繞不過的重點,這裏我選了三段富有代表性的文字,讓學生在其中挑選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談自己的感受。三個句子分別是:

(1)因爲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連綿不斷,下起來沒完,而且並不使人氣悶。我覺得昆明雨季氣壓不低,很舒服。(2)賣楊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頂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繡了滿幫花的鞋,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不時吆喚一聲:“賣楊梅——”,聲音嬌嬌的。她們的聲音使得昆明雨季空氣更加柔和了。(3)帶着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

閱讀教學要注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和創造性思維訓練,這部分就突出這樣的思想。學生可能談的不夠深入,不要緊,思維的調動很重要,長時間如此的訓練學生的能力是會提高的。教師在學生談論後,可再進行一點分析,最終讓學生對汪曾祺散文的語言風格有一定的認識。

第三部分:研讀課文,探究寫法

學以致用,學習知識最終要爲我所用,這裏探究寫法,實際就是爲學生的寫作提供指導。我設定了兩個問題:(1)課文第3、第12自然段都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想一想這兩段文字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2)有人說本文采用“以小見大”的視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醇厚的情懷,你同意這個說法嗎?

第一個是結構安排的特點,而第二個問題是選材方面的問題,尤其是這個問題,激發學生對身邊的人事物的關注、體察,很有思想價值。

5、課堂小結,我設計瞭如下的文字:作者曾經說過:“我想把生活中真實的東西、美好的東西、人的美、人的詩意告訴人們,使人們的心靈得到滋潤,增強對生活的信心、信念。”美存在於我們身邊的一草一木,本文即是作者對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圍的美的捕捉與展現。願我們在生活中能側耳細聽、俯身微察,發現更多的美 ,來點染我們的生活。

既是對課文特色的再回顧,同時在強化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滲入大語文的觀念。

6、課後作業:比閱讀本文與《雨的四季》,體會兩篇散文在寫作上的異同。

7、板書設計:突出課文在選材寫作上的特色,既便於把握課文又爲寫作提供借鑑之處,一目瞭然。 昆明的雨

汪曾祺

雨的特點---- 雨季長、明亮、豐滿

昆明的生活 物:仙人掌、各種菌、楊梅、緬桂花

喜愛、懷念 雨中之 人:苗族女孩、房東母女

(以小見大) 事;酒店小酌

八、說教學評價:及時評價,讓學生明確得失;發展性評價,注重學生的長遠發展,多鼓勵,多表揚。

九、說反思:本節課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問題的設計循序漸進,能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同時注重學法的指導,速讀、精讀、跳讀等閱讀方法的綜合運用,便於學生很好的走進文字。注重學生的個性感悟和創造性閱讀,導而弗牽,教師在課堂的角色定位準確。注重三維目標的實現,始終貫徹大語文的觀念。當然學生的閱讀能力還很薄弱,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加強學生能力的訓練,學生會不斷的進步的。

說課稿 篇6

說教材

《守株待兔》是一篇情節簡單卻促人深思,語言淺顯而寓意深刻。故事透過種田人因一次偶然的機會得到一隻撞的兔子,他就丟下鋤頭整天守着樹樁等待撞的兔子的事,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向孩子們介紹了“想不勞而獲是不行的”這一比較深奧的道理。

說教學目標

考慮到大班幼兒形象思維的特點與寓言故事本身的特點,以及我們的科學認讀的活動要求我將目標定位於以下三方面:

1、能用連貫的語句表達畫面內容,並樂意在集體面前表達,初步理解作品內容、人物感情。

2、透過各種形式的玩字,激發幼兒認讀漢字的興趣。

3、透過觀察農夫守株待兔的經過,知道偶然發生的事情不能代表永遠、不勞動是沒有收穫的。

說活動環節:

第一環節:自由談話,引出話題。

興趣是孩子學習獲得成功的良好保證,以適當的提問回憶幼兒的生活經驗,並讓幼兒用身體動作來感受體驗。對幼兒來說,既激發了孩子們對寓言的興趣,又滿足了他們的表現欲,同時又順理成章地揭示活動主題,使幼兒在活動中主動熱情、投入積極的參與。

第二環節:觀看課件,理解故事內容。

留有懸念,給幼兒提供表述的機會。爲了幫助幼兒理解人物的情感變化,更加深刻地理解故事內容,將故事最後一部分情節隱藏起來,創設一個幼兒創造性表達的機會,教師透過一個主要問題,再以追問的形式,逐步引導幼兒觀察畫面,讓幼兒聯想和猜測故事發展的情節變化,創編出各種情節,最後共同尋求故事發展的原因。

第三環節:觀看結果:理解寓意

(一)理解種田人“爲何守”兔,體會“不勞而獲”的虛幻

活動中幼兒透過教師的追問理解了種田人之所以坐在樹樁邊,是因爲希望兔子還會來撞在樹樁上;也知道兔子撞在樹樁上是一件及其偶然的事。種田人是偶然得到了兔子。在得到了兔子後他就異常高興,他想以後就可以不付出任何辛勞就可以收穫,用一個詞叫“不勞而獲”來說明了此時種田人的心情,而故事裏面的樂滋滋、哈哈的笑聲就體現出了他的情緒變化。

(二)感悟“怎樣守”,體驗“一無所獲”的可悲

但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 透過 老師的提問,回憶故事內容,體會種田人在一天一天的等待中逐漸失望,到後來的結果兔子沒有等到,由於自己不再勞動自己的莊稼都死掉了,這時追悔莫及的可悲情緒都表露了出來。

(三)揭示寓意

最後透過故事中的感嘆詞變化,體驗了故事中人物情緒的變化從而揭示了寓言故事寓意。並透過列舉幼兒生活中努力的案例,引發幼兒對自己生活態度的認識,進一步感受成功的快樂。

第四環節:完整欣賞故事,一起進行講述。

1、故事的名字叫什麼?再次對漢字守株待兔進行認識。

守株待兔是一個成語故事,它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了,除了今天我們學的守株待兔這個成語故事,還有很多的成語故事也非常有意義,小朋友回家也可以去讀一讀,或請爸爸媽媽給你講講。下面我們一起再來把守株待兔這個成語故事欣賞一邊。

2、完整欣賞故事。

此環節是激發幼兒我國的文學歷史,有個大概的瞭解,也激發幼兒繼續去關注、去閱讀更多的成語故事。

說課稿 篇7

教材分析:

彎管積木是建構區裏常見的玩具,平時孩子們在玩時,也經常用一些小珠子、紙片等做實驗,發現它們都能夠穿越彎管子。於是,我設計了本活動,抓住了幼兒這一興趣點,意在透過遊戲活動和觀察活動,激發他們的探索興趣,使幼兒感知到身邊的一些科學現象和基本原理,由此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並在活動中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教學目標:

1、大膽提出假設,並樂意在探索活動中驗證。

2、知道線、筆、光、氣等物體能否穿過彎管。

3、培養幼兒善於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習慣,初步學習記錄的方法。

我將目標二“知道線、筆、光、氣等物體能否穿過彎管”定位本次活動的重點。因爲剛升入大班,剛接觸實驗表格,所以存在一定的挑戰性。所以我將目標三“培養幼兒善於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習慣,初步學習記錄的方法”做爲難點。

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爲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透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因此,活動準備必須與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相適應。新綱要指出要“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材料,讓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因此我做了充分的物質準備,有記錄表、彎管、線、筆、手電筒,都是幼兒較爲熟悉的物品。

教學法:

《綱要》強調幼兒中心,教育活動應以幼兒的需要興趣進行。在活動中,我將自己定義爲參與者、引導者、合作者,希望和幼兒共同發現,討論,讓每一個幼兒都愉快地參與到活動中,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使用以下幾種教學法:1.操作法。科學活動重點在於透過幼兒的探索來獲得知識,而不是透過教師的灌輸。2.提問法。提問法是幼兒園教學中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種方式。在活動中我主要運用了開放式的提問發法,拋出問題,讓幼兒透過自主探索,得到答案。除了以上幾種方法外,我還運用了交流討論法、演示法等等,使幼兒從多方面獲得探索過程的愉悅。

教學環節:

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的雙邊活動應堅持“以幼兒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原則,注重幼兒的主動學習,主動探索。所以,教師要從幼兒的興趣出發,設計幼兒感興趣的活動。在本次活動中,我採用環環相扣的流程進行組織。主要分爲:引出課題——提出猜想——驗證猜想——分析結果——遷移知識——延伸六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出示實物匯入活動。

皮亞傑認爲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所以,如何從一開始就吸引幼兒的興趣,引導幼兒主動參與活動是活動成敗的關鍵。我在活動一開始就將孩子們經常玩的塑料彎管展示給他們,請他們看一看這個積木是怎麼樣的,這個洞洞有什麼特點呢,引導幼兒透過觀察發現平時沒有注意到的彎管特徵。然後出示教具,這些教具都是來自幼兒生活中的物品,孩子們對於它們是非常熟悉的,很自然的引出了下面的環節。

第二個環節,幼兒大膽猜想。

請幼兒在實驗表格上記錄猜想主要是爲突破目標難點服務的。首先,我介紹表格的用法,請在“猜一猜”這一欄裏,用“√”表示能穿過彎管,用“×”表示不能穿過彎管。然後鼓勵幼兒在自己的實驗表格中進行猜想記錄。最後,我再在黑板上的實驗表格上將孩子的猜想結果記錄下來,對孩子們而言起到鞏固的作用。

第三個環節,幼兒動手操作,在實驗中驗證猜想。

這個環節是此次活動的重點環節,主要是爲實現目標二服務的。幼兒園科學教育是一種啓蒙教育,重在培養孩子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科學活動中,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透過自身的活動對周圍的物質世界進行感知、觀察、操作、發現問題、尋求答案,獲取廣泛的科學經驗,發展智力和好奇心,感受自己的能力和成功,產生學科學的興趣和對大自然的關注和熱愛。所以我請幼兒透過動手試一試、做一做、玩一玩,來驗證自己剛剛猜想的對與否。

第四個環節,統計分析實驗結果,瞭解哪些物體能穿過彎管。

剛升入大班的幼兒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在經過上一個環節的動手操作之後,幼兒對於哪些物品能穿過彎管哪些物品不能穿過彎管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我基於幼兒的生活經驗,透過問題引導與幼兒一同分析原因。得出,氣是會流動的,會從彎管中流出來;鉛筆是直直的、硬硬的,不能拐彎,不能從彎管中出來;線是細細的、軟軟的,能根據彎管的形狀穿出來;手電筒裏射出來的光是直線的光,不能從彎彎曲曲的管裏跑出來。

第五個環節,遷移彎管的作用。

陶行知提到“全部課程包括全部生活,一切課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課程”,所以對幼兒的教育不應僅僅停留在課

堂教學活動中,生活也是幼兒學習的課堂。要引導幼兒從生活中去學習,促進自己的全面發展。所以我拋出開放式的問題:你還在哪見過彎管,它有什麼作用?以喚起幼兒的經驗,來遷移彎管在生活中的作用。最後我再問:直管用起來很方便,爲什麼人們還要用彎管呢?透過幼兒的討論得出彎管有改變物體前進方向的作用。

第六個環節,延伸活動。

我在科學區提供更多的物品材料,讓幼兒繼續探索,而且粘貼表格,幫助幼兒整理歸類。

教育理念:

整個活動的各個環節都以幼兒的興趣爲出發點,我非常注重幼兒的主動探索。建構主義理論認爲,幼兒是主動的建構者,新資訊和新知識是兒童在具體問題情境中主動建構的。所以我在本次活動準備了豐富的操作材料,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動手操作,主動探索,主動參與活動到活動中建構知識,充分體現了幼兒的主體地位。

說課稿 篇8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能站在這裏和大家一起交流,尤其是能向這麼多優秀老師學習,我深感榮幸。

我今天要講的是水的淨化,希望各位多多指教。

由於這一課題中過濾是初中階段一個非常重要的實驗,而且硬水軟水的鑑別和硬水的轉化是中考的常考考點之一,所以我分爲兩個課時,今天我要講的是第一課時。

首先從圖片上的洪水引出要對水進行淨化,而根據用水的目的不同,水的淨化程度也不同。然後再問學生知道這是哪,發生在什麼時候的事嗎,學生回答後再介紹:我們看到的是我縣的一所農村初中,學生們都很熟悉,也是我曾經呆了快要十年的學校,由於今年六月份的特大洪水災害,而使整個學校被洪水浸泡,學校不得不停課,更糟的是學校賴以生存的那口水井也被洪水淹沒了,學校快要陷進一個無水飲用的狀態。這樣就讓學生們會想自己的親戚或朋友快要沒水喝了,製造了一個緊張的氛圍,這種氛圍讓學生們有一個迫切的心理,就是要去幫他們解決飲水問題。怎樣可以更快的解決,有人就會說要給他們裝自來水,從而引出自來水的淨化過程。

自來水的淨化過程,我是透過讓學生帶着自來水廠是透過什麼方法和步驟對水進行處理,每一步又是起什麼作用的問題去看自來水廠的水處理過程的視頻。看完之後再結合課本上的自來水廠淨水過程圖,讓學生們來分析每步所起的作用。因爲還沒有學習水的淨化方法,回答起來沒那流利,所以這時老師注意適當的引導和總結,最後再歸納一下這一過程,使學生有一個重點的印象。

之後再回到洪水現場:洪水已經退去,學生們正努力地打掃校園。由於自來水現在是裝不成了,而飲水問題迫在眉睫,只有對已有的水進行淨化,從而引出一起去探究淨水的方法,好能幫助那所學校解決飲水問題。這樣學生有了學習的目標,也有強烈的學習渴望。

要想對水進行淨化,就要先分析從洪水中取出來的水中所含的雜質,再與純水進行對比,得出自然界的水如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由於含有許多可溶性和不溶性的雜質,因此常呈混濁,從而得出自然界中的水都是混合物。

再提問:如果你家的飲用水這樣,你會如何處理?

學生們都知道這樣渾濁的水可以透過靜置的方法,使其中的雜質沉降下來,從而引出靜置沉澱法。然後再和學生們一起分析:靜置沉澱法能除去部分密度比水大的雜質,但密度比水小和差不多的卻會懸浮水中或水面,那樣的雜質又該如何除去,這就引出了吸附沉澱法。

由於學生課前已經做過預習,且透過自來水廠淨水的視頻都知道要吸附那些雜質可以採用加明礬來作吸附劑。再和學生一起分析加了明礬後,水中的雜質會被凝聚成大顆粒,密度比水大,從而沉降下來,這也是農村常用的淨水方法。

由於活性炭也是吸附的作用,所以學生們可能會搞混,因此講了明礬的吸附作用後,緊接着講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作用,以作對比。然後讓學生們說說活性炭的作用,老師只要作適當的補充和歸納即可。學生知道木炭活性炭的作用後,再接着問:一杯既有泥沙又有顏色和臭味的水經過圖中的活性炭層後出來會怎樣?活性炭有哪些用途?讓學生討論後搶答。老師只要注意引導歸納學生的回答,且作出正確的分析:這樣出來的水是無色澄清透明的液體,同時注意提醒一下,由於重力作用所以入水口在下出水口在上。再展示活性炭的用途。

再回到加明礬吸附後水中懸浮的雜質沉降下來了,問學生這些沉澱該如何除去?

學生們馬上會想到可以過濾,從而引出過濾法。然後再問學生過濾的作用和用品有哪些,學生回答後再問操作時要注意什麼?這也是本節課的重點。然後結合課本上的實驗探究和一段過濾操作的視頻,以及老師的提示讓學生們討論後回答,老師注意引導歸納過濾操作注意事項:一貼,二低,三靠。並引導學生思考爲什麼要這要做,不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

等學生把這一些都理解了之後,學生們就開始分組做實驗,不過在實驗之前要先提醒如何操作,並佈置實驗過程中要思考的四個問題。實驗過程中老師要注意尋察,記下學生們的錯誤操作,並且在實驗完畢後,讓學生觀看老師的操作,找出錯誤的地方,以加深學生對實驗注意事項的印象。

接下來讓學生分組搶答實驗前提出的問題,再對三種不同方法對水淨化後的清澈程度進行對比。

透過這幾種方法淨化後的水已經是清澈透明的,然後問:這樣淨化後的水是純淨物還是混合物?就能安全飲用嗎?從而得出透過以上方法淨化後的水仍然是混合物,引出還要進行消毒,然後讓學生說說消毒的方法。

到這裏這個課時的新授任務就已經完成,和前面提出的幫助那所農村初中淨水相呼應,再總結一下該如何淨水。之後老師介紹煮沸後水仍非絕對安全飲用,爲什麼?怎樣才能得到純度更高的水?這兩個問題來激起學生對下一課時的學習渴望。

讓學生們想想透過這節課的學習後,他們有什麼收穫,從而組織學生對整個學習內容進行小結。在這裏我透過聲音來提醒學生該注意的重點內容。

透過五道和本節重點內容息息相關的題目,讓學生對這節課的知識加以應用,以達到掌握的程度。

在下課前留出一兩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討論設計一下,做個簡單的自制淨水器,課後分組實施,並帶至學校比一比哪一組做的淨水器淨水效果更好。

我要講的就是這些,謝謝!

說課稿 篇9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帶刺的朋友》,下面我將以上7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帶刺的朋友》是統編教材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二十三課。這篇課文寫了刺蝟偷棗的本事高明,字裏行間透露出作者對刺蝟的喜愛之情。全文用詞準確,語言生動,條理清楚,充分表現了刺蝟的聰明和機靈。

二、說學情

三年級的學生思維正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階段,語文學習內容也由詞句向篇章過渡,對於較深層次的內容即使感悟較深,也往往表述不清。本節課是第二課時,學生透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基本掌握了本課的生字詞,瞭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能較爲流利地朗讀課文了,對學習本文有了一定信心和興趣,但是要感受課文生動的語言,對他們來說,還有一定的難度。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學情和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我們結合教材本身的特點,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透過抓關鍵詞句,感受刺蝟偷棗的高明,並複述故事。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四、說教法和學法

【說教法】

爲了達成以上教學目標,遵循師生的雙主體原則,我們以“啓發式教學”貫穿教學始終,並輔以詞語突破,圖文結合,感情朗讀,讀中悟情,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說學法】

課堂是學生活動的舞臺,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綜合運用已經學過的讀書方法,引導學生透過讀一讀、想一想、畫一畫、說一說等方法學習本課。

五、說教學過程

爲了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第一環節是回顧匯入

我們首先提出問題:“帶刺的朋友是誰?它做了一件什麼事?它是如何偷棗的?”引導學生回顧課文的主要內容,梳理刺蝟偷棗的過程,使學生逐步養成將舊知識系統化的習慣。

第二環節:品味語言的生動性

接下來進入第二環節,引導學生體會語言的生動性。這一環節既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

爲了讓學生走近文字,我們設定了情景:“是什麼樣的棗讓小刺蝟如此想偷呢?我們去看看”。同時,課件展示課文描述棗的句子讓學生讀,感受棗的多、色鮮、味美、讓人眼饞,然後出示去掉修飾語後的句子讓學生讀,引導學生從對比閱讀中去體會作者語言的生動。

當學生對棗有了一定印象後,再次設定情境:棗子這麼誘人,難怪小刺蝟忍不住要去偷,對於它偷棗的過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誇讚的?用波浪線畫出來。

接下來的教學就圍繞“聰明的小東西,它偷棗的本事真高明啊!”這一句,緊緊抓住高明來展開。

我們引導學生從三大方面去勾畫、朗讀、體會刺蝟偷棗的高明:

第一是選擇最佳的偷棗時間。這句的環境描寫很有特色:朦朧的月光投下斑斑駁駁的光影。這部分的學習,我們着重是讓學生透過圖文結合的方式來理解朦朧,體會刺蝟高明的同時,感受作者語言的生動。

其次是偷棗的手段高明。這一句,作者運用了“嘩嘩”“噼裏啪啦”“噗”幾個擬聲詞,將小刺蝟用力搖棗樹,紅紅的棗子落了一地的情景和小刺蝟想迅速偷棗的滑稽樣子形象地展現了出來。學生提出這個句子後,爲了引起學生對這幾個擬聲詞的注意,我們設計了問題:小刺蝟用力搖棗樹,作者就在棗樹旁邊,他聽到了,聰明的小朋友們,你們聽到什麼聲音了?讓他們圈出這些擬聲詞讀一讀,悟一悟,用一用,感受擬聲詞的妙處,體現小學語文課堂的生動和諧。

小刺蝟偷棗的高明還表現在偷棗方式的高明。課文的第10自然段將小刺蝟偷棗的動作寫得活靈活現。爲了發展學生的自主意識,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分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首先讓學生自主默讀,畫出動作,想象畫面,談感受,然後課件展示帶“歸攏”“打了一個滾兒”“扎”“急火火地跑”這些關鍵詞或短語的句子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在潛移默化中從教法向以學生爲中心的學法過渡,讓刺蝟歸攏棗、扎棗、馱棗的可愛形象深深地定格在孩子們的頭腦中。

總的來說,第二大環節,教學的整個過程都是圍繞“高明”一詞展開,主線突出,板塊清晰,設計簡明。爲了達到一詠三嘆,昇華情感的目的,每完成一個方面的學習,就引領學生把“它偷棗的本事真高明啊”這個句子說一遍。

課上到這裏,學生讀文的過程中已經完成了語言的積累,對小刺蝟機靈可愛的形象已經銘記在心了。爲了讓學生學會運用生動的語言,強化圍繞一個意思把事情說清楚的能力,這時,請同學們嘗試着以“小刺蝟偷棗的本領真高明!”爲開頭,說說刺蝟偷棗的過程,複述課文。不僅讓學生進一步領略語言文字的生動,還能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落實語言的建構和運用這一核心素養。

六、板書設計

最後,我說說我們的板書。在這次教學中,我們讓學生一起參與完成板書,這樣,既培養了他們的概括能力,又能促進學生真思考、進行真閱讀,牢記刺蝟偷棗的過程,爲複述故事打下基礎,可謂一舉多得。

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蘇州園林》是初中語文第四冊第一單元的講讀課文,這是葉聖陶先生的一

篇準確把握了事物特徵的優美的說明文,原是爲攝影集《蘇州園林》寫的序。

蘇州園林聞名中外,林林總總,設計者與建築者爭奇鬥巧,別出心裁,因此異彩紛呈,特色鮮明。而本文作者另闢蹊徑,異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蘇州園林的“圖畫美”這一特徵,從總體上介紹,順暢自然,通俗易懂,不僅展現了深厚純熟的文字功力,更顯示了不同凡響的思維水平。

教學大綱規定本冊教學重點是培養說明能力,本單元的教學要求爲抓住特徵說明事物。本課的特點是抓住主要特徵,按總分結構進行說明。心理學研究表明,初二年級是培養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而說明文所具有的科學性、條理性、邏輯性等特點,正適合培養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本課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新教材強調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思維,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注重培養創

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結合教材和學生實際,擬定教學目標爲:

(一)理解本文說明對象的特徵及文章的總分結構,體會本文說明語言的多樣性;

(二)瞭解蘇州園林的特點,陶冶審美情趣,並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感情。

三、說教學方法:

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現代

教育理論也認爲,比傳授現成知識更爲重要的是激勵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學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如何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鑑於此,我決定在教學中首先與學生建立真摯、融洽的師生關係,營造寬鬆、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其次本着啓發式原則,透過多種具體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突破教學重難點,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會學生學習。

(一)問答式教學法:它能充分發揮師生兩方面的積極性,用此法可啓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二)討論式教學法:由於問答法可能造成師生交往範圍過窄,不利於調動廣大學生的積極性,因此結合採用討論法。這樣資訊交流量更大,使資訊呈立體交叉方式傳遞,改變了傳統教學以教師爲中心的課堂結構,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民主氣氛更濃,有利於激勵廣大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評論與爭辯的能力,激發創造性思維。

(三)情境教學法:一般在文學作品教學中常用,但我認爲,本文的說明對象是具備審美條件的園林藝術,文章又是文筆優美的典範,完全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達成教學目標(二)。並且情境教學法可以激發興趣,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協調發展,所以說明文教學中也應恰當運用。具體採用多媒體課件(蘇州園林的照片、故宮和西方園林的照片、重慶夜景錄像)、投影儀等,儘量給學生以直觀感受,刺激學生的多種感知覺器官,增強教學效果。因爲心理學實驗表明:形聲並舉同時刺激學生感官,可使其對資訊的接受與記憶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另外,教會學生相應的閱讀方法,培養自學能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朗讀法:教會學生朗讀,要求準確、流暢、傳神,齊讀要整齊。這是一種短時間內同時調動眼、口、耳、腦共同活動的閱讀,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能力,並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二)速讀法:這是一種眼腦直映、迅速獲取有用資訊的閱讀方法,有利於廣範吸收知識,迅速開發資訊資源,尤其適應快節奏、資訊化的現代生活需要。具體教會學生用掃視法默讀,提高閱讀效率。

四、說教學程序:

本課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教學程序如下(重點爲把握事物特徵,掌握

總分結構。)

(一)課前預習:

1、掃清字詞障礙,理清文章結構;

2、蒐集蘇州園林的照片、圖片,感知蘇州園林的特點。

(二)匯入新課: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之美,山清水秀,人傑地靈。而蘇杭美景之最,還在於園林藝術之美。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蘇州園林,處處呈現詩情畫意,充滿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樂。蘇州有四大名園:拙政園、滄浪亭、獅子林和留園,都是園林中的精品極品,處處體現中國江南宅第園林的獨有特點。(投影照片)今天,我們學習葉聖陶先生的《蘇州園林》,看他筆下的蘇州園林呈現出什麼樣的特徵?

這樣以情境教學法匯入新課,生動有趣,又補充了與課文有關的具體情況,增強直觀感受,能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便於進入理想的學習氛圍。

(三)分析理解,這是突出重點的環節,用問答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達成目標,並進行具體的學法指導。

1、配樂範讀一二段,要求聽讀時思考作者怎樣介紹蘇州園林特徵的。

2、學生齊讀一二段,要求準確、流暢,感知課文內容。

3、學法指導,掃視法:找中心詞、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結句、起

始段、結尾段;藉助註釋、提示、思考和練習迅速把握文章。帶着明確的目標掃視課文,取己所需,省略其餘。培養學生默讀、速讀的習慣,提高概括能力。

4、提問:

A、作者對蘇州園林總的印象是什麼?(引導理解第一段,抓住作者的評價——“標本”)

B、“標本”一詞怎樣理解?用這個詞好在哪裏?(引導體會蘇州園林的地位、影響)

C、蘇州園林一百多處,作者到過的不過十多處,就寫出了本文,這是否會犯片面性的錯誤?(透過此問激發學生興趣,並自然轉入下一步驟。)

5、解題、簡介作者和文體,同時回答上一問題。(要點:作者去過有代表

性的園林,深刻了解其特徵;這是爲攝影集寫的序,蘇州園林具體的風貌照片中都有。因此,作者才異中求同,在第一二段點出其總特點及其表現,下文即分別介紹。文章用了先總說後分說的結構,便於有條理地準確說明。)

這一步充分利用了學生注意力的分散期。教學心理學研究表明,新課匯入

後的5-7分鐘,是學生注意力的穩定期,是教學的黃金階段,但最優秀的學生也超不過15分鐘,之後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我改變傳統的課堂結構,將簡介作者等情況放在重要的朗讀、熟悉課文之後,使教學重點儘量放在黃金階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時變換活動方式,用生動有趣的介紹使學生消除疲勞,以飽滿的精力投入下一黃金階段的學習。

6、提問:

A、蘇州園林很多,作者認爲它們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引導分析第二段,

抓全文中心句:“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投影板書“圖畫美”)

B、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介紹蘇州園林的主要特點呢?(抓住四個“講究”,理解主要特點的具體表現。投影板書“佈局美,配合美,映襯美,層次美。”)

C、第三、四、五、六段與第二段是什麼關係?(引導理解總分結構。二段總說,三至六段分說,分別與第二段的四個“講究”照應。)

7、教師示範分析第三段:

A、學生齊讀;

B、分析:用了比較說明,分說佈局特點,(投影故宮、西方園林的照片,進行比較:對稱與不對稱)。還用了比喻說明,以圖案畫與美術畫的區別來說明蘇州園林的佈局講究自然之趣,不對稱。

8、學生討論分析四至六段。(與第三段一樣是分說,並且是主要表現總特

點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詳寫。)

9、提問:第七、八、九段寫的什麼內容?與全文中心有何關係?(引導

理解這仍是分說,扣住“圖畫美”的總特點,說明蘇州園林細部注意角落的圖畫美、門窗的圖案美、園林的色彩美。投影板書。)

10、學生討論明確: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寫。全文說明順序爲邏輯順

序。(總分、從主要到次要都是邏輯順序。)

(五)遷移練習:

1、放《鳥瞰新重慶》錄像的夜景部分,要求看後介紹重慶夜景的特點;

選擇恰當的結構順序。

2、學生討論,擬出寫作提綱;

3、抽學生念提綱,教師評點、板書(附後)

4、要求課後完成作文,不少於400字。

(六)教師利用板書總結,突出蘇州園林的主要特點及文章的結構特點,給學生留下鮮明的印象。這一步充分利用學生注意力的反彈期(下課前3-5分鐘),體現教師主導作用。反彈期是鞏固知識的最好時段,能使課堂所學知識在大腦中留下清晰印象,而這首次印象對知識的鞏固和保持意義重大。

五、說板書:

學生一般學說明文感覺枯燥,興趣不大。而本文文筆優美,蘇州園林的特點又是圖畫美,因此課文板書打破慣例,設計爲一把古色古香的扇子(見《優秀板書設計集》),用形式美吸引學生,提高興趣。寫作板書扣住了重慶夜景總特點,也突出了分說的兩個方面,便於指導學生寫作。

附板書二:

地 勢 高 低 起 伏

樓 宇 依 山 而 建

山 城

重 滿 城 璀 璨 星 燈 輝 映

燦爛輝煌

慶 漫 天 星 漢 瑰麗 壯 觀

夜 依 依 兩 江 環 抱 道 道 彩 虹 飛 跨

立體圖畫

景 橋 燈 明 珠 串 串 車 河 宛 如 遊 龍

江 城

萬 家 燈 火 滿 江 波 光

相 映 增 輝 流 光 溢 彩

標籤:精選 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