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精選語文說課稿模板合集10篇

說課稿1.81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語文說課稿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選語文說課稿模板合集10篇

語文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是一篇淺顯的知識性課文,作者透過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一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海底世界,文章以流暢自然語言爲基調,沒有華麗的詞藻,不見雕琢的痕跡,但是給人親切熱情的感覺。我們透過作者對海底世界的描繪,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整個自然、對生命的熱愛。

教學中若只讓學生知道課本上的點滴動物、植物,在學生腦海中要形成廣而深,並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海底世界是有難度的,因此必須給學生設計了一個“研究”的機會,使學生進一步瞭解廣博的海底世界。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探究課文第2~6自然段,透過感受作者生動形象的語言,瞭解海底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地方。

2、透過多樣化的表達,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蒐集資訊、處理資訊等綜合實踐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激發學生熱愛自然,探索自然界奧祕的興趣。

二、設計理念

1、過程開放,體現探究性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在探究性的閱讀教學中,倡導的是學生學習過程的開放。它突破傳統的限制,立足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爲學生創設探究的背景,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

⑴情境的創設

在課堂中,創設一定的情境,能啓發學生運用多維視角去思考解決問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豐富學生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從而滿足他們的探究欲、表現欲。

在廣闊的海洋裏生活繁衍着無數的生物,神祕而又美麗的海底世界令無數人爲之傾倒,爲之讚歎。學生樂於親近海底世界,因此創設“大海深處是什麼樣的”,能使學生的心靈與文字產生撞擊,使兒童既有經驗與文字產生衝突,尋找到孩子心跳與文字心跳的合拍點,產生移情效應。他們置身情境,強烈地感受着無形之“力”的作用,情不自禁地關注、嚮往、投入。

⑵角色的轉換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也就是說,閱讀課堂是由這三者之間的互動形成的。在《海底世界》的教學中,課始情境的創設,教師是一個能激發學生思維的引導者——引導學生自己找到探究內容進行探究;當學生就“大海深處是什麼樣的”問題進行研究、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則是一個能欣賞學生意見的傾聽者、能積極參加小組探究的參與者;當學生呈現探究成果時,教師又是能判斷學生認識正誤的辨別者。這實質上是一個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動態生成過程。分頁標題#e#

⑶資源的拓展

兒童的內心是最無拘無束的,他們渴望走向原野,親近自然,渴望在廣闊的天地間放飛夢想。這就要求閱讀教學要徹底走出“課堂中心、書本中心、教師中心”的封閉性,充分拓展空間,增強活力。一方面,我們要鼓勵學生在真實世界的際遇中學習,與現實對話,爲學生創造社會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到社會上去觀察、調查、訪問。例如要求學生課外查詢有關海底世界的知識,引導學生透過如課外書籍、圖書館、網絡等途徑獲得資訊。另一方面,我們要把大世界引入課堂,在教學中充分挖掘各種各樣的教育資源,根據教育目標對資源進行重新組合與調整,溝通學生生活世界和書本世界的橋樑,爲學科課程提供廣泛的感性背景,爲課本知識的運用提供實踐的平臺。例如在教學中播放海底世界的錄像、出示海底世界的圖片等。

二、挖掘內涵,注重人文性

語文學科具有積澱豐厚的人文魅力,尊重學生生命價值、尊重學生文化及其多樣性,是小學語文課程的應有之義。語文教學必須實現學科順應學生,必須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生命的本性,弘揚學生個性,激發學生保持和加強生命的力度,使有限的生命具有無限的生命力。

⑴挖掘文字中的人文性

透過放錄像,把藍色的海水、兇猛怪誕的大魚、美麗的珊瑚……這些奇妙的東西盡情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再加上配有優美音樂的解說詞,學生們彷彿置身於美麗神奇、千姿百態的海底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畫出一幅幅美麗的海底世界。另外如文中“海底的動物常常在竊竊私語”等的重點研讀。

⑵體現課堂交流中的人文性

讓每一個學生在學習的歷程中,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生命價值,讓學生在體味語言、交流表達過程中,陶冶、塑造學生心靈。

⑶滲透課堂作業中的人文性

現代閱讀教學觀需要我們以生活的理念構建起語文教學大課堂。在教學中,我們要將課堂的語言訓練和課外的生活實踐活動進行有機結合,從而使學生從單一的語文課堂步入廣泛的社會語文空間。如:

“海底的動物常常在竊竊私語,我們用水中聽音器一聽,就能聽見各種聲音,發揮你的想象,請你寫一寫。”

“關於海底的奇異景色,你還想知道些什麼?課外查尋、蒐集相關的資料,你自己來寫寫《海底世界》。”

這種實踐性的作業形式,讓學生親近自然,很好得淡化了訓練意識,消除了學生學習與生活的界限,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實踐的熱情。

三、感悟運用,突出個性化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1、個性化地體味語言

在閱讀教學中,透過學生的自主體驗,讓學生逐步學會以語言文字爲依託,分析語言現象,在字、詞、句、篇的聯繫中揣摩語言文字的內涵,體會文章內在的思想感情。例如學生對海底世界“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理解;又如對海底小動物“竊竊私語”這個詞的理解等,可以充分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研讀,強化個性體驗。

2、多樣化地語言表達

語文課是師生個性自由馳騁的舞臺,所以要鼓勵學生進行多樣化地表達,展示學生的個性。在閱讀教學中,透過學生多樣化的表達,開闊學生的視野。

例如學生對“大海深處是什麼樣”的彙報時,有的直接摘錄了書上描寫的原句來表達,有的加以概括列出幾個關鍵詞語,有的用圖片等,學生在表達中思辨,在傾聽中評判,不僅提高了語言運用能力,而且提高了蒐集資訊、處理資訊等綜合實踐能力。

語文說課稿 篇2

《匆匆》是長春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九冊第六板塊“珍惜時間”第二課《匆匆》。下面我將從教材的地位及課文特點、學情分析、三維目標、重難點四個方面進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課文特點

本板塊由漢樂府的《長歌行》、朱自清的《匆匆》和一個“表達”構成。向我們展示了古今惜時的名篇佳作。

《匆匆》寫於1922年3月,這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着“匆匆”二字,從人們日常習以爲見而又易於忽略的物象,寄情述懷,感嘆人生短促,告誡人們要珍惜時間,愛惜生命,有所作爲。

全文篇幅短小,結構單純,“燕子”“楊柳”“輕煙”“微風”“薄霧”“初陽”等事物飄忽靈動,給人營造出一種清雋淡遠的意境。課文語言豐富,含義深刻,運用了排比、對比、擬人、比喻、反問等多種修辭手法,寫得生動形象,展示出作者的內心世界。結尾一句照應了開頭,突出了作者關於時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2、學情分析

教學對象是五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積累了很多有關時間的名言,但他們並能感受到時間每天都在我們身邊流逝,作者把看不見、摸不着的時間形象生動地用語言來表現出來,表達了對時光流逝的無奈與惋惜,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要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體會時間的稍縱即逝。

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課文內容,學會本課四個生字。熟練地、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

過程與方法

揣摩課文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課文的語言美,領悟作者細緻描寫、多種修辭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懂得“匆匆”的含義,瞭解作者對時間流逝的傷感以及珍惜時間的感受,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體會時間的稍縱即逝。

教學重點

感受文章的語言美,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積累語言。

感受時間的“匆匆”,懂得珍惜時間。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是怎樣把看不見、摸不着的時間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的,感悟作者對時光的無奈和惋惜,懂得時間的匆匆流逝,從而珍惜時間。

4、教法學法

本文文辭優美、情感濃郁,爲此,只有積極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學生同作者情感上的共鳴。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和領會中心思想,體會語言的美,所以本節課採取情感教學,用感情朗讀貫穿全課教學。

“教是爲了不教”。教學目的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而且要引導學生會學。本節課將滲透三種學習方法:一、讀(課文)、思(問題)、劃(重點詞句)、悟(感受)的學法。二、讀寫遷移法:讀是吸收,寫是表達。在學生朗讀理解作者是怎樣描寫日子來去匆匆後讓學生也寫寫自己或身邊的日子是怎樣過的(即仿寫),從讀學寫,以寫促讀,讀寫互相促進。三、從閱讀的內容想開去的學習方法。這種方法也是我們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告訴他們,閱讀的時候,可以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想開去,可以從課文的內容聯想到更多的人和事。

語文說課稿 篇3

一、 說教材。

《四季歌》選取了每個季節最具代表性的事物:春天——花兒,夏天——蟬兒,秋天——楓葉,冬天——雪花,以凝練生動的文學語言,熱情洋溢的抒彩將其表現了出來。兒歌淺顯易懂,學生讀來朗朗上口。

二、 說“學情”。

經過一階段的學習,學生已初具獨立識字的能力,能夠用自己獨特的方法識記生字。他們有一定的生活積累,能夠說一句較完整的句子,並能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體驗、感受,達到情感的共鳴。

三、 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年齡特點,我制定了教學目標(具體見教學設計)。

四、 說教法。

(一) 直觀法:兒童的思維往往是藉助色彩形象來進行的。在教學《四季歌》

一課時,我根據課文內容“春天花兒笑,夏天蟬兒叫,秋天楓葉紅,冬天雪花飄。”製成了相應的四個動畫,將春、夏、秋、冬這四個季節的美景依次展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激發學習興趣。

(二) 誦讀法: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透過多種朗讀形式

引導學生做到“讀中有悟、讀時有情、讀後能仿”。

(三) 文字擴展法: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我們的教學活動就是借課文中的

“例子”,提高學生興趣,開發智力,培養能力,陶冶情操。因此,最後我設計了“噹噹小作家”的環節,讓小朋友仿照課文說句話。這樣,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另一方面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五、 說學法。

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生字教學,放手讓學生用自己獨特的方法識記生字。對於課文的理解,則透過各種朗讀形式,讓他們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陶冶情操。

六、 說實施。

一、創設情景,揭示課題

以師生同唱《四季歌》引出課題,既可活躍課堂氣氛又能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熱情。

二、學習兒歌

(一) 認識生字

識字教學是閱讀教學和習作教學的基礎,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四季歌》一課共六個生字,我分爲兩次進行教學。揭示課題後,我問小朋友:“一年中有四個季節,你們知道是哪四季嗎?”這樣很自然地引出了“春 夏 秋 冬”四個生字,然後讓小朋友自己觀察,發現行之有效的方法識記生字。由於這四個字學生比較容易混淆,爲了加深記憶,我設計了遊戲“搶氣球”,讓孩子們在快樂的玩耍中把生字牢牢記住。學完四個生字,我就把學生引入課文,讓他們兩次聽課文錄音,第一次,瞭解課文大概講了什麼,感知課文;第二次,邊聽邊記剩餘的兩個生字,學習生字“葉 雪”。在整個識字教學中,我努力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興趣,關注學生在識字過程中的體會和認識,以及識字方法的嘗試和探索。

(二) 朗讀兒歌

《四季歌》是一首非常優美的兒歌,教學時,我在學生認識了生字,對課文有了初步瞭解的基礎上讓小朋友跟錄音讀課文,幫助他們把課文讀正確。接着,透過各種朗讀形式如:小組自由組合讀、比賽讀、師生配樂合作讀,使學生能夠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在讀中體會文章的思想美,情感美,語言美。透過一步步的引導,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

(三)學習拼音:ie üe er Ye Yue。

兒童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要形式的,他們擅長於記憶形象、具體的材料。教學“ie üe er”三個複韻母時,我藉助教材提供的圖片,透過圖與學習內容的有效整合,幫助學生記憶讀音。“Ye Yue”的教學則是透過與“ie üe”的比較,使學生能夠更快地掌握這兩個整體認讀音節。

三、複習兒歌

多媒體課件提供的畫面色、形、聲並茂,就像一位神奇的"魔術師"。它的出現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啓動大腦左右兩個半球交替興奮,既可減少疲勞維持注意,又能激發興趣,促其主動學習。複習鞏固時,我利用多媒體的這一特點,設計了“春栽盆花”(複習拼音),“夏蟬上樹”(複習生字),“秋風落葉”(複習詞語),“冬堆雪人”(迴歸課文)四個遊戲,以美麗的畫面,有趣的內容,爲學生創設輕鬆的學習情境,讓他們在享受美的同時,有層次地,快樂地複習拼音,並用已學連詞組句。

四、學編兒歌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表現文字美,創造文字美是形成學生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在課的最後我設計了一個賞花環節。在欣賞了各種美麗的花卉後,讓學生噹噹小作家,用美的語言仿照課文表達自己的所見,並且鼓勵他們從不同的角度說,說和別人不一樣的,與衆不同的.句子。最後在學生說的句子中選四句組成一首新的兒歌,以齊讀這首我們共同創作的兒歌作爲結束。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一方面,拓展了學生的想象力,發展了思維,使獲得的美得到了深化,另一方面,也是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語文說課稿 篇4

一、 說教材:

《王二小》是小學語文教科書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二篇課文。是小學課本中第一篇講述英雄事蹟的文章。全文以“王二小”爲中心講述了他怎樣將敵人成功的引入八路軍的埋伏圈,並將敵人消滅的故事。課文結構嚴謹,圖文並茂。

二、 說教法

本文共五個自然段,分兩課時完成。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低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在教學第一課時時,我根據兒童活潑、富於想象的心理特徵,結合教材特點,採用多種方法,如:直觀教學法、體驗法、以讀代講法、讀中感悟法等,來主導學生。學生自己透過觀察法、發現法、探索法等方式來學習,不但識了字,讀懂了文,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滲透了德育而且培養了觀察、思考、想象等學習能力。

三、 說學法

學習方法是學習活動規律的理性總結。爲了充分體現“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這節課主要引導學生用比較法、發現法與探究法的學習方式來學習,透過學法指導讓學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觀察、思考、學習。

四、說教學過程

綜合新課程教學要求和教材、學生等特點,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一) 激趣匯入:遊戲“摘蘋果”複習生字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圖文結合,品讀感悟。

1、體會第一副圖。

先指導學生仔細看圖,說說圖上畫的是什麼?然後找一找,找出與第一幅圖相對應的課文段落,再讀一讀。接着讓學生質疑:你有沒有不理解的詞語?說出來。再教學生品一品“他常常一邊放牛,一邊幫助八路軍放哨”。體會這句話中,你覺得王二小是個怎樣的孩子?並照樣子用“一邊…一邊…”說話。最後再指導朗讀,讀出對王二小的讚揚。

2、體會第二副圖。

用同樣的方法學習第2段,重點理解掃蕩(敵人向八路軍進攻,殺害百姓、搶東西,燒房子。)再出示句子:敵人看見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帶路。

想象敵人會怎麼“叫”,指名學生表演。

然後小結學習方法:剛纔我們是怎樣學習前兩副圖的?(看一看、找一找、讀一讀、品一品)

3、小組合作學習:用“看、找、讀、品”的方法學習第三副圖。

重點指導學習句子:王二小裝着順從的樣子走在前面,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

思考:爲什麼要“裝着順從”的樣子?

理解“順從”

從這個句子中你體會到了什麼?(王二小聰明、機智、勇敢)

朗讀比較“把”字句和“被”字句。

王二小把敵人帶進了埋伏圈。

敵人被王二小帶進了埋伏圈。

指名讀,男女生對讀,比較意思是否一樣。

說一說:——把——

——被——

想一想:王二小勇敢地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結果會怎樣呢?

4、讀4、5自然段,想象敵人被王二小帶進埋伏圈的情景。

由於第4、5段沒有配插圖,所以只好由教師範讀,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當時的情景,說說你看到了什麼?然後議一議:爲什麼說王二小是小英雄? 最後再有感情地朗讀第4、5段。

(三)、配樂朗讀,表達崇敬之情。

師:同學們,這——就是我們的小英雄王二小,對他,對八路軍,對敵人……此時此刻,你最想說什麼?

師:同學們,讓我們再次開啟課文,再看看我們的英雄王二小吧!

以《歌唱二小放牛郎》的音樂爲伴音,渲染了一種悲涼的氣氛,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四)、教師總結:

孩子們,我們永遠也忘不了王二小,所有的中國人都不會忘記他。看,這首歌頌王二小的歌曲已經唱到了今天……

讓我們在歌聲中結束今天的學習。

(五)、拓展延伸

1、把王二小的故事講給家長聽。

2、學唱《歌唱二小放牛郎》

總之,全文遵循這樣的結構:由圖入文,披文入情;其次,帶情朗讀,讀中感悟; 最後,昇華情感,歌頌英雄。 全文以“王二小”爲一條主線,利用多媒體引學激趣並直觀突破難點,使學生身臨其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五、說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我雖然利用了形象直觀的多媒體資源,透過圖文讓孩子們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中的情感,但可能因爲王二小離我們的生活太遙遠,孩子們體會不到文中的感情,朗讀起來沒有感情,再加上課堂內容安排得比較多,學生的積極性不是很高,很多教學環節還不是很到位。

語文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獅子和兔子》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十單元《動腦筋》中的第二篇主體課文。透過兔子提醒獅子開動腦筋擺脫螞蟻叮咬的故事,說明做事、解決問題不應該光憑力氣和發脾氣,而應動腦筋想辦法。課前我反覆閱讀課文,站在一般讀者、教師、學生三種角度去鑽研教材。透過研讀,我認爲這個童話故事生動有趣,語言簡潔、淺顯,孩子們理解起來比較容易。獅子和兔子的對話、神態、語氣都非常生動,想象空間比較大。因此,這篇課文正好爲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二、說教學目標

1、練習用“認—想—寫—用”的步驟和方法獨立識字。認識生字13個,會寫生字9個。

2、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詞語“又疼又癢”“筋疲力盡”“惱羞成怒”的含義,理解獅子、兔子對話的意思,認識解決問題要動腦筋想辦法,不能光憑力氣和發脾氣的道理。

3、想象人物對話時的心理活動。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兒童模仿性強的特點,和新課標中對低段閱讀的要求,我把“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認識到解決問題要動腦筋這個道理”作爲本課的教學重點。透過抓住兔子的兩次“笑”展開探究,理清事情前因

後果,特別是獅子解決問題時的表現作爲重點分析與朗讀部分,突出“光憑力氣和發脾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這一文章主題。難點是理解兔子的笑。這篇課文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看似淺顯易懂,但含義深刻,如果不適當地對學生加以引導,學生很難理解這是一種善意的笑,而會粗略地理解爲兔子在嘲笑獅子。

四、說課時安排

這篇課文我安排了兩個課時教學。

第一課時教學內容: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練習用“認—想—寫—用”的步驟和方法獨立識字13個。學寫9個生字,集中指導“羣”字和詞語“討厭”。

第二課時教學內容:

1、深入探究課文內容,在語言環境中體會“又疼又癢、筋疲力盡、惱羞成怒”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理解獅子和兔子對話的意思及其心理活動。

3、認識到“解決問題要動腦筋,不能光憑力氣和發脾氣”,並拓展深化這一中心思想。

五、說教學程序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第二課時:

以下是我的設計思路

課前談話:貼上獅子和兔子圖片,讓學生用上形容它倆外形和個性的詞語和它們打招呼。目的一是創設一個寬鬆愉悅的氛圍,二是考察詞語的積累,三是爲和文章中獅子、兔子的形象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做個鋪墊。

第一環節:激趣感知,初步漫談

初次讀題,讀出獅子的兇猛與強悍,兔子的善良和弱小。

學完課文還有一次讀題,會與這次不同,設計這一環節就是與後面二次讀題形成對比,突出兔子的智慧形象。

第二環節:研讀析解,針對訓練

“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認識到解決問題要動腦筋這個道理”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怎麼解決這個重點呢?我沒有按部就班地講解,我從兔子的兩次“笑”入手,展開對故事的學習。首先,我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切入:圖畫中兔子什麼表情?(笑)你能用什麼詞來形容圖畫中兔子的笑?一是考察詞語的積累,最主要的是引出課文中的詞語並進行一個比較。書中對兔子的笑用了“哧哧地笑”和“笑嘻嘻”。我馬上拋出總的問題:“兔子是因爲看到什麼而哧哧地笑?又因爲什麼笑嘻嘻?請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詞語和句子讀一讀、說一說。”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敏銳的語言感覺能力。”我把獅子解決問題時的表現作爲重點分析與朗讀部分。在學生彙報時,我相機出示三個重點句子。1、“一天,獅子躺在草叢中曬太陽,沒想到一羣紅螞蟻爬到他身上,咬得他又疼又癢。”2、“獅子跳起來,吼着、蹦着、翻滾着 ,想把紅螞蟻趕走,可是累得筋疲力盡,還是趕不走身上的螞蟻。”3、 “獅子惱羞成怒:“笑什麼?這討厭的東西沒叮你是不是?””

在分析第一個句子時,我抓住“又疼又癢”體會獅子的難受和心理想法。又疼又癢是一種什麼感覺呢?我現場採訪“誰被蚊子叮過?被叮過之後你們怎麼對付那個疙瘩?管用不?呵,那種滋味兒啊——如果你是那隻獅子,想想那是什麼感覺,請你用“我被叮得不僅——而且——,那滋味兒實在——,我真想——”說說心裏的想法。然後讀出又疼又癢的感覺。學生有了充分的生活體驗後,對獅子當時的想法肯定感同身受,讀句子時更有感情。分析第二個句子時,我抓住幾個動詞體會獅子的心理越來越煩躁,脾氣越來越大,在讀的時候引導學生把動詞讀得越來越重。體會“筋疲力盡”的含義時,我讓學生回憶什麼時候有過筋疲力盡的感覺? “筋疲力盡”時是什麼樣?引導學生理解一個“盡”字,可以看出此時的獅子已經用完了所有的力氣,身體感到極度的疲勞。此時再讓學生想想獅子會想什麼就水到渠成了。前兩個句子是兔子“哧哧地笑”的原因。第三個句子是兔子“笑嘻嘻”的原因。我引導學生理解“惱羞成怒”:這個詞語中包含了獅子此時的三種心情,是惱火、羞愧、發怒。爲什麼惱火?爲什麼羞愧?爲什麼發怒?學生分析完就很能理解獅子此時的心情,也能讀出惱羞成怒的語氣了。

以上朗讀分析的三個句子都說明獅子是光憑力氣和發脾氣在解決問題。與後面小兔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學生自然明白:要解決問題還要動腦子想辦法。

本課教學難點是理解兔子的笑。教參說兔子的笑是善意的笑,我對描寫兔子兩次笑的詞語有不同的理解。站在普通讀者的角度,“哧哧地笑”“笑嘻嘻”多少都給人留下兔子在笑話獅子的感覺,更何況是孩子們呢?怎樣引導學生體會兔子是在善意地提醒呢?我先不否定關於“嘲笑”的看法,但我抓住兔子的話來分析:“如果……就……”爲什麼兔子不直接說出方法呢?(想讓獅子自己動腦子)讓獅子動腦子就可以看出兔子其實在善意地提醒獅子啊。如果換個詞是不是更能讓學生體會兔子的善意呢?我試着讓學生把“笑嘻嘻”換成“笑盈盈”“笑呵呵”“笑眯眯”等,兔子的智者形象和誠意就更加突出了。

第三環節:歸納整理,深化訓練

第一步是表演課本劇,一是在表演中加入獅子、兔子的語言和心理,把剛纔的朗讀分析進行鞏固。但我並不只是演課本,我還進行了情節的豐富和深化。當獅子上岸後後怎樣?也許是道謝,也許是恩將仇報,要吃掉兔子,這時,讓孩子們想辦法幫助小兔子脫險,正好深化了本文主題“要解決問題,光憑力氣和發脾氣是不行的,應該動腦子想辦法。”

第二步:再讀課文標題。學完課文,這是一隻什麼樣的獅子?什麼樣的兔子?怎樣讀出對兔子的敬佩呢?然後在兔子圖片外畫個大兔形,突出兔子的智者形象。這次讀題與第一次讀題側重詞不同,感情也不同,形成鮮明的對比。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以課文重點詞語爲主,獅子下面是“又癢又疼”“筋疲力盡”“惱羞成怒”,兔子下面是一個“笑”字,二者中間突出“動腦子”。這樣一是突出了主要人物的特點,二是再現了課文的重點內容,三是利於學生學完課文後積累詞語。

語文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地位及教學目標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是童年趣事。透過學習讓同學們不僅能夠體會作家筆下各種童年的酸甜苦辣,引起學生的共鳴,本文作爲這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起着引導學生理解觀察,描寫景物的方法,激發學生觀察反映身邊景物的興趣,本文透過對百草園自由快樂生活和三味書屋學習生活的記敘,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私熟教育的若干側面。

因此,我把本課教學目標確定爲:(1)認識目標: 識記本課生字;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景物的能力;(3)情感目標:感受課文表現作者熱愛大自然的兒童情趣。

教學重點 難點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作者童年的樂趣集中在百草園裏,百草園主要是景物的細緻描繪,所以我把課文描寫百草園確定教學重點,感受作者對百草園的思想感情作爲難點。

二、說教法

1、朗讀法

透過接力的形式,對課文進行朗讀,培養學生語感,激發學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使學生咀嚼,感受課文的內涵。

2、 啓發問答法

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精心設問,以促進學生主體活動由易到難、循序漸出,引導學生一步步研讀課文,思考釋疑,逐步達標。

3、 圈點法

讓學生點出景物描寫的詞語,感受語言用詞的形象。

4、 綜合訓練法

在整個教學過程,以綜合訓練學生聽、說、讀、寫、析爲目的,採用不斷質疑,不斷訓練讀寫,培養學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三、說學法

根據課文特點,着重指導學生朗讀,引導學生髮現,去探索,關鍵在第二自然段和捕鳥內容的學習,讓學生走入作者的生活去感受百草園的趣味盎然。

四、說教學設計

1、匯入課文 設計讓學生說自己童年的樂園匯入,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2、介紹魯迅

3、感知課文 爲讓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透過接力朗讀,一個接一個各讀一段。這一步環節的朗讀目的是瞭解熟悉課文,字詞正音。

① 從課文標題看作者寫了哪兩個地方? 那我們剛說的作者的樂園在哪?

②作者“我”的樂趣表現在哪裏?(讀百草園部分)

③哪件事覺得最樂,爲什麼?

④這樂按什麼順序寫、寫了哪些景物?

⑤這部分除了寫樂還寫了什麼?這是屬記敘中的插敘,作者爲什麼要寫這個故事?

3、小結拓展

①那你們現在的樂園在哪兒呢?與魯迅先生的相比誰最樂。(教師出示寫作背景)。

理解文章主要 內容 挖掘主題

板書

樂景

樂園 樂聞 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生活 樂事

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說課稿

語文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的一篇自讀課——24課《出師表》。

新課標指出:“閱讀……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情趣。”本文文質兼美,情理交融,實在不可多得。教學應該透過讀、背、悟、思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得到提高。學習時,還應該結合組織相關綜合性學習,合理地將語文學習發散到課外,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發展。

二、說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A在學習中瞭解“表”這種文言文體的一般知識;B整體感知內容,掌握重點文言實詞的用法,能夠背誦的重點段落;C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遷移性閱讀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A反覆誦讀,在讀中感知大意及內容要點;B在讀中質疑探究、遷移發現;C強調學生與文字的對話、學生之間的對話、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實現師生的相互動;D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多角度閱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透過對本文的學習,學會怎樣對他人陳述自己的觀點和建議;怎樣正確對待他人對自己的恩惠;怎樣看待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這一情感培養絕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應該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在反覆閱讀的基礎上,自己從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結論。而學生對諸葛亮人品、氣節的思考解讀過程,實際上就是情感培養過程、價值觀的形成過程。

三、說教法、學法

1、以讀爲本,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品味。

2、由單向思維轉向多向思維,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多元化思考。

3、注意傳授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學習思考,在思考中發現,在發現中走向完善。

4、重視教與學的雙邊性,重視師生互動,注重學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與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成功的喜悅。

5、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自然貫穿於教學過程之中,切忌爲了完成目標而強行設計教學環節。

6、要藉助學生的學習興奮點和興趣所在,以知識連結的形式,將學生對文字本身的學習拓展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在更爲廣闊的時空中自主學習。

四、說教學構思

(一)以組全詩句的方式,透過“出師一表”引導學生快速進入課文。

(二)自讀課文,掃除障礙

透過學生自讀課文,熟悉課文,提出疑難,掃除朗讀和理解的障礙。

(三)共讀課文,理清要點

以理清結構爲目標,以教師範讀爲引子,透過師生共讀課文,在讀中理解課文,在理解中反覆朗讀,把握要點,品味語言。

(四)綜合學習,自主探究

學生圍繞人物和作品評價或分析其學習中的問題,自我發現,自談感受,合作探討。

(五)選背課文,文化積累

學生選背精彩片段,展開競背,師生共評。

語文說課稿 篇8

起首,來明白本節課的講授目的及重點:

1、從闡發人物形象入手,造就學生正確掌握小說主題的闡發本領。

2、學習文章透過人物的語言、心情、行動和生理運動的形貌要領塑造人物形象的寫法。

3、感悟小說所體現的猛烈的愛國主義精力,引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緒。

其次,談一下我的教學設想:

學生自讀——掃清文字障礙——學生誦讀——教師、學生質疑釋疑——學生感悟。

解說:文章的自讀是教學本課的關鍵。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提出疑問。質疑可能會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詞上的,或是詩句上的,或是關於時代背景、作者情況等方面的,均要讓學生暢所欲言。對提出來的疑問,教師不必一一作答,先發動全班同學來討論解決,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存疑,或作爲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在課外作深入探討。然後讓同學說說或寫一點各自感悟到的東西。

具體過程以學生探究討論爲主,引導學生自主地去閱讀課文,篩選課文資訊,教師只點撥要點即可。

1.組織學生研討分析小弗郎士這個人物形象。

以學生活動爲主,學生可討論,可朗讀。要求學生根據預習內容回顧全文,思考全文內容,學生可以自由發言。

⑴你認爲小弗郎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讓學生討論回答)

學生自由發言可能認爲:小弗郎士是一個貪玩、調皮、搗蛋、不遵守紀律、馬虎、不認真學習、不愛學習、怕老師、幼稚不懂事、由於這是最後一課而變成一個愛學習、同情理解老師,懂事成熟、熱愛祖國的孩子

⑵然後教師進行調控,組織討論“小弗郎士是一個由於這是最後一課而變得認真聽課的人的孩子”一種見解。

明確:小弗郎士是由一個貪玩、不愛學習、怕老師、幼稚不懂事的孩子變成一個愛學習、同情理解老師,懂事成熟、熱愛祖國的孩子

學生合作討論,誦讀小弗郎士的大段心理描寫,想象、描述這一精彩的特寫鏡頭,體會其中的情感,掀起課堂教學的高潮。

⑵究竟是什麼使這樣一個活潑、調皮的孩子發生了這樣大的變化?

(討論,點撥)

教師點撥:是樸素的愛國情感使這樣一個活潑、調皮的孩子發生了這樣大的變化。

2.組織學生研討分析韓麥爾先生這個人物形象。

⑴你認爲韓麥爾先生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以學生活動爲主,學生可討論,可朗讀。要求學生根據預習內容回顧全文,思考全文內容,學生可以自由發言。

學生自由發言可能認爲韓麥爾先生:①是一個可憐的人②是一個原先不大負責的人③是一個嚴厲的人④是一個普通的人⑤是個溫和而嚴肅的人⑥是一個有勇氣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個愛國的人⑨是一個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⑵然後教師進行調控,組織討論三種“見解”。

①韓麥爾是一個普通的人(鎮上的一位教師。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課堂教學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時還“玩忽職守”……)

②韓麥爾是一個“可憐”的人(最後一次上課。明天就要永遠離開這個地方。一動也不動地瞪着眼看周圍的東西。臉色慘白,話說不下去。教了一節課又一節課……)

③韓麥爾是一個愛國者(換上禮服,紀念這最後一課。自責及對阿爾薩斯人直率的批評。讚美法語。說明語言好比開啟監獄大門的鑰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識都教給我們。內心的極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寫“法蘭西萬歲!”。課文七處點至韓麥爾先生的愛國。)

在討論中重點放在第③種“見解”。結合討論,誦讀韓麥爾先生的大段獨白,誦讀課文最後一部分,想象、描述這一精彩的特寫鏡頭,體會其中的情感,掀起課堂教學的高潮。

3.作者爲什麼不把韓麥爾寫成一個“高峻”的“戰鬥好漢”,把小弗郎士寫成一個“少年好漢”,而讓他們都以一個平凡人的身份出現?(討論,點撥。)

老師點撥:

正由於平凡,韓麥爾老師和小弗郎士纔可以大概成爲千萬萬萬法國人的代表,他們那質樸、熱烈、深沉的愛國主義情緒,才氣被明白成是全部法國大衆所具有的,才氣使這篇小說所體現的成爲整個法蘭西民族的配合心聲……

4.放《國際歌》,讓學生沉浸音樂世界,回憶故事情節,想象故事情境,體會文章主旨。

5.從韓麥爾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們學習到了哪些金子般的東西?對於愛國主義你有什麼樣的認識?(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感悟)

最後根據本堂課內容設計一個作業:

把你對愛國主義的認識、感悟寫出來,在班內交流,字數在300字左右。

語文說課稿 篇9

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品讀自然,美不勝收——談《山中訪友》的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濟慈曾發出感嘆:“大地的詩歌是從來不會死亡的”!的確,大自然有如一首首耐人尋味的詩,細細品來,其芳香沁人心脾!有如一幅幅精美絕倫的畫,久久凝望,其神韻美入心田!有如一支支動人心絃的曲,靜靜聆聽,其旋律情韻悠長!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山中訪友》寫的就是作者李漢榮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這幅美麗的山水畫,與山裏的衆美景,有如“朋友般”、“親人般”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根據課標對散文的閱讀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內含,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以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可見,本單元作爲散文的閱讀,其鑑賞重點,應是在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品味散文的語言,賞析散文的表現手法,《山中訪友》作爲本單元第三篇美文,應進一步提高學生鑑賞和品味散文語言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操。

二、說教學目標

據此要求,我把本課教學的目標確立爲:

知識與能力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瞭解作者所訪之“友”。2.能抓住重點詞語,理清思路,體會寫作技巧。

過程與方法目標:1.感受文中描繪的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2.提高品味,欣賞作品的語言特色。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三、說教學重難點

本文是一篇精美散文,畫面美、語言美、情趣美……美不勝收。但在教學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把欣賞文章畫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懷,品味文章清新優美的語言作爲教學重點。

古人云“一切景語皆情景”,獨特的語言表達能把景物特點的詩情畫意發揮極致,收到把美盡收筆尖的效果。因此,我把學習本文獨特的寫景表達技巧,感受自然之美作爲本課的難點突破!

四、說教學方法

1.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學時着重創設一種情感與認知相互促進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教學氛圍中,自主地獲取知識,又陶冶情感,所以整個課堂貫穿情境陶冶法。

2.這篇散文意境優美、深邃。詩一般的語言將作者與“山中衆朋友”互訴心聲的童心和好奇心表達的淋漓盡致,所以,我採用“誦讀法”教學本文,透過聽讀感染、品讀感悟、細讀賞析、互讀揣摩等多種形式的誦讀,把握文章內容,體會作者情感。

3.突破難點時,採用問題點拔法。

五、說學法

1.我認爲讀是走進文學作品的一把神奇的鑰匙。學生透過在讀中品,在讀中悟,在讀中說等多種形式,文章內含便領會於心。所以,我指導學生學會“品讀法”,感受文章畫面美、語言美、情趣美。

2.生生互動法。發揮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六、說教學過程

下面,說說我的教學過程,我的教學程序主要分爲五大板塊。分別爲啓發激情、引領美;引讀入情,感受美;品讀悟情,欣賞美;想象動情,創造美;導行延情,昇華美。

(一)啓發激情,引領美

爲了很好地拉近學生與文字的距離,所以一開始我以一段抒情的啓發式提問匯入:同學們,走過朱自清欣欣向榮、勃勃生機的春天和濟南溫晴的冬天,讓我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麗!相信同學們也曾與大自然有過親密接觸,那麼大自然在你們眼中是怎樣的呢?

在學生暢談了自己對大自然的感觸後,進一步激情引入(同時一邊展圖片):是啊!美麗的大自然千姿百媚,怎不撩人情思!波光豔影的湖光山色,怎不令人凝目遐思!在詩人徐志摩的眼裏,美麗的大自然是“夕陽中的新娘”,光豔照人;是萊蒙托夫眼中的戀人,帶給他人所不知的快樂;是郭沫若眼中的“母親”,幸福地“赤裸着雙腳和她相親”;是牧童眼中的少女,夢寐着朦朧而又美麗的遐思!那麼,大自然在作者李漢榮的眼裏,又是什麼呢?下面,就讓我們帶着滿懷的好心情,隨着作者一起走進《山中訪友》。

學生在老師動情的抒情匯入和一幅幅優美的風景圖片中自然受到感染,從而爲走進作者李漢榮所描繪的童話世界做好感情的鋪墊,爲感受課文的自然美,體會作者情感美起到一個很好地引領作用。

(二)引讀入情,感受美

首先,播放動畫視頻配樂朗讀。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在這兒,我透過簡單移植遠教資源flash動畫朗讀,讓學生透過眼看、耳聽、心想等多種感官,感受課文情境,初步領略文章的畫面美、語言美、情感美。

完了,學生交流聽讀感受。大致把握課文內容,感受到文章的美——語言美、繪畫美、情趣美,怎一個“美”字了得!得知拜訪了:古橋、樹林、山泉、溪流、白雲、瀑布、懸崖、雲雀等自然中的景物!字裏行間流露出“朋友般的真情和親人般的深情”。

(三)品讀悟情,欣賞美

首先,學生自由品讀,並提問:文中哪些句子能體會出作者與山中美景之間的濃濃的親情和友情?你能不能把這份情感讀出來?讀給同學聽呢?同時對學生進行誦讀指導:文中傾注了作者情感的句子,朗讀時要加重語氣、要讀出神韻,讀出作者的陶醉感。

透過學生動情品讀,讀出課文的畫面美,然後互讀揣摩,品出作者的情感美。接着,在學生品讀賞析課文之前,教師先示範賞析古橋,指導學生從句子關鍵字詞中品讀體會作者情感,其餘由學生自由選擇,依照老師的方法賞析樹林、山泉、溪流、白雲、瀑布、懸崖、石頭等景物描寫,自然而然地感悟出:親切的稱呼,如: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雲大嫂、瀑布大哥、懸崖爺爺、雲雀弟弟等稱呼既符合景物特點,又顯得親切,形象地體現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貼切的擬人修辭,如:山泉捧着明鏡照我,溪流吟着小詩邀我唱和,瀑布從早唱到晚等擬人動詞的妙用,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還有美妙而神奇的想象,如:走進樹林,每一株樹都是我的知己,我真的變成了樹,在年輪裏旋轉、流淌,表達了對美景愛得如癡如醉。等等,無處不融入了作者對山中美景的熱愛之情。

接着,在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基礎上進一步提問:你最喜歡文中哪些對自然景物描寫的句子?爲什麼?

此問題的設計,讓學生自由選讀,在精美語句中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賞析文章獨特的寫景表達技巧。

在這環節完全尊重學生的個性品讀,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四)想象動情,創造美

這個環節是本課的難點,爲激發學生想象的熱情,寫作的衝動,達到對文章獨特的寫景表達技巧的學以致用,我設計了一個討論題:詞人辛棄疾曾說: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那麼,在作者親切的呼喚聲中,山中的景物會有怎樣的感悟和回聲呢?試着以某一種景物的語氣給作者寫一段迴應的話!

同時提出要求——仿着本文的寫作技巧:親切的稱呼,貼切的擬人,神奇的想象。同桌兩人互相配合,先互讀揣摩,合作對話,再用鍵盤把對話輸入自制的幻燈片,再從老師所給的衆圖片或配樂中選擇最喜歡的圖片,配上最喜歡的曲子,完了,到講臺演示對讀自己的“創作”。在這裏,我爲學生準備了豐富的圖片與配音資源,爲學生髮揮個性的創作做了充分的準備。

(五)導行延情,昇華美

即以抒情的語言深化主題,提醒學生:大自然是我們的好朋友,能給我們以許多啓迪,我們要盡情地去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

(六)作業佈置

1、選擇文中優美的段落,完成一張精美的幻燈(要求配畫、配曲、配朗讀)

2、選一個好天氣與好友結伴,到郊外一起去觸摸大自然。

(以此作業佈置,激發學生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七)板書設計

這是我的板書設計,透過圖示法,既直觀簡潔,又有助於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語文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記金華的雙龍洞》以精練生動的筆墨記敘了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山川景物的熱愛。透過認真鑽研教材,我在教學第一部分路上見聞時,設計了一個聽的訓練,巧妙運用媒體,激發興趣,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課件出示葉聖陶老先生介紹遊覽的時間、地點及沿途的山、樹、水等迷人景色設計了範讀、賽讀、配樂讀等多個臺階,紮紮實實地進行了讀的訓練。第二部分,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作者怎麼由外洞進入內洞的過程是教學的重點。難點是引導學生在理解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展開想像,感悟祖國山河秀麗,引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基於對以上教材的理解,依據新課標和本文特點,特制定如下教學要求:

1、使學生了解課文是按遊覽順序記敘了作者遊雙龍洞的所見所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學習抓住特點寫景物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和有條理敘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間順序給課文分段,並概括段意。

4、學會生字、新詞。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自然段。

根據教學要求、教學重點、難點分別是:

重點:體會金華雙龍洞景象的奇異。

難點:孔隙的描寫。遊記類課文的學法。

二、說教學方法

運用導讀和創設情景結合法,並注重遊記類文章的學法指導。

(讀、劃、議、悟、讀五步走)

三、說教學過程

1、課件引路,引導學生悟文生智:

幾乎所有的文章都存在重點、難點,相應的語文教學也就存在着中心環節。事實上,教學活動中重點環節的處理好壞通常是評價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關鍵。恰當運用電教手段,往往能立竿見影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使教學對象茅塞頓開。在介紹洞口的特點時,適時出示課件,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形容洞口的景象。有的說:“山很高,樹很茂密。”師隨即進行詞語訓練,換詞還可以怎麼形容?馬上有同學說:“山石嶙峋,樹木枝繁葉茂。”老師隨即出示課件詞語“突兀森鬱。”學生透過觀察畫面,感悟了詞義,這種教學方法較之以老師以詞解詞,生硬灌輸無疑要高明得多。在介紹外洞特點時,當學生讀到:“走進去,彷彿到了個大會堂,周圍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時,外洞究竟有多大呢?這時課件出示:“在那裏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然後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進行語感訓練,外洞究竟有多大瞭然於心。滲透作者整體感知又具體化描寫的寫法。外洞這麼大,內洞是什麼樣的?我們怎麼由外洞進入內洞的,此時出示課件:小船之小,用繩子拉船,表情朗讀進洞時的感覺,讀中悟文,感知孔隙之小。

2、創設情境,啓迪學生展開想像:

在抓重點段進行教學過程中,藉助多媒體課件,進行想像思維的訓練。當教師問學生對內洞的什麼景物最感興趣?學生說出石鐘乳、石筍時,老師隨即出示課件——石鐘乳、石筍,孩子們好奇心強,興趣濃厚,聚精會神地觀看之後,老師問:“這些石鐘乳、石筍好看嗎?”學生說:“好看。”老師問:“那書上怎麼寫的呢?”生齊讀:“那些石鐘乳、石筍形狀變化多端,顏色各異,即使不比作什麼,也很值得觀賞。”老師隨即接到:“那麼要是比作什麼,就更值得觀賞了。”四人一小組討論交流:“這些石鐘乳、石筍像什麼?”老師發圖片,結合課件啓發學生想像。“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踊躍發言:“有的像微笑的彌勒佛……”“有的像金碧輝煌的宮殿……”“有的像仙女下凡,把幸福帶給人間……”全班同學紛紛舉手,充分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給學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內洞的石鐘乳,石筍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被學生想像成各種神仙、動物、器用、宮室後,枯燥的語言文字在學生面前幻化成生動活潑的畫面,使人感到身臨其境,趣味無窮。

3、音像***,啓發學生口語交際:

學生興致勃勃地學完課文之後,老師說:“雙龍洞如此迷人,下面誰願意當導遊,帶領大家到此一遊?一女生走到臺前,老師引導:“這位導遊小姐,現在下面都是遊客,你怎麼稱呼他們?”該生隨口接到:“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你們好!歡迎你們來浙江金華的雙龍洞來參觀……”音像出示,導遊解說,遊客提問,引導學生口語交際,在內化語言的同時,又提高了學生的讀書悟文能力,可謂一石二鳥。

4、拓展延伸,感悟作者寫作方法:

在同學們跟隨導遊飽覽了雙龍洞迷人的景色後,導遊相機說道:“其實下面的遊客呀,可能比我瞭解得還多,對雙龍風景區你們知道的也可以給大家講講呀?”同學們小手如林,躍躍欲試,因爲課前老師發給他們的資料,已積累在胸,此時生生互動,人人情緒激昂,老師隨即總結:其實像金華風景區這樣的景點還有很多,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川秀麗,以後有機會去遊覽,希望你們做生活的有心人,用眼看,用心記,學習葉聖陶爺爺的寫作方法,也寫下膾炙人口的名篇。

四、說板書設計

我採用了板畫的形式,形象直觀,學生從圖上就感知了內外洞的大小,及船的小、孔隙的窄,讓人一目瞭然,真正爲理解課文起到了輔助作用。一、說教材

《記金華的雙龍洞》以精練生動的筆墨記敘了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山川景物的熱愛。透過認真鑽研教材,我在教學第一部分路上見聞時,設計了一個聽的訓練,巧妙運用媒體,激發興趣,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課件出示葉聖陶老先生介紹遊覽的時間、地點及沿途的山、樹、水等迷人景色設計了範讀、賽讀、配樂讀等多個臺階,紮紮實實地進行了讀的訓練。第二部分,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作者怎麼由外洞進入內洞的過程是教學的重點。難點是引導學生在理解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展開想像,感悟祖國山河秀麗,引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基於對以上教材的理解,依據新課標和本文特點,特制定如下教學要求:

1、使學生了解課文是按遊覽順序記敘了作者遊雙龍洞的所見所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學習抓住特點寫景物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和有條理敘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間順序給課文分段,並概括段意。

4、學會生字、新詞。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自然段。

根據教學要求、教學重點、難點分別是:

重點:體會金華雙龍洞景象的奇異。

難點:孔隙的描寫。遊記類課文的學法。

二、說教學方法

運用導讀和創設情景結合法,並注重遊記類文章的學法指導。

(讀、劃、議、悟、讀五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