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精華】說課稿模板集合10篇

作爲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華】說課稿模板集合10篇

說課稿 篇1

《雞毛信》是北師大版第九冊第七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本單元課文是圍繞“危急時刻”編的,目的是在於引導學生認識到:任何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在危急時刻,要沉着機智的應對,並感受人物在危急時刻所表現出的人格魅力。

具體到這篇課文,我確立的教學目標是:

一、透過瞭解抗日戰爭時期,兒童團長海娃克服重重困難把雞毛信送給游擊隊,並配合游擊隊消滅敵人的故事,感受海娃機智和勇敢,激起向小英雄學習的願望;

二、繼續學習用較快的速度瀏覽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用略讀和精讀相結合的方法來深入體會人物的思想品質;四、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重點部分,並能談出感受。

教學的重點是把握重點部分精讀體驗,感悟人物的優秀品質。教學的難點是課文較長,不容易瞻前顧後把握重點。

根據新課程對高年級“重視學會閱讀方法,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要求和閱讀課文的特點,我在備課時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指導學生運用學過的方法來自主讀書,培養獨立閱讀的能力。

具體教學過程分爲以下幾個步驟:

一、發閱讀興趣,培養質疑能力。用充滿激情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多媒體課件將學生帶入到特定的時代氛圍中去。聯繫學生了解的英雄故事,自然的引入對新課的學習。同時,緊接着在“圍繞課題質疑”這一環節,啓發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既培養了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又檢驗了學生在預習時是否進行了積極的思考。

二、整體感知課文,從整體入手,快速瀏覽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因爲課文的篇幅較長,因此我引導學生首先採用瀏覽與略讀相結合的方式來讀書,並提出明確的問題,檢測學生瀏覽的效率。

二、以讀爲本,重在點撥,抓住重點段落精讀體驗,感悟海娃的機智和勇敢。由於課文的自然段比較多,學生不便把握重點,因此在學生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後,我引導學生按小標題把課文劃分爲幾個小故事,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把握重點,細讀 “藏信”、“夜逃”、“誘敵”三個小故事,進一步瞭解海娃送信的詳細經過。深入體會小英雄在危急時刻所表現出的機智勇敢。

三、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學生根據自己感悟、理解,在精讀課文後小組裏交流、朗讀自己喜歡的情節,再在全班進行交流,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進行入情入境的朗讀,體現了新課程的要求。

四、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輔助作用,如,讓學生觀看《雞毛信》的精彩片斷,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愛如茉莉》這篇文章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的一篇敘事散文,文章用清新、樸實的語言記敘了媽媽生病住院,爸爸去醫院照顧媽媽這件普同的小事,字裏行間度都在傳情,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幅溫馨而又美好的畫面。它告訴我們:真愛就如盛開的茉莉花發出的清香,看上去普通平凡,但真切持久,感人至深。

二、說教學目標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爲了實現新課程的要求,和高年級閱讀教學目標,我設計了這樣的三維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憑藉課文樸素的語言文字,引導學生在細節中感受父母之間平淡而深厚的真愛,理解“愛如茉莉”的深意。

3.憑藉課文的學習,力求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及生活中懂得愛、學會愛、表達愛的能力。

將“引導學生在細節中感受父母之間平淡而深厚的真愛。”作爲本堂課教學的重點,將“結合對語言文字的品讀,理解‘真愛就像茉莉’。”作爲本堂課教學的難點。

本課時教學應引導學生憑藉具體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抓住文中一些細節的描寫感受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培養語感,真切體會如茉莉般的愛,是回味無常的愛,是了無痕跡的愛,是心有靈犀的愛。

三、說教法學法

在教學時,我採用了自讀探究、以讀代講、讀中悟情等教學方法,讓學生緊緊抓住媽媽爸爸的語言、動作等方面的描寫,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感受爸爸媽媽之間的真愛,讓學生的心與作者的心相契合,與文中爸爸媽媽的心相交融。

四、說教學過程

上述教學目標在以下幾個教學環節中得以落實

學生感悟文章中的思想感情需要一個過程,需要一個環境薰陶,爲此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我緊緊抓住爸爸媽媽之間的真情關愛及“我”對“真愛就象茉莉”的理解這樣兩條線索,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對真愛的理解不斷昇華:

第一步,感知茉莉,激起疑惑。上課伊始,我從聽《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入手,奠定情感基調。然後觀察茉莉花圖片,從色、形、味感受茉莉?此時教師要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並以母女兩最初的矛盾認識引出本節課教學的重點 ,“爲什麼媽媽認爲真就愛像那株平淡無奇的茉莉呢?”(板書愛如茉莉)你從課文的那些細節中感受到了愛如茉莉,這既是作者的思路又是對話展開的線索,符合認知的規律。

第二步,圍繞話題,尋找細節,感受真愛。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圍繞上述對話的話題,讓學生默讀文章的6----18自然段,圈畫、批註文中能體現“愛如茉莉”的細節描寫,教師不失時機的滲透默讀方法的指導,學生圈圈畫畫、想想寫寫呈現了一個真真實實的生本對話的過程。爲學生搭建自主閱讀的平臺,充分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記下自己的心得,正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教師只以“你從哪些詞句能感受到如茉莉一樣的愛”統領全文的學習,突出重點。在學生自主感悟的基礎上小組交流體會,讓同學們在碰撞激發中,激活思維,取長補短,從而完善對細節的感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播放音樂,透過吃餃子這件小事,引導學生伴着音樂展開想象的翅膀想象爸爸“直奔醫院”的場景並交流眼前出現到的畫面,引導學生體會這相濡以沫、真真切切的愛,再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在讀中探究、讀中體會人物內心那份真摯的情感,真誠的愛。

第四步,品味真愛,感受真情。此處是教學的重點又是難點,教學時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層次:首先,整體感知畫面,讓學生談談圖中你看到了什麼?引導學生抓住人物動作、神態初步體會那溫馨、靜謐的愛。接着讓學生找出文章中描寫這幅畫的段落,自然引出課文第9---17自然段,引導學生從 “緊握”、“微笑”等詞語體會病房內父母執手而眠的溫馨。然後由畫面設問:“他們真得睡得很香嗎?”引出學生對“麻木”一詞的理解,體會媽媽不敢動,爸爸不敢睡的原因。引導學生進一步爸爸媽媽的愛是平平淡淡的愛是了無痕跡的愛,但卻如茉莉般潔白純淨,把學生對情感的感悟推到最高潮,學生情感步步昇華的過程中教師不失時機的引導他們讀書,在不斷體會語言的過程中迸發情感,當學生透過對語言文字的品讀,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父母之間不留痕跡卻又感人至深的愛後,再次出示這幅溫馨的畫面,在音樂的旋律中,在文字的賞讀中感受這份平淡卻真摯的愛。以學生交流自己的閱讀收穫爲主,教師只做簡單引導,引領學生感受課文的語言,抓住能表現愛的重點詞句品味語言,體味文章所傳遞的那種淡淡的如茉莉一樣的愛,培養學生對語言獨特的感受能力,在思考與交流中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

最後透過“病房裏,那簇茉莉更加潔白純淨……”與文初“我差點笑出聲來……”這兩句話中“鑽”和“咽”字的對比品析,指導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品味,滲透寫作方法的指導。讓學生真正體會真愛就像茉莉那樣平淡無奇、潔白純淨、幽香縷縷。

第五步:再現場景,創寫詩歌。語文教學的本體價值就是促使學生,言與意的積極感悟,內化、轉換,進而應用個性的語言表達獨特的體驗和理解,在此老師爲學生搭建了一個轉換的平臺。引導學生以“愛是什麼?”的形式提煉課文內容,並深情誦讀,深化理解,讓學生再次感受父母間如茉莉般感人的愛。

回味生活,領悟愛的真諦。以《讓愛天天住我家》爲背景,在領悟課文中愛如茉莉的基礎上,引生回味生活,把自己對愛的體會用“愛是----------”的句式在紙上流瀉。在教師恰如其分的引領下,學生從文字細節中感受到的真愛,心中那涌動着的涓涓細流化成涌動着的文字流瀉於筆端。從讀到寫,積累運用,內化文字,拓展延伸。

文中“愛如茉莉”的感嘆既是印兒也學生心靈流淌的心聲,此時再引導學生朗讀這句話,那就是感情的昇華,教師和學生沉浸其中,工具性與人文性自然的融爲一體。

第七步:佈置作業。有感情地把課文讀給爸爸媽媽聽。觀察他們在生活中表達愛的方式,並把它寫下來。在訓練學生習作能力的同時,充分發揮文字的作用,透過孩子的聲音把文章中如茉莉般潔白純淨的愛傳播得更遠。

本着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讀中悟情,踐行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主張:“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的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

五、說板書

板書中“愛如茉莉”是文章的課題也文章的中心;下面的“平淡無奇、潔白純淨”,是茉莉花的特點也是爸爸媽媽之間愛的體現,愛都流淌在生活的一些細節中,平平淡淡如茉莉一般,但卻真真切切散發出縷縷幽香;心形代表愛。整個板書設計旨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以上是我所教學的《愛如茉莉》的說課,不足之處還請各位老師不吝賜教。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鯨》這是一篇常識性說明文。課文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進化過程、種類和生活習慣等方面的知識。課文層次分明,條理清晰,語言簡練準確,平實質樸又不缺乏生動形象。作者運用李數字、打比方、舉例子等各種說明方法介紹鯨,融知識與趣味於一體,增加了文章的可讀性,這是一篇典範的練習說明文的好文章。

二、說學情

本單元的閱讀訓練重點是讓學生了解一些科普知識,喚起學生探索自然科學的興趣,同時讓學生了解說明方法,體會準確的用詞,形象地表達。因此,落實本單元的訓練重點非常重要,這將影響到以後說明文的學習和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和形成。五年級學生已經在前幾個學段初步地接觸過淺顯的說明文,但對於說明方法地瞭解、使用,尚未能嫺熟地掌握、運用,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進一步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三、說教學目標

1.會認3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正確讀寫“目前、上顎、哺乳、退化”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鯨的特點,進化過程,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激發學生探索海洋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感。

4.認識、鞏固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等說明方法,會在自己的細作中運用。

四、說重難點

我認爲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學的重點是讓你學生了解鯨的相關知識,教學難點爲學習作者用多種說明方法準確地說明事物的特點。

 五、說教法、學法

在本課中,我打算做到以學定教,我主要用到的教法有引導法、體驗感悟法、交流討論法等。現在閱讀教學理念明示我們,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珍視學生獨特的體驗和感受,因此,本課學生學習方法爲:讀悟結合法、換詞比較法、圖文結合發並輔之以合作學習法。

六、說教學過程

對於本課的教學,我用那個這樣的幾個板塊來進行:

(一)、輕鬆對話,匯入新課

導語:在美麗的藍色海洋中,蘊藏着豐富的寶藏,生活着千奇百怪的海底動物,其中有一種動物號稱“海中之王”,它就是——鯨。教師板書課題,鯨,讓學生看板書說鯨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動物。我針對學生的提問,概括爲“鯨是不是魚?”“一種怎麼的動物”

【讀書貴在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無疑則不進,剛開始教學,我就透過畫面出示,板書課題鯨字,引導學生質疑,既學會了鯨字,又激發了學生的閱讀期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讓學生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並思考課文主要內容。

【這一步,目的是讓學生在課堂上潛心會文,有充足的讀書時間,充分地感知課文,這是品詞斟句的基礎,也是感悟的前提。】

2.組織學生交流反饋

第一步:出示詞語,引導學生準確認讀

第一組:顎 鰭 肺 肚 胎

第二組:目前 哺乳 退化 壽命 判斷 特徵 過濾

透過組塊化的分類,讓學生掌握字詞。

第二部:請同學針對課文開始的質疑解疑,談談你讀了課文後的感受

【這一步,讓學生從整體上談自己的閱讀體會,目的是培養學生對語言材料提綱挈領地獲取主要資訊的能力,同時又解決了課文依始鯨魚是不是魚的認知問題。】

(三)、創設情境,梳理文章脈絡

1、同學們:鯨魚不是魚,那麼它又有哪些特點呢?請你快速的默讀課文,快速的給課文每一個自然段寫上一個短短的標題

2.師生交流,完成標題命名 體型龐大 進化而來 種類很多 飲食 用肺呼吸 睡覺 胎生動物

【這一步,不必要求學生完全用詞準確,讓學生再次閱讀課文,對課文整體把握後粗略感知,爲具體研讀課文打下基礎】

(四)、細讀感悟,體會語言準確

第一步,研讀第一自然段,學習如何批註 讓學生想想,課文是用怎麼樣的說明方法把鯨的“形體大”介紹清楚的?再透過交流,教師隨機出示相應的句子,如:最大的鯨約有十六萬公斤,用到了列數字。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格式把說明方法批到相應的位置。

然後比較句子,感悟作者用詞的準確性

句式一:一頭近四萬斤重的鯨,約十米長,一條舌頭就有十幾頭肥豬那麼重。

一頭四萬斤重的鯨,十米長,一條舌頭就很重。

句式比較,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同時透過學生聯繫實際, 體會鯨體形的龐大。並讓學生帶到朗讀中,加深體會。

第二步,研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圖文結合,簡介鯨的進化史

讓學生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這麼體形龐大的鯨,它是從哪裏來的?用序號標出來,教師出示簡圖,學生解說。期間,透過解說,讓學生體會鯨進化的漫長,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第三步,研讀剩下部分,遷移所學旁註方法

讓學生默讀課文,試着將課文中的說明方法旁註到文中去。教師巡視,給予指導。師生配合,教師說方法,學生都相應句子。在交流中,出示第三段,領悟“分類別”的說明作用。

【這一步,讓學生自己學習,感受,也進一步鞏固了對說明方法的.認識。】

(五)、角色扮演,訓練讀寫說

閱讀4-7段,用第一人稱“我”介紹鯨的某一生活習性。學生動手進行小練筆。讓學生閱讀文字透過各種形式的表演,加深印象,對鯨的生活習性有所瞭解。

【語文教學要注重學生聽說讀寫的發展,學生透過角色扮演,對鯨的習性進一步瞭解,也更樂於表達。】

(六)、拓寬渠道,拓展延伸

鯨的世界是奇妙無窮的,但是這種可愛的龐然大物,正在面臨災難,教師引入資料袋,並播放捕殺鯨魚視頻,讓學生體會,留給學生思考。

【語文課程應該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教師要善於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裏有資源,心裏有教育,課程資源無處不在。】

說課稿 篇4

《導體和絕緣體》一課是蘇教版《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電和磁》單元的第2課。

一、教材分析

本課應用第1課中學習的簡單電路製作的檢驗器,透過對周圍物體的導電性能進行檢測,歸納出導體和絕緣體的概念,並瞭解其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學習安全用電常識。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電路祕密的慾望,爲繼續[第3課]“探測暗盒裏的電路”做好準備。

二、學生分析:

本課的學習主體是五年級學生。

1、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較系統的科學探究的初步能力,也初步形成了較好的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

2、學生已經學習了簡單電路的知識,具備了製作檢測電路的能力。生活中學生對導電和不導電的物體也有一些瞭解,但還有待於形成清晰的認識。

3、針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存在差異,教學中要採取小組合作、一幫一(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幫助動手能力差的學生)的對策,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實驗中來,體驗成功的樂趣。

三、教法學法

科學探究既是小學科學教學的主要方式,也是學生科學學習的主要目標,更是有效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

本課教師最主要的教學方法是引導探究法,學生的主要學習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學習法。

教師以情境設計、探究活動、交流提升、演示說明爲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合作交流中提升,把體驗式學習和接受式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促進學生學習方式多樣化,提高科學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的。

四、學習目標預設

科學概念:

知道什麼是導體、絕緣體,並能結合實際加以辨認。

知道人體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導體。

過程與方法

能夠設計檢測裝置,檢測常見物體的導電性能。

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會與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井然有序的實驗操作習慣和安全用電的生活意識。

五、重難點及處理策略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確定本課重點是:認識常見的導體和絕緣體及安全常識。養成認真細緻尊重事實的探究習慣。本課難點:認識人體、水也是導體。

本課的關鍵點在於:學生對材料進行充分的自主探究,對實驗結果進行認真細緻的交流活動,促成認知的提升。

解決設想:

注重學生的思維梯度,透過“結構性的材料”和科學的實驗探究,逐步使學生從問題與困惑中走出來。提供由易到難、由簡到繁但隨着學生認知提高過程的材料,爲學生不斷登上更高思維階梯搭好跳板。

具體措施:

透過用簡單電路檢驗身邊物體是導體還是絕緣體的探究、歸納概括導體和絕緣體的概念。

透過提供結構化的材料;鼓勵經歷探究發現過程;注重交流對經驗概括的作用。

六、教學準備

材料的選擇與準備是科學探究至關重要的環節。有結構、有意義的材料不僅可以揭示現象,更暗含着科學探究的方向與程序。精心挑選有結構的材料,會引領學生進行深入的探究,使探究活動有效進行。

爲了順利完成導體與絕緣體的探究,我精心準備如下材料:

1、電路檢測器——電源、導線、小燈泡

2、待檢測物體——常見物體如:小車、泡沫、鉛筆、剪刀、海綿、回形針、鋁箔紙、玻璃瓶、鑰匙、硬幣、橡皮筋、木夾子等。

[說明:這些材料是學生身邊的材料,有導體也有絕緣體,大部分學生比較容易判斷,富有結構性;鉛筆、小車、剪刀等是由多種材料組成的,富有一定的挑戰性,更容易實現合作交流;鉛筆的筆芯削得特別長,鉛芯這個材料容易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學生身邊的橡皮、水等材料並未提供,爲學生自主選擇材料預留了空間]

3、“人體驗電球”[說明:用來進行人體和水的導電實驗,幫助學生建立導體和絕緣體沒有明確界線的認識]

4、電工工具等[說明:引導學生分析認識導體絕緣體的生活應用]

[實驗報告單中預留了學生自主選擇材料的空白表格,材料的展示及彙報交流使用實物投影進行,安全用電知識配以相應課件]

七、教學過程預設

教學過程是師生間與生生間的互動的過程,是教師主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教學活動的展開應緊扣學生的思維與活動,根據教材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本課我預設了如下教學環節,將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具體實施。

(一)置疑激趣,引發探究(3′)

出示小燈泡,提出問題:點亮它需什麼材料?請學生動手點亮。

用棉線代替導線,燈泡還會亮嗎?爲什麼

(設計意圖:複習簡單電路的知識,激發興趣,爲新課做好鋪墊。)

(二)小組合作自主探究(20′)

活動1:選擇材料,進行預測。

出示報告單,組內交流共同完成預測,填寫記錄單。

除報告單中所選物品外,其他物品可由學生自選。

實驗探究記錄單

第()組

“√”容易導電“×”不容易導電

研究的物體 預測 實驗 研究的物體 預測 實驗

泡沫板 硬幣

回形針 鑰匙

鋁箔片 鉛筆

玻璃瓶 海綿

氣球

橡皮筋

木夾子

小車

剪刀

鐵釘

我們的發現:

(設計意圖:預測調動學生的知識經驗與前概念,估計學生會對鉛芯、鋁箔片等物品是否容易導電產生認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驗證的需求,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活動2:組內自主探究,檢驗預測。

小組同學合作自主進行探究,運用檢測器進行檢測:哪些物品容易導電,哪些物品不容易導電。

提示:製作檢測器要嚴格操作規範,注意玻璃、鐵釘等操作安全。

(設計意圖:此處是本課的中心環節,要提供充分的時間與材料,保證學生探究的全面與深入,透過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助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各有收穫。)

(三)交流釋疑總結提升(10′)

活動1:各小組選代表投影彙報,展示評價。後面小組彙報時只說明不同的結果,形成導體絕和絕緣體的概念。

(設計意圖:此處是本課的重點環節,就各小組間的不同與問題進行交流與點拔,完成釋疑,達成共識。根據學生彙報,師生共同總結科學概念,突破了教學重點。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活動2:認識人體,自然界的水都是導體。

提供人體驗電球,再測人體和水的導電性。

(設計意圖:使學生體會到檢測器的侷限性,幫助學生建立起導體和絕緣體沒有明確界線的認識,突破教學難點。)

(四)聯繫實際應用新知(5′)

活動1:交流電工工具的材料構成及特點。

活動2:課件深化安全用電常識。

(設計意圖:使學生認識導體和絕緣體在生活中的應用,加強學生的安全用電意識,小組間的交流使學生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五)拓展延伸引向課外(2′)

1、問題:這節課的學習,你參與的怎麼樣?有了哪些收穫?

2、拓展:除了導體和絕緣體外,還有在科學上具有廣泛應用的是半導體和超導體呢,你們想了解嗎?大家課後可以到老師的魔燈上去了解,也可以把你瞭解到的發表到魔燈的交流區中。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並把探究活動引入課外,培養學生自我總結的學習能力,爲今後獨立研究打下基礎。)

八、教學評價

評價中注重關注學生參與的態度,關注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關注交流與合作,關注動手實踐,同時要強調評價的發展性與激勵性。本節課評價主體爲師生,評價方式靈活而有機地結合。在“激趣匯入。”“安全用電”環節主要採用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在自主探究環節主要採取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傾聽,學會實踐和反思,學會發現自我、欣賞別人,使學生在評價中成長、發展。

九、板書

(設計意圖:板書的設計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動態生成的,本課這樣的板書不僅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體現了教學點,而且條理清楚、層次分明,便於學生理解、記憶。)

說課稿 篇5

一、依標據本說教材

教材分析:

《第一朵杏花》選自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文章講述了我國著名氣候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讚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透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文章人物形象鮮明,語言清晰流暢。

教學目標:

基於對新課標“以人爲本”教學理念的認知,我將自己的教學目標設定爲以下三方面: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最後一個自然段竺可楨話的深刻含義。

3.透過學習文字,引導學生學習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

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最後一個自然段竺可楨話的深刻含義。

難點:透過學習文字,引導學生學習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

二、結合學情說策略

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四年級學生,他們已經基本具備了自主學習的能力,能對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疑問。並能夠逐步感受到文章人物形象的鮮明、語言的優美。可以較清楚、較積極的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教法學法:

新課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積極倡導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本節課,我將以“讀”貫穿全過程,以不同形式的讀引導學生感悟、積累和語言遷移,將學生引入“願學——活學——樂學——會學”的境界。

三、提綱挈領說流程

(一)檢查預習,構建課堂閱讀話題。

首先我將指導學生透過書空的方式跟隨老師一起板書課題,找出文中新字生詞;然後讓學生說說在預習中做了什麼,又發現了什麼,由此產生課文閱讀話題。

(二)以讀爲本,在閱讀中學習閱讀。

1.第一次看杏花,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引導學生自由讀,說說讀懂了什麼?還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畫一畫,品一品,讓學生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四人小組分角色練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

2.第二次看杏花,充分發揮學生想象,入情入境

這一部分大多數內容都是對話,重點放在對話朗讀,請學生透過多種形式朗讀,體會人物的感情、語氣,想象之後,給句子加上提示語。從而在讀中感受竺可楨爺爺激動、興奮的心情。

(三)圈畫批註,感受文字語言魅力。

當學生從整體上理解了課文內容後,我將帶領學生深入探知課文,去尋求文字語言的魅力。

本環節做這幾件事:

1.自讀課文,找找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在旁邊寫上批註。

2.抓住關鍵詞語,點明中心。如:“精確”“不能使用‘大概’‘也許’這類字眼”等關鍵詞句,指導學生朗讀,並交流讀完後的感受。

3.總結:正如竺爺爺所說的,他正是透過長年的精確觀察,才掌握了氣候變化的規律。

(四)課堂練習,加深對文字的理解。

經歷過整體把握文字內容和深入探尋語言之後,學生關於課文的主題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此刻,讓學生把自己的一些感受用筆寫出來,以自己的“文”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學生練筆開始時,強調寫字的姿勢,並要求學生把字寫正確,寫工整,寫美觀。

四、畫龍點睛說板書

爲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學生理解掌握,我設計了直觀,明瞭的板書:

第一朵杏花

精確觀察

竺可楨

一絲不苟、嚴謹認真

蘇教版教材主編張慶說:“語文教學就八個字,讀讀寫寫,寫寫讀讀。”所以,良好的語文課堂狀態就應該是書聲琅琅、寫寫畫畫。而我的課堂也在努力踐行張老的教學主張。

說課稿 篇6

小學社會學科是引導學生從小接觸社會、瞭解社會的基礎學科。三年級的教學主題着重是讓學生認識周圍的社會。《城市公共交通》一課屬公共生活單元,主要是透過教學讓學生知道有關城市公共交通的工具、設施和規則,使學生認識到公共交通在城市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認識遵守交通秩序的重要性。依據教材的特點及三年級學生特點,我在本課教學中作了以下方面的嘗試:

一、 生活模擬,“樂中學”

1、 設定情境,產生興趣。我在一堂課的開始,就創設一種特定的情景:出示南橋三線的站牌讓學生知道我們南橋有很多線路,上海更多,及時出現上海公交線路篇,利用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景,引起學生的共鳴,上海的車實在太多了。從而讓學生自己領悟到上海交通設施的發展重要。

2、 提供樣式,指導行爲。我模擬生活中乘車的樣式,讓一小部分學生先模擬,其他學生觀察,辨別,評議,讓學生在行動中知道乘車要依次排隊,先下後上,不要爭先恐後等。

二、 主動學習,引導探究。

現代教學論認爲:“教學不單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六。”所以,在社會教學過程中,透過學生小組活動和大組交流,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去獲取知識。因此我在教學認識站牌時,注重讓學生自己去研究71路站牌,知道的懂得的讓學生儘量講,學生不易理解的讓學生透過討論來解決。讓學生懂得站牌上有車輛行駛依次停靠的各站站名,行車方向,票價,以及車輛頭班與末班時間等。又透過玩翻牌遊戲,讓孩子進一步瞭解上海的站牌還有許多,拓展孩子知識面。最後又出現上海線路表,透過看錶,讓學生產生心的問題,讓孩子針對新問題進行新的探究,培養他們自己發現問題,質疑問題,獨立思考,自我發展等能力。

透過這課的試教,以及今天的教學,讓我深深體會到社會課的教學必須面向社會,體現社會性,同時面向全體,充分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說課稿 篇7

《綱要》明確指出要“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與優美,並透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於身心發展的經驗”。那麼在幼兒園怎樣開展文學作品的教學活動,怎樣讓優秀的文學作品被孩子們接受呢?我有一些體會和一個教育活動方案與大家共同分享。

我們在幼兒園開展文學教育活動時,考慮的第一要素是幼兒,我們要考慮作品的主題、情節、語言乃至篇幅是不是符合班級孩子的興趣、需要和認知發展水平。因此選擇文學作品非常重要,我們應選擇有新奇感、趣味性,能吸引孩子,打動孩子的文學作品。

我今天選擇的活動方案內容是一篇散文叫“流動的畫”,這篇散文描述的是美麗的海上風景,海輪在海里前進,海鷗追隨着海輪,海的景色因此“動”了起來。在這其中藍藍的大海是每個孩子都喜歡的、嚮往的,海輪、海鷗、螺旋漿、跳動的魚也都是孩子們感興趣的,而且散文語言優美、想象豐富,具有很強的兒童性、審美性,能充分的滿足幼兒的需要(因爲兒童文學的“兒童性”與審美性是密不可分的,審美恰恰也是一種趣味,是一種幼兒因感到有趣而被吸引而進入物我兩忘的狀態)。基於以上原因,因此我選擇了本篇散文來開展文學教學活動。

本次活動的目標:

1、體驗感受作品中大海、海輪、海鷗親密和諧的優美意境。

2、能大膽的想象海上流動的畫面,並運用自己喜歡的形式表現對作品的理解。

爲了達成活動目標我還做了以下準備:“流動的畫”課件、彩色筆、白紙、橡皮泥、彩色紙、錄音機等供幼兒操作的材料。

活動過程:

一、初步感受散文意境

(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首描述大海景色的散文,你們仔細聽一聽裏面說了些什麼?)

1、在優美的音樂伴奏下,老師富有情感的朗誦散文“流動的畫”(那麼這時對我們老師的朗誦技巧就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教師要去認真分析作品的風格,是優美、抒情的呢?是歡快活潑的,雄壯有力的還是幽默風趣的。然後根據作品的不同風格採取相應的方式來朗誦作品,從語氣、語調、輕重音、快慢的處理等方面都應該去思考。比如:太陽、小雨點、雲彩風兒、小蚱蜢等作品的朗誦技巧處理)。

二、幼兒感受、體驗作品,大膽想象畫面

(此時主要是透過教師提問的形式來引導幼兒,支援幼兒)

提問:

1)剛纔你聽見了什麼?有什麼感受?

(此時幼兒可能會說出散文中的具體事物,或者說出一些詞語,感受可能會說聽起來很舒服、很美、很愉快,想去坐海船、追海鷗、捉魚等,此刻教師對孩子的語言即時進行點撥、肯定)

2)你想到什麼?腦海裏出現了一幅什麼樣的圖畫?(此時孩子會根據自己對文字的理解,在腦海裏勾勒出一幅幅圖畫)。

3)這幅畫有聲音嗎?什麼聲音?這是誰的聲音?我們一起來學學(海浪的聲音、海鷗的叫聲、海輪的聲音、螺旋漿的聲音等)。

4)這幅畫有顏色嗎?什麼顏色?藍色的是什麼?(大海)銀白色的是什麼(海鷗),彩色的是什麼?(海輪)

5)這幅畫會動嗎?爲什麼會動呢?(大海流動,海輪前進,海鷗飛翔,螺旋漿轉呀轉,鮮活的魚在跳動)

此環節如果幼兒不能回答問題,教師可以再朗誦一遍散文,教師根據孩子情況靈活掌握。

此時爲什麼只出現聲音,給予幼兒聽覺的刺激而沒有給予視覺刺激,出示畫面呢?因爲文學教學活動就是要讓孩子將文學符號轉化成圖象,讓幼兒充分發揮想象。

三、再次完整的欣賞散文,支援幼兒進一步體驗作品情感

我們來看看你們想到的畫面,多媒體裏有嗎?

1)展示課件“流動的畫”(這時幼兒會激動起來,結合畫面說出自己想到的內容),老師給他們一點時間討論,此時隨着音樂慢慢響起,教師再次有情感的朗誦一遍散文,這時孩子對散文已較熟悉,具有了學習散文的慾望,個別孩子可能已經口中唸唸有詞跟誦起來。

2)讓幼兒跟誦散文兩遍,讓幼兒熟悉散文中聽語句。

四、爲散文命名,進一步激發幼兒情感,讓幼兒主動接受文學作品

對啦!散文還沒有名字呢?你們來猜一猜這篇散文叫什麼名字,答對了的話它就會自己跑出來喲。

此時我爲什麼沒有把散文名字直接告訴幼兒呢?我是以尊重幼兒的方式來開展的文學教育活動,此時我有意“留白”允許孩子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力自由馳騁,允許孩子對作品進行多樣化解釋,而沒有直白地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感受傳達給幼兒,幼兒取名字的過程就是幼兒對作品的理解感受過程,因此我留給他們想象的空間,讓他們自己體驗,因爲沒有經過孩子自己體驗的東西,只不過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是不會真正進入孩子們心中的。

五、幼兒表達自己的感受

我們欣賞了這麼美的散文,你們有什麼感受,你想用什麼方式來表達此刻的心情(繪畫、小組合作繪畫、個人作畫、學習朗誦、表演、手工活動——摺紙、泥塑、玩具結構等形式來表現)。幼兒自主選擇表達方式表現自己的感受,同時反覆播放散文錄音。(在此環節中我採取了讓幼兒自主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感受,因爲在文學欣賞活動中,幼兒會開啟多種感官通道來理解作品,但每個孩子反映自己對作品的感知結果時的“強弱通道”會有所不同,有些幼兒比較善於用語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有些幼兒卻更擅長用別的手段。如:繪畫、表演、哼唱、塑形等,因此我支援鼓勵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作品的理解)。

最後在幼兒動態的自主活動中結束活動,體現幼兒文學接受的遊戲性特徵。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1.本課在教材中所處位置

《自己去吧》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透過小鴨、小鷹學本領的經歷告訴孩子們從小要學會自立自強。我在設計這節課時,提倡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把讀書和思考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儘量讓學生在寬鬆愉快的學習環境中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

本單元由四篇課文和“語文百花園四”組成。這四篇課文分別是《看書》《路色的金魚》《自己去吧》《輕輕地》。前三篇課文是兒童詩,以“愛學習,會思考”爲主題。後一篇課文是散文,以“有禮貌,關心他人”爲主題。本單元的課文反映的是兒童的學習和生活內容,書寫了兒童的思想和情感,滲透了學會學習,學會生活的現代意識。對兒童具有極好的教育意義。本單元的課文內涵豐富,語言生動,情感濃烈,感染李強。

《自己去吧》是這一單元中的第三篇精讀課文,在本單元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指導學生隨文識字,培養朗讀能力,教育學生愛學習,會思考,有禮貌,關心他人。因此,本科教學要繼續抓住單元訓練重點進行訓練。這是一篇童話故事,根據本課特點,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讓學生透過各種形式的讀(自讀、指名讀、合作讀、分角色讀、)體味課文語言,感受小猴、小鴨、和小鷹不依賴父母,自己學會生活本領的決心和毅力。在讀中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啓發學生提問題,回答問題,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讀中品味,理解感悟,受到情感薰陶按照新課程的理念,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一,實現與文字對話。

2.教學目標任務

針對課文特點,結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新課要求,我們把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定爲:

★知識與能力:認識12個生字,會寫4個字。

★過程與方法: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課文內容,懂得從小要樹立自立的思想,能做的事情,不依賴父母,自己學會生活的本領。

★教學重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從讀中領悟出小猴、小鴨、小鷹的媽媽爲什麼要讓孩子自己去學會生活的本領。。。。。。

 二、說教法:

《自己去吧》是一篇內容淺顯易懂的童話故事,有普遍的現實意義,並且語言有童趣,課文以對話的形式講述了小猴學會了爬樹,小鴨學會游泳,小鷹學會飛翔的事,告訴我們不要事事依賴他人,只要相信自己,勇敢地去實踐去鍛練,就能學到本領,因而,在設計教學時注意創設情景,根據學生需求興趣安排教學,給學生直觀形象感受,把學生領進了豐富多彩的童話世界中,以表演爲主線,學習第一自然段,進行細讀體悟,讓學生在角色中感悟文字,全身心展示對角色的理解和體驗,在表演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透過表演,在心裏播下“我能學好”“我一定能行”的種子,潛移默化的使學生充滿信心地面對人生,成爲幸福生活的創造者。

三、說教法、

(一)讀中品味,理解感悟。

我在設計教學策略時,以讀爲本,讓學生透過各種形式的讀(自讀、指名讀、合作讀、分角色讀、)體味課文語言,感受小猴、小鴨、和小鷹不依賴父母,自己學會生活本領的決心和毅力。在讀中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啓發學生提問題,回答問題,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讀中品味,理解感悟,受到情感薰陶。

(二)創設情境,合作交流。

我在課文中設計了展示學生自我的平臺,透過“我會寫”“我會讀”“我會說”聯繫實際想一想”的情境創設,使孩子們入情入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自我展現的願望。並在學生感悟課文後配上動作讀課文。展示自己對課文的感悟。這些環節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張揚了學生的個性,培植了創新的幼芽!

(三)拓展延伸,培養想象。

在拓展活動中,我結合本文特點,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和自由表達的空間。如小鴨子學會游泳後會說些什麼?這樣設計,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在感悟全文後,我又讓學生說說其他小動物它們都會什麼本領,是怎麼學會的。並模仿課文續編故事。最後,又讓學生聯繫實際講述自己最近學會的一件事。促進學生樹立自立自強的思想,美化學生的心靈。

 四、說教學流程

(一)談話匯入,板書課題

同學們,我帶來了幾位小朋友,你們想認識它們嗎?(出示圖片:小猴、小鴨,小鷹),有一天,小猴想學爬樹、小鴨想學游泳,小鷹想學習飛翔,你們想知道發生在它們身上有趣的事嗎?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1課《自己去吧》(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理解詞(“自己”的意思,用“自己”說一句話),在課題中有三個生字,是我們需要學的(自己去),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書空學寫生字。區別字形“自”與“目”字形相似,容易混淆。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檢查學生認讀生字。(齊讀、開火車讀)

2.把字寶寶送到課文中會不會讀,在拼音朋友的幫助下自己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多讀幾遍,把課文讀通順。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兩遍)。

3.同桌互讀,相互糾正,思考:課文中寫了哪幾個小動物?說說課題中的話是誰說的?

(三)細讀感悟、理解

1.請一名同學試着讀第一段。學生評價。

2.指導朗讀:小猴要吃果子,應用什麼語氣跟媽媽說?(請求、商量),媽媽的語氣是親切和藹的,讀出激勵的語氣。師:猴媽媽喜歡自己的小孩嗎?那它爲什麼讓小猴子一個人去學爬樹呢?猴媽媽想讓它獨立學會本領……你們喜歡錶演嗎?要想表演好,首先要讀好對話。

3.分角色朗讀:同桌之間練習分角色朗讀。應用(請求、商量)的語氣同桌互讀。

4.檢查朗讀情況,老師讀旁白,一名學生讀小猴的話、一名學生讀猴媽媽的話,全班交流,引導在讀中感悟。提問:小猴它學會爬樹了嗎?學會後的心情怎麼樣,它會對媽媽說些什麼呢?

5. 師生分角色齊讀。評價:同學們的朗讀精彩極了,告訴大家,小鴨、小鷹的故事也很有趣,想學嗎?

6.請同學們自主學習第二、第三自然段。

7.指名學生讀小鴨的話,師根據學生朗讀情況及時點評指導。

指名學生讀鴨媽媽的話,師:鴨媽媽喜歡自己的小孩嗎?那它爲什麼讓小鴨子一個人去學游泳呢?(因爲我知道它不會淹死,我想讓它獨立學會本領……)再讀讀吧!

8. 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讀。

9.提問:小鴨它學會游泳了嗎?學會後的心情怎麼樣,它會對媽媽說些什麼呢?

10 .學生以各種形式彙報學習第二、第三自然段結果,如:朗讀,分角色朗讀。

11.全班分角色並在學生感悟課文後配上動作讀全文。

 (四)總結延伸

1.學習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穫?

師小結:板書:小猴→爬樹

小鴨→游泳}自己學本領

小鷹→飛翔

學本領要自己學,從小培養獨立生活能力,不依賴父母生活。

2.請同學們說說其他小動物它們都會什麼本領,是怎麼學會的。並模仿課文續編故事。

3.你有沒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怎麼做?

4.師:大家說得真好,我發現大家在生活中都和勇敢的小猴、小鴨、小鷹一樣了不起!老師想考考你,連一連(出示黑板上的練習)

 (五)板書設計

11 自己去吧

小猴 → 爬樹

小鴨 → 游泳 } 自己學本領

小鷹 → 飛翔

 五、說教學的有效性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透過抓住能梳理和概括文字的課堂教學要素來實施有效的教學活動。本課中,教師將透過有效的提問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認識的衝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要把學生置於朗讀的中心位置,,把教學建立在學朗讀的基礎上,透過讓學生各種形式的讀課文着力解決體會、感悟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維,使學生真正理解、領悟文字內容、受到美好品格的薰陶。

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平移與旋轉》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四冊P41—42頁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會辨認銳角、鈍角,建立了有關幾何圖形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爲今後的幾何學習打下基礎。圖形的平移和旋轉在學生的生活中並不陌生,而作爲新課程中的新的教學內容則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因此教材從生活實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和發現平移與旋轉的運動規律,並透過動手操作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以及學會分辨平移和旋轉。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結合實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轉現象。

2、會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積極參與對旋轉與平移現象的探究活動,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對身邊與旋轉和平移有關的某些事物產生好奇心。

過程與方法目標:初步滲透了變換的數學思想方法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感知平移、旋轉現象;學會在方格紙上平移圖形。

教學難點:是在方格紙上平移圖形。

四、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

1、實踐操作法

二年級的學生還處於形象思維階段,建構主義學也認爲,小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不是被動地吸收課本上的現成結論,而是一個親自參與的充滿豐富而生動的思維活動。因此,本節課設計了讓學生看一看、說一說、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運用多感官參與學習,解決了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多依賴直觀這樣一個矛盾,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髮展。

2、遊戲教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因此,本教學設計注重創設圖片情境,以激趣爲基點,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鞏固所學新知識。教育心理學中也說遊戲是兒童的本性,結合本課教學內容抽象性的特點,我以圖片和遊戲作爲載體由淺入深地引入平移和旋轉的概念。

學法

1、情境學習法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因此,我讓學生從身邊事例中找出平移、旋轉的物體,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2、小組合作法

透過合作交流培養學生能數學地進行交流,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使學生從自己的經驗出發,在合作中探索、發現和發展,使學生從被動服從向主動參與轉化,從而形成師生平等、協作的課堂氣氛,使教師真正成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五、說教學過程

依據以上的教法學法,本課設計瞭如下四個教學環節:

1、實物匯入,初步感知(3分鐘)

新課標認爲學生經驗是發展空間觀念的基礎。學生的空間知識來自豐富的現實原型,與現實生活關係非常緊密,這是他們理解和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而且兒童的注意力有強烈的直觀性和色彩性的特點,容易被生動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在開始的時候我就利用窗戶和鐘錶揭示平移和旋轉的現象。

課伊始,我就引導學生觀察窗戶上窗的移動情況,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窗戶的運動情況並讓學生用手畫出窗戶的移動路線,形成對平移概念初步的感知。接着,我再出示鐘錶,讓學生觀察秒針的運動情況的同時讓學生用手畫出秒針的運動路線,形成對旋轉概念的初步感知。

2、創設情境,感受體驗

在學生形成初步感知後,我再創設圖片情境加深理解解。(利用主題圖及課本中的圖片揭示平移、旋轉現象)

說課稿 篇10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的參賽課題爲《冷熱與溫度》,這是一節典型的實驗課,設計基於以下3點:

1、課程標準分析:本課題所在是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冷和熱”中的第一課《冷熱與溫度》,在課程標準中對本課是這樣分析的:本課將學生從感覺上的冷熱感受引向測量上的溫度,透過測量水溫,學會溫度計的使用,並能探究熱水變涼的變化規律。懂得精確測量的重要並養成測量的探究習慣。

2、教材實驗分析:這是教材中的實驗。意圖透過認識和學習溫度計,初步形成測量水溫的技能,用溫度計探究常溫下一杯熱水的溫度變化規律。傳統的溫度計在測量一杯水的溫度變化規律時並不理想,主要體現在起始水溫的控制,數據的採集不及時,不精確等,這些因素影響了學生對一杯熱水溫度變化規律的認識,故有必要重新設計實驗使學生能更有效的分析熱水溫度變化的規律。

3、學生困惑分析:學生在使用溫度計讀數時速度較緩;10分鐘內每隔兩分鐘測量,學生在等待的過程中注意力會出現不集中的現象;學生對一杯熱水溫度變化的規律在數據不夠精確的情況下,認識有一定的困難。

基於上述分析,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過程。

1、創設真情境,產生實驗需求。

本課的匯入部分是這樣實施的。播放動畫第一段:兩個小朋友跟着爸爸媽媽也去泡溫泉,分別在溫度不同的1號池和3號池;播放動畫第二段:從1號池和3號池出來再進入2號池,兩人對2號池的冷熱程度產生了異議,引起了爭論。引導學生思考:你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

以真實生活中的小事例爲原型,透過動畫的方式再現,引發學生的關注與思考,學生意識到“感覺並不一起可靠、準確”、“用工具‘溫度計’測量更準確”,情境的趣味性、引導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了新的學習需求。

2、選擇新工具,創新實驗過程。

溫度計有很多種,三年級時使用過傳統的玻璃管溫度計,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有更方便更先進的數字溫度計、平板傳感器,讓學生選擇測量工具(溫度計、數字溫度計、平板傳感器)測量水的溫度、並且可以選擇學習使用新工具的方法。就“學習新工具”這一點,我在本節課中作了新的嘗試。首先讓學生思考,想使用一個新工具我們應該怎麼辦?學生的答案多種多樣:“可以看說明書”、“可以百度上查數字溫度計使用視頻”、“可以向會用的人請教”……根據學生的需求,我提供了四種方式:

①投影展示文字和圖片說明;

②紙質說明書;

③利用夾板電腦看微視頻;

④向老師請教。

課堂中,學生選擇的方式不一樣,使用的時間也不一樣,但最後都掌握了正確的使用方法,成功測量了水的溫度。

3、藉助新方法,選擇分析方式。

本節課中我引入了“科學實驗數據網絡收集系統”,10分鐘內每隔兩分鐘測量的溫度變化數值一共6個,由學生利用平板電腦登陸系統,在線上傳實驗數據,軟件系統後臺自動彙總數據。並以三種方式呈現給學生:

①所有小組的純數字實驗數據表格;

②所有小組的實驗數據統計折線圖(每一個小組用不同顏色的線條表示)

③各組的實驗數據平均值以及每兩分鐘之間的溫度差數值。學生可以根據自已的喜好和需求,選擇相應的方式進行實驗數據分析,尋找隱藏在數據背後的熱水變涼降溫速度規律。

4、搭建新平臺,分享實驗成果。

最後,玩個小實驗,高於50攝氏度和低於50攝氏度,溫度貼呈現不用的顏色。學生了解到根據檢測物體溫度的需要不同,使用的溫度計也不一樣,還有想繼續研究有關冷熱與溫度的問題,可以瀏覽“專題網站”,瞭解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也可以上傳研究資料,共同分享研究收穫。最後也有有兩種方式可以自主選擇。⑴瀏覽各種各樣的溫度計資料。⑵掃描“二維碼”,鼓勵學生分享研究成果,開展網絡交流。

特色及創新之處:

1、 學習方式的自主選擇

(1)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測量工具(溫度計、數字溫度計、平板傳感器)測量水的溫度。(2)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學習使用工具的方法。

(3)學生可以根據自已的喜好和需求,選擇相應的方式進行實驗數據分析。

(4)學生可以選擇課後交流實驗成果的方式。

2.課堂資訊的實時採集

在本節課中,運用網絡化數據採集系統、智能手機拍照、視頻技術,即時統計數據、分析數據、捕捉學生實驗操作的瞬間,或實驗現象的畫面、視頻,並透過QQ的檔案實時傳輸功能,立即呈現在全班學生面前(大屏幕)。爲學生的彙報提供幫助,或作爲動態生成性資源,引發學生的思考與討論,促成進一步探究活動的開展,讓科學探究更具科學性。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