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精華】說課稿模板合集9篇

說課稿1.25W

作爲一名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華】說課稿模板合集9篇

說課稿 篇1

尊敬的評委老師,你們好!

我是來自市第九中學的單曉靜。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魯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銀屏之歌》。下面就教材、目標、教法、學法、環節等方面談談我的設計與構思。

《銀屏之歌》這一單元主要是影視音樂,把它納入初一音樂教材,使學生能夠結合熟悉的電視劇,學會分析音樂在影視劇中的作用,感受音樂的魅力,提高欣賞音樂的能力。

根據教材要求和學生認知特點,特設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瞭解什麼是影視音樂,影視音樂有什麼作用。

2、能力目標:能夠對本課中的音樂進行對比分析,從而總結出影視音樂的作用。

3、德育目標:引導學生感受音樂與影像結合所產生的美感和魅力,陶冶情操。

由於電影、電視、多媒體的普及,學生欣賞過許多影視作品,並對部分影視劇音樂非常熟悉,但很少或者說幾乎沒有學生會有意識的去分析音樂在影視作品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本節課教學重點是理解音樂在影視劇中的作用,而引導學生透過對比分析探究出音樂在影視劇中的作用無疑是教學難點。

爲了讓學生順利突破難點,掌握重點,將引導他們採用以下幾種學法:

1、聽唱感知,整體把握。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影視音樂的作用,理解的前提是感知,而聽唱則是感知的一種基本手段。

2、對比分析,獲得知識。這種方法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使學生探究現象,獲取知識。

3、親身實踐,驗證結論。將自己探究中得出的結論運用於實踐,從而實現能力目標。

教學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教師恰切的教學方法,我的教法是:

1、視覺圖象法:在欣賞樂曲時,利用多媒體展示影視劇片斷,讓學生體驗音像結合的影音效果,變抽象爲具體,有利於學生理解和分析影視音樂2、體驗法:音樂審美必須要求體驗到音樂的意境。教學中透過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在相同劇情下,恰當和不恰當的音樂對影視作品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在分析教材,明確目標,制定教法、學法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一、匯入環節

上課後,創設情境,利用多媒體顯示《紅樓夢》的影視片段,播放的卻是《好漢歌》的歌曲音樂,觀察學生的反應。同學們一定會竊竊私語,偷笑,說是不是老師放錯了,提出畫面與音樂的不協調。爲什麼不協調?就此激發興趣,引出探究:《好漢歌》塑造的是什麼樣的人物形象?而《紅樓夢 》的音樂又該是什麼樣的風格呢?這種設制懸念、層層引入的方式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知慾,引導學生懷着探究的興趣在體驗中主動學習,交流互動,促使他們理解影視音樂的第一個功能: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板書)

二、體驗環節

爲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音樂在影視作品中對劇情的推動和促進作用,我選取了歌曲《雪絨花》在電影《音樂之聲》中兩次出現的不同效果,讓學生做對比分析。先彈着琴教唱《雪絨花》,引導學生滿懷深情的反覆演唱,並讓學生用手勢隨旋律起伏作漸強漸弱的變化,使音樂更具感染力,爲下面的欣賞活動作好鋪墊。

首先欣賞雪絨花

畫面一:上校和他的孩子們以及家庭教師在家庭派對上演唱《雪絨花》的情景。請大家欣賞並思考:在演唱速度,力度、情緒上是怎樣的?體現了一種什麼樣的氛圍?學生總結:非常優美,很抒情很溫馨的家庭氛圍。然後欣賞《雪絨花》

畫面二:電影結尾時,上校一家面對敵人槍口,在晚會上又唱起《雪絨花》的場景。在欣賞過程中提示學生注意合唱的情緒。這段音樂,慷慨激昂,歌曲使人的心都沸騰了,全場一起高唱令人無比震撼。歌曲激起了人們對侵略者的仇恨,喚起了奧地利人民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透過對同一首歌曲在不同場合,由於速度、力度不同所表現的情緒也不同的對比分析,使學生總結出影視音樂的第二個功能:揭示主題思想,抒發情懷。(板書)這一環節使學生在主動參與音樂實踐活動中獲得了知識,提高了技能。

三、創作環節

音樂的本質與價值就在於激發人的創造力。,因此,我從激發學生想象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創造的原則出發,分兩步完成這一環節。

第一步:音樂與畫面

聽一段“日本鬼子進村”音樂,請同學們想像場景。生:大戰在即,魔獸爭霸等等。提問:這段音樂在電影中起到什麼的作用? 學生總結:烘托、渲染氣氛、襯托場景。既然音樂在影視劇中有這麼多的作用,那麼就讓我們也來爲影視劇配配音吧。

第二步:畫面與音樂

先讓同學們觀看動畫片《貓和老鼠》的片段,請大家根據自己的判斷和理解,發揮想像,對它進行音樂風格、旋律、速度、力度等方面的創編。這段畫面是:開始貓在睡覺,老鼠悄悄地從貓身邊走過,卻不小心踩到了貓,最後貓開始追逐老鼠。之後教師給出三段音樂讓學生進行選擇:一是原配音樂;二是《野蜂飛舞》片段;三是《致愛麗絲》片段,讓同學們聽聽哪段更合適,說說爲什麼?最後欣賞原作,進一步感受影視音樂與劇中人物形象間的緊密聯繫。本環節激發了學生主動思維的空間,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影視音樂的第三功能:烘托、渲染氣氛、襯托場景。(板書)

四、提升環節

雖然新課程理念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但因年齡關係,學生的音樂素養還不夠成熟,老師的提升是昇華課堂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首先,讓學生明確什麼叫影視音樂:影視音樂是指爲影視而作的音樂,透過畫面的視覺形象,使音樂內容更具體明確,更具有感染力。其次師生依照板書共同回顧影視音樂的三大作用。

以上四個環節完畢後水到渠成地進行課堂小結:透過本節課,我們不僅瞭解了什麼是影視音樂,影視音樂有哪些作用,更重要的是我們還學會了透過分析、對比,讓自己更深刻的理解作品,更好的享受藝術的魅力。希望同學們平時多聽、多記,多體會、多運用,你們的生活會因此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你們的情感世界也會變得越來越美好深沉、瑰麗多姿。

接下來佈置作業:請同學們在課餘時間觀看一些其他的影視作品,並對片中的音樂進行分析,之後寫一篇關於影視音樂感想的小論文,作爲對本單元內容的總結,相信同學們一定會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精彩。

關於板書設計方面,非常的簡潔明快,也就是音樂在影視中的三大作用 。

本節課透過創意激趣,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讓他們滿懷探究之情主動學習,對比分析,自主得出結論,實踐驗證結論。整個過程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環環相扣,步步推進,使學生在活動中參與,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昇華,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新教育理念。

魯教版六年級下冊音樂課第六單元《銀屏之歌》說課稿

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三年級新教材第五單元的內容都爲一系列的歐洲的風情,它向學生開啟了一扇瞭解世界各地人文歷史的窗戶。透過學習,讓學生在書頁間自由快樂地穿梭旅行,感受身未動,心已遠的境界。

《29、一座銅像》是其中的一課,抓住一座城市的標誌性銅像這個點,敘述了五百多年前,比利時小英雄於連發現敵人妄想透過點燃地下火藥庫,而炸燬布魯塞爾市時,他機智地用自己的小便撲滅了導火線,保住了城市,保護了全城的百姓,受到了人們的稱頌,併爲他建立了一座銅像的故事。引導學生閱讀本文,不僅要讓學生感受小於連熱愛祖國、機智、勇敢的品質,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站在整個單元整合學習的高度,掌握一定的閱讀與寫作的方法,透過閱讀去了解一座城市的歷史。

本單元重點訓練的目標是,聯繫課文內容,引導學生用各種方法理解詞語。教學中,我將重點訓練目標貫穿於整個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如聯繫上下文、查閱工具書、找近義詞等。

二、學情簡介

反覆朗讀,自我感悟。是我班語文學習常用的方法。我班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上,有良好的預習習慣,大家常常會以圈圈、劃劃、批註、質疑等方法自主地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同時還能自主地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小組學習,三分之二以上的學生能大膽地闡述自己的觀點。然而自主感悟的能力參差不齊,相當一部分學生心中有想法,但不知如何表達,也有一部分學生根本不知道如何一步步去感悟課文內容的方法。然而,就本課學習來看,由於學生年齡尚小,缺乏對英雄這個概念的具體理解,因此在全文學習中,貫穿理解急中生智的含義;以及透過對關鍵詞句的感悟,瞭解比利時人民爲何塑造一座撒尿小男孩的銅像的原因自然成爲本文學習的重點。另外,從三年級開始,對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也是訓練的重點目標,這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這一切都需要教師爲他們架設平臺,在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中,幫助學生逐步提升品悟語言文字的能力,逐步形成概括能力。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單元目標及本班學情,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在閱讀中,認識本課生字8個塞、尿、迸、涸、庫、屹、覽、瞻;運用不同的方法理解乾涸、急中生智、瞻仰等詞語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3節。透過對文中關鍵詞句的理解,瞭解比利時人民爲小男孩於連立銅像的原因,感受小英雄機智、勇敢的優秀品質。

3能借助板書的提示概括節意,並能以小導遊的身份,向大家介紹這座銅像。

四、教學設計板塊:

第一板塊:創設情景,揭題匯入。

匯入新課前,我帶領學生一起瀏覽世界各國著名城市的風貌。(同學們:我們在本單元的導讀課中,已初步瀏覽了許多著名的城市:透過小艇我們瞭解了意大利著名的水城威尼斯,瀏覽了令人神往的日內瓦,參觀了澳大利亞的標誌性建築物悉尼歌劇院。今天我們就要到一個美麗的城市布魯塞爾去遊覽一下,去瞻仰一座銅像,去了解這座城市的歷史。)(課件出示應作相應調整、布魯塞爾風光圖片,最後定格於於連銅像。)

1、說說你看到了什麼?你有怎樣的感覺?

2、出示課文第一節,朗讀並質疑。

意圖說明: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首先讓同學們透過圖片文字,回顧本單元介紹的異國風情,然後將畫面定格於一座銅像,自然揭示了本課閱讀的重點內容。讓學生簡單闡述自己的所見所感,再閱讀本文的第一節,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積累,針對課文中與之相矛盾的內容進行質疑。教學時,當我問道:看着這座銅像,讀了這段介紹以後,你們有什麼想說的話、想問的問題嗎?教室裏頓時沸騰起來,學生有的問:爲什麼布魯塞爾的廣場上要矗立着這樣的一座銅像?這個人究竟做了一件什麼事,人民都要紀念他?他只是撒了一泡尿而已,爲什麼稱他是英雄?透過這樣的提問,學生們的閱讀興趣被激發出來,同時也爲教師的教提供了突破口。

3、揭示板書課題:29、一座銅像

第二板塊: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請學生瀏覽全文,想一想課文哪幾節向我們介紹了關於這座銅像的故事。

意圖說明:這一板塊旨在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透過一個簡單的問題,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結構,引出課文的重點學習段落。

第三板塊:重點研讀課文第三節,感受小英雄的機智、勇敢。

1、指名1人朗讀課文第3節,思考:小於連究竟做了什麼,使人們將他稱爲英雄?請你畫出文中有關的句子,簡要回答。

2、交流出示板書:急中生智澆滅導火線

3、藉助字典,理解急中生智。

意圖說明:從教材內容來看,小英雄急中生智是一個顯性的資訊,學生初步閱讀便能夠捕捉到,但對急的具體理解卻是一個難點。因此,教學時透過讀文劃句,直奔事件的結果,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出示板書,一是爲學生概括節意作鋪墊,二是爲深入研讀提供抓手。

4、深入研讀第3節,聯繫相關語句感受急。

(1)默讀當經過一個小院子時小於連斷定是隱藏的敵人搞破壞。想一想,小於連發現了怎樣的險情,請你畫出有關句子,然後,在小組裏交流說說當時的情況險、急在哪裏?

(當經過一個小院子時小於連斷定是隱藏的敵人搞破壞。這段話應出示)

(2)交流出示板書:路過小院發現險情(乾涸連着)

(3)師生配合朗讀,瞭解發生險情的過程。

意圖說明:這一環節的教學以急中生智這一詞語的理解爲抓手。學生在平時的練習中,對於詞語的理解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現在要求學生用聯繫課文內容的方法,來細化對詞語的理解,有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入感悟,藉助同伴互助的方式,使每位學生都得到發表意見的機會,有助於大面積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爲學生進一步體會小於連的機智、勇敢作鋪墊。

對乾涸一詞的理解,我採用的方法,請學生在課堂上,當場拿出工具書,查查乾涸這個詞語的意思,字典中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乾涸的涸既乾的意思,同學們也就瞭解了這個詞語,幹就是涸,涸就是幹,從而也知道了這個詞語原來是用兩個同義詞來進行構字的。

5、藉助填空,展開想象,進一步體會小於連的機智。

(1)爲什麼小於連非得用自己的小便澆滅導火線呢?請你藉助填空,展開想象,說說原因。

a.填空:

面對滋滋燃燒的導火線,小於連想到_______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想到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____;又想到___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____。最終他________________。

意圖說明:這一環節的教學仍以急中生智這一詞語的理解爲抓手,但理解的重點落在智字上。透過說話訓練,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雖然當時小於連想出的方法有些不雅,但這也是最好、最合適的方法,在學生完成填空的同時,教師則透過隨機的引讀,反覆強調情況的緊急,這樣無疑也使學生明白了要想把課文內容學深、學透,聯繫上下文是至關重要的。同時更進一步體會小於連的機智和勇敢。這也是比利時人民爲什麼要塑造一個撒尿的小男孩成爲這座城市的標誌的緣由。

(2)引讀:小於連急中生智,布魯塞爾城-------全城的老百姓---------直至結尾。

隨機板書:城市保住百姓得救

6、藉助板書的提示,概括第3節節意。

意圖說明: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個長期訓練的過程。而概括節意是本年段的重點訓練目標。起始階段,教師應爲學生概括節意提供一定的腳手架,幫助學生嘗試概括。在這裏,我就引導學生藉助板書的提示概括節意,逐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7、引讀第4節理解詞語瞻仰。

瞻仰這個詞語的意思既恭敬地看,相信學生透過上下文的理解及平時的知識積累,能很快知道這個詞語的意思,那麼在這裏,我還設計了一次小練習,即:除了課文中說到的瞻仰銅像以外,我們還可以瞻仰什麼?這樣,透過這樣的練習設計,學生對瞻仰這個詞語的語言環境又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第三板塊:總結概括,引導實踐。

1、以導遊的身份向遊客們簡要介紹這座銅像。

2、小結:其實,作爲一名遊客,我們在遊覽時,不僅要觀賞風景,還應該去了解與之有關的歷史。

意圖說明: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結合。學生學語文,不僅是要感悟文字的內涵,還要掌握語言表達的工具。結合本單元的導語,我將本課教學的語言實踐目標定位在以導遊的身份向遊客們簡要介紹這座銅像。透過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運用語言,知道遊覽名勝,可以賞景,還可以瞭解歷史。從而,將課堂學習引向廣闊的生活,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工具作用。

附板書設計:

路過小院 發現險情 (乾涸連着)

一座銅像(小英雄於連) 急中生智 澆滅導火線

(瞻仰) 城市保住 百姓得救

說課稿 篇3

說教材:

1、本單元內容的結構及其地位作用

《分數的產生及意義》位於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本單元是學生系統學習分數的開始。主要學習內容有: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真分數與假分數,分數的基本性質,最大公因數與約分,最小公倍數與通分以及分數與小數的互化。

學生在三年級上學期的學習中,已藉助操作、直觀、初步認識了分數,知道了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及含義,會讀、寫簡單的分數,會比較同分母分數的大小,還學習了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這些都爲本單元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2、教學目標

使學生知道分數是怎樣產生的,在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理解分數的意義及單位“1”,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數單位的含義,並在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教學重點

理解分數的產生和意義,認識分數單位。

4、教學難點

理解單位“1”。

說教法:

牽引法-----學生已經能將一個物體平均分若干份,並能用分數準確表示各部分大小,由此我引導學生由平分一個物體過渡到平分一些物體,知識牽引過渡,降低了學習難度。

歸納法-----在三年級學生已初步認識了分數,本節課透過引導學生平分一些物體,得到一些分數,在原有基礎上,更加深了對分數的認識,進而歸納概括出分數的意義

指導練習法-----學生理解了分數的意義,認識了分數單位後,透過幾組練習題,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說學法:

小組合作動手操作、探討---分數的意義。

讓學生知道單位“1”是什麼,平均分了幾份,這樣的幾份表示什麼。學生在獨立思考後,再小組探討、交流、彙報,理解各個分數的具體含義。

說教學過程:

一、 匯入新課

課前讓學生猜謎語,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從中引出本課教學內容。如:一分爲二、一心一意、七上八下。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分數的產生及意義(課件出示)

(1)將1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多少?這一份怎樣表示?能用整數表示出來嗎?

(2)課件出示蘋果圖,學生用分數表示出來,問有什麼發現?學生討論交流。

(3)教師引導歸納:分數的產生、意義。

2、認識單位“1”

我爲各小組準備了數量不同的物體,讓學生運用平均分的方法來分,在分的過程中讓學生找出不同的分法。

(1)教師強調說出單位“1”的含義,不僅指一個物體,還可以是一些物體。(課件出示)

(2)學生舉例:加深對單位“1”的認識。

(3)說明:單位“1”可以表示一個物體,也可以表示一些物體,單位“1”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

3、讓學生自學分數單位(出示課件教學)

(1)引出分數單位的概念,強調“其中的一份”。

(2)指導完成P64的第8題。(課件出示學生做,讀出分數,並說出每個分數的分數單位)

三、新知運用

課件出示習題,讓學生做,當堂指名回答,集體訂正。小組比賽,學習積極性高。

四、課堂小結

由學生小組討論,代表發言,教師再總結。

說板書設計:

板書了本節課的三個知識點,重點板書了分數的意義幾分數單位的概念,做到條理清晰,重點突出。

教學反思:

本節課透過學生的預習彙報引出教學課題及學習目標,讓學生對照目標進行學習。我設計了讓學生把學習材料平均分,能有幾種不同的分法並用分數表示出來這個探究活動。在小組進行平均分的時候,出現這樣的問題:得到一個物體的小組很快分了出來,如:把一個圓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這個圓的四分之一,得到幾個或多個物體時學生就不會分了,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及時進入到每個小組參與並指導分法,但因時間關係,不是每個小組都進入。因此,當我指名一個小組彙報時,就出現了“把9個圓平均分給6個小組成員,每人得到六分之九”這個分數,與我教學的進度內容不符,我的課堂隨機能力相當弱,我沒有給學生肯定,因爲我沒有想到這組的學生會得到這樣的分數(這是後面才學習的分數與除法的應用),我的冷處理不但暴露了自己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差,更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一種扼殺,真是值得好好反省。透過這節課讓我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今後我要加強這些方面的提高。

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方程的意義》

《方程的意義》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教材53-54頁的內容,下面我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學法、說教學流程、說板書設計幾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進行一下闡述: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方程在小學乃至初中整個學習過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方程的意義》這一節內容是學習其他方程知識的基礎。本課只要求學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義,知道什麼是方程,能判別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整個教學過程先透過天平演示引出等式和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然後對一些不同的式子透過觀察、比較、分析對其進行分類,最後歸納、概括出方程的意義,培養了學生分析、比較、歸納、概括、創新等能力,爲以後學習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應用題打下良好的基礎。

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生動活潑、富有好勝心理,並且大部分學生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在課堂上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因此,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多種活動,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使學生輕鬆學到知識。

根據這一部分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結合教材以及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⒈ 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並掌握方程的意義,弄清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係。

⒉ 過程與方法目標:(1)在觀察、分析、操作、討論中探究學習;(2)、讓學生構建概念數學觀念,並解決實際問題。

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學生在寬鬆的氛圍中學有所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體會知識探索過程中合作交流的樂趣。

教學重點: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學難點:正確區分等式與方程的含義,理解等式與方程的關係。

二、說教法:

教法:這節課,我主要採用“直觀教學法”、“演示操作法”、“觀察法”等教學方法,爲學生創設一個寬鬆的數學學習環境,使得他們能夠積極自主的、充滿自信的學習數學,平等交流各自對數學的理解,並透過互相合作共同解決所面臨的問題。我設計瞭如下三個方面的教學手段:1、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直觀的操作和演示,讓每位學生在觀察和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理解和歸結出結論。2、恰當運用現代教學手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努力促進本節課教學目標的實充分利用身邊事物。3、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讓學生能在輕鬆愉快有趣的氛圍中理解掌握知識。

三、說學法:

學法:爲了使學生獲取《方程的意義.這部分的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觀察和思考,在特定的數學活動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知識的信心。讓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識,培養學生探索、比較、概括和應用的能力。用比賽的方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增強自信心。

四、說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實物天平,自制的多媒體課件,方程貼卡。

五、說教學流程:

爲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達到已定的教學目標,我安排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即:

創設情境,生成問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鞏固運用,內化提高——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每個環節的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謎語匯入,(古怪老頭,肩上挑擔,爲人正直,偏心不幹 ——打一實驗用品)引出天平這個公正的大法官,使得學生對天平感興趣,從而請學生說說對天平的瞭解,接着視頻介紹天平的原理。

認識天平

(1)介紹天平

(2)提問:天平有什麼作用?

(3)學生積極回答,教師充分肯定學生的想法。(評價學生)

(4)教師總結並引入新課:天平可以用來量取物體的重量。今天這節課我們就利用這個天平進行演示來研究一下相關的數學問題。

第二環節: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本環節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活動。

活動一:

1、創設情境,抽象數學算式

情境1:(多媒體演示)天平左邊的托盤上盛放2個50克的砝碼,右邊的托盤上盛放1個100克的砝碼。

(1)教師演示課件,提問:①你觀察到天平發生了什麼變化?

②你能用一個數學算式表示一下這個現象嗎?

(2)學生回答問題,並列式:50+50=100(教師板書)

(3)教師小結:當天平左右兩邊的物體同樣重時,天平是平衡的。因此,像50+50=100這個算式,左右兩邊數值相等,我們把這樣的算式稱爲等式。

(4)左邊拿走1個50克的砝碼,換一個物體,重y克,可能出現幾種情況?

生:天平右邊重

師:你能用一個數學算式表示一下這個現象嗎?

生:50+y﹥100(教師板書)

生:天平左邊重。

師:你能用一個數學算式表示一下這個現象嗎?

生:50+y<100(教師板書)

生:天平平衡。 師:你能用一個數學算式表示一下這個現象嗎?

生:50+y=100(教師板書)

情境2:(多媒體演示)演示出天平左右盤分別放一個空杯子和一個100克的琺碼,使學生觀察到在天平平衡,即空杯子的重量和琺瑪的重量是相等的,空杯子的重量=100克。繼續演示,在杯中倒滿水,天平傾斜,說明不平衡,得到100+x>100的不等式。(板書:100+x>100)

再在右端增加150g琺碼,又得到100+x=250的等式。(板書: 100+x=250)

情景3:天平左邊放一個球,右邊方一個50克的砝碼,根據不平衡狀態得到y<50的不等式。(板書:y<50)接着在左邊增加一個同樣大的球,天平平衡了,得到y+y=50或2y=50的等式。 (板書:y+y=50或2y=50)

(以上的板書都做成貼片形,可隨時移動位置,方便下一環節進行分類。)

活動二:

引導分類,概括方程的意義

在得出這麼多的等式和算式後,同學們能將它們進行分類嗎?

1、請學生以4人爲小組討論交流,並交流分類的標準。

2、請學生在黑板演示,發表觀點。(會出現的分類情況)

①按“是否是等式”進行分類

②按“是否含有未知數”進行分類

③按方程,等式不等式分來

(老師及時評價學生的表現 鼓勵表揚)

本節課我選用第三種分類方式,因爲這種分類很細緻,而且透過這種分類我們能夠認識一種新的數學名詞---方程

請同學們繼續觀察這些已經被分好的式子,你能看出它們有什麼特徵嗎?

學生在發言的過程中逐步引出課題《方程的意義》,繼續概括出方程的定義: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板書)。在此基礎上,再次讓學生觀察,討論與交流,得出方程兩個要素:一必須含有未知數(未知數不一定用X表示,未知數不一定只有一個)、二必須是等式(也就要有“=”)。

今天我們又學習了一個新知識,那麼你掌握它的相關知識了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驗證一下吧!

第三環節:鞏固運用,內化提高。

練習題組設計如下:

(一)方程意義的鞏固

(1)多紅旗比賽,下面哪些算式是方程?哪些不是?爲什麼?

①35+65=100 ②x-14>72 ⑦x+y=p ⑧3a=9

③y+24 ④47=5x+32 ⑨⑩0.2+x>1.3

⑤28<16+14⑥6(a+2)=42 ⑩20-y<x11、 X=0

(2)教師提問:透過這道練習,同學們對方程有了哪些更進一步的認識?

(3)教師充分肯定學生的想法並引導學生總結:

①未知數可以在等式的任意一邊,甚至是兩邊都有。

②任何字母都可以當作未知數??

(二)突破難點,探索“方程與等式“的關係

判斷正誤並說明原因。

方程一定是等式。( )

等式一定也是方程。( )

幾何關係圖:

展示學生結論:方程是等式的一部分,等式中含有方程。

(三)根據文字列方程 請一位學生說出他的年齡,老師比他大15歲,你知道老師今年多少歲嗎?

(四)根據情景列方程

1、你有辦法使天平平衡嗎?

2、你能列出方程嗎?

第四環節: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這一環節,我利用課件展示以下幾個問題:

? 今天你學會了什麼?? 你有什麼收穫?

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每位學生充分發言,交流學習所得。

在評價方面:先讓學生自評,接着讓學生互評,最後教師表揚全班學生,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讓學生再次體會成功的喜悅。使他們更加熱愛數學。

八、說板書設計:

科學的板書設計往往對學生全面理解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本課的板書設計包括:

方程的意義

50+y=100 50+50=100 50+y﹥100

100+x=25050+y<100

y+y=50或2y=50 100+x>100

方程 等式 非等式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

這樣的板書設計既條理清楚、簡單明瞭、一目瞭然;同時又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幫助作用。

以上是我對《方程的意義》這部分知識的分析與教學設計。由於時間短促,有很多不當之處,希望各位評委老師多加批評指正,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5

一、導語

現代著名學者林語堂曾經評價過中國古代的一位文人,請大家猜一猜他是誰?(展示課件1,逐一讓學生猜想說的是誰)不錯,這位文人就是北宋的大文豪蘇軾。

蘇軾是中國歷史上一位罕見的文藝通才,他在詩詞文等各方面都開風氣之先,作出了創造性的貢獻,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其詩與黃庭緊並稱“蘇黃”,其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尤其是他的詞,打破了傳統婉約的靡麗詞風,開創了壯麗雄勁的豪放派詞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蘇軾的豪放詞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展示課件2,題目),感受一下他豪放的氣概!

二、學習目標

學習這一課,我們要注意三個問題(展示課件3,目標),一是帶着感情去朗誦蘇軾的詞作,二是理解這首詞的思想內容,三是瞭解蘇軾豪放詞的特點。在下面學習過程中請大家注意這幾個問題。

三、教學過程

(一)誦讀課文

1、聽朗誦。(展示課件4)這首詞很短,文字上沒有多少障礙,我們直接看詞的內容。首先,我們一起欣賞一下這首詞,請大家認真體會,並注意糾正個別的讀音。

2、學生自讀。請大家自己自由地朗讀,注意放慢速度,體會其中的感情。

(學生在讀課文時,師板書題目)

3、齊讀課文。我們一起來讀一下,儘可能慢下來,要注意抑揚頓挫。

(二)分析題目

透過剛纔的誦讀,我們基本上感知到了蘇軾這首詞的美。大家看一下這首詞的題目,有兩個部分組成。

1、“念奴嬌”是什麼?(詞牌名,只要詞牌確定了,每句話的字數也就確定了)

2、“赤壁懷古”是什麼?(題目,告訴讀者詞的內容)

3、我們知道中國古代詩詞的題材有很多種,比如送別啊,邊塞啊,田園啊,這首詞你覺得應該屬於什麼類型的詩歌?題目中有兩個字已經提醒我們了!是懷古詩!它也是一種很典型的詩歌類型,這一類詩詞有很多,下面我們會陸續遇見。

(三)總括懷古詩特點

這樣的詩詞,一般是由眼前所見到的景物,引起與之相關的歷史人事的聯想,進而抒發自己的感慨或者胸懷。這樣大體我們可以概括爲:(展示課件5)觀眼前之景、懷歷史人事、抒一己之懷。今天我們來看看,這首詞是不是也大約有這麼三個部分組成。

(四)分析眼前之景

1、請大家速讀上闋,思考一個問題,看是不是寫了眼前之景?如果是,請大家找一個短語(用原話就可以)對所見到的景做一個概括。學生讀完後請學生回答——江山如畫。

2、既然是“江山如畫”,能不能找到比較典型的反應“如畫”特點的句子?——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3、我們再深挖一下,有沒有哪幾個詞更加凸顯了它的畫面感?——穿、拍、卷。

4、欣賞詩詞,既要從整體上感知,也要從它細小的環節上去揣摩、玩味,去咬文嚼字。我們看看這幾句話好在哪裏呢?

①把這三句話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陡峭的山崖高插雲霄,洶涌的駭浪博擊着江岸,滾滾的江流捲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

②這幾句話好在哪裏?——從不同的角度訴諸不同感覺,“穿”“驚”“拍”都是比擬,“雪”借喻,“千堆”是數量上的誇張。幾種物象作用於視覺、聽覺,引發想像,呈現出一個有聲有色,富有動感的畫面。

5、景的特點

大家看一下,蘇軾筆下的景物美不美?能不能在“美”之前再加一個字,能夠更好地概括蘇軾景物的特點?——壯美!

6、重讀上闋,體會壯美特點

所以,在上闋,我們看到的是一幅壯美的如畫江山圖景!現在我們一起讀一下這三句話,要讀出“穿”“拍”“卷”的氣勢來!——學生齊讀。

(五)分析歷史人事

1、引出歷史人事。上闋寫完了眼前之景,看看有沒有對歷史人事的聯想?文中哪個詞已經明顯地告訴我們聯想到歷史人物了?——遙想公瑾當年!

2、上闋中哪一句話把眼前之景和歷史人事自然地串聯起來?——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3、“一時”是什麼時候?——三國。

說到三國時,你的腦海裏都想到了哪些三國人物?——(選擇一排,每人說一個三國人物。)

4、蘇軾想到的是誰?——周瑜。

請找出一個既點出了時代有點出了他名字的短語——三國周郎。

5、讀下闋,找出作者聯想到周瑜的哪些事情?用文中的話概括。——小喬初嫁,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這幾句話看出周瑜什麼樣的特點?年輕、英俊瀟灑、儒雅風度、指揮若定。

6、總結填表。

7、用原文中一個詞概括周瑜的特點。(周瑜很雄姿?周瑜很豪傑?周瑜很風流?)

8、集體讀一下,要讀出周瑜的風流倜儻,瀟灑儒雅,指揮若定。“遙想”輕一點,飄渺一點,“小喬初嫁”輕一點,“羽扇綸巾”儒雅風度,“談笑間”指揮若定,“灰飛煙滅”有蔑視之感!

9、三國曆史人物衆多,蘇軾爲什麼要寫周瑜?(從作者的遭遇經歷的角度思考)(展示課件——介紹蘇軾黃州狀況)

10、對比人物形象。

周瑜是怎樣的形象?自己是怎樣的狀態?看看人家,想想自己,無論哪一個方面自己都是和周瑜相差甚遠啊!

(六)分析一己之懷

1、集體讀“故國神遊”至最後。

2、文中找出一個短語,精煉地概括他的感懷。——人生如夢

3、哪一個詞體現了他的失意?——多情(對建功立業的嚮往,對壯志難酬的感嘆)

4、除了失意,還有什麼情感?哪裏體現出來?——笑,嘲笑,自我解嘲,釋懷,表達出曠達樂觀的情感。

(七)回顧總結蘇詞——豪放詞的詞風。

景是壯美之景,人是風流之人,情是曠達之情,蘇詞把寫景、詠史、抒情完美地融合在一首詞之中!總的來說,蘇軾的詞氣象闊大,境界雄渾,豪情壯志,奔放馳騁,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感情曠達而不哀傷。這就是蘇詞。

(八)我們一起朗誦一下課文,最後體會一下蘇軾詞的豪放風格。

說課稿 篇6

一、教材簡析

1、說教材地位與作用

《蘇州園林》是人教版(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第三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字單元所節選的課文主要是介紹我國的建築園林、名勝古蹟的說明文,教學本單元,要注意課文怎樣抓住特徵來介紹事物,要理清說明的順序,瞭解常用的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

《蘇州園林》是葉聖陶先生的一篇準確把握事物特徵的優美的說明文,原是爲攝影集《蘇州園林》寫的序蘇州園林聞名中外,林林總總,設計者與建築者爭奇鬥巧、別出心裁,因此異彩紛呈、特色鮮明,而本文作者另闢蹊徑,異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蘇州園林的“圖畫美”這一特徵,從整體到局部,從大處到小處,作了富於藝術性的說明,從而使讀者不僅瞭解蘇州園林的總體特徵,又得到美的享受這是一篇很好的說明文的典範,對指導學生寫作,陶冶學生的情感大有裨益

2、說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強調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思維,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注重培養創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結合教材和學生實際,擬定教學目標爲:

認知目標:理解本文說明對象的特徵;瞭解常用的說明方法;學習本文圍繞中心,從整體到局部多方面說明事物的方法;在整體把握全文的基礎上,體會文章的結構美;學習本文準確、簡潔、生動的語言,從反覆誦讀和重點詞句的賞析中,體會文章的語言美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掌握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概括事物的共同特點的能力;透過對文章語言的品味,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透過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感知蘇州園林的畫意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鑑賞能力

情感目標:領略蘇州園林的圖畫美,陶冶審美情趣,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感情

3、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清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描述的蘇州園林的特徵,體會文章的語言特點,

難點:體會文章的語言美和畫意美

二、說教法

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現代教育理論也認爲,比傳授現成知識更爲重要的是激勵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學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如何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鑑於此,我決定在本節課中採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主要透過展示蘇州園林的圖片或視頻,創設直觀教學,主要採用啓發式、討論式、情境式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突破教學重難點,另外,教會學生相應的閱讀方法,培養自學能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說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主要是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自主學習: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方面,學生主要是採用自主學習的方式,透過自主閱讀快速提取資訊,語言的品味也要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去鑑賞、品味,對於圖片的欣賞要說出自己的獨特感受

合作學習:品味語言這一方面,可以自主學習,然後小組討論,整理好派代表發言,共同探究本文典範精美的語言

探究學習:透過對本文的學習,瞭解蘇州園林的圖畫美,探究本文所表現出來的中國畫的藝術,從而設計校園公園的園林,提高鑑賞能力

四、說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俗話說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可見蘇州園林的美凡到過蘇州園林的人,沒有不被蘇州園林典雅別緻的景色所陶醉的,但很多的學生沒到過或沒看過蘇州園林,所以對蘇州園林的瞭解甚少,因此在匯入部分我透過播放介紹蘇州園林四大名園的視頻錄象,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

(二)自主式閱讀課文

首先指導學生閱讀說明文應從哪幾方面入手,讓學生掌握如何閱讀說明文的方法,這樣對學習說明文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接着給學生一段自主學習的時間,自由閱讀,圈劃不理解的詞句,找出概括蘇州園林特徵的句子老師不要包辦,讓他們自己去探究,去發現,努力做到自學文中的生字詞,自悟文中的精彩之處,從而養成良好的習慣,終身受益(生字詞透過事先設計的預習達標來檢查)

(二)合作式解讀課文

蘇州園林總的特徵是“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爲達到圖畫美這個目的,設計者和匠師們在設計時做到四個講究:講究亭臺軒榭的佈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這是主要的方面除此還從角落的圖畫美、門窗的圖案美、色彩的搭配等細微方面進行介紹

四個講究在第2自然段有明顯的說明,學生容易把握,但這四個講究對應3—6自然段的內容,學生稍難理解,這時老師就要帶着他們簡單分析一下每一段所寫的內容,並注意引導學生把握每段的中心句,梳理文章的結構,突出本課的重、難點

對於文章結構的梳理先讓學生四人小組討論,然後合作列出提綱,選一代表回答,不足處其他組同學補充,教師小結,引導學生注意文章結構之間的總分關係寫提綱,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概括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學習動手的習慣

(三)體會畫意美

課件顯示蘇州園林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蘇州園林的圖畫美,然後透過逐段分析講解,引導學生體會蘇州園林在具體設計時是如何達到如詩如畫的效果的,體會畫意美這是文章的難點

爲突破這一難點,先給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品味,然後學生講,主要是透過學生的自悟、自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接着老師結合課文透過多媒體展示一些宮殿式建築、西方園林中的行道樹、北京的宮廷園林和蘇州園林的圖片,讓學生比較鑑賞,感受蘇州園林的“圖畫美”,提高學生鑑賞造型藝術的能力

有關說明方法的運用也是在此環節學習因前面已學過說明方法的知識,此處稍作點撥即可

(四)詳解重點詞句,體會文章的語言美

這是本文的又一重點、難點,主要是透過抓住幾個重點的詞句的揣摩品味,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周密、精練

爲此,設計以下的問題:

1.“可是蘇州各個園林在不同之中有個共同點,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帶點的詞是否可以刪去,爲什麼?

2.比較“至於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與“至於他沼,全引用活水”這兩個句子,說說表達效果爲何不相同並請從課文中再找出三個同樣的例子

3.“蘇州園林裏都有假山和地沼”,“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好像放意避免似的”這兩句中的“都有”、“可絕不”可否刪去?

這三個問題很好地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特點,問題1說明語言的準確、嚴密問題2透過比較兩個句子表達效果的不同,說明準確恰當的使用詞語,可以更準確的表達所要說明的意思,並透過找課文中同樣的例子,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問題3也是用詞準確的典型例子

語言的品味,主要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先把時間交給學生,反覆誦讀自主品味,然後小組討論,整理好後派代表發言,共同探究本文典範精美的語言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去鑑賞、品味,得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在小組討論中培養合作精神和鍛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結束新課,回顧小借

學生談學習的收穫,交流心得,目的是使學生自己學會梳理知識,形成新的知識結構教師總結所學知識,並提供相應的網站,讓學生自己去查找有關資料,更全面地去了解蘇州園林 . 引導學生利用網絡廣開語文資源,蒐集語文資訊,培養學生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

(六)、作業

倘若聘請你爲學校的園林設計,你將會如何設計,讓同學們也有“如在畫圖中”的感受?

此題的設定主要是考查學生從課文中體會到哪些欣賞中國園林的方法,從而進行遷移運用,使他們逐步養成勤思考、善探究的習慣可結合課文中的“亭臺軒榭的不對稱”、“假山堆疊的.藝術性”、花草樹木的映襯“、景色的層次性”等方面,暢談自己的設計思路,自由發揮,不拘一格(學生能夠領會到的方法,概括地說,是要注意園林各方面的佈局是否妥當適宜,具體景物的安置是否自然合理等)

五、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使學生體會到教材內容的系統性和內在聯繫,從而準確地把握住知識的整體結構本課的板書設計主要是文章結構的體現,層次清楚,各種關係表示準確,使學生一目瞭然,便於課堂小結時看出知識的系統和邏輯關係,使學生在整體性的體會中,對所學的知識進一步加深理解。

說課稿 篇7

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選自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學八年級美術第十六冊中第二課《青春風采》。該課共三個課時,本堂課我說課的內容爲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學生、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以及板書設計這6個方面來進行說課。希望得到各位的指導。

一、說教材

首先,我談談自己對教材的理解

本課是“設計應用”學習領域中富有創造性的一課,是一堂集欣賞性、合作性、互動性等特點於一體的美術課。本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透過欣賞和對比不同類型和不同場合所穿的服裝,以及觀察成衣與展示服,並找出它們的差別,瞭解在成衣與展示服的種類和用途,以便學生學會更好地搭配服裝。在以前的美術課中,學生已經培養了基本的欣賞能力。因此,《青春風采》這一課能更好的激發學生對服裝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設計創意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掌握服裝搭配的基礎技巧,幫助學生運用各種元素,搭配出符合自身身份特點、體現個人審美情趣的着裝,使自己的形象更加美好。

二、說學生

其次,本節課所面對的是中學八年級的學生,這一學齡學生形象思維活躍,大膽富有個性,個人主觀意念比較強。

所以,在教學中激發學生興趣是切入點,是關鍵。我會充分利用插圖和多媒體課件,以豐富的圖片和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用活動和遊戲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爲美術學習的主人,讓美術課堂真正地活起來。

三、說教學目標

因此,根據本課內容和新課標以及學生的實際特點,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學會在不同場合所應該搭配的服裝以及如何搭配服裝,不同臉型,不同體型的人所選擇的如何選擇服裝。

2、運用材料拼貼,進行簡單的服裝搭配練習。

3、進一步瞭解着裝的意義,提升對着裝的鑑賞能力和審美情趣。激發創新意識,增強熱愛生活、美化生活的能力。

確定了教學目標,本課的教學重難點也就顯而易見了。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初步掌握服裝搭配的基本要素,根據自身條件,學會如何適合不同的場合搭配合適的服裝,培養正確的審美觀。

教學難點是搭配出符合自身身份特點、體現個人審美情趣的着裝,提高對着裝的鑑賞能力。

四、說教學方法

接下來,我談談本節課的教學方法。

課堂中,我主要引導學生透過賞一賞、比一比、講一講、看一看以及遊戲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

並且,根據中學生形象思維活躍,大膽富有個性的特點,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了小組探究學習法 、欣賞觀察法、合作交流法、啓發法和評價激勵法。從學生的興趣出發,以“情“爲基礎,以“做”爲主線,注重引導學生如何搭配出符合自身身份特點、體現個人審美情趣的着裝。

五、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就本課的教學過程來進行具體說課,我將此過程分爲七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問卷調查,激趣匯入。約2分鐘。

教學一開始,我會在班級裏做一份公開調查,我會這樣問學生:“你們喜歡自己的校服嗎?”根據學生的回答,再問:“有多少人喜歡校服?有多少人不喜歡校服?認爲校服還可以的有多少人?”根據學生舉手情況得出調查結果。我會這樣說:“校服可以體現我們是學生,是我們身份和社會地位的標誌。那麼我們這堂課要來講一講學生如何搭配服裝,展示青春風采。” 緊接這在黑板上寫出課題《青春風采》。

【設計意圖】該環由對學生的調查,引出課題。激發學生的興趣,爲後面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第二個環節:深入瞭解,研究校服。約5分鐘。

緊接着,我藉助多媒體,展示學生校服和學生運動性校服,並請學生根據這些校服的特點、材料、款式等方面回答爲什麼喜歡校服,爲什麼不喜歡,爲什麼認爲校服還可以。根據學生的 回答,在黑板上寫出校服的利弊。

接着,再給學生展示不同學位層次的學生的校服, 如學士學位服、碩士學位服、博士學位服。並請學生透過小組討論,找出這三種校服的相似點。根據學生的回答得出作爲學生,穿着校服是學校統一性、紀律性和校風的體現。

【設計意圖】透過感官的視覺和想象,使學生深入情境之中,全身心地參與學習活動,併爲學生把握重點、突破難點起到鋪墊的作用。

第三個環節:遊戲合作,搭配服裝,瞭解成衣。約18分鐘。

首先,我把一張白色的大卡紙貼在黑板上,並把六個喬丹的頭部用圖片打印出來的形式並排貼在卡紙上,並把不同職業場合所要穿的服裝也用圖片打印出來的形式舉起來一一展示給學生。接着請兩位同學上臺,用拼貼的方法爲喬丹搭配服裝。這種遊戲互動方式學生也比較喜歡,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和動手能力。

接着,再學生拼貼好後,提問給學生。讓學生找出黑板上的喬丹有幾種職業,分別是哪幾種,並且這些服裝分別是適合在哪些場合穿的。如果是在家裏讓學生選擇會穿哪種衣服,在學校會穿哪種衣服,並說出原因。由此,向學生強調在不同場合,我們要學會搭配合適的服裝,作爲學生,在學校應該搭配出符合學生身份的服裝,同時也要要根據自己的身形,搭配出美觀大方的服裝。

然後,再把思路引向成衣的概念。根據以上六套服裝,請學生歸納出成衣的概念和特點。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遊戲合作,大膽想象,增加對服裝搭配的直觀的感性的認識,同時,激發學生的思考概括能力。

第四個環節:欣賞服裝作品,瞭解展示服。約12分鐘。

首先,我把迪奧設計師和三宅一生,所設計的服裝圖片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感受設計師的設計感。讓學生感受不用設計師的設計不同風格和不同審美意識。這樣目的是給學生提供欣賞對象,拓寬學生眼界。

再讓學生欣賞一段大學生服裝設計展示大賽的視頻影像,使學生在一邊看視頻的時候,一邊能找出該視頻中服裝的特點、材料、色彩搭配、花色搭配等。並請同學寫到黑板上。這樣可以使學生由被動變主動,正真成爲課堂的主人。

然後,再把思路引向展示服的概念。根據以上圖片和視頻中的服裝,請學生歸納出展示服的概念和特點。

第五個環節:對比交流,找出區別。約5分鐘。

我會這樣說:“大家已經知道了什麼是成衣什麼是展示服,那麼根據它們的特點,我請同學來說一說成衣和展示服的區別。”根據學生的回答,再問學生:“在什麼時候我們穿成衣,什麼時候可以穿展示服?”等學生回答完後,還可以問:“在什麼樣的場合,我們的穿什麼樣的服裝?”這樣做既呼應了遊戲合作搭配服裝環節,又解決了本堂課的重點難點,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也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尊重學生情感體驗”的基本教學理念。

第六個環節:課堂總結,拓展延伸 ,約2分鐘。

課的結尾處引發學生思考:作爲中學生,大家的穿着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在聽取學生的回答後,做出歸納和總結。

第七個環節:佈置作業。約1分鐘。

1、爲自己設計一套你最喜歡的色彩和花色搭配起來的衣服,穿到課堂上來。

2、要求美觀大方,並且符合中學生身份。

六、說板書設計

最後,我來談談本課的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如屏幕所見。(匯出:板書PPT)

【設計意圖】這樣的板書設計既可以使人賞心悅目,產生良好的視覺效果,又能在孩子們的腦海中形成清晰而深刻的印象,還有助於他們把握重點、理解難點。 爲學生記憶知識點,提高學習效率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

板書:

《青春風采》

校服利弊

成衣 特點

展示服 特點

區別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下面我對我的說課做下總結:

本次說課調理清晰,語言組織恰當,本次說課的亮點在於,課程設計新型,能夠很有效的做到師生互動。

不足之處在於教學過程中的課堂結尾與前面的內容在銜接方面還不夠清楚。

如有不當敬請各位批評指正,謝謝!

說課稿 篇8

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

下面我向大家談談我對《高山流水》這篇課文的理解和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

這篇課文是西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文講述了一個感人的傳說:俞伯牙琴藝高超卻難覓知音,一次偶然的機會結識了知音鍾子期,兩人相約來年再聚,不料俞伯牙等來的是鍾子期病逝的不幸消息,俞伯牙痛失知音,碎琴祭友,後人爲了紀念這段“知音”友誼,將伯牙碎琴所在的小山命名爲“碎琴山”,並將“高山流水”這個樂曲的名稱固化爲成語,象徵友誼。這段流傳幾千年的佳話讓我們認識了一對忠貞不二、相互敬重的知己,也明白了“千金易得,知音難覓”的道理,教育我們要珍惜友誼,真心對待身邊的朋友。

這篇文章篇幅較長,是訓練學生快速讀文、概括文章大意的好素材;人物語言、動作、神態描寫細緻入微,是抓住這些內容感悟人物內心情感、培養寫作方法的好範文。

二、說教學目標

除了常規的自學生字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兩個教學目標之外,我將抓住重點詞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和培養學生珍惜友誼、團結同學作爲另一個教學目標。其中,教學重點是體會伯牙的惜友之情;教學難點是理解伯牙碎琴的內涵。

三、說教學方法

本文多以人物神態、言行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因此,我準備“以讀代講”,學生做到讀句子,想畫面,用心感受,用情朗讀,邊讀邊思,劃詞句批感悟。

四、說教學流程

本文的教學準備分兩個課時,第一個課時透過自學完成生字詞掌握、文章整體感知、課文分段、文章大意的概括以及初步實現感情朗讀等目標。

第二課時的教學流程有:自學檢測、匯入新課,精讀課文、感悟真情,把握主旨、拓展延伸。

第一步自學檢測、匯入新課

此環節準備檢測學生生字、詞的掌握以及熟讀課文的情況。

1、聽寫“磅礴”、“渺”、“捺”四個字,檢查學生書寫的正確性和規範性;

2、老師說出詞語的意思,學生說出相應的詞語,設計檢測“一見如故”、“心急如焚”、“如泣如訴”等;

3、按小節輪流讀文,教師適時幫助學生讀準、讀通課文;也爲下一步的學習奠定基礎。

4、回顧文章大意,並板書文章的四個小標題——難覓知音、偶遇知音、憑弔知音、紀念“知音”。

設計意圖:透過上述步驟既檢測了生字、詞的掌握,以及讀文和整體感知課文的情況,又過渡到本課時的教學,同時基礎知識的落實也爲精讀課文、感悟文字奠定了基礎。

第二步精讀課文、感悟真情

設計初衷:“偶遇知音”和“憑弔知音”是文章最重要的兩個部分,兩者一個表現出興奮,另一個表現出悲痛,在情感上又形成了對比和反差。考慮到學生學習思路的自然銜接和有意注意的有效利用,我準備在板書小標題後,直奔文章重點。

(一)偶遇知音激動萬分

我設計這樣的過渡語導學課文第二部分:一曲《高山流水》架起心靈相通的橋樑,讓伯牙和子期相見恨晚,那麼“伯牙爲什麼說子期是他的知音呢?”

1、學生圍繞這一問題在文中尋找答案。

2、師生交流。(擇機板書“激動萬分”)

①簡要回答上述問題“伯牙爲什麼說子期是他的知音呢?”。

②抓住“嘖嘖讚歎”、“意味深長”以及鍾子期的兩句話,體會鍾子期對音樂的領悟能力;

③抓住俞伯牙聽到鍾子期的評價後的言行舉動,來體會俞伯牙偶遇知音的興奮;

④爲什麼伯牙遇到能聽得懂自己音樂之人竟如此興奮?引導學生回頭體會課文第二段的內容。指導學生讀出“琴藝高超”的自豪和“始終”的遺憾。

⑤抓住“一見如故”進行拓展。什麼叫“一見如故”?結識後他們會說些什麼呢?在伯牙和子期共處了日子裏,他們會做些什麼?

⑥總結學法:抓重點詞句,品讀賞析。

設計意圖:對一見如故的拓展是想加深對“知音”內涵的理解,“知音”不僅是聽懂音樂,更是“知心朋友”;對學法的總結,爲下一環節自學提供方法。

(二)人散曲終重情重義

俞伯牙琴藝高超,然曲高和寡,知音難覓,滿懷的志向得不到賞識,伯牙的心無人能懂,與子期邂逅自然喜出望外,一見如故。但“月無常圓”,當伯牙第二年如約來到漢陽江邊的時候看到的卻是子期的墳墓,聽到的是子期病逝的不幸消息。接下來導學課文第三部分——“憑弔知音”。

這部分的學習讓學生依據提示自學。

自學提示:

1、自讀文章8—12小節,用“——”畫出伯牙的語言,在描寫伯牙神態的詞語下面加上“△”符合,在描寫伯牙動作的詞語下面加上“·”。

2、想想伯牙得知子期病逝後是什麼樣的變現?爲什麼會這樣?

1、學生自學彙報……

2、教師點撥、補充:

我準備這樣設計,處理伯牙摔琴這個句子:

①學生試讀,透過讀好“忽然”、“站”、“摔”、“粉碎”,體會伯牙此刻的心情;

②把“摔”字換做“扔”或“丟”行嗎,換一下讀讀看;

③加上導語,導讀此句。a、千金易得,知音難求,上天安排給我的知音爲什麼又不辭而別呢?伯牙——(示意學生齊讀)伯牙彈着彈着,忽然站起來,接着長嘆一聲,把瑤琴朝地上一塊青石摔去,頓時琴被摔得粉碎。b、是呀,去年今日,子期與我彈琴論道,共話人生,如今子期卻舍我而去,伯牙——(示意學生齊讀)……c、從此再也沒有人能聽懂我的琴聲,要琴何用呢?——(示意學生齊讀)……

④爲什麼伯牙在得知子期死訊後會摔碎瑤琴呢?連個反問句道出了其中緣由。請大家齊讀——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間了,我這琴還彈給誰聽呢?有誰能瞭解我伯牙的心呢?透過改寫成陳述句,對比體驗,並理解伯牙碎琴的原因。

3、教師小結:從此,伯牙的琴無人能懂,伯牙的心無人能解,伯牙碎琴既是對知音失去的惋惜,又是對知音的敬重。豈止伯牙如此,子期對這段友情也是敬重的。(板書“重情重義”)(指引學生找出相關句子)

設計意圖:伯牙對子期的敬重和對子期病逝的惋惜之情,在上述的朗讀和交流中學生一定會充分感悟,教學目標也就順利完成。伯牙敬重子期,子期敬重伯牙,二人重情重義,結局雖悲,但友情至真至純,永存人間。

第三步把握主旨、拓展延伸

1、“珍惜友誼、團結同學、真心待人”是學習本文的首要收穫,爲了準確把握這一主旨,我讓學生學文後立即整理、交流自己的收穫;

2、但是,千百年來,對伯牙摔琴之舉的意義有不同的聲音和觀點,學生會有怎樣的看法呢?我讓學生盡情地發表見解。針對伯牙摔琴,你想對他說些什麼。

設計意圖:學生或批評、或勸慰,既能體現自己對伯牙的理解,又學生情感的完善和情商的培養。

如上是本文第二課時的主要流程設計,下面說說板書設計。

說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詩,本文寫於1901年,那時正是俄國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國工人運動不斷高漲,動搖着沙皇統治的根基。來自社會底層、深諳人民疾苦的高爾基,觸摸到剛剛開始跳動的新時代脈搏,以敏銳的藝術感悟力創造出了“海燕”的藝術形象,來歡呼即將來臨的革命風暴,爲無產階級唱出了一曲充滿戰鬥激情的頌歌。據此,我以感悟“海燕”形象的精神內涵爲切入口,激發學生興趣,迅速深入文章內容。

2、設計意圖:

本文的設計,遵循以下幾個思想原則:

1、力求突出“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特徵,把發現、體驗、感悟、交流的權利還給學生。

2、透過精心設計思維訓練和語言訓練,以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整體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透過朗讀、賞析,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主動感知,探索求真,展現自我。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九年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將教學目標界定爲以下三條:

1、引導學生把握散文詩的優美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鑑賞詩歌的能力。

2、品味文章用詞的準確性,積極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3、領會“海燕”精神的內涵,結合實際,運用發散思維,使學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現實意義。

第1、2條作爲能力訓練目標,第3條作爲德育訓練目標。

三、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根據設計意圖和教學目標,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爲:

1、理清本文的主要形象及其精神內涵,品味文章用詞的準確性。

2、理清本文的象徵意義。

3、結合實際,運用發散思維,使學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現實意義。

四、教學方法的確定

根據設定的教學目標,這節課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

1、誦讀法。對於初中生來說,怎樣把實際與作品內容結合起來,是比較困難的,因此我採用誦讀法,主要有教師範讀和學生自由朗讀等形式。

2、提問法。對於形象思維,透過精心設計問題,逐步引導學生把握主要形象,並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內涵。

3、練習法。練習能夠及時反饋課堂教學的效果,我採用仿說練習的方式,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由四大塊組成:

第一快:匯入新課。

運用詩歌和散文的有關知識,出示海燕有關圖片,進入《海燕》散文詩的學習氛圍。

第二塊:誦讀。

⒈教師範讀。讓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理出形象,並抓住特徵,理解作者賦予這些形象的感情。

2、學生自由朗讀,進一步把握文意。

第三塊:理解象徵意義。

在第二塊誦讀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詩人對不同形象賦予的不同感情,結合時代背景,歸納出本文形象的象徵意義。

第四塊:拓展延伸。

讓學生拋開時代背景,賦予“海燕”新時期新的象徵意義。學習“海燕”精神的內涵,以說話的形式來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