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實用的小學科學說課稿範文集錦六篇

說課稿2.99W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科學說課稿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的小學科學說課稿範文集錦六篇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風》是九年義務教育冀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空氣中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初步感知空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透過探究構建風是由空氣的流動形成的這一科學概念,然後模擬製作風車模型實驗理解人類利用風力的原理,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和初步歸納概括能力。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直接感受風的力量、動手創作風車模型,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培養他們能根據材料,獨立進行探究活動獲取新知的能力。

在這一課內容中還有關於風力歌的介紹,培養學生觀察風力及時記錄的內容。考慮到一節課容量較大,放在第二課時完成。本節課的說課主要說第一課時的內容,感受風的力量,做風車模型,理解人類對風的作用。

二、說學生

三年級學生雖然才接觸科學學科,進行實驗探究剛剛起步,但對於風這一現象並不陌生,只是沒有從科學的角度認識理解風的形成。這節課是本單元的第二課,學生在學習了《認識空氣》之後,已經知道空氣會流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透過自主探究,懂得風形成的原理,認識人類對風的作用。三年級的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在模擬製作實驗環節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

三、說教學目標

遵循新課標,科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爲主體,以探究爲核心,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依據這一理念,確立了本節課三維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目標

能按示意圖組裝出可正常運轉的風車模型,透過實驗說明流動的空氣有力量。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分工與合作的重要性,激發探究知識的慾望。

3、科學知識目標

能舉例說明風是由於空氣的流動形成的。

4、stse目標

能舉出實例說明風力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風有力量,瞭解風力的作用

教學難點:製作風車模型,理解風力利用原理。

五、說教法,學法

聯繫小學生對實驗動手特別感興趣的實際情況,本課我採用的主要教學方法爲“實驗法”在實驗過程中,學生能親自動手,從而得到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同時在採用“實驗法”的基礎上,還運用“觀察法”“討論法”“談話法”聯繫生活等教學方法。

1、教法

爲了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依據學生的特點,本節課,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出問題。然後,對問題進行猜想,探究,實驗的形勢分析,最後,歸納總結獲得結論並透過動手實踐應用聯繫生活。

2、學法

科學來源於生活,科學就在我們身邊。而小學科學課就應該是一個充滿個性色彩的全新教育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我着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並透過猜想,實驗,結論,應用一系列學習活動,實現由“學會”到“會學”。

六、說教具準備

本節課中需要提前準備的實驗材料有:紙,扇子,吹風機,氣球,風車模型製作材料(白卡紙、圓木棍、紙盒、線繩、電風扇每兩組一個)

七、說教學過程

(一)、謎語匯入,引出課題

1、師:雲兒見它讓路,小樹見它招手,禾苗見它彎腰,花兒見它點頭。(猜一自然現象)教師評價鼓勵。

師:風就像一位神奇的姑娘,時常伴隨在我們身邊,誰能能說出她的摸樣?讀詩:《誰見過風》。我們對風有哪些瞭解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風”

【設計意圖】:透過猜謎,讀詩,既激發學生思考,又讓學生體會到無處不在的風充滿了奧祕,問題的提出,使學生迫不及待的想對風進行探究 ,在學生興趣正濃時,我們的教學就開始了。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受“風是空氣的流動”

師:我們怎樣才能“製造”出風、感受到風呢?看誰想出的辦法多。

1、學生四人一組討論交流。代表發言,相同的答案不必重複,只闡述不同的做法,對每組的回答教師都要給予評價及時鼓勵表揚,激發學生們的自信心。

2、分組實驗,用盡可能多的方法感受風。

3、彙報交流:你是怎樣感受風的?(學生的方法很多,給予鼓勵,引導學生歸納兩種方式:一是面板直接感受到的空氣流動。二是被風吹動的頭髮,紙片等物體是被流動的空氣帶動的。從而得出結論:“空氣流動形成風。並進一步感知風是有力量的)

【設計意圖】: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初步進行科學探究,獲取知識,根據材料,讓他們自行設計實驗來驗證推測,鼓勵他們,讓學生體驗創造風的快樂,激發他們探究的積極性,幫助學生用自己的所見和親身感受來體會到空氣的流動形成風,解決本課的教學重點)

(三)、聯繫生活,體會人對風的利用

教師介紹: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利用風的力量來做事情。指導學生到謎底的同學教師給與表揚2師瞭解風車的應用。

1、出示風車提水圖。指導學生觀察,瞭解風車的基本結構和利用風力提水的原理。

2、在生產生活中人們利用風車能做很多事情,你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嗎?

3、瞭解風力的其他作用。(風力的利用:出示帆船、帆板的圖片)

【設計意圖】:本環節中,在讓學生動腦筋想、動眼睛看的過程中,認識風力的利用原理。使學生把自然現象與自己的生活相聯繫,發現自然界的奇妙,增添樂趣。)

(四)、實驗操作,製作風車

師:風不僅可以是大自然變得美麗,還愛幫助人們,爲人們服務。風車就是藉助風的力量推動下轉動的,從而可以提起重的東西。現在就拿起你的材料,發揮你的聰明才智根據書中的提示一起製作吧,注意要小組分工合作。

1、學生觀察製作圖,動手製作風車模型。

2、分組展示製作成果,同時提出問題:“怎樣能讓風車轉得快呢?物體是怎樣被提起來的?學生敘述想法,初步調試。

3、利用電風扇比一比哪組風車模型提起的物體重,給做的最好的組獎勵。

【設計意圖】:正所謂只有放手才能放心。本環節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己讀圖、自由奔放的發揮。引導學生結合書中給出的示範圖,在小組內充分發揮自己的實踐操作能力,尋找問題答案。

(五)、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感受了風,知道了風是由於空氣的流動形成的,自己也動手製造了風車模型,並瞭解了風對我們生活中的用途,老師爲你們的表現喝彩,感到驕傲。風還有很多有趣的知識,希望同學們課後查閱資料繼續探討研究。

【設計意圖】:設定懸念,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願望,促使學生積極進行課外資料蒐集,延伸科學學習的時空,從課內走向課外,走向更廣闊的科學學習大課堂。

八、說板書設計:

空氣的流動→風→風有力量→風力作用(發電、帆船)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2

本人說課的內容是大象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課《果實累累的季節》。下面我分七部分將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做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

《果實累累的季節》是本冊書《秋天,一幅美麗的圖畫》這一單元的第二課,它在學生學習《尋找秋天》這一課,對秋天有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科學、準確地認識果實。本節課屬於綜合過程能力訓練教學範疇,由三個活動組成,即“秋天的果實”、“‘找星星’”和“果實分類”,把探究的事實定位於果實。從三個不同的層面、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果實,使學生對果實的認識由表象到理性,層層深入,最後上升到科學理論上,重點培養“觀察與提問”的能力目標,同時也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知事物,探究事物,檢驗探究性學習的成果。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在學習這部分之前,在日常生活中肯定見過以及吃過一些水果,所以有了一定的經驗與基礎,但對果實的認識比較淺顯,籠統。本節課透過指導學生對果實的充分觀察,掌握果實的特徵,並用這一知識分辨果實與非果實。這些都是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的,學生喜歡和願意瞭解的知識。這些都是進行本課探究學習的有利條件。但三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小,對事物的認知和分辨能力稍差。所以對於本課內容,要採取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由簡入深,逐步遞進的方式來學習本課。

三、教學目標: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全面探究,知道什麼是果實,明確果實的特徵。

2、能力目標:能從不同角度對特定事物進行定向觀察和提問。

3、情感目標:樂於對生活中和學習中的各種現象,提出問題。

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和正確的科學價值觀。

4、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爲:探究果實的特徵。

難點確定爲:分辨果實與非果實。

四、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本節課我主要採用探究法,它透過讓學生對自然事物的觀察、描述、互相交流,形成對事物的認識。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鍛鍊兒童思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我又把比較法、發現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起來,期望學生既能獲得大量豐富的感性材料,又可以提高興趣和求知慾,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美好情感態度。以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

2、說學法:在指導學生的學法時,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生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力求將學生的知識、能力、興趣等心理素質融爲一體。爲此我倡導學生“善於觀察,善於提問,善於思考”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

五、教具學具準備:

教學中要加強與生活實際相聯繫,所以我準備了以下教具:各種各樣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盤、頭飾、課件等。我爲每組學生也準備了各種各樣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盤等。

六、教學過程:

爲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幾個環節展開:

環節一:

1、匯入新課,我設計的導語是:

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人們滿載豐收的喜悅,各種果實也相繼成熟。在這個喜悅的季節裏,老師也同樣帶着喜悅的心情來上這節課,大家想知道今天的課題嗎?(板書課題)

2、緊接着詢問學生生活中所見過和吃過的水果,並出示課件(一副水果圖),讓學生說說果實的名稱。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裏,我首先採用談話法匯入新課,消除了學生上課開始的緊張感。接着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的水果,在課件的幫助下,強化了學生對各種水果名稱的認識,隨即引出後續探究活動】

環節二:

活動一“感知果實”

1、以一個驚喜的形式拿出果籃,並讓學生說出果實的名字,然後引導學生換一種方式猜果實,介紹遊戲“感知果實”。

2、講述遊戲規則,找2—3位學生以比賽的形式進行,並且教師參加其中。矇眼做遊戲,在遊戲過程中表現好的同學獎勵。結束時師提問:“你是用什麼方法,猜出這些果實的?”引導學生加深對“五官”的作用認識。

【設計意圖:透過拿出果籃,激發出學生的興趣,在“感知果實”的遊戲中,教師參與其中,更好地激發了課堂氣氛,還達到了師生互動。這個遊戲主要引導學生透過用眼看,手摸、鼻聞、耳聽,舌嘗等方式來辨認果實。這一環節我採用了發現法,觀察法,比較法等來指導學生。】

活動二:“找星星”:在學生對秋天的果實有了一些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我設計學生用找“星星”這一趣味活動,探究什麼是果實,什麼不是果實。

1、表揚並提問:你們吃過的水果裏,它們裏面是什麼樣子的呢?並詢問學生有什麼好的辦法可以看到果實的內部。引導學生說出:橫切和縱切。並播放課件。

2、學生可以用桌上的的材料,利用剛剛獲得的方法(橫切和縱切)去探究果實裏面到底是什麼樣的。在活動之前,首先,介紹實驗材料(各種果實,小刀,盤子,餐巾紙)接着介紹注意的事項。如:安全,衛生方面。並且在活動過程中,囑咐學生把觀察記錄記下來。接下來活動,在活動結束時,小組彙報觀察結果,在彙報中對錶現好的小組適當表揚。

3、出示課件:各種切開的果實的圖片,讓學生透過觀看圖片以及剛剛的實驗記錄,引導學生分析,總結果實的共同特徵,並板書:果實的特徵:都是有果皮和種子組成。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一個教師導趣、學生生疑——教師導思、學生質疑的漸變過程。教學時首先我指導學生自主去生疑、質疑,然後透過找星星的活動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發現。我想,這不僅可以培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還讓他們在活動中體會成功與喜悅,更好地激發在以後的活動中主動探究的慾望。】

活動三:“果實分類”

1、播放課件:各種果實,考考學生對果實共同特徵的掌握情況。(對回答正確的同學表揚)首先以談話的方式介紹蘋果(帶頭飾)出場,並與大家打招呼,說出此行的目的(找朋友一起參加果實大會)接着鼓勵學生一起幫助蘋果找朋友。

2、(其他小朋友帶上頭飾,比如:蘿蔔,姜等一些非果實的圖片)播放課件“找朋友”學生遊戲,並以開火車的形式進行。在遊戲結束時,一起看看蘋果都找了哪些朋友。(一一說出它們的名字)。緊接着詢問蘋果:“爲什麼找到它們呢?”引導學生說出“我們都是果實,都是由果皮和種子組成”。然後大家歡送蘋果。

3、師以驚訝的口氣詢問:“咦!怎麼還有一位呀。”引導學生說出馬鈴薯別名土豆。並介紹馬鈴薯也是來參加果實大會的,可是它們沒有和它一起去,誰知道爲什麼呀。接着找個別的學生說出理由。並表揚。

【設計意圖:本環節透過角色扮演,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遊戲中學生沒有壓力,在愉快的氣氛中,教學重,難點會不知不覺突破。使學生在遊戲中掌握了知識,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一環節的教學也體現了“做中學”這一教學主旨。)

活動四:拓展活動。

爲使學生學以致用,課後我給他們佈置了一道實踐作業:採集南瓜的種子。目的是對學生進行動手、動腦的訓練,讓學生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體會獲得知識的愉快和歡樂,把科學課從課堂走到生活實踐中。

七、板書設計

果實累累的季節

果實的特徵:都是有果皮和種子組成。

果實:蘋果、橘子、西瓜、辣椒···

非果實:土豆、紅薯、蘿蔔···

板書是一堂課的縮影,而科學課的板書更應該是學生探究事物的參考,我用圖文並茂的形式出現,目的是使學生一目瞭然,明確果實的共同特徵,以此服務於整堂課的教學。

以上是我對本課的教學設想,敬請各位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是來自臨川實驗小學的萬國奇,我說課的是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槓桿》。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首先說教材:

槓桿是《簡單機械》這一單元的第一課,主要研究槓桿的有關知識,是在學習了天平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簡單機械,是學生順利操作、設計簡單機械的重要一步,也是學生形成合理知識鏈的重要一環。對下一步學習複雜的機械具有着重要意義。

本課從“妍妍要開啟餅乾罐蓋子”的問題出發,透過三個活動“怎樣更容易把蓋子開啟”,“研究罐子凸起邊緣的作用”,“用槓桿做個起重機”引導學生認識槓桿,透過活動探究槓桿原理,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

說教學目標: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的分析,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在考慮到六年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認知結構的基礎上 ,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槓桿的組成,瞭解省力槓桿和費力槓桿,知道利用機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能力目標:透過實驗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他們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也能得到一定提高。

情感目標:透過學生的實驗活動,使學生獲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並且建立良好、融洽的師生關係。

接下來說教學重難點,在本着課程標準,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槓桿的組成,瞭解省力槓桿和費力槓桿。

難點:找出科學規律。區分生活中省力槓桿和費力槓桿。

說教法:

那怎樣在課堂教學中實現以上教學目標、突破重點難點呢?我採用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漸進的順序,重點運用探究式、互動式的方法去教學,逐步使學生學會掌握槓桿概念以及應用。

說學法:

學生要學好這一課,我應該這樣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

1.以探究活動爲科學學習的核心,安排相關情景與三個科學探究活動,爲學生提供足夠多的自主探究機會。

2讓學生透過參與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制定計劃,觀察實驗,收集整理,分析歸納,表達交流等過程,在親歷中體驗感悟和內化,感受學習科學的樂趣。

說教學過程:

爲了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設計符合六年級學生學習特點的教學過程,本節課我將進行如下教學:

一、情景匯入:

透過一幅妍妍要開啟餅乾罐蓋,但又感到罐蓋很難開啟的情景,以及主題人物的對話,探討開啟罐蓋的方法,從而引起學生的思考。

二、自主探究、研究槓桿:

(一)初步認識槓桿

開展活動一,怎樣更容易把蓋子開啟?先讓學生直接動手試一試,在利用使用工具開啟。然後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把蓋子開啟的最佳方案寫下來。使學生體會使用槓桿的感受。

開展活動二,研究罐子凸起邊緣的作用。講臺上放置倆個罐子,一個沒凸起邊緣,一個有凸起邊緣,讓學生比賽把蓋子開啟,小組討論結果,使學生明白如果沒有凸起的邊緣即支點,儘管有一支螺絲刀也是不能開啟的。對槓桿的結構有了更爲全面的認識。結合資料卡和示意圖,讓學生直觀的認識、理解槓桿的科學定義,認識槓桿中的支點、動力作用點和阻力作用點。

(二)開展活動三,研究槓桿的作用

用槓桿做個起重機的活動,其實就是研究槓桿支點的活動。 小組總結交流實驗結果,配合學生演示,共同總結我們的發現。得出結論。學生記錄槓桿的祕密,即:在什麼情況下槓桿省力?在什麼情況下槓桿費力?在什麼情況下不省力也不費力?併發揮想象力,利用得出的規律揭示阿基米德爲什麼會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像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一樣,經歷了一次科學探究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分析歸納的能力。這也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同時也運用了 “猜想、實驗、論證、交流”教學模式。

(三)探討槓桿在生活中的應用

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分清生活中,哪裏用到省力槓桿,哪裏用到費力槓桿,哪裏用到等臂槓桿,找出這樣做有什麼好處。

三、拓展活動:

瞭解古代汲水的桔槔,金字塔建造使用槓桿情況。理解槓桿是人類征服自然界的武器。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讓學生分組討論總結,然後我再進行補充,總結性複述,最終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轉化爲學生頭腦中的知識。

總之,教學過程一直貫穿面向全體學生的思想,以探究活動爲科學學習的核心,培養尊重事實和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發展創新思維。

(八)、板書設計:

這是我的板書。一個好的板書,可以使人一目瞭然,清晰易懂。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4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月有陰晴圓缺》。

《月有陰晴圓缺》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本單元共二課書,分別是《探索月球的祕密》和《月有陰晴圓缺》,本課作爲最後一節課,是在學生建立了對月球初步瞭解的基礎上,對月球的進一步探索。與傳統教材相比,本課能夠化抽象爲直觀,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由被動的接授轉變爲探究學習,爲學生提供全新的探究方法,讓學生充分經歷探究過程,逐步形成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迎合了現代教育理念。爲今後學習提供感性和理性基礎。

根據本單元的教學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設計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三點:1、透過學生探究,讓學生了解到對於抽象的事物我們也能透過模擬實驗的方法進行探究,並初步掌握這一方法2、透過探究,使學生對月相的變化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3、透過學生探究的親歷過程,體驗到學探究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對天文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

爲了能夠順利完成整個探究活動,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我根據科學課標的要求,把它分爲4個部分:1

、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對探月相變化的原因產生濃厚的興趣2、根據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提出假設3、設計實驗、驗證假設。4、設計遊戲、鞏固學習。5、實踐活動,課外延伸。每個環節層層推進,有扶到放。主要透過讓學生運用遊戲的方法和常見材料來“模擬月相的變化”,在探究過程中進行觀察、比較,並進行積極思考,建立起“月相的變化是由於月球、地球、太陽之間的運動產生的”初步感性認識。將抽象的天文現象變爲直觀的科學探究,滿足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爲此我在教學方法上,多媒體教學、學生模擬探究、多媒體遊戲相結合,層層推進的方式設計進行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體現了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他們是對天文現象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的主動參與者探究者。而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爲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而在這一系列的活動過程中,學生透過思辯,小給合作、討論,模擬探究,實地觀察等多種學習方法的綜合運用,將對月相變化的理解由膚淺走向深入,由抽象走向直觀,由感性走向理性。而這種教學方法與學生學習方法的體現,是對天文知識學習的新嘗試,也是本課教學的一大特色。

具體的教學內容如下:

1、創設情境,激趣入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本課開始時,我用幼燈出示一首意境優美的古詩,讓學生說一說“這首詩描寫一個什麼現象”學生透過古詩,注意力馬上被聯想到月球上,生活中所看到過月球的種種現象立浮現在腦海中,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對了解月球的強烈慾望。

2、自主合作,討論交流

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在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後,我適時提出,“你們認爲月球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什麼?”並引導他們進行討論。透過學生討論,可能得出一系列的結論猜想。學生可能猜測,月球的一半總是發光,然後自轉形成這一現象;月球總是發光,是地球自轉形成的;月球反射太陽光線,並繞着地球運轉形成的等等。我及時的將這些猜想板書出來。並進一步引導學生對這些猜測結果進行分析,讓學生分組討論這些猜測的結論中,哪些可能是正確的,並說出自己的理由。由於猜測可能是多種多樣的,而一些不太可能的猜測,並不一定都需要透過實驗來證明其是錯誤的,如果那樣做的話,對有效的課堂40分鐘時間是不夠的,如果學生能夠利用一些現象來反證其中的錯誤,不僅能夠做到提高探究的效率,同時又能保證探究的興趣被進一步強化,對下一步的探究有着極大的驅動力。

3、設計實驗。

新課程理念強調過程與方法,強調以學生髮展爲主體。因此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是科學課的一個重要目標。在學生完成對月相變化產生原因的猜想後。我提出“要想知道你們的猜想對不對,我們可以怎樣做”,學生會提出各種各樣的方法,之後我適時的引導,“同學們,你看月球離我們這麼遠,而且又這麼大,如果進行實地考查,又不太方便,我們也不能把月球、地球、太陽摘下來做實驗,那怎麼辦好呢?”引起學生對實驗設計的反思與思考,進一步完善實驗的方法。透過多方討論,反覆思考,學生最後決定還是用模擬實驗的方法最符合我們探究的要求。這一環節中,教師的引導至關重要,透過教師有目的,有層次的引導,使學生明白自己在進行實驗設計時要考慮很多因素,比如實驗的目的,實驗的可操作性,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平時看上去不可能進行的探究任務,也可

以透過模擬實驗的方法進行探究。初步掌握模擬實驗探究的方法。而小組討論的學習方法,能夠激發學生思考的慾望,學生在思辨的過程中產生的種種火花,能夠讓學生在設計實驗時,不斷修正自己的實驗方法,並刻骨銘心將這些過程和方法記在腦海中。

4、探究實驗。

在學生完成實驗設計後,讓學生按時自己設計的方案進行實驗。學生透過扮演,地球上的人,月球,以及用實物代替的太陽,完成對月相變化的探究。出示學生實驗錄相。角色扮演的方法,往往運用在遊戲中,但對於實驗探究運用的比較少,因此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會特別感興趣,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會更仔細,更認真。因爲這一步的探究過程是在室外進行的,因此如何有效的組織實驗,是本環節的重中之重,要平常的室外組織活動中,學生可能會出現,不知道幹什麼?獲者不知道自己在實驗中的角色和地位,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受外因干擾而導至實驗注意力不集中等等情況出現。因此我在這個環節,精心組織,首先請學生上來演示自己的實驗方案,透過學生的反覆討論,反駁,使學生明白實驗的目標,每個人需要做什麼?爲了確保實驗不受場外因素的影響,我將實驗分成八個小組,確定每個組的組長,讓組長進行監督實驗情況,並對八個小組進行比賽。激起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達到提高實驗效率的目的。

在學生彙報完對月相形成原因的結論後,出示月相形成原因的動畫。鞏固學生對月相變化的理解。

透過模擬探究實驗,學生能夠初步掌握月相變化的原因。對不同時間,出現的月相,有一定的瞭解。

5、鞏固練習。

這一環節是透過動畫遊戲,讓學生判斷,在什麼時間,月相是什麼形狀的。透過動畫的形式,進一步加深對月相變化的理解。

6、課外拓展

在學生了解了月相變化的原因後,讓學生在課外實地觀察。讓實驗走進生活,讓實驗在真實的環境下得到驗證。

教學體會

在本課教學中,我以新課標理念爲指導思想,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合理的探究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透過本課的教學,我深深地感到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選擇正確的探究方法,能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跟採用傳統手段教學相比,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得輕鬆。

教學評價與教學保障措施

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採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將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點評、師生互評等有機結合起來,以此激勵學生。透過評價活動,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爲了保障學生能夠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針對六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我努力地爲學生創造一種輕鬆愉悅地氛圍,以此使學生快樂地動眼、動口、動手、動腦,快樂探究科學的奧祕,快樂地攀登科學的高峯。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5

一、教材簡析

《不同用途的紙》是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紙》單元的第三課,教學內容包括:“觀察各種紙做的物品”、“蒐集各種紙樣”、“研究不同用途的紙(吸水的性能、承受拉伸的性能、承受彎曲的性能)”三部分。

二、對教材的處理

原教材的內容太多,所以要在一節課內完成只能是蜻蜓點水。爲了能讓學生的探究“一英寸寬,一英里深”,我對教材進行了處理,只選擇“研究不同用途的紙”這個內容中的“紙的吸水性”這個問題來讓學生進行探究。探究的面只有“一英寸寬”,這樣在課堂上學生就有更充裕的時間進行“一英里深”的探究。

“觀察各種紙做的物品”和“蒐集各種紙樣”這兩部分內容我會放在課前讓學生自主完成,而紙的承受拉伸性和承受彎曲性的探究我會放在第二課時。

三、學情分析

下面我就從知識儲備、技能基礎、認知特點這三方面來分析一下學生的學習情況:

1、知識儲備

在本單元的第一課《紙的觀察》,學生已經接觸過多種紙,他們已經知道紙是由纖維組成的。透過比較不同的紙,學生也認識到不同紙的厚薄不同,也有學生說到不同紙的吸水性不同,這說明學生在生活中有觀察過不同紙吸水性的情況。

2、技能基礎

透過前面四個單元《植物》《動物》《我們自己》《水》的學習,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他們能觀察比較出事物較明顯的不同點。

在設計實驗方案方面,學生在《比較水的多少》一課學生已有設計實驗的經歷,並學會了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但變量控制實驗是三年級學生初次接觸,學生對實驗要控制的條件理解比較困難。

在實驗操作方面,學生在《水》單元曾經使用過滴管進行實驗,知道滴管的使用方法,但控制水滴數量方面不太熟練。

3、認知特點

三年級的學生思維處於具體運算階段,思維上解除了自我中心性,他們會對自己的選擇作出解釋。

四、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處理和三年級學生實際,我把這節課的目標定位如下:

科學概念:

知道紙的吸水性有強弱,不同吸水性的紙就有不同的用途。

過程與方法:

1.透過經歷研究紙的吸水性強弱的實驗設計,初步感受變量控制實驗的研究方法和過程。

2.能用簡單器材做觀察紙的實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感受紙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體會與人合作的重要性。

3.進一步體驗探究的樂趣。

五、教學重難點

“研究不同用途的紙”是爲了讓學生了解紙的不同性能,知道人們就是利用紙的不同性能製成了不同用途的紙製品。所以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爲:

透過經歷紙吸水性的變量控制實驗,認識紙的吸水性有強弱,知道不同吸水性的紙就有不同的用途。

而從上面對學生情況分析可知,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變量控制實驗,所以我把教學的難點設定爲:

透過設計紙的吸水性強弱實驗,初步感受變量控制實驗的研究方法和過程。

六、教學設想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爲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爲他們終身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所以本課教學的設計上,我是建立在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把本課的立腳點放在變量控制實驗上。雖然觀察能力是三年級要重點培養的能力,但在前面《植物》《動物》《我們自己》《水》這些單元的學習中都有重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而變量控制實驗是學生初次接觸,在設計變量控制實驗和變量控制方面學生都存在不少問題,所以本課把立腳點放在變量控制實驗上,而不是實驗現象的觀察上。

本課先創設情境,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呈現出來,讓學生對紙吸水性的強弱進行猜測,接着讓學生帶着猜測設計並動手做變量控制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測。有了實驗的經歷後,再組織學生交流變量控制實驗是如何做的,有什麼實驗發現。最後讓學生根據不同紙的吸水性特點思考紙的不同用途,讓學生知道人們就是利用紙的不同性能製成了不同用途的紙製品。

七、教學過程

爲了更好的達成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我把教學過程分爲四個環節:

環節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環節二,實驗探究;環節三,交流研討;環節四,應用、拓展。

環節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在課的開始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剛纔老師在準備上課時,不小心把紅墨水灑到書皮上了,現在我這裏有四張紙,分別是宣紙、打印紙、牛皮紙、報紙,能用哪張把書皮上的紅墨水擦乾淨?學生說到宣紙、報紙能把墨水擦乾,因爲學生曾試過把水倒灑在報紙上,發現報紙能吸水。透過這個情境能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呈現出來,學生在選擇用什麼紙擦水的過程其實就是對紙吸水性強弱問題的考慮,那宣紙、打印紙、牛皮紙、報紙吸水性強弱的順序是怎樣,學生就提出不同的看法,爲了要驗證猜想就要進行實驗探究。

環節二:實驗探究(教學重點)

實驗探究是這課的教學重點。怎樣比較紙的吸水性,學生能想出多種方法(滴、插、擠),但學生提出每種實驗方法都存在着問題,在試教中發現對每一種方法變量的控制都進行討論,需要較長的時間,導致後面的交流研討環節草草收尾。而實驗方法的多樣性學生已在《比較水的多少》這課有訓練過,所以本課對實驗方法的多樣性就不展開討論。而是在學生提出多種實驗方法後,就讓全班集中討論“滴”這種方法,這樣的設計能節省一些時間,使後面的交流研討有更充裕的時間,並能把學生的關注點集中起來,使思維碰撞出火花。若學生能理解好“滴”這種方法中哪些變量需要控制,怎樣控制,那對於其他實驗方法中的變量控制,學生一樣能掌握。

從學生對“滴”這種實驗設計方案的設計中可以發現他們沒有注意到實驗的相同條件或只注意到其中的一個相同條件,爲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實驗的相同條件,先讓學生討論他們熟悉的賽跑規則,讓學生對比賽的公平性有所理解,再遷移到本課的吸水性比賽,透過賽跑規則能啓發學生關注到吸水性實驗的相同條件。

當小組討論好實驗的相同條件後,之前的教學設計是先讓各組學生進行交流,在明確了實驗要控制哪些變量、如何控制後,再讓學生動手實驗。但發現三年級學生在討論變量控制實驗時精神已經開始分散,學生很想馬上動手實驗而不是進行變量控制的討論,於是整個課堂就變成老師和幾個學生的互動,這樣就達成不了預期的教學目標。與其讓學生按部就班地機械學習,不如多留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學習,哪怕有時有些嘗試可能是錯誤的,但也能透過學生之間相互質疑、相互補充使之完善。所以我調整了教學環節的順序,在小組討論了“滴”的實驗有哪些規則後,沒有進行全班的交流直接讓學生進行實驗,這樣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在學生有了實驗體驗後再進行變量控制的分析,學生對變量控制實驗就有更多的認識。

環節三:交流研討(教學難點)

學生實驗後,我讓其中一組的學生上來演示他們的實驗過程,由於全班都是做同一實驗,但實驗的操作並不相同,下面的同學就立刻發現實驗操作的問題,提出滴水的時候沒有同時滴,沒有滴同樣多的水。學生在相互的交流中說出自己的看法,在熱烈的討論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思維水平得到快速提高。透過質疑和研討就把實驗的操作要點理清:同時滴、同一高度滴、滴同樣多的水,這其實就是變量控制實驗中要控制的變量。最後我順勢總結變量控制實驗的要點,就是一個條件改變,其他條件保持不變,讓學生對變量控制實驗有更深的認識。透過暴露錯誤操作——同學相互質疑——老師總結要點的三點策略,輕鬆突破教學難點。

環節四:應用、拓展

課的最後我讓學生根據宣紙和牛皮紙吸水性的特點,思考它們的用途,這是對本課知識的應用。同時也提出一個新問題:那如果要用紙做一個袋子,要想提起儘量多的東西,你會選擇哪一張紙呢?自然引出了下一節課的學習內容——研究紙的承受彎曲性和承受拉伸性。

八、板書設計

遵循“清晰、突出重點”的原則,本課的教學板書設計如下:

紙的吸水性

宣紙 報紙 打印紙 牛皮紙

滴水:同時 同高 同水量 紙同大小

吸水性:強 弱

用途:寫毛筆字... 防水...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6

各位領導以及在座的老師,大家好。我叫趙彬彬,是育才實驗小學的科學教師。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課——《生命離不開水》。

一、首先我闡述的是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節課是以生活中最常見的物質水作爲研究對象。水是組成世界萬物的重要物質。人體內有水、動物體內有水、植物體內也有水。水是生命之源,可以說我們的一切都離不開水。在本課的學習中,讓學生了解水與生命最深層次的關係,使同學們體會到水的重要意義,也爲以後本單元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科學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知道水是動物、植物和人體的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瞭解常見食物中的含水量。

2、能力目標

能和同學交流自己對本課的不同看法,設想沒有水的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

3、情感目標

學生能意識到水與生命的密切關係,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透過實驗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意識和水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4、說教學準備

課前準備充分是上好一節課的基礎,結合本節課的需求,師生應做如下準備。

(1) 多媒體課件

(2) 塑料袋、杯子、剪刀、水、新鮮樹葉、芹菜、橡皮筋、紅墨水

三、說教法

根據本節教學目標及教材特點,我除了採用常用的講述法、談話法、演示法等

一般方法以外,主要還採用了1/多媒體輔助教學法2/引導探究法3/分組討論法等。以上教學方法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愉快的學習氛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日益高漲。

四、說學法

教是爲了讓學生更好的學,學生一旦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能獲得更多的知識,本節課我強調以探究爲主,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爲輔的學習方式。

五、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1、利用多媒體、情景激趣、匯入新課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剛剛步入神聖的科學殿堂,對於身邊的事物有着強烈的好奇心。上課一開始,我就藉助多媒體課件播放了“魚鴨戲水”的情景,屏幕上那歡快的情景配上動聽的音樂,立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接着提問:爲什麼水使小草變得嫩綠,使桃花開得鮮豔,使魚鴨遊得歡暢,學生暢談感想以後將會知道水是生命之源。

2、討論交流、體驗彙報

在這一環節中我先讓學生討論說出幾項動、植物離不開水的事例,豐富學生對“水與生命”的認識。然後提出問題“水與動物、植物和人有着怎樣的關係?”學生透過思考、討論、查找資料得出結論。最後師生小結(水對生命來說真是太重要了,生命體內的一切活動如呼吸、消化、光合作用都離不開水)。

3、主體參與、動手實踐

教師示範實驗,出示課前包裝好的新鮮樹葉,經過陽光照射後,讓學生觀察並提問:塑料袋原來是乾的,裏面的水珠是從哪裏來的?學生觀察、討論最後得出結論:塑料袋裏的水珠是從植物體內跑出來的,證明植物體內有水。接着我趁熱打鐵從人體出汗、排解等生理現象中也可以看出人體內含有水,那麼我們平時吃的食物究竟含有多少水呢?

接下來我設計了擠西紅柿這個實驗,可以清清楚楚的觀察到植物體內究竟含有多少水。

下面我們一起來觀看一段視頻吧。在這個實驗中,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在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中也鍛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最後。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察幾種常見食物的含水量。知道各種食物以及人體內含有大量的水。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他們更加關注生命活動,爲了更直觀的展示植物的生長離不開水,我選擇了芹菜作爲實驗原料,鼓勵學生展開想象大膽地進行實驗。在這個環節中我是這麼做的:準備一杯調式好的紅墨水,然後把芹菜放入紅墨水中,過10分鐘後觀察芹菜的根部有什麼變化,杯中的水爲什麼少了一些。把芹菜切成2段,芹菜裏面的莖兒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在這個實驗中,學生圍繞了植物離不開水這一目標,演練了他們的科學技能,也豐富了教學的色彩。

4、拓展活動、反面例證

透過學生收集資料、討論交流、體驗彙報並動手實踐等多種探究方式,學生對“水與生命”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如果沒有水,我們的生活及周圍的環境將會變成什麼樣?教師播放了一些有關於乾旱的資料,透過觀看錄像,學生更深深感受到了生命離不開水,教師小結:(同學們,你可知道當你享受着幸福生活的時候雲南的小朋友們正遭受着百年不遇的乾旱,當你每天喝着三、四元錢買來的飲料的時候,你是否想到雲南的小朋友們卻擔負着拯救家人、到處找水喝的使命,當你浪費每一滴水的時候,你是否想到這一滴水可以挽救一個人的生命。同學們,請伸出你的手,用你的愛心去拯救那些孩子們吧,讓他們也能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只要你能節約每一滴水)。最後教師總結:透過雲南乾旱教育學生珍惜每一滴水,滴水可以匯成河流,我們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節約每一滴水,討論結束後啓發學生以沒有水的世界爲題畫一幅想象畫或寫一篇同樣題材的短文。

六、說板書設計

根據這節課的結構特點我是這麼設計板書的:

從植物、動物、人離不開水從而得出水是生命之源,讓學生懂得節約用水、人人有責的道理,這樣的板書設計簡潔明瞭,重點突出。

七、教學理念

在本課的教學中,注重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及時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和指導性的評價,讓學生快快樂樂的做、開開心心的學。

以上是我膚淺的個人見解,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敬請各位領導以及在座的老師諒解,多多給予批評、指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