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有關小學科學說課稿範文錦集8篇

說課稿2.27W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科學說課稿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小學科學說課稿範文錦集8篇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1

今天我說課的主題是《物質的變化》。本課是屬於物體與物質範疇,針對六年級這樣高年級的學生展開教學的,學生經過“物體—材料—物質”這三個層次來進行這方面的學習,物質的變化主題已進入第三層次,透過觀察與探討,瞭解物質到一些基本性質與變化過程,使學生的認識逐漸由具體向抽象過渡。

學生對於一些物質存放久了,就會發生變化已經有了一些零散的認識和知識儲備,比較熟悉物質不是一塵不變的,都是存在變化這個觀點,但對於這些變化到底什麼原因造成的,在科學上我們應該如何對其進行分類等等在系統認識上還是比較模糊的。

爲此我從三個方面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 瞭解科學探求的結果應該是可以重複驗證的。

2、 懂得交流與討論可以引發新的想法。

3、 能用簡單器械作簡單的觀察實驗,並做實驗紀錄。

4、 會查閱書刊及利用其他資訊源。

5、 能反思自己的探求過程,將探求的結果與假設相比較。

6、 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並與他人交換意見。

科學知識

1、 瞭解物質有三種常見的狀態:固態、氣態、液態。溫度的改變可使物質的狀態發生變化。

2、 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類:一類僅僅是形態的變化,另一類會生成新的物質。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想知道,愛提問。

2、 願意合作與交流。

3、 樂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4、 關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產品、新事物,關注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

六年級的學生對學“科學”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在解釋事物現象方面會有更多自己的見解,能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想探求的問題,並能運用實驗、觀察等手段進行探究性的學習,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絕對不希望被老師牽着鼻子走,卻更希望老師能跟着他們“走”,學習自己想學的知識。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上就更注重尊重學生,發揮學生的特長,讓他們做想做的事,說想說的話,營造一個民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毫無壓力下,從學習研究中充分抒發自己的見解,從而獲得身心的愉悅。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水平我將認識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別,認識典型的化學變化作爲本主題的教學重點,而將透過實驗探求物質變化的祕密應該是學生需要突破的教學難點。

本課我安排3教時來完成,我將爲學生準備必要的媒體資料以及實驗所需要的實驗用品等好讓學生更好地進行本課的學習活動。

本主題可以分爲三各部分,每個部分一課時。

第一部分的教學目的是透過“變”來“變”去的鹽,認識可逆的變化,認識青銅器的生產,製造蠟星星等活動進一步讓學生了解這是什麼變化,科學定義這一類變化——物理變化的根據。

我打算採取實驗的方式,讓學生透過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讓他了解到向鹽這樣變來變去的變化稱爲物理變化,以及物理變化的特徵等等,培養他們透過實驗進行探究的能力以及學會蒐集整理所學知識的得出結論的能力。

第二部分的教學目的是透過常見的銅生鏽的現象,透過實驗探究金屬生鏽的原因的基礎上透過收集資訊進行綜合分析的方法。透過小組的質疑方式,讓他們從各個方面瞭解到金屬生鏽是一種化學變化,並試着自己得出如果是一種化學變化的話,它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特徵,培養他們合作交流自主設計實驗這樣的能力。

第三部分的教學目的是透過觀察和實驗,看燃燒的蠟燭,讓學生知道化學變化會伴隨着什麼樣的典型特徵。透過這些典型的特徵變化,聯繫生活中的其它變化,最終得出:只是形態上的變化,不產生新的物質的變化是物理變化;而產生新物質的變化是化學變化。我打算採取利用科學欣賞的形式再現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家拉瓦錫的實驗這樣的方式,讓學生透過動畫的形式對研究物質在燃燒中會發生哪些變化有直觀的印象,探討在此過程中發生各種變化的原因,對以後進行實驗重複驗證蠟燭燃燒的變化,有着積極的暗示作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研究的形式,讓他了解到科學的結論具有可重複驗證,培養他們今後養成透過實驗驗證結論的意識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因爲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爲宗旨的,倡導以探究爲主,學生透過自主實驗的過程中既可以使其對什麼是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以及這兩種變化有什麼樣的特徵有了直觀地認識,同時又可以在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過程中 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有助於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對於以後養成透過實驗自主探究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的習慣,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下面我就從教學過程方面來進一步闡述我的教學思路。

根據學生的經驗以及興趣愛好圍繞“科學就是提出問題並想辦法解決問題”這個思路,進行教學設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首先是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讓學生置身於真實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課堂教學 “活”起來。

在教學過程中,我儘可能多地讓學生透過多種活動的機會學習,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科學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體驗中學習。

第一課時:“變來變去的鹽”需要爲學生準備:酒精燈,蒸發皿,燒杯等,“煮海爲鹽”、“青銅器的製造”的教學的短片。

我的意圖是先透過問題“我們知道鹽能溶解在水裏,溶解在水利的鹽還能‘變’出來嗎?” 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讓學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前經驗,積極的根據生活經驗積累進行猜測:得出鹽水是能變回鹽的。如果學生在此遭遇困難教師可以透過“回想水的汽化現象”給學生進行提示。此時再透過小組合作想辦法自己設計合理的實驗來驗證結論。在此基礎上透過媒體出示中國古代人“煮海爲鹽”的歷史和方法,讓學生在實驗和媒體資料的基礎上分析分離水與鹽的方法和原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演示酒精燈的使用方法,酒精燈學生生活中不常見,又是小學階段一個重要的實驗操作,同時考慮實驗的安全性,爲了更有效率的進行實驗所以由教師演示規範,再讓學生透過小組透過合作實驗進行學習。他們會發現鹽能溶解於水,又能從水中提取出來,這樣的變化過程是可逆的;繼而進一步思考最終發現:生活中還有很多變化過程是可逆的。透過收集和整理有關變化過程的相關資料來加深學生對可逆變化的認識,並且做好資料的記錄和整理,養成實驗中隨時記錄的好習慣,併爲以後的學習做好準備。透過青銅器的製作過程的錄像資料簡介以及如何利用可逆的變化之作蠟星星。透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動性,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培養他們的動手動腦的意識。

第二課時:失去光澤的銅鏡,我將爲學生準備鐵絲、細砂紙、吸水紙、白磁盤,出土銅鏡的短片等

銅鏡失去光澤,鐵釘上鏽等金屬生鏽現象是生活中常見的事,關鍵是如何瞭解他們上鏽的祕密。我透過錄像短片讓學生直接思考,來預測原因,在此基礎上考慮怎樣提高實驗設計比較金屬生鏽與否的實驗,深入到它們的裏面,瞭解事物之間的關係,才能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概念。透過進行對比實驗進行研究,透過金屬存在的環境差異,預測可能出現的現象,因爲此實驗當堂課不能完成,所以此時教師可以延遲評價實驗的結果。

我的意圖是在學習過程中有競爭纔有進步,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使他們的探究熱情空前高漲,爭相嘗試各種方法。學生的實驗只要是合理的我都給予肯定,從而使學生明白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是多種的。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體會了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了科學的探究能力,獲取了知識,形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

在此基礎上透過觀察生鏽的鐵和銅等讓學生了解鐵與鐵鏽、銅與銅鏽的區別。這個地方學生可能從很多方面進行比較,比較雜亂且有的毫無價值,所以教師可以透過實驗表格讓學生從顏色、光澤、軟硬等方面進行重點觀察,讓他了解到這種變化是產生新物質,並不僅僅是形態的變化,爲以後第三顆的學習埋下伏筆。同時根據金屬都會生鏽的現象,以及生鏽的祕密,回想在生活中人們是怎麼來處理金屬生鏽的問題的,讓科學回應於生活。此時可以透過補充這方面的資料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在生活中還有哪些防鏽措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銅鏡失去光澤是一種可以看得見的產生新物質的變化,而生活中很多的化學變化人們不容易察覺,所以在第三個部分設計了常見的燃燒現象讓學生進行分析。

第三課時:蠟燭的燃燒,我要爲學生準備:蠟燭、燒杯、澄清石灰水等、拉瓦錫實驗的短片

蠟燭的燃燒非常常見,但越是這樣人們越有可能認爲是理所當然而不去思考他所蘊藏的科學含義。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我的設計意圖是:先透過一個問題:“在生活中的常見的燃燒的現象,就以蠟燭燃燒爲例在此過程中,蠟燭燃燒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讓學生透過觀察燃燒前和燃燒中蠟燭的變化,猜測燃燒掉的蠟燭變成了什麼。在此過程中要提醒學生注意安全,如果失火了,應該趕快用溼毛巾來滅火。之後可以透過讓學生討論如何透過實驗進行驗證。

在此過程中學生會提出很多方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三個實驗:

(1)罩一個燒杯與燃燒的蠟燭上方,看燒杯有什麼變化

(2)罩一個在內壁塗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在燃燒的蠟燭上方,看燒杯有什麼變化

(3)用一個白瓷板置於燃燒的蠟燭上方,看白瓷板底部有什麼變化 讓學生考慮燃燒掉的蠟燭是不是什麼都沒了?學生透過小組討論交流互相質疑加深了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

然後透過錄像重放當年拉瓦錫驗證的燃燒的實驗,透過這樣直觀的實驗使學生更爲深刻地瞭解燃燒的本質。瞭解到燃燒會產生新的物質。同時讓學生結合前面的所學拓展瞭解還有那些是產生新物質的變化。

透過前面的學習,讓學生在所學基礎上講物質的變化的種類進行分類:

一類像鹽水轉換爲鹽那樣,是可逆的變化,不產生新物質的變化。一類是像金屬生鏽和燃燒現象一樣產生了新物質的變化。

讓學生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關鍵是是否產生新的物質。這樣就將普通常見的現象總結成爲一個普通的規律,讓學生的認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階段。

科學課的目的是爲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僅僅從課堂上來解決問題,所以我佈置了一個小任務:收集有關物質變化的資料,讓學生回去完成。因爲收集相關資料並進行篩選的能力也是科學課所必備的,在下一堂課進行交流彙報和講評,這樣就使科學課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同時也爲下個單元整理資訊,讓我們更有效的學習,作鋪墊。

出示板書設計。

物質的變化

鹽到鹽水:可逆的變化 物質形態發生改變,不產生新物質——物理變化

銅生鏽

鐵生鏽 :不可逆的變化 產生新物質的變化

燃燒

我的設計是從現象到本質,讓學生清楚物質變化的分類依據。

以上是我對《物質的變化》這一主題的教學思路,請各位老師給予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緊緊圍繞地球運動及其所產生的地理意義進行學習,而晝夜交替則是地球運動的重要地理意義之一。它對我們以後學習時差和晝夜長短起到了鋪墊作用。並且,學生對晝夜交替的學習有利於透過一些自然現象認識到事物本質規律和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

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爲以下三點:

(1)能夠解釋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想象。

(2)能夠讀圖判讀晨昏線,並能夠運用晨昏線的特徵解決問題。

(3)樹立世界的物質性及物質運動規律性本質性的價值觀。

重、難點分析

判讀晨昏線對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及讀圖分析能力要求很高,而且它是解決地理問題的重要運用之一。

遂將晨昏線的判讀和特徵及運用定爲本節重點

將晨昏線的判別和特點定爲難點。

二、說學情

我的學生是剛進入高中學習的高一新生,接觸專業地理知識的時間較短,對這一方面的概念比較模糊。所以我要着重興趣匯入和強化概念,讓他們能打好基礎。此外,這個年紀的學生自我意識都比較強,所以在課程中,可以充分調動他們的自主性,由老師說,學生聽,轉化爲老師引導,學生探索,學生思考,學生梳理。

三、說教法

本節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以讀圖分析法爲主,透過地球儀演示,讓學生根據演示來分析、歸納、比較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現象的形成,運用教學掛圖,指導學生分析歸納晨昏線的特徵,同時輔以情景創設,採用設問式教學方法完成知識的傳授,讓學生主動去理解知識,運用學習成果。

四、說學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故教學中運用地球儀,地圖演示等生動、形象的現代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提出一些小問題 (如在同一時間裏,爲什麼太陽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地思考,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和熱情,變被動爲主動。

五、說教學過程

(一)上下銜接,匯入新課

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學習了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在複習上節課的內容之後,以提問“太陽直射點是否固定?移動的太陽直射點會形成怎樣的自然現象?”來引出白天黑夜現象,進一步描述爲“晝夜現象”,以日復一日白天黑夜往復交替的事實規律,從而引出晝夜交替現象。由此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新課教學

1。創設情境,明確關係

在引入新課的基礎上,首先要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白天和黑夜的區別是什麼?),在學生回答出“光”之後,我們就能得出“太陽是地球有晝夜交替的必要原因”

繼續提問“靜止的太陽或地球還會造成晝夜現象嗎?”,開始引導學生進行假設①地球不動,太陽繞着地球轉;②太陽不動,地球圍着太陽轉;③地球自轉;④地球圍着太陽轉,同時自轉。。。。。猜測是科學課培養學生興趣的方法之一,也是讓學生嘗試構建一個解決問題的模型。以前學生對晝夜交替現象肯定有些許瞭解,也就讓學生有了探究、驗證的需求,爲學生形成科學的研究習慣和方法做好指導。

在讓學生小組討論,假設,推導之後,讓學生來公佈討論結果。我會表揚學生的活躍思維並且總結,明確晝夜交替現象是由太陽和地球雙方的特性決定的。透過地球儀來演示地球自轉引起的晝夜交替現象。再指出相對於靜態的晝夜現象,晝夜交替則是動態的,讓學生明確晝夜交替是在晝夜現象的而基礎上地球自轉產生的自然現象。

2。步步引導,合理過度

在上面知道了晝夜交替的原因,透過生活中日復一日的晝夜交替現象我們可以得出晝夜交替的週期爲一日,這裏的一日是指太陽日(24小時),在這裏要強調我們的研究對象爲地球和太陽,是以太陽作爲參考點,所以週期爲一個太陽日。

再指出晝夜交替影響着人類的起居作息,因此,太陽日被用來作爲基本的時間單位。

3。圖文結合,突破難點

讓學生觀察教學掛圖,指出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爲晨昏線(圈),在這裏學生可以透過教學掛圖形象直觀的出分界線在空間上表現爲一個圈。再指出,晨昏線由晨線和昏線構成的,透過生活中清晨日出和黃昏日落的自然下現象引匯出晨昏線的判讀方法,即順着地球自轉方向,由夜半球進入晝半球經過的分界線是晨線,由晝半球進入夜半球經過的分界線爲昏線。在這裏要強調順着地球自轉方向這個前提條件。接下來,透過教學掛圖來分析晨昏線的特徵,針對晨昏線是過地心的大圓的這個特點,以赤道爲例補充說明球體上大圓的知識點。在特點中重點強調晨昏線平分赤道,晨線與赤道的交點的地方時爲六點,昏線赤道的交點的地方時爲十八點,並指出這點在以後知識學習中的重要性。對於太陽光線垂直於晨昏線,以及將經過的緯線分割爲晝弧和夜弧指導學生讀圖分析即可得出,作簡要解釋即可。

4。課後問題

地球上的晝夜交替我們已經瞭解了,那麼地球的衛星——月亮上的晝夜交替是怎樣的呢?它與地球晝夜交替的差別又在哪裏?相關知識請同學們在課後去了解。

板書設計

晝夜交替

一、晝夜現象 四、晨昏線

二、交替原因 1。構成

三、交替週期 2。特點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學內容:

《飲食與健康》是首師大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關愛健康》的第一課時,本課的主要目的是先引導同學認識食物中含有哪些人體需要的營養成分,然後指導同學學習幾種鑑定食物營養成分的簡單方法,最後向同學進行合理營養的教育。本課內容分爲四個局部

第一局部:指導同學認識食物中含有的主要營養成分。

第二局部:指導同學用實驗的方法,鑑定食物中的三種營養成分。由於食物中含有的營養成分,一般不容易直接觀察出來,需要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鑑定。根據學校的儀器和設備情況,教材選擇了鑑定蛋白質、脂肪和澱粉等三種營養成分的方法。

第三局部:向同學進行合理營養的教育。在這局部內容中,主要介紹了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報它的結構、兒童少年中的營養不良狀況以和營養午餐的事實、合理營養的原則等。

第四局部:讓同學應用合理營養的有關知識,進行科學配餐活動。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四年級同學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基礎目標:

1、指導食物中含有的主要營養成分

2、學會鑑定蛋白質、脂肪、澱粉等三種營養成分的簡單方法

發展目標:

1、關注自身的健康,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資料:雞蛋白饅頭向日葵種子花生碘酒酒精燈等

三、說教學戰略、方法和過程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的體現必需在啓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沛調動同學的學習興趣,激發求職慾望。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力圖體現以活動組織教學,透過營造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同學動起手來,參與到實驗中去,並且能夠積極地去設計實驗方案,自主地探索新的連線方法等。下面,我具體說一下這節課的幾個環節

(一)、認識食物中的營養物質

開始上課後,教室談話:人每天都要吃食物,你知道這是爲什麼嗎?然後讓同學進行討論,進行簡單彙報。教室接着問:你都知道食物中含有人體需要的哪些營養成分?在給同學一些時間進行交流,然後彙報,最後教師小結食物中所含有的營養成分。

這一環節主要透過同學交流,使每一個同學都能積極地考慮,使同學對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有更多的認識。

(二)、鑑別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1、學習檢驗食物營養成分的方法

談話:我們怎樣來檢驗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呢?

(同學討論檢驗的方法)

2、介紹實驗方法:

實驗一:把蛋白質放在酒精燈上燒,問道難聞氣味,檢驗蛋白質

實驗二:把花生米在紙上摁壓,檢驗脂肪

實驗三:給食物點上稀釋的碘酒,檢驗澱粉

3、組織同學分組進行食物營養成分的檢驗

(教師在此處可以給同學們創設“矛盾”,比方讓同學們猜一猜土豆裏面含有什麼營養成分,讓同學們的想法發生分歧,來激發同學們的積極性)

談話:用實驗的方法,可以檢驗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下面各小組可以自身選擇一些食物進行檢驗

要求:

(1)、邊實驗邊觀察

(2)、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記錄本上

組織同學彙報交流

小結:

檢驗各種營養物質的方法

本環節主要是讓同學知道鑑別三種營養物質的簡單方法,然後透過自身動手實踐,來驗證一些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物質,

(三)、各種營養養成分對人體的作用

1、談話:各種營養物質對人體各有什麼作用?

(同學討論)

2、組織同學彙報

3、小結:

合理營養是健康的基礎。現在,在兒童少年中,因偏食、挑食等不良的飲食習慣,是肥胖兒童、“豆芽菜”型兒童的數目不時增加。這不只影響兒童少年的正常聲中發育,而且還危和兒童少年成年後的健康。爲了改變中小學營養構成不夠科學的狀況,北京市在中小同學中推行由營養師設計的營養午餐。

本環節主要是讓同學知道合理飲食的重要性

(四)應用知識的活動(彈性活動)

1、談話:你喜歡去麥當勞嗎?你認爲麥當勞的快餐中營養搭配有什麼特點?

2、跟據學到的知識來設計一份學校營養配餐的食譜。

四、說教學評價

科學課程目標的重點在於培養同學的態度和能力,所以評價時,不應過於看重同學所獲得的知識的多少和作品的優劣,而應特別關注同學參與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明性,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關注交流與合作,關注動手實踐以和所獲得的經驗與教訓,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同學發揮自身的個性特長,施展自身的才幹,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同學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的氛圍。評價可採用多種形式,如書面資料的評價與對同學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同學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的評價與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等。基於這一評價理念,本節課評價方式靈活多樣,各種評價方式有機結合。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學內容:

《磁鐵的磁性》是科教版《科學》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磁鐵》的第一課時,本課指導同學認識磁鐵最基本的性質————磁性。教學內容分爲三局部。

第一局部:我知道的磁鐵。

這局部是該單元的引入,主要交流我們認識的磁鐵的形狀以和磁鐵的名稱。還有交流我們曾在什麼地方看到過磁鐵,介紹磁鐵在生髮生活中的應用。四年級同學差不多都玩過磁鐵,對磁鐵、磁現象有一定的經驗和認識。他們有表述自身的經歷和體驗的願望。教學時要充沛利用同學認知基礎和學習基礎。透過交流讓他們體會到磁鐵與我們的生活非常貼近,從而激發起他們進一步研究的興趣。

第二局部: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

這局部首先是讓同學透過實驗感知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然後討論能被磁鐵吸住的物體和不能被磁鐵吸住的物體各是什麼資料做的。由此再進一步認識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是鐵做成的,初步建立起“磁性”的概念。

第三局部:磁鐵各局部的磁性強弱都一樣嗎?

教材介紹兩種方法:一種是將磁鐵水平懸掛起來,觀察磁鐵的各個局部分別能吸引多少個回形針;另一種是在磁鐵上放一顆小鋼珠,觀察小鋼珠往哪局部滾,以檢驗磁鐵哪局部磁性強。相信同學透過小組合作能設計出一些實驗方法來認識、理解“磁鐵兩端磁性最強”。在探究了磁鐵各局部磁性強弱後,教材透過文字告訴同學“磁性最強的地方叫磁鐵的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這時,同學們可能會不時提出新的問題。例如:“每種磁鐵都有兩個磁極嗎?”等等,藉助這些問題,就會延伸出同學課內或課外的探究活動。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四年級同學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基礎目標:

1。透過探索,讓同學知道磁鐵的磁性。

2。指導同學探索,建立“磁性”的概念和認識磁鐵各局部磁性的強弱。

發展目標:

1。能根據現象進行猜測、推測,並能透過實驗驗證發現規律,親歷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逐步培養同學的科學素養。

2。能不時地提出一些問題,自身設計研究方案去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帶有磁性烏龜的魚鉤和幾條帶鐵環的塑料做成的魚。

觀察演示準備: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等形狀不同的磁鐵。

分組實驗準備:磁鐵、瓷湯匙、鐵鑰匙、回形針、大頭針、鐵釘、牙籤、橡皮、塑料尺、鐵尺、紙片、棉花等。

三、說教學戰略、方法和過程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的體現必需在啓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沛調動同學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望。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力圖體現以活動組織教學,透過營造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同學經歷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實驗驗證、得出結論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去認識磁鐵的磁性。對於本課的教學,我主要佈置6個環節。下面,我具體說一下這6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課堂伊始,我會引導同學談一談他們的生活經驗。“同學們,你們釣過魚嗎?誰能說說你是怎樣釣魚的。”然後請同學談一談。接着我會說:“今天,老師也想來釣魚,只不過老師的魚杆上綁的不是魚鉤,而是一隻小烏龜,可老師還真能把魚給釣起來。”這時老師演示,讓同學仔細觀察並猜猜爲什麼,估計同學能說出是因爲磁鐵的原因。然後板書:磁鐵

這一環節的設計透過師生就日常生活中“釣魚”這個話題的交流和教師的扮演,激發同學的探究興趣,充沛調動同學思維,爲新課做好鋪墊。

(二)、交流我們知道的磁鐵。

首先老師提問:“在日常生活中,你們知道哪些物品上有磁鐵嗎?”

同學可能說:磁性黑板、冰箱門、鉛筆盒。

“你們看到的磁鐵是什麼形狀的呢?誰來說?”

估計同學會說:有圓形、長方形、正方形、環形。

這時教師分別出示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

並請同學拿出與老師手中形狀相同的磁鐵,讓同學根據磁鐵的形狀給它們取名稱。並結合板書: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

本環節的設計注重讓同學聯繫生活實際,交流自身所見過的磁鐵,讓同學根據磁鐵的形狀爲磁鐵起名稱,大大地激發了同學的學習熱情,調動了同學學習的積極性,充沛體現了同學的主體地位。

(三)、同學猜想並驗證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

首先教師設疑:桌上有很多物體,你們猜一猜,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同學各抒己見。這時老師提示同學可以透過實驗來研究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同學可以在桌面上和實驗資料區選取不同物體,進行分組實驗,觀察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把能吸引的物體在記錄單上用“√“表示出來。

瓷湯匙瓷湯匙瓷湯匙大頭針鐵釘牙籤橡皮塑料尺

鐵尺紙片棉花

在這裏對實驗資料區和記錄單進行說明(我在實驗室設定了實驗資料區,放置如:鐵夾、玻璃杯等許多物體,供同學實驗,記錄單第三行的空白局部讓同學填寫從實驗資料區選取實驗資料的物體名稱。

同學分組實驗並彙報結果後,教師因勢利導:我們觀察到磁鐵能吸引回形針、大頭針、鐵釘、這些物體,它們都是什麼資料做成的?

同學回答後老師引導同學進行考慮:由此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師生一起研討總結出磁鐵能吸引鐵一類資料做的物體並板書磁性的概念。

在這一環節的活動中,先讓同學大膽猜想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估計同學能就磁鐵能否吸引棉花或小紙片等這些問題發生認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驗證的需求。這時,教師讓同學進行驗證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同學的小組合作學習在這個環節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學、有效的。小組活動中,同學們在小組長的佈置下,有的到實驗資料區去選取實驗所需的資料,有的負責記錄,有不同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後小組長把全組的意見整理、彙報,得出了“磁鐵能吸引鐵一類資料做的物體”這一結論。最後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整的形成了“磁性”的概念,這符合同學的認知規律,又充沛的體現新課程的精神。

(四)、研究磁鐵各局部磁性的強弱。

老師繼續引導:像剛纔老師扮演的釣魚就是應用了磁鐵的磁性。那麼磁鐵各個局部的磁性是不是一樣呢?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先說一說你們想怎樣設計實驗來研究這個問題。

同學獨立考慮,然後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並交流。

估計同學的方案有:將磁鐵水平懸掛起來,觀察磁鐵的各個局部分別能吸引多少個回形針。或者在磁鐵上放一顆小鋼珠,觀察小鋼珠往哪局部滾,以檢驗磁鐵哪局部磁性強等等。

教師認真傾聽同學的各種方案,對於合理、易操作、有創意的方案給予肯定,並讓他們依照同學提出的方案有選擇性的去進行實驗、驗證。然後小組彙報實驗結果,最後得出結論並板書:磁鐵的兩端磁性最強,磁鐵磁性最強的地方是磁鐵的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

(五)、玩弄磁鐵。

首先由老師引導同學繼續探索。“同學們,假如我們繼續玩弄磁鐵,也許還會有更多的發現、更多的問題可以研究。比方我們把兩塊條形磁鐵吸在一起,這塊磁鐵是不是就有四個磁極,請同學們自身玩弄磁鐵,假如有什麼發現和什麼問題就把它記在記錄單上並進行研究。”

同學可獨立或小組合作玩弄磁鐵,研究發現的問題,最後把他們的研究效果在全班進行交流。

“研究磁鐵各局部磁性的強弱”和“玩弄磁鐵”這兩個環節的設計意爲同學發明一個活潑、嚴謹的氛圍,讓同學去思索、探究,培養同學的創新精神。“在研究磁鐵各局部磁性的強弱”時,先讓同學獨立考慮,然後在小組裏交流。除了以上估計的兩個實驗方案,可能還有的同學想到把磁鐵放在離回形針2、3釐米的距離,觀察回形針有什麼反應……在玩弄磁鐵的過程中,可能有的同學發現了環形磁鐵的磁極,有的同學發現了兩條條形磁鐵同極相排斥的現象,還有的同學發現兩條條形磁鐵連起來變成一條條形磁鐵時,它得磁極不是4個而是2個,……同學的這些發現是透過自身的實驗來證明的,應該說,在這個活動中,同學思維的開放性和獨立性得到充沛的體現。

(六)、總結延伸。

課堂結束時我會小結“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並讓同學考慮問題“一塊磁鐵斷了,它還有兩個磁極嗎?”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同學對知識進行系統整理。並把探究活動延伸至課外。

四、說教學評價

科學課程目標的重點在於培養同學的態度和能力,所以評價時,不應過於看重同學所獲得的知識的多少和作品的優劣,而應特別關注同學參與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明性,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關注交流與合作,關注動手實踐以和所獲得的經驗與教訓,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同學發揮自身的個性特長,施展自身的才幹,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同學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的氛圍。評價可採用多種形式,如書面資料的評價與對同學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同學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的評價與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等。基於這一評價理念,本節課評價方式靈活多樣,各種評價方式有機結合。例如:在“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交流我們知道的磁鐵”這兩個環節採取教師評價與同學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在“同學猜想並驗證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研究磁鐵各局部磁性的強弱”這兩個環節採取書面資料的評價與對同學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讓同學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他人。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抵抗彎曲》是義務教育小學科學教科版教材六年級上冊形狀與結構單元的第一課。本課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引入,自然引出“寬度增加,紙的抗彎曲能力會怎樣”的問題,由此展開一系列關於形狀和結構的研究。所以,作爲本單元的起始課,《抵抗彎曲》的學習在知識和探究技能方面爲本單元的後續研究奠定了基礎。

本課探究活動主要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紙的寬度與抗彎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動。透過在不同寬度的紙上放螺帽,比較不同寬度的紙抗彎曲的能力。然後收集數據,使學生認識到紙的寬度增加,抗彎曲的能力會明顯提高。第二部分:研究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之間的關係。第三部分:研討長方形截面的橫樑平放好還是立放好。這個活動是對第一個活動結論的應用。透過觀察,學生會發現承重的橫樑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讓學生解釋橫樑立着安放的現象,最後要求他們用感受尺子抗彎曲能力的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理由。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及發展規律,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目標:透過實驗,能積極分析並善於發現引起實驗結果出現差異的各因素,能根據實驗經驗提高預測的準確性並不斷改進實驗。能透過採集實驗數據和實驗驗證等手段展開科學探究。

2、科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樂於探究不同厚度的紙和抗彎曲能力大小的關係,樂於透過小組合作積極主動完成實驗;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會到科學探究的嚴謹性和科學性的同時,亦能體驗到探究的樂趣。初步感受到科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繫,進一步激發探究形狀與結構的興趣;

3、科學知識目標:透過實驗,認識增加紙條厚度和寬度可以顯著提高紙條的抗彎曲能力。並能理解橫樑平放和豎放的道理。

三、重點及難點:

教學重點:紙的厚度、寬度與抗彎曲能力的關係的研究;

教學關鍵:對科學實驗的變量識別與控制;

四、設計理念及基本思路:

本課體現“以探究爲中心”的教學理念,採用猜測—驗證—得出結論—的教學方法,將實驗探究、解決生活問題與課外延伸三部分緊密聯繫,使教學內容邏輯化、序列化、生活化、活動化。激趣引入部分:首先安排教師的演示實驗,這樣的設計是爲了引出紙條抗彎曲能力的因素也爲引出課題做準備。自主探究部分:三組自主實驗的設計,完全爲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服務,用填表形式展示實驗結果,目的是讓學生充分合作,積極彙報,得出比較科學的數據。解決生活問題部分,出示建築圖片,目的是將學生的視角引向生活,讓他們感受生活與科學的聯繫,又一次將所學運用到生活,體現學科學、用科學的思想。

五、關於小課題的落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出能思考,會創造的人”。而實驗能力正是創新能力中的重要環節,是對學生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內容。在科學課堂如何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一直是科學教師感到困惑的問題,具體的問題有:實驗材料難準備,學生實驗難駕馭,小組討論形式化,種種問題制約着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因此把“如何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作爲科學課研究的小課題顯的尤其重要,本節課中爲了落實這一課題,我主要從以下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1、注重實驗材料的收集與保管,填充與更新,發動學生備齊實驗材料做好實驗的前提保證。

2、注重制定明確具體的實驗要求,起到約束學生有序實驗的作用。

3、注重小組合作學習,討論交流,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每組設定了小組長、實驗員、記錄員、觀察員,最大限度的使每位學生有事做,有問題想,積極參與到實驗中來。

4、注重實驗設計的目的性,提高學生自主實驗的效果:一節課中,如果實驗沒了目的,那麼學生實驗便亂了方寸,更別談實驗的有效性了。本節課我共給學生設計了四組不同的實驗,目的各不相同,第一組實驗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確對比試驗要控制的條件,抓住這一關鍵,緊扣這一核心,就爲後續實驗打好了基礎,鋪好了路,第二、三組實驗是本節課的重點實驗,透過這2組實驗使學生看到寬度、厚度的增加能明顯提高抗彎曲能力這一現象。感受尺子不同方法的放法讓學生明白橫樑爲什麼立放的道理。使科學道理迴歸生活。這些實驗的設計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目的性強,循序漸進的把學生帶入了探究的天地。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6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韌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韌性是指物體在受力度形後,不易折斷的性質。

流程與方法:

1.用簡單測量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透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材料循環使用,節約資源的環境保護意識。

【學習重點】

用簡單測量方法比較材料的柔韌性。

【學習難點】

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金屬的特徵。

【學習準備】

學生(每小組):

1.一套寬度、厚度一樣的塑料、不鏽鋼、木頭尺(每種材料的一端打一個孔)

2.一套寬度、厚度不一樣的塑料、不鏽鋼、木頭做成的物品。

3.測量彎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鉤碼一個,回形針一個。

老師:同樣寬度、厚度的粗塑料條、木條各一根,兩桶水。

【學習流程】

一、柔韌性的認識

出示兩根長度、厚度和寬度一樣的塑料條和木條。

師:請兩位同學上來各取一根,分別去取同樣重的兩桶水,觀察塑料條

木條的變化情況。

兩名學生上來演示,其它同學觀察,然後彙報觀察到的情況(木條斷,

料條沒有斷;塑料變了,沒有斷,木條先是彎了,最後斷了)

老師指出:我們把像剛纔這樣塑料條受力變形後,不易折斷的特點叫做柔韌性。

二、比較3種不同材料的柔韌性

1.提供三種物體,找一找它們分別是用什麼材料做的?(木頭、塑料、不鏽鋼)

2.用自己的方法來比較它們的柔韌性,並把比較的結果排一排序(提示學生材料不要弄斷)

3.學生彙報比較結果,當各組意見分歧時,引導學生髮現:比較的材料由於寬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這樣比較它們的柔韌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師出示寬度、厚度相同的木條、塑料條、不鏽鋼條,問:可以怎樣研究它們的柔韌性?

5.學生小組討論、彙報,教師引導,最後邊小結邊演示操作步驟:

⑴把木條、金屬條、塑料條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壓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釐米,用回形針掛上鉤碼,觀察它們的前端彎下去了多少。測量材料前端彎下的距離時,眼睛要平視。

⑵分別測量木條、金屬條、塑料條伸出桌面5釐米、10釐米和15釐米後前端彎下的距離,把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6.學生分組實驗後彙報實驗情況。

三、認識塑料

1.我們的生活學習中有哪些塑料製品?

2.出示各種塑料製成的物品圖片,觀察後思考:這些塑料製品分別是利用了塑料的什麼特性,並把觀察和思考的結果記錄在氣泡圖上。

四、討論瞭解塑料的循環使用

1.閱讀教科書,說說你瞭解了些什麼?

2.出示"可回收標誌",認識可回收標誌。

3.討論:我們以後在使用塑料製品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食物包裝上的資訊》是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食物》單元的最終一課,是學生們在探究儲存食物的方法中延伸出來的一個觀察活動。教材分爲三部分:(1)觀察食品包裝袋或包裝盒;(2)比較幾種食品的保質期;(3)調查瞭解食品的配料。這三部分對食物包裝上的資訊的研究是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步步深入有序進行的。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食品具有保質期,食用超過保質期的食品對人體有害。食品中的配料能夠改善食品的品質,但有時也可能有害。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習蒐集、整理資訊的方法,並在分析處理資訊過程中,產生問題,展開進一步深的研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提高選擇食物的本事。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重點:指導學生收集資訊的方法,培養學生分析處理資訊的本事。

難點:探究怎樣的食品資訊纔是可靠的、健康的。

(四)教學準備

課件;學生在課前每人收集3~5種食品包裝袋;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記錄表、牛奶餅乾的配料表。

二、說學情

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各樣的小食品都出此刻了學生面前。食品包裝袋是學生了解食品的主要途徑,然而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往往不會關注包裝袋上資訊。讓我高興的是本校四年級的學生有較好的科學習慣和科學思維,對科學課的熱情程度還是相當高的。所以,我覺得這堂課組織起來應當比較容易。

三、說教法

在學生活動的基礎上,我除了採用講述法、談話法、演示法等作適當的點撥,還將科學教學與資訊技術融爲一體,把資訊技術課程作爲工具滲透到科學教學中去。以此啓發學生從更寬廣的角度去探究食物,主動獲取食品資訊。

四、說學法

科學探究是《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的核心理念。我把教學過程分成了四個板塊,每個板塊有一個主題,學生們依據這個主題,從關注自我的日常生活、關注身邊的科學入手,經過小組合作,觀察討論等形式不斷深入到科學探究過程之中,並在經歷一個個活動中提高科學素養。

五、說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我覺得這節課材料準備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把課前的材料準備作爲教學過程的第一個板塊。

在上課的前一個星期,我就佈置學生收集家裏近一週內吃過的食品包裝袋。課前,我對小組間所擁有的包裝袋進行了合理的調配和補充,確保每個小組都具有不一樣類型的包裝袋,如,有裝流質食物的包裝袋,有盒裝的包裝袋,有罐裝的包裝袋,等等。由於這些材料都具有必須的典型性、結構性,並且是自我或家人吃過的,這些研究起來,應當是更真實,更迫切,更得心應手。

(二)我是最合格的設計師

孩子們在選擇食品時更多的是受到廣告宣傳和精緻包裝外表的影響,而不去注意食物包裝上的資訊。怎樣辦?在讓學生收集食品袋時,我就要求學生思考“食品包裝袋上有哪些資訊呢?”。解決問題的辦法是仔細觀察,詢問家長或是上網查一查等。待到上課時,首先開一個“彙報成果慶功會”。讓學生彙報自我收集到的資訊,比一比,看誰說的最全面。在活動中,孩子們經過對資訊的觀察、收集、整理、彙報,初步瞭解到了食品包裝上有:食品的名稱、配料、營養成分、生產日期、保質期、儲存要求、食用方法、生產廠家等資料。注意:淨含量、方便撕開口、條形碼、環保標誌、質量合格標誌等這些資訊容易被忽略,教師可做有意識的引導和提示。之後,我拿出一包未包裝的米粉,話鋒一轉,要求學生爲這包米粉設計出一份合格的並且有創意的包裝說明。在設計過程中,在活動中,孩子們經過親身設計,更加有效地瞭解有關食品包裝方面的問題了,提高了運用科學知識的本事。

(三)我是最聰明的研究生

1.研究什麼因素影響了食品的保質期。

要求小組內選擇五種不一樣的食品包裝進行調查,重點比較五種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並且完成教師給的統計表。

在活動中,學生經過觀察、填表、討論、比較,水到渠成,探究出食品的加工方式,包裝方式,儲存方式,食品配料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食品保質期的長短。

2.研究食品的配料及其作用。

我先請孩子們品嚐美味可口的達能餅乾,然後,再請同學們依然是分小組來共同探討,並把探討資料記錄表中。

你熟悉的配料:作用:

你不熟悉的配料:作用:

孩子們在向縱深方向的觀察討論過程中,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這些不熟悉的配料對人體有沒有害處呢?佈置作業,讓學生經過上網查找有關資料作深入的研究。

(四)我是最精明的消費者

首先,經過電腦播放一段擺滿了各種各樣食品的超市動畫。讓學生有一種親臨超市的感覺,從而激起學生購買慾。

其次,讓學生運用瞭解有關食品包裝方面的知識來清除這個超市中的不合格產品,當然,我有意識地把一些無產品名稱、廠址及已經過期的食品放在購物架上,以此提高學生鑑別僞劣食品的本事及培養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

最終,我又要求學生根據下列情景來模擬購物:

1.一天,爸爸讓小敏隨自我出去旅遊,到北京都遊玩兩天。

2.星期日,小佳要到順平去看望奶奶,給奶奶買些食物。

3.王先生到國外探親,想帶一些國外不易買到的食物帶給親戚。

這些活動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提高學生選擇食物的水平,並且能夠培養學生靈活地運用科學知識指導健康生活的本事。

六、說板書設計

結合各板塊的學習,經過對資料與方法的歸納,教師的點撥,最終構成了知識性強、趣味性濃的兒歌式的板書,幫忙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板書設計:

食物包裝上的資訊

包裝上,資訊多,同項歸類整理好。

生產期,保質期,列表收集要記牢。

細觀察,善比較,食用有效身體棒。

大膽猜測勤研討,關注科學真奇妙!

七、說教學評價與教學保障措施

本節課一開始,我確定“三星”標準,經過“星星伴我行”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採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將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點評、師生互評等有機結合起來,以此激勵學生。經過摘星活動,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爲了保障學生能夠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針對四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我努力地爲學生創造一種簡便愉悅地氛圍,如爭當小設計師、吃餅乾、看動畫等。以此使學生歡樂地動眼、動口、動手、動腦,歡樂探究科學的奧祕,歡樂地攀登科學的高峯。

小學科學說課稿 篇8

●說教材

熱脹冷縮是指物質遇熱膨脹和遇冷收縮的性質。這種現象在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比如有些水泥路在冬天的時候會裂開;茶壺裏滿壺的水在燒開時會有水溢出來等等。熱脹冷縮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也非常廣泛,比如乒乓球踩癟了,可以浸在開水裏燙一下,球內的空氣受熱膨脹,壓力變大就會重新鼓起來;果醬瓶的鐵蓋子擰不開,我們只要把瓶子倒過來放在熱水裏浸泡一會,玻璃瓶和鐵蓋子放在熱水裏都會膨脹,但是玻璃膨脹小,鐵蓋子膨脹大,瓶口和鐵蓋子之間的縫隙就會變大,瓶口就容易擰開了。一般物體都會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只是有些物體不是變化比較小,我們很難看出來;有些物體變化比較大,可以用肉眼就能看出來。

中班的孩子對周圍世界的敏感性不斷增強,他們會很驚喜地發現這個世界很神奇:爲什麼袋鼠爸爸會生孩子,我們的爸爸不會?爲什麼太陽總是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外星球有沒有和我們一樣的小朋友?等等。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提出的問題也都是以“爲什麼”爲主,他們關注現象,更關注現象後面的科學道理。他們懷着強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動機去探究周圍的世界,他們是勇於實踐的探索者,會積極主動地探究和認識周圍世界。中班孩子對熱脹冷縮的現象在生活中有遇到過,但是對於爲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的經驗還不是很系統,很科學,因此在中班開展“熱脹冷縮”的科學探索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幼兒整合、梳理、提升這方面的知識經驗,還可以激發幼兒對周圍生活的觀察,讓幼兒感受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這也是我們所提倡的“幼兒園科學教育是一種啓蒙教育”理念。

●說目標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徵和教學活動內容,我制定了以下幾個目標:

1.透過操作,發現熱脹冷縮的現象,積累熱脹冷縮的經驗。

2.知道熱脹冷縮與生活的關係,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發現。

其中“發現熱脹冷縮的現象,積累熱脹冷縮的經驗”是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我將提提供各種操作材料,在活動中透過幼兒猜測、操作、記錄和交流來解決重難點。

● 說準備

根據活動的目標,我提供人手一份的癟乒乓球三個、杯子三個、記錄紙一張,每人兩個笑臉貼紙,大記錄紙一張,ppt

1.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癟乒乓球、杯子,是爲了讓幼兒進行實驗,感知熱了能使物體膨脹的現象,這份材料很好地體現了《綱要》所提倡的“利用身邊的事物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讓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記錄紙的設計很簡單,但是它的提供不僅可以幫助幼兒記憶實驗的結果,讓孩子有據可證,更讓幼兒學會尊重科學的實踐和真理。

2.笑臉貼紙是讓幼兒將自己的猜測或是實驗結果展現在大記錄紙上,便於教師和同伴的統計。大記錄紙可以將幼兒的猜測和操作結果進行彙總,便於幼兒直觀地瞭解同伴的想法和實驗結果,並便於更好地進行相互交流。

3.Ppt的內容是由一個生活錄像短片“怎麼辦”和“熱脹冷縮在生活中應用”圖片組成的。錄像短片是爲了引出課題,激發幼兒的興趣;圖片是爲了幫助幼兒擴散思維,瞭解熱脹冷縮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說過程

第一個環節:引出課題

採用看錄像短片的形式,將生活中現實的場景展現在幼兒面前。透過一個小朋友的困難,激發幼兒幫助他的願望,繼而激發幼兒想出各種辦法使乒乓球變圓。透過這一個環節幼兒的交流,教師能較好地瞭解幼兒積累的生活經驗。

第二個環節:猜測實驗

透過幼兒的猜測,讓幼兒各抒己見,把自己的想法呈現在同伴和教師面前,允許孩子出錯。

接下來透過實驗來證實自己的想法,讓幼兒崇尚科學,形成讓事實來說話的觀念。當然,實驗的過程是一個發現變化的過程,需要孩子仔細觀察,從而發現“熱脹”的現象。

透過記錄實驗結果,讓幼兒嘗試簡單的記錄方法,學會看簡單的記錄表。

在交流中,讓幼兒瞭解同伴的想法和經驗,促進幼兒間的交流。

教師的小結是對生活現象的科學提煉,讓幼兒初步感受科學的嚴謹性,瞭解物質的這種現象是“熱脹冷縮”的性質。

第三個環節:討論交流

透過同伴間的交流,讓幼兒對自己觀察到的生活進行表達,教師能從中瞭解幼兒積累的生活經驗,也能引發幼兒對生活更積極地觀察和探究。

透過ppt的展示,圖片的直觀性更能讓幼兒瞭解“熱脹冷縮”在生活中的應用是這麼廣泛,科學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