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實用的說課稿集合9篇

說課稿2.84W

作爲一名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9篇,歡迎大家分享。

實用的說課稿集合9篇

說課稿 篇1

一、 說教材

1、 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 安全電壓 第二、用測電筆辨別火線 第三、安全用電常識

2、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安全用電的知識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社會性,也是作爲現代公民所必需的知識,讓學生掌握安全用電常識,提高安全用電的意識,具有實際意義,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本節的內容不同於前面規律性知識的學習,注重的是科學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

3、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知道安全電壓

知道測電筆的構造,學習使用測電筆辨別家庭電路的火線和零線

知道安全用電的常識

(2) 技能目標

透過學習用測電筆辨別家庭電路的火線和零線,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

透過學習安全用電常識,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3) 情感目標

透過學習,使學生體會物理與生活密切相關

透過學習,提高學生安全用電的意識,能自覺地執行和宣傳安全用電

4、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安全用電的原則是學生今後生產、生活中保障自身安全的準則之一,因此是

本節內容的重點。

難點:對於觸電事故的發生,無論是高壓觸電還是低壓觸電都具有不可實驗與體驗

性,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對於學生有一定的難度,所

以是本節的難點。

二、教法和學法

教法:依據本節教材的內容,採用師生互動啓發式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實例、圖片,利用多媒體的直觀動態教學手段,透過討論、問答、練習等一系列的師生活動展開教學。 學法:引導學生採用討論法、問答法、練習法、記憶法等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三、教學過程

(一)事例引課(2')

首先透過多媒體播放一段人體觸電事故發生的視頻,這樣做可以達到兩個目的:(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具體事例引課比語言引課更具有吸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以真實的事例教育學生安全用電的重要性,匯出課題。

(二)師生互動——知識的學習

1、安全電壓(5')

人體也是導體,對於人體的觸電現象學生較易理解。基於這一點對本知識我設計下面的師生互動過程:

(1)教師提供透過人體電流的大小對人體的影響(危害)和通常情況下人體電阻值的大小兩方面數據材料,引導學生運用公式U=IR推匯出一般情況下對人體的安全電壓。既應用鞏固了舊知識又培養了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2)教師向學生介紹不是每個人的電阻都一樣大,而且同一個人的電阻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從而着重指出:一般情況下,36伏以下的電壓對人體纔是安全的。培養學生嚴謹的求知態度,感受科學的辨證關係。

2、用測電筆辨別火線(5')

出示教材中的圖13-17在教師的指導下認識它的各部分名稱,接着教師用測電筆演示教材圖13-18的測電筆的正確和錯誤的使用方法。教師要告訴學生:在使用測電筆時,應先在有電的地方試一下,檢查測電筆是否正常,防止造成誤判,發生觸電事故;在正確使用測電筆下,若測電筆的金屬筆尖接觸火線,則氖管發光;若金屬筆尖接觸零線,則則氖管不發光。測電筆只能在對地電壓250V以下使用。不可用它碰高壓帶電設備。

3、安全用電常識(10')

觸電事故的發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爲了突破這一難點,採取下面的具體做法:

(1)學生閱讀課文,對觸電事故有一個初步認識。

(2)透過媒體展示觸電的類別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觀察、分析,然後進行小組討論、相互交流、充分利用羣體的思維討論得出觸電類別及其觸電原因,培養學生分析能力和合作精神。採取討論這種學習方式也符合初中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使學生有張有弛。 教師可以出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討論;

①圖中哪些是低壓觸電?哪些是高壓觸電?理由是什麼?(引導學生從架線杆、標誌等方面分析)

②由圖中看出低壓觸電是接觸零線還是火線造成的?

③由圖看出高壓觸電是接觸高壓帶電體造成的,還是靠近高壓帶電體造成的?

(3)引導學生小結低壓觸電和高壓觸電發生的情況及發生的原因。

(4)練習:

①出示:跨步電壓“圖片,人遇到“跨步電壓”時該怎麼做?(討論回答後,出示一個人單腳跳着透過跨步電壓圈的圖片)

②出示圖片,讓學生判斷是否觸電?

透過以上習題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也讓學生感受到知識源於實踐而又作用於實踐的辨證關係。

(三)總結歸納——得出安全用電原則(3')

透過學習低壓觸電和高壓觸電的原因,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安全用電的原則:不接觸低壓帶電體,不靠近高壓帶電體,不弄溼用電器,不損壞絕緣層。從而完成本節教材的重點。

(四)發生觸電時的措施

(1)應立即斷開電源開關,切斷電路 或用絕緣體將電線挑開,並現場搶救 (練習)你會處理嗎?

①如果有人觸電,應該怎麼辦?

②當家庭失電着火時,應該怎麼辦?

四、作業佈置(1')

針對九年級學生的認識、能力水平,結合本節教材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繫的特點,

我給學生布置以下研究性作業,讓學生透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1、自己家裏的用電器怎樣防止觸電?

2、 鉗子、螺絲刀等工具採取怎樣防止觸電得措施?

3、電工防止觸電是如何工作的.

4、工業上、生活中有哪些防止觸電的用具.

五、板書設計

六 安全用電

1、安全電壓

低於36V的電壓

2、用測電筆辨別火線

構造、使用方法

3、安全用電常識:“四不”

不接觸低壓帶電體,不靠近高壓帶電體,不弄溼用電器,不損壞絕緣層。

4、發生觸電時的措施

應立即斷開電源開關,切斷電路 或用絕緣體將電線挑開,並現場搶救

說課稿 篇2

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小攝影師》,下面我將從設計理念,教材解讀,教學方法,教學預設幾個方面來進行我的說課。

一、設計理念:

在新課標指導下,我本着以學生的真實基礎爲教學起點,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爲目標,力求爲學生創設愉悅,輕鬆,自主,開放的學習空間和語文實踐環境,引導學生立足文字語言,凸現語文字體,在濃濃的語文味中弘揚人文精神;努力實現"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爲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的教學理想。下面,我先來談談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二、教材解讀

《小攝影師》寫了高爾基欣然答應一個孩子給他拍照,最後孩子發現忘了帶膠捲,拍照未能完成,孩子哭着離開。最後,高爾基還是準備要接待那個少先隊員。這個故事體現了文學家高爾基對少先隊員的關懷,愛護,也表現了小攝影師所代表的少先隊員所具有的誠信,聰明,有禮貌的品格。本文在表達上的主要特點是,透過對話和細節描寫,展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

三、教學方法

基於對教材這樣的理解,本課我遵循"以學定教,以人爲本,以讀帶講"的基本思路,主要採用品詞析句,朗讀感悟,讀寫結合,整體把握等方法,具體結合教學過程展開闡述。

四、教學預設

研究了教材,確定了教法,學法,爲了體現我的設計理念,我預設了以下環節

一、匯入

1、板書: 攝影師 聯繫實際說說對"攝影師"的瞭解。(隨機板書:膠捲)

2、補寫板書"小"(小攝影師) (明白什麼了 )

3、質疑:(預設:小攝影師是誰 他給誰拍照 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 )

由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使很深的道理易於學生接受,同時也能夠激起學生對生活現象的思考。這種匯入方法自然生動,將生活和閱讀有機地結合起來,激發學生對課文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2、解決問題:

(1)小攝影師是誰 給誰拍照 (板書:高爾基 小男孩)

(2)田字格中範寫"基",學生臨寫。

(3)出示高爾基圖像,瞭解高爾基。

高爾基: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他的作品在廣爲流傳,像《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母親》等多部小說和著名散文詩《海燕》等,深受讀者的喜愛。文中所描述的高爾基當時正生活在蘇聯的第二大城市——列寧格勒。

3、過渡:一個會拍照的小男孩跟蘇聯偉大的文學家之間發生的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故事呢 (板書:高爾基 小男孩)讓我們好好去讀讀課文。

【豐厚初讀,能爲深入學習打下基礎。所以,在初讀環節上,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切切實實地接觸文字,在與文字充分接觸中自主識字,走進文字,做到"不讀熟,不開講"。】

三、再讀課文

1、默讀課文(要求:邊讀邊標出自然段序號並思考上面的問題。)師巡視指導。

2、出示:怎樣標自然段序號。(第一自然段)指導後指名分段讀課文。

3、理清文路:發生了什麼故事 (小攝影師爲爲蘇聯文學家高爾基照相,因沒帶膠捲未能照成的故事。)

4、引導:這個動人的故事是怎麼發生的呢 我們先來讀讀1—5自然段。

理清文字思路,爲下文的有效學習提供基礎。

四、學習1—5自然段

1、自由讀,交流讀後的感受。

2、師生合作對話朗讀(生——高爾基,師——小男孩)讀中體會高爾基對小

男孩的關懷愛護。

3、情境對話,朗讀感悟(生—小男孩,師—高爾基)感受小男孩的聰明,大膽,會想辦法,禮貌,出於無奈等。

這個環節中主要抓細節動作,重點體會"按小男孩的吩咐 微笑 趕緊站起來"等詞語,引導學生反覆品讀,品味人物品德,走進人物內心。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只有當教師和學生一起走進文字,學生纔能有話可說,有感而發,才能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以上環節的設計,意在透過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感悟高爾基對小男孩的關懷與愛護,再在朗讀中加深理解。

4、過渡:我們的偉人高爾基對小男孩的關懷愛護實現了小男孩的願望,真令人高興啊!故事會怎麼發展呢 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我以保持閱讀興趣作爲學生閱讀活動的持續力量,正如新課標強調的要讓學生真正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以上結課設計就是爲了激發學生再探究的慾望,將閱讀興趣不斷延伸。

五、寫字指導:

膠捲

1,1,字形難點:卷,弄

2,學生練寫,指導評議。

板書,是文章結構的簡縮,透過板書,能使學生直觀地抓住線索,理清思路,體會中心。因此,我板書力求體現這些,以達到事半功倍地效果,板書如下:

附板書:

6,小攝影師

關心愛護

高爾基 小男孩

崇拜熱愛

說課稿 篇3

一、設計意圖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種神奇而有有趣的科學現象。就拿物體褪色這一現象來說,就曾經在我班和另外幾個平行班中引起一番爭議。有一次在生活活動中,幾個孩子在盥洗時發現紅色小毛巾在水中洗過之後,水變成紅色的了,幼兒對這一現象大爲不解,爭論不休聽到孩子的對話,我發現孩子對毛巾的褪色現象產生了興趣。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所以我設計了此活動——《小兔找紅色》。因爲中班幼兒好奇好問,對周圍事物喜歡探根究底,更樂意親手去嘗試一下。而有些幼兒已能初步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索問題。但有時孩子還是會憑主觀臆斷,缺乏科學性,而此教材着實能讓幼兒在探索的過程中,發揮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探索出更多褪色的物體在活動中我創設了迎接兔奶奶給兔奶奶送紅手帕這一情境,我提供了豐富的操作材料,讓幼兒透過眼、腦、手等多種感官協調活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在活動中使孩子產生了愛兔奶奶的親情。正如《綱要》中所述:“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生活。

二、說目標

1、探索物品的褪色願意參與實驗,樂於探索

2、能有序分配材料、互相合作,記錄自己的實驗結果

《綱要》中明確指出:“要讓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激發幼兒好奇心和求知慾”。所以結合目標我把目標1作爲重點。

我班孩子對科學記錄這一方式平時接觸比較少,幼兒操作起來可能有一定的難度還有是如何進行有序的對實驗材料的分配及人員的分配對中班孩子來說還是有點難度在這個活動中我着重體現孩子之間學習互助、分配合作和分享,”所以我把它作爲難點。

三、說準備

材料是實現目標的載體、而任何一個科學活動都離不開豐富的操作材料。

1、各種紅色的物品是我選擇的主要活動材料。有會褪色的縐紙、不會褪色的積木、塑料袋、毛線等,都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綱要中也一再強調:要合理的運用幼兒身邊的事物和現象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讓幼兒親自對這些物體進行擺弄、,經過一番探索之後,得出最後的結論。

2、輔助材料----表格也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它已特有的功能幫助幼兒整理經驗,理清思緒,是對整個探索的一種特殊的陳述方式。

四、說教學法:

方法是實現目標的手段,爲了能讓幼兒愉快的學習,並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具體我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1、情境法:

很多人都說科學教學很枯燥或着是以一種嚴謹的態度去對待,而我認爲幼兒畢竟是幼兒,如何用一種他們喜愛的方式去激發他們的興趣是很重要的,因此,我設計了小兔爲了迎接兔奶奶找紅色的紙,以小兔講述染色這個好辦法的方式引出主題,不但避免了說教,更增加了活動的趣味性。比較符合中班幼兒的心理特點。

2、探索練習法:

進行探索和練習能充分的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能充分發揮幼兒的內在動力,能充分調動幼兒的興趣和動機,是科學活動最基本的活動方式,

3、圖表法:

我爲本次活動設計了一張合理又清晰的圖表,圖表上用事物代替圖文,記錄方式有十分簡單,幼兒只要在會褪色的物體上打上勾就可以了,清晰有合理。爲成功的解決本次活動的重點服務。

4、驗證法:

驗證是幼兒在分組探索後的一次資訊的交流和分享,透過教師現場的驗證,幼兒將自己的探索結果在此時作了一個比較和整和,讓幼兒體驗了活動帶來的成就感。增加了幼兒的自信心。

五、活動流程

激發興趣——教師示範操作、提要求——分組、交流探索——延伸(染手帕)

(一)手偶表演、激發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認識和從事一切活動的巨大動力,在活動一開始帶幼兒到小兔家做客爲匯入,以幼兒熟悉的小兔形象吸引幼兒,而後又以小兔煩惱找不到紅布來爲線索,激起幼兒的興趣,激發了幼兒解決問題的迫切心理。

(二)教師示範並提操作要求。

教師先在集體前示範,並強調材料的取放問題讓幼兒知道操作要求爲後面幼兒有序操作作鋪墊。然後教師給幼兒以自主的機會,引發幼兒如何進行材料的合理分配、合理操作在這方面也是怕幼兒迫不及待想去嘗試把材料都放進去亂了套所以引導幼兒讓孩子有序進行。使孩子產生合作意識這是活動難點體現及突破過程。

(三)幼兒分組、交流探索

在幼兒的探索慾望充分被調動起來的時候,幼兒都想試試自己的猜測對不對,看看到底能不能自己猜測的東西能不能褪出紅色來。幼兒在動手操作中感知,在互相合作中分享,幼兒在無形中學到了知識和技能。

1、分組交流在幼兒原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進行探索。在互相合作中分享運用各種感官參與科學活動。

2、集體交流在幼兒探索基礎上我又集中了幼兒進行了再一次的驗證,比較同伴的實驗結果,是一種資訊的相互交流,知識的整合。在這方面我個人覺得可以讓孩子上來驗證再一次的進行展示可能會更好的提高孩子的積極性。

(四)延伸(試染手帕)

教育有共可持續發展性,往往並不是透過一個教學活動或新領域可以完成,它可以透過各種途徑來爲這個目標服務,這也體現了教育的整合性。在整個活動中,我一直創設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寓教於樂,讓幼兒原本無序的經驗變爲有序。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蘇州園林》是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說明文,是一篇介紹園林建築特點和風格的說明文。是作者爲介紹《蘇州園林》寫的序文。本文先總括《蘇州園林》從整體上呈現出的特點,在從各個方面分別加以說明。這樣先總後分抓住特徵條理清晰的介紹了《蘇州園林》從而顯示了蘇州園林設計者和匠師們的智慧以及我國園林藝術水平的高超。同時讀者也從中獲得了一些欣賞中國園林的方法。是一篇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佳作,因此不僅在本冊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且本冊書的重點篇目。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學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準確地把握了客觀事物特徵的優美的說明文,因此領會作者的整體構思和語言特色是本課的學習重點。欣賞中國園林的圖畫美是本課的一個難點。如何突破這一重難點呢?在教學中,應儘量給學生以直觀感受,如看蘇州園林的照片,觀看有關蘇州園林的電視專題片等,與課文相配合,更方便學生理解和同時教給學生理清說明順序的方法和欣賞蘇州園林圖畫美的方法。

三、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和能力目標

積累“標本,軒榭,敗筆等詞語;理解本文總說和分說的結構及說明語言的多樣性。

2、過程和方法目標

整體感知課文,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把握文章運用的說明方法,培養說明文閱讀能力,初步學寫說明文。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領略中國園林的建築美,逐步培養學生的藝術鑑賞力;瞭解我國園林建築的成就,激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過程分析

第一課時

一、教師引領

(一)、情景匯入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家陳從國曾說,“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天下”足見蘇州園林之美。“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之所以獲得‘天堂’的美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它擁有一批全國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園林。下面讓我們去蘇州園林瀏覽一番一起來感受蘇州的園林之美。

(二)、作者簡介,背景提示

葉聖陶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名紹鈞,字秉臣,江蘇蘇州人,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主要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多收了三五斗》。背景提示:《蘇州園林》是葉聖陶先生應香港一家出版社準備出版的一本介紹蘇州園林的攝影集所寫的序言。

(三)、課前(預習)自主學習

1、自瀆課文,查工具書,字詞難點

2、閱讀課文,將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

二、自主探究

(一)、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1、明確說明對象是什麼?

2、明確說明對象的整體特點是什麼?

(二)、跳讀課文,具體探究

1、蘇州園林的整體特點主要體現在什麼地方。

2、說說本文的結構特點:_______及總的說明順序:__________。

(三)、賞讀課文,交流品析探究

1、聽朗讀錄音。(讓學生感受)美。

2、品析你認爲能體現蘇州園林美的語段、詞、句,說說美在哪裏?

3、自主品讀,你認爲美的語句、段,用鉛筆圈點勾畫。(高聲朗讀)

4、小組合作交流:說說你認爲美的理由。(在小組內開展讀、辨、析、究、悟)

方法指導、欣賞園林美的方法(圖畫),讀感受、體會、心情、想象是一幅怎樣的圖畫。

5、練習。本文說了蘇州園林的哪些美呢?

小黑板演示:亭臺軒榭佈局的_____美,______美,花草樹木映襯的_____美,_____美,每個角落的圖畫美、門和窗的圖案美,________的和諧美。

第二課時

一、品析本文說明語言的多樣性和準確性

1、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

①回顧學生學過的幾種表達方式②到文中找表達方式,並說說其表達效果。

2、用詞的精練、準確、和周密。

①舉例“大多引用活水”“及少採用彩繪”的好處?

②學生找類似的詞語,並品析其好處,然後師生交流。

3、多種修辭方法的運用

①回顧學過的修辭方法

②學生找文中運用的修辭方法,並分析其好處。

二、學習說明方法

①回顧說明方法

②找出運用說明方法的語句,並分析其好處。

③師生交流

三、置疑探究

說說學習本文後你還有那些困惑?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交流解疑。

四、談收穫、感悟

①自我完善

以“我”瞭解了______________的句式談談自己的感悟。

領會了______________

體會了______________

學習了______________

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

②學以致用

仿照課文,用一段文字介紹你所在學校的一處風景。

要求:①抓住學校的特徵②學習本文語言特點,運用一定說明方法。

五、教法說明和學法分析

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現代教育理論也認爲,比傳授現成知識更爲重要的是激勵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學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如何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鑑於此,我決定在教學中首先與學生建立真摯、融洽的師生關係,營造寬鬆、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其次本着啓發式原則,透過多種具體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突破教學重難點,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會學生學習。

1、教法說明

本次語文課的主體是八年級學生,他們已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和認識能力,但欣賞能力有限。鑑於此,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了“創設情景,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法”透過教師創造情景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藉助課文圖片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在教師的適當引導下來、培養學生閱讀說明的能力和藝術鑑賞力。

2、學法說明

本節課主要教給學生閱讀說明的方法,以及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和園林欣賞法,在賞析蘇州園林的美時我就採用合作的學習方式。品味園林美這一塊,可先讓同學們用“我發現文中表現美的句子是,美在……”說話,然後以學習小組的方式,整理上述發言,共同探討蘇州園林的美,來鍛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引導他們鑑賞園林的美和學會閱讀說明文,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六、說課題

課題:如何在教學中創設情景

情境教學法一般在文學作品教學中常用,但我認爲,本文的說明對象是具備審美條件的園林藝術,文章又是文筆優美的典範,完全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達成教學目標,並且情境教學法可以激發興趣,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協調發展,所以說明文教學中也應恰當運用。這篇課文的難點是欣賞蘇州園林的美和體會說明文語言的多樣性,爲了突破這一難點,我首先精心設計了一段情景匯入,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次聽錄音,讓學生從語言上感受蘇州園林的美,然後觀看蘇州園林照片從直觀上感受它的美,如果有條件還可以採用多媒體課件(蘇州園林的照片、故宮和西方園林的照片、)、投影儀等,儘量給學生以直觀感受,刺激學生的多種感知覺器官,增強教學效果。因爲心理學實驗表明:形聲並舉同時刺激學生感官,可使其對資訊的接受與記憶保持收到1+1=3的效果。最後在欣賞美的基礎上來體會說明文語言的多樣行。

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師,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我的叔叔于勒》。這是一篇小說,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教學說明,等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 說教材

單元及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我的叔叔于勒》是蘇教版第五冊第二單元的第三課。本單元教學重在引導學生學會欣賞小說,學生透過對小說的閱讀,在享受審美愉悅中,認識自己,提升自己,同時引發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思考。《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國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代表作之一。小說透過菲利普夫婦對其親兄弟于勒的前後態度變化,尖銳地指出了金錢左右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使是親兄弟也概莫能外。作者用平常的的人物,平常的情節,表現一個普通的主題,可是能表達得深刻,能夠給人啓發,耐人尋味。

2、 高爾基說過“文學即人學”。學生透過對小說的閱讀,在享受審美愉悅中,認識自己,提升自己,同時引發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思考。本單元上承第一冊的小說單元,下啓第六冊的小說單元,對於養成閱讀小說的習慣,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中學語文教材傳統篇目,是法國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代表作之一。小說透過菲利普夫婦對其親兄弟于勒的前後態度變化,尖銳地指出了金錢左右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使是親兄弟也概莫能外。作者用平常的的人物,平常的情節,表現一個普通的主題,可是能表達得深刻,能夠給人啓發,耐人尋味。

二、對教學理念的思考及教學方式設計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教學要遵循學生身心的發展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不同的教學策略。對於小說,應該能運用簡潔的語言理清其脈絡,品析人物的言行,窺探人物的內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進而提煉小說的主題,表明自己的看法。還應該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的啓迪。

本節課在師生平等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將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融入學習當中,努力創設多種多樣的方式和機會讓學生透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注重教與學的互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隨時給予激勵性評價,尊重學生的興趣和獨特感受,將集體學習與小組學習相結合作爲教學組織方式。

教學說明:《我的叔叔于勒》有太多的教學價值,我是如何選取其核心教學價值的呢?我遵循兩個宗旨:一是爲學生而教——教到學生的需求上,教到學生的心坎上因爲這篇文章的故事情節很直白,不是學生最想要的,我簡單處理二是因教材而教——準確而有創意地挖掘文字價值,使學生知識上有積累,能力上有提高,思維上有發展“精巧的構思”是這篇小說最突出的亮點,“細緻的描寫將扭曲的人性刻畫得入木三分”,“扭曲的人性將法國社會揭露得淋漓盡致”是其最顯着的特點。

結合本單元的要求,以及本文的特點,確定這一堂課的目標及教學重難點如下:

情感目標: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知識目標:分析人物描寫,揣摩人物性 格。學會欣賞短篇小說的方法。這是本節課的重點。把握文章的主題,啓發與鼓勵學生髮表獨特的見解。這也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鍛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三、說學情及學法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本課是九年級上冊的課文,學生已經有了學習語文的獨特體驗,也具備了分析和判斷的能力,他們想象力豐富,有很強的表達慾望。

我所授課的班級學生素質參差不齊,一部分學生底子薄,基礎差,但本文文字淺顯,通俗易懂,情節引人入勝,課堂上透過話題討論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

四、說教法:

1、對話教學: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認爲,教育即對話,對話是一種創造活動。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過程。”這種對話並非師生間一問一答,而是師生間各自向對方和精神敞開和彼此接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精神平等與溝通。這篇小說行文波瀾起伏,人物性格鮮明突出,它表現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處於商品經濟社會的今天的學生所熟悉的,貼近學生的生活體驗,可以從多方面設計學生樂於討論的話題。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接受美學的理論中,讀者是“接受的主體”,文字經不同人的解讀之後,成爲了“第二文字”,“第三文字”。同樣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閱讀個性,不可越俎代皰,讓學生成爲被動的接受者。課堂中如果讓學生獨自地思考,一部分學生可能會罔然而無所得,因此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促進學生對話,讓思想在碰撞中產生,知識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說過這樣一句話,你有一個萍果,我有一個萍果,我們交換之後,各自還是隻有一個萍果,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交換之後,我們則有兩個思想。這是我設計這樣的一個環節的理論基礎。

我的教學,就是從這些疑點開始的我希望超越傳統的文字解讀,帶領學生從另一個全新的角度重新審視於勒和菲利普夫婦,讓學生透過這篇精彩的小說獲得對人生人情的更加深刻的體驗,而不是簡單地去評判任何一個人或者簡單地去批判任何一種人生。

2、討論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我追求立足文字,透過鼓勵學生深情並茂地朗讀和紮紮實實地咬文嚼字走進文字深處我不斷地把學生推到文字的“懸崖”面前,讓他們不斷產生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我嘗試着不斷設定兩難處境,讓閱讀介入學生的生活我相信科爾伯格的話:讓他們產生兩難處境,讓他們的靈魂顫抖每一個選擇都是掙扎,都是冒險,都是精神生命的參與唯有這樣,師生生命才能產生共振,才能獲得高峯體驗那是教育的極致,也是生命的大美。

五、教學設想:

1、本課爲一節文學欣賞課。

2、本課的教學,追求教學思路最簡化。

3、課前準備工作:

學生預習要求:(1)給生字注音,朗讀課文,感受課文內容。

(2)看課後練習題,概括課文的情節。

(3)瀏覽課文,感受課文中的人物與細節。

對教師的要求:

(1) 精細的閱讀課文,對課文進行多角度、多側面的內容提煉。

(2) 個性化的閱讀課文,對課文的細節內容有自己的體會與看法。

六、教學過程;

1、匯入並介紹作者的背景知識。

2、教學內容之一:讓我們討論一個大話題:屏幕顯示:

讓我們來討論一個大話題:如果這篇小說可以分爲兩個部分的話,最好如何分?每一部分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是什麼?(學生看課文沉思、默想四分鐘)

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課文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及單元教學目標

《醉翁亭記》是編排在語文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課文,是講讀課中的一篇。本教材從這一冊開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編排方式(七年級是分佈在各單元中的),這個單元課文還有借虛構的故事表現作者的社會理想的《桃花源記》,有表現作者偉大抱負的《岳陽樓記》,等等。

本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是:養成自覺誦讀的習慣,熟悉一定數量的常用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初步培養文言文的語感;讓學生自主地學習,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裏地理解文言文。

(二)本課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根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爲:

1、知識目標:背誦並翻譯課文,掌握相關文言實詞;

2、技能目標:學習託物言志的寫法並嘗試在寫作中使用;

3、情感目標:透過理解作者那種情趣,引導學生正確確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課文的篇幅短小,語句讀起來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一方面又可達到在多次誦讀之後能基本瞭解課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誦讀及當堂背誦定爲教學重點;短文使用託物言志的寫法,表述了作者的情趣,這對正在形成自己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的初二學生而言很有現實意義,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爲教學難點。

二、教學對象分析

(一)學情分析:我班學生經過初一一年的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於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而且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他們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獨特之處,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背誦、解說、創作等學習活動中來。但由於本單元文言文首次採用集中編排方式,且所有的課文都有背誦要求,因此不斷激發學習興趣及成就感成爲必要。

(二)相應對策:教師示範背誦,形成師生競賽;透過互動板書設計,指導學生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養成良好的誦讀文言文的習慣;用遊戲法來進行背誦競賽。

(三)學法指導:透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當堂背誦短文,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爲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

2、一對一互譯課文;

3、設計板書表現課文,理解文章寓意。

三、教學方法的採用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提問法、練習法等教學方法,此外還利用多媒體展示輔助教學,利用遊戲鞏固背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誦讀法:“三分詩七分讀”,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學中將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教師示範朗讀,引導學生按要求聽讀,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課文情感意蘊,到交替運用輪讀、個讀、齊讀和散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欣賞、領悟短文的優美語言和意味,籍此落實教學目的。

提問法:爲了在課堂教學中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提高對短文整體的把握能力,我設計了若干個問題在學生反覆朗讀中適時拋出,有利於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最後又透過互動設計板書表現出來。

說課稿 篇7

一、分析教材

《綱要》中指出: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並透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和體驗。

《慌慌張張的莎莎》是一個來自幼兒生活的小故事,描寫了一個慌慌張張、拖拖拉拉的小姑娘形象,像鏡子一樣反應了現實社會生活中很多幼兒的行爲,現在的幼兒自己能力普遍較差,凡事都要父母代辦,所以本次活動,我將引導幼兒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用完整連貫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續編故事,並且讓幼兒懂得做事有序有條理,物歸原處,保持環境整潔能給生活帶來方便的道理,鼓勵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二、活動目標

根據以上我對教材內容的分析以及大班幼兒知識、能力的發展水平,我主要從知識、能力、情感三個維度設計了以下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故事內容,瞭解莎莎從起牀到上學的全過程,結合生活經驗,討論、分析莎莎遲到的原因。(重點)

2、能力目標:能用連貫完整的語言續編莎莎改正缺點後的故事。(難點)

3、情感目標:懂得做事有條理就不會慌亂,養成晚上睡覺前整理自己生活和學習用品的好習慣。

三、活動準備

爲了更好的完成活動目標,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我主要做了以下準備:

1、經驗準備:活動前豐富幼兒上小學前的相關經驗。

2、物質準備:故事情境錄像、莎莎的圖片。

四、教法

著名教育家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應該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恰當的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促進幼兒的發展,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所以在本次活動中我將運用以下教法:

1、直觀形象法:運用圖片直觀形象的展示以及錄像的播放,讓幼兒彷彿置身在莎莎慌慌張張的早晨的故事情節中,讓幼兒能直觀的感知故事,以幫助幼兒更加深入的瞭解故事內容,瞭解莎莎從起牀到上學的全過程。

2、問題討論法:結合故事情節設計有效的提問,如:莎莎在早晨都做了什麼事情?莎莎在什麼時間收拾書包?莎莎爲什麼會遲到?等引導幼兒用故事中的語言來講述回答問題,鍛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加深幼兒對故事內容的理解。

五、學法

根據《綱要》精神,教師應該成爲幼兒活動的支援者、合作者、引導者、所以在本次活動中我會調動幼兒的主動性,讓幼兒運用以下學法,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1、觀察法:讓幼兒在觀看直觀形象的錄像中能夠更好、更加形象的理解故事內容。

2、交流討論法:主要是引導幼兒針對提出的問題,主動探索,發現學習,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在說一說的輕鬆氛圍中掌握本次活動的重難點,並且懂得做事有條理就不會慌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晚上睡覺前整理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用品的好習慣的道理。

六、活動過程

最後我來說一下我的活動過程針對本次活動我設計的目標以及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一)談一談,師幼談話,匯入活動。

在這一環節我會以談話的形式帶領幼兒輕鬆的進入活動,以上學前應該做什麼爲主題,喚起幼兒已有的經驗,爲下面的教學活動做好鋪墊。接下來我會出示莎莎的圖片,向幼兒介紹:小朋友們,有一個小朋友,瞧!就是她,她叫莎莎,是一個小學生,她會發生生命事情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匯入活動。

(二)看一看、聽一聽,播放故事錄像,讓幼兒直觀形象的感知理解故事內容,引導幼兒學會用觀察的方法來學習。

在這一環節我將完成我的第一個目標,解決本次活動的重點,具體步驟如下:

1、首先我運用直觀形象法,播放第一部分錄像(從故事開始到再不走就遲到了),讓幼兒彷彿置身在莎莎慌慌張張的早晨的故事情節中,直觀的感知故事內容,接着我會運用問題討論法向幼兒拋出問題:莎莎都做了什麼事情?她是怎麼做的?引導幼兒用故事中的語言來回答問題,學說慌慌張張,理解慌慌張張的意義,感知體驗莎莎的慌慌張張。

2、接下來同樣運用直觀形象法,想幼兒播放第二部分錄像,同樣讓幼兒運用觀察法直觀的感知莎莎的慌慌張張,進一步理解莎莎遲到的原因,同樣的我會運用問題討論法,向幼兒拋出問題:莎莎在什麼時間收拾書包?她還與哪些事情沒有做?爲什麼媽媽讓她做完再去上學?莎莎爲什麼會遲到?引導幼兒用故事中的語言來回答問題,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鍛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編一編,引導幼兒續編故事,讓幼兒懂得做事要有條有序,養成晚上睡覺前整理自己生活和學習用品的好習慣。

在這一環節我將完成我的第二個目標,解決本次活動的難點,具體步驟如下:

1、首先我會運用問題討論法向幼兒提出問題:這天晚上,莎莎回家後,她會怎麼做?第二天早上她還會遲到嗎?來引導幼兒根據故事內容,運用交流討論法,分組交流討論,並且能用連貫完整的語言續編故事。

2、情感昇華,組織幼兒交流討論:如果你是一名小學生應該怎麼做?來引導幼兒懂得要養成晚上睡覺前整理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用品的好習慣。

(四)練一練、講一講,分組練習講述自己續編的故事。

在這一環節我主要將幼兒分爲四組,每組四個人,來練習講述自己組所續編的故事,之後我會請每個組選出一個代表來講述自己組所續編的故事。

綜上所述,透過對幼兒的理解,以及直觀形象法等教法的運用和教學環節的設計,我預見能基本完成我的活動目標,解決本次活動的重難點。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七色花》是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冊中的選讀課文,是第五單元“愛、奉獻、真情”這一主題的延伸。這篇課文是根據前蘇聯著名童話改寫的選學課文。課文寫了小女孩珍妮用神奇的七色花幫助她做事的故事,啓示人們要關心幫助有困難的人。全文緊緊圍繞“神奇的七色花”從“得花”到“用花”,層次分明。珍妮用七色花瓣做的7件事,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從先到後一件一件有詳有略地寫,條理清晰。語言重複較多。除了第6件事略寫外,其他幾件事基本上都按珍妮遇到什麼困難或想要什麼、她怎麼做、結果怎樣的方法敘述,寫法相似。

全文重點突出,雖然篇幅較長,但是作者以七色花爲線索貫穿始終,每一段都有一個生動的故事,將一個可愛善良的小姑娘寫得生動感人。學生讀這篇課文,會在潛移默化之中受到教育。感情真切,描寫生動具體是這篇課文表達上的特點。

二、說學情

三年級學生想象豐富,對童話充滿興趣。之前在學習第五單元時已經有了關於“奉獻愛心、幫助別人”的情感積澱,因而學習本文,領會作者的情感並不是難事。圍繞本課的教材特點與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計劃安排一課時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並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爲:

三、說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

2..學習課文內容,透過比較,讓學生明白最後一片花瓣做的事情最有意義。3.總結全文,運用想象,說說如果有一朵七色花,自己想實現什麼願望,能學會模仿課文的構段方式進行仿寫,也可以自由發揮。

四、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瞭解七色花的神奇作用,知道珍妮七次用花瓣所作的事,感受用第七片花瓣幫助腿腳不便的小男孩最有意義。

教學難點:模仿課文的構段方式,運用想象,引導學生說一說、寫一寫如果有一朵七色花想實現什麼願望。

五、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重視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想象,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注重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本節課我以“誦讀體會”法爲主,加上“討論交流、讀寫結合”等多種方法配合幫助學生全面達到教學目標。 以學生的自主閱讀爲主,讓學生自讀、自悟,學會主動學習。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根據教師的提示思考、想象。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交流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習慣。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培養他們的想象力。讓學生進行口語交際,並且和寫作練習結合起來,既發展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

六、說教學流程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放手讓孩子們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文字與想象充分結合,爲學生營造開放、活躍的課堂氛圍。主要從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質疑激趣,引入新課

緊扣課題,激發學生想象七色花,激發學生對本課的學習產生興趣,產生求知慾望。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對文字感興趣,對老師感興趣。

1.板書課題《七色花》讀題。

2.同學們你們見過七色花嗎?你們猜猜七色花在你的印象中會是什麼樣的?

3.大家都想知道七色花是什麼樣子,今天,老師就帶你們一起去看看珍妮手中的七色花是怎樣的,它又爲珍妮帶來了什麼呢?

(二)初讀課文,感知整體;

1.不動筆墨不讀書,養成學省邊讀書邊用筆記錄的習慣,有利於提高學效率。讓自由讀課文,在讀懂的地方做簡單批註,在讀不懂的地方做記號。自然而然引出文中較難讀的.生字,着重指導,掃清生字障礙,有利於理解文章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2.檢查預習中生字詞,出示部分字詞,指名讀,及時糾正讀音,着重指導以下生詞:

招牌舔陌生合攏羨慕小心翼翼

(三)細讀體味,瞭解大意

1.這真是一朵神奇的七色花,每撕一片花瓣,就能實現一個願望,你覺得哪個情節最有趣,你就選讀那一段讀。)

2.指名分段朗讀,知道文中講了七色花的什麼事?

(四)合作探究,比較發現

1.同學們,經你們這麼一讀,老師覺得七色花更美了,也更神奇了,細心的同學有沒有發現,從用第一片花瓣到用第七片花瓣在寫法上有哪些相同的,有哪些不同的。引導學生關注些的內容的同時,更注意作者寫法的學習指導,爲後面的寫一寫奠定基礎。

2.同學們讀了兩遍課文後,一定會有許多疑問或感興趣的話題,請你再快速瀏覽一遍課文,把你感興趣的內容用“----”畫下來;有疑惑的句子用“?”畫下來。 3.小組合作學習,交流感受,解決問題。小組間的交流,使學生之間有機會相互幫助,有機會獲得同伴的創新的資訊,促進學會多方位互動,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合作學習時要重點理解以下句子:

(1)她想:六片花瓣都浪費了,這最後一片,要它做什麼事,得好好想一想。(這句話是在珍妮只剩下一片花瓣時的想法。“得好好想一想”,說明她此時已經意識到了前六片花瓣的使用意義及作用不大,因此,對最後一片花瓣顯得格外的珍惜,她要讓最後一片花瓣充分發揮作用,要充分體現它的價值。)

(2)珍妮想買巧克力糖,買蛋卷……可是吃過就沒有了;買三輪小車,買電影票……不,等一等,讓我再想想看。

(這句話寫出了當剩下最後一片花瓣時,珍妮複雜的心理活動。在她腦中閃過了不少念頭,然而又被她一一否決了,因爲她發現如果買吃的,“吃過就沒有了”;買玩的,玩一段時間就膩了;看電影,看過就完了……“讓我再想想”,說明她想用這僅有的一片花瓣給自己留下一些美好的東西,給他人帶來一些幫助……)

4.學生對語文教材反映往往是多元的,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以我們必須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努力爲他們創設學習的最佳情境,在交流、探究中產生思維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認識的交流,羣策羣力,集思廣益,把學習引“深”或拓寬。總結昇華,巧妙引導:大家都說得真好,現在同桌之間互相說:把你認爲珍妮做得不對的或者你十分欣賞珍妮的地方都拿來說一說,並討論一下你如果有一朵七色花你會怎麼做。

(五)想象延伸,擴展閱讀

1.過渡:多麼神奇的七色花呀,要是我也能擁有一朵,那該多好,同學們,你們想要嗎?好,閉上眼睛,伸出雙手,噓――聽,七色花和着音樂的節奏輕盈地飛來了,小心,合攏雙手,拿好了。(出示:七色花)現在,這朵神奇的七色花就屬於你了,你想用七色花實現什麼願望,請你把它寫下來。

2.小結: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心存美好的願望,只要我們努力的去做,神奇的七色花一定會幫助你們實現的!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微型的教案。我緊密結合教學內容,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在學生的探究討論過程中相機板書。這一板書展現了文章內容,展示了文章敘述順序,同時也突出了中心,反映了課題。

七色花

八、總結陳詞

本節課,我做到以讀爲主線,以展想象爲散發點,以情這核心,以培養能力爲目的,把時間留給學生,使學生在本堂課中達到會讀會學會用。

說課稿 篇9

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倍的認識》,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與學法、教學過程這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首先說教材,《倍的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四課時的內容,是《7的乘法口訣》中的例2、例3。本節課的內容是在乘法的初步認識2——7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倍”是一個新的概念,是一種數量之間的關係。透過對本內容的學習,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和簡單的數學模型,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乘法的含義,拓寬應用乘法解決實際問題的範圍與能力,培養數感,爲今後學習分數、小數和百分數等相關知識奠定基礎。

教材爲倍的認識提供了三個小朋友用小棒擺正方形和分兩行擺點子的情境圖。首先是以三個小朋友用小棒正方形的情景,根據2個4根、3個4根與1個4根的關係,引出“一個數的幾倍” 的含義;然後例3是引導學生用擺點子圖的方式,建立“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思路,爲解決問題建構“思維模式”。

本課教學對象是二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好奇。其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雖然已經有向邏輯思維過渡的趨向,但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與感性經驗直接聯繫,主要依賴具體形象思維。因此我把“倍的認識”這一知識,溶合在學生的直觀感受、操作與遊戲之中。讓學生在多種感官刺激中體驗“倍”的概念形成過程與促進“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思維模式建立。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根據兒童的認知特點,制定的教學目標重難點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經歷“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過程,體驗“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2)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個數的幾倍”的具體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透過直觀演示與操作,引導學生體驗數形結合的方法,建立“幾個幾”與“幾倍”之間的聯繫和“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思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滲透“倍”與乘除運算的關係。

(2)透過擺一擺、說一說,豐富“倍”的表象,深化倍的認識,培養用數學語言有理有據地說明問題本質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使學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會解決簡單的關於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問題

透過示範、指導來突破重點

教學難點:理解倍的概念

透過討論、交流突破難點

熟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對於低年級孩子來說最適合他們的就是直觀形象的學習了。

四、說教法與學法

因此在本節課中我採用設疑誘導法、直觀演示法、發現學習法、遊戲激趣法,把這四種教法融合到整個教學中,儘管本節課“倍”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透過層層深入的教學,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原本並不是讓人生畏的、令人生厭的,而是透過自己努力,體驗成功、不斷挑戰自我的過程。

美國教育學教授柯普蘭提出“兒童對數學概念理解必須由兒童自己獲得,教師的責任是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建構主義學習觀也認爲“數學學習是學生自己的活動過程。”學習數學是一個“做數學”的過程。爲此我十分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本節課中我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爲:自主探究法、類比遷移法、合作交流法、直觀操作法、分析發現法,在教學中透過層層深入把“一個數幾倍的含義”暗含在概念形成過程中,把“求一個數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思路透過親身操作體驗,讓學生“有感而發”,真正“內化”成學生自己的“方法”。

本課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展示“倍”,讓學生初感受到“倍”,還給學生準備了圓片、小棒、三角形等學具讓學生透過擺一擺、說一說,豐富“倍”的表象,深化倍的認識,培養用數學語言有理有據地說明問題本質的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具體來說說教學過程。本課時教學安排了五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三、強化概念,鞏固認知

四、拓展延伸,鞏固深化

五、 課堂總結,延伸鞏固

環節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感知倍)

首先,說環節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感知倍)

一上課,我首先請同學們看看教室牆上的“小組評比欄”,挑選兩個小組的紅花數行比較,板書在黑板上,挑選三對:

第一組:2朵

第四組:4朵

第三組: 1朵

第五組: 2朵

第九組: 3朵

第十組: 6朵

我請學生們任選一對用數學語言說說它們得到的紅花朵數的關係,學生已經會用誰比誰多多少,誰比誰少多少來描述兩組紅花朵數之間的關係,學生回答完後,我說:“你們都說的非常好,你們知道嗎,老師只用同一句話,就能描述任何一對中兩個組紅花朵數的關係,你們想知道嘛?”“比如第四組的紅花是第一組的2倍。第五組的紅花是第三組的2倍,第十組的紅花是第九組的2倍”。 在陳老師的介紹中,你有沒有發現哪個新的數學名詞?(學生初次聽到誰是誰的幾倍這樣的數學語言,而且老師用同樣的一句話就能描述每兩組紅花的關係,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初感知倍,接下來,我文學生“對倍你都想知道些什麼”,引出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倍”,板書“倍的認識”。這個環節中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創設相對比較開放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回答,然後老師用倍的關係來描述,引起學生的興趣。透過讓學生比較,滲透“倍”也是由兩個數量相比較而產生的大背景。同時由於在先前的學習中,兩個數之間的關係主要存在的是相差關係,也可以這麼說,在學生的頭腦中相差關係已經形成了深刻的認知結構。鑑於此,既要溝通兩個數之間的相差關係,又要拓展除了兩個數之間存在的相差關係以外的關係,因此,教師事先準備了討論的學習材料,進入第二個教學環節: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環節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認識倍)

我說“今天,有三個小朋友也跟我們一起來研究倍的認識,你們看”,出示例2情境圖,讓學生觀察圖中的小朋友在幹什麼,是怎樣擺小棒的,第一個小朋友擺的1個正方形用幾根小棒?還可以說是幾個幾根?第二個小朋友擺的了2個正方形用幾根小棒?還可以說是幾個幾根?第三個小朋友擺的了3個正方形用幾根小棒?還可以說是幾個幾根?然後老師指出第一個小朋友有1個4根,把一個正方形4根看成1份,第二個小朋友有2個4根就是有2份4根,也可以說成4的2倍,(板書)第二個小朋友和第一個小朋友擺得小棒數量成倍數關係,第二個小朋友的小棒數量是第一個小朋友的2倍,然後讓學生說說3個4根就是有( )份( )根,可以說成( )的( )倍,第三個小朋友和第一個小朋友的倍數關係,根據2個4根、3個4根與1個4根的關係,引出“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本環節教學遵循學生認識規律組織教學,由扶到放,從 “份”→“倍”的認識,發展到這裏由“幾個幾”→“幾份”→“幾倍”的認識,透過擺小棒的直觀,引導學生建立“幾個幾”與“幾倍”的聯繫,概括“倍”的含義,形成初步的理性認識,體現了透過具體形象抽象本質屬性並加以概括的過程。接下來我轉回到開題的小紅花,讓學生根據剛剛學的( )是( )的( )倍,來說說爲什麼這三對中兩個組紅花朵數都是2倍的關係。再一次強調幾個幾與幾倍的關係,同時強調“1份”的重要性,透過一倍量的變化,再次加深倍的含義。然後我趁熱打鐵,做幾道習題:

(1)6個3可以說3的( )倍

5的7倍可以說是7個( )

2的4倍是( )個( )

(2) ■■■■

★★★★★★★★★★★★

★的個數是■的()倍。

(3)

的個數是 的( )倍。

(3)教室中小組座位的倍數關係

從更高的需求層次上激勵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訓練學生思維,讓學生感到“一個數的幾倍”的存在,並體驗到它的含義與作用,真正理解“一個數的幾倍”具體描述什麼內容,爲下面學習“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作好鋪墊。

在講完“一個數是幾倍”的含義後,課本中的例3教學是引導學生用擺點子圖的方式,建立“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思路,爲解決問題構建“思維模式”。以此來進入第三環節:強化概念,鞏固認知

第三環節:強化概念,鞏固認知(理解倍)

首先出示例3,讓學生們用學具擺一擺,第二行應該擺多少個圓片,並在小組內說說爲什麼這樣擺,怎樣計算呢?第一行擺2個,第二行擺的是第一行的4倍,也就是說第二行擺4個2,就是4×2=8。如果要求第二行擺的是第一行的3倍呢?該怎樣擺和計算呢?然後老師擺出第一行有三根小棒,請同學們擺出第二行的根數是第一行的倍數,然後再小組內交流一下,你是怎樣想的、擺的、算的。這個過程要反覆用學具操作,在腦海裏建立“第一行幾個,第二行有多少個同樣多的幾個,就是幾的多少倍”的表象,然後得出用乘法計算的結論。然後請學生們利用學具中的12個小星星設計一個方案,把星星排成兩行,然後請同組的同學來用“倍”來說一句話,表示()是()的( )倍,讓學生在次透過擺一擺來創造“倍”,並講講怎樣擺才能清楚的看出來,這一過程一定要學生去經歷,讓學生去體驗,讓學生去探索,在親身的感受中明白道理,過直觀演示與操作,引導學生體驗數形結合的方法,建立“幾個幾”與“幾倍”之間的聯繫和“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思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滲透“倍”與乘除運算的關係。透過擺一擺、說一說,豐富“倍”的表象,深化倍的認識,培養用數學語言有理有據地說明問題本質的能力。

在探究完新知後,進入第四環節:拓展延伸,鞏固深化

第四環節:拓展延伸,鞏固深化(應用倍)

1、列式計算:

(1)4的7倍是多少?

(2)7的3倍是多少?

2、78頁第一題

3、小明有5本故事書,連環畫的本數是故事書的7倍,小明有多少本連環畫?

4、用腦猜一猜 老師今年幾歲?

(預設:學生隨意的猜測35、28、30、42、33……)

師:出示資訊,老師的年齡是5的倍數。你最先排除哪些數?

(預設:學生容易想到排除28、42、33)

師:是呀,35和30這幾個數都有可能。(再出示資訊)老師的年齡是5的倍數,也是6的倍數。

學生揭曉謎底,並且說出理由。

5、動口說一說

看,陳老師老師帶來的水果真多呀!(出示情境畫面)

(2個桃 3個蘋果 4個梨 6個菠蘿 8個草莓 12個西瓜)

看着這幅圖,你會用今天學習的有關“倍”的知識說一句話嗎?

6、擺一擺,填一填

第一行:

第二行:

(1)你能用 “倍”來說一句話嗎?爲什麼?

(2)第二行再擺( )個 ,第二行的個數纔是第一行的2倍。

(3)第一行去掉( )個,第二行的個數就是第一行的2倍。

本練習環節中透過多種渠道(耳聽、手動、眼看、口動)、多種形式鞏固並加深對"倍"的理解,問題帶有開放性,這種開放性的練習更能體現學生的生體性,促使學生從發散思維中尋找規律,使學生的思維水平進入更高一個層次。總之,練習設計力求融知識性、趣味性、發展性爲一體,把夯實基礎知識與發展創新能力緊密結合起來,以求達到發展思維、形成技能的目的。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展思維,提高語言的敘述能力,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感受數學的樂趣,體驗數學的價值。

透過一系列的練習後,使學生在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和理解倍的概念,會解決簡單的關於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問題,最後進行第五環節:課堂總結,延伸鞏固。

第五環節:課堂總結,延伸鞏固

我問: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懂得了什麼知識?(學生交流)

師:今天,你們的表現都非常出色,老師想把熱烈的掌聲送給你們,仔細聽老師拍了幾下?(4下)請你們也用掌聲表揚一下自己,請注意你們拍的下數是老師的3倍。(生齊拍)你們拍了幾下?怎樣計算?

師:掌聲裏都有“倍”的知識,可見“倍”的知識就在我們身邊。課後請小朋友們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可以用“倍”的知識解決的問題,把它記錄下來。

這個環節讓學生參與全課總結既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鞏固新知,又使學生品嚐到收穫的喜悅。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給學生一個開放的學習時空,激發他們用數學、愛數學的積極情感。

整節課的新知識不是老師強加於學生的,是學生透過舊知識的牽引,主動獲取的,體現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繫。“倍”是乘法的重要含義之一,要讓學生多說自己的思維過程,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注重了新知識的形成過程。也讓學生透過從形象到抽象的層層遞進練習,提供了一個足夠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去認知,去反思,去鞏固,去運用,去發展新知,真正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新理念。本節課充分利用了情景圖,形象地展示了知識的形成過程,知識的呈現過程更清晰,更有利於師生的互動。板書的設計從舊知的表示兩個數之間的數量關係用多少來描述,到“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到“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思路,從舊知到新知的過渡學習,層層遞進,簡單明瞭,讓學生體會知識之間的聯繫與形成。我的說課說完了,不足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標籤: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