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特色學校建設工作總結範文

特色學校建設工作總結範文

特色學校建設工作總結範文

XX區促進工程正式拉開序幕,XX區教育開始新的篇章,2013年8月29日,我來到水工學校擔任校長,水工學校特色校建設工作開始啓動。在教育局的正確領導下、在北師大專家指導下,我校紮紮實實開展特色創建工作,在具體實踐中,我們深深體會到,創建特色學校,是優化學校管理,豐富學校內涵,提升學校品位的重要舉措,需要我們傳承、創新。

一、傳承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著名教育家顧明遠說:“何謂特色,顧名思義,是指不同與一般,不是平平常常,而是要有創新,具有個性,而且這種個性能夠形成傳統,代代相傳。”在去年8月27日聆聽完劉校長專題講座後,我們對特色校建設深刻的認識到: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是一所學校文化的生長過程,能夠引領全校教師羣體的價值認同,能夠使學校的管理、教育教學實踐活動有方向,不是簡單的學校組織的各類主題活動、特色活動,而是一種文化、一種延伸、一種提煉,是學校發展的着力點,是爲學校品牌生成及發展提供的有力的支撐和保障。有了這樣的理解,水工學校特色校建設首先秉承了傳統。

(一)傳承工作作風

水工學校創建於1964年,五十餘年辦學之路是艱難曲折的,但是,當我們回首凝視時,依然要感動和值得欣慰的是這所學校幾代教育工作者心載肩抗的民族責任感,並以此而生成的無私奉獻的品行和 “用心做教育,用愛教學生”的堅韌執着精神,在這片土地上,點點滴滴的奉獻精神,兢兢業業的求實求是精神。無論是我們的老師,還是學生,每一代人都把這裏當成了萌發理想,生成希望的樂園,無論是辦學條件的落後還是先進,我們完全可以置信的是,每一個水工人都在一點一滴,像晶瑩的水一樣,呈現自己的純潔和剔透,彰顯自己的明亮和光潤。正是堅守這樣的精神,水工學校一點一滴茁壯成長,不斷髮展壯大。在制定特色校方案時,我們本着學校的這種精神,借“水文化”的涵韻,提出“若水文化,浸潤教育”特色建設的設想,旨在努力爲學生創造一個平和、包容、博大、開放、自然的成長環境,給所有孩子打下身體健康,陽光向上,樂於學習的基礎,並以此爲依託,確立了學校的辦學理念及三風一訓。

辦學理念:浸“真善美”,潤“心德行”,爲每個孩子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水工校訓:上善若水 博學遠志

水工校風:平和包容 博大開放

水工教風:潛移默化 潤物無聲

水工學風:滴水穿石 積水成淵

辦學思路:借“水文化”的涵韻,汲取“水品性”之精髓,潤根養性,追求優質發展。

(二)傳承特色項目

2012年9月,在《XX區中小學特色學校創建實施方案》的引領下,我校因校制宜,將葫蘆絲課程引進課堂,確立爲我校的藝術教育特色辦學思路,形成了自己的教材和教學方法,以此爲題的校本教材《葫蘆絲》獲得山西省校本教材評比一等獎,培養的學生也多次在省市區乃至全國的比賽中獲獎。這是我校的百人葫蘆絲在演奏。幾年來葫蘆絲課程已經深入學生之心,也得到了家長的喜愛和認可。上學期,在原來五、六年級開設葫蘆絲課的基礎上,在四年級也開設了葫蘆絲課程,現在學校四、五、六年級每班每週一節葫蘆絲課程。爲了配合這項工作,我校聘請李偉老師每週來學校工作半天,並且爲學校每位音樂教師購買葫蘆絲樂器,在每節音樂課上開展教學。特別讓我們高興的是,上學期我校新分配的音樂教師學的是竹笛專業,下學期,我們計劃在三、四年級開設竹笛課程。

(三)傳承校刊、校報、校歌

學校的校報《校園風》已經創辦兩年半,每月一期,已出版28期;教研刊物《水工教研》以及學生作文集《新芽》,也都發行了兩年。

另外,我校編寫的《弟子規釋讀》和《經典詩文誦讀》兩本校本課程也獲得山西省校本課程二等獎。上學期,我們利用週三午讀時間開展“講經典 見行動”活動,學校老師輪流講,學生結合每週所講內容背誦、實踐,效果特別好。

校歌《雛鷹之歌》由前任王小平校長填詞,我校音樂教師譜曲完成的,校歌旋律優美,節奏明快,激人奮進,反映了水工學校五十年的優良傳統。

二、創新

在準確把握學校傳統基礎上,我們對學校各項工作進行了整體的思考與實踐,結合學校實際,開始創新,整體推進。

(一)創新行動的方向標——羣策羣力全員參與特色校方案制定

水工學校特色校方案形成記事表

時間 會議名稱 討論主題 大家建議

8月30日 行政會議 學習《XX區均衡發展促進工程實施方案》 1.專人負責。

2.重視這項工作。

3.學校各項工作圍繞這項工作開展。

9月3日 行政會議 學校如何開展特色學校建設工程 1.發揮全體教師智慧,羣策羣力。

2.行政領導要先理解,領會。3.做好宣傳發動工作。

9月6日 全校教工大會 學校如何開展特色學校建設工程 全體教職工參與“水工夢·我的夢”活動,全體參與到學校發展建設中。

9月份 多方座談走訪,確定特色校建設目標。 在現有基礎上,如何定位學校特色校建設方向。 學校中層:自信教育

退休老教師:傳統文化要傳承

教研組長:養成教育

專家:立足本土文化,開展“浸潤教育”

9月30日 行政例會 確定方向 本土文化 浸潤生命

10月8日 校長執筆,特色校方案初步形成。

10月24日 長治路小學,校長彙報特色校建設方案,劉永勝校長進行點評,給予高度評價,同時也提出整改意見。

10月—11月 全體中層結合學校特色校建設方案,思考自己工作思路,完成各口建設方案。

11月19日—25月 校長在北師大學習,透過專家講座,進校學習,不斷完善方案。在與專家面對面活動中,得到彭興江專家指導,將辦學理念進行簡化,使之更貼合小學生的實際。

12月—1月 校長參加北師大校長進階研修班學習,收穫很大,對學校特色校反感重新進行思考,定位,將“本土文化 浸潤生命”更改爲“若水文化 浸潤生命”使之更加切合“浸潤教育”的主題。

12月16日—23日 在全校教師中進行宣傳,全體教師獻言獻計,完成方案意見徵集,共收到建議23條,採納10條。

1月6日—10日 結合每位中層的方案以及全體教師的建議,再次對方案進行完善,將特色校建設實施措施完善爲七個方面,水工學校特色校建設方案基本定稿,再次上交。

2014年1月18日 教代會 再次通報學校特色校建設方案。 全體教師透過

2014年2月24日 石校長再次完善特色校建設方案,將校訓更改爲“上善若水 博學遠志”。

2014年3月3日 結合若水文化,跟換班牌,每個班根據學校特色形成自己的班訓。

2014年3月13日 彭興江校長來到水工學校實地指導學校創建工作。

2014年4月3日 水如幣開始啓用,水如銀行正式成立。

2014年4月14日 根據特色校方案對學校二層樓道文化進行重新佈置。

2014年5月4日——5月16日 校長赴北京掛職兩週。

2014年5月10日 學校圍牆進行粉刷,並繪上向日葵圖案,希望陽光可以進入每個水工人的心中。

(二)創新行動的切入點:七項舉措全面推進

“若水文化,浸潤教育”就是辦適合師生髮展的教育,遵循教育規律,努力營造一種環境,讓教育不在冰冷,不在僵硬,而是溫潤,貼心,觸動靈魂的,讓教育過程不再說教、填鴨,而是耳濡目染,是春風化雨,是點滴滲透,是潤物無聲。能不能將理念落實在學校各項工作中?在完善特色校方案的過程中,我們對實施途徑進行多次論證和完善,最終把以下七方面作爲切入點。

第一方面:管理之“浸潤”——堅持人人蔘與,彰顯自主管理特色

1.人性化化管理,促進管理者以師爲本。

我們認爲,學校只有崗位不同,沒有級別之分。每一位管理者要給予每一位教師人格上的尊重,成長上的關注。在常規管理中處處體現以師爲本的舉措,比如斥責少一些,期待多一些;每一個教學崗位安排,都儘可能地考慮每一位教師適合的學科、學段,使他(她)不至於因安排失誤而影響工作的效果……從每位教師的優勢入手,來提高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這些細微、精到的管理,還可以感染、影響每一位教師,並進而轉化爲他們自己優效的思維方式。

2.發揮主人翁作用,促進師生自主管理。

教師參與學校管理,我們用三項推進措施:一是開學初,將重大工作進行立項,由教師自主報名,形成項目團隊,由項目組全權負責活動的策劃與實施;二是將管理重心下移,賦予部門負責人一定權利,使他們更好地以主人翁意識管理好自己的部門,完成好工作;三是嘗試運用“sharing time”(分享時刻)的管理理念,部門負責人每個月將下月工作中的感覺棘手問題,以案例形式在全校會議上與全體教師交流,徵求全體教師的建議,尋求大家的理解和支援,以便更好地開展工作。

3.激發自律意識,促進學生自主管理。

我的學校我做主。學校成立校級學生自主管理委員會,將學校的事務細分爲各個崗位,如學校有文明自律協作崗、升旗儀式主持團隊、衛生監督崗等,很好的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真正實現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我的班級我做主。班級自主管理,遵循 “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原則,堅持開展“每天一分鐘”活動,班級崗位細化到早讀、站隊、午休、宣傳、禮儀等各個小崗位,引導學生自覺參與班級事務,如門長、燈長、路隊長、晨讀負責人等。同時成立班級班級作業評價委員會,有學生自主佈置作業、自主選擇優秀作業進行展出。多種崗位滲透自主意識,樹立學生班級責任感。

第二方面:環境之“浸潤”——巧借“水文化”,營造浸潤校園

1.設計理念

校園文化作爲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展現校長教育理念,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內驅力,也是德育體系中亟待加強的重要方面,它包含着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爲文化、民族文化等主要內容。

學校環境佈置要在辦學理念的指導下系統設計,要有注重內涵的物質文化,使校園處處能成爲拓展學生素質的共享空間。

要緊緊抓住“浸潤教育”的核心要素“水”渲染校園文化,充分利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使校園內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體現教育的引導和薰陶。

2.具體思路

(1)三風一訓宣傳:在學校大門的櫥窗製作三風一訓版面;在學校校訊通主頁、班級牌、學校各類出版物、各類工作方案中體現相應文字內容。

(2)校園人文佈置:大廳、歷史文化牆下安放山西文化名人或著名景觀立體雕塑,後操場開闢校園種植園,將種植園分塊承包給各班,作爲各班的實踐小菜園。

(3)校園環境佈置:學校教學樓以藍色、白色爲主色調,以波浪爲主圖案,用向日葵作爲裝飾,象徵水工學校在藍天、大海、陽光滋潤下茁壯成長,有藍天的志存高遠,有大海的博大胸懷,有向日葵積極向上的陽光心態。

在樓梯間、窗戶外口、圍牆等適合的位置,安裝裝飾花架,以季節性綠植和向日葵營造綠色校園氛圍。

教學樓內部以藍、綠、黃爲主色調,在學校三層教學樓門廳和辦公區設定三類文化主題,設定 “綠色——水文化長廊”“藍色——科技文化長廊”“黃色——藝術文化長廊”。以圖片、實物、資料等形式讓師生對水、科技、藝術文化有直觀的、深入的瞭解,培育師生若水精神的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各樓層樓道以年級爲單位,各年級結合學校辦學理念自主制定有關“水文化”的宣傳主題,並要求定期更換、補充,使樓道成爲各年級宣傳展示的陣地。

每個教室也要制定本班的主題,根據主題設計班徽、班名以及自己班級探索水文化的思路,按照各班的風格在本班進行宣傳展示,營造浸潤教育的氛圍。

(4)開設實踐基地。兩個探究基地:一是“水文化”探究基地,二是“汾河文化”探究基地,以實物、模型、圖片爲主,藉助音視頻手段,突出實踐主題,介紹活動內容,鼓勵學生動手、動腦,實踐探究。八大實踐場館:餐飲類3個,工藝美術類2個,公共服務類3個。一個實踐農場,每班一塊小農場進行展勞動實踐。

第三方面:養成教育之“浸潤”——養成好習慣,爲學生一生奠基

在“養成好習慣,奠基好人生”的行動理念的指導下,立足實際,勇於創新,培養良好習慣,爲學生成功的幸福人生奠基。

1.抓習慣養成,促健康成長。

在抓日常規範、習慣養成的基礎上,全面開展“養成好習慣,奠基好人生”主題教育活動,透過系列活動的開展帶動習慣養成教育的實施。爲使活動順利有效開展,實施四步走的活動策略:第一步,在“禮儀”、“生活”、“健身”、“學習”四方面習慣養成上下功夫,關注細節。在家長、教師、學生中徵集“浸真浸善浸美”100條,製做成圖文並茂的《好習慣培養手冊》口袋書,方便學生經常翻閱,使學生明確好習慣養成目標,天天默記,每日自省檢查自己的行爲;第二步,;少先隊自律自查小隊天天監督,每週三次由少先隊廣播公佈習慣養成檢查結果;第三步,利用“水如幣”進行激勵,全校每月公佈“水如銀行”儲蓄情況,並舉行隆重的頒獎儀式,對錶現優秀的同學頒發星級獎狀或獎品,使學生明白必須日積月累,長期堅持,把好習慣落實到每一天才能得到星級獎狀,一定要存儲更多好習慣,才能爭當“水如好少年”;第四步,將活動延伸到家庭及社區,學校在社區設立 “小公民資訊站”,以此借社區資源大公民的力量幫助我們一起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2.抓主題教育活動,使德育潛移默化。

德育教育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滲透於各個學科和學校的各項工作中。

一是把社團活動作爲實施德育教育的突破口。爲突出特色教育,我校在國家課程基礎上,開設綜合、探究、實踐三類課程,各類學生社團23個。透過各類學生社團活動的開展,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二是把傳統美德教育作爲實施德育教育的主要載體。我校充分挖掘我國的傳統美德,以“關愛、扶助”爲重點,全面加強學生的傳統美德教育;三是把“上善若水,博學遠志”教育作爲實施德育教育的主要抓手,引導學生立大志、立長志,擇善友而交,擇善言而聽,擇善書而讀,擇善行而爲。

3.倡導“大教育觀”,提升德育新境界。

重視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大教育觀念,尤其注意發揮家長、社區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的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創設家長開放日製度,雙管齊下,讓家長走進學校,走進課堂。學校每年舉辦四個重要節日,在“生命因讀書而精彩——讀書節”,開展“我和父母共同讀一本書”;在“學會關愛與尊重——感恩節”,開展“我給父母做頓飯”等活動;在“營造生活七彩旋律——文體節”,開展“我與家長參與一項運動、一個節目”等活動;在“夢想與神舟一起飛翔——科技節”裏,學生人人認領一個問題,班班邀請一位家長做科技顧問,開展探究活動。

4.組織開展各年級德育序列活動,關注學生的社會成長與生命價值。

不同顏色代表不同教育主題。一年級:紫色·互助;二年級:金色·遵紀;三年級:紅色·愛國;四年級:橙色·感恩;五年級:藍色·守法;六年級:綠色·善學。每月一主題,每月一年級,使每個主題教育活動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達到育人的教育目的。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活動的策劃、組織、管理與評價,確保活動的順利實施。

第四方面:教學之“浸潤”——自主、合作、探究,打造靈動課堂

“浸潤”一詞能較準確地把握小學生學習的特點,透過採取創設情境的方式,運用滲透手段,或暗示、或啓發、或點評,將知識、情感、行爲技能等諸方面的培養滲透在課堂活動中,以情動情、以情激情、以情染情,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1. “一三六”浸潤課堂教學模式

一條主線:師生共同成長

教學是一個師生情理互動、心心相印,教學相長的過程,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師生積極參與,共同發展,走向共同成長,因此,老師要努力改變以往以單純傳授知識爲手段的做法,對學生的感情、態度、價值觀給予更大的關注,創造一種別具一格的教學模式,使課堂更富人性化,讓學生在一種和諧的氛圍中遨遊於知識的海洋。

三個基本點:自主 合作 探究

第一,自主,指學生要主動地學習,對問題進行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在頭腦中形成一個獨特的思維模式。

自主性學習,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含義:

①基本品質是主動性。自主學習是我要學,是學生基於內在的需求而產生的對學習的興趣和慾望,它來自學生主體,是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手段,一種愉快的體驗。

②核心品質是獨立性。是指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從教與學的關係上說,整個教學過程是一個從教到學的轉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不斷轉化學生的學習能力,獨立學習的過程是一個逐漸轉化的過程,是一個由弱到強的過程,決不是教師完全放任自流。

③自主性學習是爲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爲了每位學生的發展的學習。在學習活動後,能夠對自己的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我監控,並養成習慣,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

第二,“合作”是指學習的組織形式,爲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在以班級授課製爲主的教學形式下,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改善傳統的師生單項交流的方式,可以是生與生,生與師,生與家長,生與一切人的合作,透過多項互動的交流,使每個學生語言實踐和自我表現的機會,既讓每一個學生都發表自己的學習心得,也養成注意聽取別人意見的良好的習慣,促進學生之間的互相啓迪,互相幫助,以解決消息中的各種問題,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合作學習具有互助性、互補性、自主性、互動性、評價的自主性五個基本特徵。

第三,探究,是對眼前的問題、事物敢於質疑,不滿足於表面,要積極的探索,引發更深層次的思考。

探究性學習有三個基本特徵:

①問題性:探究學習是以問題爲中心的,學習過程中,提出的問題首先在於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又以解決問題爲最後歸宿。

②過程性:探究學習關注學習過程,過程中一方面展示學生在探究過程 中暴露的疑問,困難和矛盾。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學生聰明才智、個性的過程。

③開放性:探究學習的過程是開放的,探究學習的問題是開放性的,同時問題的最終答案也不一定是固定的,每個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六個步驟:課前交流——自學質疑——合作釋疑——點撥提升——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①課前交流:利用2--3分鐘,鼓勵學生上講臺展示,可以展示與課文內容相關聯的知識;可以展示前一天自主學習的收穫;也可以展示自己的小才藝(內容必須於本節課學習內容相關)。

② 自學質疑:學生自主獨立思考,提出自主學習的見解和疑問。讓學生在課堂上自學,這是使學生成爲學習主人的一個重要環節。在這個環節,教師有更多的機會觀察學生怎樣學習語文及瞭解學生學習中的疑難之處,以便對學生作具體的指導,又能從學生的質疑中得到啓發,從而驗證教學設計的焉誤並及時加以調整。自學質疑這一環節不僅爲教讀課文打下基礎,更重要的是養成了學生集中注意力,自己動腦、動手、動筆讀書的良好習慣,使他們愛步形成自學能力。。

③合作釋疑:教師根據學生的疑惑,引導學生開展小組互助交流,4人小組,責任到人,分工合作,展開研討。小組長要有責任心,合作要密切配合,發揮團隊精神,注重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師生與文字互動等多邊交流。教師在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時,要充分利用個體對問題認識的差異,實施優劣互補,進行有效的合作交流。

④點撥提升:學生透過自主學習、互助交流後實在解答不了的,以及課文重點難點內容,教師進行點撥引導,提升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深入理解。

⑤鞏固練習:針對本節課應該掌握的知識點進行訓練。如語文教學:低段讀說結合,根據每一課的結構特點和語言特點,找準讀說結合點,練習說話;高段學習表達方法,鞏固內化。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捕捉、交流重要資訊,或交流自讀體會,或就課文的內容、寫法展開討論。

⑥拓展延伸:把本節課學習的內容引申到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拓展延伸時要照顧學生個性差異,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定難度各異的學習內容,設計不同層次的訓練項目,以供學生自由選擇,各取所需,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2.浸潤式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做到五讓六要六帶進

浸潤式課堂要求全體教師尊重、關心、理解與信任每一個學生,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首先,每位教師必須樹立“四種意識”(責任意識、服務意識、發展意識、科學意識),提高“五種能力”,(瞭解和研究學生的能力、創建班級精神的能力、資訊處理的能力、心理健康輔導的能力、駕馭教材的能力)。其次,學校把“立德、立身、立行”作爲師德建設的亮點,透過教師以身作則,達到潤物無聲的教育境界。

五讓:目標讓學生明確、問題讓學生提出、過程讓學生參與、規律讓學生探究、學法讓學生歸納。

六要:學情分析要透、學生關注要到、學習層次要分、學習興趣要濃、思維引導要深、學習收穫要大。

六帶進:

第一,把愛心帶進課堂。老師是學生心中的太陽,愛就是幫助學生的最大力量。把愛灑滿學生心田,教育才有永恆的生命。老師的關愛可以讓學生樹立信心,成爲前進的動力。老師不要吝嗇一個關愛的眼神、一句親切的問候、一個親近的動作,因爲它常常可以讓學生心中漾起幸福,同時感受到一種被關愛、被尊重、被信任的感覺,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隔閡,對培養學生的自信和興趣會有很大的幫助。

第二,把微笑帶進課堂。老師的情緒對整個課堂氣氛影響很大。無論在生活中遇到什麼不順心的事,老師都應該把不快與煩惱留在教室門外,以微笑的面容、溫和的目光、落落大方的儀表給學生帶來一種和諧、安全的感受。

第三,把美感帶進課堂。作爲老師,要努力挖掘教材中潛在的美,讓學生在審美的愉悅中去感悟、理解和變通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