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質量提高之淺見的論文

論文1.58W

一、加強教學工作的計劃性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質量提高之淺見的論文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師,必須明確整個小學階段的教學要求,不光熟悉五年級教材,還要熟悉其它年級的教材。同時,還要進一步摸清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情況,進行排隊:一排“雙基”,做到心中有數;二排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三排教材的重帶點,四排教學時間和教材的安排,然後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

例如,本學期我們教第一單元圖形的變換和第二單元因數和倍數及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時,結合複習長、正方形的周長和麪積、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圖形的面積、地積計算,以及把長度、重量、容量、時間、面積等單位的進率和公市制的換算以及除法和乘法的深化概念。

在整個教學計劃中安排好補課。補什麼,怎麼補,哪些知識要集體補、哪些知識部分補、哪些學生要補、補哪些知識、具體時間怎樣安排,都要有明確的計劃,做到補課對象、時間、內容、方法四落實。

二、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努力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中的概念、性質、法則、公式等都是基礎知識,是我們教學中的主攻方向。怎樣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呢?首先要加強教學,使學生由感性到理性,正確地理解概念、性質、法則公式的含義,不但會用,而且會證,懂得它的來龍去脈。

例如,“因數與倍數”是在學生學過整數的認識、整數的四則計算、小數、分數的認識等知識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本單元的內容主要包括因數和倍數,2、5、3的倍數的特徵,質數和合數等知識。透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既可以讓學生在前面所學的整數知識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整數的性質,又有助於發展他們的抽象思維。這些知識的學習是以後學生學習公倍數與公因數、約分、通分、分數四則運算等知識的重要基礎。學生已經學過整數的認識、整數的四則計算、小數、分數的認識等知識,但本單元的知識屬於“數論”的初步知識,概念比較多,有些概念比較抽象,概念的前後聯繫又很緊密,部分學生學習時可能會有一定的困難。教材明確規定在研究因數與倍數時,限制在不包括0的自然數範圍內研究,避免由此帶來一些小學生尚不必研究的問題。因此,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利用乘法引導學生認識因數和倍數。教材在揭示倍數和因數的概念時,沒有像原來的教材那樣,先揭示整除的概念,再利用整除認識倍數和因數,而是讓學生透過分類,用除法算式認識倍數和因數。在找一個數的倍數時,也是讓學生運用乘除法的知識,探索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

2.注重引導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探索數的特徵。教材非常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組織學生在活動中探索、發現數的特徵。如在探索2、5和3的倍數的特徵時,都是先讓學生在100以內數的表格中圈出2、5、3的倍數,再透過分析歸納或猜想驗證等方法發現它們的倍數的特徵。

3.明確教學目標。關鍵在知識技能的掌握:①使學生掌握因數、倍數、質數、合數等概念,知道相關概念之間的聯繫和區別;②讓學生透過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數的特徵。逐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抽象能力,以及滲透分類的思想;③在解決問題中經歷與他人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嘗試解釋自己的思考過程。同時進行情感態度培養,透過利用因數和倍數的相關知識來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三、對於基礎知識中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部分,要集中講好

例如,教學“軸對稱圖形”時,要明確對稱是一種最基本的圖形變換,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重點是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明白軸對稱的基本特徵,難點是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我在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結合教材的特點,設計了兩次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逐步體驗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

1.創設情境教學,請會摺疊衣服的同學上臺來展示一下疊衣服的方法。從而引出課題。接着出示軸對稱物體:天安門、飛機、獎盃、讓學生觀察它們有什麼共同特點?學生觀察發現,它們的兩邊都是一樣的。

這是本節課第一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後,目的在於讓學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軸對稱現象。但不去尋找規律,也是非常困難的,透過學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兩邊一樣的圖形可以對摺起來再剪,這就是軸對稱圖形特徵的初步感知。

2.動手畫一畫,折一折,透過把同學們看到的物體圖形,進行分組操作討論,得出結論——圖形對稱後,兩邊完全重合了,從而得出什麼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再安排學生第二次操作活動,對軸對稱圖形的特徵有了初步感知之後。學生再次操作是有目的性,有導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動過程中,探究圖形對摺後摺痕兩邊的部分完全重合這一基本特徵,在此基礎上解釋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建立空間概念。

四、要注意培養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要使學生不僅長知識,還要長智慧。這就要從小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例如,學生已經學過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這兩部分內容有其相似之處,課始放手讓學生自由猜測,學生透過對已有認知的檢索,必定會催生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從課的實施情況來看,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什麼是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如何找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爲什麼是最大公因數面不是最小公因數?這一些問題在學生思維的碰撞中得到了較好的生成。無疑這樣的設計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爲課堂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礎。

總之,在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採用多種教學方法,認真上好每一堂課,這樣教學質量才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