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美學論文(精選5篇)

論文2.88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論文吧,藉助論文可以有效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你知道論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美學論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美學論文(精選5篇)

美學論文 篇1

【摘 要】護理美學是由護理學和美學交叉組成的一門學科,該門學科滲透到護理工作的每一個環節中,其根本目的是透過整合護理工作人員、患者及社會間的審美關係,讓患者得到美學的護理及美的享受,進而產生良好的心理狀態,形成生理、心理滿足,最終提高治療效率,加速患者康復。隨着人文精神在醫學界的不斷髮展和應用,醫學界對護理的美學需求也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有效的應用並推廣護理美學成爲臨牀研究的重要內容,筆者現對我院護理美學應用情況進行如下總結分析,旨在爲相關部門提供參考。

【關鍵詞】護理美學;醫學;應用

醫學工作不但是一個治療與被治療的過程,還是一個維護和塑造人體美學的過程,是一個追求美、創造美的過程。人體是一個完整的系統,任何一個部位或一個器官的功能障礙均對人體美學存在極大損傷[1]。患者來院治療時,不但需求快速的治癒損傷的機能,更希望治療工作可以從美學角度出發,以提高治療滿意度及療效。由此可知,臨牀工作中治療療效不僅表述爲疾病的轉歸,還體現爲人體美學的重現,這也是護理美學的根本出發點。

1、護理人員的審美修養

美學教育事實上一直貫穿着整個護理教育工作中,但就實際臨牀需求而言,院校的美學教育僅能奠定護理人員的基礎美學修養,而進一步的美學修養還需在工作中加以培養和昇華[2]。因此,相關醫療機構需將美學教育工作納入到護理人員日期工作中,並透過護理人員的職業道德、職業風貌以及職業行爲等具體內容來表現,以提高護理人員的美學鑑賞、表現以及創造能力嗎,並反過來指導護理工作。

2、營造良好的護理環境美

從美學的角度來看,形式美有對稱、層次、和諧、多樣、統一等多種表現方式。這就要求醫院環境佈局、病房內部佈局,甚至小到病牀桌上的小物件佈局均需從這些表現方式來合理佈置。如醫院可爲病房窗臺擺放了盆景、鮮花等,牆上懸掛木雕、油畫,這些均可有效提供病房的層次美及色彩美。現代醫學研究認爲,美好的色彩可刺激人體分泌一些有益於健康的激素、酶,合理的多顏色佈局有利於患者改善患者身心健康。現在醫院護理人員工作服的多顏色化也正體現了這一點[3]。此外,醫院還需爲患者提供寬敞、整潔、安全、安靜、通風以及溫度適宜的外部環境,這些大環境的優化不但可減輕患者對疾病的恐懼,還可爲患者提供一個良好的醫療及護理環境。

3、塑造護理人員的形象美

現代美學將人的形體美、動作美、語言美、外飾美以及行爲美劃歸到外在美的範疇中,而認爲學識、道德、情操、修養以及心靈美是人的內在美。這就意味着護理人員的形象美需從內在美和外在美兩個角度來共同塑造。護理人員的相貌身材是外在美的基本條件之一,在這個基本條件上,護理人員還需從儀表、姿態、語言、行爲等方面來強化自身的形象美。在實際的工作中,護理人員需保證衣帽整潔、留海不得過長、淡妝上崗、端莊大方、語氣輕柔、神態溫和,並多應用如“您好,謝謝,請”等禮貌用語,讓患者感受到親切、可信賴,進而保證治療、護理工作順利開展,最終加速患者康復[4]。例如在給予患者輸液操作時,護理人員可於穿刺操作時輕聲對患者道:“對不起,可能有些痛”,這簡單的一句抱歉必然能贏得患者的理解和寬容,護理依從性將極大提高。

4、護理技術操作美

在日異月新的今日,醫學技術發展極快,護理技術更迭也極爲頻繁,新儀器、新療法不斷應用於臨牀治療工作中。在這種情況下,護理人員需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術,並積極透過自學、單位培訓等方式更新護理知識,以保證技術的先進之美。護理人員在技術操作時還需以規範、整潔、端莊、有條不紊的職業風範爲指導,保證護理技術有限、周到、準確實施。這不但是體現護理人員精湛專業技術的要求,也是提高患者安全感和信任度的必然要求[5]。

5、結論

總而言之,護理美學的發展和應用是醫學發展的必然結果,這也是人文關懷的必然要求。實際工作中,護理人員需從美學修養、醫院環境美學、形態美以及技術美等方面入手,以最大程度提升自身素養,提升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李金蓮.護生核心能力的培養在創優質護理服務活動中的作用[J].實用醫學雜誌,2012,28(15):181-183.

[2]李惠芳.門診護理美學服務對構建和諧護患關係的影響[J].廣州醫學院學報,2010,38(05):1691-1693.

[3]袁文華,高國貞,陳莉,等.糖尿病胰島素泵治療患者對護理美學需求的質性研究[J].中華現代護理雜誌,2012,18(27):201-203.

[4]邱京.應用護理美學提升護理專業形象[J].現代醫院,2011,11(08):185-186.

[5]劉紫嬙,黃豔梅,王瓊.應用護理美學提高口腔健康教育崗護士素質的效果[J].現代醫院,2013,13(12):1681-1682.

美學論文 篇2

【摘要】 探討口腔正畸學研究生進行口腔醫學美學教育的必要性。方法 結合當前國內口腔正畸學研究生的美學教育現狀,分析口腔正畸學與口腔醫學美學的關係,討論口腔正畸學研究生口腔醫學美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結果 口腔醫學美學教育有利於提高口腔正畸學研究生的綜合素質。結論 口腔正畸學研究生應加強口腔醫學美學教育。

【關鍵詞】 口腔醫學;正畸學;美學;教育,研究生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中美學教育工作日益受到重視。21世紀是審美的時代,美學教育要把培養“審美的人”作爲自己的根本任務;與此同時,審美時代也給美學教育提出許多新的課題。口腔醫學美學是口腔醫學與美學交叉和結合的邊緣學科,是醫學美學中的一個應用分支,口腔正畸學作爲口腔醫學的一個分支,與美學關係十分密切,並與美學相互滲透。口腔正畸學在世界醫學教育中屬於畢業後教育,目前我國的臨牀口腔正畸醫師的培養主要是透過研究生教育或進修生教育,其中研究生教育是較爲理想的一種口腔正畸學醫師教育方式。因此,在口腔正畸學研究生中普及和加強口腔醫學美學教育就顯得尤爲重要。

1 口腔醫學美學及口腔醫學美學教育概念

口腔醫學美學是醫學美學中一門具有直接實踐性的應用分支,是一門研究在維護、塑造口腔頜面部健美的創造性活動中體現出來的一系列醫學美現象和醫學審美規律的科學[1]。口腔醫學美學教育即口腔醫學審美教育,是指從口腔醫學領域的特殊性出發,透過各種形式的審美活動和審美教育措施,培養和發展口腔醫師的專業審美意識和審美心理,提高他們在醫學審美實踐中感受美、鑑賞美、運用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2 口腔正畸學研究生進行口腔醫學美學教育必要性

2.1 口腔正畸學與美學的關係

美國著名牙醫、美學牙醫學創始人PINCUS指出,美學牙醫學是繼生物學、生理學、機械學之後的第四維臨牀牙醫學。西方和日本均將美學作爲牙醫學院的必修課程。口腔正畸學是口腔醫學中的一個專科,是研究各種錯畸形的病因機制、診斷分析及其預防和治療的科學。其研究的解剖範圍是人類容貌的敏感區之一——口腔頜面部;其研究內容——錯畸形是一類影響外貌和功能的畸形,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其定爲“牙面異常”。口腔正畸學的基礎理論、科學實驗和臨牀實踐中蘊含着許多美學的思想和原理,著名正畸學家GRABER曾指出,口腔正畸學是科學與藝術的統一,這高度概括了正畸學與美學兩者密不可分的關係。

2.2 口腔醫學美學在口腔正畸學中的作用

口腔醫學美學作爲一種方法手段對口腔正畸學臨牀具有實踐和指導作用。利用美學手段可以處理正畸學中的一些單純用醫學手段難以解決的技術問題。牙齒與顏面審美的協調關係是口腔正畸治療的目標[2],在臨牀正畸學的診斷,矯治方案的設計,臨牀矯治技術中,處處可見美學蹤跡。如面部的對稱性,前牙的中線,牙齒與面部以及病人的性別、年齡、身高等的協調性,個體弓形的設計,微笑的美學設計,嚴重骨性畸形病人術前術後的矯治等均離不開口腔醫學美學理論的指導。

2.3 口腔正畸學研究生進行口腔醫學美學教育的目的和意義

我國現代高等教育提倡的是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爲宗旨的教育。爲了適應當今的形勢發展,我國口腔醫學教學改革的主要目標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高素質的、適應當代社會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要求的口腔醫學專門人才。

美學教育是一種高形態的素質教育,一個適應時代發展的高素質的正畸醫師必須具備良好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觀,口腔正畸醫師只有很好地掌握了口腔醫學美學的知識和原理,才能對病人做出正確的診斷、設計並進行合理的治療,從而最終取得令病人滿意的既美觀協調又具有良好功能的牙列和顏面。如果一個口腔正畸醫師沒有紮實的美學知識作指導,只會簡單地排齊牙齒,而不顧牙齒的垂直向位置、近遠中位置、脣齒關係、笑線的問題、微笑的問題,那這隻能是一個牙匠而非合格的正畸醫師。

口腔正畸學研究生是未來的口腔正畸醫師,只有加強他們的口腔醫學美學教育,才能使研究生的人才培養真正實現由“單一型”向“複合型”、 由“技能型”向“藝術型”、由“匠人型”向“文化型”的轉變。

3 目前我國口腔正畸學研究生口腔醫學美學的教育現狀

口腔醫學美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目前在我國各醫學院校口腔正畸學研究生的課程設定中口腔醫學美學課程的開設尚不統一,只有少數院校在本科教育階段將其設爲必修課,如安徽醫科大學口腔醫學系、大連醫科大學口腔醫學系等,是國內比較早將口腔醫學美學作爲必修課的醫學院校[3,4],但大多數醫學院校仍把醫學美學或口腔醫學美學作爲選修課,而且教學力量薄弱,專職的美學老師很少,多由其他專業的教師兼職,尚無統一規範的口腔醫學美學教材,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也在摸索之中。

4 加強口腔正畸學研究生口腔醫學美學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4.1 普及口腔正畸學研究生的口腔醫學美學教育

雖然有些醫學院校已經在本科生教學中將醫學美學或口腔醫學美學作爲選修課,但選修率並非100%,而且學時有限。口腔正畸學在世界醫學教育中屬於畢業後教育,因而口腔正畸學在整個口腔醫學本科教育中的學時不多,主要介紹口腔正畸學的檢查診斷以及各種錯畸形的矯治原則,而對於臨牀各種矯治技術的講解比較簡單。本科期間也沒有正畸專業的實習,學生對涉及口腔正畸臨牀方面的美學知識的學習和認識無法深入,所以有必要在研究生階段進一步加強和普及口腔醫學美學教育。 普及口腔正畸學研究生的醫學美學教育,就應將口腔醫學美學課程列爲必修課,使每一名口腔正畸學研究生都能接受這方面的的教育,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健全審美觀,提升審美境界,爲以後的臨牀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4.2 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目前,我國各醫學院校口腔醫學美學的師資力量還不夠均衡,大多數院校這方面的人才比較匱乏,是由其他專業的教師兼職,如美術老師、音樂老師、中文老師等,但是這些老師對口腔科學的知識瞭解較少,在講解與口腔知識有關的美學知識時,不能和口腔正畸臨牀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就不能保證講解的針對性和生動性。所以有必要加強口腔醫學美學的師資隊伍的建設,應對美學教師進行口腔相關知識的培訓,或對口腔正畸學教師進行醫學美學知識的培訓,使教師首先做到能將醫學美學的理論和原理同口腔正畸實踐融會貫通。

4.3 口腔醫學美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口腔醫學美學教學內容應該包括以下三個方面[4]。①美學的理論:該部分是整個課程的基礎,透過美學理論啓迪建立積極有序的美學思維,健全學生的哲學審美觀和藝術審美觀,提高對美的感悟、認識、品鑑能力。②醫學美學:指導學生探索口腔醫學與美學的結合點及其內在聯繫、規律,熔鑄醫學審美能力的基礎。③口腔醫學臨牀審美的理論和應用:這是口腔醫學美學的最終目標。這一部分內容要結合正畸臨牀講解,針對與美學有關的正畸問題,如牙齒排列的美學問題:牙冠的長度和寬度,牙齒的垂直向位置,近遠中向位置,脣舌向位置;並強化責任意識[3]。嚴格出科考試和畢業前的臨牀技能考試與評價。這樣,不僅考覈了學生的臨牀技能水平,也評估了臨牀教學質量,對規範教學管理、加強教學工作有積極意義。顏面軟組織與牙齒的美學關係:脣齒關係、與微笑美學有關的笑線、切牙曲線、負性空間等進行講解。

口腔醫學美學的教學方法應採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一些與正畸美學有關的現象的照片和圖片,以及矯治前後病例的牙齒和顏面改變的資料等直觀地呈現出來,結合臨牀實踐講解,便於學生理解。

在學生當中組織一些病例討論,選擇典型的病例,先讓學生利用課堂所學的口腔醫學美學的理論知識,獨立分析診斷病人所存在的美學問題,並提出相應的處理措施和矯治方法,然後由教師進行講評,並給出實際臨牀矯治方案、矯治方法以及最後的矯治結果,最後讓同學根據該病例的矯治前後的過程寫出總結和體會,這種病例討論可以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經過這種理論與正畸臨牀實踐相結合的學習過程,可以使學生真正將審美的理論應用到正畸臨牀中,達到學習口腔醫學美學的最終目標。近年來,我科在口腔正畸學研究生的臨牀教學中採取了PBL教學法,即“以問題爲基礎”、自學討論爲主體的教學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5]。作者認爲這種方法也可以嘗試應用於口腔醫學美學的教學中。

綜上所述,加強口腔正畸學研究生的口腔醫學美學教育是全面提升正畸學研究生審美素質,培養21世紀口腔正畸事業所需合格人才的需要,雖然這項工作在我國起步較晚,但是相信經過廣大正畸學和美學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口腔醫學美學教育會越來越成熟。

【參考文獻】

[1]孫少宣. 口腔醫學美學的理論探討[J]. 口腔醫學, 1992,12(2):105?106

[2]孫少宣,唐麗麗,王光護. 美學在牙醫學中的地位和功能[J]. 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誌,2000,6(5):261.

[3]曲曉娟,劉鐵玉,張麗君. 口腔醫學美學課程的設定探索與研究[J]. 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誌,2001,7(4):207?208.

[4]孫少宣. 口腔醫學美學教學中若干問題的探討[J]. 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誌,2003,9(6):363?364.

[5]陳杰,劉君,徐宏. PBL教學法在口腔正畸研究生教學中的應用[J]. 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2006,42(2):177

美學論文 篇3

摘要:隨着時代的發展和全球文化交流的不斷增強,西方音樂劇逐漸傳播開來,成爲全世界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近幾年來,不少人開始對西方音樂劇中的悲劇美學進行研究,認爲西方音樂劇中的悲劇美學蘊含了不少動人心絃的藝術元素,本文就深入淺出的對西方音樂劇中悲劇美學的產生原因、構成因素、藝術價值等方面進行分析,試圖填補西方音樂劇研究中的一些空白。

關鍵詞:西方音樂劇;悲劇美學

在人類漫長的的文化發展歷史中,西方古老的音樂劇是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據說目前我們能夠完整欣賞的劇本且有史可記載的,就是西方的古希臘音樂劇。西方的音樂劇中的音樂風格多種多樣,不拘一格,不受到任何公式化模式的約束。音樂劇的作曲風格分爲爵士、搖滾、鄉村音樂、迪斯科、靈魂樂等,其中不少也採用了混合式的作曲方式,融入了多種音樂元素。隨着時代的發展和全球文化交流的不斷增強,西方音樂劇逐漸傳播開來,成爲全世界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許多音樂劇作品不僅在對傳統的創作手法進行了創新,還大膽地引入了異域的許多音樂元素,使得西方音樂劇成爲一門相容並蓄的豐富藝術。正因爲如此,越來越多的音樂學者和相關研究人員開始加大對西方音樂劇的關注。尤其是近幾年來,不少人開始對西方音樂劇中的悲劇美學進行研究,認爲西方音樂劇中的悲劇美學蘊含了不少動人心絃的藝術元素,本文就深入淺出的對西方音樂劇中悲劇美學的產生原因、構成因素、藝術價值等方面進行分析,試圖填補西方音樂劇研究中的一些空白。

西方音樂劇中加入悲劇因素的重要原因

從古至今的藝術史上,能夠打動人心的藝術作品往往都不是喜劇而是悲劇,無論是西方古希臘中的《美狄亞》、《奧德賽》還是中國傳統的《霸王別姬》、《梁祝》,無一不是以悲劇的情節內容和表現形式扣人心絃。西方音樂劇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爲藝術與經濟結合的產物,尤其是好萊塢音樂劇,既要講究藝術的價值性,又要考慮是否具有商業價值,這就要求西方音樂劇不得不越來越多的考慮加入悲劇因素來吸引眼球。現代西方音樂劇中的悲劇元素由現代的歌舞手段來進行演繹,將歌唱、舞蹈、佈景等音樂元素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其悲劇的渲染力就更加強烈了。想要充分的表現出西方音樂劇的魅力,那麼悲劇因素就是不得不重視和表現的。音樂劇的創作要調動一切手段和形式爲劇情演繹故事而服務。西方音樂劇的不斷多樣化發展,促使我們嚮往能在更大範圍裏和更高層次上展現音樂劇中悲劇美學的表現力和審美功效。

悲劇因素和西方音樂劇的結合,從很大程度上要求我們能夠積極發揮想象,進行創造,以求最大程度的達到音樂劇出神入化的完美表現力。 西方音樂劇中悲劇美的表現方式

1.透過音樂旋律詮釋音樂劇中的悲劇美

音樂劇中號的旋律,往往可以引起演員和觀衆的情感共鳴。雖然有的西方音樂劇的臺詞十分冗長,但是感人至深的旋律卻可以彌補這一不足。西方獨特的詩化語言和演員演唱的旋律透過良好的結合,輔助以佈景、道具等,常能將音樂劇推向高潮。以著名的悲劇式音樂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爲例,此部音樂劇本身就是一個極爲悽美的愛情悲劇,故事情節中就具備了“悲劇美”的潛質。當音樂劇發展到高潮的時候,尤其是男主人公殉情的時候,此時全劇的高潮來臨,小提琴演奏出哀怨婉轉的主旋律,甚至輕而易舉的就達到了催人淚下的感人效果。此時此刻,在旋律的指引下,一部音樂劇隱藏在悲劇因素下的巨大美感被無限的放大出來,不得不說爲音樂劇的表現力增添了十足的色彩。

2.透過舞蹈等織體語言表現音樂劇中的悲劇美

西方音樂劇中的舞蹈動作以及其他肢體語言也都嚴格表現出“動作性”的藝術特性,音樂劇透過演員流動性的動態肢體語言來塑造音樂劇中的形象,並且反映音樂劇中的美感。很多音樂劇的創作者利用舞蹈和戲劇的共同衝突來抒情達意,他們透過音樂中節奏的變化而變化演員的舞蹈動作,其動作幅度的不斷變化能夠來表現塑造形象的內心情緒變化。例如音樂劇《紅色的天空》中,爲了表現黑人所受到的種族歧視以及其他種種悲劇,演員採用了爵士舞步,雖然這和傳統的音樂劇有很大的差別,卻很好的融入了黑人本土的音樂元素,大力量的舞蹈動作恰如其分的表現了一種內心的悲憤之情,讓觀看之人也不得不爲之感嘆。

透過以上的論述我們不難發現,西方音樂劇注重的美學很大程度上要服從於感覺和感知,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對觀看者造成視聽上的強烈衝擊力。西方音樂劇越來越重視悲劇美的演繹,就是爲了突出這種心理和感覺上的強烈衝擊力,並使觀衆與整個音樂劇產生共鳴。

參考文獻

[1]黃定宇.《音樂劇概論》.中國戲劇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

[2]錢苑?林華.《歌劇概論》.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3]康洪興.《戲劇導演表演美學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

[4]劉佳《試論西方音樂劇在二十世紀的發展傾向》.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美學論文 篇4

摘 要:本文探討了新生態下互聯網發展的形態演變,新興技術日新月異,人民的審美觀念和審美傾向也發生了改變。在這個階段,播音主持的美學教育存在缺失的現象,主要表現在播音主持教學結構的不合理和教學理念的相對落後。爲此,本文作者提出了播音主持美學教學教育的創新舉措,一是要樹立美學教學觀念,二是要豐富美學教學內容,三是要改進美學教學手段。透過這些手段能夠深化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他們的美學鑑賞能力,以此,更好的促進新生態下播音主持專業的人才培養。

關鍵詞:新生態;播音主持;美學教育

一、新生態觀

所謂的生態,是生態學的歷史上的一個最近階段。新生態學發端於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獲得了廣泛認可,它尤其注重自然中的流量流動,同時使用生態系統的觀點。而新生態學着眼於我們當下這個互聯網的迅速興起,新興技術的層出不窮的社會。 2015年7月6日,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彰顯了“互聯網+行業”時代的到來,毫無疑問,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裏,互聯網將是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的一個競爭高地,這意味着隨着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以及與現代製造業的有機結合,都將進一步對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有着良性的推動作用。

教育部發布的《教育資訊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指出:“教育資訊化發展要以教育理念創新爲先導,以優質教育資源和資訊化學習環境建設爲基礎,以學習方式和教育模式創新爲核心”;摒棄“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提法,提出資訊技術應與教育全面“深度融合”全新理念。

二、新生態下的播音主持美學教育的缺失

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的新生態,推動了互聯網形態演進,也催生了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經濟形態的不斷演變,也帶動了社會經濟實體的生命力,因此,人民的審美觀念和審美傾向也發生了改變。而播音主持領域的美學,是一種對“美”的發現和深度認識,是從事這個行業的人的思維的散發,是播音員對自我認識和語言輸出能力的肯定。而當今的大學播音主持教育領域,忽略了其中的美學教育,使得現在的播音主持行業談到的美,是爲了美而美,是空泛的美,是表層的美。

1.播音主持教學結構不合理

播音主持是集藝術性、欣賞性、語言性爲一體的行業。聽衆們可以透過播音主持人的談吐、用詞、修辭來判斷他們的知識文化修養;從情感表達能力判定他們的思想水準和知識層次;從有無同感與否判定他們的美學修養。然而,現在的大學很少會在播音主持專業教學中開設美學教育課,這就間接的導致了播音主持人美學鑑賞能力不足,播音主持過程中缺少充沛的情感,缺乏藝術感染力,也沒有散發美學的光彩和神韻。

2.播音主持教學理念較爲落後

由於傳統教學理念的約束,以書本爲中心的教育理念仍然嚴重,新生態下的各種多媒體等新技術等難以得到有效的實施,整個課堂缺乏教師和學生的有效溝通和互動,教師往往也缺乏更系統更專業的美學知識,不能傳導給學生即未來的播音主持人們良好的美學鑑賞能力和作品的充沛的表現力。

三、新生態下的播音主持美學教育創新舉措

1.樹立美學教學觀念

作爲教師,應該重新構架起對美學的理解。應該積極投身到美學教育的探索和研究中,從深層次感受美學的獨特魅力。排除浮躁情緒,遠離喧囂,去挖掘美學的真滴,改變對美學形而上學的理解。美學的培養要求行業人員必須具有以下兩個能力,一是從業人員要能把握好文字通稿,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到對於播報內容情感的準確把握和理解,尋找切合自身的表達方式。二是要求行業人員能否做到吐字清晰無誤,聲線穩定,思路清晰。這些都是美學教育對於行業人員的具體要求。隨着時代的更迭,互聯網在人們生活中的深入和普及,教師應該更新美學觀念,爲應用型人才傳遞富有時代特徵的美學理念。

2.豐富美學教學內容

播音主持專業的藝術特性使得學生要掌握對於抽象及實際實物的美感感知和美感的表述。在播音主持教學領域,教師應該從各種藝術現象和藝術門類中抽象提取出的藝術學概論和藝術學原理,到實際生活中的技術教育,比如繪畫、攝影,以及藝術的載體表達,如一些大衆熟知的文學作品,分析名著中的美學元素,拉近與學生的認知距離。同時在教學中,要針對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科特點,因材施教的進行美學教學內容的設定。同時,藝術來源於生活,教師不必拘泥與教材,而是應該從實際中獲取美學有關的鑑賞內容。還有,教師應該完成中西方美學的銜接與互動,將國外美學融入課堂,豐富學生的美學視野,讓美學課程教學內容更好的爲播音主持人才服務。

3.改進美學教學手段

新生態下,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新媒體教學手段也層出不窮,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新興的互聯網技術,開闢第二實踐課堂。如,帶領學生走出校門,透過參觀藝術品,閱讀與欣賞經典作品,與知名專家互動交流等等。同時,還應該在課堂上開設情境教學,情境教學要求學生利用戲劇、舞蹈、朗誦、表演等形式,利用情境預設的方式,實現預期的教學目的。這兩種方式,都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美學意義,激發情感認同,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更好的配合播音主持專業人才的培養。

四、結論

美學,以其厚重的人文底蘊,廣博的思維,孕育着深刻的藝術人文性。播音主持專業人員是藝術創作的主體,應該對生活有縝密而獨到的思考,啓迪聽衆對生活的思考,對美好的追求,最自身的最終關懷。播音主持專業美學教育的發展無疑是新生態下高等教育發展瓶頸時期的一個重要突破點。對於深化學生的美學觀念,提高美學審美情趣,有着正面的效應和深遠的意義。播音主持的美學價值重塑不僅僅是一種革新和文化特徵,而是人類藝術欣賞的進步和中國美學理論的探索和傳承。

參考文獻:

[1]韋芳.基於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播音主持專業美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視聽,2017(10).

[2]嶽婷婷.播音主持的美學探究[J].今傳媒,2017(9).

[3]馬銳.淺析播音主持人才的美學素質培養[J].新聞傳播,2017(6).

美學論文 篇5

摘要琵琶是我國傳統樂器中最爲古老的一種,琵琶表演更是一種音樂美學的傳達。琵琶從古流傳至今,是中華上下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從美學的角度來探尋琵琶表演的音韻和形神,主要依靠演奏者對琵琶表演的技與藝、點與線、氣與韻、神態與形勢的完整表達,使得作品上升到想象的審美意境。本文將站在表演藝術的視角,把琵琶表演作爲一種審美體驗過程,對琵琶表演的美學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關鍵詞:琵琶表演;琵琶藝術;美學探討

琵琶表演即是在琵琶作爲樂器之上的一種由演奏者融入自身情感,在參照樂譜本身的基礎上,由內而外新生的藝術二度創作。整個琵琶演奏過程包括作品的創作、表演和欣賞三個階段,在琵琶表演中,如何憑藉演奏者嫺熟的技藝和對樂譜豐富的情感體驗將琵琶最高的審美境界———聲外之意、弦外之境展現出來?這是作爲我們琵琶演奏者提高專業素養所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一、琵琶表演藝術中的美學要求

每一種樂器都有其獨特的演奏效果,因爲表演形式的不同,琵琶天生就有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在美學要求上也和其他樂器表演有所不同。琵琶是我國流傳至今的民間古典樂器,屬於彈撥類樂器,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琵琶樂曲的風格多樣,有實音、虛音,透過豐富的舞臺藝術,琵琶表演在結合彈奏者自身對樂曲的情感體驗的基礎上,詮釋出更多流派的藝術風格,爲琵琶表演增添了許多藝術審美的可能性。一般來說,琵琶表演的美學要求有以下幾點:一是要深入挖掘樂曲創作的審美價值。作爲琵琶的彈奏者,既要站在當今時代的角度去研究作品,又要從作品背景創作的角度去再現作品的歷史風貌。透過挖掘古人未發現的美學要素,注入時代氣息,吸收外來因素,從而提高作品的藝術價值。諸如劉德海的《春蠶》既反映了作曲家本身的藝術觀念,也融入了時代氣息的節奏。只有挖掘到作品的藝術價值,才能結合演奏者自身的精神世界,進行收放自如的演奏[1]。二是琵琶表演中技與藝的協調。琵琶雖然演奏起來非常複雜,技法難以操作,但它的基礎語言便是手指和諧運動,同時,正所謂“指與音和”,便是在基礎手指運動上對樂曲的進一步處理,這也是琵琶二度藝術創作的關鍵所在。三是氣與韻的生動融合。琵琶演奏要做到技與藝的結合,更離不開氣與韻的配合。琵琶作爲中國的傳統音樂,是以單條旋律爲基礎而進行創作和演奏的,氣和韻是琵琶表演中不可缺少的兩要素。“氣”如同人要呼吸,演奏者在樂曲演奏中以有序的呼吸節律控制,結合演奏者對樂曲情感上“韻”的寄託,展現琵琶樂曲演奏中的喜、怒、哀、樂。四是形神兼備。琵琶演奏中的形神兼備也是琵琶表演藝術中最高的美學追求。“形”是演奏者表演的氣勢,而“神”纔是琵琶演奏的精神所在,纔是對演奏者內心情感的完美體現,只有“形”與“神”的統一,琵琶演奏才能做到作品與精神的融合,將琵琶表演藝術的生命力與感染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二、如何在琵琶表演中提高審美境界

(1)技與藝的統一身爲一名琵琶演奏者,首先必須有嫺熟的彈奏技能,正如上述琵琶表演的美學要求所述,這是琵琶表演藝術的基礎語言。演奏者從最初右手的彈挑、輪指、搖指、滾奏,到左手按音、換把、推拉弦等潤腔動作的熟悉,再到最後左右手能夠協調配合,所有這些動作技能都不是短時間能達到一定水平的,而是需要幾十年的磨鍊和堅持。在琵琶表演中,不僅需要演奏者嫺熟的手指彈奏技能,還需要兩隻手之間不停地變換組合,因爲雙手的動作變化,彈奏出的樂曲也會呈現多種音色,既能表現哀怨情仇的深閨怨婦,也可表現激昂火熱的邊疆戰士。同時,技巧的完美掌握也離不開演奏者“藝術”的`表達,這就需要演奏者懂得“弦與指和”的技巧,達到技與藝的統一。彈奏者在琵琶弦上的彈奏幅度變化會引起樂曲音色上的變化,具體體現在,若彈奏的幅度過大,則會因爲手指在琴絃上停留的時間過長而讓琴絃的速度放緩,呈現給聽者柔和而悠長的音色;若彈奏的幅度過小,手指在琴絃停留的時間就很短,短時間的動作引起的樂曲速度就會加快,音色變得明亮、輕快。同樣,用手指不同的部位也可以彈奏出不一樣的音色,彈奏者用指甲觸動琴絃,則會呈現出渾厚而低沉的音色;彈奏者若用指頭上半部位觸動琴絃,則樂曲就變爲了高調而尖銳的音色;若彈奏者用指頭的中間去觸動琴絃,則主要呈現出清脆的音色。

(2)氣與韻的統一“氣韻生動”是中華民族不變的美學命題。自然而然,在琵琶的演奏中也少不了氣和韻的有機結合。“指與音和”,“氣”和“韻”是琵琶彈奏中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氣,即氣息,琵琶的彈奏需要彈奏者正確處理好心率與呼吸,這對作品的彈奏效果有着至關重要的影響。現代音樂中,也常有人以“活”和“不活”來評論一件音樂作品,氣息的把握是否得當在琵琶演奏上主要表現爲彈奏者呼吸的節律的控制,氣息來自於琵琶演奏者的外部形態與內在情緒。在一件作品的琵琶演奏中,彈奏者往往需要在第一個音觸動之前有一個吸氣的動作,這樣,後面接下去的音纔會有一種承上啓下的歸屬感。演奏者若不做這個吸氣動作,曲子給人的感覺便是無底氣,無生氣,甚至還會讓人產生萎靡的精神狀態。諸如在彈奏《十面埋伏》這支曲子時,演奏者開始階段需要使用輪拂的彈法,給人呈現樂曲高昂的情緒,緊接着要使用較爲快速的吸氣動作爲接下來釋放出最強的氣勢而墊底。“韻”有“韻味”之意,往往是透過一種東西來寄託人的某種情感。“韻”實際上是琵琶演奏的美學要求之一,它既表明了其在中華文化中的“歷史分量”,也是古人陶冶情操和寄託情感的一種音樂手段,故也將“韻”叫作“意味”。《樂記》將琴音的“源本”表述爲人心之所向,是一種寄託人類情感的載體,奏樂的目的也是爲了表達內心的情感,所以爲“琴”附上了“韻”的特點,所以有“人心”也是“韻”的說法。因此,在彈奏之時,演奏者一定要注意演奏方法上的和諧均勻,人內心情感的變化,即“情韻”變化。琵琶作爲典型的古老樂器,與生俱來就有着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例如演奏者在演繹《吃花點翠》《塞上曲》《春江花月夜》《月兒高》等琵琶曲時,必須要對古詩、詞、曲中文化元素的精華有所把握,將作品中細膩、柔美、典雅的韻味展現出來,讓聽衆在演奏中感受到濃郁、浪漫而詩情畫意的詩詞風格[2]。

(3)形與神的統一形,往往用來形容一個人的神態與姿態,透過一個人的外在神態,我們就能判斷其內心情感與想法傾向。琵琶曲亦如此,除了形象的傳神,演奏形式的具體化也更能將樂曲的主題思想展現得淋漓盡致,達到“通感”的效果。因爲“音樂的情感體驗並不是單靠情感假設而形成的,更多的是藉助音樂彈奏者結合自身經驗的體驗對個人主觀品質的想象表達”。這就是爲什麼作品本身蘊含的感情與聽衆的試聽感受會有差別的緣由[3]。琵琶表演作爲一種表演藝術,演奏者將琵琶曲表演得表裏如一、形神兼備,這無論是對於舞臺音樂還是古典音樂來說都是音樂表演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諸如在琵琶獨奏曲《天鵝》中,爲我們呈現了天鵝自由飛翔的姿態,同樣,在琵琶演奏者的彈指下,也用安詳、平穩、輕緩的音律來刻畫作品中天鵝高貴灑脫的氣質;同時,保持平和靜謐的心態對於展現天鵝的神態自若、收放自如至關重要,爲聽衆展現天鵝所處自然和諧的優美環境;然而當演奏者演奏《霸王卸甲》琵琶曲時,則一定要注重英雄悲劇色彩的表達,演奏也更加氣勢恢宏,給人帶來“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音樂氣魄,既要有棱角,彈奏的起落間又要乾淨利落;當在演奏《滴水觀音》琵琶曲時,演奏者需要有虔誠超脫的心境,使用不宜過多的肢體語言呈現給觀衆靜態的演奏狀態。總之,音樂的變化是隨着音樂演奏者對“形”和“神”的有效配合得以實現的,演奏者需要根據各自的特徵來變換和調整自身神態,達到身心的雙重投入,將琵琶曲彈奏得表裏如一。

(四)創造想象意境意境的追求不僅是藝術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國古典藝術欣賞中最高的美學標準。在琵琶演奏中,最高的審美境界莫過於創造出想象的意境,讓彈奏者感受身臨其境,又帶來關於作品的無限想象。想象意境的創造是琵琶彈奏的最高藝術境界。黑格爾曾在《美學》這樣論述意境:“藝術作品自然是心靈的產物,所以藝術的誕生需要的是一種創造性活動,這種創造性活動就是技術創作者自身的想象。”[4]因此,琵琶演奏者在日常的訓練中要注重用自身的彈奏來創造音樂的想象,達到琵琶樂曲的現象,這也是匯聚中國傳統文化的音樂作品經過二度創作所需要重點體現的一個方面,因爲琵琶的演奏是以追求“聲外之意,弦外之境”爲終極目標的。在琵琶彈奏過程中,彈奏者要將想象作爲音樂意境創造的中介,這有助於啓發聽衆關於樂曲的聯想,從而吸收來自琵琶審美較爲豐滿的情感體驗,讓整個琵琶表演顯得更加充實。但作品中想象的催生也是需要彈奏者的表演經驗,猶如讓一位年輕的演奏者去演奏《楚歌》,老師以各種方式去啓發演奏者的想象,但仍然難以讓他在樂曲中想象到被漢軍圍困四面楚歌時心裏的悲涼,但當演奏者再過十幾年去演繹這部作品時,他便可以完全融入音樂中,以抓住觀衆的演奏節律來體驗《楚歌》的那種淒涼。伴隨閱歷和生活經歷的增加,演奏者對同一個作品的理解和領悟會逐漸發生變化,意境中想象的空間也進一步擴大,樂曲演奏的審美效果與以往也會迥然不同。

三、結語

綜上所述,琵琶演奏中的美學元素是多樣化的,對於琵琶美的鑑賞是一位琵琶彈奏者畢生的課題。琵琶演奏中美學要求的實現,亦是對琵琶審美觀念的展現,透過技與藝、氣與韻、形與神的統一以及想象意境的探尋,來演繹琵琶演奏獨特的藝術魅力。本文筆者站在美學的角度,就琵琶表演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旨在將它們完美融合,達到意隨曲動,人琴合一,渾然天成的演奏效果,以鞏固並提高琵琶演奏在我國傳統文化長河中的藝術價值。

[參考文獻]

[1]李景俠.中國琵琶演奏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2]李凌.演奏技巧與音樂思維(音樂雜談三)[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3]李娜.基於琵琶演奏中的音色變化研究[J].音樂時空,2012(05):56.

[4]奉山.論中國音樂之“神韻”[J].中國音樂學,2010(03):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