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中小學的教師教學論文(精選5篇)

論文5.04K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一起來看看中小學教師教學論文,僅供大家參考!謝謝!

中小學的教師教學論文(精選5篇)

中小學的教師教學論文 篇1

摘要:新課改標準要求學生成爲課堂主體,使師生地位發生明顯變化,但這並不意味着學生成爲主導。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素養和教學技能,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師教學技能和教學素養是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關鍵。

關鍵詞:教師技能;教師素養;核心素養培育

新時代的教育目標是以素質教育爲依託,以核心素養培育爲標的,構建現代教育體系。在這個過程中,學校承擔着重要的使命,教師成爲這一任務完成的具體實施者。特別是對於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而言,他們在接受新知識、健全思想人格等方面都處於比較敏感的時期,教育的方法、手段都需要根據時代發展加以改進。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技能和教學素養等方面加以提升。

教學技能是教師最基本的職業技能,它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專業知識及教學理論促進學生學習、實現目標而採取的一系列的教學行爲方式。[1]對於基礎教育階段的數學教學而言,教師其實承擔着重要的角色和任務,因爲數學所研究的理論概念不同於語文、政治等文科類學科所研究的對象,學生理解和運用比較困難,必須有教師加以解析和指導。但是,教師解析和指導的過程是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和技巧的,而這個技巧就是教師所應該探尋的教學技能。

一、教學語言的優化

教學語言是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使用的語言,這是表達和交流的主要工具,教師語言表述的優劣直接影響教學實踐的成果。一方面是對普通話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使用普通話。其實,很多地區都有方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知轉換,而是用方言的形式進行教學,使學生對數學概念、公式、符號等的識記都是以方言的形式進行,導致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後,難以與其他人對相應的知識進行交流表述。

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用普通話,做到發音準確,語法正確,流暢通達。另一方面是對教師語言情感狀態的要求。情感狀態是指教師的教學語言是否幽默、富有感染力。一個表達幽默、感情飽滿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必然會受到學生的喜歡。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加強語言修養,使自己的教學語言能夠被學生接受並喜歡。教學語言的優化是教師教學技能的基礎功力。

二、課堂板書的優化

板書是教師寫字技能水平的最直接體現。板書的優化不僅要求教師書寫流暢,還要美觀、簡潔、規範。數學教學的板書具有特殊性,它不僅包含對公式、演算過程的書寫,還包含圖形的繪製。教師要認真、嚴謹地對待板書,對演算過程和圖形繪製等都要一絲不苟。我們常說,字如其人,寫字是一個人良好形象的重要體現。美觀大方的板書能夠讓學生看到美,感受到美,學生在寫字的過程中,也會不自覺地進行模仿。因此,教師要對寫字勤加練習,寫得一手好字;教師還要不斷學習圖形繪製的方法和技巧,做到在最快的時間內繪製規範的數學圖形。

三、教學設計的優化

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的綱目,教師需要根據教學設計開展具體的教學。教學設計的優劣直接決定教學活動能否成功。教學設計包含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板書設計、教學過程、學生活動、課後評價等內容,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吃透教材,明確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瞭如指掌。同時,能夠挖掘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然後對重點和難點的講解方法進行思考。教師還要高度關注板書設計,板書是內容的依託,不宜過於複雜和繁冗。數學板書設計應當以關鍵詞爲主,以系統化的結構和內在聯繫爲思路,設計簡潔明瞭,美觀大方。教學過程的設計是教師教學個性和習慣的最直接體現,這個過程可以是標準化的,也可以是教師自己總結經驗而得出的,但無論怎樣,都應該以學生能夠有效地識記和理解爲目標,一定要摒棄那種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

學生活動和課後評價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數學教學而言,教師需要在課堂上組織相應的求證、探索、應用等活動,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和探討中掌握理論知識。同時,應當高度關注課後評價環節,“教學評價是根據教育目標的要求,按一定的規則對教學效果作出描述和確定,是教學各環節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它的目的是檢查和促進教與學。”[2]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互評,提升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四、教學工具的優化教學工具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各類輔助工具。以往的教學工具概念比較模糊,課本、尺子、黑板等都算是教學工具。但是,隨着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新媒體技術逐步成熟,並得以廣泛地應用,特別是投影設備、平板電腦、手機等的普及,給課堂教學提供了極爲有利的工具,極大地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教師要關注新媒體的變化,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將複雜的圖形、演算過程等提前編輯完成,一方面節省上課時間,另一方面音視頻等多媒體資源有助於學生加深理解,增強記憶。特別值得提出的是,現在有很多優質的教學平臺上有大量的優質課程和名師資源,如果教師能夠將這些資源擇優共享給學生,那麼教學成效一定是顯著的。這就需要教師能夠掌握現代教學手段,學會新媒體教學設備操作,掌握優化選擇網絡資源的技能。教師在提高上述技能的同時,還要掌握學科思想、知識體系和課程目標,透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營造課堂教學生態環境,建立獨特的課堂教學文化。課堂生態是教師教與學生學和諧對等、持續優化的教學過程,是教師技能進一步提升的重要體現。課堂教學文化的建立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提升教學質量的技能和方法,並運用於教學之中,持之以恆,形成學生樂學、教師樂教的獨特文化。

參考文獻:

[1]嚴先元.教師的教學技能[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

[2]陳玉琨.教育評價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中小學的教師教學論文 篇2

摘要:隨着資訊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教學已成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新趨勢。在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方面,學員集中面授的培訓方式已逐漸顯露出弊端,基於網絡的培訓方式也逐漸展開。透過採用問卷和訪談的方式,對通遼市中小學教師透過網絡教學開展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情況進行了調查和研究,瞭解教師對網絡教學的認可情況,以及教師透過網絡教學培訓之後對教育技術能力的掌握情況,從中發現網絡教學在通遼市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應的看法和建議,找出合理的對策。

關鍵詞:網絡教學 教育技術能力培訓 問題 對策

網絡教學是指將網絡技術作爲構成新型學習生態環境的有機因素,以探究學習作爲主要學習方式的教學活動。這種教學模式,不僅簡單地完成傳統模式下的教學任務,而且學生和教師之間還要透過交流、評價和教學管理等來完成任務。與行爲主義下的傳統教學相比,網絡教學遵循了建構主義的理論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不再是被動學習,而是教師透過引導學生主動構建知識體系。這種新形勢下的學習,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利於彌補傳統教育的不足。

1、網絡教學在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中的應用

爲了提高我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水平,促進教師專業技能發展,國家教育部正式頒佈了《中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對我國教師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爲貫徹落實這一標準,又專門啓動了“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項目”。這一項目包括培訓、考試、認證等三個部分。培訓內容是指達到教育技術能力標準所需要的知識與能力(分初級、中級、進階,並側重教學能力要求);考試內容和培訓內容基本一致;認證是指按照審覈認定的考試成績授予教師相應等級的證書。提升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途徑有很多,其中透過網絡教學是培養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一種新型途徑,有效彌補了傳統面授培訓的不足。

2、關於通遼市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中網絡教學的調查研究

調查對象爲參加過通遼市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的教師,發放問卷500份,回收448份,有效問卷有415份,問卷的有效回收率是83%。

對通遼市中小學校的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中網絡教學的應用情況分析如下:

(1)關於教師的基本情況和參加教育技術網絡培訓基本情況的定量分析。透過統計,參加問卷調查的中小學教師涵蓋了各個學科,且每個學科的教師都曾參加過教育技術能力網絡培訓。

(2)關於教師參加網絡培訓的原因的定量分析。從數據可以看出,通遼市中小學大部分教師是因爲服從上級安排和教師資格認證需要參加的教育技術網絡培訓,僅有少部分教師是因爲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術能力自願參加的,因此可以看出,通遼市中小學教師對於教育技術能力提高的積極性並不高。

(3)關於網絡培訓教學質量的定量分析。從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師對於教育技術能力網絡培訓的認可程度一般,少部分人認可程度較高。

大多數教師對網絡培訓後自己的教育技術能力感到一般或者不滿意,只有四分之一的教師覺得滿意,這說明通遼市教師透過網絡教育培訓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

對於“培訓的內容能緊密結合實踐經驗和教學中的難題”這個問題,大多數教師覺得教育技術能力網絡培訓沒有做到緊密結合實際問題,僅有少數教師持肯定觀點。

(4)關於網絡教學的缺點的定量分析。數據表現出,通遼市中小學教師覺得教育技術網絡培訓在師資隊伍、教學方法、內容設定和時間安排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主要是在內容設定和時間安排方面,網絡教學應有所改善。

(5)關於網絡教學的優點的定量分析。透過統計,通遼市中小學教師透過教育技術網絡培訓之後,大部分教師能夠掌握教學思路和製作課件的方法。而能夠掌握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論且提高教學效果的只佔少數。

(6)教師對通遼市教育技術能力網絡教學培訓的意見或建議的定量分析。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通遼市中小學約有一半的教師認爲教育技術網絡培訓的作業和任務量比較多,只有少數教師覺得適中。大多數教師希望網絡培訓的時間不多於半個月,只有僅少數教師希望網絡教育培訓能夠長期進行下去。

從數據可以看出,通遼市中小學教師認爲教育技術能力網絡培訓所面臨的困難主要有沒有時間、培訓形式化,不實用、培訓內容多,效果不明顯和教師自控力不強這四個方面。

透過調查反饋,有很多教師建議,網絡教學應該與具體的學科整合在一起,教育技術網絡培訓將過多的注意力集中於技術應用上,而忽視了具體學科的不同特點。

3、網絡教學在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中的問題及對策

3.1 問題

3.1.1 教師參加網絡培訓方式中存在的問題

教師參加網絡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根據調查,通遼市中小學教師參加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不存在獎勵機制,參加網絡培訓的教師大部分是因爲服從上級安排和教師任職資格認定的需要,只有極少部分教師爲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術能力,掌握知識技能,提高教學效果。

3.1.2 網絡培訓的教學質量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對於教育技術能力網絡培訓的認可程度較低,而且只有少部分教師在參加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之後對自己的教育技術能力持滿意態度,大部分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技術能力感到一般或不太滿意。

(2)教育技術能力網絡培訓形式化,不實用,培訓的案例沒有針對性,沒能做到緊密結合實踐經驗,教師不能將所學知識技能靈活運用於實際教學中。

(3)網絡培訓方式單一。不能根據各學科的特點設計培訓內容,且未與學科有效整合。這種情況導致的結果就是教師在接受培訓後把教育技術作爲一種幾乎替代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工具,而不是針對具體學科特點,合理運用所學技術以輔助教學的高效開展。

(4)關於網絡教學在實施過程中的問題。教育技術能力網絡培訓的作業和任務量較多,而且時間安排不靈活,沒有考慮到教師的實際情況,教師平時的工作就很繁重,加上緊張的培訓,難免會有些“吃不消”。因此,有些教師爲了完成任務,甚至會抄襲別人的網絡作業。經過調查,有教師建議將培訓時間安排在寒暑假,這樣,教師就可以合理安排時間,集中精力於網絡培訓。

3.2 對策

3.2.1 教育培訓主管部門方面

(1)合理安排培訓時間。教育主管部門應靈活安排教育技術能力網絡培訓的時間,給教師規定特定的期限,在期限內學員可以自由分配時間。或者將培訓時間安排在寒暑假。教師在寒暑假可以有充分的時間認真學習每個知識點,分析案例,認真完成任務。而不是在忙碌的生活中應付培訓任務,草草了事。

(2)合理選擇培訓內容。培訓內容不在於多,而在於精。教育主管部門應大力加強培訓內容的選擇與審覈,選擇內容時,應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要聯繫實際教學中會出現的問題,做到少而精,提高教學質量。

(3)課程設定方面。網絡培訓的內容應結合各科教學的特點,設定符合各學科教學的培訓內容,做到因學科施教。

3.2.2 接受培訓的學校方面

首先,學校應該注意培養和提高教師的主動發展意識,使每個教師都能意識到自身的不足,並能積極主動地接受培訓,順利高效地完成培訓任務。其次,中小學學校應建立合理的獎懲制度,給予高效完成任務的教師一定的獎勵,對沒有認真完成培訓任務的教師給予批評和適當懲罰。另外,建立激勵措施鼓勵教師將所學的教育技術能力運用於實際教學。

3.2.3 教師個人方面

首先,教師要樹立主動發展的意識,積極主動地參與教育技術能力培訓,認真地完成培訓任務。其次,教師要提高自己的自控能力,把接受培訓當作一項重要任務,及時上交作業。另外,培訓結束之後,要嘗試將所學新知識和新技能合理靈活運用於課堂教學中,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利用新的教學思路開展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 何克抗.教育技術學[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4.

[2] 侯淑萍,任福戰,傅宏.論網絡教學的特點[J].現代企業教育,2007(2下).

[3] 韓曉紅.網絡教學的特點與模式[J].甘肅高師學報,2004.9(2).

[4] 唐錳.網絡教學的特點[J].教育與職業,2001(6).

中小學的教師教學論文 篇3

摘要:近年來,隨着社會的發展和素質教育的實施,小學教育教學管理成就顯著,但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如管理者觀念滯後、方法過時,不能與時俱進等,這就需要管理者轉變觀念,不斷提升自己,採取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

關鍵詞:小學教育;教學管理;問題

近年來,隨着社會經濟和科技的迅猛發展,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倡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標準改革的推行,促使小學教學模式、培養目標、形式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教學管理呈現複雜化,因而諸多問題也暴露出來。

1、開展小學教育的必要性

1.1小學教育是國民成長成才的奠基石

爲提高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國家提出了人才強國、科教興國的戰略。百年大計,教育爲本。起着啓蒙作用的小學教育,也在與時俱進,不斷進行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改革,提倡素質教育。小學教育屬於民衆人生路上的基礎教育,是未來發展的奠基石。小學教育,透過指導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實現兒童向青少年階段更好地邁進,爲國民素質提高奠基。

1.2小學教育是培養人才的關鍵

古語云: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又曰:一切要從娃娃抓起。教育興,則國興。小學教育作爲學生求學路上的第一步,對學生思想道德、行爲習慣、人際關係方面的培養,起着關鍵性作用。小學透過素質教育,使學生具備良好的文化修養,懂禮貌,愛運動,勤思考,敢創新,這些素質的提高,爲日後學生成長成纔打下了堅實的根基,是培養人才的第一步,也是關鍵性一步。

2、小學教育教學管理的概述

2.1小學教育教學管理的理念

小學教育是秉承以人爲本的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和習慣。常言道:“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因而,小學教育注重對學生興趣的培養,形成自己的喜好,爲學生日後成熟的性格和價值觀打下基礎。習慣是內驅力,不需依靠外界,而是靠自主完成。因此,小學教育作爲一項重大事業,有責任幫學生形成一種良好的習慣。

2.2小學實施素質教育,促使教學模式發生了轉變

素質教育是社會對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近年來,各地普遍實行素質教育,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小學教學模式發生了變化。由以往只重視學生成績的觀念,向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方面轉變。學生也由死記硬背模式向動手操作方面轉變,提高了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學生冒險精神增強,敢於探索,勇於創新。可以說,小學實行素質教育以來,取得了可觀的成績。

3、小學教育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3.1管理者教育觀念陳舊

素質教育對小學教育管理者提出了重大挑戰。管理者要在教育和教學上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從自身做起,思想觀念要與時俱進。改變以往經驗式的教學理念,要鼓勵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真正意義上實現作爲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價值。

3.2管理者依舊只重課本

知識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小學生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有探索的傾向。因而,管理者應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徵,因材施教,從生活的角度對學生進行教學。但現實中往往存在着這樣一種狀況,小學老師依舊只重視課本知識,忽視其他方面的拓展,使得教育內容比較單一。書本上的知識畢竟有限,學生能夠了解到的知識也極爲甚少,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學生的視野,不利於學生健康成長。

3.3教育方法單一

現在小學教育方式依舊以老師講授爲主,口手相傳,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不能使學生充分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這種方式非常難做到因材施教,學生的積極性得不到提高。過多的講授忽視了對學生思考能力的培養,老師應該多問學生爲什麼,而不是一味的只是告知是什麼。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多開展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性,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學習知識。

3.4師資力量不足,影響教學質量

由於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了地區間教育發展差距較大的局面。偏遠山區由於設備低、住房簡陋、教學環境差、工資水平低等侷限性,許多人不願去那裏就業,繼而造成了偏遠地區師資力量不足的局面。師資隊伍學歷低,教學質量差,使貧困地區的孩子不能夠受到高質量的教育,農村城市教育差距越來越大,加大了地區發展差距。從長遠來看,不利於教育事業的發展。

4、結語

小學教育,是人成長中的啓蒙教育。小學教育管理者,作爲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應本着以人爲本,一切爲了學生,爲了一切學生,爲了學生一切的教學理念,做好學生成長路上的引導者,對學生負責,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

參考文獻

[1]劉宏.淺談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教育教學管理存在的問題及策略[J].科學導報,2016,(1).

[2]包金玉.淺析小學教育教學管理策略[J].都市家教月刊,2017,(7).

中小學的教師教學論文 篇4

摘要::隨着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也對教育領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教育的現代化離不開教育的資訊化,資訊化教學能力是資訊化社會中教師具備的專業素養,是教師所需具備的能力之一。文章分析了影響中小學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的因素,並結合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發展的四個階段,提出其改進策略,爲有效組織教師培訓以及提升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資訊化教學能力;影響因素;策略

一、引言

隨着教育的深刻變革以及我國對教育資訊化環境建設力度的加強,中小學教師將資訊化技術應用於教學的能力顯得尤爲重要。2004年教育部頒佈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這是我國第一個關於中小學教師資訊技術能力的標準,從應用與創新、知識與技能、社會責任等方面解釋了教師的資訊技術能力。隨後,2013年教育部《關於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資訊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對中小學教師的資訊技術應用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促進我國教育事業與資訊技術相融合。提高中小學教師將資訊化技術應用於教學的能力,將學科內容與資訊技術進行整合,有助於有效教學的開展、優化教學過程以及適應資訊化時代的發展。資訊化教學能力是在資訊技術與教育方法、資源相融合的教學活動下發展的,但是,目前尚沒有對教師的資訊化教學能力這一概念形成統一的認識,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馬若明認爲資訊化教學能力主要指“優化教學”,教師充分利用資訊技術以及各種資源來實現教學過程全優化;趙健將資訊化教學能力界定爲教師利用傳播技術與資訊透過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以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王衛軍將資訊化教學能力理解爲一種綜合能力,由若干子能力組成,它是以促進學生髮展爲目的,利用資訊資源從事教學活動,完成教學任務的綜合能力;李娟把資訊化教學能力定位理論與實踐,其中包括資訊化教學理念、資訊化教學態度、資訊化教學技能、資訊化教學研發等。

二、中小學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發展的影響因素

在不同的社會背景、歷史時期下,教師的資訊化教學能力是不斷變化發展、不斷完善提升的,是在一定系統中進行的,它的影響因素既有來自社會和學校的外部因素,又有來自教師本身的內部因素。教師的資訊化教學能力就是在不同的因素相互作用中不斷髮展。

(一)影響中小學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發展的社會因素

社會的資訊化促進教育的資訊化,使教育領域包括學習方式、教學方式、教育評價等在內的各個環節發生着巨大的改變,教師又是教育資訊化的關鍵。因此,資訊化社會要求教師的資訊化的發展,教師的資訊化教學能力是社會賦予當代教師的使命與責任。其中,國家經費的下撥與國家政策的扶持,對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有着不可忽視的影響。政府下撥的有關促進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發展方面的經費是否充足,將關係到學校資訊化環境的建設;國家制定的與其相關的政策法規,將引導教師專業化的發展方向。1.影響中小學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發展的學校因素。學校是教師教育教學的主要場所,是最直接影響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的因素,包括學校資訊化環境的建設、學校資訊資源的配備、同事間使用資訊化教學的氛圍、校長的支援等方面。學校資訊化環境的建設爲教師將資訊技術應用於教育教學提供了有利條件;學校資訊資源配備的完整與否影響着教師應用資訊技術質量的高低;同事間使用資訊化教學的氛圍濃郁有利於教師資訊化教學積極性的提高;校長對資訊化教學的.認識以及認可程度影響着學校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的發展程度。2.影響中小學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發展的教師因素。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實施者,是資訊化教學的核心要素,特別是教師對資訊化教學的觀念影響着其資訊化教學能力的發展,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的發展是當代資訊化社會中對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要求,資訊技術已經滲透到教師專業化的各個方面。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發展的內驅力來自教師本身,教師對資訊化教學的態度、教師的資訊素養以及教師的年齡都影響着其資訊化教學能力的發展。

三、提升中小學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發展的建議

(一)大力宣傳與投入,轉變教師資訊技術的意識

大力宣傳將資訊技術應有於教學中,對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深化教育改革以及促進教師隊伍的建設有着重要的意義。首先,透過媒體宣傳與推廣在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發展過程中的涌現的先進教師典型以及先進教師集體,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實現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的發展與提升。其次,提高中小學校長以及教育行政部門對資訊化教學能力的認識,採取多種方式落實相關政策法規,在整個教育系統中形成重視、關心、支援的氛圍。最後,從國家的政策保障方面來說,要更加重視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發展的經費投入,加強教師對資訊化教學的重視。

(二)積極探索與研究,完善中小學教師資訊化教學方面的培訓

資訊化教學技能主要包括運用資訊技術獲取資訊的能力、資訊化設備的熟練操作能力、資訊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能力等。教師雖然普遍掌握了計算機的基本操作能力,但是將資訊技術應用到課堂教學中的能力還是不夠紮實與熟練,應用能力比較差。因此,資訊化教學方面的培訓是提高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爲教師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條件。1.職前培訓與在職培訓相結合。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的發展過程是從封閉走向開放,從靜態走向動態,從階段性教師培訓到終身性教師培訓。職前培訓和職後培訓同樣重要,都是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的重要環節,缺一不可。但是職前教師的資訊化教學的培訓與在職教師的側重點不同。職前教師的培訓主要以基礎技能知識與學習爲主;在職教師主要以技能在情景教學中的應用實踐爲主。我國應該加強重視對中小學未來教師的資訊化教學能力的培訓與培養,例如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相關的一些標準都主要針對職前教師的,而我國主要針對在職教師。而我國在職教師的資訊化教學能力更是參差不齊,與職前教師的培訓相結合就顯得尤爲重要。2.從實際出發改進培訓內容。培訓前要對所培訓的教師進行調查,瞭解教師的實際需求,並針對不同的教師水平來確定培訓內容,培訓的內容不能低於教師資訊技術的基本知識,也不能高於教師資訊技術的基本能力。只有改進培訓內容,教師才能真正學到與教師資訊化教學相關的知識,從而更好地應用到實際當中。在制定培訓內容時,還要考慮到不同學科教師的特點以及年齡不同層次的教師培訓需求,爲其提供豐富的、具有特點的培訓課程。3.開展多元化的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的培訓。多元化的教師培訓層次多種多樣,可分爲資訊化教學融合能力的培訓,資訊化教學交往能力的培訓,資訊化教學遷移能力的培訓等;也可以分爲資訊化教學掃盲的培訓,主要針對一些落後的地區以及中老年教師,資訊技術知識深化應用的培訓,主要針對一些已經掌握基本的技術技能需要進一步深化的教師,技術知識技能的創新性培訓,主要針對資訊技術經驗豐富的一些教師。我國教師的資訊化教學能力偏低、培訓效果不盡人意以及培訓效率低等一些問題出現,使得摒棄單一的培訓模式實施多元化的培訓模式尤爲必要。院校培訓可以將大量的教師集中起來,選擇一個固定的時間地點,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訓的學習中,學習系統的相關知識;但是教師不可能有太多空餘的時間,這就需要學校自己根據本校老師資訊化教學的能力來有側重的在學校內部開展專題培訓、教學經驗交流和骨幹帶頭等活動;教師還可以透過自主研修,自主地開展相關知識的學習研究。

(三)做好規劃設計,加強資訊化教學的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是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發展的先決條件,資訊化教學的加強離不開其基礎設施的建設。資訊化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軟件環境的建設和硬件環境的建設。軟件環境建設包括學校可以定期舉行有關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發展的交流會或者講座,使各個學科教師之間進行經驗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實現資源共享;鼓勵教師團隊教、學、研相結合,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本校的優秀教學軟件進行學習。硬件環境建設需要政府與學校的支援,投入大量的資金建設。目前,我國中小學資訊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基本達到了教師教育教學的需要標準。

參考文獻:

[1]何克抗.關於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J].電化教育研究,2005,(10).

[2]李玉斌,劉會宇,張貝貝,於倩.中小學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研究現狀與分析[J].中國教育資訊化,2015,(10).

[3]王衛軍.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發展策略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2,(5).韓健樑,趙晉華.中小學教師資訊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10).

[4]劉長卿.無定河小學教師資訊化教學能力提升個案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2017.

[5]教師[2013]13號.教育部關於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資訊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Z].

中小學的教師教學論文 篇5

摘要:閱讀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樹立鮮明的文體意識,分析、明確閱讀教學中的基礎性目標、核心目標、深層目標,對語文閱讀教學成效具有重大意義。透過文體意識和閱讀教學三大目標,給出合理化的語文閱讀教學建議。

關鍵詞:閱讀教學;語文教學;閱讀教學目標

一、分析明確閱讀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分析和明確閱讀教學目標有利於更好地指導語文閱讀教學。閱讀教學必須在明確的閱讀教學目標引導下進行。筆者將從基礎性目標、核心目標和深層目標三個部分來展開探討。

(一)分析明確基礎性目標。閱讀教學的基礎性目標在每篇文章中表現均有不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閱讀課要朗讀或默讀課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規定小學、初中階段,要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作爲語文教師,要根據課文實際,思考是適合朗讀還是默讀。如果適合誦讀,要在備課期間思考朗讀時應注意的事項,還要研究不同文體的朗讀方法,注重給學生朗讀方法的指導,提高其朗讀水平。透過朗讀,一篇文章的魅力才能展示出來。二是透過文章的學習,找出需要學生掌握的字詞。要培養學生詞語理解及課文閱讀具體內容的能力,在課文中對字詞進行講解,讓詞語成爲學生理解、記住文章主要內容的支架。例如,在講解《晉祠》中“悠久”這個詞語時,除了講解基本意思“長久、久遠”,還應找出文章中部分體現“悠久”這個詞的地方。如,文章在介紹聖母殿時“建於宋天聖年間,重修於宋崇寧元年(1102),距今已有八百八十年。殿外有一週圍廊,是我國古建築中現在能找到的最早實例”,再如文章中寫到“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盤龍。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盤龍殿”,這兩處都鮮明地體現了晉祠歷史文物的悠久。這種講解方式能讓學生將對“悠久”這個詞的理解與文中具體內容相結合,這樣能夠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悠久”這個詞語,也有助於更好地記住文章內容。

(二)分析明確核心目標。在分析一篇文章的核心目標前要弄清楚文類。閱讀課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獨立的閱讀能力,這也是透過閱讀所達到的最終目標。以《晉祠》爲例,其核心目標應該是透過對該文的閱讀、學習,培養閱讀此類文章的能力。《晉祠》一般是被歸類爲實用類文章(即說明文)。但也有少部分教師將其視爲文學作品中的散文來講解。如果將《晉祠》作爲實用類文章來分析,那麼閱讀的最主要目標應該是把握文中提供的有價值的資訊,讓學生具有篩選重要資訊的能力。在講解《晉祠》這篇文章時,需要抓住最重要的資訊,也就是文中第一段最後一句話:“悠久的歷史文物與優美的自然風景,渾然一體,這就是古晉名勝晉祠”。據此得出文中最重要的資訊就是晉祠最重要的特點。那麼,接下來我們應該對最重要的資訊進行思考和分析:

(1)悠久的歷史文物。哪些地方對這一重要資訊進行展開?——三絕(然而,最美的還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這裏儲存着我國古建築的“三絕”。)

(2)優美的自然風景。哪些地方對這一重要資訊進行展開?——三美(晉祠之美,在山美、樹美、水美)

(3)悠久的歷史文物和優美的自然風景是怎麼融爲一體的?——這是比較難以把握的資訊。要思考怎樣才能讓學生篩選出最重要的資訊,即這篇文章最主要的內容(三美、三絕)。《晉祠》一文主要採用總分結構的說明,透過抓住“總”來抓住最主要的資訊。例如,在寫“三美”(總)時,將總落實,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將“山美”“樹美”“水美”展開,山:巍巍的、長長的;樹:古老蒼勁、造型奇特;水:多、清、靜、柔。再例如在寫“三絕”的具體對象(總)時,又分別呈現出了聖母殿、木雕盤龍、魚沼飛樑的說明特徵(分)。每個部分後面都進行了鋪開描寫。教師可以透過對《晉祠》中總分結構的分析講解,教會學生篩選資訊的方法,培養其閱讀和寫作能力。作者樑衡在“我寫《晉祠》——談山水文章怎樣發現美、表現美”這篇文章中陳述“清清的波,將長長的草蔓拉成縷縷的絲”“合着那些金魚、青苔”“長長的又如伸開的兩臂”這種慢節奏的用詞效果,是取法於30年代的散文。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樑衡的《晉祠》不是實用文真正的寫法,而應該看作文學作品中的散文。與實用文相比,散文中多凝結着作者濃厚的感情色彩,用語言描繪與現實拉開距離的審美客體,其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學習審美,那麼,該如何教學生鑑賞散文的美?更多的是要從文學性、藝術性角度思考,努力從中找到一些教給學生鑑賞優美散文的方法。如將《晉祠》視爲散文來分析可以從選材、語言、表現手法、感情表達等角度去看文學性和藝術性,鑑賞散文的美。從語言角度看,《晉祠》這篇文章的語言美特別值得學習,所以我們可以從語言的角度去鑑賞文章的美。例如:

(1)這裏的山,巍巍的如一道屏障,長長的又如伸開的兩臂,將這處秀麗的古蹟擁在懷中。春日黃花滿山,徑幽而香遠;秋來草木鬱郁,天高而水清。

(2)橋下有河,亭中有井,路邊有溪,石間有細細脈脈,如線如縷;林中有碧波閃閃,如錦如緞。

(3)綠水碧波繞回廊而鳴奏,紅牆黃瓦隨樹影而閃爍。

(4)而水勢又不大,清清的波,將長長的草蔓拉成一縷縷的絲,鋪在河底,掛在岸邊,合着那些金魚、青苔、玉欄倒影,織成了一條條的大飄帶,穿亭繞榭,冉冉不絕。(1)(2)語言對仗工整、精練優美。

(3)“繞”“隨”這兩個字用的特別好,用擬人手法寫出了晉祠的靈動美。(4)“拉”“鋪”“掛”“織”“穿”“繞”這幾個字用得特別好,表現了清波碧水的柔美。

(三)分析明確深層目標。閱讀課的深層目標是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發展,即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這直接關係到寫作。例如,在學習《晉祠》時可以分析文中最主要的寫作方法——總分。“悠久的歷史文物與優美的自然風景,渾然一體,這就是古晉名勝晉祠”,這是第一個總。隨後寫三美、三絕是對第一個總的分,屬於第二層次的分。而後又分別對三美、三絕進行展開,屬於第三層次的分。如果《晉祠》的教學對象是小學生,那麼就主要教第三層次的總分。如果教學對象是初中生,爲了提升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就教第二層次的總分。抓住總分就能欣賞文中美,訓練學生利用總分結構寫作文。例如,在學完《晉祠》這篇文章後,可佈置學生運用總分結構描寫當地特色景點。也可以分析文中的語言美,教學生學會用優美的語言,抓住語言方面的特點寫作文。需要強調的是,寫作文不僅僅是寫,而是透過寫,讓學生調動和整合知識,表達和闡明他們的觀點,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

二、閱讀教學建議

(一)文體意識。閱讀教學要有文體意識[1]。餘映潮曾經說:“文無體不立,學生如果不瞭解文體的知識,就沒有掌握閱讀和寫作各類文章的抓手”。不同文體在閱讀教學的要求、方法、核心、重難點等方面是不同的。例如,教授實用文時,其核心是教會學生篩選文中有價值的資訊,提升閱讀認知能力,並運用於指導生活實踐,然後再獲新知。而教授文學類閱讀課時,其核心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欣賞語言藝術的能力。比較注重生本對話、情感體驗和學生文學藝術修養的提高。中小學常出現實用文和文學作品糾纏不清的現象,即實用文教學文學化,文學作品教學實用化。所以,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有明確的文體意識和判斷能力,可以透過閱讀相關的理論和實踐書籍或檢視一些名家的課例,在教學實踐和探索過程中多反思、多總結、多創新,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文體感能夠幫助學生達到寫而有體、文脈貫通的要求[2]。所以,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文體感和文體意識。可對比相同主題不同體裁的文章,透過對比突出其不同點,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不同體裁文章的特點,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文體感和文體意識,提高其文體辨別能力的效果。

(二)落實基礎性目標。閱讀教學要注重基礎性目標的落實,即重視讀課文和字詞的學習。對於閱讀方式,教師要依文引導學生選擇適當的閱讀方式,若選擇朗讀,可採取形式多樣的對比朗讀法、發揮想象的藉助圖像朗讀法、身臨其境的分角色朗讀法;若選擇默讀,要引導學生養成默讀時眼到、心到、手到的好習慣,默讀時不僅要把握好閱讀速度,還要進行深層的思考。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閱讀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一定要重視給予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對於文中的字詞,要隨文而教、隨文而學,將其放入特定的上下文語境中去理解領悟,而不是脫離文字的死記硬背。結合課文內容,在語境中學習字詞,更容易深刻理解、掌握和運用。

(三)落實核心目標。閱讀課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獨立的閱讀能力。如學習實用類文章,閱讀最主要目標應該是把握文中提供的有價值的資訊,把主要資訊篩選出來。教學最主要的任務是教給學生篩選文中重要資訊的方法,從而具有篩選重要資訊的能力。與實用文教學目標不同,文學類文章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學習審美,可以從選材的角度、語言的角度、感情表達和表現手法等角度去觀其文學性和藝術性,鑑賞文章的美。閱讀教學要注重核心目標的落實,努力培養學生獨立的閱讀能力。興趣是人主動發展的先導,是能引發主動閱讀的內驅力[3]。要培養學生獨立的閱讀能力,首先要培養閱讀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其獨立閱讀能力的提升。爲了提高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教師要注重課堂內容講解的趣味性。教師可以透過巧妙的教學環節和問題的設定以及情境的創設,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主動性和進取精神,讓閱讀成爲一種樂趣、美的體驗和精神享受。引導學生在歡樂的閱讀中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爲了培養學生獨立的閱讀能力,教師可以採取靈活多樣的有針對性的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學會默讀、朗讀、瀏覽等閱讀方法[4]。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真正以主體地位參入其中,與教師平等對話,同時也要讓學生學會與文字對話,與文字進行心靈溝通,挖掘、感悟其情感。尤其是文學類閱讀,要讓學生進入審美享受、情感薰陶的狀態,真正提升學生獨立的閱讀能力。

(四)落實深層目標。閱讀課的深層目標是語文思維能力的發展,即學生語言文字應用的能力得到提升。閱讀教學中要注重深層目標的落實,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其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語言是思維的載體,語言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助於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提升,更有利於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閱讀教學中,思維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方式是多樣的。閱讀中,可以採用i+1理論來設定問題。如果設定爲i+0類,問題太容易起不到思維訓練的效果;如果設定爲i+2類,問題過難容易打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i+1略高於學習者現有的水平,略微思考就能得出答案。設定此類問題,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另外,可以透過分析文章結構,抓住結構欣賞文章美,訓練學生利用總分或並列等結構進行思維訓練寫作。還可以透過分析文中的語言美,教學生學會用優美的語言,抓住語言方面的特點進行思維訓練寫作。葉聖陶先生曾說過讀和寫是吸收和吐納的關係。新課程標準也特別重視讀寫結合,所以閱讀教學中要注重兩者的有機融合,課堂上不僅要讀,還要寫。可以讓學生對文章優美的片段進行仿寫或變換文體的複述,也可以給幾個意象,讓學生利用文中的結構或修辭手法寫一篇小短文或賞析。閱讀課要注重讀寫有機結合,以讀促寫、以寫促思,努力推動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提升。

(五)重視學生的初讀感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學生的初讀感受,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去熟悉文字,讓其對文字有整體的認識,即整體感知,要想辦法激發學生把自己的初讀感受呈現出來。傳統閱讀教學中,傾向於把重點放在分析和品味作者感受(思想情感)上,忽視了讀者的存在和心理感受,這也是閱讀教學的一種缺失。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將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思想貫穿始終[5]。讓學生先談其閱讀感受,把學生向知識、能力、情感體驗上引,而不是一開始就由教師分析課文或讓學生看他人寫的賞析課文的文章,從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不利於其思維能力和審美鑑賞能力的提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和重視學生的初讀感受,重視學生知、情、意、行的和諧統一,要滿足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心理需要。在課堂教學指導的過程中,對於學生基於初讀感受的個性化的文字解讀和朗讀方式的優秀表現,教師要給予適當的表揚、評價和鼓勵。

(六)注重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經驗水平的考察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經驗水平,如果學生透過預習對作者和正音都非常熟悉,教師就無需再過多介紹和講解,可以直接進行下一層次教學,靈活地調整教學過程。這樣,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引導學生學習和突破重難點。除此之外,閱讀教學中,教師透過對學生知識水平和經驗水平的分析和考察,還有利於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和經驗調動,將其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轉化爲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助推器,更好地把握閱讀教學中的重難點,從而促進閱讀教學的課堂效率,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倪文錦,謝錫金.新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137-160.

[2]蔡偉.文感培養:高中語文閱讀的成功之途[J].課程教材教法,2014(2):63-67.

[3]商德遠.“圓暈式”閱讀法—教師提升專業素養的有效方法[J].小學語文教與學,2017(1):51-54.

[4]杜建平.語文教學應重視對課文的朗讀[J].語文教學研究,2016(6):20-22.

[5]代順麗,王榮生.語文閱讀教學有效問題的本質特徵[J].課程教材教法,2014(8):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