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小學教師教研教學論文

論文2.44W

導語:小學教育教學對於學生未來的專業選擇和職業選擇有着關鍵性的影響,也決定了學生終身學習理念和習慣的產生。下面由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小學教師教研教學論文,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小學教師教研教學論文

小學教師教研教學論文 篇1

摘要: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在教學中要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並能學以致用。

關鍵詞:課堂教學;教學質量;小學數學

一、巧妙利用學生的錯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數學思維的培養首先是從興趣開始的。我們必須誘發學生對所學材料感興趣,從而調動其學習的內驅力,達到學習目標。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錯誤,由於來自於學生平常的學習生活中,而並非是胡亂編制的,因此,它更貼近學生的實際,對於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有着特殊的作用和重大的意義。我們應當及時把握學生的錯誤資訊,及時反饋,不放過每一次有教育教學意義的錯誤,以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生有了濃厚的興趣,自然要解決這個問題就不是難事了。因此,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只有充分意識到答錯題的學生的錯誤所在,使一個學生的錯誤讓全班學生都吸取了教訓,並加以改正,這樣的教學效果是極爲有效的。

二、認真做好教學反思,及時總結經驗教訓

師生在課堂上不僅要有知識方面的資訊傳遞,更應有情感方面的互動。一年級的新生由幼兒園進入小學,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全新的學習模式。他們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據一年級新生的心理特點,我耐心的指導他們,真誠的鼓勵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鼓勵他們說出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興趣是人們積極認識某種事物或關心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的情境,可有意造成學生認知矛盾,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新知的興趣,誘發學生情感的孕育。例如:在教學“求兩數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時,要求同桌的兩個小朋友分別在紅、黃兩個學具盒內抓一把花片,猜猜同桌抓了幾個花片,再將自己抓的花片告訴同桌,比比,誰抓的多。提問:你有辦法知道誰的多,多多少嗎?這時候學生就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並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現在教學的例題不再是以往不可捉摸的、遊離於生活之外的應用題或文字題,已變成了形象生動、鮮活直觀的生活情境:買東西、去旅遊、做遊戲、找規律等等事例;像這樣,多方面的提升教材層次,就使得原本抽象的數學就變得生動有趣。我們教師運用起這樣好玩的教材教學,自己都能感到特別興趣。

三、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要貫穿在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

現代教學論認爲,教學過程不是單純的傳授和學習知識的過程,而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包括思維能力的發展)的過程。從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來說,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與思維能力的發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地運用着各種思維方法和形式,如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另一方面,在學習數學知識時,爲運用思維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體的內容和材料。這樣說,絕不能認爲教學數學知識、技能的同時,會自然而然地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教學只是爲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供有利的條件,還需要在教學時有意識地充分利用這些條件,並且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有計劃地加以培養,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這一點,教材沒有有意識地加以編排,教法違背激發學生思考的原則,不僅不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相反地還有可能逐步養成學生死記硬背的不良習慣。

四、利用學生的錯誤,創設有效情境,培養學生髮現意識

數學教學的過程就是學生不斷認知的過程。雖然這些認知都是前人總結好的,都不是新成就、新發明,但對於學生來說卻是全新的認知。他們經過不斷的探索和發現,由一個未知到已知,再從另一個未知到已知,這中間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發揮作用,那就是發現意識。有了這個意識,學生就有了自主探究知識的源泉和動力。所以,發現意識的培養在數學教學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千萬不能忽略。利用學生出現的錯誤來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是一種培養學生髮現意識的有效途徑。

五、課前匯入新穎獨特,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無論是授新課,還是練習課、複習課,一個好的課前匯入,能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產生探奇覓勝的求知慾,引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很快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爲教學創設一種良好的情境。特別是在數學教學中,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發,聯繫生活講數學,把數學問題生活化。在教學中,教師不要急於講解新授知識的動作要領,而應透過組織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開展學習討論,讓學生進行自覺地積極地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根據學生所提問題採取邊整理、邊刪改、邊示範、邊講解的方法,最後很自然地引出了正確的動作要領,使學生在充滿熱烈探討的交談氣氛和積極參與思維的過程中,自然地掌握新授知識的內容。

六、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營造寬鬆的學習環境

第一,建立良好師生關係,加強師生情感交流。教師在課堂上面帶笑容,其歡樂的情緒會感染學生,給學生一種親切感,使學生產生學習動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以真誠的笑容面對每一個孩子,使師生情感得以自然的交流,讓每一個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態參與教師組織的課堂學習之中。對於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教師應多鼓勵,少批評,使他們有信心學得好。善於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並適時給予表揚和肯定,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熱情。

第二,營造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如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等等讓教師授課的內容變得新穎、有趣、直觀、形象。比如在教學統計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玩具雨”的場景――讓不同類的玩具以下雨的形式呈現在屏幕上。等學生觀察以後教師提問:“剛纔大家看到出現了哪幾種不同的玩具?各出現了幾個?你能記住嗎?誰有好的方法來幫助大家記清楚?”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入了統計的教學內容。一方面教學內容更形象直觀了,另一方面學生也會覺得課堂更富有情趣,從而讓他們產生學習統計知識的慾望。

總之,進行素質教育,讓學生在數學知識形成過程中掌握規律、方法,逐步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能力,引導學生由“學會”向“會學”發展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

參考文獻:

[1] 陳剛強.《小學數學課堂教學》,2004.7

[2] 王明濤.《數學教育教學》,2012.9

[3] 李月球.《農村小學教育教學》,2002.10

小學教師教研教學論文 篇2

摘要:數學教學需要透過正確的路徑引導學生把握數學學科的本質,理解數學基本概念,把握數學思想方法,感悟數學思維方式,感受數學美等。一方面,需要正確認識生活與數學、經驗與探究、形象與抽象的關係,同時還要釐清數學知識與數學素養的關係。

關鍵詞:學科本質生活經驗抽象素養

數學的內涵十分豐富,包括命題、問題、語言、方法、思想等。教學需要透過正確的路徑引導學生把握數學學科的本質:對數學基本概念的理解;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把握;對數學特有思維方式的感悟;對數學美的鑑賞以及對數學理性精神的追求等。只有這樣,數學課程的價值才能得到凸顯。

一、縷析:

在生活與數學、經驗與探究、形象與抽象的實踐把握中彰顯教學的本質

縷析,析爲絲縷,詳細分析。有時,我們對數學的理解會悖逆數學的本質。諸如,尊重數學教育的現實,卻淪落爲過度實用的傾向;強調數學的雙基,卻異化爲計算技能的崇拜和概念的機械性記憶;重視數學學習的主觀經驗,卻遮蔽了數學的本質精神……縷析數學的本質是數學教師的必修課。

1.生活與數學:生活化與數學化的博弈體現“街頭數學”與“學校數學”的矛盾訴求。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生活感性的成分多,數學作爲對客觀現象抽象概括而逐漸形成的科學語言與工具,其本質是理性的。數學教學應該從生活和數學的角度出發,給學生提供理性的滋養和人性的關愛。

天安門、飛機、獎盃是軸對稱圖形嗎?從生活的角度學生認爲是,但是從數學的角度看,教材是透過天安門、飛機、獎盃引出對稱現象,再將上述物體抽去非本質的屬性(如顏色、材質),呈現爲平面圖形;對摺後,發現摺痕兩邊的圖形完全重合,引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這裏有一個從實物到圖形、從立體到平面的抽象過程。準確地說,實物是對稱的,但不是軸對稱圖形。再比如認識平行線的教學,在揭示平行線的特徵後,出現一組欣賞圖片,其中火車的軌道因爲透視的原因,我們看到的筆直的軌道兩邊是不平行的,箇中道理應該在欣賞後加以解說。嚴格地說,生活中並不存在真正意義的“平行”,無論列舉什麼例子,都有不夠嚴密之處。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應將生活的實物看作數學概念在生活中的原型,並不是指特定的火車軌道。所以要從本質上引導學生從生活事物向數學原型進行提升。

生活與數學的矛盾概括起來大致有:生活語言和數學語言、生活現象與數學問題、生活事例與數學原型、生活經驗與數學經驗等。數學化是數學的本質,把數學問題囿於生活的範疇容易形而下,降低學習的標準;而把數學問題囿於數學邏輯體系中去推理和驗證又會形而上,不利於學生運用生活經驗和數學經驗學習數學。合理地把握生活和數學的關係是要掌握好生活化和數學化的度。

2.主觀與客觀:主觀經驗與客觀探究反映學生認知數學的經驗參與和教師教學預設的合理考慮。

數學是人們的一種主觀建構。我們不能動搖數學的客觀性,但我們也應該關注到數學的主觀性。在關注數學事實的同時,更應該關注學生的數學經驗。讓數學從靜態走向動態,從客觀走向主客觀的結合。

例如a+b=b+a等運算律是不是方程?這是個在教師層面都有爭論的問題,學生大都認爲是,也有人認爲不是,因爲所見方程都有已知數和未知數,並且都好解。其實,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也並非是方程的嚴格定義,僅是一種樸素描寫,沒有明確的外延,經不起推敲,實際上方程應是“條件等式”。因爲含有未知數的恆等式不是我們要研究的方程,就象x-x=0。

學校數學首先是去兒童化、超越兒童化的活動,是去生活化、超越生活化的數學活動。學校數學必然存在脫離兒童主觀經驗的可能性。但學校數學完全脫離兒童主觀經驗是不理性的,有可能導致學校教育的經驗化和抽象化,應該注重數學理性精神和兒童主觀經驗的契合。

3.形象與抽象:抽象數學與形象教學反映兒童認知數學的本質特徵和教學方法的合情選擇。

數學是抽象的,兒童的數學學習是從形象開始並逐漸走向抽象的。從形象化審視課堂教學:數學文字是選擇抽象表達還是形象展示?教學語言是選擇抽象解說還是形象激活?教學手段是選擇抽象隱晦還是形象直觀……小學數學教學應該符合兒童認知數學的特點,讓抽象隱晦的數學知識在隱含數學問題的情境中變得生動有趣,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漸進地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發展學生的能力。正所謂“詩言志”,而“志”不直言,巧借“象”言之;“文以載道”,而“道”不直說,常借事言之。

教學分數的意義,儘管反覆強調單位“1”可以是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和許多物體組成一個整體,但學生掌握得卻不盡如人意。可以讓學生在平均分的前提下,運用形象性的語言,概括什麼可以當作單位“1”:一個蘋果一塊餅,一噸黃砂一克金。一班學生一排兵,一項工程一片林。

越是抽象的數學越要深入淺出地表達與解說。當然脫離抽象本義的形象教學是空虛和非本質的,離開形象教學的數學抽象則是盲目的。形象的教學方法與抽象數學緊密結合,才能真正抓住數學教學本質。

二、整析:

在工具與思維、學科與文化、知識與素養的`實踐再認中彰顯教學的本質

整析,整治,取整改與賞析之意。對於數學教學本質的認識應該運用整體思維,引導學生辯證地理解與把握數學的工具性特點;體現數學核心價值的思維性特點;掌握學科數學本質的抽象性特點;人文精神關照的文化性特點;凸顯以知識教學、能力培養爲主要內容,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數學意識、數學思維、理性精神和人文素養等。

1.區別“工具數學”與“思維數學”的關係,體現以思維爲核心的數學教學本質的價值認同。

數學是認識世界的思維工具。數學的抽象性有助於我們認識事物的共性和本質,使我們可以透過抽象把實際問題化爲數學問題。數學教學的基本目標是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透過數學學會思維,“幫助學生學會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形成數學意識與應用能力。

比如,教學“角的度量”一課,從“工具數學”的角度可以先介紹量角器,把半圓等分成180等份,一份所對的角就是1°角,分別在內外圈找一找不同的角,然後介紹量角的方法──兩重合一看,把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頂點重合,0°刻度線和角的一條邊重合,角的另一條邊所指度數就是角的度數,並根據0°刻度線在內外圈確定量角器的度數。從“思維數學”的角度考慮教學應該讓學生弄清:是否可以透過幾個不同的角(比如幾個10°)去做一個簡易的量角器?爲什麼要把量角器等分成180份?……

2.把握“學科數學”與“文化數學”的關係,體現以滲透爲要素的感受數學文化的價值判斷。

數學學科的基礎是對抽象數學概念的理解,包括瞭解爲什麼要學習這一概念,概念的現實原型是什麼,特有的數學內涵、數學符號是什麼,並以概念爲基礎判斷是否能構建概念網絡圖或數學圖式。在掌握數學概念、認識數學符號、理解數學內涵的過程中,透過教學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形成、發展與應用的認識,感受數學文化的價值。

教學“用字母表示數”,用有節奏的兒歌引入,教師適時指出:這首兒歌中,有嘴,還有眼睛和腿,還要跳下水,弄得挺複雜的,我們先只研究嘴,把兒歌抽出一部分:一隻青蛙一張嘴……念下去沒完沒了,誰有本領將這個問題變得簡單,只用一句話就能表示?有學生說“幾隻青蛙幾張嘴”,有學生說“a只青蛙a張嘴”,還有學生說“n只青蛙n張嘴”。教師適時指出:用一個小小的字母就把青蛙的只數和嘴巴的張數表示得清清楚楚,看來字母的作用還真大呀!誰能把整首兒歌用一句話來表示?學生說:n只青蛙n張嘴,2n隻眼睛4n條腿,撲通n聲跳下水。教師追問:這裏的n可以取哪些數?引導學生從具體中逐步抽象,經歷數學化的過程,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必要性和優越性,理解簡約性的數學特點,感受符號化的數學思想。

3.釐清“知識數學”與“素養數學”的關係,體現以發展爲核心的數學教學本質的價值提升。

“知識數學”體現的是“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係”,是經過抽象的“非常現實的材料”。一個圓柱形水桶用什麼材料製成,塗成什麼顏色無關緊要,重要的是這種圓柱形幾何體的存在和它的性質。作爲“教材”的數學要體現“知識數學”這一特點,更要照顧到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把數學教學的目標定位於人的發展,定位於人的文化素養、責任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師要做足精神財富的儲備,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讓他們從小在心底深處銘刻數學理性精神,形成數學的應用意識,感受科學和人文思想,用數學的思維方式認識世界,改變自我。

數學教學是一種外化促內化的手段,教師的作用體現着外化的傳授,學生主體在外力的作用和引導下,把數學問題和數學知識透過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轉換和遷移,並以圖式、模式的形式儲存於大腦之中。教師不僅需要講授,更需要運用數學的思想方法構建有利於學生學習的問題模式和經驗情境,讓學生悟出數學學習之道,透過數學學會思維。進而,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培養理性精神,學會成事成人的生存方式。

參考文獻:

方延名.數學文化導論[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