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小學教師的研修論文

論文2.97W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爲論文。下面爲大家分享了小學教師的研修論文範文,歡迎借鑑!

小學教師的研修論文

按照現代教師終身教育理念,教師的終身教育將伴隨着教師成長的整個過程,從職前培養到職後培訓,從院校培訓到教師任職校的校本培訓,這些培養、培訓形式都是教師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發生在教師任職校的教師自主學習活動,對教師專業發展所發揮的作用與院校培訓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對校本培訓的研究與實施成爲教師教育領域非常值得關注的事情。

一、小學教師校本學習活動的整合

發生在教師任職校的學習活動,包括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等教師教育形式。校本培訓屬於中小學教師的繼續教育範疇,由負責教師培訓的主管部門組織實施;校本教研的管理屬於中小學教研系統,由市區基礎教育教研室組織實施。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有許多相同的地方,二者都是發生在中小學的教師教育實踐活動,中小學校長既是校本培訓的第一責任人也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責任人。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的對象都是本校的教師,它們的目的都是爲了提高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教書育人。它們的區別,僅僅在於校本學習活動的直接目標,校本培訓側重於提高中小學教師的素質和能力,重點在“提高”,校本教研側重於對新課程的教學研究,重點在“應用”,但是二者的終極目標是完全相同的,都是爲了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因此,同樣是學校的教育教學研究學習活動完全可以整合在一起,形成學校內研訓一體的校本研修。

教育部“關於加快推進全國教師教育網絡聯盟計劃,組織實施新一輪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的意見”中指出:各地要積極推進縣級教師進修學校與縣級教科研、電教、電大工作站等相關機構的資源整合和合作,優化資源配置,形成合力,構建“多功能,大服務”,上掛高等教育機構,下聯中小學校的縣級教師學習與資源中心,形成“教師網聯收穫拿出研究成果;在小組內交流、討論並在教學實踐中付褚實施;進行實施效果的總結。

採取師徒結對法研修的過程中,老教師的任務是指導新教師收集課程資源、寫教案、說課、聽新教師的課堂教學、點評、追蹤聽課。新教師要虛心請教,聽老教師的課堂教學,學習老教師的課堂藝術與風格,不斷反思改進教學。師徒結對法研修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是老教師有時會採取消極態度,甚至對徒弟封鎖、誤導。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來自教師管理制度。比如在一些地區實行的“末位淘汰制”,容易形成教師之間的不良競爭關係,在評優、考覈、獎金分配等問題上,教會了徒弟砸了師傅的飯碗。採取跨學科、跨年級教師結隊的辦法,以緩解師徒之間的競爭關係也並非上策,跨學科、跨年級不利於老教師對徒弟進行完全內行的有針對性的指導。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要改革激勵機制和考覈制度,建構教師之間的和諧關係,保持必要的競爭,消除對立,加強合作。

新課程的教學觀摩,可以先提出問題教學過程體現了什麼樣的教學思想和理念;有哪此新穎的教學設計;採用了哪此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有什麼可以借鑑的課程資源;如何扮演教師角色;學生的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是如何體現的;多媒體輔助教學是否使用得當;學習到的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如何在自己的教學中運用等等;再組織教師觀看教學觀摩展示,討論、交流前面提出的問題,每人結合教學實踐自選章節編寫教學設計教案,在小組內討論交流說課,專家進行點評總結,學校研修領導小組成員進行追蹤聽課。

觀摩交流法在組織互相觀摩、專家點評、追蹤聽課時要突出骨幹教師的作用,有針對性地要求骨幹教師在某一個方面、某一個教學環節起到示範作用。對骨幹教師的考覈,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要落實在骨幹教師是否能在校本研修中起示範作用。骨幹教師校本研修任務完成的好壞,要納入對其完成崗位職責的考評之中。對骨幹教師的考評,不僅要看其任教班級學生素質教育的成效,更要看他所在年級,所在學科組全體學生素質教育的成效。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師的合作與團隊精神,骨幹教師應該是教師團隊的領軍人物,是教師合作的組織者與協作的典範。骨幹教師的輻射作用,就是要求其帶動全體教師共同提高,進而達到使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骨幹教師承擔校本研修任務,也是加強骨幹教師隊伍建設,促進骨幹教師成長的一項舉措。

校本研修的全過程可以採取階段遞進模式:學習—研討—交流—合作,不同的研修階段可以採取不同的校本研修方式。

校本研修模式的設計,要形成中心內容突出、研修方式靈活、遞進發展的整合態勢。研修方式的靈活多樣,體現在每一位教師在參加校本研修的不同階段,要採取不同的研修方式,充分體現出以人爲本的研修理念。研修內容要因人而異並且分階段安排,研修的方式也要因人而異,分階段靈活採用。所有教師的個性化的校本研修活動,要匯交在校本研修計劃中確定的共同研修目標上

二、校本訓修的重點內容

貼近教學第一線的校本研修更要突出教師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要根據學校發展不同時期的重點工作,分別安排前後互相銜接的不同研修內容。既然學校發展有共同的目標,那麼全體教師的研修內容就有共同點和相通的部分。在學校發展的大前提下,教師的研修內容既要注意個性區別,又要實現分工與合作相結合,充分體現出教師的團隊精神。

1.校本研修要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作爲核心

校本研修的內容要具有現實針對性,就要以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問題爲中心,要解決學校教育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實際問題。校本研修要組織教師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缺本理論背景,建構主義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等教育理論。教師有了一定的教學實踐經驗再學習教育理論,在教育理論的指導下開展新課程的.教學研究,會有茅塞頓開的感覺,會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加深對教育理論的理解,能夠真正學懂教育理論。教師門在教學實踐中學會應用,會進一步激發教師學習教育理論的濃厚興趣,會悟出教育理論的真諦,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先進理念融進教學實踐,會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理性的昇華,取得長足的進步。

校本研修要組織教師共同研究、討論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倡導的研究性學習和科學探究的教學方法。這些新的教學方法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缺本理念,從學科走向生活,從學校走向社會,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學習的過程以及發現、探究。教師們要在學習新課程理念的前提下,緊密結合教學實踐,研究在採用新的教學方法時發現的新問題以及解決的辦法。

2資訊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大力推進資訊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資訊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資訊技術的優勢,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新課程的實施將導致新的課程因素的出現,由強調教材這一單獨因素到強調教師、學生、內容、環境(仿真和現實生活背景)四因素的整合。所有這些,都包含着資訊技術和學科課程整合的深刻內涵。

中小學教師應用資訊技術與教學整合的過程中,要有準確的角色定位。教師在教學中應用資訊技術,着眼點不應該是花大力氣去設計編制課件,而需要研究如何應用好現有的教學軟件和教學平臺,重在用”,而不在編”。這和教師不一定自編教材、實驗教師不一定自制實驗儀器是一樣的道理。在這個領域,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分工,就好象電視劇要有人編寫劇本,有導演、有攝像、有演員,還要有製作、發行和放映一樣。由教師集編、導、製作、演員於一身,自己製作課件並應用到教學中,在當前情況下只能是少數教師的個別行爲,推廣到全體教師至少日前還才、具備條件。因爲教學課件的製作,不僅要求掌握應用軟件的使用方法,具備一定的軟件設計能力和編程能力,還要求掌握一定的美術設計和繪畫水平,因此不可能要求每一名教師都達到這樣的水平和能力。資訊技術和課程的整合,不僅僅是要求教師自己編寫課件,也不僅僅是應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學課件的來源更多的應該來自爲基礎教育服務的軟件公司、教育網站的有償軟件下載、教研部門提供的共享資源、學校組織計算機學科組爲教師們提供的服務

校本研修中的資訊技術培訓,主要是指導中小學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合理運用資訊技術建構新課程、怎樣用得更好,提高教師資訊素養和網絡文化判別能力,提高教師應用教育理論的自覺性,使其不僅能夠獲取和處理資訊,而且能夠在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將資訊技術融會貫通地運用到學科教學中。在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課上課下、校內校外全面應用資訊技術。中小學教師資訊技術與素養的校本研修內容主要有:網絡資訊查詢與資訊處理;中小學課程網絡資源採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CBE中的應用;多媒體課件的應用;電子教案編寫;採用微機將學生練習、作業、考試題進行積累並應用;學生學習過程監控電子檔案的建立與應用;教師網頁製作;與學生進行網絡資訊交互的技術;教學測量與評估軟件的應用;教育科研統計軟件的應用。

校本研修要爲學校辦出特色服務,學校辦出特色主要是指培養人才有特色,即表現在實施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創新人才,爲社會輸送有用人才,爲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學校辦出特色的缺本條件之一,是教師隊伍建設有特色,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校本研修要與學校的發展相結合,與學校的育人實踐相結合,與新課程改革實踐相結合,與學校的教學實踐相結合,與教師的成長相結合,與打造名師相結合,與教育科研相結合,不斷加強校本研修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真正爲中小學校辦出特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