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中小學教師培養論文

論文2.07W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爲論文。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準備的中小學教師培養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中小學教師培養論文

一、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現狀的調查與反思

教師教育與基礎教育的發展是一個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關係。一方面教師教育主動適應和引領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根據基礎教育發展的需求,在課程結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手法及培養途徑諸多方面做出積極的迴應;另一方面也把教師教育的理論、教改成果應用到基礎教育實踐中,推動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爲進一步瞭解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現狀,我們參照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中國教育發展報告·變革中的教師與教師教育》9課題組對北京、河南、寧夏三個地區以及山東師範大學學者對江蘇省的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基本現狀的調查爲主要依據,結合我校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高師適應基礎教育改革需要,培養本科層次中小學教師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對遼寧省八個城市和農村,29所學校1067名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追蹤分析,針對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中專業知識、專業素質、專業適應性和專業勝任程度幾個緯度進行了分析,總體歸納了我國中小學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的現有狀況及未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一)教師對新課程的態度

在被調查的江蘇省中小學教師中,有72%的教師認爲新課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自己的教育觀。98.7%的教師表示認同新課改的教育理念。瀋陽地區的中小學教師中86.8%的教師認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目標是能夠實現的,較多數的學生對此較樂意接受。64.4%的教師認爲新課程改革對自身的成長與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146可見,大多數的教師對新課程改革持有贊同和支援的態度。但對新課改的教學內容、方式和教師角色的轉變仍需要有一段過程。

(二)教師專業知識情況

北京師範大學調查組對北京、河南和寧夏三個地區的3000多名中小學教師關於教師必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調查中最想學習的課程按選擇排序如下:“與教學方法、技能有關的知識”達56.1%,居於首位,“與教學設備有關的知識”爲45.1%,“與學生身心發展和評價有關的知識”爲29.41%,“教育理論相關知識”爲21.05%,“與教育科研相關的知識”爲16.41%。被調查的教師90%以上畢業於師範院校。由此可見,作爲一個教師必備的教育專業理論與方法以及教學技能相關的知識,在教師職前教育中並沒有很好地解決,教師專業性在職後也未能得到充分的體現,師範生在從教之後,對教育專業知識的.需求仍然十分迫切。

(三)教師專業適應性狀況

對北京、河南、寧夏等地區教師的調查顯示:15.4%的教師不知如何去培養學生的合作與實踐能力;31.3%的教師認爲長期以來形成的教學定勢使自己的教學方法難以更新;25%的教師要經過學習和不斷適應才能投入到課程之中;39.1%的教師在備課中從不利用新資源等教育技術;55.4%的教師認爲採用新的教法後,短時期沒有見成效;40.3%的教師認爲新課程推進的速度太快,不符合當地實際情況。[1]243這說明還有相當一部分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素質、專業適應能力還跟不上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制約着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發展。

(四)教師專業勝任程度

在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對學校開設的選修課或活動課程的勝任情況的調查發現:北京、河南、寧夏三個地區的教師中有56.59%的教師認爲能夠勝任,超過三分之一的教師認爲需要接受培訓後才能勝任;還有40.7%的教師認爲需要經過學習和適應後才能勝任。[1]226

(五)教師專業發展中待解決的問題

透過對北京、河南、寧夏、遼寧等地區教師的調查表明:約50%的教師感覺新課程改革對自身專業發展的壓力較大,主要表現爲教學工作壓力、學校制度環境壓力、課程改革壓力和自我發展壓力等。教師面臨最大的困難是如何將教改理念落實到教育教學活動中去。調查中發現59.5%的教師能夠做到課堂裏充滿師生愉悅的微笑;39.5%的教師勉強做到,18.2%的教師勉強能做到給每位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機會。面對教師的難以進入課程改革的角色及教學中的壓力,開展良好的專業培訓十分重要。在調查中發現,23.3%的教師缺少集中研修的機會,57.1%的教師認爲缺乏行家指導,21.9%的教師缺乏學習相關的資訊資料充實專業知識,提高專業能力;46.6%的教師因教學工作繁重難以擠出時間參與學習和科研活動。

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現狀的調查表明:我國中小學教師對新課程改革具有較好的認同、理解和積極的支援態度。這是教育變革和教師專業發展的契機,但仍然存在着傳統的教學體系的束縛、教育行爲轉變滯後、課程內容陳舊、學科本位、知識結構不合理、教學實踐反思與體驗匱乏,教師在變革中主體地位的缺失,教師專業發展的促進機制不健全,教師職前培養與職後培訓不銜接,師範教育培養的師資與中小學教育教學實際需要不相適應等問題,因而導致了教師專業適應能力下降、教學改革潛能不足、教師教學質量難以保障。

二、高素質專業化的中小學教師培養思路

如何建立一個既能主動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提供高素質專業化的教育人才和高質量、全方位的服務,又能爲自身持續、快速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的教師教育新體系,發揮教師教育的先導性、示範性和保障性作用,是我校教師教育改革實踐中不斷探索和思考的課題。我們在廣泛調研、實地考察和論證的基礎上,以教育部《關於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爲指導思想,提出了推進教師教育教學改革,提升教師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總體構想。

(一)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堅持教育以育人爲本,以學生爲主體的原則,科學合理地定位教師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即培養高素質、專業化、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型中小學教師。這種新型人才的培養規格是:厚基礎——有深厚的文化知識基礎,紮實的學科專業知識和教師教育專業知識與技能;寬口徑——培養學生具有綜合、科學、合理的學科專業和教師專業知識體系與能力結構、教學方法及技術,有較強的專業適應性及自我發展的潛能;高素質——有先進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職業道德,健全的人格品質,健康的身心素質,不斷學習與創新的能力;重實踐——有較強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應用能力,教學與科學研究能力,動手實踐、勇於創新能力;顯個性——具有多種教師專業特長和多樣化的職業興趣及良好的教學技能,能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諧發展。

(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幾年來,我校爲培養高素質專業化的中小學教師,不斷探索與創新,構建了“教學與教學統整,學科教育與教師教育統一,職前培養與職後研訓融通”的教師教育一體化培養模式,實現了教師教育機構一體化,培養體系一體化,使教學研究和職後研訓提前介入職前培養階段,加強了教師教育專業學生對基礎教育教學實際的瞭解,縮短了預備教師、準教師入職階段的適應期,加速了教師專業化的進程。與此同時不斷探索開放的、多元化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新體系。

目前我校在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中主要有以下幾種:

“3+1”培養模式,即改革混合培養,採用學科專業教育與教育專業教育分段實施、分流培養的模式。前3年進行學科專業教育,教師專業課程逐漸進入,後1年由教師專業發展學院進行教師專業培訓和實踐。這種專業化合格師資的培養模式,有助於師範生專業素質和專業技能的養成和訓練,有助於提高師範生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從師任教的技能。

“2+2”培養模式,即前2年按一級學科爲主體大類培養,2年後進行學科專業的教師專業分流培養,在第四年由教師專業發展學院集中進行教師專業課程學習,教學研究與教學實習實踐指導。這種擇優定向、分流培養的模式,激勵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新性,有助於教師教育人才培養的全程化、專業化和優質化。

“3+1+1”“2+2+2”培養模式,即爲基礎教育培養高素質、高層次的“精英人才”的“本碩一貫制”模式。經過前3年本科專業教育和後1年教師專業培養,以及經過前2年大類學科基礎和通識教育,後2年分流進行學科教育、教師專業培養,在第4年對學習成績優異並有志在教師教育中深造者,經教師專業發展學院導師推薦和專業考覈,選擇優秀學生進入爲期2年的碩士層次的學科與課程論方向的學習,獲得碩士學位。這種模式的培養目標是爲基礎教育培養高素質、高層次、專家型以及專業化程度較高的骨幹教師。

(三)課程結構與課程體系改革

本着有利於教師專業素質的養成、專業知識積累、專業智慧增長、專業技能提高的課程理念,我們在教師教育課程體系中設定了教師教育必修課,教師教育選修課,教師教育技能訓練課和教師教育實踐課四大模組。根據不同類別學生的特點分別開設教師教育理論課程、學科課程與教學論課程、教學設計與教學方法研究課程以及中學教學實驗設計與演示課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在課程改革中,我們將應用性、多元化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即班主任工作技能訓練、教研工作指導訓練、多媒體課件製作、三字一話基本功訓練、微格教學訓練、課本劇創作與表演,納入教師教育技能課程設定中;改革實習模式,構建教師教育實踐課程特色,綜合小學期教育調查、小學期校長論壇、教學模擬演習、教育見習和實習、學生畢業設計等實踐課程內容,構建面向中小學課程改革實際的課程體系,提高教師教育實踐技能和職業適應能力,促進教師教育人才的綜合素質和擇業能力的提高。

(四)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更新

在教學改革中注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時代性、研究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鼓勵廣大教師將自己的科研成果、學科前沿和發展動態引入教學內容中,結合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踐,不斷調整豐富教學內容,同時鼓勵教師大膽革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改變傳統的說教式、灌輸式和傳遞式,提倡討論式、探究式、活動式的教學方式,提倡研究性學習,案例教學、多媒體教學、行動研究、實踐反思、合作學習等多樣化的教與學互動模式,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勇於創新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實現教與學的共同成長。

(五)教學實踐環節的強化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我們在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中,增加了實踐課程的比重,每學年增加近20天的小學期見習與研習和10周的教育實習與實踐的時數,緊密結合基礎教育改革實際,精心設計了教育實習的內容、形式和考覈辦法,把師範生的專業見習、課程研習、上崗實習和教學研究、科學研究有機結合起來。創立了與中小學共建合作的“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實施雙方“互聘導師制”,使具有豐富的中小學教學經驗的優秀教師、教育專家、教研員承擔師範生專業發展指導教師,並系統地介入了師範生學科學習、教師專業技能訓練、教學實踐指導和畢業設計等整體專業發展過程中,促進了師範生與中小學教師的專業成長與專業發展。同時還在瀋陽周邊地區撫順、本溪、朝陽等地建立了農村教師教育實習基地,選派優秀師範生進行“頂崗實習”,開展師範生“教育支邊扶貧”工程,培養了師範生自主學習能力、職業適應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

三、推進教師教育教學改革的措施

(一)構建科學完善的教師教育教學管理體系

進一步完善教師教育質量監控體系、教學評價體系、教學督導與檢查體系和教師教育導師考覈制度、師範生實習制度、師範生畢業設計和考評辦法等,不斷形成教師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過程管理和制度管理的長效機制。

(二)加強教師教育專業優質師源的建設

高校應在大力引進高層次、高素質、高職稱人才的同時,不拘一格地引聘具有中學進階職稱的專家型人才,充實教師教育的骨幹隊伍。同時採用外引內培並舉的方式,積極推薦優秀的青年骨幹教師到國內外學校進修學習,提升學習和學識水平。對剛畢業的青年教師和新上崗的教師實行到中小學半掛職學習鍛鍊一學期的“研修制度”。鼓勵在職教師深入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實踐,形成“教、研互助對子”,以教授研究室爲載體引進基礎教育優質資源,開展教師教育的學習和互動,推進教師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三)提升教師教育學術研究的水平和資助力度

爲提升教師專業質量,我校不斷加強教師教育的學術研究,使教師教育的課程研究、學科建設建立在高水平的學術研究基礎上。建立學術研究激勵機制,對高水平、進階別、學術影響大的成果予以獎勵和資助,學校在教學經費中劃撥專項作爲教師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專項獎金,用於滿足教師教育改革與實踐、教學方法手段更新、教材編寫與成果產出等多項發展與建設的需要,以確保我校教師教育工作、教師專業發展走向良性發展軌道。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檀傳寶.2004:中國教育發展報告:變革中的教師與教師教育[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2]郭黎巖,王元,劉正偉.遼寧省小學教師現狀調查[J].遼寧教育研究,2007(3):92-94.

[摘要]培養高素質專業化中小學教師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及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對教師專業知識情況、教師專業適應性狀況、教師專業勝任程度、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的態度等方面開展調查的基礎上,進行研究與反思,探討教師專業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並提出高素質專業化的中小學教師培養的思路。

[關鍵詞]高素質專業化;中小學教師;專業適應性;專業勝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