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資訊超載時代用戶資訊素養研究論文

論文2.83W

一、資訊超載對資訊用戶的威脅

資訊超載時代用戶資訊素養研究論文

海量的資訊環境中,人們用於資訊處理的時間越來越長,病態資訊使用行爲已給使用者帶來種種威脅。

1.資訊反客爲主

資訊數量巨大,會導致資訊消費主體熟悉資訊的時間大大擠壓反思的時間,資訊反客爲主,產生資訊異化現象。知識是用於解決問題的結構化資訊,資訊要轉化爲人需要的知識,上升爲智慧,須將原始資訊經過整理。由於知識具有隱性特徵,需要進行歸納、總結、提煉等人的心智內化過程,才能被真正理解並被準確運用。而資訊的歸納、總結、提煉需要一個人留出時間,專門用於資訊的處理。如果原始資訊的組織性、有序性差,形不成知識體系,資訊使用主體的創造性降低。“失去控制和無組織的資訊在資訊社會裏不再構成資源,相反,它成爲資訊工作者的敵人”。當一個人一味地追逐新資訊,那麼最終必會淪爲資訊的奴隸。

2.身體疾患增加

長時間的資訊接觸會導致身體的虛弱,頭痛、注意力、記憶力下降、視力下降、腰椎間盤突出、血壓增高、鼠標手等生理疾病。甚至,科學家認爲未來人類的形體將會因此發生很大變化。因iPhone等移動類電子產品的廣泛使用需更加複雜的手眼協調能力,未來人類手臂和手指將會變得更長,以便減少常常伸出手臂的動作,而手臂上的神經末梢數量將會增加。因爲計算機將會幫助人類進行很大一部分記憶和思考功能,而大腦體積將會縮減。由於人越來越依賴手機短信與別人聯絡,說話漸少,雙眼經常盯着手機屏幕,科學家預測人類的眼睛將會變得更大,且眼紋更多。

3.催生精神疾病

資訊超載已引起心理學研究專家的重視,其中一個備受關注的研究課題是資訊焦慮。一個人如果在短時間內接受過多的繁雜資訊,大腦中樞來不及分解消化,便會造成一系列自我強迫和緊張,被稱爲“資訊焦慮症”。沃爾曼認爲資訊焦慮的產生源於人們所理解的內容與期望自己應理解內容之間的差距,並警告說由於缺乏時間反思,資訊超載會將人們變爲機械的資訊查詢者。人們在與資訊打交道的過程中,由於資訊量過大,超出了個人的有效處理能力,從而產生面對資訊的低分析決策能力和無形的壓迫感。長時間的資訊超載還會導致人的閱讀心情越來越浮躁,患上“注意力缺乏症”。爲在有限時間內更大範圍觸及流行資訊的“全景”,以快餐式、瀏覽式、隨意性、跳躍性、碎片化爲特徵的“淺閱讀”已成爲人們從資訊海洋中搜尋和捕捉有用資訊的主流方式。過大的資訊負荷會減少資訊選擇的時間,增強延遲選擇的可能性,甚至使使用者只重視對資訊的瞭解,而放棄對資訊的知識性理解選擇。對資訊反思性選擇工作量的減少,必然使用戶的資訊接觸行爲背離人的資訊需要,不能確保思維和行爲滿足目的性和有序性。

4.弱化社交能力

過多的資訊活動會減少社交時間,降低社交能力。現代數碼產品的普及越來越多地影響到資訊用戶開會、吃飯、看電視等日常活動,人際關係也因此疏離。現實交往越來越被感覺“不需要”,因網絡視頻已讓人覺得“天涯共此時”了。然而,現實交往是一種全感官即時性交往,而網絡中介化的交往則是部分感官參與的異步交往,因此網絡虛擬社交併不能彌補現實交往活動不足帶來的缺憾。同時,從知識學習來看,隱性知識很難在中介化的資訊交流活動中得到轉移。由於隱性知識是紮根於特定情境下的行動、參與和使命,是非口語化的、直覺的和難以表達與編碼的,這類知識轉移的難度很大。因此,一個人要獲得體系完備的知識結構,須在實際的社會交往中得到鍛鍊,並增強線下社會交往活動量。

5.影響創新能力

過度的資訊接觸會導致資訊迷航,學習效率低下,影響創新能力。資訊用戶如果受興趣的支配,在各類資訊間自由跳轉,就難以將精力聚集在某一特定問題上,從而忘記自己要解決的問題,產生資訊迷航現象。特別是網絡媒介的資訊消費,尤其要注意資訊使用的效率問題。網絡資訊接觸從內容來看,屬於摘要式閱讀;從時間上看,屬於碎片化閱讀;從閱讀的思維參與度來講,屬於淺閱讀;從閱讀內容的內在邏輯上講,屬於非線性閱讀。摘要式閱讀和非線性閱讀破壞了閱讀內容的完整性,弱化了對某一主題內容的深入思考。碎片化閱讀和淺閱讀影響了閱讀時的思想參與,削弱了用戶的創新思維。而全神貫注、將注意力長久地傾注於某一件事,纔有可能靈感勃發,產生超常的創造力。同時處理多個任務、在不同的資訊視窗中不斷切換,注意力不斷轉移,工作效率必會降低,個體潛在的創造力受到抑制。此外,由於疲於應對新的資訊,記憶被迫外包給了網絡,大腦本有的.資訊貯存功能被交付給電腦。記憶外包當然節省了腦力,但主體也因此削弱了對相關資訊的熟悉理解程度,外在於己的資訊難以轉化爲內在於我的知識,主體藉助知識的實際運用而產生智慧的可能也因此“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二、資訊超載時代的用戶自贖

面對日益嚴重的資訊超載問題,資訊用戶並非無所作爲,雖無法突破個人的資訊處理能力極限,但用戶可透過科學組織資訊活動避免超載帶來的負面影響。

1.養成良好的資訊使用習慣

各種符號類型的資訊產品要合理搭配,圖像、文字元號各用其長。如視覺符號具有瞬間性,是最高效的資訊接收方式,而閱讀要在一個較長的時間段內才能接受相對完整的資訊;電子媒介特別是網絡的多媒介符號能滿足多樣化的需求,卻容易干擾人們的思維,其接受效果往往不如純文字文字。因此,在學習性資訊活動中要注意各種符號文字合理搭配,特別要爲純粹的文字閱讀留下一定的空間。在關注內容上,要結合工作需要和興趣所在,確定重點關注的資訊範圍,排除對工作和個人發展無效、低效的資訊。在複雜的資訊環境中,對用戶有意義的資訊必然會受到其他資訊的干擾或抵消,爲減少無意義資訊的干擾,用戶應在長期的資訊活動中縮小資訊關注範圍,重點關注最有價值的資訊平臺和資訊類型。同時,還要增強心理控制力,避免被興趣支配,一味追新求異而在資訊活動中模糊了資訊接觸的目的,喪失資訊使用的主體地位。

2.科學組織資訊來源與內容

過度資訊對生活充實的人來說是一種沉重的負擔。爲排除無效資訊的干擾,資訊使用者須懂得取捨,善於選擇。“資訊對人的生存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但並不意味着資訊越多越好,要考慮它在量上的適度性以及在質上的適用性。量上的適度性就是資訊對個體的生理和心理承受力來說,既不缺乏,又不過量。質上的適用性是指資訊的有用、有利,不會對個體的身心構成危害。”資訊媒介組織有較強的資訊處理能力,能對海量資訊進行有效的整合、組織,將無序化的資訊結構化、專題化。資訊媒介組織強化了資訊的有序性,但每類媒介對資訊的組織化程度不一樣,因此對各類媒介的特徵應有清醒的認識,並能正確利用。如報紙可選擇新聞週刊看。新聞可選擇要聞看,以瀏覽式爲主,將厚報讀薄。電視可充分利用節目預告,選擇性收看頻道與節目。對網絡要充分利用專題數據庫、特色數據庫、個性化數據庫。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資訊的組織具有非線性特徵,資訊之間的跳轉極爲容易,因此要更加註意資訊超載問題。

3.合理分配資訊使用的時間

合理分配資訊使用的時間涉及兩個方面。首先,要限制資訊接觸的時間,有規律地留出部分時間遠離資訊媒介,將這段空白時間用於身體鍛鍊;堅決反對“頭懸樑、錐刺股”式的過度資訊活動,講究個人的可持續發展。其次,增加資訊整理的時間和資訊應用的時間。理由在於只有將資訊整理歸類,才能轉化爲用戶自己的東西。電腦日益掌中化,手機日益電腦化,現代個體已成爲網絡中的移動節點,資訊的快速更新激化了人們的時間緊迫感。然而只有在遠離外界資訊打擾的寂靜中,纔會轉向自我內心,在靜默中體會、反省、懷疑、選擇,昇華對已知資訊世界的理解。

4.掌握現代資訊使用技術

掌握專業化的資訊搜尋技術。首先要掌握資訊搜尋技術,資訊搜尋技術具有智能化與精準化等優點。通用搜尋與各類垂直搜尋軟件,能幫助用戶快速地尋找到所需資訊。其次要有效地利用推技術。相比傳統媒體,網絡媒體具有身份識別功能,可透過IP位址、用戶登入、cookie、視頻辨認等手段區分每一個用戶,用戶可根據自己定義的準則,讓軟件系統自動蒐集個人感興趣的資訊,並使其將資訊傳遞至指定的地點。再次,要變傳統的資訊儲存方式爲網絡儲存方式。傳統的資訊存貯方式多種多樣:筆記、音像製品、紙質載體、剪報這些以物理形態存貯的資訊存在諸多缺陷:不方便整理、資訊歸類費時費力、查閱困難、存儲空間大、物質載體容易毀損、複製共享困難、資訊購置成本高物理形態資訊產品的種種弊端,都可以被電子資訊產品有效地解除。

5.付出必要的資訊服務成本

優質的資訊服務須付出相應的物質代價,無論是檔案下載速度的提升,還是特色數據庫的使用,都要求支付一定的費用。在網絡資訊環境中,免費資訊服務是存在的,這種免費實質上和收看電視節目一樣,需付出注意力成本。提高資訊使用效率須作出成本選擇:時間或者金錢。付出時間需忍受廣告的干擾,付出金錢可獲取“廣告清潔版”。因此,用戶應付出必要的金錢成本,以降低資訊獲取的時間成本,將寶貴的注意力資源投放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此外,還要有合作共享的精神,許多有價值的資訊散落各處,一個人很難將這些資訊迅速蒐集在一起,即使有現代網絡搜尋技術的幫助,許多非結構化的資訊也很難被搜尋到。因此,爲提高個人的資訊使用效率,在資訊使用上可與有共同資訊偏好的人加強合作,實現資源共享。應對資訊超載問題,資訊用戶既要避免一味追逐新資訊而淪爲資訊的奴隸;又要注意在減負過程中避免資訊偏食,造成資訊的結構性營養失調,影響個人的全面發展。

標籤:論文 超載 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