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秦馬俑的教學反思

兵馬俑也稱秦始皇兵馬俑、秦俑等。秦始皇兵馬俑於1974年在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下面是小編爲大家帶來的秦馬俑的教學反思

秦馬俑的教學反思

秦馬俑的教學反思【1】

《秦兵馬俑》是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一方面用詳盡的數據說明了兵馬俑宏大的規模,另一方面從身材體格、衣着披掛、動作神態等方面,準確、細膩地表現了兵馬俑的類型衆多、個性鮮明。文中既有說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豐富的聯想與想象,使我們如臨其境。

基於略讀課文的教學,本文我用一課時完成,制定的教學目標也比較簡略:

1.理解課文內容,想象兵馬俑的神態和氣勢,感受兵馬俑的模宏大和類型衆多、個性鮮明,增強民族自豪感。

2.學習課文描寫兵馬俑的方法,並進行仿寫。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想體現以下幾點:

一、引導掌握自學技巧

《秦兵馬俑》是一篇略讀課文,它是以學生的自學爲主,所以我認爲除了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還應該體現多種自學方式的應用,讓學生能透過學習略讀課文,掌握一定的自學技巧。基於這點考慮,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默讀課文,讀完後想一想從中感受到什麼?在學生初次接觸文字後,讓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感想。意在放手讓學生自主、充分閱讀、從整體上感知課文,獲得閱讀體驗。

接着我透過採用重點突破法,告訴學生剛纔大家所說的內容在文章中有一句話都概括了,讓學生透過瀏覽課文的形式再次接觸文字,直奔重點,找出過渡段,同時也抓出兵馬俑的三個特點: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同時體會第三自然段是對全文主要內容的概括,又起到了承上啓下的過渡作用。接下來就以過渡段爲切入點,引導學生展開學習,由第三自然段入手向課文兩端延伸,再來學習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和類型衆多,個性鮮明兩大塊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抓關鍵句來幫助自己讀懂課文的方法,如第三自然段過渡段的作用於,第二自然段的總起句等都是這篇課文的關鍵句,在學習時注意喚醒學生學習的經驗,在第五單元中還學到過哪些類似的句子,意在指導學生學法可以舉一反三,掌握了一種方法可以指導自己讀懂相同結構類型的段落。

接下來就以過渡段爲切入點,引導學生展開學習,由第三自然段入手向課文兩端延伸,再來學習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和類型衆多,個性鮮明兩大塊內容。

二、採用多種學習形式

根據《課標》對中年段閱讀教學的階段目標其中一條“初步學會默讀”,以及課文前一段連接語中所提到的本篇課文的學習要求“認真默讀課文,想象兵馬俑的神態和氣勢,再談談讀後的感受。”我在進行教學時,選擇了以默讀爲主,同時穿插了瀏覽、自讀、齊讀、有選擇的讀等多種讀書形式。給學生大量的時間去想象、感悟、交流。在教學秦兵馬俑的三大特點時根據不同內容分別採取了三種不同的學習形式:

規模宏大:默讀批劃—反饋—感悟

首先採用默讀批劃的形式,讓學生默讀相關部分,並劃出能感受到規模宏大的句子。反饋交流時,重點指導學生從結合課文中的數據“五十個籃球場”“八千個兵馬俑”,用學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時引導學生體會軍陣的宏偉氣勢。

類型衆多:有重點的讀—感情朗讀—資訊反饋

讓學生先找出課文介紹了兵馬俑的哪幾種類型,在學生了解了兵馬俑的各種類型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閱讀喜好,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類,讀給大家聽。讀了以後讓學生欣賞真正的兵馬俑,看圖猜一猜兵馬俑,一是畫面直觀感受兵馬俑的類型衆多,個性鮮明。同時讓學生說一說是根據什麼猜出來的,更清楚作者寫作特點是抓住了兵馬俑的穿着特點來向大家介紹的。

秦馬俑的教學反思【2】

《秦兵馬俑》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文中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表達了作者對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藝術的熱愛。課前,我在班上作了瞭解,誰也沒去過西安(包括我),爲了多一點感性認識,我上網去查了很多資料,發現了很多很多感興趣的內容。我覺得都很好,都想把他告訴學生。我花了將近半節課的時間引導學生瀏覽網站,課外還佈置了學生去看一看相關連接上的內容。學生還真學得興致勃勃。

冷靜下來看,我不由地發現這種熱鬧背後似乎缺少了些什麼。

【缺失一:追求了資訊的量,卻不能保證資訊的質】

課堂上較大容量地增加了編外材料,卻因此忽略了手中教材。由於時間倉促,在學習教材內容時,教師來不及引導學生對課本中規範嚴謹的語句作細細品味欣賞,只僅僅停留在對課文內容的淺層理解上,兼顧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卻在不經意中冷落了其工具性。於是乎,課文中的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等說明事物的方法來不及去領會了,那些豐富而合理的想象也沒時間去欣賞了,文中頗值得推敲的、很有文言色彩的詞句也不去琢磨了,語文課上得不再具有原汁原味的語文味兒,而變成了走馬觀花、資訊博覽。這與我充分運用網絡優勢,合理開發課程資源的美好願望有些背道而馳了!

【分析思考: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應注意把握時機】

教學不只是忠實地實施課程計劃方案,而更是課程資源創生與開發的過程,這正是新課程所積極倡導的教學觀。以上教學能夠在立足文字的基礎上,適當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超越文字,不失爲拓展學生知識積累、豐富學生情感體驗的美事。但是,爲了體現新課程理念,展示課堂教學亮點(特別是在一些公開課上),讓這些被開發和利用的資源先聲奪人,削弱了教材本身的魅力,就會讓人產生喧賓奪主、本末倒置之感。因此,要使被開發的課程資源很好地發揮實效,把握好被利用的時間與火候是個不可小覷的問題。如上述課例,可在引導學生聲情並茂地品讀完課文,進一步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起學生的探究熱情,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後,引導學生瀏覽網站,再在第三課時讓學生交流課外收集的資料或所產生的感興趣的有關話題,在綜合實踐活動可課上做進一步的探,如此,應該是兩全其美的事情。

【缺失二:充實了知識容量,卻偏離了教學目標】

上述課例,從一個側面看,老師花了很多的時間,也作了很多的努力,發揮了網絡有優勢,充實了知識容量,爲學生搭建了自主學習的舞臺,似乎帶有明顯的滲透新課程的'意識。但是,假如從另一個側面來審視這個教學片斷,我們不禁產生這樣的疑問:這究竟是什麼課?是歷史知識課還是語文課?假如是語文課,這種狀物類散文的主要教學目標應該是什麼?

【分析思考: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要力求統整組合】

課程資源的統整組合,簡言之,即資源的整合問題。什麼叫整合?即把雜亂無章的東西變成一致的東西,使不同的教學因素融入同一教學目標之中,把無意識的突破變成有意識,把零碎變爲系統。我們不能簡單地把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理解爲對材料不經雕琢消化的原始陳述或者雜亂無序的簡單羅列。只有把現有的課程資源進行科學的整合,也就是經歷一個資源化的過程,纔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感悟、體驗、欣賞、品味。如上述課例,假如老師抓住難點和關鍵,重點請學生欣賞課文中提到的比較難認識的如車兵俑,以及課文中沒有提到的但確實很有代表意義的一號銅馬車,然後讓學生照着書上的方式來介紹一下一號銅馬車,既增進了學生對兵馬俑的瞭解,又進一步體會了本課的語言特點,還很好地進行了說話練習,可謂一石三鳥。這就是把課程資源進行整合後所產生的巨大效益。

秦馬俑的教學反思【3】

作爲一堂資訊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的整合課,這堂課是最初的嘗試,必然會存有許多的不足和缺憾。可以說網絡爲我們的教學提供的資源是非常豐富的,我在百度中搜尋到了兩個兵馬俑專題站,而且都製作得非常精美,圖片和文字的資源就更多了,這麼多的資源應如何有選擇地來利用,如何在這堂課中與課文教學有機地整合在一起?這是困擾我的主要問題。而在實際教學中,我也確實沒有處理好這個問題,網絡資源的整合學習只做到了如蜻蜓點水般的流於程式,致使這麼好的網絡資源沒好好利用。在這堂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安排的內容太多,一堂課的容量太大,以至使資訊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的整合浮在表面,整堂課的教學我牽引學生的比較多,學生利用網絡的自主學習就相對較少。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長文要短教,教學內容多,就要兩頭跑,課前做好預習,課後做好拓展,課堂上就不用牽着學生跑。如可以讓學生課前先去瀏覽網站上的資料,課堂上就抓住提綱主線上。其實直奔中心句秦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衆多,個性鮮明之後,我就可以抓住規模宏大和類型衆多、個性鮮明兩塊內容,再把側重點放在利用網絡資源探究類型衆多、個性鮮明,這樣整個教學思路會非常清晰。

課堂學習的內容精小了之後,也就有了時間在資訊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上再做些文章了,如感受規模宏大,就可以讓學生點擊專題站中的一號坑或二號坑,那裏有圖片和文字介紹還有互動視頻,直觀的圖片和課文的語言文字緊密結合,學生的感受會更深。還有在理解個性鮮明時,也可以進入網絡進行探究。

秦馬俑的教學反思【4】

1、創造了看的機會,讓學生的眼“活”起來: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該讓學生更多地接觸語文材料”,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還可以利用各種現代教學手段,把生活中的情境帶入課堂,給學生創造多看的機會,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來觀察。課件把與課文相關的內容進行了有序排列,大大增加了語文課堂的資訊量。給學生的“看”創造了機會,使學生的眼睛活了起來。

在上《秦兵馬俑》一課時,我在課件中收集了許多有關兵馬俑的資料,如秦始皇的介紹,如秦兵馬俑中一、二、三號坑的介紹和圖片,各種神態的兵馬俑像……這一切,都爲學生更真切地瞭解秦兵馬俑提供了視覺材料,讓學生在看的同時豐富了知識,增長了見識。

2、創造了說的機會,讓學生的嘴“活”起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發明千千萬,中國在一問。”有問題是積極思維活動的表現,是創新的開始。我鼓勵學生從各個角度質疑,如此一來,學生的口動起來了,問題多起來了,創新的思維活起來了。如透過速讀課文,讓學生說說課文共介紹了哪幾種類型的兵馬俑?並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種進行詳細介紹。又如教學完第9自然段,讓學生模仿“有的……有的……”說一段話,加強語文訓練,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教學中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大膽動口說出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問題,既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識、掌握新知識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3、要創造做的機會,讓學生的手“活”起來:

有了知識,並不等於有了能力。只有知識內化了,才能說知識就是力量。《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要求學生自己動手、自覺地探索知識的奧祕,在動手中學習,在動手中提高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要求學生自主探究,同桌互相合作,瀏覽拓展閱讀中的文字及圖片等,挑選自己最感興趣的一種兵馬俑進行深入研究,說說他們的特點。在這個過程中充分發揮了網絡課的互動性,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要創造想的機會,讓學生的腦“活”起來: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在教學中,要善於引導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奇思妙想”、“別出心裁”,這樣就能給學生留下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從而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得到培養。

語文教學中,教學生從多方面探求,多角度思考,多情景描述,多情節描寫,去求異,使思維縱橫擴散;去求佳,使思維聚合收斂,以引發發散思維。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的思維產生突破性的飛躍和敏銳的頓悟,即突發奇想,以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