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集合15篇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秦兵馬俑》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集合15篇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1

《秦兵馬俑》一課,本課時的重點就是聯繫課文內容,體會兵馬俑的類型衆多,形象鮮明。從而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所以,本課時的教學,我還是以過渡段爲中心,由複習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入手,然後自然過渡到重點段落(4—9),引導學生體會秦兵馬俑類型衆多、形象鮮明的特點。感觸頗多。縱觀我的整個教學過程我認識到了以下幾點:

1、創造了看的機會,讓學生的眼“活”起來。

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還可以利用各種現代教學手段,把生活中的情境帶入課堂,給學生創造多看的機會,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來觀察。在上《秦兵馬俑》一課時,我收集了許多有關兵馬俑的資料,圖片,如秦兵馬俑中一、二、三號坑的介紹和圖片,各種神態的兵馬俑像,有關兵馬俑的錄象……大大增加了語文課堂的資訊量。給學生的“看”創造了機會,使學生的眼睛活了起來。這一切,都爲學生更真切地瞭解秦兵馬俑提供了視覺材料,讓學生在看的同時豐富了知識,增長了見識。

2、創造了說和做的機會,讓學生的嘴和手“活”起來。

我鼓勵學生從各個角度質疑,如此一來,學生的口動起來了,問題多起來了,創新的思維活起來了。如透過速讀課文,讓學生說說課文共介紹了哪幾種類型的兵馬俑?並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種進行詳細介紹。又如教學完第10自然段,讓學生模仿“有的……好象……”說一段話,真正把網絡教學和語文訓練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2

接到90學時上課的任務,內心多少有些忐忑。但是一路磨課,一路成長!一個人的思考,一羣人的打磨,最終成就一臺戲。結果是呈現給觀課老師的,過程和成長是留給自己的!下面,我就來談談自己這一路的實踐與收穫。

一、衆裏尋它,處處皆是它!

其實,和課文的相遇也是一種緣分。瀏覽了那麼多課文,我一眼就相中了《秦兵馬俑》,或是文字,或是表達,我就這樣與它結緣。仔細走進文字,你會發現它更多的美。難讀難理解的字詞比較多。總分總的結構讓脈絡清晰,承上啓下的過渡句概括了的主要內容。作者用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寫出了兵馬俑的規模宏大。作者用了很多的四字詞語,其中介紹外貌的一組四字詞語很有特色。作者用“觀察+想象”的寫作方法介紹了兵馬俑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其實在介紹兵馬俑類型的時候,作者重觀察;在描寫兵馬俑神態的時候,作者更關注自己的想象。其次,在介紹四種類型和四種神態的時候,一個用了具體描寫的方法,一個用了排比進行概括介紹……仔細在文字裏暢遊,語言點就慢慢浮出水面。

二、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

面對那麼多的教學內容,我該如何取捨呢?這是困擾着我。剛開始,我似乎什麼都想要。於是,第一次的教學設計,我讓學生找出文中評價兵馬俑的句子,圈出關鍵詞,完成以下的思維結構圖。

我旨在引導學生透過練習理清總分總的脈絡。只可惜現實很骨感,練習耗時且不說,學生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不知道自己該幹嘛!似乎把簡單知識點複雜化了。

接着我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作者用了什麼說明方法寫出兵馬俑的規模宏大?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學生蜻蜓點水講到了,但是這樣的交流和分享意義何在?

感受規模宏大之後,我佈置學生默讀課文4—8段,小組討論,作者在介紹兵馬俑類型衆多和個性鮮明時,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也許是問題的指向不明,或者是我的文字解讀凌駕在學生的能力之上。學生能零零散散地找到共同點,卻找不到文字之間寫作上的不同點。

在這尷尬的冷場之後,我又讓學生進行了練筆,用上“觀察+想象”的方法,用上排比的修辭方法概括介紹的兵馬俑的其他類型。我是想讓學生感受作者表達的靈活性。

如此一來,教學的點很多,但是沒有一個點做大挖深,只是浮光掠影,教與學都是慘淡收場。迷茫之時,團隊幫我剔除了細枝末節,堅持一課一得,關注四字詞語,把“觀察+想象”做足。

三、山重水複,翹首待花明。

雖然知道教什麼,但是怎麼教卻久久難以突破。腦袋裏一直有思路,卻怎樣也找不到出路。如何把想法變成做法,這就是我們不斷打磨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我師傅建議我用導遊詞搭建整個教學框架,王校也希望我不捨棄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把教學新意落實在導遊詞上。也許是我道行不高,我無法實現這個設想。一時間,我有種山重水複疑無路的無力感。這時候,大家開始在我原來的設計上打磨,儘量給每一個教學環節填補細節。漸漸地,課有了模樣。

四、君子一言,受益何其多。

課堂上,我和孩子們都表現不錯!有時候,真正投入了,課堂纔是真正屬於我和學生的地方。曾經站在舞臺上執教“公開課”,我總是在意臺下觀課老師的一顰一笑,忽略了學生。這一次,我似乎忘記了他們,只是我和孩子的互動,這是一大進步!課後,單老師表揚了我和學生!我很開心!單老師的評課,也讓我收穫良多。這一次上課,我取捨大膽,直接捨棄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抓住四字詞語和“觀察+想象”的寫作方法做足功課。四字詞語教學,我層層遞進讓學生充分經歷了學習的過程,學生對這個知識點有了充分經歷與練習。但是“觀察+想象”的寫作,我只是透過朗讀來展開,沒有讓學生體會想象是建立在觀察得基礎上,並不是毫無根據的聯想。單老師建議可以首先讓學生找到觀察和想象的部分,然後打亂序號連線,說說有了想象的好處,最後再是練習鞏固。如果把學習的過程做豐滿,學生的收穫也會豐厚。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3

今天上《秦兵馬俑》,不知道爲什麼,一看到這個標題,心中驀然想起若干年前曾看過的一部影片《古今大戰秦俑情》。心中涌動着一種莫名的情愫,很喜歡這篇課文。

文章的結構很明顯,我先從中心句入手,學生一下子就找到了這個句子。然後我們來理清課文的條理。閱讀1自然段,重點讓學生理解“舉世無雙、享譽世界”,然後再由這兩個詞引入下文。理解兵馬俑的“規模宏大“時,重點採用了學生自讀,勾出讓他有這種感受的句子,然後感情朗讀。感覺學生找的也比較準,讀的也還到位,唯一的缺憾是沒有多媒體課件,不能讓他們親眼目睹,雖然結合了書上的圖片,但那種震撼的感覺自然也就缺了幾分。

在理解兵馬俑的“類型衆多、個性鮮明”時,本來想採用學生自學自己喜歡的那段來學習,但在看書上的圖片時,學生爆發了爭執。認爲是將軍俑、武士俑、騎兵俑的都大有人在。於是,我決定改變學習方法。我讓他們自己仔細閱讀三段文字,找出屬於自己的根據。學生靜下心來,細細讀文章,有幾個性急的沒有讀完就想說,也被別人批評,讓他們仔細讀課文。我很高興地看着他們細讀課文, 然後在很多孩子舉手時,沒有立即讓他們說,讓他們自己討論。學生立刻熱烈地討論起來。沒過一會,居然達成了共識,教室裏孩子們“武士俑”的呼聲喊成一片。然後我再請孩子起來闡述理由。在孩子們說的時候,我發現孩子們不但細讀了課文,仔細觀察了圖片,而且還進行了認真的思考。他們的理由不但充分,還有一些我沒有注意到的地方,看來這部分的內容在他們自己的學習中解決了,我只是讓他們感情朗讀比賽,就進入了下一個環節。

在學習兵馬俑的神態時,受上面的啓發。我也讓他們自讀,然後讓學生做神態,讓別的學生來猜,把猜到的句子讀出來,並且對錶演的人的表演提出建議。對於後面的省略號,我讓學生說說還會有哪些神態,學生說的很多,然後我讓他們寫下來。

在學習最後一節的時候,主要還是讓學生們讀後感悟,學生們談的不錯。我想:很多時候,我們低估了學生的能力。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4

【教學內容】

《秦兵馬俑》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說明文。作者用詳實的數據具體地說明了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用精當的用詞、豐富的聯想生動地描述了秦兵馬俑的類型衆多、個性鮮明。文章多次在段落中出現總起句,使得文章的結構清楚,條理分明,流暢自然。全文沉澱着歷史的厚重感,洋溢着民族的自豪感,讀來有很強的感染力。該文字傳遞的資訊是多向的,既有秦兵馬俑舉世無雙、享譽世界、極爲精美、絕無僅有的珍貴,也有秦始皇當年雄兵百萬、戰車千乘、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的輝煌,還有作者或總領全文、或承上啓下、或數字寫實、或工筆細描的精妙……我們如果把文字置身於單元環境“神奇世界”來看,不難悟出本篇教材的教學憑藉語言着力幫助學生體會秦兵馬俑的神韻,在此過程中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和勞動人民傑出的智慧。

【教學目標】

1、學會8個生字,理解積累詞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8自然段。

2、透過品讀關鍵詞句、想象兵馬俑的神態和氣勢、瞭解相關資料,感受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同時學會用自己的話介紹兵馬俑。

3、能憑藉課文的語言材料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和人民智慧的無窮。

4、學習作者抓住特點觀察、說明事物的方法,瞭解常用的、基本的說明方法,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

【教學重難點】

體會秦兵馬俑的神韻。

【設計理念】

如何體會秦兵馬俑的神韻?重要的途徑就是體驗。體驗,是一種特殊的心理活動,它由感受、理解、聯想、情感、領悟等諸多心理要素構成。在體驗中,主體以自己的全部“自我”(已有的經歷和心理結構)去感受、理解事物,因發現事物與自我的關聯而生成情感反應,並由此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深刻的領悟。教學時,教師要儘可能地引領學生品讀語言文字,由形悟神,展開想象的翅膀;要儘可能地挖掘可利用的教學資源,創設情境,生髮情感的磁場;要儘可能地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真切感受,領悟文字背後的意蘊。總之,力求巧借體驗,把學生“帶到”西安兵馬俑坑的現實場地中,“帶到”秦代征戰軍陣的歷史場面中,“帶到”古代雕塑藝人的勞動場景中……

【課堂描述】

〖片段一·激發體驗慾望,“踏上”歷史征程

師:有人說,要看中國近十年的歷史,就到深圳;要看中國近百年的歷史,就到上海;要看中國近千年的歷史,就到北京;要看中國千年以上的歷史,就到──

生:西安。

師:1974年春,西安臨潼的農民在挖一口井,這一挖可了不得,這一挖就傳出了歷史遙遠的回聲;這一挖就挖出了一個神奇的地下王國;這一挖就挖出了一個“世界第八奇蹟”。到底挖出的是什麼?它就是──

生:秦兵馬俑。

板書課題:

秦兵馬俑

師:“秦”是生字,請大家注意最後一筆的寫法是將捺變爲點,“秦”這裏指的是──

生:秦朝。

師:同學們課前查找了與文章相關的資料,誰能說說對秦朝的瞭解情況?

生:秦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

生:它的開國皇帝是秦始皇。

……

師:在中華大地這個歷史舞臺上,上下五千年中來去匆匆地走過許多風雲人物。秦始皇就是在這個歷史舞臺上留下重重腳印的一位。秦始皇13歲即位時就開始爲自己修建陵墓,據說用了70餘萬勞役者,花了38年才修建完畢。俑就是用泥土、木、石或金屬製品等做的像人的殉葬品。此時,同學們一定想知道

秦兵馬俑到底是什麼樣的吧?走,讓我們踏上歷史的征程,到那2000多年前的地下王國去看看。

(情感是體驗的核心,體驗的出發點是情感。教學伊始,教師沒有藉助其他媒體手段,而是直接運用充滿激情和誘惑力的語言,激發學生探究秦兵馬俑的興趣,誘發體驗慾望。學生的情感不知不覺地親近了文字,親近了文字對象,爲解讀秦兵馬俑做了巧妙有效的鋪墊。)

〖片段二·引導體驗讀書,叩開歷史大門

師:課文中有一個過渡段,直接點明瞭兵馬俑的特點。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把它找出來。

生:這個過渡段是第三自然段“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衆多,個性鮮明”。

生:兵馬俑的特點是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

師:哪些自然段分別表現了這些特點呢?

生:第二自然段寫了“規模宏大”的特點,第四至八自然段寫了“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

(“作者斯有路遵路識斯真”。教學要在文字中走個來回,首先要把握作者的表達思路。引領學生關注文章中的過渡段,不僅有利於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而且會讓學生整體上了解歷史珍品兵馬俑的特點。一石二鳥,何樂不爲?)

師:歷史有時是飄渺的,歷史有時又是真切的。讓我們自由讀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從字裏行間去叩開歷史的大門,去感受到兵馬俑的規模宏大。

(生潛心讀書,批畫圈點)

生:我能從“已發掘的三個傭坑的總面積近2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個籃球場那麼大。”感受到兵馬俑的規模宏大。我知道一個籃球場的大小,可以想象五十個籃球場有很大的面積。

生:“坑內有兵馬俑近八千個。”我們這麼大的學校也只有2000多學生,而且做操的時候,操場裏都站滿了人,近八千個是我們全校學生數的幾倍,那規模的真大呀。

師:說明文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列舉數據,你們能從數據當中去感受事物的特點,可見目光的敏銳。而且還能憑藉語言文字從自己已知的認識去推測未知的場景,這種學習方法值得大家借鑑。

(體驗中的客體不是同主體的意識、生命無關的客體,而是主體生命意識中的客體。在深刻的、積極性的體驗中,主體有一種強烈趨近客體、與客體同一的心理傾向。當學生在潛心讀文產生這種傾向後,老師深入淺出的即時性評價,實際是巧妙地引領學生髮揮體驗的作用,以求透徹性的領悟。)

生:我還能從一號坑中的數據“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14260米”感受到兵馬俑的規模宏大。

師:同樣是數據的介紹,怎麼有的是直接寫出數據,而有的數據則賦上“差不多”、“近”、“多個”等詞語呢?請你們思考,也可以討論。

生:一號坑一定是很規則,容易準確計算,所以直接寫出了它的數量;當數字不夠精確的時候,就用“大約”之類的詞語。我去過西安兵馬俑坑,看到有的兵馬俑有嚴重的殘損,大概不利於精確統計。

師:同學們潛心讀書的時候,不僅關注了文章的內容,而且可以在推敲文字中產生新的思考。

生:我從“已發掘”中,可以想到還有未發掘的。我從中可以體會出兵馬俑的實際規模一定比目前更宏大。

師:我非常高興你對文字有如此精妙的感受能力。是呀!秦始皇49歲的時候,丞相李斯向他報告:“已經挖得很深了,連火也點不着了,鑿時只聽到空空的聲音,好像到了地底一樣,再也挖不下去了”。秦始皇聽後,命令在“旁行三百仗乃止”,可見他要求越大越好。如今暴露的兵馬俑僅是冰山一角。來,讓我們把用數字進行介紹的句子合作讀讀。

(師生合作讀書,師讀提示性的內容,生讀數字介紹。)

師:數字是枯燥的,當我們把文中的數字與自己已有的經驗結合起來,兵馬俑的“規模宏大”已不在是模糊的概念。文字是一種符號,如果你透過文字讀進去了,腦中就會浮現畫面。真有那麼神奇嗎?“走進大廳”去看看吧!

生讀:“走進大廳,站在高處鳥瞰……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的軍隊。”

師:“鳥瞰”是什麼意思?

生:“鳥瞰”就是從高處往低處看,形容看得很清楚,一覽無遺。

師:我來讀讀這句話,同學們閉眼想象能看到什麼?

生:我看到了衆多的兵馬俑。

生:我看到了巨大的長方形方陣。

師:(提供一號坑全景圖,配上音樂。)

師:從同學們剛纔的觀看中,我看出了你們的驚歎。你們在驚歎什麼?

生:我驚歎軍隊的人數之多,規模之大。

生:我驚歎兩千年前這支大軍的紀律嚴明,他們的隊伍是那麼整齊,讓我感受到軍威。

生:我似乎看到剛打完勝仗的秦軍,又要出征。

生:我似乎看到了戰旗飄飄。

生:我似乎聽到戰鼓聲聲。

生:我似乎聽到戰車隆隆。

生:我似乎聽到了戰馬嘶鳴。

……

師:眼前的兵馬俑彷彿有一種神祕的魔力,恍惚間把我們引入戰馬嘶鳴,鏖戰在即的歷史畫面。文字不僅是有畫面的,而且也是有感情的。讀吧,把你們體會到的情感傳遞出來。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學生如何進入兩千多年前的歷史情境?巧借體驗。體驗從何而來?潛心讀書。在潛心讀書中,數字讓模糊的認識變得清晰;在潛心讀書中,文字由靜止的符號變成畫面;在潛心讀書中,語言注入了情感,有了生命。讀着,讀着,厚重的歷史大門開啟了,孩子們走進了歷史的場景,“物”與“我”的距離縮短乃至最後消失,進入“物我同一”的境界。此時此刻,“兵馬俑規模宏大”不再是作者的敘述,而是自己由衷的感慨。歷史的場境、作者的胸境、讀者的心境已經融爲一體。)

〖片段三·創設體驗情境,觸摸歷史脈搏

師:默讀課文,看看文中介紹了兵馬俑的哪幾種類型?邊讀邊畫。

生:將軍俑、武士俑、騎兵俑,陶馬。

師:(出示以上四種類型的陶傭圖,並配上音樂)這些傭分別是文中介紹的哪種類型呢?請你們在讀書、觀察、思考的基礎上再作回答。

(生在音樂背景中讀書、觀察、思考、批畫)

師:能猜出是什麼俑嗎?請用自己的話介紹它的特點,儘可能使用書中的詞語。生:我能猜出將軍傭(師按所指相機點擊畫面)。他……頭戴……身披……手握……一副神態自若的樣子。

師:你不僅能描述將軍傭的形,而且還能由形悟神。“神態自若”的意思是什麼?大敵當前,將軍爲何還能如此從容?

生:他久經沙場,有豐富的作戰經驗;而且他想到自己肩負的重任,所以很冷靜。

生:他一定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師:秦朝的軍隊有這樣的核心人物,一定是戰無不勝的!請把將軍的神態自若讀出來吧!

……

(第4至7自然段,結構相似,即先介紹兵馬俑的神態,然後是作者展開的聯想。教學時,教師利用圖畫再現情境,用音樂渲染情境,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感,讓各種類型的兵馬俑變得觸手可及,讓學生彷彿身臨其境。學生置身其中,直接感受情境的衝擊力,情感體驗被誘發與喚醒。在此基礎上,透過“猜傭”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地讀書、觀察、比較、表達,在一系列的語文實踐活動中,認識形,體悟神,表達情。)

(注:對武士俑、騎兵俑、陶馬教與學的方式與將軍傭大同小異,案例中省略。)

師:這些秦俑,大到身體結構,小到頭髮、眉毛,都精雕細刻,可謂千人千面、互不雷同,喜怒哀樂、神態各異。讓我們“下到坑內”去仔細端詳那一尊尊兵馬俑吧!

(生自由讀第8自然段)

師出示。

仔細端詳,神態各異:有的頷首低垂,若有所思,好像在考慮如何相互配合,戰勝敵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態莊重,好像在暗下決心,誓爲秦國統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緊握雙拳,好像在聽候號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視遠方,好像在思念家鄉的親人……

師:這是一句精妙的文字,作者工筆細描,詞句生動傳神。從中你讀出了什麼?

生:我從四個“有的……好像……”讀出了兵馬俑的神態各不相同。

生:我從句子後面的省略號,讀出還有更多神態的兵馬俑。

生:我讀出兵馬俑不同,神態不同,情感也不同。

師:同學們,把你們感受最深的神態讀出來,讀後說說自己的感受。

生:(神態莊重地讀“有的目光炯炯,神態莊重,好像在暗下決心,誓爲秦國統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我感受到他有一種“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

生:(語調深沉地讀“有的頷首低垂,若有所思,好像在考慮如何相互配合,戰勝敵人”)我感受他在考慮用兵之計。

生:(激情滿懷地讀“有的緊握雙拳,好像在聽候號角,待命出征”。)“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戰爭是殘酷的,可是他已經將生死置之度外。

生:(語氣低婉地讀:“有的凝視遠方,好像在思念家鄉的親人……”)無情未必真豪傑!他似乎在想:我有很長時間沒有見到家鄉的親人,我的父母身體還好嗎?他們的白髮是否又添了許多……我這一去不知什麼時候回家,也不知還能不能回家……

師:聽了大家的朗讀和發言,讓我們感覺到這哪裏是兵馬俑呀,這分明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啊!

師出示:

走近它們的身旁,似乎能感受到輕微的呼吸聲。

師出示:難怪作者寫道──

生:(齊讀。)

師:(出示一組組兵馬俑的圖片,播放《歷史的天空》的歌曲:“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眼前飛揚着一個個鮮活的面容……歷史的天空閃爍幾顆星,人間這股英雄氣在馳騁縱橫。)

師:同學們還沉浸在歷史的天空中,還沉浸在那馳騁縱橫的疆場上。可是,同學們,這分明是沉睡在地下兩千多年的沒有生命力的兵馬俑,它們是一件件物品,是一尊尊雕塑呀!請讀──

生:(讀)兵馬俑是藝術珍品。

兵馬俑是精美的藝術珍品。

兵馬俑是極爲精美的藝術珍品。

每個兵馬俑都是極爲精美的藝術珍品。

師:此時,你想說什麼?

生:我覺得我們古代勞動人民實在是太了不起了,雕塑的兵馬俑栩栩如生。

生:秦兵馬俑的雕塑真是精妙極了。難怪法國前總統希拉剋讚歎:“秦俑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蹟。”

生:我爲自己是一箇中國人而驕傲。

生:秦兵馬俑不僅是中國人民的驕傲,也是世界的瑰寶。……

師:兵馬俑,這沉睡了幾千年的瑰寶,一朝醒來,震撼了全世界。請同學們劃出首尾自然段中你最感驕傲的詞語。

生:舉世無雙、享譽世界、絕無僅有……

師:作爲炎黃子孫,華夏兒女,我們爲這雄心萬丈的祖先感到驕傲,更爲他們創造的燦爛文化而自豪!我們彷彿飛越歷史天空又看見那神奇的地下王國。讓我們滿懷豪情,大聲朗讀文章的首尾兩自然段吧。

(體驗具有情感性,也具有意義性。也就是說,體驗是一種伴隨有情感反應的意義的生成活動。爲了學生達成“體會秦兵馬俑的神韻,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和勞動人民傑出的智慧”的目標取向,教學中,教師極力營造賦予感染力的讀書情境,幫助學生在涵詠體味中“以身體之”;盡力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想象的畫面情境,幫助學生在浮想聯翩中“以心驗之”。從而,在觸摸歷史的脈搏中,感同身受。)

【教後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體驗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它在語文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長期以來,語文教學比較多地停留在外在的知識灌輸和記憶上,未能深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更談不上爲學生打下精神世界的底子。

一、體驗憑藉文字

文字是體驗的載體,文字是“皮”,體驗是“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本課教學之初,抓文中的過渡段理清文章脈絡,在學生的腦海中構建秦兵馬俑的整體形象;在與文字的深入對話中,更是引領學生憑藉語言想開去,如:結合已知經驗解讀數字魅力,利用情境創設想象文字畫面,聯繫語言環境感悟標點意味……甚至是在教學的尾聲,還在鼓勵學生去感受詞語的溫度,即“請同學們劃出首尾自然段中你最感驕傲的詞語。”整節課,在體驗的外衣下擁有的是關注語言的靈魂。

二、體驗伴隨情感

情感是體驗的核心,體驗的出發點是情感,最後的歸結點也是情感,情感伴隨着體驗的始終。教學中,教師運用情感語言去激發學生的情感,運用聲、光、形、色的媒體去調動學生的情感,在學生的多種感官受到刺激的時候,學生對兵馬俑的認識不再是概念性的,而是獲得了鮮活、具體、深刻、豐富的感受和體驗。在情感狀態下,學生的心理被激活,從而將大腦中多種相關觀念和表象串聯起來,即產生想象和聯想。學生在浮想聯翩中,在不知不覺中,飛越到了歷史的天空,飛越到兩千多年前那神奇的皇陵浩土之下……

三、體驗生成意義

體驗是一種伴有情感反應的意義生成活動,體驗的結果產生情感且生成意義。在本課教學中,學生依託語言文字去體驗兵馬俑的特點;在體驗兵馬俑的特點中,學生的想象豐富起來,文字中的兵馬俑幻化成畫面,畫面中的兵馬俑又有了呼吸;伴隨着情感的產生,學生透過兵馬俑的神韻,看到了秦軍的輝煌,看到了勞動人民的智慧,看到了歷史文化的燦爛,從而自然生成起中華民族是偉大的認識,自然生髮起熱愛中華民族的情懷。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5

秦兵馬俑, 主要講的兵馬俑的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形象鮮明的特點。教學目標有兩個,1、我能正確認讀8個生字。2、我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概括課文內容,能說出秦兵馬俑的特點。透過學習從而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秦兵馬俑有什麼特點和作者運用了怎樣的說明方法介紹清楚特點。

自學指導一 (1)自由朗讀課文,如有認識的字,可以同桌商量,遇到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把課文讀正確、流利。(2)畫出能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一句話,想一想,這句話在文中起的作用。(5分鐘後,比誰能正確熟練的讀課文)

出示後,學生很快按自學指導要求進行學習,檢查時,先檢查了生詞認讀情況,學生掌握的還算可以,而檢查課文時,學生課文還有點很生,按正常情況,我會讓學生反覆的地讀,直到把課文讀熟,再進行下個環節,可今天因爲有聽課的老師,我沒有這樣,這是對學生課前瞭解得不夠,只是草草的走了過程。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6

最遺憾的事好幾次去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時經過西安,卻沒有好好下去感受華清池的溫潤,感受白馬寺的滄桑,感受兵馬俑的雄壯。至今最念念不忘的,最想去的就是西安,那個地方有一股神奇的魅力吸引着我。總覺得身爲中國人,不去看兵馬俑,枉爲炎黃子孫的感覺。因此,每次上這一課的時候,總是注入較多的情感。

課文《秦兵馬俑》是一篇狀物類散文,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再現了中華民族一段強盛輝煌的歷史。本課時的重點就是聯繫課文內容,體會兵馬俑的類型衆多,形象鮮明。從而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縱觀這堂課,覺得比較成功的地方體現在下面幾點:

一、看一看,讓眼睛活起來

課標指出“應該讓學生更多地接觸語文材料”。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還可以利用各種現代教學手段,把生活中的情境帶入課堂,給學生創造多看的機會,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來觀察。電子教材把與課文相關的內容進行了有序排列,大大增加了語文課堂的資訊量。給學生的“看”創造了機會,使學生的眼睛活了起來。

在上《秦兵馬俑》一課時,我在電子教材中收集了許多有關兵馬俑的資料,如秦始皇和秦文化的介紹,如秦兵馬俑中一、二、三號坑的介紹和圖片,各種神態的兵馬俑像,有關兵馬俑的錄象,這一切,都爲學生更真切地瞭解秦兵馬俑提供了視覺材料,讓學生在看的同時豐富了知識,增長了見識。

二、說一說,讓嘴巴活起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有問題是積極思維活動的表現,是創新的開始。我鼓勵學生從各個角度質疑,如此一來,學生的口動起來了,問題多起來了,創新的思維活起來了。如透過速讀課文,讓學生說說課文共介紹了哪幾種類型的兵馬俑?並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種進行詳細介紹。又如教學完第10自然段,讓學生模仿“有的,有的,”說一段話,真正把網絡教學和語文訓練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教學中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大膽動口說出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問題,既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識、掌握新知識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做一做,讓小手活起來

有了知識,並不等於有了能力。只有知識內化了,才能說知識就是力量。課標指出,語文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要求學生自己動手、自覺地探索知識的奧祕,在動手中學習,在動手中提高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要求學生自主探究,同桌互相合作,瀏覽拓展閱讀中的文字及圖片等,挑選自己最感興趣的一種兵馬俑進行深入研究,說說他們的特點。在這個過程中充分發揮了網絡課的互動性,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但遺憾的是,我沒有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探究結果,整合計算機課上所學的知識,並動手製作成演示文稿,然後在向同學們彙報時,用演示文稿展示學習收穫,這樣可以使同學們用眼、用耳分享其學習成果。

課堂上,電子教材的介入,改變了以往語文課單一的聽、說、讀、寫模式,爲學生創造了做的機會,使學生的手“動”了起來。

四、想一想,讓腦子活起來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在教學中,我善於引導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奇思妙想”、“別出心裁”,這樣就能給學生留下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從而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得到培養。

語文教學中,教學生從多方面探求,多角度思考,多情景描述,多情節描寫,去求異,使思維縱橫擴散;去求佳,使思維聚合收斂,以引發發散思維。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的思維產生突破性的飛躍和敏銳的頓悟,即突發奇想,以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

當然也有遺憾的地方,這一堂課下來,因爲時間的緣故,沒有留充分的時間給學生進行仿寫,丟失了一次較好的練筆機會。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對於內容的安排,還是時間的利用上還要引起注意。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7

1、創造了看的機會,讓學生的眼“活”起來: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該讓學生更多地接觸語文材料”,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還可以利用各種現代教學手段,把生活中的情境帶入課堂,給學生創造多看的機會,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來觀察。課件把與課文相關的內容進行了有序排列,大大增加了語文課堂的資訊量。給學生的“看”創造了機會,使學生的眼睛活了起來。

在上《秦兵馬俑》一課時,我在課件中收集了許多有關兵馬俑的資料,如秦始皇的介紹,如秦兵馬俑中一、二、三號坑的介紹和圖片,各種神態的兵馬俑像……這一切,都爲學生更真切地瞭解秦兵馬俑提供了視覺材料,讓學生在看的同時豐富了知識,增長了見識。

2、創造了說的機會,讓學生的嘴“活”起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有問題是積極思維活動的表現,是創新的開始。我鼓勵學生從各個角度質疑,如此一來,學生的口動起來了,問題多起來了,創新的思維活起來了。如透過速讀課文,讓學生說說課文共介紹了哪幾種類型的兵馬俑?並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種進行詳細介紹。又如教學完第9自然段,讓學生模仿“有的……有的……”說一段話,加強語文訓練,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字串3

在教學中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大膽動口說出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問題,既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識、掌握新知識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3、要創造做的機會,讓學生的手“活”起來:

有了知識,並不等於有了能力。只有知識內化了,才能說知識就是力量。《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要求學生自己動手、自覺地探索知識的奧祕,在動手中學習,在動手中提高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要求學生自主探究,同桌互相合作,瀏覽拓展閱讀中的'文字及圖片等,挑選自己最感興趣的一種兵馬俑進行深入研究,說說他們的特點。在這個過程中充分發揮了網絡課的互動性,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要創造想的機會,讓學生的腦“活”起來: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在教學中,要善於引導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奇思妙想”、“別出心裁”,這樣就能給學生留下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從而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得到培養。

語文教學中,教學生從多方面探求,多角度思考,多情景描述,多情節描寫,去求異,使思維縱橫擴散;去求佳,使思維聚合收斂,以引發發散思維。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的思維產生突破性的飛躍和敏銳的頓悟,即突發奇想,以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8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的《秦兵馬俑》一課是一篇狀物類散文,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再現了中華民族一段強盛輝煌的歷史。課文不僅採用了列數據、比較、舉例等說明事物的方法,而且展開了豐富合理的想象,從而把秦兵馬俑的特點及當時秦朝的強盛展現在我們面前。整篇課文條理清楚,語言生動,描寫細緻。

這篇課文章篇幅較長,但結構清晰。首先,我以文章的過渡段爲切入口,在學生找出“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衆多,個性鮮明。”這一過渡段之後,便緊扣秦陵兵馬俑的規模宏大和類型衆多、個性鮮明兩大特點來教學,這樣既幫助學生理清了文章脈絡,又自然過渡到重點段落的教學。其次,我充分考慮到教學的漸進性,做到了“由扶到放”。比如,在重點學習第4自然段關於“將軍俑”的描寫之後,我便出示自學要求,組織小組交流學習5-9節,所以學生們有話可說並能說到點子上。在第10小節的學習過程中,我根據文中的省略號引導學生展開豐富想象,仿照課文中的句型進行說話訓練。這既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促進了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充分感受兵馬俑的惟妙惟肖,激發民族自豪感。

綜觀整堂課,值得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說在說話訓練這一環節中,只側重於補充省略的內容而讓學生簡單地進行模仿補白的訓練,對於人物的外貌、神態沒能追求“惟妙惟肖”、“個性鮮明”、“神態各異”。今後的課堂上不僅要追求訓練的廣度,也要追求訓練的深度。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9

《秦兵馬俑》是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一方面用詳盡的數據說明了兵馬俑宏大的規模,另一方面從身材體格、衣着披掛、動作神態等方面,準確、細膩地表現了兵馬俑的類型衆多、個性鮮明。文中既有說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豐富的聯想與想象,使我們如臨其境。

基於略讀課文的教學,本文我用一課時完成,制定的教學目標也比較簡略,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來看,這節課的教學效果不是很好,大部分同學對兵馬俑的神態和衣着感興趣,讀得較有感情,對課文沒有完全理解也沒有體驗出民族自豪感。

我在進行教學時,選擇了以默讀爲主,同時穿插了瀏覽、自讀、齊讀、等多種讀書形式。給學生大量的時間去想象、感悟、交流。在教學秦兵馬俑的三大特點時根據不同內容來學習。

例如在介紹兵馬傭規模宏大時,我讓學生交流討論,重點指導學生從結合課文中的數據“五十個籃球場”“八千個兵馬俑”,用學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時引導學生體會軍陣的宏偉氣勢。

在學習第八自然段時,我讓學生隨着作者生動的描寫走近兵馬俑,感受每個兵馬俑都是極爲精美的藝術精品。在學生談完自己的感受後,出示文字進行比較,領會作者“所見+所想”的寫法。在這裏,我覺得這樣寫作特色鮮明的文字有必要再次挖掘學生的想象空間,進行遷移小練筆,以達到讀思同步,讀寫融合的目的。所以我請他們用“有的……好像……”來寫話。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進一步感受兵馬俑的神態各異。

課文雖然學完了,但本節課自己覺得還需努力的是讓學生交流合作的還不夠,扶得痕跡相對多了點,還要繼續努力。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10

《秦兵馬俑》這篇文章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表達了作者對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藝術的熱愛。課前,我在班上作了瞭解,誰也沒去過西安(包括我),爲了多一點感性認識,我上網去查了很多資料,發現了很多很多感興趣的資料。我覺得都很好,都想把他告訴學生。我花了將近半節課的時光引導學生瀏覽網站,課外還佈置了學生去看一看相關連接上的資料。學生還真學得興致勃勃。

冷靜下來看,我不由地發現這種熱鬧背後似乎缺少了些什麼。我發現追求了資訊的量,卻不能保證資訊的質。課堂上我較大容量地增加了編外材料,卻因此忽略了手中教材。由於時光倉促,在學習教材資料時,教師來不及引導學生對課本中規範嚴謹的語句作細細品味欣賞,只僅僅停留在對課文資料的淺層理解上,兼顧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卻在不經意中冷落了其“工具性”。於是乎,課文中的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等說明事物的方法來不及去領會了,那些豐富而合理的想象也沒時光去欣賞了,文中頗值得推敲的、很有文言色彩的詞句也不去琢磨了,語文課上得不再具有原汁原味的“語文”味兒,而變成了“走馬觀花”、“資訊博覽”。這與我“充分運用網絡優勢,合理開發課程資源的完美願望”有些背道而馳了。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11

在本課教學中,我選擇選擇了以默讀爲主,同時穿插了瀏覽、自讀、齊讀、有選擇的讀、師生配合讀這些讀書形式,以學生的自學爲主,特別在講個性鮮明這一方面,我以默讀—感悟—想象來擴展。下面是我一段教學實錄:

師:剛纔我們從類型衆多的兵馬俑身上感受到了當年秦國軍隊的強大陣勢,誰能想到這些泥塑的兵馬俑會帶給人們如此強大的震撼,其實走進兵馬俑,仔細端詳,你會更加驚歎,你會發現什麼呢?在文中找一找。

師:誰來讀一讀?

沈奕航讀:每個兵馬俑都是極爲精美的藝術珍品。仔細端詳,神態各異:有的頷首低眉,若有所思,好象在考慮如何相互配合,戰勝敵人;有的———————好像——————;有的———————好像——————;

師:我們再來默讀這一段。(強調:默讀,嘴是不動的)看看這個句子,有什麼發現?

生:都有“有的———————好像——————”

師:學過這樣的句子嗎?叫什麼句?

生:排比句

師:你們還想象出兵馬俑其他的樣子嗎?仿照上面的句子說一句話。

朱寧江:有的將軍緊鎖眉頭,好象在想,如果敵軍把我們打敗了我們怎麼辦?

劉銘濤:有的武士低着頭,好象在想,如果我死了,我的親人會怎麼樣呢?

許昊天:有的將軍拿起寶劍,好象正在準備衝上戰場。

這一部分期望訓練學生表達能力和思維能。讓他們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說,讓學生體驗成功,張揚個性,爲學生個性發展提供更爲自由、舒展的課堂,那麼兵馬俑的一個個鮮活的形象赫然出現在眼前,那是學生的思維閃現出了智慧的火花。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12

帶着這兩個問題,我演繹了自己的一堂公開課《秦兵馬俑》。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狀物類的散文,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表達了作者對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藝術的熱愛。所以我緊緊抓住了秦兵馬俑的特點,也就是過渡段來詮釋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樣使整堂課思路清晰,能夠抓住主幹,梳理枝葉。在教學過程中,我教給學生讀書方法,激發學生讀書興趣。在學習生字詞中,提醒學生注意分類別積累理解的字詞,又教給學生學習字詞的方法。我想這堂課學生應該汲取了不少新鮮的雨露。

但總的反思下,問題還是層出不窮:

一、教師課堂語言還應精練

教師應把主動權返還給學生,充裕的時間也應讓給學生自主學習,所以前提是教師少說甚至不說。必要時,教師語言應通俗精練,學生一聽就懂,節約時間。記得上午試教時,我講了一個故事來匯入,激發好奇,再看視頻,瞭解秦兵馬俑的概況。足足講了十分鐘,還調動不起學生的興趣。同事建議,趕緊修改,我就用了四句話來匯入:知道今天要上的課文是什麼嗎?知道秦兵馬俑嗎?想看兵馬俑嗎?心裏想說什麼?連續提問,學生互動,效果甚好。我只是改進了一點,卻沒把整堂課的語言精練起來。督促自己以後努力改進。

二、駕馭課堂的能力還應加強

雖然我用獎圖片的方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回答問題,但當學生意外回答時,我還是生搬硬套地用自己的理論來牽制學生的“出軌”。不過,我也抓住了課堂生成的一點尾巴:當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兵馬俑朗讀時,第一個學生讀將軍傭,第二個學生就讀騎兵傭,接着都亂套了,東讀一個西讀一個,學習沒重點了,我本來的設計是先重點講一個傭,再用我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學習另外的傭。學生卻把我拉到了小道,我只能騎虎難下,尊重學生的個性,讀他們自己的吧!還有一個生成點是學生已經找到了總起句,我只是肯定了這點,馬上又把他拉回到了過渡句。後來經教研組長的提醒,發現其實我那時就可以來說說全文結構了:總分總。“好像”可以去掉嗎?學生說可以。我其實就可以將錯就錯,舉例引導學生髮現。哎,教學機智不夠呀!得實踐錘鍊。

三、課文講解還應有詳有略

我覺得重點是做到自讀自悟,學生感興趣的詳讀,學生不感興趣的略讀,每一遍讀,都有體會,都有感悟,這樣學生就會讀書,越讀越有興趣。這一點做到實在不好,應深挖掘。

四、語言基礎知識還應紮實

“宏大”可以用數據來解釋詞語,“所向披靡”的解釋“所向無敵”不是一樣嗎?找近義詞也是解釋啊,沒想到。“乘”的讀音與解釋應提醒。反覆讀中也可以循環認識字詞。

五、時間安排還應合理控制

拖堂,這是我的老毛病了,在平時就要狠狠地改,警記!

六、略讀課文還應把握特點

七、學生的自主學習不明顯

八、學生情感培養不到位

不再一一累贅!希望在下次的公開課上有長足的進步!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13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本文是一篇閱讀課文,從兩方面詳盡而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形象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表達了作者對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藝術的熱愛。文中既有說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豐富的聯想與想象,使我們如臨其境,而且深深地體會到字裏行間洋溢着的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是體會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爲了突出這個教學重點,我讓幾個去過兵馬俑的同學各選一個方面自己設計學案,利用當時的照片,當導遊給大家講解自己眼中的兵馬俑。邊閱讀文字邊回憶情景,把同學們帶到西安,帶入那個硝煙瀰漫的古戰場。同時,我也蒐集了幾張有代表性的兵馬俑照片製作了多媒體課件,爲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兵馬俑的特點和有效進行學生、文字、教師對話提供了平臺。

感受兵馬俑的威武氣勢的部分,課文語言豐富多彩,氣勢豪放。在欣賞完圖片之後,讓學生反覆品讀,細細琢磨,邊讀邊想象,在畫面與文字之間感受兵馬俑威武凝重的氣勢。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14

這段時間我一直在進行新的教學嘗試,想用一種新得教學模式來進行教學活動。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在前幾天教《秦兵馬俑》一課時,在教學設計上,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

一、整節課以遊戲闖關的形式來完成學習任務,效果還真不錯

開始上課時我精神奕奕,充滿激情、充滿自信的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從而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學們整節課都表現非常棒,思維活躍,發言積極,但美中不足的一點是,越往後我的精神狀態越趨於平淡,失去了課堂教學的激情。這也許和我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但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同學們並沒有受我的影響,依然表現活躍。但由於我的表現,使本來不錯的一節課,上的平鋪直敘,毫無波瀾起伏,這是這節課最大的失敗之處。

二、讓課堂成爲課內外知識的交融空間

新課程提倡學生課下蒐集,課上交流,讓學生自主的去學習,因而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中,課前讓學生上網查找城市別稱的有關資料,課堂上,我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小組之間展開競賽,看哪組課下蒐集到的資料多,這樣即調動學生課下蒐集資料的積極習慣內,也調動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同時也訓練了同學們處理資訊的能力,這樣即能輕鬆的完成學習任務,還拓寬了學生的視野,這是這節課的成功之處。

三、改變舊有的教學組織形式

單一乏味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讓學生習以爲常,失去了新鮮感。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改變舊有的學習組織形式,會使學生產生新鮮感,能極大的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因而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借鑑了《幸運52》的形式,把同學們分成藍隊和紅隊,進行比賽,同學們都爭先恐後的回答問題,爲自己的隊加分,課堂氣氛呢非常熱烈,但我的感覺並不好,在這階段的活動中,由於我的組織教學不夠嚴密,出現了手忙腳亂的現象。

總之,在這節課中,我深深的體會到想上好一節課,和能上好一節課,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用我的激情去感染學生,使我的課堂充滿活力。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15

課文《秦兵馬俑》是一篇狀物類散文,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再現了中華民族一段強盛輝煌的歷史。針對本文篇幅較長,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情況,我認真研讀教材,充分利用高年級學生學會預習的

優勢,在展示課上大膽取捨,直奔中心。

首先,採用直奔中心段落的教學方法。學生在進行課文內容的展示的時候,先抓住全文的中心句“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衆多,個性鮮明”進行,迅速理清全文脈絡。

其次,在朗讀指導上做足功夫,確保有效的讀的時間,確保了有效的朗讀指導,讓學生的情感活動始終伴隨讀書的全過程,與文中的兵馬俑們進行了一番零距離的接觸,書聲朗朗的課堂顯得情趣濃濃。教學中,我還在點撥、過渡的語言上做好推敲,讓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學習語言。

第三,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採用對比的方法進行重難點的突破。比如學生在展示課文的第二段時,能抓住數字說明的方法來體會兵馬俑規模宏大的特點,但是僅從數字讓學生體會兵馬俑的規模宏大是很困難的。怎麼辦呢?我靈機一動想到了用我們的教室、全校學生總人數作爲參照對象。我先問學生我們的這間教室大嗎?他們說挺大的。我又問他們我們學校學生多嗎?他們說很多。接着我告訴學生我班的教室大概20多個平方米,我們全校學生數大概在800個左右,然後我讓學生去計算一下三個俑坑的大小和一號坑大小分別相當於幾間教室的大小,三個俑坑內的兵馬俑總數和一號坑內的兵馬俑數分別相當於全校學生總人數的幾倍,他們計算出的結果是:三個俑坑大小相當於956間教室的大小,一號坑的大小相當於713間教室的大小,三個俑坑內的兵馬俑總數相當於全校學生總人數的10倍,一號坑內的兵馬俑數相當於全校學生總人數的8倍。看着自己算出的結果後學生們不由得發出了陣陣的驚歎聲:“哇,三個俑坑竟然這麼大啊!”“這麼多兵馬俑啊!”“果然規模宏大!”……

可見,教科書中的知識資訊只不過是滄海一粟。教室、學校、學生……都是有價值的教學資源。教師平時要做個有心人,要注意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並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要引導學生在

生活中學習,實現語文教學的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