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專業資料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精選15篇)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新時代,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我們該怎麼去寫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秦兵馬俑》教學反思(精選1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1

課文《秦兵馬俑》是一篇狀物類散文,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再現了中華民族一段強盛輝煌的歷史。本課時的重點就是聯繫課文內容,體會兵馬俑的類型衆多,形象鮮明。從而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所以,本課時的教學,我以過渡段爲切入,由複習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入手,然後自然過渡到重點段落(4—9),引導學生體會秦兵馬俑類型衆多、形象鮮明的特點。

針對這一教學重點,我主要設計了三個大問題:課文主要向我們介紹了哪幾種類型的兵馬俑?他們有着怎樣的鮮明形象?仔細讀讀課文,選擇你喜歡的一個兵馬俑來給給大家表演,讓同學們猜猜你表演的是哪一個兵馬俑。因爲要表演,學生在閱讀文字時特別注意揣摩兵馬俑的特點,如將軍俑的神態自若,武士俑的嚴峻等等,變被動爲主動。表演的同學對人物形象認識透徹了,得到了鍛鍊,觀看的同學也在閱讀、觀看錶演中對兵馬俑鮮明的形象獲得了更深刻的認識,從而深深感受到了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2

公開課已經上過好幾天了,回想起上課前的準備及上課的過程,心情依然不能平靜。《秦兵馬俑》是一篇狀物類散文,文章條理很清楚。由於不是很喜歡這種類型的文章,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從來沒有作過更多的思考。但這次作爲公開課來上,又是上第一課時,確實讓我費了一番腦筋,當然,更多的是得到了許多啓發和收穫。

由於這次活動是我和姜主任用同一個班兩課時連上,於是我給第一課時的目標定位是紮紮實實做好朗讀指導,實實在在做好情感鋪墊,爲姜老師的第二節課做好準備工作。根據我們本次活動的主題《抓聯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課堂上,我努力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嘗試:

一、字詞教學和課文內容的聯繫

我一直在思考高年級字詞教學到底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方法,需不需要把字詞抄出來,從讀寫教起?其實,六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生字詞的讀寫完全可以在預習時自己解決。我覺得,課堂上應該把重點放在詞語意思的理解上,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這樣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生對詞語的意思理解得會更加深刻。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重點引導學生理解了三個詞語“舉世無雙、享譽世界、絕無僅有”。首先,我讓學生從文中找出作者對兵馬俑的高度評價和讚美,學生很快找出了含有這三個詞語的句子,讓學生從字面上理解了詞語的意思。然後,讀課文,看看課文的哪些描寫讓我們感受到兵馬俑的“舉世無雙、享譽世界、絕無僅有”。這樣,把詞語的教學和課文內容緊緊聯繫在一起。其實,課文的每一個自然段的描寫都可以感受到兵馬俑是“舉世無雙、享譽世界、絕無僅有”的,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直到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對於長句子和難讀的段落,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這樣,把原本枯燥的字詞教學和機械的檢查朗讀,變成了趣味盎然的求知過程,既達到了教學的目的,又使學生學得輕鬆快樂。另外,抓住含有這幾個詞語的句子三次震盪,使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一次次朗讀中得到昇華。

二、課內與課外的聯繫

常常說:“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大。”“生活處處皆語文”。我們如何樹立一種大語文觀,把課內與課外聯繫起來呢?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也做了一些嘗試。秦兵馬俑的出土震驚了世界,被稱爲“世界第八大奇蹟”。它是秦文化的縮影,有着不可估量的歷史價值。教學目標中說要憑藉具體的語言文字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我想,僅僅憑書上的介紹肯定是不夠的。要想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就得對兵馬俑有更多的瞭解。因此,我引導學生收集了大量有關秦兵馬俑的資料。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到用兵馬俑殉葬的原因,從兵馬俑的製作工藝到它與漢兵馬俑的區別……甚至有學生興奮地告訴我:“昨天晚上《探索與發現》介紹兵馬俑了。”他們有的帶來了介紹兵馬俑的碟片,有的帶來了兵馬俑的仿製品,有的帶來了百科全書……看來,學習《秦兵馬俑》讓他們情緒高漲!記得那天上完課,學生急切地詢問我推薦的兩個網站,我感到非常欣慰。他們已經把課堂上被動地接受變成了主動向課外延伸。

三、知識與能力發展的聯繫

關於知識與能力的關係,《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是,學習語文知識是爲了運用,應該促使知識向能力方面轉化,特別是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感,即語言直覺。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教學,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內涵。另外,藉助畫面,使書面的文字變成活動的影像,同時藉助音樂的魅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的語感和思維能力都得到了發展。同學們有的說:“我彷彿看到了秦始皇那支所向披靡的大軍。”有的說:“我彷彿聽到了古戰場那嘶鳴的號角。”有的說:“我好像穿越了時空,來到了秦始皇的大軍前面。”……一個個鮮活的形象赫然出現在眼前,那是學生的思維閃現出了智慧的火花。

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雖然還沉浸在那悠悠的秦俑情中不能自拔,但靜靜想來,這堂課也還有許多不盡人如意的地方。首先,字詞的教學還不夠紮實。例如,在學習“惟妙惟肖”一詞時,僅僅讓學生理解了字面意思就放過去了。其實,如果在追問一句“描摹了什麼?怎樣逼真?”學生自然會回到文章中去,這樣詞語的教學就落實到了語言文字中,學生對“惟妙惟肖”的理解就會更深刻。課堂上應該步步踩實,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其次,對於學生在回答時出現的問題不能及時糾正。記得在引導學生看一號坑鳥瞰圖時,一個學生說,這樣的畫面“令人髮指”。其實,我知道他要表達的意思並不是貶義的,而是說這種氣勢是攝人心魄的。但當時我就是找不到合適的詞語來糾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爲公開課比較緊張;另一方面,作爲一名語文老師,語言太貧乏了。平時教育學生“書到用時方恨少”,細細想來,自己又何嘗不是呢?於是,我暗暗下定決心,在上好課的同時,一定不忘記多看一些書,以豐富自己的知識。

當然,這堂課一定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懇請各位提出寶貴意見。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3

執教了《秦兵馬俑》一課,感觸頗多。縱觀我的整個教學過程我認識到了以下幾點:

1、創造了看的機會,讓學生的眼“活”起來。

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還可以利用各種現代教學手段,把生活中的情境帶入課堂,給學生創造多看的機會,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來觀察。在上《秦兵馬俑》一課時,我收集了許多有關兵馬俑的資料,圖片,如秦兵馬俑中一、二、三號坑的介紹和圖片,各種神態的兵馬俑像,有關兵馬俑的錄象……

大大增加了語文課堂的資訊量。給學生的“看”創造了機會,使學生的眼睛活了起來。這一切,都爲學生更真切地瞭解秦兵馬俑提供了視覺材料,讓學生在看的同時豐富了知識,增長了見識。

2、創造了說和做的機會,讓學生的嘴和手“活”起來。

我鼓勵學生從各個角度質疑,如此一來,學生的口動起來了,問題多起來了,創新的思維活起來了。如透過速讀課文,讓學生說說課文共介紹了哪幾種類型的兵馬俑?並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種進行詳細介紹。又如教學完第10自然段,讓學生模仿“有的……好象……”

說一段話,真正把網絡教學和語文訓練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讓學生動手動筆畫一畫,圈一圈,演一演,在動手中學習,在動手中提高能力。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4

最遺憾的事好幾次去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時經過西安,卻沒有好好下去感受華清池的溫潤,感受白馬寺的滄桑,感受兵馬俑的雄壯。至今最念念不忘的,最想去的就是西安,那個地方有一股神奇的魅力吸引着我。總覺得身爲中國人,不去看兵馬俑,枉爲炎黃子孫的感覺。因此,每次上這一課的時候,總是注入較多的情感。

課文《秦兵馬俑》是一篇狀物類散文,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再現了中華民族一段強盛輝煌的歷史。本課時的重點就是聯繫課文內容,體會兵馬俑的類型衆多,形象鮮明。從而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縱觀這堂課,覺得比較成功的地方體現在下面幾點:

一、看一看,讓眼睛活起來

課標指出“應該讓學生更多地接觸語文材料”。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還可以利用各種現代教學手段,把生活中的情境帶入課堂,給學生創造多看的機會,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來觀察。電子教材把與課文相關的內容進行了有序排列,大大增加了語文課堂的資訊量。給學生的“看”創造了機會,使學生的眼睛活了起來。

在上《秦兵馬俑》一課時,我在電子教材中收集了許多有關兵馬俑的資料,如秦始皇和秦文化的介紹,如秦兵馬俑中一、二、三號坑的介紹和圖片,各種神態的兵馬俑像,有關兵馬俑的錄象,這一切,都爲學生更真切地瞭解秦兵馬俑提供了視覺材料,讓學生在看的同時豐富了知識,增長了見識。

二、說一說,讓嘴巴活起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有問題是積極思維活動的表現,是創新的開始。我鼓勵學生從各個角度質疑,如此一來,學生的口動起來了,問題多起來了,創新的思維活起來了。如透過速讀課文,讓學生說說課文共介紹了哪幾種類型的兵馬俑?並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種進行詳細介紹。又如教學完第10自然段,讓學生模仿“有的,有的,”說一段話,真正把網絡教學和語文訓練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教學中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大膽動口說出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問題,既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識、掌握新知識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做一做,讓小手活起來

有了知識,並不等於有了能力。只有知識內化了,才能說知識就是力量。課標指出,語文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要求學生自己動手、自覺地探索知識的奧祕,在動手中學習,在動手中提高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要求學生自主探究,同桌互相合作,瀏覽拓展閱讀中的文字及圖片等,挑選自己最感興趣的一種兵馬俑進行深入研究,說說他們的特點。在這個過程中充分發揮了網絡課的互動性,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但遺憾的是,我沒有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探究結果,整合計算機課上所學的知識,並動手製作成演示文稿,然後在向同學們彙報時,用演示文稿展示學習收穫,這樣可以使同學們用眼、用耳分享其學習成果。

課堂上,電子教材的介入,改變了以往語文課單一的聽、說、讀、寫模式,爲學生創造了做的機會,使學生的手“動”了起來。

四、想一想,讓腦子活起來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在教學中,我善於引導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奇思妙想”、“別出心裁”,這樣就能給學生留下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從而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得到培養。

語文教學中,教學生從多方面探求,多角度思考,多情景描述,多情節描寫,去求異,使思維縱橫擴散;去求佳,使思維聚合收斂,以引發發散思維。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的思維產生突破性的飛躍和敏銳的頓悟,即突發奇想,以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

當然也有遺憾的地方,這一堂課下來,因爲時間的緣故,沒有留充分的時間給學生進行仿寫,丟失了一次較好的練筆機會。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對於內容的安排,還是時間的利用上還要引起注意。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5

《秦兵馬俑》這篇文章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表達了作者對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藝術的熱愛。課前,我在班上作了瞭解,誰也沒去過西安(包括我),爲了多一點感性認識,我上網去查了很多資料,發現了很多很多感興趣的內容。我覺得都很好,都想把他告訴學生。我花了將近半節課的時間引導學生瀏覽網站,課外還佈置了學生去看一看相關連接上的內容。學生還真學得興致勃勃。

冷靜下來看,我不由地發現這種熱鬧背後似乎缺少了些什麼。我發現追求了資訊的量,卻不能保證資訊的質。課堂上我較大容量地增加了編外材料,卻因此忽略了手中教材。由於時間倉促,在學習教材內容時,教師來不及引導學生對課本中規範嚴謹的語句作細細品味欣賞,只僅僅停留在對課文內容的淺層理解上,兼顧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卻在不經意中冷落了其“工具性”。於是乎,課文中的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等說明事物的方法來不及去領會了,那些豐富而合理的想象也沒時間去欣賞了,文中頗值得推敲的、很有文言色彩的詞句也不去琢磨了,語文課上得不再具有原汁原味的“語文”味兒,而變成了“走馬觀花”、“資訊博覽”。這與我“充分運用網絡優勢,合理開發課程資源的美好願望”有些背道而馳了。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6

帶着這兩個問題,我演繹了自己的一堂公開課《秦兵馬俑》。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狀物類的散文,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表達了作者對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藝術的熱愛。所以我緊緊抓住了秦兵馬俑的特點,也就是過渡段來詮釋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樣使整堂課思路清晰,能夠抓住主幹,梳理枝葉。在教學過程中,我教給學生讀書方法,激發學生讀書興趣。在學習生字詞中,提醒學生注意分類別積累理解的字詞,又教給學生學習字詞的方法。我想這堂課學生應該汲取了不少新鮮的雨露。

但總的反思下,問題還是層出不窮:

一、教師課堂語言還應精練

教師應把主動權返還給學生,充裕的時間也應讓給學生自主學習,所以前提是教師少說甚至不說。必要時,教師語言應通俗精練,學生一聽就懂,節約時間。記得上午試教時,我講了一個故事來匯入,激發好奇,再看視頻,瞭解秦兵馬俑的概況。足足講了十分鐘,還調動不起學生的興趣。同事建議,趕緊修改,我就用了四句話來匯入:知道今天要上的課文是什麼嗎?知道秦兵馬俑嗎?想看兵馬俑嗎?心裏想說什麼?連續提問,學生互動,效果甚好。我只是改進了一點,卻沒把整堂課的語言精練起來。督促自己以後努力改進。

二、駕馭課堂的能力還應加強

雖然我用獎圖片的方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回答問題,但當學生意外回答時,我還是生搬硬套地用自己的理論來牽制學生的“出軌”。不過,我也抓住了課堂生成的一點尾巴:當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兵馬俑朗讀時,第一個學生讀將軍傭,第二個學生就讀騎兵傭,接着都亂套了,東讀一個西讀一個,學習沒重點了,我本來的設計是先重點講一個傭,再用我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學習另外的傭。學生卻把我拉到了小道,我只能騎虎難下,尊重學生的個性,讀他們自己的吧!還有一個生成點是學生已經找到了總起句,我只是肯定了這點,馬上又把他拉回到了過渡句。後來經教研組長的提醒,發現其實我那時就可以來說說全文結構了:總分總。“好像”可以去掉嗎?學生說可以。我其實就可以將錯就錯,舉例引導學生髮現。哎,教學機智不夠呀!得實踐錘鍊。

三、課文講解還應有詳有略

我覺得重點是做到自讀自悟,學生感興趣的詳讀,學生不感興趣的略讀,每一遍讀,都有體會,都有感悟,這樣學生就會讀書,越讀越有興趣。這一點做到實在不好,應深挖掘。

四、語言基礎知識還應紮實

“宏大”可以用數據來解釋詞語,“所向披靡”的解釋“所向無敵”不是一樣嗎?找近義詞也是解釋啊,沒想到。“乘”的讀音與解釋應提醒。反覆讀中也可以循環認識字詞。

五、時間安排還應合理控制

拖堂,這是我的老毛病了,在平時就要狠狠地改,警記!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7

課文《秦兵馬俑》是一篇狀物類散文,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再現了中華民族一段強盛輝煌的歷史。針對本文篇幅較長,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情況,我認真研讀教材,充分利用中年級學生學會預習的優勢,在第二課時的設計上大膽取捨,直奔中心,突出文章重點以及根據實際情況,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上做了一點嘗試:

首先,採用直奔中心段落的教學方法。我抓住全文的中心句“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衆多,個性鮮明”展開教學,迅速理清全文脈絡,採用多種方式對“神態自若”“擎着利劍”“惟妙惟肖”等詞語進行深敲細酌,逐一品味,引導學生走進文字,感悟語言文字的生動與準確。

其次,在朗讀指導上做足功夫,確保有效的讀的時間,確保了有效的朗讀指導,讓學生的情感活動始終伴隨讀書的全過程,與文中的兵馬俑們進行了一番零距離的接觸,書聲朗朗的課堂顯得情趣濃濃。教學中,我還在點撥、過渡的語言上做好推敲,讓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學習語言。

第三,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採用對比的方法進行重難點的突破。比如課文的第二段,這一段分三方面來介紹兵馬俑的規模宏大:一是介紹了已發掘的三個俑坑的總面積19120平方米和坑內兵馬俑總數近8000個;二是介紹了一號坑的長230米、寬62米、總面積14620平方米以及坑內兵馬俑總數6000個左右;三是介紹了一號坑上面的主要設施和作者的觀後感。因爲條件所限而無法讓學生欣賞到相關的錄像片段,所以僅讓學生透過這些數字去體會兵馬俑的規模大。

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是採用“分組交流──代表發言──組員補充──感情朗讀”的自主合作學習方式進行教學的。這樣就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活躍,情緒飽滿,書聲琅琅。他們那各抒己見的情景,看之叫人欣喜;那富有見地的感悟,聽之令人信服;那聲情並茂的朗讀,聞之讓人動情。學生的人文素養在課堂上得到了培養。另外這一課教學我還比較重視讀的訓練。討論交流後,一個個兵馬俑在學生的眼前鮮活起來,激起了學生情感的浪潮,迸發出情感的火花。“情自心中來,情從口中出”,學生透過自己的誦讀品味,進入到了課文所描寫的境界之中,受到課文的強烈感染,此時此刻他們都情不自禁要“以抑揚頓挫之聲”,來“抒深切真摯之情”,學生這時的朗讀會讓兵馬俑的形象更加鮮明生動,使之聽之有如身臨其境之感,對課文的理解更是不在話下。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8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潛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本課時的重點就是聯繫課文資料,體會兵馬俑的類型衆多,形象鮮明。從而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教學《秦兵馬俑》一課時,我嘗試了以下的做法。默讀有利於學生不受外界干擾,靜思默想,與文字充分對話。咬文嚼字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法。學生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充分感受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增強了語感,豐富了語言積累,長此以往,有利於語文潛力的提高。在個體學習的基礎上組織合作學習,使得每個人在小組交流的時候都有話可說,將合作學習落到了實處。傾聽別人的意見是合作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不注意引導訓練,合作學習的效果將大打折扣。從學生的發言能夠看出,個體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效果十分明顯。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學中,教師及時抓住課堂上的有效生成,不留痕跡地讓學生感受到了祖國的強大,增強了學生的愛國情感。我想,秦兵馬俑的出土震驚了世界,被譽爲“世界第八大奇蹟”。它是秦文化的縮影,有着極高的歷史價值。我想,僅僅憑書上的介紹和幾張圖片要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肯定是不夠的。還就應利用一些教學資源,讓學生對秦兵馬俑有更多的瞭解。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9

課文《秦兵馬俑》是一篇狀物類散文,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再現了中華民族一段強盛輝煌的歷史。針對本文篇幅較長,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狀況,我認真研讀教材,充分利用高年級學生學會預習的優勢,在展示課上大膽取捨,直奔中心。

首先,採用直奔中心段落的教學方法。學生在進行課文資料的展示的時候,先抓住全文的中心句“兵馬俑不僅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衆多,個性鮮明”進行,迅速理清全文脈絡。

其次,在朗讀指導上做足功夫,確保有效的讀的時光,確保了有效的朗讀指導,讓學生的情感活動始終伴隨讀書的全過程,與文中的兵馬俑們進行了一番零距離的.接觸,書聲朗朗的課堂顯得情趣濃濃。教學中,我還在點撥、過渡的語言上做好推敲,讓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學習語言。

第三,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採用比較的方法進行重難點的突破。比如學生在展示課文的第二段時,能抓住數字說明的方法來體會兵馬俑規模宏大的特點,但是僅從數字讓學生體會兵馬俑的規模宏大是很困難的。怎樣辦呢?我靈機一動想到了用我們的教室、全校學生總人數作爲參照對象。我先問學生我們的這間教室大嗎?他們說挺大的。我又問他們我們學校學生多嗎?他們說很多。之後我告訴學生我班的教室大概20多個平方米,我們全校學生數大概在800個左右,然後我讓學生去計算一下三個俑坑的大小和一號坑大小分別相當於幾間教室的大小,三個俑坑內的兵馬俑總數和一號坑內的兵馬俑數分別相當於全校學生總人數的幾倍,他們計算出的結果是:三個俑坑大小相當於956間教室的大小,一號坑的大小相當於713間教室的大小,三個俑坑內的兵馬俑總數相當於全校學生總人數的10倍,一號坑內的兵馬俑數相當於全校學生總人數的8倍。看着自我算出的結果後學生們不由得發出了陣陣的驚歎聲:“哇,三個俑坑竟然這麼大啊!”“這麼多兵馬俑啊!”“果然規模宏大!”

可見,教科書中的知識資訊只但是是滄海一粟。教室、學校、學生……都是有價值的教學資源。教師平時要做個有心人,要注意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並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實現語文教學的生活化。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10

孩子們在習作的時候,往往是有話寫不出,總是用概而括之的詞語和句子來告訴別人自我的感受,如“太好了!”“真美啊!”等等,但是到底多麼好,多麼美,缺少更多的詞句來描述。

當我們讀到《秦兵馬俑》這篇文章之後,是不是從中有所啓發呢?

這篇文章是介紹秦兵馬俑的規模、類型以及其藝術性所在。作者採用了先概括寫,後具體寫,以及由所見到所感的順序介紹所見所聞的。這種寫法我們見過不少。《長城》《頤和園》都能找到這種寫法的影子。

此課教學時,把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及價值,再反映古代勞動人民所創造的燦爛禮貌學習了。但學生學得不深刻。原因在於沒有讓學生透過圖文細細評味,透過深入體會到兩大特點。讓學生來明白兵馬俑之偉大,中華民族之偉大。所以一下轉入學習後面資料,學生只是從文字上說出兵馬俑之價值,而不是內心的感悟,這是一大缺點。爲此我感到:上課時語言文字得帶領學生細細評讀,把學生情感引發出來,才能把難點,重點解決。

再有是透過更合理手段,使學生進入到情境中去,調動他們生活經念,使他們有話說,有感覺有慾望說,這麼課堂氣氛才活躍,學生的學,老師的教才默切配合,淋漓一片。

作者在介紹兵馬俑的類型的時候,先用一個過渡句,概括寫“不僅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然後具體寫各類兵馬俑個性鮮明的具體表現。文中有身材描述,着裝描述,有動作描述,有神態描述,無論用詞,還是造句都讓人神往——想真的到那裏去看看。尤其是文章的第八自然段作者對這些兵馬俑的神態展開的聯想,很值得一學:

每一件兵馬傭都是極爲精美的藝術珍品。仔細端詳,它們神態各異:有的微微頷首,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如何相互配合,戰勝敵手;有的眼如銅鈴,神態莊重,好像在暗下決心,誓爲秦國同意天下做殊死搏鬥;有的緊握雙拳,勇武幹練,好像隨時準備出征;有的凝視遠方,好像在思念家鄉的親人……走進它們的身旁,似乎還能聽到輕微的呼吸聲。

作者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寫出了兵馬俑神態後面的內心,當然,這也是作者的內心感受,字裏行間透着對兵馬俑這一祖國瑰寶的讚美,對古代那些雕塑兵馬俑的勞動人民由衷的敬佩。

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前呼後應,使得文章渾然一體,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要細緻觀察。這樣才能抓住各種兵馬俑的特點去寫。

第二,要學習作者描述事物的方法,如列數字,作比較,寫聯想都是爲了讓眼前的靜物動起來,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還要學會巧妙地構思。對所寫資料的佈局也是這篇文章寫得好的原因。

第四,要積累豐富的詞彙。這篇課文中,四字詞語的運用讓文章充滿了氣勢。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11

教學本單元的課程,十分的享受,穿梭在古今,飽覽中外名勝,彷彿穿越一般,學生很是興奮。《秦兵馬俑》是蘇教版十冊的一篇課文,這篇狀物散文,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表達了作者對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藝術的熱愛。

這天,上了《秦兵馬俑》的第二課時,本課時的重點就是聯繫課文資料,體會兵馬俑的類型衆多,形象鮮明。從而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語文教學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體。所以我抓住語言文字,讓學生感悟形象,體會感情,學習表達,塑造心靈,陶冶情操。本課時的教學,我以過渡段爲中心,由複習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入手,然後自然過渡到重點段落,引導學生體會秦兵馬俑類型衆多、形象鮮明的特點。教學目標中確立了語言文字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能引導學生細緻讀通、讀透文字,因此,學生體會很深。比如,學生在感知讀課文的過程中瞭解到文章是用詳實的數據來說明秦兵馬俑宏大的規模;以及從身材體格、衣着披掛、動作神態等方面,準確、細膩地表現了秦兵馬俑的類型衆多、神態各異、個性鮮明的特點。將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自我多讀、感悟,然後介紹給大家。

在教學中,我先以“將軍俑”爲例,具體分析一下他的鮮明形象,並指導學生朗讀,然後再讓學生照樣貌來介紹分析其它的兵馬俑。另外,秦兵馬俑的出土震驚了世界,被譽爲“世界第八大奇蹟”。它是秦文化的縮影,有着極高的歷史價值。我想,僅僅憑書上的介紹和幾張圖片要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肯定是不夠的,就得對兵馬俑有更多的瞭解。因此,我引導學生收集了超多有關秦兵馬俑的資料,自我更是收集了許多資料,圖片、視頻,透過這些給學生更多的認識。多媒體資料激發了學生的無限遐想,多媒體的使用很適當、適時。在學習兵馬俑的神態時,我讓他們自讀,然後讓學生做神態,讓別的學生來猜,把猜到的句子讀出來,並且對錶演的人的表演提出推薦。對於後面的省略號,我讓學生說說還會有哪些神態,學生說的很多。在學習最後一節的時候,主要還是讓學生們讀後感悟,學生們談的不錯。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12

本文是一篇閱讀課文,從兩方面詳盡而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形象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表達了作者對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藝術的熱愛。文中既有說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豐富的聯想與想象,使我們如臨其境,而且深深地體會到字裏行間洋溢着的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是體會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爲了突出這個教學重點,我讓幾個去過兵馬俑的同學各選一個方面自己設計學案,利用當時的照片,當導遊給大家講解自己眼中的兵馬俑。邊閱讀文字邊回憶情景,把同學們帶到西安,帶入那個硝煙瀰漫的古戰場。同時,我也蒐集了幾張有代表性的兵馬俑照片製作了多媒體課件,爲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兵馬俑的特點和有效進行學生、文字、教師對話提供了平臺。

感受兵馬俑的威武氣勢的部分,課文語言豐富多彩,氣勢豪放。在欣賞完圖片之後,讓學生反覆品讀,細細琢磨,邊讀邊想象,在畫面與文字之間感受兵馬俑威武凝重的氣勢。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13

《秦兵馬俑》是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一方面用詳盡的數據說明了兵馬俑宏大的規模,另一方面從身材體格、衣着披掛、動作神態等方面,準確、細膩地表現了兵馬俑的類型衆多、個性鮮明。文中既有說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豐富的聯想與想象,使我們如臨其境。

基於略讀課文的教學,本文我用一課時完成,制定的教學目標也比較簡略:

1、理解課文內容,想象兵馬俑的神態和氣勢,感受兵馬俑的模宏大和類個性鮮明,增強民族自豪感。

2、學習課文描寫兵馬俑的方法,並進行仿寫。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想體現以下幾點:

一、引導掌握自學技巧

《秦兵馬俑》是一篇略讀課文,它是以學生的自學爲主,所以我認爲除了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還應該體現多種自學方式的應用,讓學生能透過學習略讀課文,掌握一定的自學技巧。基於這點考慮,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默讀課文,讀完後想一想從中感受到什麼?在學生初次接觸文字後,讓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感想。意在放手讓學生自主、充分閱讀、從整體上感知課文,獲得閱讀體驗。

接着我透過採用重點突破法,告訴學生剛纔大家所說的內容在文章中有一句話都概括了,讓學生透過瀏覽課文的形式再次接觸文字,直奔重點,找出過渡段,同時也抓出兵馬俑的三個特點: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同時體會第三自然段是對全文主要內容的概括,又起到了承上啓下的過渡作用。接下來就以過渡段爲切入點,引導學生展開學習,由第三自然段入手向課文兩端延伸,再來學習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和類型衆多,個性鮮明兩大塊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抓關鍵句來幫助自己讀懂課文的方法,如第三自然段過渡段的作用於,第二自然段的總起句等都是這篇課文的關鍵句,在學習時注意喚醒學生學習的經驗,在第五單元中還學到過哪些類似的句子,意在指導學生學法可以舉一反三,掌握了一種方法可以指導自己讀懂相同結構類型的段落。

接下來就以過渡段爲切入點,引導學生展開學習,由第三自然段入手向課文兩端延伸,再來學習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和類型衆多,個性鮮明兩大塊內容。

二、採用多種學習形式

根據《課標》對中年段閱讀教學的階段目標其中一條“初步學會默讀”,以及課文前一段連接語中所提到的本篇課文的學習要求“認真默讀課文,想象兵馬俑的神態和氣勢,再談談讀後的感受。”我在進行教學時,選擇了以默讀爲主,同時穿插了瀏覽、自讀、齊讀、有選擇的讀等多種讀書形式。給學生大量的時間去想象、感悟、交流。在教學秦兵馬俑的三大特點時根據不同內容分別採取了三種不同的學習形式:

規模宏大:默讀批劃—反饋—感悟

首先採用默讀批劃的形式,讓學生默讀相關部分,並劃出能感受到規模宏大的句子。反饋交流時,重點指導學生從結合課文中的數據“五十個籃球場”“八千個兵馬俑”,用學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時引導學生體會軍陣的宏偉氣勢。

類型衆多:有重點的讀—感情朗讀—資訊反饋

讓學生先找出課文介紹了兵馬俑的哪幾種類型,在學生了解了兵馬俑的各種類型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閱讀喜好,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類,讀給大家聽。讀了以後讓學生欣賞真正的兵馬俑,看圖猜一猜兵馬俑,一是畫面直觀感受兵馬俑的類型衆多,個性鮮明。同時讓學生說一說是根據什麼猜出來的,更清楚作者寫作特點是抓住了兵馬俑的穿着特點來向大家介紹的。

個性鮮明:默讀—感悟—想象擴展—仿寫練筆

默讀這一段,讓學生隨着作者生動的描寫走近兵馬俑,感受每個兵馬俑都是極爲精美的藝術精品。在學生談完自己的感受後,出示文字進行比較,領會作者“所見+所想”的寫法。在這裏,我覺得這樣寫作特色鮮明的文字有必要再次挖掘學生的想象空間,進行遷移小練筆,以達到讀思同步,讀寫融合的目的。所以我讓學生在看了其餘圖片的基礎上,請他們用“有的……好像……”來寫話。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進一步感受兵馬俑的神態各異。我想教材中的任何一篇選文都承載着訓練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任務。用教材教的是方法,學生除了學知識,還應該掌握表達內容的方法、駕馭語言的技巧。

三、鼓勵延伸課外學習

在學生學完課文主要內容後,插入一個音形並茂的課件,讓學生暢談自己的感受,再讓學生找出課文中的句子來評價一下秦兵馬俑,這樣先放後收,可以讓學生有充分自主的感悟空間,同時也順水推船教學課文首尾呼應的兩段內容。

課文雖然學完了,但是語文學習並沒有結束,而應是一個新的開始,在課結束前老師向學生推薦了相關的網站和書籍,鼓勵學生去搜集自己感興趣的相關資料。透過這個巧妙的點撥,引導學生參與延伸性的語文學習,培養學生探究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的興趣。

本節課自己覺得還需努力的是放得還不夠,扶得痕跡相對多了點,因爲是四年級的略讀課文,我基本上採用的還是線性流程結構,如果是年級再高些,可能我的設計會更粗線條,更趨向於塊狀的結構,給學生更多完整的、大塊的自讀空間。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14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我們教師不能一味灌輸,我們所需要做的是順勢牽引,體現出學生課堂的主體性。《秦兵馬俑》這一課課堂上遵循了這一規律,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收穫着成功的快樂。

一、緊扣目標,品詞析句,教學目標第三條,要求透過品讀關鍵詞語,想象感受兵馬俑的神態和氣勢,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民族文化和人民無窮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篇課文中出現了大量的成語,在課前我要求學生預習、熟悉,在課堂上,把這些詞語放到句子教學當中,幫助學生加以理解,這麼做,是爲了讓學生學生更快捷更真實地理解詞語。然後透過朗讀再現學生的情感。這也是對教學目標第二條“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深入推進,讓學生在理解中感悟,感悟中體會情感,然後透過誦讀,感受民族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

二、這是一篇說明文,在教學當中,有必要幫助學生了解常用、基本的說明方法,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在第一課時,我要求學生在課文中找出概括文章寫了什麼的一段話。不難發現,第三自然段是文章的一個過渡段,“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衆多,個性鮮明。”在文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由此找到文章哪些段落寫規模宏大,哪些段落寫種類衆多、個性鮮明,再加上一頭一尾,幫助學生理解這篇文章是總分總的構段方式。說明方法的教學滲透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在理解規模宏大時,要求學生讀出文章的句子,教師順勢列出句子中的一系列數字,讓學生來發現教師列出的是什麼,學生很快能發現作者是透過一系列數字來說明規模宏大,學習“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在理解類型衆多的時候,課文中有一句“陶馬與真馬一般大小”,兩個詞“陶馬”“真馬”,在這裏,爲什麼還要寫“真馬”呢?一句話爲什麼寫了兩個事物,幫助學生髮現把這兩個事物”進行比較,能讓人感受到“陶馬”到底是多大,學習“作比較”的說明方法。

一味的灌輸與讓學生在閱讀中去發現,學生的收穫定有所不同,如何讓學生能方便快捷地發現呢?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有敏銳的目光,獨到的文字解讀,精妙的教學設計,在課堂上因勢而導,讓學生在閱讀中有所收穫,收穫着成功的喜悅。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15

《秦兵馬俑》是一篇略讀課文,也是一篇說明性的文章。該課文直接從兩方面詳細介紹了秦兵馬俑:一是用詳實的數據說明了兵馬俑宏大的規模;二是從身材體格、衣着披掛、動作神態等方面,準確生動細膩地表現兵馬俑的類型衆多,神態各異,個性鮮明的特點。文中既有說明、描寫的文字,也同時有作者的豐富聯想,使我們如臨其境,深深地體會字裏行間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在本文的教學中,讓學生學會四字詞語成爲重點,積累四字詞語,同時在教學中,始終圍繞秦兵馬俑的規模、類型特點,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目的在於讓學生了解秦兵馬俑,感受器宏偉氣勢,培養學生探究中國“世界遺產”的興趣,透過閱讀本篇課文,可以充分想象秦兵馬俑宏偉的氣勢和鮮明而豐富多樣的神態,這也恰恰成爲本篇課文教學中的難點。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始終貫穿着讓學生以文帶文爲主線的學習方法,按照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去參與課文的學習,談談本文的內容,感受疑難點,完全把思考的空間留給學生,讓他們成爲課堂真正的主人翁,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讓學生參與到本課的教學內容上,融入課堂,感受課堂的活躍氛圍。

上本課時,同時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一、教學目標缺少應有的知識、目標不明確不夠清晰,存在着一味的借用教參的目標,感覺自己的教學目標不穩重不敢用,這樣的借用反而使得自己沒有按照自己本班的實際情況去上課,而不能夠很好的把握教學目標的大致內容,使得學生也沒有頭緒;二、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如何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上課時就忘記了挑出四字詞語讓學生去造句運用體會,這也正是在教學經驗方面不夠成熟所造成的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