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秦兵馬俑》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通用5篇)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1

《秦兵馬俑》是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一方面用祥盡的數據說明了兵馬俑宏大的規模,另一方面從身體體格、衣着披掛、動作神態等方面,準確、細膩地表現了兵馬俑類型衆多,個性鮮明。文中既有說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豐富的聯想與想像,使我們如臨其境。

在進行具體教學時,我選擇了以默讀爲主,同時穿插瀏覽、自讀、齊讀等多種讀書形式,給學生大量的時間去想象、感悟和相互交流。尤其是在教授秦兵馬俑的兩大特點時,我根據不同的內容,採取不同的方法引領學生來學習。

在介紹秦兵馬俑規模宏大時,我結合課文中的數據“五十個籃球場”、“八千個兵馬俑”重點指導學生,用學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時引導學生體會軍陣的宏偉氣勢。

在介紹秦兵馬俑形態各異時,我讓學生隨着作者生動的描述走進兵馬俑,感受每個兵馬俑都是極爲精緻的藝術精品。在學生談完自己的感受後,再出示文字進行比較,領會作者“所見、所想”的寫法。然後再讓學生用“有的……好像……”進行想象和臨摹,以達到讀思同步,讀寫融合的目的,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兵馬俑的千姿百態。

透過本課教學,我體會到語文教學本身就是訓練學生語言文字、培養學生想象、創造表達的能力,並以此來不斷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2

今天教了《秦兵馬俑》一課,上課之前,自認爲教學思路清晰,學生應該能夠做到學習流暢,語文能力有多方面的提高。但前面一個教學環節的問題,使得整節課混亂不堪,教學效果低下。

那個出問題的教學環節是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型會兵馬俑的類型衆多,形象鮮明。本來設計的是先讓學生找出有那些類型,然後讓學生自由組合,合作介紹自己喜歡的一類兵馬俑,一個學生模擬,一個學生離開書本介紹,其他的同學對他們的模擬和介紹結合課文內容做出評價。這個環節,不僅讓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理解課文,體會課文語言的魅力。學生模擬必須先理解,學生離開書本必須內化,學生要評價必須要理解,並對介紹同學的評價可以體會原文語言的魅力。

但在進行到這一環節時,擔心學生書未讀到家,便又分別指明幾個學生讀了4到9自然段,結果在這一環節浪費了不少時間,而且在單調的讀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大爲減低,使的在後面的合作上效果不佳。更重要的是由於這個環節浪費的時間較多,使得在教學第10自然段未能很好的體會和拓展。而且最後一個環節,先讓學生上黑板寫下學完課文後秦兵馬俑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麼?用一兩個詞概括。然後選擇黑板上的詞,說說讀了課文的體會。這樣既總結了課文,又積累了語言,並運用語言進行說話訓練,可謂一舉多得。可教學時間不足,我又堅決不佔用學生下課時間,這個環節未能進行,着實遺憾。

上課也如下棋,一招不慎,滿課皆輸。以後對重點段教學的設計還要在精細化,無特殊情況做到教學案一體化,切勿隨心所欲。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3

《秦兵馬俑》是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一方面用詳盡的數據說明了兵馬俑宏大的規模,另一方面從身材體格、衣着披掛、動作神態等方面,準確、細膩地表現了兵馬俑的類型衆多、個性鮮明。文中既有說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豐富的聯想與想象,使我們如臨其境。

基於略讀課文的教學,本文我用一課時完成,制定的教學目標也比較簡略,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來看,這節課的教學效果不是很好,大部分同學對兵馬俑的神態和衣着感興趣,讀得較有感情,對課文沒有完全理解也沒有體驗出民族自豪感。

我在進行教學時,選擇了以默讀爲主,同時穿插了瀏覽、自讀、齊讀、等多種讀書形式。給學生大量的時間去想象、感悟、交流。在教學秦兵馬俑的三大特點時根據不同內容來學習。

例如在介紹兵馬傭規模宏大時,我讓學生交流討論,重點指導學生從結合課文中的數據“五十個籃球場”“八千個兵馬俑”。用學生熟悉的事物作比較,使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同時引導學生體會軍陣的宏偉氣勢。

在學習第八自然段時,我讓學生隨着作者生動的描寫走近兵馬俑,感受每個兵馬俑都是極爲精美的藝術精品。在學生談完自己的感受後,出示文字進行比較,領會作者“所見+所想”的寫法。在這裏,我覺得這樣寫作特色鮮明的文字有必要再次挖掘學生的想象空間,進行遷移小練筆,以達到讀思同步,讀寫融合的目的。所以我請他們用“有的……好像……”來寫話。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進一步感受兵馬俑的神態各異。

課文雖然學完了,但本節課自己覺得還需努力的是讓學生交流合作的還不夠,扶得痕跡相對多了點,還要繼續努力。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4

《秦兵馬俑》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文中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表達了作者對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藝術的熱愛。課前,我在班上作了瞭解,誰也沒去過西安(包括我),爲了多一點感性認識,我上網去查了很多資料,發現了很多很多感興趣的內容。我覺得都很好,都想把他告訴學生。我花了將近半節課的時間引導學生瀏覽網站,課外還佈置了學生去看一看相關連接上的內容。學生還真學得興致勃勃。

冷靜下來看,我不由地發現這種熱鬧背後似乎缺少了些什麼。

【缺失一:追求了資訊的量,卻不能保證資訊的質】

課堂上較大容量地增加了編外材料,卻因此忽略了手中教材。由於時間倉促,在學習教材內容時,教師來不及引導學生對課本中規範嚴謹的語句作細細品味欣賞,只僅僅停留在對課文內容的淺層理解上,兼顧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卻在不經意中冷落了其“工具性”。於是乎,課文中的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等說明事物的方法來不及去領會了,那些豐富而合理的想象也沒時間去欣賞了,文中頗值得推敲的、很有文言色彩的詞句也不去琢磨了,語文課上得不再具有原汁原味的“語文”味兒,而變成了“走馬觀花”、“資訊博覽”。這與我“充分運用網絡優勢,合理開發課程資源的美好願望”有些背道而馳了!

【分析思考: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應注意把握時機】

教學不只是忠實地實施課程計劃方案,而更是課程資源創生與開發的過程,這正是新課程所積極倡導的教學觀。以上教學能夠在“立足文字”的基礎上,適當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超越文字”,不失爲拓展學生知識積累、豐富學生情感體驗的美事。但是,爲了體現新課程理念,展示課堂教學亮點(特別是在一些公開課上),讓這些被開發和利用的資源先聲奪人,削弱了教材本身的魅力,就會讓人產生喧賓奪主、本末倒置之感。因此,要使被開發的課程資源很好地發揮實效,把握好被利用的時間與火候是個不可小覷的問題。如上述課例,可在引導學生聲情並茂地品讀完課文,進一步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起學生的探究熱情,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後,引導學生瀏覽網站,再在第三課時讓學生交流課外收集的資料或所產生的感興趣的有關話題,在綜合實踐活動可課上做進一步的探,如此,應該是兩全其美的事情。

【缺失二:充實了知識容量,卻偏離了教學目標】

上述課例,從一個側面看,老師花了很多的時間,也作了很多的努力,發揮了網絡有優勢,充實了知識容量,爲學生搭建了自主學習的舞臺,似乎帶有明顯的滲透新課程的意識。但是,假如從另一個側面來審視這個教學片斷,我們不禁產生這樣的疑問:這究竟是什麼課?是歷史知識課還是語文課?假如是語文課,這種狀物類散文的主要教學目標應該是什麼?

【分析思考: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要力求統整組合】

課程資源的“統整組合”,簡言之,即資源的“整合”問題。什麼叫“整合”?即把雜亂無章的東西變成一致的東西,使不同的教學因素融入同一教學目標之中,把無意識的突破變成有意識,把零碎變爲系統。我們不能簡單地把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理解爲對材料不經雕琢消化的原始陳述或者雜亂無序的簡單羅列。只有把現有的課程資源進行科學的整合,也就是經歷一個“資源化”的過程,纔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感悟、體驗、欣賞、品味。如上述課例,假如老師抓住難點和關鍵,重點請學生欣賞課文中提到的比較難認識的如車兵俑,以及課文中沒有提到的但確實很有代表意義的“一號銅馬車”,然後讓學生照着書上的方式來介紹一下“一號銅馬車”,既增進了學生對兵馬俑的瞭解,又進一步體會了本課的語言特點,還很好地進行了說話練習,可謂“一石三鳥”。這就是把課程資源進行整合後所產生的`巨大效益。

《秦兵馬俑》教學反思5

課文《秦兵馬俑》是一篇狀物類散文,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宏大,類型衆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再現了中華民族一段輝煌的歷史。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1)抓住過渡句統領全文的結構和內容。

(2)學習作者運用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等說明事物的方法。

(3)學習作者在觀察基礎上,展開了豐富的想象,表現事物特點的寫法。

針對本文篇幅較長,我認真研讀教材,充分利用高年級學生會預習的優勢,在教學設計上決定有一定取捨,直奔中心,突出文章重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首先,採用直奔中心段落的教學方法。我抓住全文的中心句“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衆多,個性鮮明”展開教學,迅速理清全文脈絡,以此爲主線引導學生走進文字,感悟語言文字的生動與準確。

其次,在朗讀指導上做足功夫,確保有效的讀的時間,確保了有效地朗讀指導,讓學生的情感活動始終伴隨讀書的全過程,與文中的兵馬俑們進行了一番零距離,書聲朗朗的課堂顯得情趣濃濃。教學中,我還在點撥、過渡的語言上做好推敲,讓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學習語言。

第三,採用比較法,突破重難點,促進讀寫訓練到位。比如課文的第二段,作者運用了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等說明方法介紹兵馬俑的規模宏大。爲了讓學生明白說明方法在說明事物特點上的重要作用,我採用了改寫,讓學生在比較中自己悟出列數字帶來的事物特點的準確性,作比較帶來的事物特點的形象性具體性等作用。在對後文秦兵馬俑類型衆多、個性鮮明,尤其是個性鮮明的體會,我也是採用了作比較的方法,去掉“像是在……”的部分,讓學生在暢談中明白了觀察中加入想象能使描寫對象更形象具體,內容更充實的好處。從而使接下來的仿寫也水到渠成。

第四、立足課堂延伸課外。人們常常說“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大。”“生活處處皆語文。”我們應該樹立一種大語文關,把課內與課外聯繫起來。秦兵馬俑的出土震驚的世界,被稱爲“世界第八大奇蹟。”它是秦文化的縮影,有着不可估量的歷史價值。教學目標中說要憑藉具體的語言文字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我想,僅僅憑藉書上的介紹肯定是不夠的。要想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就得對秦兵馬俑有更多的瞭解。因此我在課前引導學生收集了有關秦兵馬俑的資料。課上讓孩子們在介紹不同類型與個性的兵馬俑時,才能將收集的資料與書上內容有機結合。課後我設計的作業是

(1)根據自己的體會,試着爲秦兵馬俑題詞留言。

(2)準備以導遊身份,將課文編成導遊詞,結合自己收集到的圖片或音像資料,向周圍人介紹秦兵馬俑。這兩個題目的完成我相信可以培養學生的一種成就感。

總之,只有將語文的課程內容與課文內容有機的整合,我們的教學才能真正讓學生學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