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秦陵兵馬俑教學反思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下面是小編爲你帶來的秦陵兵馬俑教學反思 ,歡迎閱讀。

秦陵兵馬俑教學反思

《秦陵兵馬俑》的課已經上過了,需要回過頭來回味、反思一下這節課的教學。

個人認爲,這節課較好地完成了預定教學目標:一個是理解秦陵兵馬俑的“規模宏大”,一個是學習“形態+聯想”的寫作方法,同時激發學生對兵馬俑產生於中國的自豪感和想去參觀兵馬俑的興趣。本節課中,問了很多“有什麼好處”、“爲什麼”之類的問題,學生的思維含量還是比較高的,對於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應是有幫助的。但就具體的教學實施來說,也還存在一些不到位的、需要改進的地方。下面談一下自己的認識,供大家批評指正。

 一、“規模宏大”部分的推進與不足

在理解“規模宏大”部分對學生有兩方面的推進。

一是推進了對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三種說明方法作用的認識。這三種方法,學生都能夠很順利地回答出來,但當問到每一種方法有什麼好處時,學生基本上回答不出來。這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們對這三種方法的作用有了一個新的認識。當然,這三種方法的三個方面的作用,只是針對這一篇課文而言的,如果換作其他課文還會有其他方面的作用,那時可以再作新的學習。

二是推進了對“規模宏大”中“宏大”的理解。透過閱讀課文學生可以知道“規模宏大”,但是在文中是怎樣表現這種宏大的,卻未必能夠清晰,即後文中的每一句話,其實都是圍繞這個“規模宏大”而寫的。透過學習,學生明白了列數字之外,兩個“巨大”、“氣勢恢弘”、“一行行、一列列”等詞語都是在表現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這樣就把本段開始的概括句“規模宏大”與後文的具體內容,特別是這些“詞語”“串聯”起來了。這樣學生也就真正理解了後文都是在寫首句的“規模宏大”。

但在這一部分教學中仍然存在不足。應該在全面開啟之“規模宏大”之後,由教師或學生再總結、或重述一下,哪些詞語體現了規模宏大。如果再有這個最後的“串聯”,就更到位了。這是教學中“差一口氣”的地方。因此,以後要特別注意提起“最後一口氣”,把它說完整了、說圓滿了,這樣教學就到位了。

二、“形態+聯想”部分的推進與不足

在文章寫法上“形態+聯想”的方法是學生不知道的。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他們學到了這種方法。這是本節課最有價值的地方,也是很多教師在後來評課中認爲是亮點的地方。

然而,就是在這個點上,不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教學方式上,都還有不到位的地方。

首先,教學內容的具體化不到位。雖然,教了“形態+聯想”的方法,並且不論是解讀這篇課文,還是指導以後的寫作都指明瞭一種方向,但是再具體化程度不夠。

比如,“形態”這部分,不能只籠統地教“形態”就結束,還應該再往往挖掘:“怎麼表現形態的?”透過課文內容可以再細化出:透過衣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等來表現形態。如果可能還可以再細化一步:如何來進行這些描寫的,比如衣着描寫是透過“上身、下身、足部”這種由上到下的順序來描寫的。如果這樣教學,就會更到位。由於教學時間關係,沒有能夠細緻到如此程度。對教師而言,要從課程內容的角度掌握這些知識。

再比如,“聯想”這部分,不能只是教到“聯想”就結束,還應該再往下挖掘:怎樣的“聯想”纔是合宜的?因爲“形態+聯想”中間有個“+”號,這個“+”號,就是兩部分的聯結處。這就要教“有根據的聯想”、“合理的聯想”。此外,如果進一步往下走,還應該區別“聯想”與“想象”的關係。當然,由於教學時間的原因,這些也未能一一實現。

其次,教學方式的層次性不到位。

在教學第10自然段,練習“形態+聯想”部分時,可以有五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讓學生區分出這部分哪些是“形態”,哪些是“聯想”。這個層次的教學,是學生初步辨識“形態+聯想”。

第二個層次,就是隱去課文中的“形態”部分,或者“聯想”部分,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還原出來。這個層次的教學,是鞏固上一層次的學習內容。

第三個層次,是把課文中“好像”後面的“聯想”部分去掉,請學生根據課文中的“形態”部分,自己展開“聯想”。這就是在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了。因爲有了前面兩個層次的鋪墊,而且有課文“形態”部分的支撐,學生應該能夠聯想出來。

第四個層次,出示課文描述中沒有出現的兵馬俑的圖片(或者模型),請學生先描述兵馬俑的形態,再據此展開聯想。這個層次的教學顯然比第三個層次更提高了一層,不僅要求學生觀察兵馬俑圖片,並據此描述形態,還要求展開聯想。這樣“形態+聯想”兩部分都練習了,而且是遷移性練習。

第五個層次,抓住課文中“有的`凝視遠方,好像在思念家鄉的人親人……”中的省略號,讓學生根據“形態+聯想”的方法,自己想象出一個兵馬俑的形象,進行形態描述,並所此展開聯想。這個層次的教學中,原來給學生聯想的支架“課文中的形態描寫”、“圖片”等都抽離了,此時,不論是“形態”,還是“聯想”,都需要學生開動腦筋來“想象+聯想”了,這就到了創造性聯想的階段了。

由於教學時間沒有把握好,後面的兩個層次在教學中沒有實施。如果時間允許,進行一下後兩個層次的練習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教學時間把握上的不足

教學重點應該放在“形態+聯想”上,但在實際教學中,在理清結構、理解規模宏大上用了較多時間,導致後面留給“形態+聯想”部分的時間較少。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教學問題設計存在指向性不具體的情況。比如,“思考課文一共寫了哪幾個方面”這個問題的指向性還不夠具體明確,導致學學在回答時從一些細部回答。從改進的角度看,可以問學生這篇課文可以分爲幾個大的部分,並請概括每部分的段意。這樣可能會更有利於學生快速把握全文結構。

其次,非重點問題提問學生數量略多。從改進的角度看,在非重點問題上,不要讓太多學生起來回答,點到即止,迅速轉換到更重要的內容上。

再次,非重點問題上追問太多。追問太多,會浪費時間。比如,在學生回答“這篇課文寫了哪幾個方面”這個問題時,學生的回答已經落入具體內容,而沒有及時收起來,還在繼續追問“還寫了什麼”,其實就是在浪費時間。在教學的及時調整上做得不夠。

由上述三個方面可見,出現教學時間把握不準,都與教學提問有關,要麼是問題設計指向不明晰,要麼是提問學生數量過多,要麼是不當追問太多。如果能夠在這三個方面有所改進,那麼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會進一步提升。

 四、教師教學介入的思考

本節課中,教師介入的時間還是太多,在教師“隱身的存在”方面做得還不到位。應該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

教學中,教師肯定是要發揮作用的。如果教師不發揮作用,要教師做什麼?雖然,教學中教師的“導”是很重要的,但關鍵在於怎麼“導”。教學的關鍵在於教師如何發揮作用,發揮什麼作用,何時發揮作用。從教學介入力度的角度,可把教師的教學介入分爲不介紹、弱介入和強介入三種。

不介入,就是由學生自主學習,教師不予干預。

弱介入,就是在適當地時機給予學生適當的點撥和啓發引導。

強介入,就是直接講解,直接示範,直接教給學生。

學習共同體的教學強調“傾聽”、“串聯”和“反芻”。把教師的介入與之關聯,可以發現,教師的“傾聽”是“不介入”,教師根據傾聽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串聯”,或者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串聯”,是“弱介入”。引導學生進行“反芻”也是一種“弱介入”。而當教師直接把學生的思路拉到自己的教學思路上來,直接講解或告之某些內容時,則是“強介入”。雖然,教學中需要“強介入”,但最好是能不強介入時,就不要強介入,要儘量把“強介入”的問題轉化爲“弱介入”的問題,把“弱介入”的問題轉化爲“不介入”的問題。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強介入”的情況,即教師直接提出問題或講解,還是存在的。今後教學中,應該大力思考並努力實踐如何弱化“強介入”,適當“弱介入”,儘量“不介入”。

從改進的角度看,以下兩方面應該考慮。

一是設計高水平的、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在這方面,本節課的設計是較弱的。設計了高水平的挑戰性學習任務,就可以帶動具體的小問題的解決,並由學生來解決問題。

二是學生能夠做的交給學生去做。比如,最後教師讀某部分,學生讀另一部分的教學中,教師讀的部分,其實也可以請一個或一組同學來代勞。這樣教師抽身出來了,學生更多的參與進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