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課文《圓錐和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模板

今天,上完《圓錐和圓錐體積》一課,收穫很多。我們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透過引導學生觀察、猜測、操作、分析、推理、驗證概括,引導學生經歷認識圓錐和探索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過程,讓學生親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思維的火花綻放在手指上。在教學中主要突出了以下幾點:

課文《圓錐和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模板

一、、引導學生經歷猜想-------驗證的探究過程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有了圓柱體積公式的基礎,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圓錐的體積可能跟什麼有關係?”並充分展示學生的思維成果“可能跟圓錐的底面積有關”“可能跟圓錐的高有關”“可能跟圓錐的側面積有關”這些都是都是基於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一種猜想,不一定正確,要得出實驗結論要透過實驗來驗證,很自然地引導學生經歷猜想-----驗證------得出結論這一探究過程。同時,爲使學生產生認知衝突,課前我們爲學生準備了有形的材料,(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既不等高也不等底四組圓柱和圓錐)這樣的設計,讓學生透過四次試驗,發現每組中相同的情況:都有把空圓錐裏盛滿沙子,3次正好注滿空圓柱的情況,而其他的實驗室沒有規律可循的,引導學生回頭觀察這種特殊情況圓柱和圓錐的關係,理解必須在等底等高的情況下,圓柱和圓錐纔有倍數關係,獨立完成導學案上的填空,完成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這樣的設計,爲學生的主動探索和發現提供了時間和空間,有利於學生主動地建構數學知識,使得學生在獨立思考、對比實驗、討論交流中提高數學素養。

二、在動手實驗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誌。在這節課中,我們安排分組實驗,明確實驗要求,學生透過實驗,充分經歷直觀感知、觀察發現、在教師引導的歸納類比數學活動中,得出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況下,圓錐體積纔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沒有這一前提條件,這個結論是不成立的。在知識建構的過程中,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數學活動中,使得學生髮現四組圓柱圓錐中共性的問題,初步建立數學模型,不斷在“做”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中沉澱數學活動經驗,感受數學帶來的成功的快樂和愉悅。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習慣

新的數學課標的改動,認真傾聽、積極思考的習慣第一次加入到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中。我校的五步教學模式,把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放在了首位。這節課中,我們把這種思想貫穿在整節課中,從一開始的學習目標,就明確提出了習慣要求,“剛纔老師從大家響亮的回答中感受到了大家的自信,大家坐姿端正,已經做好了認真傾聽的準備,希望大家獨立思考,大膽地補充和質疑。”正是長期以來我們有效的培訓,孩子們在鞏固練習環節

影出示習題:S=6.3平方米h=2米

學生獨立完成,黑板上展示了6.3×2×=4.2(立方米)後,纔有學生補充:(1)6.3×2÷3=4.2(立方米)(2)6.3×2×=4.2(立方米),只是先把6.3和3約分,來豐盈我們的數學課堂,爲我們的的課堂教學提供了新的資源,也爲算法優化提供了素材。

回顧上過的這節課,總會留下一些缺憾:1、認識完圓錐的特徵,丟掉了跟進練習,沒能把和特徵相關的知識及時鞏固。2、學生的小組活動組織不夠緊湊,實驗活動用時稍長。留下的缺憾會成爲我們會在以後的教學中努力改進,讓我們的課堂涌動生命的活力。

學生的思路更清晰,學生思維的火花纔會不斷閃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