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1

圓錐的體積這節課的教學具有下面的特點:

一是在教學新課時,沒有像傳統教學那樣,直接拿出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容器的教具,讓學生觀察倒沙實驗,而是透過師生交流、問答、猜想等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學生迫切希望透過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實驗就興趣盎然;

二是在實驗時,讓學生小組合作親自動手實驗,以實驗要求爲主線,即動手操作,又動腦思考,努力探索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這樣的學習,學生學的活,記得牢,即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並獲得了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

教材中圓錐體積的相對練習較少,但在實際解決問題中卻常常需要學生能夠靈活應用,所以特別增加了一些層次性、梯度性較明顯的練習。透過練習,學生們明確了圓柱與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和爲4個圓錐的體積(或三分之四個圓柱的體積),而它們的體積相差2個圓錐的體積(或三分之二個圓柱的體積)……。掌握這些知識對於解決實際問題很有幫助,如將圓柱削成最大的圓錐,求削去部分的體積是多少,就可直接用圓柱的體積乘三分之二從而使計算簡便。

在教學後我感覺到遺憾的是,由於在活動展示的環節給足學生時間和空間,就使檢測反饋環節因在時間上得不到保障,自然相應內容未能在當堂課完成。說明還沒有最大限度利用好課堂上寶貴的每一分一秒,距離高效課堂還有一段距離,感覺課堂調控能力我還需加強和提高。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2

《圓錐的體積》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之一,它是學生在學習了圓柱的認識,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體積,圓錐的認識基礎之上學習的。這一堂課,我有幸邀請了三位同伴來聽我的課,給我一定的指導,我也從中發現了自己的一些問題。

這節課中,我注重學生操作的過程,我的設想就是要學生經歷這個過程。首先要讓學生觀察,我手中的學具,圓錐和圓柱有什麼共同點?學生髮現,它們是等底等高的。接下來,我提出問題,它們誰的體積大?但是關於這個問題,學生的回答,基本上沒有答到點子上,有學生說,因爲誰的。表面積大,所以體積大。本來我預設中,很容易觀察發現的體積對比,但是,因爲我的提問,它們誰的體積大,爲什麼,這個爲什麼,讓學生絞盡腦汁去想,去套一些內容。後來我反思,我應該先把圓錐放入圓柱裏,讓學生直接說出,圓錐的體積,比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小。或者用試驗的方法,把圓錐的水,倒入圓柱,讓學生直接得到體積比大小的結論。接下來,先讓學生說說方法如何驗證圓錐和等底等高圓柱體積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根據以前學的圓柱體積,學生得出了三個方法,排水法,實驗法,測量體積法。根據一些情況,排水法無法實現。學具是空心的,會漂浮在水面,其次,學具有縫隙,水會滲進去。所以排水法,只是作爲學生了解的方法,但並不實踐。在試驗環節,我沒有說清楚具體的操作要求,導致個別學生在操作中,用圓柱的水,倒進圓錐裏,這樣難以得出正確的結論。大多數學生,聽清了我的要求,幾杯圓錐的水,可以倒入圓柱。學生很容易就得出了結論。我讓學生在黑板上小組演示倒水的過程,同時,也讓其他學生一起數杯數,也是加深試驗結果。我多讓幾個學生說一說,圓錐和等底等高圓柱體積之間的關係,用了關聯詞,因......所以......我也引導學生,多次強調,這樣的關係一定有一個前提,圓錐和圓柱是等底等高的。爲了驗證這樣的體積關係,我抽學生上講臺,利用測量法,來驗證。當然,我在最後也強調,試驗只是一種手段,得出的結論可能是不精確的,但是數學家驗證了這一點,所以大家可以直接用這條結論。

美中不足就是習題沒有時間去練習。學生都有最佳遺忘曲線,如果沒有練習題,學生的知識沒有在最佳的時間去鞏固去檢測,對於真正理解知識,鞏固知識是不利的。我設計的習題,都是書上的,還是缺乏一點趣味性、層次性。

總之,這節課,不是很完美,有很多遺憾。以後的幾何課中,我還是會多讓學生歷經操作的過程,學生在操作中觀察、歸納、驗證、總結。操作前,一定要講清楚操作要求,還要預設更多可能會出現的情況,時間的把控要再精確一點,自己的教學語言,還更規範一些,多用一些激勵語,以後的教學設計,儘量多考慮如何體現趣味性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