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圓錐體積》教學反思15篇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圓錐體積》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圓錐體積》教學反思15篇

《圓錐體積》教學反思1

以前教學圓錐的體積時,由於教具的製作非常麻煩,多是先由教師演示等底等高情況下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正好是圓錐的體積,再讓學生驗證,最後教師透過對比實驗說明不等底等高的差異,但收到的效果不佳,計算圓錐的體積時容易忘掉乘。學生對等底等高這一重要條件掌握並不牢固,理解很模糊。在本次課中,新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察,根據學習體積的經驗,先判斷四個圓錐的體積大小,引導學生猜測圓錐的體積和它的什麼有關,學生聯繫到了圓柱的體積,都能說出圓錐的體積跟它的底面積和高有關係,在猜想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白學習目標。

爲了讓學生理解等底等高是判斷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條件,同時爲了節約教學時間,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片斷:讓學生思考,圓錐與學過哪個立體圖形的關係最近?爲什麼?學生很容易找到圓柱,接着我又拿出幾個不同的圓柱,問:考考你們的眼力,選擇哪個來研究這個圓錐的體積比較好?將學生選的圓柱進行驗證,發現與圓錐是等底等高,告訴學生在選擇實驗材料時要儘量選擇有些相同條件的,這樣實驗時可以少走彎路,實驗的結果準確些,在這個過程中加深了對等底等高這個條件的理解。這時,讓學生進行小組合做,實驗探究,經歷一番觀察、發現、合作、創新的過程,得出圓錐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樣讓學生置身於有目的的實踐中,增加對實驗條件的選擇及資訊的歸納。既圓滿地推匯出了圓錐的體積公式,又促進了學生實踐能力和批判意識的發展。而這些目標的實現,完全是優化實驗過程所產生的效果。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爲了增強實效性,避免走形式,在課前,我引導學生製作等底等高的一組圓柱和圓錐,使每個學生都能真切的參與實驗、參與到探究中去,讓他們以這樣每個學生都能懷着喜悅的心情進行學習,最大限度的發揮每個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的學習不僅使學生學會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意識到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利以學生認識發展規律爲依託: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解決問題,探究解決問題得出結論,實際應用使學生在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中理解運用知識。在教學環節中以學生探究爲基礎引導學生在探究中總結規律,並運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感受到數學的應用性,解決問題的樂趣,逐步提高學生探究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的教學中比較遺憾的時,在製作課件時考慮不周全,幾個圓錐的相關數據不準確,比例不合適,對學生的學習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煩,影響了學生的判斷結果,這些看似細節的環節,卻反映了在備課時的粗心大意,對學生也會產生不良的影響,今後要注意,時刻記住:細節決定成功!

《圓錐體積》教學反思2

(1)

讓學生真正成爲活動的主動者,才能讓學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在圖形的教學中,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注重操作,注重實踐,可以讓教學達到最高效。

就正如探究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學習過程,學生可以不再是實驗演示的被動的觀看者,而是參與操作的主動探索者,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新活的數學知識,同時也獲得了更多的是探究學習的科學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悅以及探究失敗的深刻反思,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會逐步變的有思想、會思考、會逐漸發現自身的價值。同時,在操作與實踐的過程中讓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也有參與的興趣,讓他們也能感受數學學習的快樂,使他們懂得他們也可以透過玩掌握到數學的知識。

讓每個學生都經歷“猜想估計---設計實驗驗證---發現算法”的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在教師適當的引導下給於學生根據自己的設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體積之間的關係,圓錐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讓每個學生都經歷一次探究學習的過程。同時對於學習困難的學生該學習方法也是降低了他們對知識的掌握的難度。

出現了驗證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體積的方法。涌現出了對圓錐體體積計算公式中“1/3”的不同理解,實現了學習策略的多樣化,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資源。雖然學生的學習用具是固定的,但是他們所採用的方式卻是不一樣的。這也證明了學生是有着各自不同的思維方式的。

(2)

《圓錐》這節課,其教學目標是:1)、認識圓錐,瞭解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高;2)、掌握圓錐高的測量方法;3)、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4)、透過例一例二使學生會應用圓錐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教學中,學生透過實際觸摸,動手測量、探索推導等活動,前三個教學目標在輕鬆快樂的氛圍中順利完成。在公式V錐=1/3sh=1/3r2h,應用這個環節,考慮到學生已經預習過例題,就把例二教學做了改動給出一圓錐形麥堆,底面直徑是20分米,高是14分米,每立方米小麥重0.375千克,求這堆小麥重多少千克?讓學生自主練習,本以爲應用公式很快就能解決的一個問題,可學生算了好長時間還沒有完成。原來我在改動數字時沒有考慮到圓錐體積公式的1/3和3.14給出的直徑和高與1/3都不能約分,使本應該鞏固公式應用的目標辯詞了複雜的小數計算,浪費了大量的時間,課後習題沒有處理完就匆匆結束了這節課。課後反思數學既活又嚴謹,看似一個簡單數字的出示也要付出周密的策劃。一節簡單流暢的好課,並不是隨手拈來的,只要用心的去思考,統籌安排,關注到每個細節才能得到。

教學需要學習,教學更需要反思,在反思中進步,在反思中提高。

(3)

一節課下來,我靜心思考,有以下幾點反思:

1、一節好的課,在教學時要層次清楚,步步深入,重點突出。

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我首先從實物圖形講解到空間圖形,採用對比的方法,不斷加深學生對形體的認識。然後要學生用自己的學具動手做實驗,從實驗的過程中得出結論: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推出圓錐的體積公式。這樣,就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然後,利用公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加深學生印象。

2、一節好的課,應注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新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察,先猜測圓柱和圓錐的大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白學習目標。在應用公式的教學中,又把問題轉向到課初學生猜測且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計算出圓錐的體積,終於使懸念得出了滿意的結果,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3、一節好的課,要有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由於我平時非常重視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想象力,因此,學生在這節課上,表現也相當的出色。我在教學中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採用分組觀察、操作、討論,動手做實驗等方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圓錐體積》教學反思3

圓錐的體積是在學生掌握了圓柱的特徵及圓柱的體積等有關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成功之處:

1.讓學生經歷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弄清來龍去脈。在教學中,我首先透過給學生提供兩組不同的學具:一組是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另一組是等底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讓學生透過倒水,發現在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中,用圓錐容器裝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圓柱容器中,剛好倒三次,即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而在等底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中,則不存在這樣的關係,圓錐的體積就不是與它等底不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由此透過公式可以得出:V圓錐=1/3圓柱

=1/3Sh(知道底面積和高)

=1/3πr2h(知道半徑和高)

=1/3π(d*2)2h(知道直徑和高)

=1/3π(c*2*π)2h(知道周長和高)

2.加強學生的實踐,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與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我提供的是兩組不同的學具,目的是讓學生透過自己的親身實踐,親自動手,親身體會圓柱與圓錐體積之間的關係,這樣利於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與同學之間合作學習,共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此項活動中,不僅收穫了知識的來龍去脈,還體會到了與同學合作,共享成果的幸福喜悅。

不足之處:

由於課前把製作的U盤帶回家,未帶回來,所以導致課上無法透過多媒體課件的形式,把動手操作的完整過程給學生進行展示。

再教設計:

上課前的一點一絲疏漏都要力求避免,課前準備真的是對於教師來說至關重要,缺少哪一環都會在課堂上留下遺憾。

《圓錐體積》教學反思4

六年級的學生對立體圖形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因此,在教學中,我藉助圓錐體和圓柱體的聯繫和區別,引出圓錐體的特徵,進而分散了難點。在講授體積公式時,我設計的實驗環節,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學生就可以既動手又動腦,透過自己的努力總結出圓錐體的體積公式,在學習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建構主義認爲,學生的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的單向知識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資訊接受者,而是一個主動探究、發現知識的研究者。基於以上的認識,我很注重讓學生自主學習,透過動手製作圓錐體,培養學生的空間概念,自主探究圓錐體的計算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節課爲學生提供了具體的實踐活動,創設了引導學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境,把教師變成“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這節課把學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線”,讓他們自己動手、動口、動腦,主動思考問題,並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暴露感知的矛盾和差異,把他們弄不懂的地方、錯誤的地方都擺在桌面上,再引導他們透過獨立思考,摒棄錯誤,發現真理,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化。這樣,透過活動,讓學生自己發現要學習的東西,能夠積極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整節課大部分時間都是學生在操作,有獨立的思考,有小組的合作學習,有猜想,有驗證,有觀察,有分析,有想像,使學生在儘可能大的活動空間中切實體驗到數學對解決實際問題是有用的,讓學生在探究的氛圍中自主地學習知識,發現規律,實際應用,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

《圓錐體積》教學反思5

一、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第11~13頁

二、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使學生探索並初步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和推導過程;

◆使學生會應用公式計算圓錐的體積並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思維能力目標:

◆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3、情感態度目標:

◆使學生在經歷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使學生初步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並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難點:探索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和推導過程。

四、教具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圓錐和圓柱共六套,沙、米,實驗報告單;帶有刻度的直尺,繩子等。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故事情景引發猜想

電腦呈現出動畫情境(伴圖配音)。

炎熱的夏天,小明和小強去“廣場超市”的 冷飲專櫃買冰淇淋,圓錐形的冰淇淋標價是0.8元,圓柱形的標價2元。於是,他們兩個爲買哪一種形狀的冰淇淋爭執起來。同學們,你們能幫他們解決到底買哪種形狀的冰淇淋更合算嗎?(圖中圓柱形和圓錐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

(學生回答自己的猜想,有說買圓錐形的,有說買圓柱形的)

教師:學完今天的內容後,同學們就能正確解決了!

2、圓錐實物揭示課題

①教師出示一筒 沙,師:將這筒沙倒在桌上,會變成什麼形狀?

(學生猜想後教師演示)

②師:在這堂課上,你希望學到哪些知識呢?

(生自主回答,確立學習目標)

③揭題:圓錐的體積

師:好,我們一起努力吧!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直觀引入直覺猜想

(1)教師演示刨鉛筆:把一支圓柱形鉛筆的`筆頭刨成圓錐形。

(2)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你覺得圓錐的體積與相應的圓柱體積之間有聯繫嗎?你認爲有什麼聯繫?

①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生說可能的情況)

②師:你們是怎樣理解“相應的”一詞的?說說你的看法。

生說後,師總結:“相應的”,即圓錐與圓柱是等底等高的。(用實物演示給生看)

2、實驗探索發現規律

(1)小組討論填寫材料單,有順序地領取材料

學生分6組操作實驗,教師巡迴指導。(其中4個小組的實驗材料:沙子、米、等底等高的圓柱形和圓錐形容器各一個;另外2個小組的實驗材料:沙子、米等,等底不等高和等高不等底的圓柱形和圓錐形容器各一個)

(2)小組合作實驗,並填寫實驗報告單。

實驗方法

發現結果

第一次實驗

第二次實驗

第三次實驗

結論:

(3)彙報結果,實物投影展示實驗報告單。

(4)組際交流,得出結論:

結論1:圓錐的體積v等於和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結論2:等底不等高的圓錐體與圓柱體,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二分之一。

結論3:等高不等底的圓錐體與圓柱體,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四分之一。

結論4:圓柱的體積正好是圓錐體積的3倍。

結論5:圓柱的體積是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3倍。

……

師:同學們實驗的結論各不相同,到底哪組的結論對呢?

(各小組紛紛敘述自己小組的實驗過程、結論;說明自己小組的準確性,學生的思維處於高度集中狀態)。

(5)參與處理資訊。

圍繞三分之一或3倍關係的情況討論:

師:我們先來看得出三分之一或3倍關係的這幾個小組;請小組代表說說他們是怎樣透過實驗得出這一結論的?

(請他們拿出實驗用的器材,自己比劃、驗證這個結論。突出他們小組的圓柱和圓錐是等底等高的)

師:其他小組得出的結論不同,是不是由於實驗過程或結論有錯誤呢?我們也請小組代表說說你們的看法。

(生說明他們的過程和結論都是對的,只是他們的圓錐和圓柱不是即等底又等高的)。

師:總結以上各個小組的看法,我們可以得出什麼樣的結論?

生1: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生2:圓柱的體積是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3倍。

生3:我認爲第一種說法較合理,強調了圓錐體積的求法。

……

師總結並板書:

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1/3。

3、啓發引導推導公式

師:對於同學們得出的結論,你能否用數學公式來表示呢?

生:因爲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v=sh;所以我們可以用1/3 sh表示圓錐的體積。

師:其他同學呢?你們認爲這個同學的方法可以嗎?

生:可以。

師:那我們就用1/3 sh表示圓錐的體積。

計算公式:v= 1/3 sh

>師:(1)這裏sh表示什麼?爲什麼要乘1/3?

(2)要求圓錐體積需要知道哪兩個條件?

生回答,師做總結

4、簡單應用嘗試解答

例1:(課件出示教材情景圖)在打穀場上,有一個近似於圓錐的小麥堆,底面半徑是2米,高是1.5米。你能計算出小麥堆的體積嗎?

(生獨立列式計算全班交流)

(三)鞏固練習,運用拓展

1、試一試

一個圓錐形零件,它的底面直徑是10釐米,高是3釐米,這個零件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2、練一練

計算下面各圓錐的體積:

3、實踐性練習

師:請你們將做實驗時裝在圓柱容器裏的沙(或米)倒出,堆成一個圓錐形沙(米)堆,小組合作測量計算它的體積。

4、開放性練習

一段圓柱形鋼材,底面直徑10釐米,高是15釐米,把它加工成一個圓錐零件。根據以上條件資訊,你想提出什麼問題?能得出哪些數學結論?(可小組討論)

(四)整理歸納,回顧體驗

1、上了這些課,你有什麼收穫?(互說中系統整理)

2、用什麼方法獲取的?你認爲哪組表現最棒?

3、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新的想法?還有什麼問題?

(五)問題解決。(電腦呈現出動畫情境)

小明和小強到底買哪種形狀的冰淇淋更合算呢?

師:誰能幫他們解決這個問題呢?

(學生說出買圓柱形的冰淇淋更合算的理由。)

六、板書設計:

圓錐的體積

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1/3。

七、設計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學圓錐體積計算時,一改以前教師演示或在教師指令下實驗的做法;採取提供學生材料和機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表現在:

(1)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富有兒童情趣。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故事引入,爲新知識作好鋪墊和準備。又從刨鉛筆直觀引入,引發學生大膽猜想,學生的主動性,探究性得到培養。最後的問題解決迴歸於生活,實現了叢生活中來,又服務於生活的指導思想。

(2)在經歷“錯誤”之中歷煉思維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往往會出現很多錯誤性的東西,比如:錯誤的認識、錯誤的過程、錯誤的結論等。很多老師不是“遇錯即糾”,就是“遇錯即批”,其實大可不必,因爲錯誤之中也有可以充分利用的寶貴資源。“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學習數學不僅要學會題的解法,更要懂得解法的來龍去脈。我們要利用“錯誤”這一資源讓學生思考問題,經歷碰壁,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把思考的實際過程展現給學生,讓學生經歷思維的碰撞,真正關注學習的過程,幫助他們理解和掌握數學思維和方法。

爲了使學生對“等底等高”這一條件能牢固掌握並深刻理解,在分發學具時,我有意將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和等高不等底的三組不同的圓錐形和圓柱形容器分發給各小組,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後,得出的結論大不相同,在學生彙報的過程中,意見發生了重大分歧,不同結論的各小組都堅持自己的結論準確無誤,認知出現了激烈的衝突,此時,我並沒有給出評判,而是要求學生認真去觀察、比較、發現各自小組的圓錐和圓柱有什麼相同或不同的地方,透過觀察、比較,最後終於得出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條件下圓錐的體積纔等於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樣做既圓滿地推匯出了圓錐的體積公式,又促進了學生實踐能力和批判意識的發展。而這些目標的實現,完全是利用“錯誤”這一資源產生的效果

(3)學習過程中揭示了一般科學的研究方法:

提出問題——直覺猜想——實驗探索——合作交流——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實踐運用。這爲以後的探究學習提供了一個基本方法,使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了知識,同時獲得了最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思想和方法,更發展了學生的反思意識、小組自我評價意識。課堂中,啓發學生提問,猜想,動手測量,注重瞭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縱觀本節課的設計,運用現代教學理論,以新課程的理念指導教學,較好的處理了主導和主體、知識和能力、過程和結論的關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全體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整節課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層次清楚。結構嚴謹,重點突出。

《圓錐體積》教學反思6

教學圓錐的體積是在掌握了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的基礎上教學的。本課教學摒棄了以往把學生分成若干組,小組實驗得出結論的方法。

新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察,先猜測圓錐的體積和什麼有關,學生聯繫到了圓柱的體積,在猜想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白學習目標。然後讓學生看白板演示將圓錐裏的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圓柱裏,需要倒幾次。雖然孩子們沒有進行實驗,但孩子目睹了過程,從中得出結論: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推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對圓錐的體積建立了鮮明的印象之後,就應用公式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鞏固深化知識點。

思考:雖然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成爲一個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但不是並不是每個知識的獲得都必須學生動手操作。從課後的作業反饋來看,學生的出錯率比以前小組合作的學習的還要好。看來,這樣的學習,學生學的活,記得牢,即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圓錐體積》教學反思7

圓錐的體積是在學生掌握了圓柱的特徵及圓柱的體積等有關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好的地方:

1.讓學生經歷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弄清來龍去脈。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在課前自己先製作出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型容器教具,讓學生透過倒水,發現在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中,用圓錐容器裝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圓柱容器中,剛好倒三次,即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由此透過公式可以得出:

V圓錐=1/3圓柱=1/3Sh(知道底面積和高)

=1/3πr2h(知道半徑和高)

=1/3π(d*2)2h(知道直徑和高)

=1/3π(C*2*π)2h(知道周長和高)

2.加強學生的實踐,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與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自己製作學具,目的是讓學生透過自己的親身實踐,親自動手,親身體會圓柱與圓錐體積之間的關係,這樣利於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與同學之間合作學習,共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此項活動中,不僅收穫了知識的來龍去脈,還體會到了與同學合作,共享成果的幸福喜悅。

不足之處:

沒有在製作學具時候,製作出等底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型容器教具,然後挑一組學生實驗,得不出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的結論。所以,缺乏對比性,如果加入這個教具的話,更能讓學生深知等底等高的重要性。

《圓錐體積》教學反思8

(課前準備:等底等高、不等底不等高的空圓柱、圓錐、沙子,利用“錯誤”資源,展示思維過程 ——《圓錐的體積》一課的案例反思。課前學生都預習過這一內容。)

教學片斷

師:下面分組做實驗,在空圓錐裏裝滿沙子,然後倒入空圓柱中,看看幾次正好裝滿。

小組代表從教具箱中自選實驗用的空圓錐圓柱各一個,分頭操作。

師:請同學們利用手中的圓柱和圓錐、沙子,從倒的次數看,研究兩者體積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生1:我們將空圓錐裏裝滿沙子,然後倒入空圓柱中,三次正好裝滿。說明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

生2:三次倒滿,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

生3(有些遲疑地):我們將空圓錐裏裝滿沙子,然後倒入空圓柱中,四次正好裝滿。說明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四分之一。

生1:是三分之一,不是四分之一。

生5:我們在空圓錐裏裝滿沙子,然後倒入空圓柱中,不到三次就將圓柱裝滿了。

……

師:並不都是三分之一呀。怎麼會是這樣!我來做。(教師從教具箱中隨手取出一個空圓錐一個空圓柱)你們看, 將空圓錐裏裝滿沙子,倒入空圓柱裏。一次,再來一次。兩次正好裝滿。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二分之一。怎麼回事?是不是書上的結論有錯誤?(以前曾有學生對教材中的內容提出過疑問)

學生議論紛紛。……

師:你們說該怎麼辦?

生6:老師,你取的圓柱太大了。(教師在他的推薦下重新使用一個空圓柱繼續實驗,三次正好倒滿,教育論文《利用“錯誤”資源,展示思維過程 ——《圓錐的體積》一課的案例反思》。)學生調換教具,再試。

師:什麼情況下,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

生:等底等高。

生: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師:也就是說圓錐的體積等於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條件是等底等高。

案例反思

以前教學《圓錐的體積》時多是先由教師演示等底等高情況下的三分之一,再讓學生驗證,最後教師透過對比實驗說明不等底等高的差異,但效果不太好,學生對等底等高這一重要前提條件,掌握得並不牢固,理解很模糊。爲了讓學生理解“等底等高”是判斷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條件,我就設計了以上的教學片斷:讓學生自選空圓柱和圓錐研究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的關係,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得出的結論與書上的結論有很大的差異,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思維出現激烈的碰撞,這時我沒有評判結果,而是讓學生經歷一番觀察、發現、合作、創新過程,得出圓錐體積等於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樣讓學生裝在看似混亂無序的實踐中,增加對實驗條件的辨別及資訊的批判。既圓滿地推匯出了圓錐的體積公式,又促進了學生實踐能力和批判意識的發展。而這些目標的達成完全是靈活機智地利用“錯誤”這一資源,所產生的效果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利用“錯誤”這一資源,讓學生思考問題幾經碰壁終於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把思考問題的實際過程展現給學生看,讓學生經過思維的碰撞,這樣做實際上是非常富於啓發性的.學習數學不僅要學會這道題的解法,而且更要學會這個解法是如何找到的.

《圓錐體積》教學反思9

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延伸,所以再學生了解圓柱體積計算公式以後,我有意識地讓學生來解決圓錐的體積,有的同學說圓錐的體積公式是V=sh,也有的同學說不是V=sh,而是V=sh÷3,當我問及爲什麼是V=sh÷3時,這位同學說,是書上是這樣說的。我知道這位同學在老師講新課之前,他已提前預習了。接着我把提前準備好的兩個學具擺在學生面前,找人上來操作,讓學生從實際操作中驗證圓錐的體積公式到底是V=sh,還是V=sh÷3。因爲數學由於語言的嚴謹性,我說“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這句話是否正確。有不少同學透過剛纔的試驗,絕大多數同學都說這句話是對的。然而也有極少數同學認爲這句話不夠嚴謹,還應該加上“當圓錐與圓柱等底、等高時,圓錐的體積纔是圓柱體積的1/3.”透過辨析,我讓學生不僅明白了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還讓學生明白圓錐體積公式與圓柱體積公式之間的內在聯繫。

一節好的數學課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透過試驗總結、歸納、體驗,透過活動“做”出來的。

《圓錐體積》教學反思10

我認爲這節課的設計與教學具有下面的特點:

一、在教學新課時,沒有像傳統教學那樣,直接拿出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容器的教具,讓學生觀察倒水實驗,而是透過師生交流、問答、猜想等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學生迫切希望透過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實驗就興趣盎然。

二、在實驗時,讓學生小組合作親自動手實驗,以實驗要求爲主線,既動手操作,又動腦思考,努力探索圓錐體制的計算方法。這樣的學習,學生學得活,記得牢,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並獲得了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

但是,這節課學生是在教師預設引導中探究。爲什麼要學的疑念,怎樣學的策略,可能還不夠突顯,與學生生活聯繫還不是很緊密的。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強,都有待探究。

《圓錐體積》教學反思11

課前我安排學生收集、整理生活中應用圓錐的實例和資訊資料。教學時我首先列舉生活中大量的圓錐實物,在學生觀察思考這些物體形狀的共同特點,並從實物中抽象出幾何形體的基礎上引入。再引導學生對照模型和圖形,互說圓錐的特徵,加深對圓錐的認識。感受幾何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同時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爲生活服務的意識和能力。

在本課中,我無論從問題的引入,圓錐概念的定義,高的尋找及測量方法的探索,我都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嘗試、研究和討論,讓學生以不同的方式進行合作、交流,這樣的過程,不僅提供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也提高了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意識和信心,大家積極發言,爭先操作,參與率很高。

我積極地創造機會讓學生自己去學習或者去探究問題。透過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指一指,說一說,猜一猜等問題情境,讓學生親身感受數學,在找中學,在測中學,在思中學,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直觀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使數學課堂教學,動起來,活起來,讓學生在做中學,使數學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圓錐體積》教學反思12

以前教學圓錐的體積時,多是先由教師演示等底等高情況下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正好是圓錐的體積,再讓學生驗證,最後教師透過對比實驗說明不等底等高的差異,但收到的效果不佳。

學生對“等底等高”這一重要條件掌握並不牢固,理解很模糊。爲了讓學生理解“等底等高”是判斷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條件,我在六年級(6)班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片斷:讓學生自選空圓柱和圓錐,研究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的關係,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得出的結論與書上的結論有很大的差異,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的。

思維也出現了激烈的碰撞。這時,我沒有評判結果,而是讓學生經歷一番觀察、發現、合作、創新的過程,得出圓錐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樣讓學生置身於看似混亂無序的實踐中,增加對實驗條件的辨別及資訊的批判。既圓滿地推匯出了圓錐的體積公式,又促進了學生實踐能力和批判意識的發展。而這些目標的實現,完全是靈活機智地利用“錯誤”這一資源所產生的效果。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利用“錯誤”這一資源,讓學生思考問題,讓他們去幾經碰壁,終於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把思考問題的實際過程展現給學生,讓學生經歷思維的碰撞。這樣做實際上是非常富於啓發性的。學生做數學題不僅要學會這道題的解法,而且更要懂得這個解法的來歷。

教學不僅僅是告訴,更需要經歷。真正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有效利用“錯誤”這一資源,勇於、樂於爲學生創造時機,幫助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樣,我們的課堂纔是學生成長和成功的樂園!

《圓錐體積》教學反思13

【案例】

師:同學們,前面我們已經認識了圓錐,掌握了它的特徵,那麼圓錐的體積怎樣計算呢?下面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圓錐的體積)

(1)創發懸念出示圓柱與圓錐(“等底等高”)同學猜一猜,這個圓錐的體積是這個圓柱體積的幾分之幾(有的說1/3,有的說1/2)

(2)分組實驗:究竟是1/2,還是1/3呢?我們來做個實驗好嗎?(把事先準備好的圓柱、圓錐體等容器發給各組,每組白、紅、黑的圓柱、圓錐體容器各一個,兩個白的等底等高,兩個紅的等底不等高,兩個黑的等高不等底。讓學生用圓錐容器盛滿水往相同顏色的圓柱容器中倒,觀察它們之間的關係。

(3)各小組報實驗結果,幾次正好灌滿(三次正好灌滿)“三次正好灌滿,說明了什麼?”

生: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師板書)

師:同意嗎?

(4)集體實驗(師取等底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容器,讓兩個同學上臺實驗,其它同學觀察)(三次沒有灌滿)

師:“灌滿了嗎?”(沒有) “爲什麼沒有灌滿?問題出在哪裏呢?是不是剛纔的結論不對?”(師將圓柱與圓錐容器放在一起比較,引導學生觀察、討論)

討論得出:圓錐體積是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1/3。(師板書補充:“等底等高”)

一、學生成爲學習活動的主動者。

在探究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再是實驗演示的被動的觀看者,而是參與操作的主動探索者,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新活的數學知識,獲得更多的是探究學習的科學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悅以及探究失敗的深刻反思,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會逐步變的有思想、會思考、會逐漸發現自身的價值。

二、在操作中體驗

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和思維的聯繫,思維就得不到發展。《新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在做中學”。 實踐證明:開放學生的雙手,讓學生手、眼、腦等多種感官協同活動並參與學習活動。它不僅能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而且能啓迪大腦思維,對所學過的知識理解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因此,在圓錐體積的教學中我多爲學生創設實踐操作的機會,並提供豐富的材料.讓他們在動手操作中學生經歷了“獨立探究圓錐體積的算法、交流中比較體會圓錐與圓柱體積的關係”的過程。這一系列活動,讓抽象的概念變的生動形象。 透過這樣的步驟讓學生在操作中體驗,在操作中發現,學生學得興趣盎然,不但主動地掌握了數學知識,還感受到發現和探索知識的樂趣。 使他們親身體驗探討問題和尋求結論的過程,增進學生對數學現象的體驗。

《圓錐體積》教學反思14

對於《圓錐體積》的教學,我前些年按傳統的教法:用空心圓柱、圓錐裝沙的實驗,得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的確有不妥之處,其一用“容積”偷換“體積”的概念,淡化了學生對“體積”的理解。其二在實驗中,把“容積”看作近似地等於“體積”有失科學的嚴密性,對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不利。由於自己的守舊,一直沒能突破,沒想到今日的突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引發我的進一步思考:

1、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教師常常提醒學生,學習不能死守書本、不知變化、人云我雲,要不拘泥、不守舊。那麼我們教師自己更應該打破條條框框、突破教材、創造性的靈活地使用教材。

2、陶行知先生倡導“手腦聯盟”,他說“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就是要學生手腦並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我們教師能給學生創造人人蔘與,既動手又動腦的情景,就能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讓不同的學生在活動中得到不同的發展。

3、實驗後的交流是培養學生思維的有力的催化劑。在交流中,學生透過比較、思考,加深了對公式的理解,不僅理解了圓柱體和圓錐體之間的關係,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概括能力。

總之,我們教師只有在教學活動中,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主動參與、發現和揭示數學原理和方法,我們的數學課堂就一定能生成更多的精彩!

《圓錐體積》教學反思15

圓錐的體積是在學生掌握了圓錐的認識和圓柱的體積計算的基礎上教學的,是小學幾何初步知識教學的重要內容。本課的設計主要做到了以下幾點:

1.大膽猜測,培養猜測意識。假設和猜想是科學的天梯,是科學探究的重要一環。任何發明創造都是離不開假設和猜想的。基於這樣的認識,結合本節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在教學設計中藉助教具和學具,讓學生充分觀察“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後,讓學生大膽猜想它們的體積可能會有什麼樣的關係,這樣設計不僅僅能夠培養學生的猜測意識,更重要的是能夠充分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激起大家的探究願望。

2.操作驗證,培養科學的實驗觀。數學不僅是思維科學,也是實驗科學,透過觀察猜想,實驗操作得到數學結論,這種形式也是進行科學研究的最基本形式。教學設計中,注重引導學生透過自主探究實驗得出結論,讓學生明確圓錐的體積是與這個圓錐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Sh的三分之一,從而總結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V=三分之一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