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故都的秋》教案範文

指導思想:

《故都的秋》教案範文

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培養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教學目的:

1。進一步體會散文的“形”與“神”以及兩者的辯證關係,進一步學會運用借

景抒情、寓情於景的表現方法;

2。訓練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3。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教學方法:

自讀-----討論------評講

教學構思:

以作者情感爲線索結構全文

教學重點:

散文的“形”與“神”

教學難點:

散文的景與情

教學媒體:

計算機或幻燈機和錄音機

教學時數:

一課時(40分鐘)

教學步驟及內容:

導語設計

師:歷代名家對秋都特別的鐘愛,描寫秋的佳作數不勝數,同學們能說一說嗎?

生:“落霞與孤驁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師:對。這是王維的《滕王閣序》中的名句。那,還有別的嗎?

生:(沉默)

師:那我們看看名家對秋的評價是如何的?

(從計機中調出已準備的材料。如下:)

佳句:北風吹故林,秋聲不可聽。棗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棗白居易《琵琶行》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棗杜甫《登高》

……

名篇:杜甫《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王維《山居秋暝》

歐陽修《秋聲暝》

……

師:這些佳作中既有頌秋又有悲秋,既有描寫蕭瑟淒涼,又有刻畫絢麗多彩。那

麼,,著名現代作家郁達夫筆下的“秋”又是怎樣的一種景象呢?今天,我們

就來學習郁達夫《故都的秋》,請翻開課本P250。

師:上課之前,老師已經把自讀題給出,讓同學們作了充分準備。下面,以自讀

題爲依據,欣賞分析課文

(彈出自讀題,如下:)

完成課後練習2,並根據練習思考下列題目:

1。你認爲作者主要從哪個方面寫故都的秋?請用一字概括。

2。在課文的第1、2自然段,作者分別用了哪些字來概括北國的秋和南國的秋的特徵以及感覺。

3。作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爲我們描繪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圖,請同學們根據想象力分別把景色畫出來。然後,思考作者是如何透過這些秋景來表現秋味的?

4。故都的秋景多種多樣,作者爲何只選取上述秋景描繪呢?試從主客觀分析。

5。課文的最後,作者再次提到北國的秋和南國的秋,意圖是什麼?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6。縱觀全文,你認爲作者是頌秋還是悲秋?爲什麼?

7。作者運用了散文的抒情手法,請問“形”與“神”在文中各指什麼,兩者的結合點是什麼?

檢查預習,師生共同討論,分析理解課文。

第一部分

師:翻開課後練習2,請一位同學結合練習2來完成第一部分“總起”。

生:①處寫作者對北國之秋的感受和嚮往;②處寫南國之秋不能讓人滿足。北國之

秋的特點是“清”、“靜”、“悲涼”,作者“想飽嘗一嘗”;而南國之秋的特點是

“慢”、“潤”、“淡”,作者是“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作者運

用對比映襯的手法來表現對故都的秋的依戀。

師:這位同學回答得很正確。從這,同學們能回答練習1嗎?

生(齊答):“味”,即“清”、“靜”、“悲涼”。

師(點頭表示滿意)(彈出板書,如下)

①北國之秋感受:“清”、“靜”、“悲涼”

總起嚮往:“想飽嘗一嘗”

②南國之秋感受:“慢”、“潤”、“淡”

嚮往:“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

第二部分

師:寫到秋味,作者是如何描繪表達的?要是同學們寫秋,會如何描繪呢?現在,分

析課文的第二部分。下面請五位同學盡情發揮畫藝

(五位同學在黑板上畫圖)

師:五幅故都的秋景圖是什麼?

生:清晨作者在院子所見的景象;槐樹的落蕊及其有關情況;秋蟬的殘聲;秋雨及雨

後話秋涼的場面;棗樹在秋天裏的奇景。

師:說對了。

五位同學都畫好了。請每位同學結合練習3來介紹秋景圖。

生甲:這是清晨作者在院子所見的景象圖,有破屋、碧空、鴿子、槐樹、牽牛花和秋草。這些景物都給人清涼疏朗的感覺,尤其是藍色的牽牛花更增添了蕭瑟的秋意,營造出一種充滿北國情調的清涼氛圍。

師(投以讚賞的目光)

生乙:這是槐樹的落蕊圖。作者藉助“槐蕊”寫出秋的“寂靜”。無聲無息的槐蕊夜裏悄然而落,“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給人靜寂的感覺;“掃地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幾句,突出了秋的清,給人清靜悠閒的感覺;作者“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抒發了悲秋之感,緊扣了“悲涼”。

生丙:這是秋蟬的殘聲圖,作者從廣闊的角度寫出悲切的蟬叫聲,每刻都引發人的思緒,叩擊人的心扉。蕭瑟的氣氛籠罩着故都,讓人頓生“悲涼”之感。

生丁:這是秋雨及後話秋涼的場面圖,作者精心細描了一幅秋雨圖,“灰沉沉的天底下”,“息列索落”,“忽來一陣冷風”。而且着重表現秋雨過後,都市閒人的着裝舉止、言談神情,聽到悠長悠長、平平仄仄京調,一縷鄉愁,一縷寂寞的悲涼,油然而生。

生戊:這是棗樹在秋天裏的奇景圖。雖然只是平常的棗子,作者卻給以了另一種含意,把棗子的生長過程看作是秋由始至終的過程,贊棗子的同時也是贊秋。

師:這五位同學都畫得很好,基本上把作者描繪的景象都表達出來。作者分別從色、

形、聲、味、實來體現一個共同的主題“清”、“靜”、“悲涼”,而這又是散文的

特點的體現。

生(齊答):形散而神不散。

師:那麼,同學們能回答練習7嗎?

生(參差不齊回答):“形”是五幅故都的秋景圖,“神”是抒發了讚美、眷戀故都自

然風物的真情,流露出深遠的憂思和孤獨感,兩者的結合點是

“清”、“靜”、“悲涼”。

師:同學們把知識掌握得很好。那麼,作者又是如何把握散文的情與景的'呢?哪個同

學能結合練習4說一下?

生:作者透過“清”、“靜”、“悲涼”這共同點來處理,景是故都固有的自然景象,情

是作者的內心世界,跟他的處境有關。這樣,就決定了作者會選什麼樣的景來抒

什麼樣的情。

師:很好。同學們可結合“預習提示”來體會。

在這部分的最後,作者再次透過文學現象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這話是棗

生(齊答):“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於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

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師:(點頭)(彈出板書,如下)

記敘①秋院:破屋、碧空、鴿子、槐樹、牽牛花和秋草

“清”②秋槐蕊

“靜”③秋蟬

“悲涼”④秋雨

⑤秋棗

議論“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於秋,總是一樣的能(深化)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第三部分

師:一支生花妙筆,把濃濃的秋味表現得淋漓盡致,幾乎醉倒了我們,然而卻先醉倒

作者自己。他再次提到北國的秋和南國的秋,爲何?哪個同學能回答練習5?

生:作者提到北國的秋和南國的秋,與前文呼應,運用對比來形象地比喻兩者之味的

不同,說明了南國的秋的味比不上北國的秋。

師:回答得很好。既然運用了比喻,哪本體和喻體各是什麼?

生:本體是南國的秋和北國的秋;喻體是黃酒與百幹、稀飯與饃饃、鱸魚與大蟹、黃

犬與駱駝,相似點是“味”。

師:回答得很正確,作者的意圖正是如此。最後,直抒對故都的秋無比眷戀之情,再

次與前文呼應。

第四部分

師(彈出全文結構圖,如下)

故都的秋

1、總起①北國之秋感受:“清”、“靜”、“悲涼”

嚮往:“想飽嘗一嘗”

②南國之秋感受:“慢”、“潤”、“淡”

嚮往:“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

2、分寫記敘①秋院:破屋、碧空、鴿子、槐樹、牽牛花和秋草

“清”②秋槐蕊

“靜”③秋蟬

“悲涼”④秋雨

⑤秋棗

議論“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於秋,總是一樣的能

(深化)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3、總括①南國的秋的味比不上北國的秋(對比呼應)

②直抒對故都的秋無比眷戀之情(呼應)

師:全文學習完了,同學們定能回答練習6?

生(齊答):頌秋。

師:嗯!雖然全文的基調是憂傷、悲涼的,但是作者透過對這些普通的花草和普通景

象的信手勾勒,傳達出作者心目中最美好的秋味,正如一曲悲涼的頌歌。如此寫

秋,看似平淡,實則秋味更足,意境更深。學習了這文,同學們要把這種技巧活

用到做文章中。

結語設計

師:這是一篇很優美的散文,我們就結合音樂《秋思》一起來齊聲朗讀這“一曲悲涼

的頌歌”。

生(齊聲朗讀)

課堂教學結束

標籤:故都 教案 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