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關於《故都的秋》教案推薦

關於《故都的秋》教案推薦

關於《故都的秋》教案推薦

劉方池

我說課的題目是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出自高中語文課本第三冊第四單元第一篇。

一、 教材分析 1、單元教學要求本單元所選的四篇課文都是抒情散文,單元的教學要求是透過鑑賞品味語言,向深層次賞析作者的情感,領悟文中的哲理。引導學生能透過文章精巧、綿密的構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與哲理的語言。《故都的秋》的教學是散文鑑賞的起始課,對後面的散文教學有着領起、示範作用。既要教學生鑑賞課文,又要指導學生學會鑑賞的方法。2、 文章特點 《故都的秋》系郁達夫在對故都北平的秋景細膩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內心的眷戀和落寞之情的作品,體現出這位文人當時的處境和濃重的“主觀色彩”。顯示了作家卓越的藝術才華。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點表現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景抒情方法的典型。

二、學情介紹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學習心理特徵,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法學法。我的教學對象是高二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學生的語文基礎較好。他們對散文並不陌生,高一時學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過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進行過初步的鑑賞。一般同學也能說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但學生主要還是停留在泛讀和初讀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三、教學目標及確立的依據依據教學大綱、教材和學生的學情,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1、 知識目標:(1)學習並掌握抒情散文的選材特點(2)能力目標:理解本文作者“主觀色彩”的情與“客觀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學習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培養學生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3)德育目標:陶冶學生性情,提高審美能力。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2、 教學重點:透過語言的品味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進一步體會散文的“形”與“神”的有機結合。 教學難點: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

爲了完成以上教學目標,我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課堂教學。

四、媒體設計教學思路:

貫徹“三主”教學思想,即: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以素質、能力培養爲主線。運用聲情並茂的朗讀、豐富多彩的圖片,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初步掌握欣賞散文的規律和原則,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受到人文精神的薰陶。

五、教學過程()及多媒體應用分析

(一)教學準備:1、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1、本文是現代文學史上的名篇,感情真摯,意味雋永,文辭優美。由於本文的寫作離今天已經久遠,學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難,所以應當先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2、配以相應的圖片,增強感性認識,加深記憶。如人名與圖片的關係。3、文字介紹,開闊視野,增進了解。4、總評:設定懸念,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慾望。

(二)教學過程() 激發興趣,匯入新課1、關於秋的景色圖片和詩文 展示幾幅關於秋天的景色圖片,讓學生充分領略秋天帶給我們的`強烈的感受。1、因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充分利用具體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2、學生回憶關於秋的詩文,由此匯入新課。使學生溫故而知新,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慾望。3、圖片畫面優美,形象直觀,給人以強烈的感受。

在學生帶着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時,教師展示教學目標 有了明確的目標,學習起來纔有明確的方向。

整體感知 聽朗讀錄音 1、詩歌單元養成的誦讀習慣在本單元要加強鞏固和發展,訓練美讀,學生可以跟讀,提示學生注意語速、語調和感情,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2、本文是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美,好的誦讀、美讀能將學生帶入故都特有的意境之中。3、來自網上下載,教師可以根據需要自由控制,使用方便。另一個設計思路是製成flash朗讀課件,聲音配以不斷變換的畫面,這樣的效果可能會更加吸引學生,直觀感受也更加強烈,但可能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把握和理解。因此我只使用了聲音檔案。4、顯示思考題,節省時間,使學生在聽讀時有更強的針對性。

設疑討論,鑑賞品味 講解新課:重點賞析第一幅畫:秋晨院落。提供圖片。讓學生從色彩、聲音的角度描繪作者的所見所聞,談畫面給人的感受。設疑:作者爲何將“淡紅色”的牽牛花視爲最次?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還靜嗎?如果改換一下,你覺得好不好?爲什麼?設計意圖:1、形象直觀,視覺感更強。易於展開聯想,使思維處於活躍的狀態,能迅速抓住景物的特徵。2、體現以教師爲主導的思想,層層設疑。3、使學生初步瞭解分析鑑賞散文的思路:一切景語皆情語。借景抒情,以情馭景。學會了初步的分析方法,學生就會有意識地進入到知識的探究情境之中。從而自然而然的把學生引入下一階段的閱讀實踐中去。

口語訓練:6、其餘四幅畫面如何體現故都的秋“清、靜、悲涼”的特點。品味揣摩語言,自選角度,可以從色彩、聲音的角度、可以從觸覺的角度,也可以從秋光、秋姿、秋味等角度 1、形象直觀,視覺感更強。易於展開聯想,使思維處於活躍的狀態,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國教育家葉聖陶指出:“教材是個例子,教是爲了達到不教。” 因此,教師充分利用好教材這個例子,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精神和自學習慣,讓學生學會學習。3、透過欣賞語言,使學生從文章的“景語”裏,品讀出作家筆下“景”的獨特之美、作家的獨特心境、作家蘊含於文中的獨特的情與理,從而達到透過品味語言來循序漸進地感知,體會作者的情態與志趣的賞析目的。設疑:作者分別從不同角度爲我們描繪了五幅故都秋景,那麼,作者在記敘上述秋景時,是以時間爲序爲記敘的呢,還是以空間爲序來記敘的?設計意圖:(1)此題有意要引起學生的爭論,題幹以選擇問的形式設定一個非此即彼的圈套,看學生能否跳出思維的二維空間。(2)透過爭論,可使學生加深對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特點的認識,解決了本節課的知識目標和教學重點。

亮點探究:故都秋的景物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紅葉,遊人如織的頤和園,作者爲何只選取了這幾處景物來寫呢?試從主客觀兩方面來分析。展示幾幅北京的名勝圖片 1、使思維處於活躍的狀態,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易於展開討論。2、完成教學能力目標,突破本課教學難點。3、因爲學生事先對作家已經有所瞭解,也可上網查找資料,然後把蒐集到的資訊進行加工、重組。這樣,既鍛鍊了學生從網上獲取資訊的能力,提高了學生探究的意識,也培養了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思維拓展,感受人文精神:讀罷全文,你認爲郁達夫在文中是頌秋還是悲秋?於你心有慼慼焉嗎? 1、此題在學生可以見仁見智,各抒己見。發揚教學民主。意見基本一致。2、感受人文精神。培養人文精神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透過教學此文,我感覺人文精神我們並不遙遠,它就在課文裏,就在師生們的共同品讀活動中。

探究作業:1、《故都的秋》的畫面美和音樂美。2、郁達夫人文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任選其一。1、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不同興趣,設計不同難度的題目,力爭使每個學生的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和提高。2、從課程論角度來看,學校教育既要重視顯性課程,也不能忽略隱性課程,只有在有形和無形相結合的教育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才能使學生在"潛移"中受到教育,在"默化"中發展個性。開發和利用郁達夫人文資源,實際上是開設了一門隱性課程。3、從當前教育發展需要的角度來看,愛國主義教育是學生確立人生觀、世界觀的精神核心,素質教育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郁達夫先生是革命烈士,傑出的愛國主義作家,儘管他生活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但在他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愛國熱情、勤儉品質、率真個性、文學特徵等特徵在當代依然有其生命力,正是我們在素質教育中應當繼承和發揚的寶貴的精神財富。開發和利用郁達夫人文資源,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有利於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體現素質教育的特色。

板書設計: 故都的秋 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 交融,渾然一體。重點突出,一目瞭然。不但是學習散文的重要方法,也是欣賞散文的重要規律。

標籤:教案 故都